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熙凤一直善待刘姥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王熙凤同刘姥姥接触并不算多,前后只有3次。
第一次,刘姥姥来打秋风,王熙凤对她并不热情。
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父亲曾同王家连过宗。在当年来看,勉强算是一家人。
在那个年代,贵族家庭一般都有繁杂的亲属关系,礼尚往来是寻常事。
而刘姥姥家并不是没事就来打秋风,而是多年没走动了。
在20年前,刘姥姥和女儿曾经去王家走动过,当时王夫人还是王家二小姐,如今成为贾家荣国府二房的二太太王夫人。
刘姥姥认为王夫人是比较爽快的人,也会照顾亲戚,所以认为应该走一趟,就算一无所获也没什么关系。
而王夫人甚至没出面,让王熙凤出头给了二十两银子。
当然,这二十两银子不是王熙凤或者王夫人出钱,而是贾府的公款,专门用于处理这种打秋风的亲戚。
而王熙凤对刘姥姥也不算客气,刘姥姥这么大年龄向她磕头下拜,王熙凤没有还礼,只是让丫鬟们拉起来。
说话也都是套话,最终是王夫人下了命令给了20两银子,她才拿出来。
这一次,基本上王熙凤是处理贾府日常事务,公事公办而已。
第二次,刘姥姥一番好意来还礼,才有奇遇。
刘姥姥是个很懂道理的人,不是光占便宜,还懂得还礼。
她将一些新鲜蔬菜送来,作为感谢王夫人和王熙凤的礼物。
当年没有蔬菜大棚,所有蔬菜都是时令的。而贾府就算再有钱,蔬菜也是要在集市上购买,未必能够吃到很新鲜的。
刘姥姥将刚上市的新鲜蔬菜送到贾府,礼轻情意重,也是她一番心意。
谁知道,当时贾母恰好想找个老年人说说话,逗逗乐子,刘姥姥机缘巧合,就充当了这个角色。
期间刘姥姥装傻充愣,让贾母和贾宝玉他们都非常开心,由此换到了大量的回报:不仅仅得到了一百零八两银子和两个笔锭如意锞子,还得到了许多布匹和衣物,还有珍贵的酒具。
此次王熙凤对刘姥姥态度明显改变,客气了很多。不管怎么说,她们名义上是一家人,都是王家。而刘姥姥年龄大,是王熙凤的长辈。
况且刘姥姥很会察言观色,对王熙凤颇为恭维,获得了贾府和王熙凤的欢心。
这次王熙凤对刘姥姥比较客气的,还让她替女儿起了名字。而且,王熙凤私人也送了刘姥姥不少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他瞧着,说道:“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这是两个茧绸,作袄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你没吃过的,拿去摆碟子请客,比你们买的强些.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第三次见面,按照曹雪芹的愿意,两人就是在监狱里面。
当时贾琏已经被捕,判了死罪,王熙凤也有重罪,还患有重病。更狠的是,王熙凤的哥哥王仁,竟然联合贾蔷将托付给他的王熙凤女儿巧姐卖到了妓院。
其他贾家人七零八落,贾宝玉虽释放了,却身无分文,自身难保,无法去赎回巧姐。
贾宝玉去央求唯一还有些钱的李纨救人,但李纨毫不理会,她本来就怨恨王熙凤。
由于巧姐还是个女童,暂时不会接客,但没钱是无法救出来的。
此时刘姥姥去探监,听说巧姐被卖到扬州,不顾自己已经80多岁高龄,还是在外孙伴儿的协助下去救人。
而王熙凤当时就给刘姥姥下跪,感谢救女的恩情。要知道,刘姥姥去救巧姐,没有二三百两银子是救不出。
对于农家人来说,这是一大笔钱。而刘姥姥宁可选择卖房子卖地,也要报恩就会王熙凤的女儿。
不过巧姐被就会之前,王熙凤就重病死了。而贾家也没有人能够收留巧姐,刘姥姥只能将她带回家,后来嫁给外孙伴儿做了个农妇,平平淡淡过完余生。
其实,王熙凤和刘姥姥两人中,真正值得钦佩的是刘姥姥。
这个老人虽贫穷,也不惜自辱去打秋风要救济,却懂得大义,也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其实王熙凤对刘姥姥并没有太多恩情,刘姥姥救巧姐在当时的社会是很罕见的。
为什么王熙凤一直善待刘姥姥?
