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李世民没有篡位,而朱棣则是名副其实的造反。单就这一点,朱棣就可以得到一个差评。但是李世民的风评比朱棣好,还在于李世民的格局更大。

靖难之役与玄武门之变的区别

成王败寇,这个词并不适合用在帝王之家,更适合用在对手身上。在玄武门之变中,李氏三兄弟争夺的是帝王的入场券,他们都是李渊的嫡子,实际上都有资格去抢这唯一一张通往龙椅的门票,但是谁能拿到就要看实力了。

实力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太子李建成软实力不弱,太子之位坐着,舆论导向也把控在他手里,再加上老爹李渊和李元吉对他的支持,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帝王之路将会是一路畅通的。

但是他自己并没那么自信,因为他的硬实力不够,正因为他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害怕李世民,处心积虑地去诋毁和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的硬实力太强大了,半个大唐江山都是由他打下来的,征讨西秦,荡平刘武周,剪灭郑、夏,大败刘黑闼,由此而形成了“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局面。

当他凯旋而归时,李渊为表彰他的功劳,还破天荒的给他封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列王公之上。之后他在府中设官署,开文学馆,招揽四方文学之士。因此,在他旗下聚集了一批文武精英,从而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地位。

由于政治权力排他性的作祟,李建成为确保自己顺利继承皇位,必然要与李世民开启互撕模式。比如在打猎的时候故意给他一批烈马想把他摔死,再比如在宴饮时,暗中给他下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还有和弟弟李元吉合伙跑后宫去说李世民的坏话,等等,尽管这些记载不一定属实,但可以想象,他们兄弟间剑拔弩张的局面

那么作为现任皇帝的李渊为何不能把控这一局面呢?在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对自己儿子们太有信心了,以致于他手里并不有兵权。这也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隐患,试想谁会怕一个没有兵权的皇帝的呢?

那么兵权在谁手里呢?自然是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在长安城内,作属下的也不容易,三个儿子各自发号施令,到底该听谁的呢?后来他们只好谁的命令先来就听谁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被迫之举,前面说了在软实力上,李建成占优,太子是李渊立的,他也不会自打脸地支持李世民。到最后,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将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了肢解,将其属下人马要调给李元吉。

李世民久经沙场,在他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坐以待毙”这四个字,迎战、回击,有力地回击才是他的风格。

王权争斗向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布局,不豁出去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李建成一旦逮住机会,死的人便是李世民了。

所以,玄武门之变尽管有着诸多争议,但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考虑,此举也实属无奈之举。对于玄武门之变,他自己后期也有自己评价: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他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从王权内部斗争来看,他的确以一己之力做到了伤亡最小的创世之举,主动出击避免了一场惊扰平民百姓的大规模武力战争。要知道在历史上最惨烈的王权争斗,西晋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之久,一个王朝几乎断送在这场内乱上。相比之下,李世民将伤亡降到了最小,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他的天下是硬抢来的。如果从宗室血脉的角度上来说,朱棣没有机会坐龙椅,他是庶出,这一点也是朱元璋非常在乎的一点。

朱元璋死后,他选定的继承人是其嫡皇孙朱允炆,也就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实际上,按照惯例,长子亡,可选立次子,但他没有这么做,还是遵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放弃了朱棣。

朱棣争储失败,心里记恨那是肯定的。朱允炆除了手里握着一张皇帝的直通票,在政治博弈上与朱棣几乎没有可比性。说白了,朱允炆和李渊的境况差不多,手里没兵权,而他的叔叔们则个个手握重兵,这实在是皇帝的悲哀。

而雪上加霜的是,朱允炆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为了抑制藩王的势力,他采纳了亲信黄子澄等人的意见,逐步取消各个藩王的权力,而实际上他单靠一身黄袍根本无法实现削藩。也正是这一举动也彻底将朱棣激怒,他早有称帝的野心,根本不会坐等明惠帝来擒拿他。

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名,展开了一场争夺皇权的叔侄大战,最后强行夺得大位,史称“靖难之役”。

由此,我们也看到,朱棣起兵实为篡位,而且他这一起兵一打就是三四年,动静大了去了,又是多少生灵涂炭哪!

李世民比朱棣的成就高吗?

