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明明会打络子,为何还让宝玉麻烦莺儿?
铺垫
从第21回宝钗来探宝玉,宝玉外出未归。便听袭人闲话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关于“心中暗忖道”后有批云:“此是宝卿初试,已下渐成知已,盖宝卿从此心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此回铺垫了宝钗和袭人的同道为盟,袭人是个不只看眼前有远虑的奴婢,知卑微懂分寸有眼劲。故于宝钗而言“已下渐成知已”而后一番栽培,“贤袭人”可成钗副,为左膀右臂,故来往甚密以作铺垫。
前因后果因——第34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先是必恭必敬而后斟字酌句抓住千载难逢在王夫人面前摆事实讲道理一番"演讲",深得人心,顿时王夫人一句一个"我的儿"唤得袭人好不亲切。"既说了这样的话, 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此话过后聪明的袭人虽面上没变化心里已开始盘算姨娘之路,袭人回应宝钗热枕邀莺儿打络子披荆斩棘拥正主是"一面"还有"一面"则是人之常情,她素来对黛玉疏远却幸宝钗为知己,且宝钗平日敬上恤下的铺垫怕除了洒脱湘云,此等麻烦事袭人也唯有烦劳宝钗处,宝钗32回便说"你不必忙,我替你作些如何?"袭人笑道:"当真的这样,就是我的福了,晚上我亲自送过来。"欠着人情免不了日后多多"礼尚往来"。
果——或是"两面"缘故加持就有了后面35回袭人顺水推舟向宝玉说道:"可是又忘了。趁宝姑娘在院子里,你和他说,烦他莺儿来打上几根络子。"宝玉笑道:"亏你提起来。"前袭人后莺儿一唱一和,宝玉素来喜欢与姑娘厮混,莺儿来了自然聊着聊着便要提及宝钗,婉转娇憨的俏莺儿不负众望护主宝钗道"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最后宝钗的一句笑语:"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 "这"金玉配"呼之欲出,故莺儿打璎珞都是为了文中宝钗一句"络玉"的最终"主权"作重锤铺路,而后一回的宝钗与袭人同绣"鸳鸯兜"是"络玉"事件的延续和巩固,宝钗本是重礼拘节的,绣起了宝玉贴身的鸳鸯肚兜,可见匪浅。这"钗袭"的"先相通后相扶"巩固了逃不掉的"金玉良缘"。
所以,宝钗袭人的"相通"使小说里袭人有意无意处处都是宝钗宝玉的引子,是金玉的"衔接人物",此处袭人邀莺儿打络子成为推动"金玉双边亲密关系"的转折点,从遮遮掩掩"羞拢麝香串"到主动进击。袭人明明会打络子,为何还让宝玉麻烦莺儿?
袭人忙,宝玉穿戴讲究,晴雯懒,“横针不拈,竖线不动”,故袭人常求人帮她。
袭人曾求湘云打结子做鞋,莺儿手巧,会用柳条编花篮子,会打络子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袭人求莺儿打络子并不出奇。并且之前,探春也求过莺儿打几回络子。不过,打络子却要宝玉出面求宝钗,却有点意思。
虽莺儿跟着宝钗,在贾府也算是客,宝玉向宝钗开口显得更尊重些。但此前宝钗与袭人来往密切,也曾烦袭人却打结子,并表示愿意帮袭人做,袭人也表示“……(活计)晚上我亲自送过来……”,现在却让宝玉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难免引人深思。我想大约是有以下两个意思吧:
一,替宝钗在贾母面前刷存在感。这一目的很明显达到了,此事引起老太君的关注,并伸出橄榄枝:“好孩子,叫她来替你兄弟作几根吧你要认识我那里闲着的丫头多着呢你喜欢谁只管叫了来使唤。”
二,向众人推广“金玉良缘”,在此之间,金玉良缘已渐渐流传开来,贾元春赐礼,张道士说媒,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却让袭人看到了希望,她大概是想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把宝玉和宝钗的关系更推进一步。
袭人明明会打络子,为何还让宝玉麻烦莺儿?
