《红楼梦》里贾母是真心疼爱林黛玉吗?你怎么看?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母对贾敏的疼爱甚至远胜贾赦、贾政两个亲儿子,书中通过王夫人之口叙述贾敏出嫁之前是何等的金尊玉贵,现在的迎春、探春、惜春等三姐妹虽贵为侯门千金,但与之相比,如同贾敏身边的丫环。根据爱屋及鸟的道理,贾敏虽然去世了,贾母必定将这份疼爱转移到贾敏唯一的女儿林黛玉身上,可见,贾母肯定是真心疼爱林黛玉的。贾母是否疼爱林黛玉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在生活起居方面给予特殊而无微不至的照顾。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奶娘王嬷嬷和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贾母觉得他们一个太老一个太小,不放心,便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鹦哥给了黛玉使唤,也同迎春等三姐妹一样,除了自幼乳娘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两个贴身丫头,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唤的小丫头,并将宝玉挪出来,把黛玉安置在碧纱厨内住下,这碧纱厨应该是个好地方,差不多都是贾母极其疼爱的孙子辈的晚辈才有可能住进去,连迎春三姐妹都没有这个机会住进去。

2、从林黛玉进贾府后性格上的转变足说明贾母把林黛玉当作心肝宝贝般的疼爱。林黛玉从小就多愁善感,她初进贾府时,处处小心谨慎,书中有这么一段叙述:

这黛玉听得母亲说,她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当时差不多只有六岁的黛玉心里有如此想法,在体现了她聪明绝顶而又乖巧可爱的同时,她那如履薄冰的处世态度实在让人感到心酸,要知道,林黛玉类似于王熙凤,从小几乎被当作儿子(男孩)教养的。反观黛玉在贾府住了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当初的小心翼翼,而是恢复了原有的率真甚至有些放肆,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可能是没把小小年纪的黛玉放在眼里,便自作主张违背主人的意愿,最后一个把花送给黛玉,黛玉便毫不留情面地说了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来给我。"周瑞家的做法虽是可恶,如果没有贾母的宠爱,聪慧的黛玉也不可能大胆把话挑明。

3、细节有时很能说明问题,贾母平时生活中的细节也体现了对黛玉的万般疼爱。比如:第五十四回中提到的,荣国府元宵节开夜宴放烟火炮仗时,有这么一段描述:……黛玉禀气虚弱,不禁劈啪之声,贾母便搂她在怀里。……若不是真心疼爱黛玉,放烟火炮仗时又怎么会情不自禁地把黛玉搂在怀里呢?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陪刘姥姥游大观园,她第一时间就来到了黛玉的潇湘馆,发现窗纱只是有点旧,就把珍贵的软烟纱给黛玉糊窗户,要知道软烟纱是珍贵无比的布料,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都没有听说过,这足以说明黛玉在贾母心目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4、贾母是宝黛婚姻最坚定的支持者。对于宝玉的婚事,虽然王夫人力挺宝钗,并拉出元妃娘娘作靠山,但贾母却想尽办法加以反击,自始至终都坚定地维护宝黛的"木石姻缘"。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贾母极力支持宝黛姻缘,为什么最后又同意王熙凤的"调包计",让宝玉娶了宝钗,本人觉得这很有可能就是后四十回续书的误会,按照前八十回的推断,如果没有意外(林黛玉极有可能被皇帝作为政治手段赐婚远嫁藩王),贾母肯定会成全宝黛婚姻。

总之,贾母非常疼爱林黛玉,这一点,无论是从贾母的言语之中,还是从生活细节之中,处处体现了对林黛玉的关爱。

注: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里贾母是真心疼爱林黛玉吗?你怎么看?

贾母很疼黛玉。首先贾母就一个女儿,而女儿亦就一个女儿,况且女儿又早早去世,白发人虽没送黑发人,但怎能不心疼这个黑发女儿呢?似这般血缘至亲,又逢如此境遇,贾母又怎能不疼自已这个外孙女呢?何况还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姝呢。

而为啥木石前盟,最后又成金玉良缘呢?

