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八面玲珑,为什么感觉宝钗不像凤姐一样讨贾母的喜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贾母的老辣之处。

其实王熙凤虽有很多缺点,但有两点是可取的。

第一王熙凤对贾母绝对是真心的侍奉,用了很多心血,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全力拍马屁。

这王熙凤用各种方法让贾母开心,就可以看出来。

以贾母的老辣,当然是会看人的,对王熙凤也比较满意。

其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王熙凤,邢夫人和王夫人就差远了。

邢夫人只是在贾母面前点个卯,面子上说得过去即可,贾母也不愿意见她。

王夫人的能力相比王熙凤有差异,尤其智力不高,对贾母的照顾能力是比较差的。

所以,贾母很宠爱王熙凤,给了她很多权力。

第二王熙凤对贾宝玉、林黛玉和三春等人照顾的不错。

可以说,这些人同王熙凤的瓜葛似乎不大。

除了贾宝玉和王熙凤有血缘关系以外,林黛玉和三春同王熙凤并没有血缘联系。

但是,王熙凤对林黛玉她们照顾的还是很不错的。

以林黛玉这么弱的身子,在王熙凤当家的时候还是能够正常社交,足可见被照顾的不错。

然而,王熙凤有段时间休养不当家后,贾府内部一塌糊涂,这些人也没有人照管了。

身子迎春的女仆都敢偷主子的东西,还敢当面撒野,也没有人制止。

也就是说,王熙凤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的还非常好。

而且王熙凤做这些也不完全是趋炎附势,对这些人也是有感情的。

王熙凤的狠,大多是对家仆和外人之类。用平儿的话来说,贾府的高级家仆、管家奶奶没有一个好惹的,王熙凤做事也要再三思考,防止被她们找机会压倒了。

所以,王熙凤对家仆狠一些,也是一种立威和自保的手段。

诚然,王熙凤有很多虚伪的地方,但在当年大家族中,不虚伪是不可能的,但对贾母之类,王熙凤一般不会乱虚伪演戏,还是比较真诚的,甚至公开叫苦。

就是因为这样,贾母才比较喜欢王熙凤。

但薛宝钗同王熙凤就有所区别,贾母不喜欢她。

一来,薛宝钗小小年纪,就颇为虚伪。十几岁的小丫头,为了奉承王夫人,能说出一番关羽金钏儿死了的话,认为金钏儿自杀是自找的,同别人没关系。这不但冷血,而且妃常无情,没有把家仆当人看。

再看薛宝钗屋内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这是非常反常的。

薛宝钗解释说自己不喜欢这些。但是,薛宝钗的个人梳妆、首饰什么,并不比贾府的女孩要少,可见这番话都是瞎话。

这是一种装清高,沽名钓誉的方法,在成年人倒是没什么,对于薛宝钗这种小女孩就是极少见的。

贾母什么人没见过?因此不太喜欢薛宝钗,认为她太虚伪,不真诚。

二来,薛宝钗比较冷血无情。

薛宝钗的感情并不多,比如尤三姐自杀了,柳湘莲出家不知去向,薛蟠为这个结义兄弟哭了好几次,到处去找人。

但薛宝钗对这些惨事毫不在意,只顾着请家里伙计们吃饭。说起来,柳湘莲好歹救过哥哥薛蟠的性命,尤三姐也是见过的,可见薛宝钗比较冷血。

曹雪芹的愿意中,薛宝钗并没有收留甄英莲为丫鬟,而是任由她被夏金桂蹂躏致死。

当时薛蟠入狱,薛姨妈糊涂,唯一能够救甄英莲的就是薛宝钗了。

说起来,薛宝钗同甄英莲关系也是不错的,算是朋友了。但薛宝钗也是熟视无睹,任由甄英莲被摧残致死。其实夏金桂也未必想弄死甄英莲,只要赶出去,不留在薛蟠身边争宠就是了。

只要薛宝钗开口要人,夏金桂也不会拒绝,但薛并没有这么做。

说来说去,贾母并不喜欢薛宝钗。

同样是八面玲珑,为什么感觉宝钗不像凤姐一样讨贾母的喜欢?

