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中,庞青云入朝面见太后时,最恰当的对答应该怎么说?

先说庞青云在面见太后时犯得最大错误吧。

见太后时,被封赏为两江总督,并赏黄马褂,这样庞青云已经是封疆大吏了,而且掌管的是江苏江西安徽,朝廷赋税重地。但庞青云不是在第一时间谢恩,而是“启奏太后免除两江辖区三年赋税,修生养民”。这个地方就很有说法了。

第一,第一次见太后,直接当着满朝文武要求太后,经过过战乱,免三年赋税是常规操作,但是在官场,这事儿只能太后皇帝恩裳,这好名声是太后皇帝的,不是你庞青云的,可以私下跟太后说,或者上奏折,但庞青云的操作,已经让太后很下不来台了,并且让太后毫无回旋余地。

第二,在太后看来,这是要权力啊,要割据吗?本来打完仗,朝廷财政早就空了,而太平天国的钱财一点没上缴中央,并且庞青云还掌握军队。这又让太后极为不放心,庞青云太有野心了。

就这么一句话,事实上即使庞青云不被姜午阳所杀,以后再官场上也很难混了,完全没有政治经验,怎么跟那仨老头斗。

庞青云的性格肯定不是那种激流勇退的人,所以庞青云最恰当的回答就是,“谢主隆恩”,什么也别说,再有话,私底下再讲,至少要先搞清楚自己面对的局面

《投名状》中,庞青云入朝面见太后时,最恰当的对答应该怎么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09条回答。

庞青云是个武夫,不懂政治。

此人又极其有政治野心,为了夺权不惜牺牲所有人,包括救过他性命的结拜兄弟赵二虎。

所以,这种人就是朝廷最忌讳的。

本来,对付太平军的是三个老家伙。

其中姜大人是军队的主力,有何魁一伙强大军队,实力最强,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陈大人有几千绿营兵,势力较弱,但是朝廷用来牵制姜大人的力量,也有自己的地位;

狄大人似乎没有一兵一卒,但每次出现他都坐在上位。啥意思?狄大人应该是朝廷的代表,用于平衡姜大人和陈大人的势力,也是很重要的人物。

结果庞青云出现了,他自己还背负着全军覆没独自逃亡的罪责。然而,陈大人却不顾另外两人的狂笑,将庞青云收归自己麾下,还将自己的绿营兵帮他助战。

虽然陈大人让自己部队只是壮声势,但最后关键时候还是出手了,占领舒城,打压了姜大人的气焰。

此举,也是狄大人以及朝廷默许的,慈禧太后不允许姜大人一家独大。

但是,变数在于庞青云实力猛增以后,开始瞧不起似乎平庸碌碌的陈大人,试图自立旗号,独揽战功,擅自去攻打苏州。

这下,就动摇了所有人的利益。

作为军阀,姜大人、陈大人都知道走狗烹的道理。

一旦太平军被消灭,他们也就没有利用价值,很可能会被慈禧太后借机除掉。

所以,姜大人、陈大人都不支持庞青云攻打苏州,两人临时结盟。

搞笑的是,姜大人手下大将何魁,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武夫,被庞青云忽悠,试图摆脱姜大人独自包揽大功。

