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很多人认为元春主打金玉良缘,甚至不喜欢黛玉,我以微末见识写一写个人观点。
一、元春的黛玉的交集在林黛玉还未进贾府之前,冷子兴就交代:
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
黛玉未进府,元春已是女史,而薛家也有十年没有进过京城。
在元妃省亲之前,文中一字没提黛玉宝钗见没见过元春,但在省亲当晚,元春却问:薛姨妈、宝钗、黛玉为何不见。
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元春见过这两个表妹。
小说会安排很多暗场情节,不需要写得特别细,元春这么一句话,我们就知道她们以前见过,可能姐妹之间还有交往,曹公就不必在前文里写这么多余的一件事。
王夫人解释说外眷无职,不敢擅入,这是诗书世家的礼仪。
元春的表现是:
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一句阔别寒温,就说明她们都见过。
那么是什么时候见过呢?
便是黛玉进贾府之后,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前。
也就是说,宝钗是晚于黛玉认识元春的。
元春选入凤藻宫那一年,黛玉和宝钗年龄都还比较小,对于小孩子,元春能有什么厌恶之心?对她而言,钗黛都是小妹妹罢了。
二、元春不喜“玉”字省亲当晚,元春把宝玉题的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
宝玉写诗的时候,宝钗就站出来指点宝玉元春不喜“玉”字,让宝玉改了。
有人就拿着这个说事,可见元春不喜欢黛玉。
这种逻辑堪称放屁,宝玉的玉难道不是玉了?
元春还讨厌自己的亲弟弟?
凤姐就曾经说过: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
我认为元春不喜欢玉字,凤姐的解释算得上一个理由。
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宝玉本身。
宝玉一见黛玉就问:可也有玉没有?
可见这句话,宝玉之前就问过。宝玉还自己吐槽: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所以宝玉肯定在元春和诸多姐妹里提过这个玉,不仅提,还要问别人有没有,然后还要说没意思。
再想一想宝玉小时候的日常,上到贾母,下到丫鬟奴才,天天都是“宝玉”“宝玉”,动不动还会有人问,宝玉的玉呢?那块玉怎样怎样。
搞不好宝玉自己还要上演砸玉,元春会喜欢那个字才怪。
再有就是金玉良缘。
薛姨妈和王夫人说过一句话: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这句话连黛玉都听到了,元春能不知道?
我认为元春很有可能对这个说法有些反感,否则她为什么要避开“玉”字?
宝玉写了红香绿玉,她就把“玉”字丢了,于是有玉的怡红院,成为没有玉。这一改简直是在宣布:你们都看见了,这里没什么玉。
三、元春端午节赠礼这一节历来解释为元春更喜欢宝钗,有意促成金玉良缘。
关于二宝礼品一样我之前和很多朋友都解读分析,甚至争执过。
宝玉宝钗的礼品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
眼下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宝玉和宝钗相同的是凤尾罗与芙蓉簟;一种认为是红麝串。
在数珠儿是否等于红麝香珠上,我们几个人有些争执不下。
还有人指出红麝、凤尾与芙蓉,全都指向黛玉,怎么可能送给宝钗?是王夫人暗中调换。
还有人认为这礼物是宝钗参选失败,元春的安抚。
总之是二宝礼物一样了,所以有心人就往金玉良缘上靠。
其实我倒认为,黛玉和三春东西一样,是元春把黛玉当做她们贾府的自家人。我不认为这一点表示元春不喜欢黛玉,也不认为这点表示元春看好了宝钗做弟媳。
以薛家当时的状况,贾家当时的门第,元春不会看好这门亲事。这对贾府没有太大的裨益,薛姨妈和王夫人还在,两家的关系就一定存在,这时候成亲没什么益处。
我认为宝钗和宝玉东西一样,是元春在表示宝钗和其他女孩子不同。你看她送礼物时,因身份而产生了几个层面,贾母一层、王夫人等一层、宝玉一层、黛玉等一层,李纨凤姐这类外姓媳妇单独一层。
按理说,宝钗就该和黛玉她们是一层的。
宝玉是外男,所以和众姐妹不一样,而宝钗之厚重,与宝玉相同,不像是抬举,反而像疏远。
几乎是向外明说,看见没有,我多么重视这个薛家的姑娘,她的礼品和我亲弟弟的一样,她是我姨妈的女儿,是住在我们贾府的客人。
但王夫人、薛姨妈、宝钗,她们却觉得这像是信号,元春好像支持金玉良缘了!