还是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贾母本身就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从湘云身上大概可以看到她小时候的影子。湘云的号“枕霞旧友”就来自贾母说的一件陈年往事:贾母年少时也跟现在大观园的孩子们一样,天天跟姊妹们玩耍。有一回就从家里的“枕霞阁”失足落入水中,命是救回来了,但是被木钉碰破了头,鬓角上永远凸出了一个小窝。

贾母把这事当笑谈说出来,显然当年这事故并未给她留下丝毫心理阴影。经过一辈子豪门大户生活的洗礼,贾母年老后显然对世情看得很通透。她很爱跟小辈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是她喜欢热闹喜欢活泼的证明。

凤姐呢,本来就是一个活泼爽利的人,一张嘴尤其厉害,捧人时可以把你吹到天上去,损人时可以把你踩到脚底下。但贾母是贾府最高长官,凤姐的嘴巴再厉害也损伤不了她。在这种情况下,凤姐的伶牙俐齿对于贾母来说就只是优点而不是缺点了。

贾母和凤姐的关系有多融洽?看看凤姐在贾母面前可以随意开玩笑到什么地步就知道了。贾母告诉薛姨妈,想吃什么只管跟她说,她让凤姐弄来吃。薛姨妈客气了一下,凤姐就表示不用客气:

“姑妈倒别这样说。我们老祖宗只是嫌人肉酸,若不嫌人肉酸,早已把我还吃了呢。”

居然扯到老祖宗吃人肉,这个玩笑可以说相当粗俗和不尊重了。但是贾母不以为忤,还哈哈大笑。除了说明贾母本人性格豁达之外,还说明凤姐在贾母面前有不一般的语言特权。除了凤姐谁敢在贾母面前这样说话呢?

比如宝钗就肯定不行。她想讨好贾母,充其量只能说一句“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中规中矩,一听就是恭维人的套话。贾母也只能用套话回应:“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

宝钗其实不是会说话的人。她的八面玲珑更多地体现在营造一团和气的气氛。要一团和气,就要面面俱到,四平八稳,语言表情动作就得“端”着,不能“出格”。像那种活泼的话语,固然容易带来惊喜,但也有可能带来惊吓。宝钗不会冒这种险,她是宁可不出彩,也不要出错的。

所以,宝钗就只能按照套路说话做事了,因为只有套路才是“正确”的。的确,套路能蒙住不大懂的人,但是对于贾母这种人精老太太,套路能有什么用?只能第一让她觉得宝钗少年老成,没有青春少女应有的活泼气质,第二让她觉得宝钗水平有限,只能挑选最安全的路径来表现自己。

确保安全不出错的宝钗,就像一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学生,当然没有让贾母指责的理由,相反还得多多夸奖。但是“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已经说明宝钗优秀是优秀,但是在心理上和自己有距离啊,都不是“我们家”的感觉。

作为对比,可以看看贾母平时怎么称呼凤姐的。动不动就以“猴儿”相称,那份亲昵,岂是客客气气的“宝丫头”能比的?

所以,贾母或许是欣赏宝钗的,毕竟宝钗是遵守礼教的模范学生啊。但是欣赏归欣赏,要说很喜欢也是没有的,毕竟贾母从小应该也不是循规蹈矩好孩子那一挂的。宝钗那种正儿八经的好学生气质,其实和贾母的脾性并不相投。凤姐那种刁钻古怪的类型,才是容易得到贾母欢心的。

真正喜欢宝钗的大概只有王夫人,原因同样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夫人自己就是那种木木的不会说话的类型,同时又恪守传统礼教,以为那是人间正理。无论是个性气质还是价值取向,王夫人都和宝钗很一致,加上又是亲姨甥的关系,不喜欢才怪呢。

