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知不知道自己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有何依据?
多谢邀请!
薛宝钗当然知道自已“金锁”的真正意义和来历,《红楼梦》第八回回目“比通灵金莺微露意”。第二十八回,“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个人以为,正因为有当时封建时代人们普遍相信的宿命观,有这样的机缘巧合才会有第八回宝钗大大方方的主动提出要看“通灵宝玉”。
有元妃端午节赐下宝玉宝钗相同礼物,这种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的“暗示”,才会有第二十八回回目“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五月初七上午薛宝钗受到贾母当众赞扬“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当天下午宝钗才会亲自配了金线加黑珠儿线,让莺儿打络子“把玉络上”了。正因为“金玉良缘”在贾府中尽人皆知,并且元妃端午节赐礼似有“暗示”、贾母在宝玉挨打后第二天便当众明确赞扬宝钗。才会有第三十六回回目“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宝钗很自然的接替袭人为宝玉绣起了肚兜。
其实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在两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中“金玉良缘”是光明正大的姻缘之份,而所谓“木石前盟”却根本无人知晓、无从说起,所谓“宝黛爱情”就是见不得光的、贾府封建大家族绝对不允许存在的“私情”。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正是借“掰谎”严厉重申封建大家族的礼教规矩,为“宝黛关系”强力洗地、表示贾府一定是坚决杜绝“私情”存在的。
《红楼梦》中薛宝钗知不知道自己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有何依据?
谢谢邀请!
话说最值得推敲品味的书自然是《红楼梦》莫属,没有之一,而是唯一。我们在读其中一句话的时候,当时觉得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可是,时过境迁,或者见景生情,抑或灵光一现,对于以前的那一句话却有了更深的理解,才发现之前的理解是多么浅薄。比如对于薛宝钗金项圈上錾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句话,我以前对于“芳龄”的理解就是以为指的薛宝钗的年龄。当拿到这个题目之时,一下联想到《醉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薛宝钗占的花名“艳冠群芳”,所谓“冠群芳”,就是群芳之冠,即花王之意。芳,花,在《红楼梦》中指的是中华,中华之王当然就是皇帝了。所以薛宝钗金锁上的芳龄,就不是指的薛宝钗的年龄,而是指的统治中原。而“不离不弃”就是不离不弃于宝玉,宝玉,玉玺也。所以,这句“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意思就是“只要不离不弃于宝玉,就会在中原永远统治下去”。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一脸懵懂,说的是什么呀,薛宝钗怎么统治中原了?在这里把薛宝钗的寓意说一下。《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历史事件的寓言小说,作者从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中,取雪(薛)代指满清,所以薛宝钗指的就是满清,薛宝钗入宫待选,指的就是满清进入中原,争夺统治权。
薛宝钗说这句话是一个癞头和尚送的,叫刻在金器上。金器,指的也是满清,因为满清以前称金。
说了薛宝钗的金项圈,再说说贾宝玉的宝玉。宝玉上面镌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对比薛宝钗金项圈上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指着中原说的。实际的意思就是“不失去,不忘记,国运长久,永远昌盛”。可是不幸的是,中国人却把它失去了,失去的罪魁祸首是李自成。《红楼梦》用寓言的形式多次说到,比如贾宝玉丢了金麒麟,贾宝玉辫子上丢了一颗珠子,林黛玉说“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什么人瓖什么戴去了”,能瓖珍珠的就只有金,金就是满清,暗指满清白白捡了便宜。最明显的就是刘姥姥吃鸽子蛋的故事,故事说刘姥姥好不容易夹了一个鸽子蛋,刚要送进口里,结果筷子一滑,鸽子蛋就落在地上,落在地上不要紧,关键是被下面的人拣了出去。就是是暗指李自成千辛万苦得来江山,刚想坐上皇帝宝座,不料在山海关前被打得一败涂地,以后便如“槁木死灰”一般,再无复燃之望。满清白白得了中华大好的锦绣河山。所以,甄士隐在注解《好了歌》中说:“乱哄哄,你方唱吧唱罢他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就是说的明末清初时的乱世,李自成被打败,逃走了,满清从此踏上了中原,白捡了个便宜。回过头来看李自成,不过是在为满清入主中原铺路,为人作嫁呢!所以,在《红楼梦》中,薛家就住在“梨香院”,梨香院,即离乡远,就是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意思。有的网友问,薛家为什么赖在贾家不走,是啊,赖在贾家二百多年呢。
回过头来说网友的问题。网友说薛宝钗不知道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怎么可能呢?薛宝钗进贾府就是要得到“宝玉”,目标明确,态度鲜明,行动果断,就是要用金锁锁住“宝玉”,所以,有的《红楼梦》版本的这一回叫《比通灵金莺微露意》,露的什么意?书中指的是要得到宝玉,暗指的是得到中原统治权。怎么能说薛宝钗不知道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呢?