接着的清虚观打醮就很神奇,很多人就认为这是贾母公开反对金玉良缘,让元春这一赠礼没有下文,王夫人薛姨妈有口难言。
其实仔细看,元春赠礼之后凤姐和贾母状态很特别。清虚观打醮是凤姐撺掇起来的,她很高兴,想去给自己放个假。而贾母也很高兴,表示要一起去。只有王夫人不愿意去,理由两个,身体不舒服,预备元春那里可能有人来。不愿意去的还有宝钗,贾母却要求她和薛姨妈一起去。
看贾母状态,王夫人就笑:还是这么高兴。颇有种我们都胜利在望了,你还有功夫高兴?
但贾母表现却是:心中越发欢喜。
我认为这个欢喜是贾母读懂了元春的意思,祖孙两人心照不宣地来了一手。凤姐这个人精也看出来了,所以想去休假放松。
在张道士提亲的时候,贾母在道士跟前来了句: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用和尚来回绝道士,贾母真乃神人也。
更神的是贾母后面的话: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她竟然说就算穷都无所谓,薛家有钱吧?在一边吧?听见了没?宁愿找穷的也不考虑!
如果元春支持金玉良缘,那么她就会有应对贾母的策略,但是没有。王夫人薛姨妈这边一点动静都没了。王夫人预备元春那里有人来,可能压根就没有人出现。
所以想宝钗那句话: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谁是妃子呢?上头穿黄袍的才是妃子啊!
用宝钗的话来反击宝玉,就是:上头穿黄袍的才是妃子,你这会来说我像妃子了?
而真妃子元春可不就是有宝玉这么一个好兄弟吗?
那么宝钗那句话的潜台词应该是:你真是你皇妃姐姐的好兄弟!
你姐姐戏弄我,你也戏弄我,当我是什么?你就应该和那些嬉皮笑脸的姑娘们顽去!
所以元春支持金玉良缘这件事我认为绝不是在这个时期,一定是贾府走上末路,在某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而这种不得已造成了宝玉和宝钗的悲剧,特别是宝钗个人的悲剧。
因为元春的描写就这些,后文无从分析,所以只能谈到这里。至于她不喜欢黛玉,我认为是无稽之谈。更喜欢宝钗这种说法我认为也有失偏颇。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如有错误请指正。
-------------丸----------------
文:祁门小谢
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元春是喜欢林黛玉的。
在省亲时,曾夸过薛林二妹与众不同,不是贾府姐妹所能比的。但必定仅见一面,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也只有一个大概印象而已。
在感情上元春对黛玉要比宝钗更近一些,因为她和姑姑贾敏曾一同在贾母膝下长大,受教育。贾敏风姿绰约,对这个小侄女影响很大,从感情上,素养上,贾元春都会更觉黛玉亲近一些。
但是这种亲近抵不过母女间的血缘关系,在《红楼梦》前文皇帝曾说过,二、六日妃嫔家女眷可以进宫探望。贾母老了,去的不多。但王夫人经常去,母女间无话不谈,在宝玉的婚事上,王夫人无非是贬黛扬钗,所以出现了端午节宝玉和宝钗礼品相同,高于黛玉和三春一事。表明元春的态度。
但贾母随即进宫,说明自己的态度,宝钗的最大不足是商人出身和惹事生非的薛蟠。
在教养自己成人的祖母和自己的亲生母亲意见极不一致的情况下,元春选择了中立,所以在后文中再也没有提及元春对宝玉婚姻的干预。
单凭端午节赐礼一事,并不能说明元春不喜欢林黛玉。
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在小白看来,元春确实不喜欢黛玉,其主要表现在这两点,其一,元春省亲时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得意去掉“香玉”二字(宝玉曾对黛玉说过耗子精的故事,最后有一句,世人只知道香芋,却不知道盐政科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可见,元春去掉香玉而字,就是否定了黛玉);其二,元春省亲后的第一个端午节,给众人赐礼时,独宝钗、宝玉二人礼物相同,而黛玉,则同贾府三春的礼物相同。
但元春之所以不喜欢黛玉,原因却是诸多方面的,下面,小白简单的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她不喜欢黛玉的原因:
第一:元春不喜欢同自己性格相同的黛玉
在《红楼梦》里,元春唯一一次出场就是在省亲那一回里,并且在贾府也只待了六七个小时,因此,元春对黛玉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在元春省亲的过程中,她对黛玉的了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其一:初次见面的外貌之中
元春,以贵妃的身份回家省亲,其代表的,是皇家风范,所以,她省亲过程的礼节,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如宝玉这样的外男,不得进入元春所在的房间;如薛姨妈、宝钗、黛玉,这些无职外眷,也是同样不得进入,这些人,都是由元春特意下旨召进来的。
贾妃见宝钗、黛玉二人亦发比别姐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可见,从外貌上来看,元春对她二人都是喜欢的。
其二:众姐妹作诗,元春从黛玉的诗中,看出了其同自己相同的性格
元春省亲时,特意用作诗这件事,试探了众人的文采,如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李纨,都每人做了一首。
众人做完后,经元春鉴赏,笑着说道,终是薛、林二人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因此,从这个时候看来,元春对宝钗、黛玉二人的感觉还是类似的。
但黛玉接下来为宝玉做的那首诗,却真实的表现出了黛玉与元春性格上的相同点。
在这之前,元春同父亲贾政隔帘相见时,曾说道:田舍之家,虽榧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及,骨肉各方,众无意趣。
元春面对父亲时所说的这几句话,无意流露出了她对皇宫生活的厌倦,就如同她先前与贾母、王夫人见面时所说的,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一样。
而黛玉帮宝玉做的那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种忙!