而这也正好是一个旁证,证明贾母并不那么喜欢宝钗。因为木头人一样的王夫人,也一直不怎么招贾母喜欢。只不过王夫人恪守礼教规矩,表面上的媳妇本分做得很到位,贾母自然只能给她打高分,这跟贾母对待宝钗的心态是一样的:我承认你该做的都做得很好,但是我对你就是没有亲近的感觉。

事实上,贾母在回应宝钗的奉承时,就亲口说:“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直接挑明“木头似的”王夫人在她心里不讨好,嘴乖的凤姐,才招她喜欢。

还有一次,则是对王夫人进行过类似的说明。凤姐惹得贾母很开心,贾母笑说不许她回家去,要她日夜跟着自己,逗自己开心。王夫人就在一旁说贾母这样惯着凤姐,凤姐以后就更加无礼了。贾母就说:

“我喜欢他这样,况且他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他从神儿似的作什么。”

这也说得很清楚了。在贾母看来,王夫人和宝钗念兹念兹的“礼”并不重要,没必要老那么端着,像凤姐这样的才好。“娘儿们原该这样”,女孩子本来就该天真烂漫,叽叽喳喳的啊。

老成持重,“事不干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宝钗,当然不符合贾母这个喜欢的标准。可敬,却不可亲,其实这不仅是贾母的态度,也是贾府大多数人对宝钗的感觉吧,包括宝钗准备与之共度一生的宝玉。可惜宝钗不知道,身边的男人不觉得她可亲的话,又怎么愿意和她共度一生呢?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同样是八面玲珑,为什么感觉宝钗不像凤姐一样讨贾母的喜欢?

謝邀回答:

王熙凤和宝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相貌上都是美人,不分伯仲;管理上都很有手腕,都是理家的好手;为人处事方面,一个随分从时,一个八面玲珑,可谓各有千秋。贾母经常夸宝钗,说我们家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这是真的夸奖吗?

这是宝钗拍贾母马屁,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说:不会说话的也有她的好处,嘴乖的如果过头了,倒不如不说话的。

从这句话看起来,贾母可不是真喜欢宝钗。是说她嘴乖得过了头。比起来,贾母更喜欢凤姐,为什么呢?

一 凤姐是自己家人,宝钗只是亲戚。

凤姐嫁入贾家多年,已经有了孩子是明媒正娶的少奶奶。而宝钗只是一个借住的亲戚。面对自家人和亲戚,亲厚自然有别。

二 宝钗对宝黛婚姻有威胁,凤姐没有。

宝钗一来到贾府就开始盛传金玉良缘。可以说她的到来,打破了贾母一手打造的宝黛婚姻计划,这是非常恼火的。本来贾母最亲的孙子和外孙女的未来都铺垫好了,半路杀出来一个色色不差黛玉的宝钗,能不令人发愁吗?

凤姐是个以老太太喜好为行事标准的人,她自然明白老太太的心意。因此,全府上下都明白宝黛两人的情意,这当中凤姐的功劳不小。老太太自然更喜欢这个帮手。

三 宝钗的个性太冷不讨贾母喜欢。

宝钗看似很完美,但是过满则溢啊。没有完美的人,越是挑不出大错来,越会假模假样。她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完全按长辈心中的完美样子要求自己,拼命压抑本性中的热毒,失去了青春女孩该有的浪漫天真气息。

看老太太喜欢的人,黛玉嘴巴了得讥讽人一绝,晴雯伶牙俐齿,凤姐八面玲珑,鸳鸯直抒胸臆、琥珀口无遮拦,哪一个守柮的人能入得了贾母的眼。

四 宝钗是王夫人阵营的人

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凤姐是王夫人的侄女,在这方面两人身份一致。但是贾府管理层如今大权在握的恰是王夫人和凤姐,倘若再来一个宝钗,贾家大权将全部落入王夫人掌控之中,到那时贾母就真的孤立无援了。

因此,为了贾府将来管理权的平衡,贾母是不希望再来一个宝钗的。

所以,无论从个性上还是贾府的未来着想,宝钗不受贾母喜欢都是没办法的事。无论宝姑娘奉迎得多么辛苦,表现得多么得当。

同样是八面玲珑,为什么感觉宝钗不像凤姐一样讨贾母的喜欢?