1:王熙凤也不只是善待刘姥姥一人而已,她也善待邢岫烟。她一生是个亦正亦邪的人,比较具有一个普通人的人,身上的善恶简之的品质。2:王熙凤喜欢有本事,性格爽利的人。
王熙凤是个暴脾气,急性子,风风火火的女人,她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人。
在她启用丫鬟小红时,她就说过,她不喜欢平儿早期,说话蚊子似的小声说话,她看着急得冒火。她喜欢小红的性子爽利。
其实说白了,王熙凤就是欣赏和她自己一样精明能干的人。
刘姥姥虽然年老贫穷,却性格诙谐,幽默风趣又聪明,做人说话有眼色,这一点很合王熙凤的性子。
3:刘姥姥让王熙凤信服。再来刘姥姥要离开那天,因为巧姐儿生病,刘姥姥就提出了一句“是不是撞见什么了”,过后送过花神,巧姐儿果然睡安稳了些,这事让王熙凤信服,所以也加强了王熙凤对刘姥姥的好感。
王熙凤虽然泼辣善妒,又她令人畏惧不喜的一面,但是,她也有热烈幽默,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的一面。她的性格里虽然有机巧善变,但是她也有“真”的东西在里面。那就是,你只要有真本事,她就会高看你一眼。
总结:
而刘姥姥恰好具备这些素质。所以王熙凤对刘姥姥,可不仅仅是施舍与被施舍那么简单,她们彼此之间,有一种跨越了年龄界限的,惺惺相惜的意味在里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王熙凤一直善待刘姥姥?
王熙凤和刘姥姥,这两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她们有相同之处,都能逗贾母及众人开心,但是走得是不同的路线。王熙凤是以刻意卖笑逗贾母开心,而刘姥姥则是以她的真实表现引发了众人大笑。王熙凤是贵族,刘姥姥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一个平民突然走进一个贵族家庭,而且还是皇亲国戚,京城里的四大家族之一。可以想象,刘姥姥所受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有多大,底层平民没见过那么大的排场,也不懂得那么多的规矩。所以,在贵族的眼里,刘姥姥的行为闹出了不少笑话。
但是,她们之间的缘分也是从这笑闹中开始的。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从刘姥姥进荣府的三次过程来探讨,王熙凤善待刘姥姥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善待”?
第一进:一个贵族妇人的恻隐之心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祖上和王家祖上连过宗,成了同族。世道多变,两代过后,天差地别,王家后人成了贾府的奶奶,王狗儿穷得锅都揭不开了。于是,刘姥姥和狗儿合计着要去贾府打秋风。
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作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年来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话说王熙凤见了刘姥姥不知她是什么样的亲戚,于是找下人去回了王夫人。可以说,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就能得到帮助,主要还是得益于王夫人的一席话。王夫人的话里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两家确实是亲戚,这等于告诉王熙凤这层她不知道的关系;第二层:之前他们的确有走动过,并且来一回也没空手回。意思是这回也不能例外;第三层:就是交待也不能怠慢了他们,意思就是给什么,给多少钱,你看着办吧。
这样一来,王熙凤钱或物总是要给的,给多少则是她说了算。最后,我们知道王熙凤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在凤姐眼里是小钱,但是对于一个穷得没饭吃的社会底层老妇人来说,这可是一大笔钱。在书中后来也有写到,20两银子已够一户庄家人过一年了。
所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她的心中,她认为她得到了“善待”,书中提到刘姥姥一听,“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在凤姐眼中,她确是动了恻隐之心,很同情她“连吃的都没有”,这种同情是一个富有的贵族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走时还特意给了坐车钱。
所以,一进荣国府,善待还是成立的。
第二进:刘姥姥不同凡响的表现刘姥姥第二回进荣国府,不是来求助的,她是来报恩的。她把自己乡下种的一些农产品拿给城里人吃,枣子倭瓜野菜这些。意思是你们城里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可以换个口味,吃些原生态的东西。
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这可不是想不到天上缘分了。”刘姥姥这次无意中与贾母结缘,再加上凤姐为讨贾母喜欢,便留在了荣府。这一留可不得了,一个乡下老妪全方位体验了一把贵族生活,也算是开了眼,当了一回女清客。
刘姥姥不仅逛了曾经为皇妃盖的大观园,见识了贾府的奢华;而且贾母高兴,来了个两宴大观园,她有幸一饱口服,吃到了贵族们的餐食,不来荣府,恐怕一辈子也吃不到那些食物。她还另换了荣府的衣服,在宝玉的床上睡了一大觉。虽然仅两三日,但她的表现很得贾母和众人的欢心,逗弄得众人笑声不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刘姥姥的这些言行举止,王熙凤对刘姥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系也亲近起来了,特别是让刘姥姥帮她女儿起了名。这一举动说明,王熙凤在心里上接受了刘姥姥,对她产生了信任感和亲切感。
所以,刘姥姥从荣府走得时候,王熙凤主动给了刘姥姥不少东西,外加八两银子,平儿也给了她衣服。王夫人给了一百两银子,叫她回去做个小买卖。刘姥姥这次进府收获颇丰,拉了一车东西回去了。
所以,二进荣国府,刘姥姥不同凡响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地位,王熙凤除了打趣她,也确实是善待了刘姥姥。
第三进:刘姥姥高尚的人格魅力当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府时,贾府大起大落,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华跌到了谷底。贾母去了,大观园空了,王熙凤昔日的神气和威风已荡然无存,而且染了一身病。
此情此景,还有人专门来看她,王熙凤心里五叶杂尘。此时的她,对刘姥姥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可见刘姥姥的人品值得信赖。于是她把女儿托付给刘姥姥,除了平儿,她再无什么值得信赖的人。
这一次,我们也知道,在平日里,王熙凤也常接济刘姥姥,她们家的日子在凤姐的帮助下过得也还不错。所以,刘姥姥后来是真的得到了王熙凤的善待。
她用自己的善良、率真、质朴、憨厚,占胜了阶级隔阂,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同时,她也知恩图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馈王熙凤的帮助,即使在她死后,这种恩情也没有减淡,足见她高贵的人格魅力。
综上,我认为,从她们结缘开始,刘姥姥确实得到了王熙凤的善待。为什么王熙凤一直善待刘姥姥?