黛玉做的这首诗,是对元春之前同其父亲所说的那番话的回应,而能如此直接的说出,可见,黛玉同元春都是性情中人。
元春当日以女史的身份进宫,她的这种性情中人的性格,必定为她带来了许多的麻烦;而如今面对黛玉、宝钗;这两个极有可能成为宝玉妻子的;极有可能成为荣国府未来当家人时,她自然比谁都能理解这种性格不适合管家的本质。
所以,虽然黛玉有才华、外貌好,但其性格上的不足,确实导致元春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第二:元春不喜黛玉,同母亲王夫人的态度有关
元春省亲,只是对黛玉的性格有所了解,而她了解黛玉最主要的来源,是从王夫人处听来的。
元春晋封后,圣上因孝而下旨,每月二六日,贵妃的誊眷可以入宫同其相见。
从元春省亲正月十五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赐礼,这期间王夫人进宫的机会共有三次。
而她们母亲二人相见,聊的最多的地方估计就是宝玉的婚事了;毕竟,元春一直重视宝玉;又一直对自己的母亲孝顺;而王夫人讨厌黛玉这一点,我们应该不用再过多讨论了吧。
也因此,端午节赐礼时,宝玉、宝钗二人的礼物相同,而黛玉同三春的礼物相同,这一份区别,就是元春对待宝钗、黛玉二人不同态度最直白的说明。
许多人认为,宝钗、黛玉二人礼物不同,是王夫人调包的,但在小白看来,这种情况绝不会存在,其一:皇家赐礼,岂能儿戏!其二:以元春对王夫人的孝顺,她未免不会按照母亲的意念行事。
第三:黛玉对宝玉庇护纵容的态度,让元春不喜
元春,对宝玉这个弟弟,一直照顾有加,当日未进宫时,就亲手教他认识了一千多字,进宫后,又再三叮嘱自己的父亲,不严不成器,过严恐生不虞。可见,元春对宝玉是寄予厚望的。
但在元春省亲,以做诗检验宝玉的能力时,黛玉替其做了一首,这诚然属于黛玉对宝玉的庇护;宝玉、黛玉二人的文采相差甚远,元春又是一个女史出身的女子,她难道真的看不出来吗?
只是,当着众人的面,她也不好斥责黛玉,只能以大局为重,一笑而过。
但显然,因此事,黛玉在元春心中的印象必定不好。
小结:
从性格上来说,元春同黛玉是相同的,比如当日宝玉将北静王送给自己的珠子给黛玉,她立马仍掉;而元春,虽然被封为贤德妃,但并不喜欢宫中看似富贵的生活,她向往一家人在一起的田园生活。
元春省亲,她在亲人面前的几次落泪,都显示出了她性情中人的特点;而这种性格,却诚然不适合于宫中贵妃间的争斗,也不适合成为管家的太太。
同时,元春对王夫人这个母亲一直孝顺,当日之所以特意照顾宝玉,就是因为她体恤母亲上了年纪;如今,面对宝玉的终身大事,她这个做姐姐的又怎么能不理性的参考一番呢?