其实单论功绩,朱棣和李世民相差不大,但是有一点,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大于明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开明,使得周边各国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汉字的输出,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由于唐朝的世界帝国属性,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在唐朝居住。所以说,唐朝对世界的开放力度是很大的,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的唐朝。

反观明朝,在郑和之后,明朝逐步采取了保守措施,不再对国际事务具有持续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明朝显得更为保守。但是从强大的持久性来说,明朝的持续力更久。

但在后人的印象中,特别是普通人心中,只会对最繁盛的那个朝代感兴趣。研究的人多了,名气自然也越来越大,再加之李世民的确有着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壮举堪比开国皇帝。

因此,论影响力,李世民的名气自然比朱棣要大的多。而人们对朱棣的诟病,也多集中在他的篡位上,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李世民不是篡位,不是篡位,不是篡位。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是诛杀继承人,不是推翻皇帝。李建成死后,李渊是让位,退位当太上皇,所以李世民并不是篡位。

而且玄武门事件发生的时间短(仅一天),空间小(局限于玄武门),影响面窄,除了长安城以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压根还不知道咋回事,李世民就上位了。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李渊不管乐不乐意,是让位,所以李世民不存在篡位的舆论压力。况且唐朝初期,科举制还未建立,属于世家大族掌权时期,只要得到各大世家的支持,其实就掌握了天下舆论。

唐朝初期,儒家的价值体系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君臣之间的约束,远没有达到明朝的严谨程度。所以李世民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能者上。

而朱棣不一样呀!

朱允炆是正统的皇帝,已经是皇帝了。朱棣的造反,不管打着怎样漂亮的旗号,都属于篡位。

靖难之变从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持续3年,波及面广,众目睽睽。最让朱棣无法承受的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舆论。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逐渐完善,世家开始瓦解,读书人以门生的方式形成了一股股势力。可以这么说,一个有名望的大儒,门下就有千百个门生。到了明朝,儒家的君臣体系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所以,朱棣才这么介意舆论,才这么不能忍受指责,因为他内心不安,他也是这个价值体系培育出来的,他自己的道德体系不断的提醒他是篡位,他必须通过杀掉反对者,让读书人为他找理由,找根据,找支撑,才能维系新朝的稳定。

所以,不管朱棣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天下高风亮节的读书人心里,他就是篡位者。那些违心说话的读书人,在其他读书人看来,是对道德的背叛,是没有骨气的行为,丧失了士人的气节。

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区别是明显的。

李世民属于宫斗,与百姓无关,甚至也跟百官无关。

朱棣是纯粹的谋反,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百官也是人人自危。

李世民成功地掌控了朝庭,连李建成系的包括魏征在内的人才都成为其手下,自然对立面较小。

朱棣并没有与朝庭百官达成妥协,甚至开创性地“诛十族”,就让士大夫阶层大为不满,毁誉不可免。

最后,李世民杀的是太子,皇位是李渊传给他的,有了一面遮脸布,而朱棣杀的是正统皇帝,其接位是自立的,并无“传承”或“禅让”程序,自然就不正了。

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李世民和朱棣,一个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一个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二人在继承皇位上都比较血腥;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开创了永乐盛世,二人在治世上都堪称是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但是在历史上,李世民的名声却比朱棣好得多,为什么呢?

篡位与非篡位

李世民没有篡位,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只是消灭了皇位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不得不立他为太子。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是经过李渊加封并承认的,是合法合理的继承人,也就是说李世民不存在篡位。而朱棣就不一样了,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曾一度有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说,朱允炆才是合理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成了明惠帝,这是全天下所共认的。但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没有争到皇位继承人资格,却在朱允炆继位成建文帝后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其侄子的合法帝位,是赤裸裸地篡位行为。

因此当朱棣要宏学大儒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时,方孝孺披麻戴孝上朝,哀恸哭建文帝,宁死不从。朱棣好言劝慰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长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朱棣让手下人逼着方孝孺写,方孝孺只写了“燕王篡弑”四字,大骂而死。就连其后继子孙嘉靖帝,也变相承认了朱棣的篡弑行为,将他改成了明成祖,有开辟创建之功的才能被称之为祖。因此后世有学者甚至认为,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其实只持续了三十四年就灭亡了。

创业与非创业

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反隋,是李世民首倡义兵的,正是在李世民的一力劝说推动下,李渊才最终起兵反隋,攻占了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起兵时就说,如果将来能打下天下,就封李世民为太子,但打下长安后,李渊却改变了主意,封长子李建成做了太子。李唐建立之时,正是天下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政权很不稳定,正是在李世民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下,大唐才得以平定各路义军,稳定了统治地位。李渊鉴于李世民的巨大功绩,曾在李世民平叛时,再次许诺封李世民为太子。但叛乱平定,李渊再次失言,不得已,只好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准备分洛阳以东由李世民统管,洛阳以西长安由太子管辖。

