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生日时探春说“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有何寓意吗?

贾母生日与宝钗同一天有何寓意,这要从贾母为宝钗过生日说起。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贾母为薛宝钗庆生,场面很是隆重,不但贾母拿出了20两银子,王熙凤还特意与贾琏商量,规格比林妹妹的高档,就连林黛玉都有些吃醋,甚至有些读者也认为贾母是高看宝钗。

但到六十二回,探春说了一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的生日了,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却解开这个迷咒:贾母明面上是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实际上在为自己庆生呢。 这时候我们才回过头来看一看宝钗生日时贾母的话,就有点儿意思了。

贾母在听戏时先让宝钗点,又让凤姐点,继而让黛玉点,黛玉推让王夫人,薛姨妈,贾母对黛玉说:

“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吃白喝,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

贾母为何如此说?我想应该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她在安抚黛玉:我如此大规模的摆宴庆生,并不是为了王氏姐妹,我只是为了图个热闹,你不要多想。二,她在教育黛玉:你是我亲外孙女,是自己人,她们是客人,怎么也越不过你去,但是,对客人,要周到,到客气,你应该了解,越客气,越生疏,越礼貌,越陌生。万事不能意气用事。

林黛玉进贾府以来,贾母就是这样言传身教,让黛玉一点点由少不更事走向成熟大度的。

扯远了,咱们继续讨论贾母与宝钗同一天生日的问题,作者借贾探春之口,告诉老太太与宝姐姐同天过生一事,连探春都知道,那么王夫人、王熙凤、贾琏等贾家人也应知道,为何大家都不说呢?这也应该是贾母的意思,一是她不是整寿,用不着大肆宣扬,二是对老年人来说,忘生比过生好,那样可以忘记年龄,三是不愿抢了宝钗风头。

何况与孙儿辈且是客人的宝钗合过生日,那样也太跌份了,只好不让众人提起了。

《红楼梦》中,宝玉生日时探春说“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有何寓意吗?

谢谢邀请!

《红楼梦》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往往当初写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但是,看到后来,说到了别的事件,再回看初始时,会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书中第六十二回,因为宝玉过生日,发现宝琴、岫烟和平儿都是与宝玉一天生日,真正是好不热闹。因为这么多人一起过生日,也就引出了生日重了的话题。探春一向是有心人,是她说出了:“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后面就没有再提,但是,却令我们想起,前面贾母曾经专门为宝钗过过生日。

那么,有人说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是因为自己要过生日,这样的话对不对?我认为完全不是。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我在前面曾经说过,一是贾母这位智慧老人的待客之道,另一方面着实是在提醒宝钗已经成年,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如果说贾母因为自己要过生日,而提醒宝钗过生日,这样说法未免太抬举宝钗了。更何况,如果真正是贾母要过生日,且与宝钗一起过,那应该是以为贾母填写生日之名,而不是为宝钗过生日之名。否则,就太折煞宝钗了。这不是贾母的意思。

但是,贾母不说,并不代表这个家的CEO王熙凤不知道。等我们看到六十二回探春说的这句话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二十二回,贾母说要出二十两银子作东道来为宝钗过生日,凤姐所说的那段话,会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掯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如果仅仅是为宝钗过生日,二十两银子或许也是可以安排下来的,人并不多,后文特地加上“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况且王熙凤对宝钗这个表妹也一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这里凤姐说“这个够酒的?够戏的?”恰恰说明,在凤姐的心目中,同时也是要为老太太过生日的。那样的话,二十两银子完全不够了。但显然,在贾母说了要为宝钗过生日,聪明的凤姐虽心知肚明贾母也是同一天生日,却再也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太抬举宝钗了,显然也无法将这不是同一家的“祖孙俩”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作者借探春之口告诉我们老太太跟宝姐姐一天生日,间接在提示我们,老太太早就知道宝钗的生日了,也早就等着她十五岁生日的时候给她这么一次提醒了,毕竟薛家来贾家已经住了几年,虽平时不用贾家的钱,但是,说到哪里,哪有客人如此长久在主人家长住下去的理?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红楼梦》中,宝玉生日时探春说“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有何寓意吗?

这是一个87电视剧“原创”的场景,走出大厅迎接薛家的贾母与王夫人姐妹薛姨妈带来的女儿薛宝钗第一次见面。在原著中,直到薛宝钗进入贾府三年多之后,元宵节“元妃省亲”过后的第六天,正月二十一宝钗的十五岁宴才是贾母与宝钗之间正式的开场戏。

无论读者们各自持什么样的观点来解读贾母与宝钗的关系,原著中贾母与宝钗之间都事实存在“五个第一”。并且在贾母所做的这“五个第一”和贾元春以及王夫人的共同配合推动之下,薛宝钗从一个投靠借住在贾府的亲戚家的女儿,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大观园的“舞台中心”。

a贾母是贾府中第一个公开单独推崇和喜爱宝钗的,并为她过了十五岁生日。事实上是以积极行动提前配合了几天之后元妃下旨力邀宝钗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以及李纨宝玉一起入住大观园。

b贾母是贾府中第一个在怡红院中当众夸奖宝钗的,与元妃端午节赐礼等级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家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的。并且紧接着就亲自出马请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果然在五天前被黛玉剪了穗子后,宝玉说过不再戴的“通灵宝玉”,在宝钗提议用金线络上“通灵宝玉”时,宝玉转而喜之不尽的让袭人快拿金线来让莺儿打络子络玉。