因此,元春在这诸多原因之下,确实不喜欢黛玉这个女子,而元春赐礼便是最好的说明。《红楼梦》后期,宝钗、宝玉成婚,应该也是元春的旨意。
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元春没有见过林黛玉,也没有见过薛宝钗,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元春同贾府其他女孩不同,她是一个政治家,最后也死于后宫派系的政治倾轧。
对于元春来说,她被送到后宫却仅仅是做个宫女,并不是妃子。
元春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皇上宠爱,成为了贤德妃,也是极其不容易的,不知道用了多少心思,受了多少苦。
而元春明白自己只是贾府的政治投机筹码,目的是打通皇帝的关系,维持贾府摇摇欲坠的地位。
而元春拼死拼活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父母和兄弟姐妹。
对于元春来说,她的父母是贾政和王夫人,而兄弟姐妹只有同父同母的贾宝玉一个人,并不认可异母的贾环、探春之流。
看看元春对贾宝玉的态度,姐弟感情很深。
那么,元春自然希望弟弟有一段好姻缘,而且完全是从政治角度出发。
其实,林黛玉各方面都比薛宝钗要强,遗憾的是林家长辈已经死光了,所有的势力等于烟消云散了。
虽然林家还有大量财富,但大部分也会被贾府占据,算不了什么了。
说难听的,林黛玉只是一个孤女,如果没有贾母的宠爱,地位比邢岫烟还要低下。邢岫烟不管怎么说,还是薛家薛蝌的未婚妻子。林黛玉是寄人篱下的孤女而已。
那么,贾宝玉找了林黛玉,显然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自然,这两人相爱,但对于古代包办婚姻来说,爱情是无足轻重的,这种包办婚姻从来没有爱情。
相比起来,薛宝钗就要好得多。
薛家虽破败了,好歹还有不少财富,也有一些势力,比林黛玉家里死光了要好。
另外,不管怎么说,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都是自己人,同元春也是非常亲密的。
在贾府中,王家的力量很强,王夫人联手王熙凤几乎操纵了荣国府。
站在王夫人和王熙凤角度,她们都愿意选择更亲密的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元春站在母亲角度,当然也倾向于薛宝钗。
况且,谁都知道林黛玉体弱多病,连贾母都说她未必能长寿。谁也不会将这种女孩,作为弟弟未来的媳妇。
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因为元春身份高贵,她的看法可以左右贾府对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态度,因此,许多读者往往凭借第二十八回,元春端午节赐礼,宝玉宝钗礼物相同,而猜测元春不喜欢黛玉。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元春十分欣赏黛玉。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不但亲口褒扬了薛林二人"与众不同”,还重赏了一个名唤龄官的小戏子,并因龄官拒绝表演“原非本角之戏”而欣赏她,吩咐管事的不要为难她。
大观园十二戏子,"一个个歌具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为何龄官独得元春青眼?这与龄官长相有关,从后文"龄官划蔷"一节,我们知道龄官相貌身段与黛玉十分相像。所以,此处明写元春欣赏龄官,暗写元春喜欢黛玉。这正如宝钗生日宴上,贾母赏一个无名却似林妹妹的小戏子一样,爱屋及乌也。
贾元春既然喜欢林黛玉,为什么又不支持木石姻缘呢,这自然因为选弟媳与选喜欢标准不一样。贾宝玉的妻子只有能在关键时刻助宝玉,甚至是贾府一臂之力的,才算得上上选。而宝钗有薛家财力做后盾,有王家势力做援助,正是贾宝玉的理想伴侣。而黛玉却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什么依靠也没有。更何况,王夫人还十分讨厌她。
可惜元春的愿望是好的,但却忽略了宝玉的感受。以至于发展到最后,林黛玉无望而死。薛宝钗嫁宝玉却独守空房。
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在贾元春的生命中,没有友情也没有爱情,她的眼里只有亲情。她不喜欢林黛玉,同样也不喜欢薛宝钗,要说喜欢,她只喜欢贾宝玉。
贾元春在书中正面出场只有一回,她的喜好与性格,都在这一回体现了出来,这便是第十八回元妃归省。
这一情节没有现实依据,完全出自曹公的虚构。但是古代帝王出游倒是常事,每到一处必有行宫,花费巨大。因此,在小说中,元妃归省也不能太寒酸,于是便有了大观园。
也就是说,大观园实际是为贾元春而存在的,对元春具有象征意义。之后贾府众少女进入大观园生活,也可看作是元春施恩的体现。
所以,元春的存在根本就是为了贾府而服务的,这也是她的命运。自打她被送进宫后,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环境决定了她为人处事谨慎的态度。所谓“二十年来辨是非”,一入宫门深似海,她要随时判断各类人各种事,是利是弊,孰是孰非?
