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马匹,那为何不鼓励民间养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历代王朝都是鼓励民间养马的,可惜效果不大。
比如宋代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时专门制定了“保马法”,规定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以及开封府诸县保甲养马,具体内容为:户一匹,物力高而自愿者二匹,给以官马,或官给钱自买;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三等以上户十户为一保,四等一下户十户为一社;保户马病死,由养马户单独赔偿;社户马病死,由养马户与其他九户共偿其半,等等。
虽然这个“保马法”很快被废除,也体现了王朝对马匹的重视程度。
朱元璋也是如此。洪武六年,朱元璋制定了养马之法,令民共养马匹,洪武二十八年更规定“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主要是以下几条:
第一,农民并没有养马的需求。
你如果是游牧民族,你的生活就只能养马,这还好办。
作为普通农民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养马。
农民即便需要兽力协助工作,养头牛就足够了,可以耕田,可以拉车。
即便有些农民需要运输工具,有牛、驴子、骡子也就够了,而且更为实惠。
一般农民家庭根本不需要养马,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试问,没有需求谁会养马?
假如你生活在沙漠里,你会花巨资养一艘游艇吗?
第二,农民养马的价格不菲。
养马比今天的养车,可贵得多了。
马其实是比较娇贵的动物,要修建专门的马圈,喂比较优质的饲料。
对于马匹,因为不像牛一样可以反刍,必须一天喂很多次,有时候夜里也要起来喂。
“马无夜草不肥”,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但一次不能喂得很饱,却也不能喂得太少,马还必须得喂水。
将一匹马养大,花费是相当大的,而且需要专人照顾。
在古代贵族家,一定有养马的仆人,什么都不干,就是专门照顾马匹。
就算今天,养一匹骑乘马年花费大致5万到10万元。养马费用包含饲料、医药、马房、场地、人工训练等各种费用。光是饲料的费用,每年就有一二万元。
古代就更夸张:《幕府燕闲录》遮道谓曰:“君马新市,其价几何?”曰:“一百五十千。”当时高级官员一个月的薪水,也不够买一匹马,普通老百姓更是想也不要想。
显然,普通农民是养不起马的,至少是中农或者富农小地主才有这种实力。
第三,农民只能提供运输马匹,不能提供战马。
北宋和南宋时期,宋朝政府由于缺少马匹,不惜代价从西北地区购买。到南宋时代,由于西夏也和宋朝为敌,马匹价格极高。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宋朝政府宁可被西北少数民族敲竹杠买马,也不自己让农民养马呢?
这是因为战马和普通运输马匹完全不同。
战马需要从小进行放牧,进行各种训练,提高速度和力量,这才能从事作战。
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马匹,是无法作战的。
大家看电影《投名状》,刘德华率领骑兵冲锋的时候,要求蒙上马的眼睛。这是因为马是很胆小的动物,即便是战马遇到危险情况也会本能的躲避,有时候还会摔下骑兵。
所以宋朝农民养的马匹再多,只能用来拉车,根本不能用来作战。
大面积的天然草场非常重要,南宋境内缺乏这么大的草场,无法大面积养战马。
说来说起,古代政府让民间养马,是不太靠谱的。一来农民不愿意自己养马,性价比太低,只会亏本,除非政府给予很大补贴,不过政府难以长年提供这笔资金;二来农民提供的马匹只能用于运输,无法弥补军队需要的战马。这种马养再多,用处也有限。
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马匹,那为何不鼓励民间养马?