太子李建成也因李世民功高震主,危及自己的太子之位,而与齐王李元吉结合起来,共同谋害李世民。因此在朝中最终形成了太子党和秦王李世民党两党明争暗斗的局面,甚至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李渊也知道二人相争,想极力融和,但也是无能为力。最终在摸清太子要对秦王府下手之际,李世民就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此李世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创业之君,为大唐的建立巩固发展,是有巨大功勋的,李世民夺权成功,坐上帝位,也是合情理的。

反观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之际,尚在年幼,于大明创业毫无微功。朱元璋封他做燕王,镇守北境,已是莫大之恩。朱元璋一力打下的大明天下,他想选谁做皇位继承人,把天下托付给哪个子孙,他是最有决定权的。朱元璋最终选定皇太孙朱允炆了,那他就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棣作为臣下,就应该履臣职尽臣责,恭敬从命才是。但他却不甘服从,悍然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那就是地地道道的篡逆行为,是不合法理的,是人们难以认可的。

祸害大与祸害小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范围小,时间短。只是在长安京城的玄武门内外,而且当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李世民马上向太子和齐王手下的人宣布,太子和齐王已死,只要放下刀枪,余皆不追其罪。因此变乱很快平息,李世民在善后处理时,也只是将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赐死,其他两府亲旧,皆不问罪,甚至接纳两府人才为己所用。

而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时间一直持续了四年,战乱几乎波及全国。四年混战,让数十万士兵战死,让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让大明刚刚见好的繁荣,一下子给倒退回了元末景况。以致战后一百余年,中原、山东、江淮等地,土地荒废,野草丛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屈服与不屈服

科举制首发于隋朝,唐朝得以得以遵循但尚不完善,宋朝得以发展,完善盛行于明清。唐朝时虽有科举,但只是选拔人之的渠道之一,在人才选用上,唐朝受三百多年南北朝动荡不安的影响,儒家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展,唐朝总体上依然是重武轻文,因此在朝廷中尚未形成以文人纲常治国的理念,儒家思想还未得到充分肯定。而且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以宽大政策接纳原来反对自己的人,让他们为自己所用。特别是李世民说服了当时的一个文人代表魏征,成了自己统治中的重要一员。魏征直谏,李世民虚心纳谏,成了君臣相得的历史佳话,也很让后世文人对李世民认可倾服。

而随着唐末藩镇割据之害,北宋建立后就采取了重文抑武之策,文人开始纷纷登上政坛,成了朝廷统治的中坚力量。科举取仕也成了统治者选用人才的重要手段。于是以儒家经义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成了定式,选出的人才为大多恪守儒家经义行事,儒家思想成了治世成规。特别是经过南宋理学的发展,儒家的纲常伦理成了文人们坚守的信条。到了明朝,朱元璋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以儒家要典而成的八股取仕,成了当时文人进阶的唯一途径。于是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常理成规,就成了在仕未仕文人们一致的信条。儒家的正统思想深入人心。朱棣的靖难之役,在当时的文人们心中,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篡位弑君。

而且呢,朱棣的重要谋士姚广孝也深知與论对人心的重要性,特别提醒朱棣要设法收服当时天下读书人的代表方孝孺,为己所用,这样以后朱棣得位不正也能得到很好化解。谁知方孝孺坚守儒家正统,宁死不屈,朱棣一时激愤,一下子就斩杀了方孝孺及其十族。就此一点,更坐实了朱棣的篡位弑君,得国不正;也更彰显了方孝孺的忠正维护纲常伦理之心。朱棣因此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在以文官集团统治为主的明廷,自然让后世的皇帝们也深受影响,也认为自己的祖先违背了纲常伦理,嘉靖、万历等皇帝不但为方孝孺进行了平反,还把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等于向世人完全承认了朱棣的大逆不道,篡位弑君。

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历史上,明成祖朱棣的名声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很多。

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无论是朱棣还是李世民,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文韬武略,却在一开始都无法得到父亲的认同,只有通过极端的手段才能争取到利益。

其实这两位帝王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不过两位的口碑与名声却相去甚远。

李世民被后世形容为一代明君,甚至盖过了他篡位的事实,可是朱棣却被后世赋予了很多丑陋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

朱棣与李世民不同的处境

朱棣与李世民同样不具有合法性,但是朱棣是从北打到南的,一路上都在打,而李世民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完成了这件事情。

打到南边的朱棣本就没有什么根基,有很多人是不服的,而且这一路他打了三、四年,只要发生政变,无论理由是什么,一定会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没有出皇城内府,所以在民间口碑上来说,李世民就占据了上峰。

李世民本身就拥有支持者,而朱棣天生就拥有反对者,名不正言不顺的政变,且是一路打到别人的地盘,朱棣又怎么能获得支持呢?