莺儿络子打得好,探春已经烦她打过几根了。端午节后的第二天五初六,宝玉挨打。
五月初七从一早起李纨、三春等各人都到怡红院探望宝玉。一波一波的来去后,凤姐陪着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一行来看宝玉。少顷,薛姨妈和宝钗等也去了。一直站在怡红院门外花荫下观望的黛玉看见后,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又独自垂泪,紫鹃过来叫了黛玉回潇湘馆吃药去了。
怡红院内袭人见宝钗也来探望,就对宝玉说“可是又忘了,趁宝姑娘在院子里,你和他说,烦他莺儿来打几根络子。”宝玉笑道“亏你提起来。”便叫“宝姐姐………”。正说话间被贾母也听到了,贾母对宝钗说“好孩子,叫他来替你兄弟作几根罢。你要人使,我那里闲着的丫头多着呢,你喜欢谁,只管叫了来使唤。”………
袭人提醒宝玉烦莺儿打络子的事情,应该是事先早和宝玉议论过的。
后来袭人见各探望的人去了,便携了莺儿过来。宝玉正跟莺儿说话,宝钗也来了,见莺儿正在打宝玉要的汉巾络子。
“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这才有意思了!端午节前五月初二,宝玉和黛玉因为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为宝玉提亲的事儿心里不自在。宝黛在潇湘馆中拌嘴,宝玉又摔了玉、黛玉剪了玉上自己做的穗子……五月初七,也就是五天之后,宝钗便让莺儿打了金线络子把玉络上了。络子:其实就是一种用细绳编织的网状套子,用来装各种随身携带的小物品的。络子扇套、香坠套、汉巾套等,“通灵宝玉”大如雀卵也可以用络子套上挂起来。87和10的两只“通灵宝玉”。
宝钗叫莺儿用的是黑色珠线加金线打“络子”,10版“通灵宝玉”跟曹翁原著的“大如雀卵”的形状大小是基本一致的,打络子套上没有问题。
而“无法超越”的87版中“通灵宝玉”是椭圆形扁平白底带绿色翡翠玉石,并且一出现就已经镶嵌固定在一圈黄金珠宝之中了,所以根本无法再打“络子”来络玉了。
说10版忠实曹翁原著,很多观众读者却总是不相信,认为87有二十多位专家保驾护航什么都是最好的、“顶峰”的。然而10在这样重要的小细节忠实原著做得都比87到位得多!
这可不是投资多少的问题,一个“络子”能值几何呀?这是对《红楼梦》原著熟悉和理解,以及忠实贴近的问题,是10版全体编导演职工作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呀!
87“通灵宝玉”这样重要的道具细节不到位,至使宝钗让莺儿把被黛玉剪了穗子的“通灵宝玉”用金线络子络上,这样重要的情节完全无法承现给观众。其实87的误会又何至于此呢?任何影视作品,有优点、有不足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呀!
袭人明明会打络子,为何还让宝玉麻烦莺儿?
因为莺儿的络子打的好,这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在给宝玉打络子之前,已经给探春打过好几根了,很得宝玉的喜欢:“前儿你给三姑娘打的花样是什么?”
叫来莺儿打络子,也未必就是袭人的意思!“可是又忘了,趁着宝姑娘在院子里……”,宝玉接口说的是“亏你提起来”,说明在此时之前,宝玉跟袭人,俩人就商量过,要请莺儿打络子!
当然,袭人肯定也是很乐意跟宝钗那边交往,不愿宝玉跟宝钗“生疏了”!所以对莺儿百般照顾:又让杌子,又搬脚踏,又“恐莺儿没好意思的”“拉到那边房里去吃茶说话”!
接着打络子过程中,莺儿提起宝钗“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且让宝玉,“你可别又告诉她去”!说明这“好处”是女儿家不可外传的“好处”,比如身上的“冷香”!若是女德学问之类,哪里用莺儿告诉,谁都看在眼里的!这些也根本不用宝玉保密!
我觉得正因此,宝钗才不顾端庄,人未进话先出,打断了莺儿的话头儿!最后留在宝玉身边的,是宝钗跟麝月,没有莺儿!我总觉得莺儿这个性格,是宝钗最后打发她出去的重要原因!女儿家的隐私,哪里能随意说出去?为了促成金玉良缘,莺儿太过心急了!以宝钗的端庄及对封建礼教的恪守,莺儿必是难留!
宝钗一来,便建议把玉络住!由不得想起黛玉的刻薄之言:“她(宝钗)在别的上面还有限,在人戴的东西上,愈发留心”!可不是这样么!湘云来了多次,宝玉探春等人都不知道她的金麒麟,宝钗才来多久,连大小都记住了!宝玉袭人莺儿一干人也没想过打个络玉的络子,宝钗一来,就想到了!
在此之前,宝玉络玉的穗子,是出自黛玉之手,因为误会剪掉了!当时黛玉后悔不迭,还在想“管定他再不带了,还得我穿了他才戴”!
终究是没等黛玉再穿,宝玉已经带上了,从此再没摘过!莺儿的络子,终究是代替了黛玉的穗子,把宝玉的玉给络住了!这也预示了木石前盟成空,金玉姻缘终成的结局吧!
袭人明明会打络子,为何还让宝玉麻烦莺儿?
这个问题,得从袭人说黛玉不做针线、说晴雯懒谈起。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黛玉做针线,更点明晴雯针线水平第一,但袭人曾对湘云说黛玉半年没动针线活,而在场的宝玉也没替黛玉反驳。说晴雯 横针不拈、竖线不动,更是当着晴雯的面说的,而一向口齿伶俐不肯让人的晴姑娘,竟也哑口无言,并没有反驳。这是为什么?