因苏州是太平军的最后防线,一旦攻破就等于打垮了太平军。何魁经不住这个大功的诱惑,竟然违背姜大人的命令,私下帮助庞青云打下来苏州。

没想到,庞青云翻脸不认人,还是独占了攻下苏州的功劳,何魁对他恨之入骨。

没多久,南京城坡,太平军消灭。庞青云为了抢攻南京,不惜杀光了拖后腿的3000苏州投降士兵,残忍狠毒。

此时庞青云志得意满,认为功劳极大。

其实,陈大人、姜大人都感到巨大的危险。姜大人干脆装病隐退,陈大人则退居二线,任由庞青云成为两江总督。

期间,庞青云面见慈禧太后,还不知死活的要求免除江南三年赋税。

当时大臣们一片骚动,显然这个提议非常不得体。

就算免除赋税,显然应该慈禧太后来做,自己来领取老百姓的感激。

庞青云此举如果不成功,老百姓会去责怪慈禧太后冷血。如果成功了,功劳也是庞青云的,不是慈禧。

庞青云此举,等于没把慈禧太后和朝廷放在眼里,这是一种政治白痴行为。

随后,狄大人、陈大人同庞青云有过一些对话。

此时,狄大人是执行朝廷借刀杀人的命令,以两江总督职位作为诱饵,让庞青云自己除掉军头赵二虎。

接着,朝廷再杀掉庞青云,斩草除根。

期间,陈大人对庞青云有过几次争取:

狄大人说:苏州杀人,南京活人,庞大人是君子豹变,果然是辅国良臣啊。

陈大人立即接口:那是因为庞大人和朝廷不属任何派系才得太后的垂青。

这句话本身没什么大问题,我们接着看。

狄大人说:南京是给了你,可姜大人气得是卧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动。你镇得住吗?

这其实是挑明,如果庞青云没有朝廷的支持,稳定不住南京的局面。

随后,狄大人又说:庞大人,我翻了翻黄历,四月初八午时上任,利民利国利己,大吉

陈大人当时表情极不自然,突然冒出来一举:要想有所作为,庞大人,你得好好活着,好好活着。

其实,陈大人几乎是挑明了,庞青云有生命危险,而且很可能是上任期间,要设法自保。

而何魁有什么能力,在上任期间暗算庞青云,显然是朝廷要动手。

可惜,庞青云压根没有政治意识,竟然认为陈大人只是威胁:我有公务在身,告辞了。

在这种关键时候,庞青云不愿意放下权利地位,宁可选择杀死赵二虎和裁军,换取两江总督。

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赵二虎被庞青云所杀,庞青云被朝廷所杀,消灭了庞青云这股实力。

最后一幕,姜大人又出现了,重新恢复了姜大人和陈大人互相制衡的局面,狄大人还是居中调停。

说起来,陈大人试图争取庞青云归入自己麾下,听从自己指挥,成为自己部将,这样可以保命。

但庞青云野心太大,根本不把陈大人甚至姜大人放在眼里。

这种人谁会相信他?慈禧将他除掉几乎是必然。

所以,庞青云面见慈禧说什么也没用。在他强行要做两江总督的时候,他的命运就注定了。

《投名状》中,庞青云入朝面见太后时,最恰当的对答应该怎么说?

庞青云确实有能力,有抱负,但政治水平也确实欠火候,不懂的官场和太后的心思!

被别人教唆几句,就杀了自己从死人堆里拼出来的兄弟!

在其他官员眼里,庞青云就是竞争对手,官场新星,在太后眼里,庞青云就是个威胁,毕竟手握重兵,功高盖主!

所以,各方面都想要庞青云死,只有他死了,其他人才能够高枕有优!

所以才教唆挑拨庞青云杀了自己的兄弟,只有先铲除庞青云的羽翼,成了光杆司令,对付他也就容易的多了!

他的兄弟才是庞青云最大的护身符,才能够和朝廷和其他实力派官员抗衡的筹码!只要他的兄弟还在,别人就不敢轻易动他!

庞青云还是太单纯了,以为剿灭太平天国,除掉了自己兄弟,就可以天下太平,就可以施展抱负,为国为民了!

可没想到,更大的坑在等着他呢!

自己没了羽翼,孤家寡人,就是别人案板上的鱼肉,随时待宰!

这点上,可以对比袁世凯,为啥袁世凯能够在官场作为汉人官员平步青云,面临无数的风雨还能屹立不倒,最后还能逼宫清帝退位!

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帝溥仪年幼,隆裕太后也学慈禧来了个垂帘听政,但隆裕太后水平远不如慈禧,实权主要交给恭亲王来把持!

恭亲王也早就看出袁世凯是重大威胁,一直想干掉他,甚至撤掉袁世凯一切职务,赶回老家养老去了!