因此,她所站的角度要高于贾府众人,要兼顾宫里的规矩和贾府的前途。我们看她在归省时,所有流程都是提前拟定好的,具体到什么时间来,什么时间回宫,穿什么衣服,具体见什么人,表面上都是程式化的。
这种程式化的流程并不能表现出她的喜好,但是在具体每个流程上的项目则体现出她的用意。她参观完大观园后,第二步便是会亲人,这是她情感宣泄的集中表现,她所见之人都是进宫前已熟识的亲人,娘们儿一见便哭了起来,这哭泣中包含了太多的成份,有她自己内心的委屈,有回到贾府的激动,还有对现有生活的不满。
但是,她既然选择了那条路,她还是会坚定的走下去,所以,她虽然说了一些情绪情的话,但对于贾政,她还是说了更多的以家国为重的话。对于外戚,她先是邀请她们进来,这其中就包括林黛玉和薛宝钗。
然后她看到了薛林二人,先从外貌上给予了肯定,“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此时,薛林二人在她心里的评分是一致的,就是贾母口中所说的“模样儿好”。
接着便是诗才比拼,小说原文中已说明,林黛玉本打算在省亲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没想到,元妃只让做了一匾一咏,最后却胡乱作了一首《世外仙源》五言应景。
但是,她随后又帮宝玉作了《杏帘在望》,两首诗也都得到了元春的赞赏。不过,薛宝钗也一样得到了赞赏,此时,还是看不出元妃对薛林二人的态度。
如果真要说到元春喜欢谁,唯有贾宝玉。你看她见到宝玉时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又是摸头,又携手揽于怀内,又是笑又是哭,这才是她表现喜欢的方式。
到了第二十八回,元春借端午节赏礼,对薛林二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这样的作风是符合元春身份的。
对于薛林二人家世背景,她必定是早有耳闻。薛家无父只有兄,林家在她省亲时已是父母双亡。虽都是系出名门,但此时谁对贾府更有利,已是非常明显。
在省亲时,她又亲自考察了薛林二人的外貌和诗才,虽然当时她说薛林二人的诗作与众不同,但两首相比意境却是完全不同的。
薛宝钗所作的《凝晖钟瑞》,气势磅礴,拍马屁的味道很浓厚,这非常符合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她在贾府口碑甚好,上下都满意,这说明她本人是很会察言观色这一套。
相比之下,林黛玉所作《世外仙源》,虽也有拍马屁的嫌疑,但是所选辞藻则比较朴实,没有那么华丽,包括她代宝玉所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是如此。这与她的性格特点也是一致的,基本的礼节有,但如果要她大肆拍马屁,她是做不到的。
因此,站在贾元春的角度,她肯定更喜欢薛宝钗的诗风。因为生活在烟火气十足的现实社会中,薛宝钗的理性生活要优于林黛玉的感性作风。
元春在省亲时亲自考量了之后,她还不能表态,她还要综合贾府的态度。那么贾府的态度是由谁决定的呢?是贾母还是王夫人?
年老的贾母在贾府实际已经不管事了,每天就是寻欢取乐。那么在给宝玉娶亲这件事的态度上,她是怎么想的呢?她肯定是喜欢林黛玉,血缘关系放在那里,她又十分喜爱贾敏,如果不是这样,她是不会接林黛玉到贾府的。
但是,子女婚姻历来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贾母有意撮合,也还是要看王夫人和贾政的态度如何。贾政自然是听贾母的话,但王夫人就是另一说了。
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姐妹,她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更近,所以,王夫人肯定是更倾向于薛宝钗。这样一来,宝玉选妻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王夫人身上。
但是王夫人又碍于贾母的身份,不好表态,因此,在她眼中,但凡看到“水蛇腰,削肩膀”,眉眼长得像林妹妹的人,心里就升起一股子厌恶之气,因为一时不能做主,心里压抑,自然就会拿别人出气。
她嘴上说喜欢像袭人那样,笨笨的女孩子,但是薛宝钗可不是笨笨一族的。薛宝钗八面玲珑的作风,而且外貌也是一等的风流,她怎么就喜欢了呢?可见,王夫人所说的话与心里想做的事是不一致的。
那么,对于贾府的矛盾,贾元春知道吗?肯定知道。端午节赏礼,她故意将宝玉和宝钗赏成一样,将黛玉和别的姐妹赏成一样,这已是再明显不过的表态了,她最终与王夫人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这也是她从大局出发的选择结果。
所以,对于贾元春来说,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谈不上喜欢谁不喜欢谁,她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哪个对贾府的发展更有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