刘姥姥这个人物是《红楼梦》这本书里富贵之家唯一浓墨重彩书就的一位乡下人,人物刻画灵动细腻把一位世故,聪明,朴实和感恩的农村老太太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要说王熙凤一直善待刘姥姥,其实并非是那样,一切都是无心插柳。一开始刘姥姥到贾府,实在是迫于无奈。人常道:除了吃屎难,就是借钱难。非是万不得已,老人家绝不会觍着脸说白了是乞讨。这个世故会来事的乡下老太太,为了能进贾府的大门,对门禁和周瑞家的都施了小慧的,周瑞家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二来也是有意成全刘姥姥,尤其是第二次当着贾母在场的面向王熙凤回报刘姥姥,都是有意为之。
至于王熙凤第一次赏给老人20两银子,其实也是做个送水人情罢了,大家都知道王夫人是个平日里吃斋念佛的假善人,又是她娘家的亲戚,刘姥姥登门求救她自然不能不表示,王熙凤又不是拿自己的钱,所以这一次完全是做个送水人情。可对于刘姥姥一家子这点钱可是不小的收获。所以她会感恩戴德,以至于第二次造访,借感恩来拉紧和贾府的关系。
第二次刘姥姥成了引发一家子人开心的活宝,也是周瑞家成全,下人和下人的同情。王熙凤一味地以贾老太太为轴心转,所以她千方百计利用刘姥姥拨的贾母开心为目的。
再加上她身子不好,巧姐也一直身子有痒,出于借福借寿的迷信心理,王熙凤才第一次让刘姥姥给巧姐起名字,并接济她衣物和银钱。亏得刘姥姥懂得知恩图报,王熙凤没想到她的这个举动竟然挽救了自己女儿的命运。所以巧姐的判词道: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为什么王熙凤一直善待刘姥姥?
王熙凤善待刘姥姥,是因为她们俩是一样的人:都是破落户出身,都为了生活豁得出去脸皮,都对家庭和亲人有一份责任感,都是有真情义的人。
王熙凤和刘姥姥都是破落户出身:想出头只能靠自己王熙凤虽然是出身伯爵府的大家闺秀,但她一出场就被贾母盖章认证过是:“泼皮破落户”。
她娘家能拿得出手的人是:曾祖父伯爵王公,祖父负责四海关监督肥差,叔叔王子腾权倾朝野官至九省都检点,大姑王夫人是荣国府第三代当家主母。
婆家能拿得出手的人是:丈夫贾琏荣国公第四代长房长孙,爵位顺位继承人,将来最次是个二品将军。公公贾赦是一品将军爵,婆婆邢夫人是一品诰命。
但是王熙凤自己呢?她其实除了自己的口齿和才干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她的亲生父母,早就退回金陵原籍老家,做乡绅地主去了。她的父亲虽然是王家第三代长子,可能也袭过男爵,但爵位尽了,他平庸无能,只能退守田园,被踢出贵族,成为“破落户”。
王熙凤的哥哥王仁也不中用,巴巴的大老远跑到京城依附叔叔王子腾讨前程混饭吃。
所以王熙凤还能指望谁呢?她靠着王夫人的关系,靠着贾母喜欢,王家也利用她做联姻棋子,配送高额嫁妆,成功嫁入豪门成了荣国府孙媳妇,剩下的路只能她自己走。
刘姥姥能和势利眼的王狗儿父亲做亲家,可见刘姥姥的夫家和娘家绝不是贫困寒门。
而且刘姥姥教训女婿入情入理,两进荣国府不怯场,滑稽逗乐,喝酒行令,凭实力展现出豪门女清客的修养。
她平时经常出入乡绅大户吃酒席,还自称年轻时候爱风流,喜欢花儿粉儿,喝醉了也要嘲笑镜子里看错的“亲家母”没见过世面,还懂得豪门礼仪,懂得欣赏贾府的礼数和成套的木头杯子上的山水画。
可惜,刘姥姥家的好日子也随着丈夫过世到头了,她守寡的日子清苦。后来不得不依附女儿女婿生活,她也没有儿子,和王熙凤一样只有一个女儿。
女婿是个没落官宦子弟,赚钱没有花钱在行,眼看过年没有钱置办年货,要改善家里的生活,刘姥姥也只能靠自己。