但没多久,被无情的现实抽脸,又不得不把袁世凯给请回来!

为啥?

就在于袁世凯在执掌北洋新军开始,就不断地收买人心,培养羽翼,从小站练兵时就开始苦心经营了!

就算袁世凯被剥夺所有官职,但作为满清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北洋新军实际领袖仍然是袁世凯,恭亲王虽然看起来执掌朝廷大权,但北洋新军一兵一卒他都调不动,根本没人听他的!

正赶上南方革命党人作乱,朝廷急需有战斗能力的新军紧急南下去平息革命党人,最后只能低三下四的又把袁世凯给请回来了!

袁世凯不断的和朝廷提条件,讨价还价,恭亲王就算心理一万匹草泥马奔驰而过,甚至在朝堂上和袁世凯当众破口大骂,气的鸡飞狗跳,但袁世凯坐那闭目眼神,当他在放屁,根本不鸟他!

最后还是坐在上面的隆裕太后发话了,责备恭亲王说,你处处针对袁世凯,可离开了袁世凯,你有能力去平息南方革命党人作乱吗?

恭亲王立刻如同脱了毛的鸡,哑口无言!

他连一兵一卒都调不动,拿啥去平息叛乱?

袁世凯就如同三国时期的司马懿,逐渐掌握军权,夺了大魏江山,他的儿子司马昭,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袁世凯就很聪明,他才不会为了取悦朝廷和其他官员而去干掉自己的兄弟,别人是睡得着觉了,自己睡不着了!

从甲午海战,大清被日本击败,不得不被迫新式军事改革,打造新军,从最初的小站练兵到北洋新军,袁世凯这二十年是不断的苦心培养心腹和羽翼,逐渐掌握了新军实际控制权和领袖!

而袁世凯的恩师就是李鸿章,李鸿章的提携功不可没,而李鸿章是靠着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时建立的淮军,曾国藩的是湘军!

这也为啥作为汉人官员,能成为满清朝廷里的重臣,并不是完全因为能力,而是手里的兵权,让朝廷顾忌,不敢轻举妄动!

而北洋新军就是以淮军为基础打造的!

在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时,南方各省竟然公开抗旨不尊,东南互保,私下里和西方列强签合约,西方列强不会入侵南方各省,而南方各省也绝不会去支援北京,

当时作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面对慈禧下达的向西方开战的诏书,公开抗旨,扬言说这是乱命,绝不遵旨!

结果就是八国联军逼近京津,全国各省无人支援,京津孤立无援,慈禧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义和团上和洋人血拼,可没想到义和团只不过是乌合之众,一触即溃,京津快速陷落,慈禧带着光绪仓皇出逃!

东南互保,公开抗旨,见死不救,慈禧太后看的明镜的,可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也不敢去惩罚南方各省和各个封疆大吏,就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也说明了清廷威信早就颜面扫地,名存实亡,对天下已经失去控制,只不过维持个表面上的傀儡朝廷!

各个地方实力派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慈禧太后去世不到三年,大清就亡了!

慈禧活着时候,还能勉强东拼西凑维持大清帝国的表面完整,就算早已支离破碎,但至少表面上还能看得过去!

但随着慈禧去世,这连表面上的文章,都没人懒得去做了,直接逼宫,清帝退位!

真是枪杆子出政权,有实力,就可以和朝廷讨价还价,就可以自保!

庞青云恰恰是不懂的这个道理,天真的以为,只要剿灭了太平天国,刀枪入库,放马南山,朝廷既然顾虑我的兄弟不安分,那我就杀了我的兄弟,就可以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了!

可没想到,更大的坑早就给他挖好了,就等着他自己往里跳呢!

这个电影,取自历史上真实的案例刺马案!

当时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太平天国苦心积累十多年搜刮尽江南的巨大财富和金银珠宝,竟然不翼而飞,朝廷没看到一个子,就派了个钦差大臣去天京调查下,结果没去几天就被公开刺杀了!

