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是宝钗给黛玉演戏吗?
谢邀。
这一节出现在《红楼梦》第八回,是宝玉和宝钗互相交换看通灵玉和金项圈的经过,在此期间,通过丫鬟莺儿的口,第一次向读者透露了“金玉良姻”的信息。
故事是从宝玉去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主动要求看宝玉脖子上那块玉开始的。不得不说整个过程确实有些不合常理,给人感觉就是宝钗和莺儿主仆二人联手唱了一出双簧,目的就是让宝玉知道有“金玉良姻”这回事。
具体分析,可以看我之前回答的《<红楼梦>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出戏,给宝玉潜意识里打入“金玉良姻”的信号。丫鬟莺儿不可能是导演,如果这是一出戏,设计者只能是宝钗。不过戏是演给宝玉看的,跟黛玉无关。
黛玉后来也来了,那时“比通灵”已经结束,宝玉正在闻宝钗身上的冷香丸香气。黛玉一来就发表了一通“他来我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的言论,而宝钗全程表示不解。
这一段也是很经典的。包括后来大家吃酒、酒的冷热、谁劝宝玉才肯听等一系列情节,读起来也很过瘾。感觉有点像黛玉一直在冷眼旁观、适时出言敲打,宝钗一方则全程保持“我母鸡”的无辜脸,宝玉夹在中间仿佛微醺自得,却又不失尴尬。
总之是很微妙的一种情势,似乎各方在暗中角力。后来钗黛之争在读者眼中日渐明朗化,但是仿佛谍战片一样,相关各方坐在一起用眼神交战的场景不算太多,这一节也算比较突出。
从书中情节,黛玉进来的时候,确实不知道刚刚发生了“比通灵”这个重要戏码。但是后面她那些言行举动的描写,总给读者的感觉是她已经冷眼旁观,看到一出好戏。而宝钗一副“你说啥我听不懂”的神情,也很像戏被看穿后装傻的样子。唯有傻乎乎的贾宝玉,夹在两个心照不宣的女孩中间,憨憨地感觉很良好。——不得不说这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寥寥数段,人物特点和场景氛围跃然纸上。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是宝钗给黛玉演戏吗?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红楼梦》第八回的回目“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虽然回目中将宝钗和黛玉放在一起了,但是,比通灵跟黛玉挨不着半点关系。黛玉半含酸更不是因为比通灵。因为那时候黛玉不在场。如果真要说是演戏,那是宝钗主仆俩当着宝玉的面演的一场精妙绝伦的戏。
关于这一出戏,悟空上已经有好多类的话题问过,经过大概总结一下:宝玉去看望病中的宝钗,两个人闲聊,宝钗主动问宝玉,说成日听人说你的玉,我还没有看过呢,今天想要看一看。边说便挪上前。宝玉听了,也便将玉摘下来递给宝钗。宝玉看了正面又看反面,看过反面重新翻过来看正面(那真叫看得细),一边看一边还念上面的字。我每次看到这里,都特别佩服宝钗当时那种投入的样子,特别去想象宝钗究竟是什么样的神情。
一边是宝钗看得投入,一边是她的丫鬟莺儿站在一旁不去倒茶(客人来了,最起码的礼仪都没有了,宝钗前后共说她三次怎么不去倒茶,感觉大有玄机。)比宝钗更投入,而且在听了宝钗念出来的字后直接说出了“倒象是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话,这话不知道在宝玉听来是什么想法,反正那个阶段的宝玉似乎还处于不心没肺状态,但这话在当时若有外人听来,一定是“石破天惊”的,一来是主子讲话根本没有丫头讲话的份,二来以宝钗对丫头管束之严,莺儿也不该在这里讲话,三则这话中的内容就更是闺房的私密,不可以说出来,却偏偏由莺儿的口说出来了。
所以,我总认为这一段怎地么看都像是主仆二人演的双簧戏。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问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是宝钗给黛玉演戏吗?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钗主动要看“通灵宝玉”,莺儿积极参与说“通灵宝玉”上的字与宝钗“金锁”上的是“一对儿”,倒像是宝钗和莺儿在给宝玉“演戏”。
青春美丽的少女宝钗初入贾府不久,也知道癞头和尚说过自己的金锁“要有玉的方可配”。宝钗对这位俊美少年表弟宝玉的“通灵宝玉”很有好奇心是当然的,大大方方的主动要看也是后来宝钗对待宝玉的一贯作派。
宝钗与宝玉之间的互动,除了“羞笼红麝串”是宝玉主动要求要看宝钗戴的红麝串”之外,说“醉打山门”、送棒疮药、打络子络“通灵宝玉”、绣鸳鸯肚兜等等都是宝钗积极主动大大方方的公开接近宝玉。
小姐和贴身丫鬟(副小姐)是命运共同体,小姐出嫁、贴身丫鬟陪房一同嫁入夫家,贴身丫鬟对小姐婚姻的关注程度可想而知。一般来说贴身丫鬟对小姐的婚姻会表现出比小姐更加积极主动忙前忙后,甚至直接表达一些做为小姐不好意思开口说的话,成为小姐的代言人。比如莺儿和紫鹃,在关心宝钗和黛玉婚姻上的表现高度一致。
那么宝钗和莺儿在“比通灵”中所说的话,黛玉听到了吗?这个的确不太好说。
宝玉正在向宝钗讨“冷香丸”吃的时候,林姑娘来了。
原文: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第二十六回、晴雯不给黛玉开门,使得黛玉气怔在门外。
原文:(黛玉)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黛玉在怡红院墙角花阴之下,直望到宝玉袭人将宝钗送出怡红院门。
原文:(黛玉)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方转身回自己房中来,无精打采的卸了残妆。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了呆,“想起金玉一事来”。
原文:宝钗见他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
