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极盛一时的京剧,如今看的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为时代服务的。汉有文景之治,国力强盛,散体大赋,义丰文繁;唐有贞观之治,国运昌盛,律诗歌行,气象万千;清有康乾盛世,市井繁华,戏曲小说,沾溉绵延。
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开放的时代,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意趣、审美标准等趋向多元化。
前人说笔墨当随时代。京剧艺术也是这样,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服务,倾情中国当代史诗,演绎民族复兴华章,铸造文化黄钟大吕,才能迎来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明清时极盛一时的京剧,如今看的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时代变迁人文不断进步创新,很多传统的,文化被淡化。1.时代发展有新产物,年代不同人得到接触共同成长,陈旧事物淡化难以传递。2.当今娱乐性多元化,范围广,那时京剧得到广泛传播主要是选择性宽。3.由于选择性扩,喜欢京剧人群分割,学徒也会越来越少,在公众场合表演会上减少,关注少导致没落。
明清时极盛一时的京剧,如今看的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题主:首先,京剧诞生于两百年前的清中晚期,明朝时期根本还没有京剧这码事儿。其次,元末明初昆曲诞生于江苏昆山,在明和清初中时期盛行。昆曲至今已经六百年,是中国百戏之母。京剧来源于徽班进京,是在承接昆曲整个表演体系基础上由唱腔本地化、唱词通俗化、舞蹈简单化而形成。其它地方戏剧种也基本如此,在大量吸收昆曲表演体系中各种原素基础上本地化、简单化、通俗化而形成。近百年来又诞生了越剧、黄梅戏、评戏等现代新剧种。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间各剧种大力推行“现代戏”禁演“传统戏”。新创作的“现代戏”盛行于“十年”,“传统戏”断代绝迹了。
“十年”之后影视文化成为流行趋势,各剧种的“传统戏”、“现代戏”都随之哀落了。各剧种都基本依赖于国家护持几乎进入国家圈养状态,在商业演出市场中基本失去生存能力。
目前各剧种演出几乎只存在于官办晚会中。只有北京、上海个别的个人昆曲、京剧商业团体靠商演生存。
中国各传统戏剧,如果不能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前途堪忧。
明清时极盛一时的京剧,如今看的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首先,艺术应为人服务,而不能变成人为艺术服务
京剧历史上盛极一时,因为它满足了当时人的需要,今天大家不喜欢了,那么也就没必要强制大家去接受。
历史上许多艺术形式都曾死去,比如汉代大赋、唐诗、宋词、元曲,如今都基本消亡了。艺术形式灭亡不等于艺术本身灭亡,无需大惊小怪,只要还有审美诉求,人们就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来。
图片说明:据《清稗类钞》:“伶人所居曰下处,悬牌于门曰某某堂,并悬一灯。客入其门,门房之仆起而侍立,有所问,垂手低声,厥状至谨。”京剧初期发展与八大胡同息息相关,图为清末八大胡同中的伶人合影。
今天很多人说京剧是国粹,有很多了不得的东西,这就忽略了:
过去大多数京剧演员文化水平不高。
过去绝大多数京剧观众的文化水平也不高。
没必要对它产生过度想象。
图片说明:京剧初期很多是寄身于八大胡同的,是给嫖客服务的,不必夸大其中艺术成分。早期京剧有很多色情、暴力的内容,虽然后来渐渐减少,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其市场性的一面。
其次,京剧本身存在问题
京剧不完全是有艺术家和市场决定的,它深受当时政治影响。
康熙、乾隆比较喜欢昆曲,对京剧持打压态度,认为其中内容比较俚俗,更重要的是,京剧得到民间喜爱,往往聚集较多观众,皇家对此非常担心。在专制时代,统治者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第二个话语中心的,所以会通过贬低艺人身份等方式,削弱其影响力。
图片说明: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各地著名戏班纷纷进京献演祝寿。其中,“四喜”、“和春”、“春台”、“三庆”合称“四大徽班”,最为著名。靠给皇帝拍马屁,京剧总算获得了生存空间,图为“同光十三绝”,都是同治、光绪时期的名角。
在封建帝王看来,人们只能天天接受赞美皇朝的东西,决不能围着戏剧明星转。
比如秦腔曾风靡北京,乾隆下令将相关艺人全部轰出北京。其实艺人何罪?名气太大了,你就有罪了。
为了生存,艺人们不得不主动改造。
1、在所有剧本后加个大团圆结尾,充满道德教训,这样审批方认为有益教化,准许上演,但在实际上演时,最后一节常常被删掉,为了躲过检查,京剧故意变成一幕一幕演出,不讲完整故事,这样就合理地避免了“为什么不演结局”的指责。
2、将秦腔等得到观众喜爱的内容融化到昆曲中,使检查者很难发现。
通过这些改造,京剧其实综合了诸多戏剧艺术的特色。从演化角度看,演化的趋势是分化,而京剧在清廷的压力下,只好相反,以整合谋生存。
其三,京剧为何得到皇朝的认可
图片说明:清代末期的“八大拿”,塑造出黄天霸这一忠君爱国、出身土匪却打土匪的光辉形象,让暴力表演得以合法登上舞台,1949年后,“八大拿”被禁。
到慈禧太后时,京剧成为主流,因太平天国之乱,半壁江山残破,为了抚平民心,客观上需要一种艺术形式,使民众产生皇帝与自己是一体的感觉,而京剧有其民间基础,恰好可以被征用。
慈禧太后通过宣戏班进宫的方式,不断在民间创造热点。皇族看的戏,自然在民间也流行,其中多是道德宣教的戏。
图片说明,图为八大胡同当年的景象,鲁迅先生曾说:“明代虽有教坊,而禁士大夫涉足,亦不得狎妓,然独未云禁招优。达官名士以规避禁令,每呼伶人侑酒,使歌舞谈笑;有文名者,又揄扬赞叹,往往如狂酲,其流行于是日盛。清初,伶人之焰始稍衰,后复炽,渐乃愈益猥劣,称为‘像姑’流品比乎娼女矣。”
在慈禧太后的成功操作下,北方民众对皇权比较认可,即使南方的革命形势已如火如荼,北方民众依然留恋清朝。
其四,京剧为何不适应当下了
1、当下有更快速、更直接的艺术形式替代,比如电视剧、电影等,它们故事完整,仿真度更高,便于民众寄情。
2、京剧本身缺陷限制了年轻人的喜爱。京剧当年为躲避审查,加上当时生活节奏慢,常常是一本戏能演三天,今天谁有这个耐心看下去呢?因非艺术因素导致故事拖沓,所以京剧整体上缺乏悬念,要想看懂,需要对整体故事的背景有一定了解,今天人谁有这个时间呢?
3、未能与时俱进。样板戏曾一定引起轰动,以后新派京剧也很多,可惜这些京剧往往带有宣传任务,不考虑观众是否能接受。往往是一个好题材,加上无数旧方法,根本是为了应付上边,看上去挺像回事,根本不考虑观众意见。
总之,万物有生即有死,衰落是正常现象,与其挽救垂死,不如扶持新生。个人觉得,电子游戏就是很好的一种艺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