钦差大臣被公开刺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可最后处理结果竟然是不了了之了,把责任最后推到一个无名小卒身上,杀了完事!没有深究,没有波及!

到头来,朝廷也没有继续调查攻破天京后太平天国巨额金银珠宝财富去哪了!

这事很明显,湘军攻破天京,纵兵劫掠,财富尽归湘军之手,但湘军首领曾国藩给朝廷写奏折,说根本就没见到有什么财富!

这糊弄鬼呢?朝廷当然不信了,派个钦差去实地调查下吧,结果没去几天就被刺杀!

这还不够明白吗,朝廷是不能也不敢在继续追查这事了,只能不了了之,整个江南财富尽落湘军手里,私吞了!朝廷都不敢吭声!装没看见!

在继续追查,必将引发湘军兵变,数十万当时满清战斗力最强的湘军,这可比太平军更难对付更厉害!

慈禧作为政治老油条,自然看的心里明镜的,只能保持沉默,装没看见,不敢相逼太紧,惹出事端!只能安抚!不光湘军私自把整个江南财富分了,朝廷还得拿钱去犒赏安抚!还得加官进爵,论功行赏!

而李鸿章是曾国藩的老师,他俩是一条心的!互相倚重扶持,朝廷也不敢怎么样!

清廷不是不清楚湘军势大,失去控制,威胁朝廷,在湘军围攻天京时候,清廷用过离间计,挑拨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关系,给李鸿章下了旨意,让他快速领兵去攻打天京,抢在湘军之前拿下天京,以此抗衡遏制湘军!

但李鸿章这个老狐狸在收到圣旨之后,竟然按兵不动,来了句,曾国藩围攻天京三年,如今城破再即,我现在去,就等于抢了曾国藩功劳,朝廷想挑拨我和学生曾国藩关系,我可不上这个当!

清廷也没辙!

安徽的淮军和湖南的湘军是一条心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本才就是师生关系!互相扶持互相倚重,朝廷不敢拿他们怎么样,他们就是安全的!还不得不加官进爵,成为朝廷重臣!后期实权派!

网上很多人曾问过,曾国藩在灭了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作为汉人为何不反清,恢复汉人江山,甚至有人骂李鸿章和曾国藩是汉奸,在帮满清打汉人!

但殊不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典故乎!

当时李鸿章和曾国藩是手握重兵,但满清毕竟立国二百多年,瘦死骆驼比马大,还是有一定根基的,如果公开撕破脸,反倒不利,逐渐蚕食满清根基,削弱满清统治,更为稳妥,更何况当时不光中国内部危机重重,外部西方列强也虎视眈眈,如果这时候中国内部大乱,只能给外人可乘之机,中华因此而灭亡,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这种场面如同汉末时的诸侯骤起,逐鹿中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维系着汉朝名号来稳定天下,最终天下三分而得其二!

虽然表面上仍然尊奉汉室,但实权却掌握在曹操手里,不断的蚕食天下和汉室根基,毕竟汉朝存在四百年,瘦死骆驼比马大,在天下还是有一定号召力和根基的!这对曹操也是有用的!

每次出征各地诸侯,曹操都打着汉丞相奉旨讨贼的旗号,谁对抗我,谁就对抗汉室,谁就是逆贼!谁就与天下人为敌!

李鸿章和曾国藩也恰恰是走的曹操之路,表面上仍然尊奉清廷,但也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作为汉人实力派,清廷不会不清楚对自己的威胁,大权旁落,威胁朝廷,自古都是祸乱之端,老狐狸慈禧太后不会不清楚这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拿人家没办法啊!打又打不过人家!

李鸿章这个老狐狸,也正是一步步在蚕食满清的根基!

先是洋务运动,兴建新式学堂和新式工业,把西方文明引入中国,恢复汉人民族意识,摧毁满清几百年的封闭愚民政策,动摇了满清统治思想基础!