一、贾母虽疼黛玉,但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乃至嫡孙和外孙女之区别,其更疼宝玉,他不希望多病的黛玉拖累宝玉。

二、由黛玉的性情决定了木石前盟的失败,宝玉不喜欢读书,不追逐仕途,黛玉对此置若罔闻,从不关注,总是随着宝玉的性子来。而宝钗却完全不同,明里暗里或告诫或劝慰。深合了贾母,王夫人等若干人的意愿,因此金玉良缘潜移默化中便得到了支持,并占了上风!

三、在宝黛之争中,每次,黛玉都出尽风头,大有得理不绕人的气势,而宝钗却总是默默忍受,显得即得体又大度。表面上看每次都是黛玉胜出许多,而暗地里宝钗却收足了人心。

四、贾母看上去大权在握,而实际上已早已退居二线,荣国府的实际当权人,应为年富力强的王夫人,加之可呼风唤兩的风姐辅之。而王夫人与薛姨妈又是亲姊热妹,而又都与风姐是姑姪关系,加之林家运势渐衰,所以金玉良缘不仅门当互对,犹为强强联合。

红楼梦中有句名言,叫做:真名士自风流,贾清高最可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黛玉和宝钗二人的性格,黛玉说话办事随心所欲,敢哭敢笑,敢葬花,敢焚诗,一切任性随意,如一湾泉水,清澈见底,人见人爱。而宝钗表面上看似宽容大度,处处忍让,锋芒不露,喜怒无色,而实际上是个到处都在用心机的人。因此,黛玉怎能是宝钗的对手!

综上所述,贾母虽疼黛玉,但最终还是爱莫能助,导致了黛玉香消玉损的悲剧!

《红楼梦》里贾母是真心疼爱林黛玉吗?你怎么看?

贾母是真疼林黛玉的。

首先,贾母对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就是很疼爱的。王夫人说起过贾敏,说贾敏那是才真正是大家闺秀,一堆丫鬟,家人疼爱,娇生惯养。而且当时的风俗是贾敏这种未出门的小姐比王夫人这种嫁进来的媳妇地位高。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和贾母三春一起吃饭,也是王熙凤等人侍奉在侧。

贾母对贾敏都如此疼爱,可惜贾敏早逝,只留下一个林黛玉,有此可想贾母对林黛玉有多疼爱了。再者林黛玉为什么会进贾府?是贾母要人去接的,如果贾母不疼林黛玉,又何必接到身边亲自扶养。

而且林黛玉本身就很招人疼。先说浅一点的方面,林黛玉貌若天仙却体弱多病,这样的人本身就惹人怜惜。想想如果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人,谁说起来都会叹息吧,这么好看的一个人,可惜身体不好。如果家里不只一个小孩,很多时候父母也会偏疼体弱的那一个。

林黛玉的性格也很可爱。伶牙俐齿,聪明外露。贾母是喜欢活泼伶俐的小姑娘的,丫头里,贾母喜欢的是晴雯,小姐媳妇们里,喜欢的是王熙凤,探春这种。都是锋芒毕露,聪明伶俐的。相反,宝钗袭人等沉稳的,贾母是不欣赏的。

林黛玉也是活泼伶俐的那一类,心思细巧,聪慧敏捷。不只贾母,还有宝钗,薛姨妈都很疼黛玉。

贾母常常把黛玉和宝玉相提并论,宝玉的地位就不必说了,由此可见贾母对黛玉的疼爱。

《红楼梦》里贾母是真心疼爱林黛玉吗?你怎么看?

黛玉母亲贾敏去世后,黛玉随父在外地,初见由孙及女儿,也真心疼爱过。但是和嫡孙宝玉之间,毕竟宝玉还是第一位的,后来因种种原因,疼爱也就淡簿了。

《红楼梦》里贾母是真心疼爱林黛玉吗?你怎么看?