《红楼梦》中薛宝钗知不知道自己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有何依据?
薛宝钗肯定知道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了。因为金锁和金项圈都是薛家打的,是金玉良缘的物证啊!且看宝钗第一次提起金锁是什么时候吧。那是第八回里,宝玉去探宝钗病的时节,我们知道,宝钗进京进贾府,是第三回到第四回之间的事。如黛玉因为宝玉摔玉,第一天就见识了宝玉的玉。而宝钗,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一点,明知道自己的表弟有玉,却从来没有主动的看过,而她自己的金锁,是一直戴在衣服里藏着的。直到这一年,因为宝钗生病,宝玉去探病,他们才有机会聊起金锁和通灵玉。而我曾经说过,红楼梦里的时间跨度是非常大的,从三四回到八回,可能是几年的时间了。
这段文字里,明明莺儿说的是,和尚说的这两句话,必须刻在金器上,而薛姨妈说的是金锁是和尚送的?
等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里是什么意思?皇帝的玉玺算不算是玉?只有宝玉的玉才是玉?可见这个金玉良缘是有目的的,是因为想要攀龙附凤的意思啊!明明的进宫选才人不成了之后,才又说起了金玉良缘,总之是想把宝钗嫁进豪门贵族的意思。
薛蟠说的是“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也就是说薛府上下,都是知道金玉良缘的。而贾府,则是薛姨妈和王夫人说起的。宝玉衔玉而生,满京城的人都知道,甚至冷子兴早都对贾雨村提到过了。黛玉不也是从小听她的母亲提起这位有玉的哥哥嘛,宝钗自然也是早就知道这个有玉的表弟的,只是他们的金玉良缘,是薛姨妈进了贾府才说起的。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缘,不论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都是那一干风流怨鬼下界时就已经注定了的。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她们都倾心于这位衔玉而生的宝玉。
只是唯一不同的是,黛玉是毫无依靠的孤女,虽然有外婆的大力支持,却终究是败给了现实。而宝钗她却是老成稳重,虽然也爱宝玉,却是十分的克制守礼,因为有着母亲和姨娘的支持,最后终于结成了金玉良缘。
《红楼梦》中薛宝钗知不知道自己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有何依据?
同意以上回答。这个金项圈其实就是薛宝钗家里为了“金玉良缘”而自己打出来的。薛宝钗的娘和贾宝玉的娘那是亲姐儿俩,贾宝玉生下来就戴着宝玉,薛姨妈肯定知道,在选秀未成之后,薛宝钗最好的结局就是嫁到贾府。那薛宝钗娘儿俩都是人精,就会为实现自己这个目标大造舆论并且准备有关道具,这个金项圈就是这么来的。
《红楼梦》中薛宝钗知不知道自己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有何依据?
宝钗被后世红学家评为“矫情",以对应黛玉的“情情”。
她之所以“矫情",即故意做作,表现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她对“宝二奶奶",这个位置是感兴趣的,她是真想嫁入贾府的。
这样一个大户人家,荣华富贵已历三代,况且宝玉又生得如金似玉,身边一群姑娘“众星捧月”,正值妙龄的宝钗,怎会不动心呢?
