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已体会到监狱不自由,出来后不顾忌又作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电影《少年犯》里面,有个少年性格暴躁凶悍,谁也不怕,谁也不服。
遇到谁敢于打压、挑衅甚至欺负他,哪怕对方是民警他也要拼命对抗。
所以,在监狱外面遇到2个少年拦路打他的时候,这个小子直接掏刀乱刺,将两人刺成重伤差点挂了。
照常理来说,犯了这么大的事情,进少年监狱中应该收敛一些。
对不起,他还是这样,第一天进去就同打压自己的少年犯大打出手。
其实少年还算不错的,正常男人28岁以后基本性格就不太容易改变。
少年犯中这个少年装作自杀,掩护2个犯强奸罪的少年逃出监狱,结果他们刚出监狱就去抢劫。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
一种说法是,犯罪也是一种基因,就像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抽烟、有人喜欢赌钱、有人喜欢女人一样,并不是说完全是后天养成的,很多是一种天性。
第二,难以被社会接纳。
白宝山因为盗窃时同事主撕打,打了一棍子将对方打伤,被按照抢劫罪判刑15年。
随后在监狱里面吃了很多苦,还杀了两个狱友,但白宝山并不是说出来就要犯罪的。
他说自己规划了两条路,如果可以正常生活下去,他就不犯罪,老老实实的工作,毕竟出来的时候已经38岁了,不年轻。
如果他不能正常生活,就去犯罪,能闹多大就闹多大,捞钱并且报复社会。
结果白宝山释放以后,连最基本的户口都办不上。
白宝山是1996年3月被释放的,但上户口1997年9月才办下来,前后长达1年多。
而正常来说,刑满释放人员办户口不会这么久,肯定是有原因的。
看看当时的记载:这天早上吃完饭,二弟就过来找白宝山。兄弟二人一起去了派出所。
到了派出所,负责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民警。这个民警都没有正眼看两人,而是慢悠悠的处理自己的事情。等了很长一会,民警才搭理他们。
白宝山赶紧把相关的释放证明,交给了这位民警。民警看了看资料,说道:“你这户口办不了,至少得半年。”
白宝山一听就急了,我有国家释放证明,为什么还要等半年?
民警见白宝山顶撞自己,就说:你要是这么说话,就在等2年!
见民警似乎生气了,二弟赶紧给民警寄了支烟,对方没有理他。二弟又说好话:“我大哥在里面呆久了,刚放出来不懂事儿,望您见谅。”
民警不愿意再搭理两人,三言两语将他们支走。
后来白宝山有多次去办户口,但对方每次都已各种借口让他补办材料,比如照片不合适、材料不全,几个月内毫无进展。
由于迟迟办不到户口,白宝山计划学驾驶、申请执照开小店都无法进行,只能无法找份像样的临时工。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摆地摊,为此两次被执法人员抓住没收东西加上站着示众。白宝山后来交代,他也是顶撞了几句,还被抽了耳光。
由于户口迟迟办不下来,家里人讨论怎么办。
就连刚刚进入社会的小弟弟(同母异父)也明白怎么回事:这还不是让你去送点礼,大哥你打听打听这个人喜欢什么,送过去应该就可以了。
白宝山当时没有收入,找不到工作,住在母亲家客厅,每月吃饭靠母亲从自己养老金里面挤出出给的钱。
白宝山回答:我现在连吃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送礼给他?
随后白宝山放弃了合法的生活,转而开始作案。而他本来计划抢到枪以后,第一个就打死这个贪财刁难的民警,后来畏惧两人毕竟见过面,乱杀会暴露自己才计划直到金盘洗手之前再杀。
结果白宝山造成17死15伤后,还没来得及杀这个民警就被抓住了。以白宝山的凶残,这个民警本来是难以活命的,不知道他知道这事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第三,同狱友混在一起。
狱警们发现一个规律,如果出狱以后不同监狱里面朋友混在一起,这个人有很大概率不会再犯罪。毕竟香港人将监狱称为苦窑,谁也不愿意长期呆在这里。
但如果出狱以后还同狱友混在一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人就有很大概率继续犯罪。
有一个案子就是这样,监狱里面有个牢头狱霸本来罩着几个狱友,都喊他大哥。
结果出狱以后,除了一个人以外,这几个家伙又混在一起。
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混在一起自然不会干好事。在吃吃喝喝生活拮据以后,大哥就威胁其他几个人入室抢劫。其他人知道大哥心狠手辣,不干的话自己首先就有生命危险,被迫一起作案。结果第一次入室,遇到抵抗后就用菜刀杀死了一对夫妻,后来这伙人不是枪毙就是无期。
但有一个人就比较聪明,同他们一接触就跑回老家乡下,靠在县城摆摊卖蔬菜为生。
日子过的虽然紧巴巴,他最终就没事。
第四,生存问题。
大家也知道,现在城里2亿人“灵活就业”。
如果连没有犯罪前科的良民都无法找到稳定工作,更别说有犯罪千克的。
如果你是老板,同样两个工人一个坐过牢,一个是良民,你选择谁?