黛玉初进贾府,宝玉第一次摔玉,贾母亲自哄宝玉顺利的再戴上了贾府的“命根子”。因为贾母的请求宝钗莺儿配金线、打络子,在宝玉第二次摔“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哄着宝玉很开心的又再次戴上了这个贾母心中的“命根子”。c贾母是贾府中第一个关心蘅芜苑室内装饰的,老祖宗配合宝钗本身的极简主义风格搭配适合的摆设送给宝钗。

d贾母是贾府中第一个通过独宠宝琴详问“八字”和凤姐跟进说媒,老祖宗当众提出了除凤姐所调侃的黛玉之外,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并且明确表达的“宝二奶奶”人选是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

e贾母是贾府中第一个当众借“掰谎”痛斥“儿女私情”是犯了王法的“贼情”的。

在元宵家宴上,黛玉给宝玉“喂酒”的越礼行之后,贾母“掰谎”公开为宝黛“私情”嫌疑洗地,同时也将过去曾经被凤姐公开调侃“吃茶”和“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所造成的宝黛似有特定关系的氛围当众扭转,结果是将宝黛关系坚决彻底的锁定为单纯的表兄妹关系。紧接着贾母“掰谎”,王夫人随后便大胆启用宝钗协理大观园,宝钗的管理能力、处理问题的细致周全在协理大观园过程中得以彰显、广受好评。

之后,在宝玉生日时探春说:“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生日都是作者精心设计过的,元春与国公爷同日、黛玉与袭人同日、贾母与宝钗同日,如此归类法其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红楼梦》中,宝玉生日时探春说“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有何寓意吗?

这是在宝玉生日时探春对大家说的话,因为有与宝玉同生日的几个人,告诉大家贾母与宝钗遇得巧,两人同一天生日。如果探究遇得巧,应该从认识上有了新看法。贾母对宝钗应该从以前是有偏见的,未取中。这个偏见有贾家之因,来源于王夫人,王熙凤之因,也有宝玉之因,黛玉之因,薛家之因,薛蟠及宝钗自身。许多方面在宝玉婚事贾家有选择的前提下,贾母不看好宝钗。在贾家经历了一些事后,家境渐衰,王熙凤持家能干也导致贾家彻底外荣内空,贾琏向贾母借银子,支出不抵,卖铜钟,吃饭可人头做好米,入不敷出。贾家引以为傲的光荣失去,前景暗淡。元春宫中日子通过太监打秋风势力不在。贾母在现实面前,从看一些外在现象而向个人素质为重点。宝钗早有持家经历,有担当与治家之能。虽孤儿寡母兄不才也助母将家打理得绰绰有余。家势仍在,家各处有买卖,参行,当铺,包括画具行都有,宝钗如数家针替惜春开画单便看出来了。一个小姑娘不简单。

王熙凤有夫二人打理家业,有王夫人,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管家上下几百口人,而渐入不敷出。王熙凤持家上也是有商榷之地的。家渐败。王熙凤大排场与贾家之奢不如薛家简单而节俭仍有余。贾母应该是无事一人咂摸出来,人随境变,事随人变。贾母对宝钗从早期排斥到认可了,并且从内心赞赏。巧缘于有共同的认知处。

《红楼梦》中,宝玉生日时探春说“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有何寓意吗?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因为在巜红楼梦》前80回,贾母有两个生日,一个是正月二十一(第62回),另一个是八月初三(第71回)。若说正月二十一为误,为何无人指出,反得到大家赞同!若说正月二十一不误,为何又出现贾母八月初三庆80寿宴之说?先按正月二十一说起。探春在说到生日时,大年初一,大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都占先。接着又追加【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冥寿】。过了灯节,正月二十一是宝钗,追加【老太太】。三月初一是太太。三月初二是探春(第70回)。二月十二是黛玉和袭人。于是我们有一个纵向生日名单:元春、宝钗、黛玉、探春。太祖太爷、贾母、王夫人。所以,作者是经过周密的安排。【红楼梦】程乙本,发现贾母两个生日,于是将贾母的一月二十一生日,改为【大太太的生日】,显然不妥!唯一正确的解释,应是正月二十一贾母过八十大寿!但巜红楼梦》作者偏偏不顾,脂胭斋等又不加批注为何?梦幻之笔,读者张开想象翅膀驰骋吧!

《红楼梦》中,宝玉生日时探春说“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有何寓意吗?

从文本以及脂批中可以找得到宝玉有两个的证据,一个是史太君的儿子大宝玉,另一个是史太君的孙子小宝玉。宝钗嫁给了大宝玉,史太君和宝钗就变成娘儿两个了。原是孙女辈,后变成儿媳妇,不足为怪。如:孝惠章姊妹两人嫁给福临,辈分就提高了一辈。

探春说生日之文透露,宝钗、黛玉等当时已嫁给了大宝玉,但黛玉已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