袭人的针线活,和黛晴的针线活,是有区别的。对于袭人而言,针线活是工作、是责任、是义务,是不得不做的。贾敬的丧事,她看到宝玉的扇套旧了,就不顾大热天,急忙赶着做一个新的。她做这些,是为了成全自己周到细致的美名,而不是对针织活有什么兴趣。
黛玉的针线活不多,不是送给宝玉的荷包,就是送给薛姨妈的生日礼物,是出于感情,而不是出于责任。正如她跟宝玉拌嘴绞了未完工的香袋,宝玉求她再做一个,她回答“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晴雯病补孔雀裘也是这样,是因为宝玉着急,而不是怕补老太太太太骂。
黛玉晴雯的针线,是含有感情、含有趣味,而不是出于责任。与之相比,袭人的针线虽然周到细致,如同她的为人一样,却缺乏趣味性。如果宝玉的什么东西没有了、不够了,她是当仁不让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做的。但如果宝玉的要求不是出于需要,而是为了好玩、为了奇巧,就不符合袭人的性格了。
宝钗虽然务实,却偏有个灵巧的丫头莺儿, 会用柳条编花篮,会打各种各种的络子。想必宝玉一向留意在心的。也许他早就动过心思,请莺儿打几个络子,根本没有想过要做什么用,只是为了络子本身。也许宝玉早就托袭人代请,但袭人以为这是不急之务,并不放在心上。直到这一次宝玉挨打,袭人才趁便提了出来。
请莺儿打络子,也是一举两得的事:宝玉挨打吃了亏,就用他平时希望的事安慰一下;又拉近了和宝钗的关系。袭人的周到不是白说的,一个小动作也有许多深意。
红楼似海,相逢是缘。为免失联,请关注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袭人明明会打络子,为何还让宝玉麻烦莺儿?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三十五回贾宝玉求宝钗的丫头莺儿打络子是又一个明显暗示宝钗宝玉最后结合的情节。这一段描写,始于袭人让宝玉求莺儿打络子,结束于宝钗提议给通灵宝玉打个络子。按照情节铺垫本来没有问题,但几个人的表现非常有意思,我们就多说几句。
第一,袭人为何要求莺儿打络子?按理说怡红院女孩子人人会女红,晴雯的女红更是特别好。虽说莺儿打络子出类拔萃,但一般也用不到转求人。这次求莺儿打络子,还是袭人提醒的。有一个细节是莺儿问贾宝玉要打什么用的络子。贾宝玉说要全部打一个。莺儿说太多了,怎么打的完!袭人插话说捡要紧的打几根。然后引出贾宝玉的话:“汗巾子就好。”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
这一段很多人可能看完就过去了。但联系之前蒋玉菡赠送的“茜香罗”汗巾子,贾宝玉明显是要给这个汗巾子换一个络子。毕竟汗巾子可以再用,那个络子是需要换一下了。我们知道这个汗巾子给了袭人,暗示袭人最终被放出嫁给蒋玉菡。我认为袭人被放出是和莺儿有关。
贾宝玉和莺儿说:“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宝钗嫁给贾宝玉,带了莺儿过来。袭人就尴尬了。贾宝玉在她还可以留下。贾宝玉出走了,袭人是万留不下的。莺儿做了一根络子,将蒋玉菡给的汗巾子绑在袭人腰上,就有送袭人出嫁的意思。袭人千算万算,却忽略了莺儿,也是非常有意思。
第二,贾宝玉引逗莺儿说话。莺儿难得来贾宝玉这里,贾宝玉再次无事献殷勤和人家套话。这里宝玉不但说了宝钗出嫁,一定莺儿跟了去,随后还说:“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哪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
这里又是宝玉和袭人说,没有和别人说。这既表明袭人的特殊,也说明袭人的命运和宝钗,莺儿有关。贾宝玉说谁能有福消瘦薛宝钗和莺儿主奴,却不想那个人就是他。当后边宝玉和宝钗木已成舟了,宝玉面对她二人,不知做何感想!
莺儿还在宝玉面前夸奖宝钗有几样别人不知道的好处。却因为宝钗出场而打断,没说出来了。莺儿一直一来都在宝钗和宝玉面前做一个媒介的作用。说的话也都是宝钗应该让宝玉知道,却无法宣之于口的话。借由莺儿之口,读者可以知道很多关于宝钗的情况。“金玉良姻”如此, 这次打络子也是如此。
第三,宝钗为何让莺儿给通灵宝玉打络子?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地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这一段宝钗经常被读者误解。多数人认为宝钗有意为之,要用络子拴住贾宝玉。我认为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作者如此安排无外乎就是为“金玉良缘”做注解。表明两人藕断丝连。用金线做成络子拴住通灵宝玉,是金玉之说另一种演绎。
这明显不是宝钗的意思。是曹雪芹的意思。一定不可以将之归为宝钗的心计和算计。带着歧视读书会让人很痛苦。薛宝钗也觉不至于如此不堪的对宝玉不择手段。
综上,袭人让宝玉求莺儿打络子。不但暗示了金玉良缘的结局。也暗示了袭人的结局。细读起来非常有意思。而关于莺儿说的宝钗的几样好处,我昨天也写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不一定对,互相探讨而已。
另:打络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络就是结(中国结)。中国结在古时很流行。穿衣要扎布带子——就是红楼梦说的汗巾子,然后打个结捆住!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