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坐过牢的,未来有了冲突捅你一刀也可能。
所以,刑满释放人员最大问题就是生存。
萨沙之前作为老员工,帮助刚来的女同事搬家的时候,这个女孩和搬家工人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还扣了人家100元钱。萨沙这个人专门做和事佬,后来偷偷将钱补给这个工人,有将他送到小区门口(这个小区非常大)。
这个工人跟我发了一路的牢骚,说是自己是坐牢15年释放的,释放这两年日子很不好过,只能出苦力赚钱。现在很多人不把搬家工人当人看,经常受气。
其实我早就看到他后背一角有纹身,就是覆盖整个后背那种纹身,正经人谁会做这个纹身?
看看,这人生活困难,也就勉强维持生计,如果你过于刁难他,他说不定就让你好看。毕竟能够进监狱判重刑的,有几个是好惹的?
所以国家还是要考虑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问题,如果他们活不下去,十有八九还是会犯罪。
为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已体会到监狱不自由,出来后不顾忌又作案?
为了活着!在中国的刑释人员,大部份人!不能和正常人一样求职,不能被社会接纳!无法就正常业!无正常找到生存来源的工作!全社会都排斥刑满释放人员!刑释人员大部份根本找不到工作!为了活着!一部份刑释人员,自然而然,就被我们的社会推向二次,三次,多次犯罪的群体中去了![流泪][流泪][流泪]
为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已体会到监狱不自由,出来后不顾忌又作案?
为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已体会到监狱不自由,出来后不顾忌又作案?
我以为刑满释放人员回到社会后重蹈覆辙原因众多。
首先,他(她)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重新生活的出路;他(她)们被社会广泛歧视无地自容;他(她)们的灵魂深处犯罪本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他(她)们重新犯罪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对法律不敬畏是共同的!
那一年,王四犯“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王四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中。他父母因病不治双双逝世,王四哥哥结婚生子家境很是一般。王四回家后在两间祖传老屋里孤独地苟延残喘。
他到了当地居委会请求找点工作维持生计,居委会并无企业无法安排。民间有些单位亦不敢或不愿意安排他工作。王四温饱问题岌岌可危,他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那一日,王四邂逅曾经“道上”的朋友刘六。刘六甚是客气,邀请他到饭店饱餐了一顿。王四见刘六挥金如土甚是羡慕!他希望刘六带他发财。刘六说:“我正准备去云南做点小生意,你如果愿意去,300元一天包食宿“。王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窃自大喜!
王四随刘六远赴云南发财,此去即没有了归途。刘六和王四被云南边防缉毒公安机关抓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47条之规定,刘六和王四共同走私毒品三公斤,涉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刘六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王四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王四从刑满释放到云南“发财”仅仅半年时间,他终于又回到了他该去的地方。
为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已体会到监狱不自由,出来后不顾忌又作案?