况且,自己的金项圈和宝玉的玉正好是一对。(薛蟠也这样说,见三十四回)连上面的字,也堪称匹配:“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对应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和心理暗示,宝钗的“矫情”也表现得更出色了,以便获得贾府上上下下的满意和赞赏。
尤其在贾府的权力中心一一贾母王夫人面前。比如,当贾府唱戏的时侯,贾母让宝钗点戏,她知道贾母老年人爱吃甜烂食,爱看热闹戏,就顺着贾母的爱好点了一出,果然博得贾母的欢心……
在第三十二回中,当王夫人的侍女金钏儿因为宝玉的调情,而含羞跳井自尽后,王夫人很被动。宝钗是这样安慰她的:一说金钏儿是失了脚掉下井的,又说“不过是个湖涂人,也不为可惜”等等安慰话……
而且把自己刚做不久的新衣裳,“应急”给王夫人,以便给金钏儿做葬衣,并声称“不忌讳"。如此一举,着实替王夫人排忧解难了……并挽回了体面。
难怪贾府上上下下都说宝姑娘好,连小丫环们也这样说。
如此一来,宝钗的“通情达理”和林妹妹的“小性儿”形成明显的对比和反差。
其实,做人也不必太过“真实",适当的做作和表现还是必要的,人毕竟不是孤立地生活着。
宝钗的"矫情”和表现终于导致了“金玉姻缘”代替“木石前盟”的悲剧。
《红楼梦》中薛宝钗知不知道自己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有何依据?
多谢邀请。我是依荷听雨,特来回答您关注的这个话题。可以肯定地告诉您,薛宝钗知道自己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薛宝钗的金项圈的真实意义和来历,不但宝钗知道,薛府上下人都知道。书中,此话题由四人道出,只是他们各人说法有出入。作者反复点到这个话题,也许有深意。
我们来看四人原话:
第七回,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看宝玉头上戴着缧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白狐腋箭袖,腰系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著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
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第三十四回,薛蟠见宝钗说的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回他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儿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我把这么长的原文复制过来,是想让感兴趣的朋友直接对比,直观方便推断。现在我来说不一致的地方。
一、第七回,宝钗说了秃头和尚癞头和尚。前后不一致。癞头:指长黄癣(又名癞头疮)的头或指头上长黄癣的人。秃头:是头发稀少或没有。明显的特征,不是红麝串和数珠儿的叫法不同,也不是“绛洞花王”和“绛洞花主”的笔误回抄书者猜测的妄改。我认为秃头和尚和癞头和尚应该是指两个人,可送海上方告知处方名字的只会是同一人。作者故意这样写,目的是什么呢?
二、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标题上指出让金莺微露意,文字上引金莺说半句打住。宝玉的玉今天是挂在外面的,(“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见北静王时是在衣内的。)宝钗主动要看玉,将玉上的字念了两遍,边念边想什么呢?然后又向莺儿说话,明里要她去倒茶,实际要莺儿说话。宝钗三次让莺儿倒茶,第三次才去倒茶,可见该去的时候莺儿才去。第四回宝钗入贾府,第八回才看玉,这时间上有多久呢?黛玉进府,晚上就问起玉了。含玉而生,很稀罕的,冷子兴都到处说。宝钗只在这回才有机会看玉吗?说生病就是为了引宝玉过来看玉?
三、第二十八回,薛姨妈跟王夫人说金锁是和尚给的。第八回,宝钗和莺儿都说八个字是癞头和尚送的,交代必须錾在金器上(没说清楚是什么形状的金器)。金锁是薛家自己打的,非和尚给的,薛姨妈的前半句与事实不符合。宝钗想远着宝玉,行动上并没有。想完就有下文羞笼红麝串“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如果宝钗转过身去褪下来会怎样?晴雯看病时,“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女子的手,医生知道非礼勿视,老嬷嬷知道用手帕遮住。我想,宝钗应该知道怎么做才正确。
四、薛蟠的话透露的信息,一是“从先”,这个时间是什么时候?“从先妈和我说”,说明告诉他知道“金玉姻缘”的信息是薛姨妈告诉他的,不是和尚。莺儿知道从癞头和尚送吉利话的缘故,怎么身为家中男丁的信息却来自母亲呢?
五、金玉姻缘的玉指向不明。“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有玉的公子哥儿很多,含玉而生的只有一个。癞头和尚的原话是什么呢?
虽然四人话有出入,可以肯定的是:
一、癞头和尚点化过宝钗,跟点化黛玉、香菱一样。
二、冷香丸是癞头和尚送的,克制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也是癞头和尚送的。证明癞头和尚就是书中的茫茫大士。
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癞头和尚送的。至于交代的原话却不知情。可以肯定的是,金玉姻缘是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的幻缘之一。警幻仙姑在他们挂号时安排好的。(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其它疑点,读者各有各的解法。相信在红迷们不断努力不断辩析中,会有接近真相的解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