鼓励有用吗?几乎没用。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跟不上造成的。包括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养不起马。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在中国现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成人的劳动力,而且还很勤快的情况下能够养活包括劳动者在内七个人是他的极限。在中国古代由于农耕技术的落后和农产品产量较低一个劳动力的极限供养人口是三个人。而一匹马的口粮相当于20到25个人的口粮重量。一般家庭根本就不能承受这种负担。
其次古代战马主要产自于高原草原,这些天然草场。由于马本身不能反刍,所以消化率极低大概实在40%左右。所以每天必须要不断的进食新鲜草料,草场主要是在北方和西北地区,所以草场在哪里产马地就在哪里。另外这些地区往往气候相对来说比南方更加寒冷,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战马往往比较高大耐力比较强,更加适合作战。南方由于气温较高,草场比较少,产出的战马主要以粮食作物为食物,身材矮小爆发力弱,根本不能与北方马上对抗。你就失去了战马的价值。
最后古代的战马骑兵相当于是战场上的坦克,属于国家的核心资源。国家出于战略考虑,也不可能让普通大众大量蓄养战马,对于国家来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风险。所以基于此也不会让民间大量养马。人民也不愿意养马,而更喜欢养牛。相比较而言,牛对于草料质量要求不高,相比较马而言比较温顺,又可以耕地参加农事。牛本身全身是宝,牛肉可吃,牛皮可以做铠甲做衣服做鞋子,牛角可以做工艺品。相比较只能作战的马匹功能就太单一了。
综上所述政府也不可能鼓励民间养马,民间也不适合养马也没有能力养马。
淦珩读历史,读的是一种情怀。
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马匹,那为何不鼓励民间养马?
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政府,在养马这件事上,基本上都投入了十二万分的精力。别说鼓励老百姓养马这种基础操作了,像什么官办马场、公私合营养马制、强制百姓养马……所有现代人能想到的制度手段,古人其实都曾经用过。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王朝依然还是经常缺马呢?
答案期间很简单,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来说,马匹数量的多少,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机动性,中原王朝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以骑制骑,一个是以城制骑。
所以以骑制骑,就以攻代守。中原王朝也组建出强大的骑兵军队,去和游牧民族的骑兵军队正面对抗。而以城制骑,则是以守代攻的思路。靠着在边境修造城池或者长城,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南下,然后再对北方游牧政权进行经济封锁,打贸易战,最后削弱对手。
这两个方法,不管哪一个,都需要大量的马匹才能支撑。前者就不用说了,没有战马,想要组建强大的骑兵军团,这个逻辑本身就不成立。而后者以城制骑的思路当中,城池也不是单纯等着游牧政权围攻,而是要依托城池的防守能力,对外灵活机动作战,同样也需要足够的骑兵才行。
不管哪一种选择,对马匹的需求都是极为夸张的。所以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在想尽办法去养马。
但问题是,战马这种东西,他不是你想养就能养得出来的。他需要空间,他需要食物,他需要人力。光是这三条,就让中原王朝在养马这件事上,变得困难重重了。
说到底,北方草原上适合养马,中原不适合。
首先是空间,草原上天高地阔,到处都是牧草。马可以随意奔跑,随意吃草。而换做中原的话,肯定是没有这种条件的。中原地区只要不是战乱年代,向来都是人多地少。所有能种地的地方,都被我们的祖先给开发完了,哪里还有让马生活的自然空间呢?
所以,中原地区想要养马,首先得把一块农田,转化为马场,然后在马场里养马。但如果是马场的话,不管是空间还是牧草质量,自然都远比不上天然草原。养出来的马的质量,自然也远不如草原战马了。
而且,马这种生物,他的粪便是酸性的。所以养过马的草场,以后再种地的话,粮食产量会下降很多。只有等很多年之后,才能重新恢复过来。
其次是食物。草原上到处都是草,草是不用人工种植的,所以养马的时候,可以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但是中原马场养马不一样,中原马场,首先得人工种植牧草,然后才能长出草来。这一来一去,成本上涨的可就太多了。