刑满释放人员为什么会又作案?他们为什么不怕坐牢?他们再次犯案率比较高?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探求最终的答案。
小胡虽然仅仅只有24岁,但他已经是第4次来到看守所了,可以说是看守所的老熟人。“你来了这么多次,难道你真不怕坐牢吗?”当我问到他这个问题的时候,原本嬉皮笑脸的他突然就变得沉默起来。
“我当然害怕监狱,可我更害怕外面人看我时的眼睛”小胡突然就抬起了头,眼神认真的盯着我。
小胡从小也是个很可怜的人,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离开了人世。母亲后来带着他嫁给了一个继父,但是继父的性格非常古怪,对他非打即骂。小胡并不能找到家的温暖,于是渐渐的和外面的小混混,混在了一起。
小胡刚开始犯错误,也只是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哪怕只是一顿打一顿教育,小胡也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小胡很快就有了一个弟弟,有了新弟弟以后,母亲和继父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他弟弟身上,小胡也因此彻底成为了一个小混混。
“在外面,每个人看我的眼神,都带着一种嫌弃。每次进来,从你们管教的身上还能够感受到一点点真诚的关爱,我记得上月14号的时候,你还记得我的生日,专门给了我一把糖和一个鸡蛋,早上还给我端来了一碗面。记得上次我的手破了皮,周管教还为我贴了一个创可贴。”小胡努力的回忆。
所以嘛,很多时候,很多人出来之后又再次犯事儿,并不是他们不知道铁窗里的残酷与难熬,而是外面的日子,比铁窗还要冰冷。而是外面那一个个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的眼神。所以,我们针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应该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包容,或许就能减少很多人犯错误的机会。
那一次,小胡再次出去以后,我介绍了他在我一个表叔的殡仪馆里面,做起了一个小工。
过年时候,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小胡打来的,他跟我说:陈管教,新年快乐!给你发了这么多次红包你咋都不收!谢谢你介绍的工作!这里的人对我都很好,这里的工资也很高,现在我生活已经走入了正轨,上个月我还谈了个女朋友,虽然是个哑巴,但长得很可以,如果不出意外,你以后再也不会在里面见到我啦!
听到这个消息,我突然就笑了起来,屋里热腾腾的饭菜,突然就变得那么香。窗外,烟花突然喧嚣起来。大概,美好的世界,有时候只是需要,多一点机会和多一点爱。
为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已体会到监狱不自由,出来后不顾忌又作案?
别说不自由了,有些人死刑都震慑不住,这里边有很深刻的原因。
今天就说说张子强犯罪团伙里的军师胡济舒,他的故事能解开谜团。
秀才问答第五十六条,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关注。
张子强很多人不陌生,绰号大富豪,人称世纪贼王,影视剧《插翅难逃》的主角张世豪的原型。
搞钱这个梗就出自这里。
胡济舒是张子强团伙里边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年9810大案轰动粤港两地,甚至轰动世界。
98年张子强团伙接受审判,五个重要成员被判死刑,其余人员也在粤港两地分别服刑,而胡济舒被判15年有期徒刑。
曾经的老大以及曾经的“合作”伙伴被判死刑,按理说对他也是一种震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被判了15年的胡济舒在2008年出狱,2009年又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要注意,此时的他已经60岁高龄了,按正常的逻辑,老大被判死刑的震慑,加上自己年迈的身体,应该会退隐江湖,本本分分做人了,可他偏不。
09年,胡济舒纠集了八个人,偷运60公斤毒品,最终在深圳落网,八个人都有前科,其中三个人之前是张子强犯罪团伙成员,五个人有香港黑社会背景。
2011年,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此案,胡济舒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来胡济舒不服判决提出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
即使是死缓,相信他的后半生也会在监狱中度过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死刑尚且震慑不住,一个简单的不自由能压制犯罪吗?当然不能。
按我们正常的逻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蹲监狱十年,应该能看破红尘金盆洗手了,应该遵纪守法,本本分分过完下半生了,可他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犯了一辈子的罪,这是他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他的谋生之道,除了这个,他不会干别的,他不干这个就会饿死。
他的朋友圈,他几十年积累的人脉圈子,全是罪犯,这样得环境,他能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吗?
张子强被死刑也许对他只是短暂的影响,十年的监狱生涯,这种震慑早已无影无踪。
当然,大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出来之后还是会安分守己的,因为大多数的罪犯不是以这个为职业,他们或许曾经是因为一时冲动或者因为一时的无奈,才犯了错,监狱里他们能够彻底醒悟,重新做人。
而像胡济舒这类人,他完全就是以犯罪为谋生的渠道,自由能对他有震慑吗?死刑都震慑不住,更何况自由呢?
为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已体会到监狱不自由,出来后不顾忌又作案?
您好,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后,其中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会重蹈覆辙,重新作案,走上再犯罪的道路。这部分人的犯罪手段往往更残忍,性质更恶劣,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因此,调查清楚他们再犯罪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造手段,使他们重新做人,不再危害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情况下,刑释人员再罪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本性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破罐子破摔。。2、缺少来自家庭的关心和爱护。3、认为司法不公,企图报复社会4、受到来自社会和就业单位的岐视,社会帮教安置未落实。
把一个罪犯送进监狱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改过自新,则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很多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需要相关单位多费心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