后又打造新军替代旧世满清八旗军,八旗军可是满清老根基,捍卫满清天下的基础,可被新军所取代,

北洋新军以淮军为基础组建,不光训练和体制借鉴西方新式军队,武器装备也大量引进西方最新式的,纪律严明,和百姓秋毫无犯,是当时中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而李鸿章把新军交给了同样是汉人的袁世凯!也是在不断夺取蚕食满清军权!

这也给了日后袁世凯逼宫清帝退位,恢复中华创造条件!

没有大规模的内战和动乱,相对平稳的权利交接完成,清帝被迫签诏书退位,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而袁世凯也成了民国第一位大总统,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切都是李鸿章几十年苦心经营结果!

所谓的大智若愚,大公无私!

李鸿章和曾国藩才是真正的爱国者,为了中华忍辱负重,有的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反倒误了大事!

就像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作为清廷谈判代表去日本谈判,签署马关条约,这让国人愤怒,骂李鸿章是汉奸,一名爱国青年在日本马关开枪刺杀李鸿章!

被击中的李鸿章被紧急送往医院,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还受如此折腾,李鸿章老泪纵横,说了一句,这一枪足以报国人!

并且李鸿章坚决要求不准处罚刺杀者,无罪释放!

有的时候,成大事者,忍辱负重是必须的,否则只能误了大事,只不过世人暂时不理解看不出来罢了!

李鸿章培养袁世凯做接班人,目的就是最终推翻满清,恢复中华!而袁世凯也不负所托!

《投名状》中,庞青云入朝面见太后时,最恰当的对答应该怎么说?

我认为实际根本没有最恰当的“对答”,太后是不会让庞青云活下来的,首先《投名状》中,庞青云最后被杀,就是因为太后不愿意将南京这个重镇交给外人管理,所以为了灭口,故意离间庞青云,姜武阳和赵二虎三人的感情,并且背后找人暗杀庞青云。

庞青云只要想接受封官,去往南京管理,他肯定是必死无疑,关键不是在于说话,而是他将要做的事,威胁了太后的利益。太后疑心重,所以身边的所有高官都是自己人,包括全国各个重镇的管辖地方官,也都是自己信得过的亲信。庞青云只要想做这个官,他就不可能活下来。

其次,庞青云虽然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就像太后的亲信宦官说的,庞青云不懂得为官之道,他到了这个位置,其实在当时的朝廷环境,已经做到头了,还想往上爬,就是在找死。可惜庞青云没有背景,一直被压制着,心中期盼着能出人头地,忽略了现实。

认为朝廷真的能知人善任,殊不知朝廷只是玩了一招“杀猪盘”。他们剿匪难,又不想损失自己的士兵,所以才想着利用赵二虎他们这帮土匪作为自己的刀,去杀其他的土匪,庞青云等于人以为自己是做了好的投资。

殊不知,天下太平后,他们投入的血汗成本,朝廷是不会还给他们的,并且还要想办法夺走山字营,然后让庞青云与姜武阳和赵二虎内讧,自相残杀,等他们死后,也不用再在他们身上浪费成本,可以说空手套白狼得到山字营这么多人的军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最后,很多人或许会说,如果庞青云能见好就收,放弃当官,拿着目前得到的钱告老还乡,太后是不是能放过他?毕竟他没有军权,也就是一个普通中产阶级,何必赶尽杀绝。这就小看了太后,她垂帘听政多年,宁可错杀一千个自己不信任的人,也不会放过一个。

庞青云好不容易出人头地,却能知足离开,依照太后这么心思缜密的人,肯定要怀疑庞青云是不是隐瞒了什么,对这样的聪明人,太后更加不会放过,只有除掉他,自己才能高枕无忧。所以,庞青云无论说什么,他都难逃一死。时势造英雄,但是毁掉一个英雄也更容易。

《投名状》中,庞青云入朝面见太后时,最恰当的对答应该怎么说?

据说胡雪岩觐见时 回答的是 国泰民安,甚为得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