最关键的是,同样一块土地,如果种植牧草,可能只够养一匹马。但是如果种粮食,可能会养活三到五的人。而粮食的价格,也要远高于牧草。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中原百姓种粮食,要远比养马更赚钱。
第三是人力。人力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草原的特殊环境,适合畜牧业发展,一个人可以养一百匹马,而且还不累。但是换做中原地区的话,一个人养十匹马,可能就筋疲力竭了。相比之下,还是种点粮食,或者去城里做点小买卖更赚钱。
草原和中原地区的这些不同,注定双方养马的成本截然不同。中原王朝养一匹马的成本,草原那边已经够养十匹马了。所以,中原王朝想要在中原大规模养马,那就等于是在和老天爷对抗,在和经济规律对抗。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自然会变得很困难。
但困难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马,中原王朝就打不赢北方游牧政权。所以不管再怎么难,中原王朝也必须要养马。
所以在这个时候,历代的统治者,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更好地违背经济规律,养出大量的优质战马来。如此一来,所谓的‘马政’,就成了国家的根本国策了。
首先是先秦时期。对于夏朝和商朝的马政,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我们知道得很少。不过那时候是奴隶制,国家只要强行要求奴隶养马就行了。这种制度之下,注定不可能养出太多的战马。但是好在,当时夏朝王室和商朝王室的主要敌人,也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需要的战马也不是太多,这样养殖倒是也勉强够用了。
而到了周朝的时候,因为周朝开始直接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所以对战马的需求也开始激增。所以后来,周王室不得不专门在甘肃天水地区,划出一块地方来,让自己麾下的马夫家族过去,专门给周王室养马。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马夫家族,经过三十多代人的繁衍之后,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彻底取代了周朝。
有了周朝的先例之后,接下来的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开始设置大规模马场,而且还得由中央官员直接管理,避免再出现某个家族,因为养马而崛起,最终改朝换代的事情。秦汉时期九卿里面的‘太仆’,就是专门管养马这件事的。
但问题是,古代科技手段比较差。集中养马,一旦马生了病,很容易会导致全军覆没。而如果把马分开养,在各地设置多个官办马场,又势必会导致养马的效率低下。
所以,到了汉朝文景之治的时候,汉朝开始倡导民间养马。按照汉朝的管理制度,百姓养马,可以直接替代徭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汉朝养出了不少战马,这才得以支持汉武帝时期,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军团,对匈奴用兵。
但是随着汉武帝对匈奴开战,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只要打仗,战马这东西消耗量就会极大。考虑到战马的养殖成本,这东西基本上就和烧钱没什么区别了。据后世史学家推算,汉朝打漠北之战的时候,一共出动了24万匹马,但是最后回来的,只有三万匹。当然,也有人说,当时应该是出动了14万匹马。但就算是14万回来3万,这个折损率也是相当恐怖了。
而且,到了汉朝后期,原本马政制度也开始运转失灵了。很多百姓发现,就算自己去服劳役,然后回来继续种地,赚的还是比养马赚得多。所以到了汉朝后期,百姓越来越不喜欢养马。而且那些官办马场,也会出现各种贪污吃空饷之类的情况。
当马政运转失效的时候,汉朝距离灭亡,其实也就不远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因为常年打仗,战马的折损率就更高了。而且在乱世当中,老百姓首先要考虑的,是养活自己。但凡自己有块地,肯定都会选择先种粮食,先让人吃饱再说。所以养马这件事,自然大家都比较抵触了。
正是因为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官方鼓励民间养马的策略,不太管用。所以接下来,到了隋唐时期,大家又恢复了周朝的方法。既然中原和民间养马这么困难,那干脆就顺应天时地利,直接去草原养马不就好了吗?