很显然,黛玉已经“蹬着门槛子”看了好一会儿了。第三十二回、黛玉“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隹事来。因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
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黛玉一早便独立在怡红院门外的花阴之下观察动静了。
原文:这里林黛玉仍旧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纨、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向怡红院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直到紫鹃来找黛玉吃药)紫鹃笑道:“……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还小心些。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上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息歇息了。”
同是农历五月初七的这天下午,宝钗配了金线让莺儿把“通灵宝玉”络上,“宝玉听了喜之不尽,一叠声就叫袭人来取金线。”,袭人吃饭、洗手了,进来拿金线与莺儿打络子。此时宝钗已经被薛蟠遣人来请出去了。
原文:这里宝玉正看着打络子……。只听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黛玉也是先“隔着纱窗往里一看”。
原文: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纱窗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绳刷子。
可见在第三十六回之前,黛玉为了宝玉,无论春秋寒暑常常都在外围某处蹲点守望中。
第二十回黛玉对宝玉也曾拿“冷香”“暖香”说事儿。第二十八回黛玉又为了元妃赐下独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向宝玉抱怨道:宝姑娘的“什么金什么玉的”,自己只是“草木人儿”,似乎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这场戏全程都在黛玉的蹲守监控中。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这场戏毕竟发生在宝钗的“主场”梨香院里,黛玉要全程外围蹲守监控还真的不太可能做到呀!当然贾府是个没有不透风的墙的所在,黛玉如此关心与宝玉有关的一切,尤其是“什么金、什么麒麟”这种事情,要想知道宝钗的“冷香丸”和“金锁”的秘密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呀!
第八回中宝玉正向宝钗要“冷香丸”吃。
原文: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说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走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忙起身笑让坐。
第二十回、史湘云来了,宝玉正和宝钗顽笑,两人就一起来到贾母处。
原文: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宝玉打那里来的?宝玉便说:“在宝姐姐那里来。”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其实,只要宝玉和宝钗、湘云在一起,黛玉都是会有醋意的,不足为怪!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是宝钗给黛玉演戏吗?
比通灵黄金莺露出的微意,这个场面黛玉根本不在场,所以谈不上是给黛玉演戏。
可是宝钗、莺儿主仆两个,倒是极有可能一唱一和的给宝玉唱了出戏。
莺儿的第一次“微露意”,直接点出了金玉配,言语温婉,却是极为大胆。
宝玉来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主动提出要看宝玉的通灵玉,一边看一边念那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时莺儿正式出场,开口就说:
“我听这两句话,倒像是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就好奇了,提出要看宝钗的项圈,看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又说话了: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话就说到这里,宝钗适时打断了她,如果任由莺儿说下去,的下一句很可能就是“要等有玉的才可配成姻缘。”那还真是打开了天窗说亮话,谁有玉啊?荣国府的公子宝玉啊。
这一上来也是够露骨的了,按说大户人家的小姐,一个奴才下人将自家小姐的姻缘事挂在嘴边,是你家小姐急着要嫁人,还是薛家对下人欠管教。你能想象贾府小姐身边的丫鬟说得出这种话吗。所以,莺儿的这几句话不能细推敲。
还有一种解释可以行得通,对于薛家来说,莺儿这算立了一大功,一个小丫头先试试水,把这个风儿一放,那些个婆子媳妇丫头最喜欢闲聊主子的花边八卦,没影的事都能翻出浪来,更何况这事可不光是有影,还有实物为证呢。
所以,在场的三个人里,很有可能两个人都是演员。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是宝钗给黛玉演戏吗?
看玉说玉看锁说锁,黛玉还未去呢,是金莺说给宝玉。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是宝钗给黛玉演戏吗?
如果宝钗是男人,宝玉是女人,宝钗会选择宝玉吗?女版未开悟宝玉就是湘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