贾母是喜欢王熙凤的。

1 . 王熙凤用幽默烘托气氛。

如第38回,贾母说起自已小时淘气,把头碰破,留下一个坑儿。

王熙凤道: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蹦出那个坑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坑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些来了。”

可以说王熙凤是最会察言观色的,这里贾母欣赏自己的过去,陶醉在自己小时的淘气上,王熙凤把贾母的这种淘气幽默化,可以说是提升了一个层次,言连鬼连神都在祝贾母的福、贾母的寿。若按一般人的层次可能就是问候贾母了,他不会使“贾母和众人都笑软了”的效果。

2 . 王熙凤用幽默化解僵局。

第30回,宝玉和宝钗之间的语言来往,已到让人觉得难看了。

书中这样写道 :

宝钗笑道 : “原来这个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一句话没说了,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这里已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下面书中又写 :

凤姐这些上虽不通,但只看他三人(宝玉、黛玉、宝钗)的形景,便知其意,也笑问道 : “这么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便道: “没有吃生姜的。”

在这里,众人还未觉察的情况下,王熙凤阻止了他们三人尴尬局面的延续,而且非常的幽默得体,保全了每一个人的面子。

如此能够用幽默化解僵局又能够用幽默把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人贾母怎能不喜欢?

贾母对薛宝钗多的是尽待客之道,而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

同样是八面玲珑,为什么感觉宝钗不像凤姐一样讨贾母的喜欢?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成为宝二奶奶的最大阻力就是贾母不同意。其中有林黛玉的成分,但主要原因在薛宝钗自身。她能搞定贾家上下人等,林黛玉都被折服,偏偏无法搞定贾母。这点与王熙凤不同,王熙凤哪怕整个荣国府的人都恨她,贾母却喜欢。究其原因,不在人物本身,而是背后深层因素使然。

一,出身问题

薛宝钗与王熙凤最大差距是出身问题。

王熙凤的金陵王家是世宦之家,父亲又是王家这一代家主。作为王家长房嫡女,凤姐儿官宦子弟出身好,有社会地位。

反观薛宝钗,虽然同属四大家族,可薛家除了第一代紫薇舍人是皇帝“家人”之外。与皇族关系越来越疏远。在薛宝钗父亲死后,彻底沦落为普通皇商。甚至经营资格朝不保夕,随时有失去的可能。薛家也是四大家族最早衰落的。

薛宝钗的商人身份是她最大掣肘。士农工商,王熙凤出身“士”,薛宝钗出身“商”。其中差别体现在薛宝钗来到京城数年,参加过很多次贾家和王子腾家的名流聚会,却从不见京城权贵上门提亲,皆因商人出身社会地位太低。

有人说薛宝钗都有资格进京选秀,为什么总说她身份低。其实所谓“选秀”不过是薛家进京的遮羞布而已,她既没资格也选不上。

贾母出身保龄侯尚书令之家,又是荣国公一品诰命夫人。与薛宝钗的出身天地之差。要贾母接受商人薛宝钗,确实强人所难了。

二,性格问题

王熙凤八面玲珑,懂得讨好贾母。甚至为了讨好贾母不惜得罪所有人。小厮兴儿说王熙凤:

(第六十五回)如今各家除了老太太、太太,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

王熙凤属于抱大腿模式。她管家需要权力,贾母能给她权力,其他人都被她踩在脚下。薛宝钗不同,她面面俱到,让所有人都说她的好。处处与人为善,必然处处受制于人。贾母喜欢王熙凤直接率真对她脾胃。薛宝钗却不免没原则,无承担与贾母性格不符。所以,当薛宝钗踩着王熙凤恭维贾母时,老太太不但不欢喜,反而直接顶了回去。

(第三十五回)“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正是王夫人“木头”一般。贾母借评价王夫人批评了薛宝钗说话不得体。更借嘴笨嘴巧,公然宣告王熙凤为什么讨喜,以及与薛宝钗的高下对比,让薛宝钗无话可说。