所以,隋朝和唐朝,直接把青海和甘肃地区,全部划分成了养马的地方。同时,为了防止周朝那种情况出现,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还经常轮换管马政的官员。
如此一来,有了天时地利的支持之后,养马总该容易一点了吧?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确实也是如此。隋朝存在比较短,这个政策或许还没有太发挥作用。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这项马政就开始凸显出优越性了。到了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唐朝已经能养出七十多万的战马了。
正是因为战马数量足够多,所以后来唐朝打突厥和吐谷浑的时候,才能轻易将其灭国,发展成巨唐。
但是,这项马政,同样也是好景不长。因为养马的地方,距离中央太远。所以时间长了之后,贪污吃空饷的问题,就再次变得严重了起来。而且到了唐朝中期之后,随着唐朝失去了西域,草原再次成了边境。想要在边境养马,就注定会受到周围邻居的袭扰。
所以到了唐朝后期的时候,唐朝的马匹数量暴跌。甚至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某个节度使造反,因为手上没有马,干脆直接派骡子上阵了。
而到了宋朝之后,因为宋朝地盘比较小,根本就没有草原。所以宋朝只能重新把汉朝的制度捡起来,继续大力支持民间养马。为了鼓励民间养马,宋朝还推出了保马法和户马法之类的法律。只要你把马养出来,国家就会出高价收购。如果不小心养死了,国家还给你补偿。
这种制度,听上去很好是不是?但实际操作起来,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国家下放补贴的时候,各级官员不可能不贪污。百姓养马,成本依然还是很高。所以到了最后,老百姓算了一下,觉得还是种地更合适,养马怎么算怎么亏本。
所以,在整个宋朝,不管国家怎么鼓励,宋朝的战马始终都不算多。
接下来的元朝,因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所以在养马这件事上,更是极为重视。元朝不但在草原上大规模设置官办马场,甚至还在中原地区,设置了很多大规模的马场。非但如此,很多元朝高层贵族,也喜欢自己开辟一块地方,专门养马。
但这样一来,马的数量是够了,可是耕地的数量就不够了。所以到了元朝中后期,虽然马的数量不少,但是老百姓却不干了,直接起兵造反,最后推翻了元朝。
至于明清时期,则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训。既要保证战马的数量,又不能侵占太多耕地。既要在边境草原养马,又要防止马场出现贪污的情况,同时还要防止周围的邻居来进行骚扰。
明朝政府,也曾出台过鼓励民间养马的政策。但结果,同样还是和汉朝差不多。初期大家觉得还不错,都愿意养马,所以马匹数量支持朱元璋统一天下。而到了中后期之后,老百姓稍微一算账,又发现养马会亏本,所以又没人养马了。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明朝开上了很多行政命令,强迫某些家庭,必须只能养马,不能种地。但这种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因为反对的人太多,所以同样也渐渐失效了。
这就是中国古代养马的情况。
总结起来:国家想要大规模养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开设官办马场,但这势必会导致贪污的情况出现,而且还需要把马场设置在边境,比较危险。
二是让百姓养马,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绝大多数时候,养马都是一笔亏本的买卖。所以,后来国家只能想出各种鼓励政策,鼓励老百姓养马。比如免除徭役,下发补贴。但是这些鼓励政策,势必都会因为下面的官员而走样。当一个国家到了王朝末期,官员贪污成风的时候,这些鼓励政策就会失效,老百姓养马就会再次亏本,所以就又没人养马了。
说到底,对于古代中原王朝来说,大规模养马,就是在和经济规律背道而驰。但是为了国家安全,大家又不得不养马。所以,养马的问题,一直都是历朝历代最大的一个难题。在古代科技手段又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养马的问题,基本上就不可能。
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马匹,那为何不鼓励民间养马?
谁说没有鼓励过民间养马?北宋不就曾在王安石变法时,推行过“保马法”吗?只不过这个官民互利的好政策,在推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变了味儿!
原来,保马法规定了由朝廷买马交给民户养护,凡是自愿养马的民户,不仅有补贴,而且还可以使用马匹。于是,民间养马之风大盛,朝廷的牧马监近乎无事可干了。
然而,到了王安石被迫辞职之后,保马法也随之变了形走了样——由原来朝廷供马民户养护,变为朝廷强迫民户自己掏钱买马,朝廷只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补贴。导致原来互利共赢的好政策,变成了扰民害民的恶政!
保马法曾经为缺少战马的宋军,提供了部分急需的战马。为维系宋朝骑兵的战斗力,作出了贡献。而当保马法变成恶政之后,其效应也随之而降低了!
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马匹,那为何不鼓励民间养马?