《红楼梦》是围着荣国府写的。

说是故事,更相记录。大观园中的每个人物形象均是活灵活现,每个人物的思想品质德性均历历在目。

说贾母是否真心对待林黛玉,这得看各位看官自己的体会分析了。我个人认为贾母对待黛玉说不上特别好,但相比他人绰绰有余。

首先: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虽以亡但爱女之心阴阳相隔的思念转移到黛玉身上。两代之爱融一体也给林黛玉带来了一些麻烦招人嫉妒。

相比贾宝玉,贾母对林黛玉的爱又逊色些了。古人的传统观念多少有些重男轻女思想,孙子与甥孙女中间隔着一层纸。看似一层纸,实则是一座山。

贾母关爱林黛玉只是在生活上,而生心上是没有得贾母真正的爱戴。特别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病故后,林黛玉更显孤悲,心凉于寄人篱下。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爱,更需要亲近人的关爱来安慰那颗孤怜的心灵。

这时贾母的爱已渐行渐远。忧柔寡欢的林黛玉茫然若失,常常以泪洗面。情纷纷渺茫欲盼,爱深深夙兴夜寐难圆。只是那《葬花吟》心血诉说着:冷月葬花魂,我孤谁人怜。寄人宫篱下,悲催花未发。之悲叹!

《红楼梦》里贾母是真心疼爱林黛玉吗?你怎么看?

这问题已经说烂了,现在就三个方面说下自己的看法:

一,林如海是否留有大量遗产

二,林如海的遗产是否被林家宗族继承

三,如果是被贾府占有,是否是罪大恶极以及贾母是否疼林黛玉

先说第一个问题。

林如海五代列侯,自己干的又是巡盐御史这样数一数二的肥缺。我甚至认为,林如海身上寄托着作者希望——如果自己家族中出个这样的实权人物,肯定又复兴了。

所以,毫无疑问,林如海是留有大量财产的,估计比荣国府都多。

第二个问题,林如海的遗产由谁继承。

看过不少论调,都说这是在古代,女儿没继承权。林如海死后,大笔财产自然会被林氏远方宗族取走。甚至有网友举出,上世纪二十年代,才有法律规定女性有继承权。

总而言之,于法于理,必然是林如海的某个某几个远房侄子占大头。

可惜,法、理只有在阶层差不多的时候才管用。《红楼梦》里明明是徇私枉法哪都是,媚强欺弱遍地走,怎么一到继承权问题上,都认为他们清正廉明、不畏权贵了?

如果法、理那么好使的话,薛蟠打死冯渊就会被严惩。

如果法、理那么好使的话,石呆子就不会因为有几把扇子,就被弄得家破人亡。

如果法、理那么好使的话,贾琏在家国两重孝的情况下(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这可是大罪),娶亲还什么事都没有。

衙门八字朝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几个小民继承遗产,难道比人命关天(薛蟠)、大不敬(贾琏)还严重?凭“贾不贾,白玉作堂紧作马”的势力,林如海的几个远房小老百姓亲戚要敢跟他们争大肥肉。贾府不会诛他们三族,不不会把他们做成包子馅,但〖打官司治死他〗,让他们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毫无悬念吧?

更何况,明清的法律也没规定女儿没继承权,是这样规定的,「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也就是说,法律上,让过继的侄子继承也行,让未嫁的女儿继承也行。

侄子抢寡女的遗产,绝大多数人都是同情寡女的。林黛玉,于势于情都占尽优势,法上还愁不完全偏向她吗?

如果你还想不通的话,可以想象一下:

王子腾家以及近枝宗亲突然都挂了,只剩下王夫人王熙凤,还有刘姥姥的女婿王板儿。这时你去跟刘姥姥说,现在王家的财产法理上是你外孙子的了,没王夫人什么事,快带他继承去,别让王夫人抢了。刘姥姥肯定会觉得你疯了,敢跟贾府抢财产。

就算退一万步讲,遗产让侄子继承比天还大,官府就是刚正不阿,非把遗产判给林家。

那林如海是傻子吗,如果看到远房本家赶过来,想抢自己唯一的女儿的钱了,是感到满心欣喜,财产终于归俺们林家了呢?还是,一万头草泥马在心中奔腾而过,想弄死他们呢?

是的,林黛玉太小掌管不了钱,必须有人给她代管。林如海是会把钱交给很疼她母亲也很疼她的外婆呢,还是自己都没见过一面的大婶子、二嫂子呢?

