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在元妃省亲时,黛玉为何不屑元妃,还很反感。

元妃省亲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宵节的夜里进行的,而第一回有两首诗,第十三回秦可卿死时给王熙凤托梦等,都对元妃省亲有暗示。

可见元妃省亲是《红楼梦》里的重头戏,贾府上上下下也都非常重视,而黛玉想在元妃命题写诗时大显身手,也不能说她对元妃省亲不屑一顾吧?

重要的是,看其隐喻着什么,暗隐了什么“真事”。而这就需要从文本中的“草蛇灰线”中进行探究和分析来获取答案了。

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对着甄士隐怀抱的女儿念了四句诗:

“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谶诗,看似是对香菱命运的预言,其实与元妃元宵省亲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暗隐同一“真事”的两种形式。

然后是贾语村口占之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第十三回,刚死去的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眼前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在她魂魄临消失之际还喃喃地念了这样一句谶语: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各寻各自门。”

在这一切表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样的真事呢?

咱们一起来看看元妃省亲后暗隐的这样一些数字:

从元妃省亲的元宵节到二月二十二日宝玉、黛玉、迎春、探春等搬进大观园是三十八天;

从三月中浣第一天黛玉第一次葬花开始,一天接一天连写了九天,即宝玉被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的那天为三月十九日;

从“三月十九日”至四月二十六芒种节,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生日那天,黛玉第二次葬花并写《葬花吟》为三十八天;

从二月十二花朝节林黛玉生日,至“三月十九日”宝玉遭暗害,也是三十八天。

由此可见,元妃省亲、入住大观园、黛玉生日、黛玉的两次葬花埋香冢写《葬花吟》,都是在围绕着“三月十九日”。

三月十九日”如此地重要,让书中费了那么笔墨,那么多篇幅,来围绕它,是什么原因呢?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1644年三月十九日是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大明王朝灭亡之日。

因此上,癞头指着五岁的香菱(甄英莲)大笑中念出的谶语:“好防佳节元宵后”,所谓“佳节元宵”,实暗隐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说的“月满则亏”,以“月”隐明朝,隐喻朱明王朝的灭亡。

因此上,贾雨村的口占绝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与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讲的:“眼前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是一回事,说的是三月十九大明灭亡后,朱由崧在江北四镇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下,于1644年五月十五,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

因此上,秦可卿魂魄离去时幽幽地念出的谶语:“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各寻各自门。”讲的是大明灭亡后,又经历了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个政权。

因此上,元妃省亲既隐喻大明灭亡,也隐指南明建立。而贾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讲南明二十年复明抗清失败;

榴花开处照宫闱”,是讲朱由崧于1644年五月建立南明政权;

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讲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三个政权的复明抗清斗争;

“虎兕相逢大梦归”,是说朱明王朝在满清残暴无情的铁蹄下最终没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黛玉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其实表现的是有两个倾向的。一个倾向是她不主动迎合权贵,另一个倾向是她的才华希望得到元妃的肯定。

黛玉并不觉得元妃可是宫里边的娘娘,是一个权威人物,是决定贾家家族命运的人,所以,她并不会像宝钗说“谁是你的姐姐?那上头坐的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敲黑板了,再划一下重点,这里的重点是“黄袍”二字,代表了宝钗的一种价值追求。只有有了这样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才能够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当得了宝玉的姐姐。再说白一点就是,宝钗认为自己也应该走元妃的道路,也应该成为穿黄袍的坐在上面的姐姐。同时宝钗还对宝玉说“她因不喜红香绿玉,才改成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又偏要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她争吗?”宝钗是非常注意尊卑有别的,非常会体察别人的心理,从而自己做一番计较。也就是情商特别高的人。

当时的黛玉心里边其实对贾妃并不怎么特别的惶恐的,但也不是一点也不重视,她不对元妃的地位和权势有一点羡慕,也不会主动去观察元妃的喜好,从而积极主动进行迎合!

她是非常希望元妃当众肯定她在诗词方面的才华的。黛玉生活得非常诗意,详见我的头条号文章《黛玉诗意地栖居在大观园》,她本身就是一首诗,把凡俗之事也能过得像诗一样兴趣盎然,所以她所看重的就是爱情和诗。平常在结诗社的时候,李纨的评价相对来说考虑到了各方利益,有时能将黛玉评为第一,但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将她评为第一,所以黛玉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和承认,心里边是有积聚了一股怨气的,这就像是古代的士大夫,清高而恃才傲物。

元妃省亲,黛玉也希望能够得到最高领导者的肯定,这也是她价值得以承认的一种方式。因此,她才能在完成元妃要求的每个人赋一首五言律之外,觉得没有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很不高兴,又看到宝玉,独自要做四首大费神思,就想起来要代他作诗。一方面呢是省去了宝玉的一些精神不到之处,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她借此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就算是没有署名权,但是作品是优秀的,黛玉也很高兴了。再有一点,有恋爱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被有发言权的人在自己的恋人面前表扬,这也是很为自己增色添彩的事,无疑,会进一步美化自己在恋人心目当中的形象。

果然,元妃看过了宝玉写的四首诗,分别是咏赞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和稻香村,其中赞颂稻香村这一首就是黛玉替宝玉作的。元妃说,稻香村这一首是前三首之冠,因为黛玉的诗当中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之句,就把当时叫做“浣葛山庄的地方改为稻香村。