首先要清楚一点,不是所有的马都适合做战马。古代著名著作《伯乐相马经》中有一句话为“以前贵相三十二,万中难选一具全。”,这句话道出的是一匹好马有多难,万里挑一。当然这里挑选的可能是如赤兔、的卢、乌骓这样的名马,但普通的战马即便不是万里挑一也得是百里挑一。最早马匹只是应用于军队转移、战备运输,作战的时候还是需要下马的,为什么呢?因为最早我们本土的马品种很差,马的高度一百三十厘米多就要比当时周边地区的大宛马要地,而且耐力、速度都不如大宛马。战马品种要求高,局限的范围小,这是缺战马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品种问题在汉武帝击败匈奴开拓西域后,引入了优良的马种,大大的提高了本土马的品质。但即便是这样,数量也不会太多。一匹马正常情况下能活三十年,马的妊娠时间是三百天,出生后三年才算成年,但5岁才能完全的成熟。二十岁的马就已经进入老年了。而军用的马跟人一样要不断的训练、战斗,马体型大,在战场上是最好的目标,所以战马在战场上的损耗并不小。生长周期慢,损耗大这是导致缺战马的原因之二。
战马在古代是作为和现代坦克同等重要的战备,本身优质的马就是稀缺的,是不可能随便的下放到民间来的,因为饲养一匹马的成本是极高的,有数据推论养一匹马的经费是养一个兵的二十五倍。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马成年就得三年,进入最优状态得五年,仅仅是将战马养到成年的消耗就不小。而且不仅仅是喂养就够了,还得驯马,你得把马训练到能上战场,不会指东打西,这是民间做不到的,如果民间真做的到,估计就得被“东厂”请去喝茶了,你没事能训练出战马来,训来做什么,造反吗?就跟今天有人说家里做了颗导弹一样。费用昂贵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能饲养的起的,如果把优良的马种放出去,那被养死了一头可就真的少了一头,民间百姓怎么能比的了天天养马的马倌呢
※※※※※END总结的讲,战马品质要求高,喂养成本高,战略性强,这些在当时都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能随便丢到民间饲养。要不然历朝代也不会老想着向外买马了。
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马匹,那为何不鼓励民间养马?
这么说吧,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只有北方才能饲养出良马,除了蒙古草原之外,能培育出优良战马的地方在西北。
比如秦国王族的祖先,起初就一直在甘肃为周朝王族放马,秦人先祖秦非子就是因为养马有功,才被周天子册封为附庸国。而在历史上,还有一句比较有名的话:“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在三国时期,董卓和马超的西凉铁骑可谓是当时三国中最强的骑兵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优秀的战马。
而地广人稀,则是能培育出优良战马的重要原因,哪怕没有那么多的草原,也能培养出优秀的战马,比如阿拉伯马,也不是生活在草原上的。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之所以能击败匈奴,就是靠的骑兵vs骑兵,而当时汉朝军队所使用的战马,大部分都是从西北来的。因为战马如果生活在地广人稀的环境,就会“野性”十足,这种环境培育出的战马虽然性烈,但是只要能够被主人驯服,就可以成为优秀的战马。
而之所以不鼓励民间养马,是因为民间饲养不出拥有野性的战马,尤其是中原地带和江南地区,大部分都是密集的城镇群,马匹虽然能得到充足的粮食,但是却没有可以撒欢奔跑的地方。
而且民间饲养战马,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使用,在明朝时期,曾有西方传教士记载过明朝百姓饲养的马匹:“这些马匹大部分都是阉马,它们小的时候便经历过手术,以至于长大后便变得十分温顺,它们的这种温顺可以保证他们能够适应城镇的生活,也能够取悦自己的主人。但是当这些马匹面对鞑靼人更具野性的战马时,它们常常会被鞑靼战马的嘶叫声吓得四处奔逃。”
而古代游牧民族的战马,和野马的区别并不是太大,它们的主人不会刻意饲养它们,甚至可以让这些马匹远离自己的视线,以至于经常会出现游牧民族饲养的战马会被野马勾走的情况。
而且游牧民族非常懂得驯马,他们甚至可以和马达成一种默契,当水草丰美的时候,主人就会让自己的战马四处觅食,当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些战马就会在主人的呼喊下回归。据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也特别懂得饲养马匹,据说古代的土耳其骑兵,可以将战马训练的比狗还聪明,他们的战马甚至可以将掉在地上的武器叼回主人的手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