更何况朱棣打到南边去时,南边的政治集团中有很多文人,他们遵奉的是儒家思想,朱棣要方孝孺起草一个诏书,方孝孺直接在纸上大书“燕贼篡逆”。

写完之后,他还把笔狠狠地掷到地上,并且哭骂道:“死就死了,诏书我绝不起草。”朱棣大怒道 :”先生不怕被诛灭九族吗?”方孝孺答道:“便诛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说了此话后,朱棣真的诛了方孝孺十族。

诛杀了几个文人并不能打消大家对朱棣的愤恨,所以骂他最厉害的也是那批文人。

李世民与朱棣同为发动了政变,但是他们所处的境地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所处的时代不同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的经济繁荣,甚至达到了万邦来朝的地步,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唐代都是繁荣昌盛的时代。

在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李世民也深知要处理好一个国家的问题,必须从善如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

安抚了文人与大臣,老百姓也安居乐业,谁还在乎是不是正统得来的天下?

虽然朱棣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帝王,可是比起唐太宗李世民来,他始终欠缺一点运气,他夺得王位费尽了力气,用了三年时间才勉强成功。

也正因为打了三年,战火也蔓延了三年,造成了民怨,同时朱棣与那些旧臣们关系也格外紧张,文人士子们一直都不喜欢这位“篡位”的皇帝,

不仅仅如此,朱棣还注重以典治国,太严厉的政策始终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朱棣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

李氏家族有胡人血统,他们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洗礼,本就崇尚强者,反而没有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李世民的上位虽然不是名正言顺,但是也没有遭到大家的反对。

朱棣就不同了,他所处的明代,儒家思想还是影响深远的,他发动的政变在那些文人眼里就是篡位,就是大逆不道的。

造反的理由不同

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时,也曾承诺过立李世民,虽然后来还是把太子位给了李建成,但是李世民的心中却一直认为这个位置自己也有份。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李渊一次次的食言,也让李世民与李建成产生了龃龉,正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才有李氏兄弟的争夺。

从建立国家的贡献上来说,李世民算得上是鞠躬尽瘁,大唐的建立有他的功劳,而朱棣就大不同了,他造反时,明朝已经稳定,有了自己的体系。

在朱棣之前,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太子人选,而朱标不幸去世后,朱元璋依然没有把太子位交给朱棣,证明朱元璋至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叫朱棣做太子。

朱棣在攻破南京后,对朱允炆的拥立集团进行了清理,也正因为如此,他给人留下了残暴的形象。

非但如此,朱棣还完美的继承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方针,这更加让士大夫、文人们不满了,所以朱棣就一再被他们抹黑,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

李世民与朱棣同为“篡位”,可是李世民的名声就比朱棣好很多,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人心所向才是王道,只有和下属搞好关系,才能成为缓解紧张情绪的软化剂。

无论从治国方略,还是为人处世方面,李世民确实比朱棣做得好很多,所以同为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东西,人们的评价也自然不同。

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李世民是兄弟反目,成者为王,既成事实,连皇帝李渊也退而做太上皇。李世民"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帝。

而朱棣可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地方向国都打去,是真正要夺皇位的人,是以谋反的形式夺去侄皇帝的皇位。

前者是皇子之争,讲起来好像太子先下毒手,李世民是"不得已"自保而得手。况且一日就见分晓,天下风平浪静。李世民又拢络大哥手下第一谋士魏征,为己所用。很快就创造了"贞观之治",国势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了,就不会去责疑李世民了。

而朱棣是起兵谋反,打起了内战,军民伤亡一定是惨烈的,难免朝廷内外怨声一片。不管后来治理如何,发动兵变夺位总是不争事实。

朱棣也算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一部《永乐大典》和郑和七下南洋,都是不同凡响的历史杰作。

大一统王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