黛玉的这一行为,一方面是自己的个性使然,同时也代表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对能够得到当权者的肯定的一种渴望。由此也可以证明,为什么李白说“今朝为官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三闾大夫屈原没有得到楚怀王的赏识之后,只能悲愤地投江了。

《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一个读者就有1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两方面都解释的通

黛玉没有不屑一顾,更没有反感

我们来看看原著中,元妃省亲中,元妃与黛玉的交际

1、贾妃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2、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

3、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在原著中,元妃每每提到女子,必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首,元妃作为皇上最宠爱的妻子,对于家里的一切肯定也是有所耳闻,又或者是省亲之前对家中各人各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论元妃以何种方式了解家中近况,她对家中事有所了解,这一点无从质疑,不然也不能开口就问到,宝钗、黛玉因何不见。

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弟,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 ——红楼梦·第十八回

由此可知,元春进宫时,宝玉是“三四岁”(周岁三岁,虚岁四岁),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字了。

我们又知道:宝玉比林妹妹大一岁。

书中描述: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抛开怀孕10个月,现在的5岁,那么贾敏嫁给林如海之前,元春应该已经出生,作为贾母最喜欢的女儿,元春和这位小姑姑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

因此贾敏,在家也应该和林黛玉说过贾元春的事,贾元春,以德才封妃,那么她的才情只高不低,黛玉作为一个对自己才情,有着很高的自信的人,好容易见到贾元春,必定要和她较量一番。奈何古代的等级制度严格,所以只能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但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根据上面的推理,贾敏和贾元春应该认识,但具体关系如何,我们并不清楚,黛玉见到去到王夫人房间时,王夫人提及贾宝玉的时候,黛玉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

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而见到贾妃的时候,并没有这般的心理,所以推测,贾敏和元妃的关系并不好,这可能得因于贾敏和王夫人的关系并不好(原因大家可以查一下,或者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解释,此处不多做解释。)

既然母亲和元妃的关系一般所以黛玉对其,自然也不感冒,但作为一名才情极高的女子,不可能因母亲的影响,而完全否定一个人,所以她可能想用诗作去自己测量一下元妃,所以才表现的很积极。

最后一种推测

因为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以黛玉的聪明才智,肯定看出王夫人对自己并无好感,所以希望以才情打动元妃,让元妃赐婚。

《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元春省亲时,不屑一顾的是妙玉。元春省亲前,妙玉就已入住大观园,可是,省亲之时,妙玉始终把自己当成姑奶奶,从没尿过贵妃娘娘那一壶。另外,就是小旦龄官,管你是在贾府还是进了皇宫,管你是省亲还是专门请姑奶奶入宫,唱与不唱,还得看姑奶奶的心情!

黛玉不屑一顾吗?黛玉很反感吗?这个问题,提得实在可笑!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那些以元春省亲之文抬高黛玉贬低别人的解读。元春省亲时,黛玉是怎样的表现?从文本中随便拣几句即可说明。

第十八回原文: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

从原文可以看出,对元春省亲之事,贾府里面最在乎、最费神的姑娘,非黛玉莫属。

《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没觉得林黛玉对元妃不屑一顾,相反,书里说得很清楚,林黛玉对于元春省亲这件事是很重视,“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命多做,只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罢了。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每次看到这段都很有意思,它展现出了黛玉性格的层次,也体现了黛玉的成长,曹公写人,即便是他的所爱者,他也不会朝完美里写,那么一点别扭处,会更显人物的魅力。

黛玉在省亲宴上的表现,正与很多知识分子相同,渴望被上层欣赏,摩拳擦掌,想要大出风头。然而上层对于这种才华并不怎么重视,他们在择人方面往往是一种综合考量,才华与否,也许是最不重要的。元春亦无意于知道这些姐妹谁最有才华,不过走个过场而已。

这就使得很多自负才情的人心灰意冷,黛玉也是如此,看上去是有点幼稚,但是,早期的林黛玉很多时候,都显得尖锐、敏感、虚荣和幼稚。这或者正是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有独钟处:单是因为你的可爱懂事而产生的爱,并非真爱,看到了你的不懂事不明智的地方,仍然有欣赏怜惜之意,才最是难得。

黛玉和李白一样,是缺点与优点同样突出,也许有魅力的人,总有各种瑕疵,“十宝九裂,无纹不成玉”,那些瑕疵,正证明它的真。林黛玉的种种张狂里,有一种我们熟悉的少女气质,除了宝钗这种仿佛一出生就很成熟的人,谁没有过把拧巴当个性,把尖锐当真性情的少年时代呢?

黛玉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的自苦,那自苦,让你对她有一种同类的同情,看到曾经不知所措的那个自己,你几乎想隔空摸摸她僵硬的臂膀,你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觉。

《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红楼梦》里,元妃省亲时,看到大观园,叹息过于奢侈豪华,后来与贾母相遇,都痛哭了一场,可能触动了林黛玉的善良,真诚。

林黛玉在大观园的诗是这样写的: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元春看见这首诗很高兴,黛玉跟以往态度不一样,表现的是迎合,恭顺,谦逊,深得元春赞赏!

不难看出林黛玉叛逆,爱哭,斤斤计较,尖酸刻薄,使小性子都是为了博得更多人的关心和重视。

林黛玉本来聪慧美丽,做事细心,没有心机,还诙谐幽默。

是那个势利眼的环境,造就了她孤僻,孤傲,不合群的强个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