三,联姻背后的问题

薛宝钗确实是个好姑娘,沉稳、周到,善解人意,面面俱到。但贾母认为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宝钗表现太成熟反倒是她的减分项。贾母喜欢宝钗不假,人前背后多有夸奖也是真的。就像别人家的好孩子,未必自己要拥有,却不耽误欣赏人家的优点。

贾母反对金玉良姻也是真实的。有林黛玉的部分原因,却与宝钗本人关系不大。具体有这么几个被人忽视的因素。

一,薛宝钗出身商人家庭,社会地位太低,与贾宝玉结合会拉低贾宝玉的社会地位。贾宝玉王孙公子,若娶了商人女儿,好说不好听。甚至会成为他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负担。

二,薛家对贾家帮助不大。薛家有钱并非巨富。经过几代人消耗,加之薛宝钗父亲去世生意凋敝,萎缩,不过强弩之末。对末世贾家起不到立竿见影的帮扶效果,不如林黛玉书香世家细水长流的门风家风的改变。

三,荣国府的现状是王夫人当家,王熙凤管家。两个出身金陵王家的女人把持着荣国府长幼两房,致使王家对贾家渗透太深。贾家现阶段还有贾母、贾政等人,一旦他们不在,势必会令荣国府陷入被王家全面控制的紧迫局面。

薛宝钗虽是薛家人,但薛家没有家主,本就倚靠母舅王子腾,一旦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王家将彻底控制荣国府。贾母反对金玉良姻,是反对被王家影响控制。

贾宝玉哪怕不娶林黛玉娶了别人,也能令荣国府与王家保持距离,不存在变成王家附庸的危机。

综上,基于出身、性格以及背后的深层因素,贾母反对金玉良姻可说用心良苦。对贾母来说,她需要对贾家负责。王夫人以母亲的角度,希望贾家、王家、薛家抱团取暖,贾宝玉不掉队固然不错。但从贾家的角度审视金玉良姻,对贾家有百害无一利。这也是贾母“不喜”宝钗反对金玉良姻的主要原因。

以上观点基于《红楼梦》80回文本为基础,80回后续书仅供参考,不作评论依据。文中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同样是八面玲珑,为什么感觉宝钗不像凤姐一样讨贾母的喜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薛宝钗稳重宽容,也能替人着想,与贾母相处时,也会从贾母的角度考虑,做一些投其所好的事,说一些奉迎讨好的话,却不如凤姐一般讨贾母喜欢,到底为什么?

原因一,薛宝钗不是贾母喜欢的类型。贾母喜欢的是聪明伶俐,说话诙谐生动,长相漂亮的女孩孑。王熙凤,同样的话,王熙凤说出来又好笑,又形象,又中听,如第三十八回,贾母说起自已年少时淘气,把头蹦破了,在鬓角上留下指头顶大一块窝儿,王熙凤接口: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蹦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些来了

这段话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将贾母与寿星相比,既赞了老太太福寿,合老太太心意,又能结合实际,说出逗老太太一笑的深意,当然让老太太欢喜。

薛宝钗虽然许多方面不逊凤姐,甚至高过凤姐,但是她太遵守封建教条, 藏拙守愚,在口才这方面就欠缺些,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贾母让宝钗点菜点戏,宝钗处处揣摩老太太心思爱好,食物挑软烂的,戏曲挑热闹的,以顺贾母之喜。贴心也贴心,讨喜也讨喜,却没有凤姐所带来的喜趣更让人喜欢。

原因二,凤姐与贾母年轻时的许多经历是一致的,处事法则边大差不差,在凤姐身上可以找到贾母年轻时的影子。第三十五回,薛宝钗说任凤姐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贾母说自己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她象凤姐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虽说凤姐不如他们,但也算是好的了,话里话外,是对凤姐的满意。

但宝钗的一些行为却与贾母理念相悖,比如宝钗喜欢素净,不喜欢花花朵朵,蘅芜院雪洞一般就遭到了贾母的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