注意,贾链带林黛玉回去的时候,林如海还没死,完全可以把财产理清。等林家的人赶来了:你不是说遗产都归你们吗,我也这样认为,我还有二十两银子一吊钱的遗产,你们隔了几省远道而来也不容易啊,这二十两别嫌少,回去给孩子做件衣服,这一吊钱就雇个车吧,回去别走着了。你不会认为,林如海摸爬滚打当上巡盐御使,连这点转移财产的能力都没有,几个小平民都治不了吧?

第三个问题,贾府吞了林黛玉的遗产是否是罪大恶极,以及贾母不为林黛玉讨回遗产是否是不疼她。

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掌握了这笔遗产就会过得无比富贵,无比尊容。在贾府过得顺心就过,过不下去就独立出去,反正有钱。你还真把林黛玉当成现代辣妹看了。

在现代的工业社会,哪怕你完全脱离了家族,对你工作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在古代,无论你作官也好经商也好,离了家族,寸步难行。就算种地,做个小买卖,家族不强,也会受人欺凌。

在现代你居住在哪,有政府保护你安全。尤其是在中国大政府的状态下,凶杀少之又少。但古代是农业社会,皇权下不了县,出了城就是土匪窝。

具体到红楼梦里就是:

薛蟠带着一帮子人,在路上就被打劫了,被打劫的地方还叫平安州。

凤姐让旺儿治死张华父子,旺儿骗她说,张华带着钱路上就被人敲闷棍打死了。凤姐对此并不惊异,说明这样杀人劫财的事在当时并不稀罕。

你让个未成年的少女带着大笔钱独立,无异于肉包子送到饿狼嘴边。所以,林黛玉想要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必须得到大家族的庇护。

可以看看妙玉:非常漂亮,非常有钱,又特别聪明,特别孤傲,简直是黛玉的翻版。正是因为此,她必须要去大观园,得到贾府的庇护。不然,以她孤傲清高,不事权贵的风格何必去什么王侯府,用个成窖杯子买个大宅子,在里面吟诗弄月,岂不美哉?

最后贾府衰败了,妙玉还被强盗掳去奸杀了。

你可能说不对啊,这并不是曹雪芹写的。是的 ,后四十回里妙玉的结局,是不是符合曹雪芹原意,争议不小。然而,后四十回也是离曹雪芹很近的清朝人写的,并且以假乱真了百十年却毫无争议。说明后四十回也像前八十回一样,非常符合当时的世情。

所以妙玉的结局,一个又漂亮又有钱的女人,一旦她的后台衰弱了,被人奸杀就是她的宿命,在清朝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林黛玉又漂亮又有钱,如果没有贾府撑着,就像《笑傲江湖》里虚冲评价另一个林家一样:三岁的娃娃拿着黄金在街上走。

但这个娃娃的监护人,自己穷的粥都喝不上了呢?他的黄金自然会被拿来用。

贾府的经济越来越窘迫:贾母的红米饭都管不够了,王熙凤看病需要人参都只有渣末了,为了维持生计,王熙凤贾链都要商量偷贾母的东西去典当了。刚典当完,还要面对太监无休止的敲诈,还要给这个太妃送礼,那个诰命祝寿,应付一大堆人情礼往。之前还要盖大观园。

而这些都是需要大量钱的。都到了典当的程度了,还放着保管的大笔钱财不花,这是几百年一世出的圣人了。

所以,个人认为,贾链的那个再发几百万的财,包括但不限于林黛玉的遗产。(至于为什么,以及贾府为什么必然衰落,以前论述过,在此不赘述)

甚至而言,妙玉进贾府也是用钱换庇护,不然你以为贾府真缺个漂亮又有才的尼姑,需要王夫人亲自下帖请啊。

贾母知道又怎样,太监敲诈你总不能不给吧,太妃过寿你总不能空手蹭吃吧,下人的月钱你总不能不发吧,主子得病你总不能不看吧,婚丧嫁娶你总不能不办吧?

难道她还能为了黛玉多攒点钱,宁可让整个贾府提前轰然倒塌?况且贾府倒塌了,黛玉落个妙玉的命运就好?个人认为,以林如海的聪明,肯定知道这笔钱要落入贾府手中。只是“生在末世运偏消”,他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

对贾母而言,努力促成宝玉、黛玉的婚事,既可以为贾府续几年的命,又可以让黛玉以后不被欺负,还能算取之于林,用之于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