刘姥姥进贾府可不是她第一次去依附豪门,她早年就带着女儿去过王家走动,所以才会认识王夫人和王熙凤。
王熙凤费尽心机管家揽权,刘姥姥出丑卖乖扮丑赚钱王熙凤在贾府看似威风赫赫,其实本质上是个受气的小媳妇。就连年长的奴才赖嬷嬷也敢跟她说硬话。
贾母让她管家是要平衡长房和二房的关系,王夫人让她管家,是利用她干脏活累活。贾赦邢夫人贾琏平时乐意给她一些体面,是看着王家的面子。
王熙凤心知肚明,三层公婆都是在利用她罢了,丈夫是个花花公子,她甚至连个儿子都没有。所以她拼命揽权赚钱,因为她其实是没有退路,如果她不够努力,不够有用,贾母头一个就会放弃支持她。
如果她失去了管家权,王夫人就是王家和贾府对接的代理人,娘家叔叔婶子都不会搭理她。
婆婆邢夫人头一个就要对她施威,贾琏乱搞女色她也没有底气管束;饶是她那么厉害了,外四路的大表妹薛宝钗还要经常嘲笑她没文化粗俗世俗,可想而知,若是她不厉害,只怕家里的妯娌和那些恶奴管家媳妇都会欺负到她头上了。
平儿说:“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她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她,惟我知道她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
所以王熙凤拼命地揽权,因为她知道王夫人昏聩,宝玉废物,荣国府将来大概率是她和贾琏夫妻继承,如果家业不能维继,那么她还有什么脸做掌家主母?
为了能证明自己能干,王熙凤连典当嫁妆倒贴婆家都肯做。
可是贾府就像一艘破船,要维持家业继续,就算凤姐当光了嫁妆也救不了。肯定要进行开源节流,大小规矩的改动。所以她支持探春兴利除弊的改革,可是却被王夫人派了薛宝钗搅合得乱七八糟,处处掣肘。
王熙凤比谁都明白,唯有手中的权利越大,手里的财富越多,才能有足够的掌控力,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也是她投靠贾母的原因,她每天奉承讨好贾母,讨巧卖乖,说不完的俏皮话,逗得贾母哈哈大笑心情好,她甚至宁愿累到流产,也要把家务事打理操持的妥当圆满。
因为王夫人早晚必然会收回她的权利给自己的亲儿媳妇,但贾母却可能会给她更多的权利。
如果没有权势和财富,贾府里上下谁能听王熙凤的话呢?比如她在搜检大观园之前,给王夫人提的建议,就全都被王夫人否决了,还差点被栽赃背上绣春囊的黑锅。
在贾母和公婆面前小心应酬,谨慎周全,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王熙凤,和二进荣国府打秋风,扮小丑,滑稽卖乖的刘姥姥有什么区别吗?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鸳鸯和凤姐商量了戏弄刘姥姥,拿她当女清客。只需要一个眼神,刘姥姥就能心领神会,她们都是做惯了这种事的同类人。
事后鸳鸯和凤姐跟刘姥姥道歉,其实已经非常真诚了。刘姥姥也格外体谅凤姐和鸳鸯平时工作的不容易,她们都是哄着老太太开心的人啊,自己出丑没什么大不了。
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此后,王熙凤和刘姥姥就算是朋友了,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了。所以凤姐让刘姥姥给女儿大姐儿取名字为巧姐。她一向不信鬼神,却愿意听刘姥姥的话查祟书本子。
临走时还给了刘姥姥八两银子,那是凤姐两个月的月钱,虽然不多,却带着满满的真诚和尊重。
王熙凤对家人有责任重亲情,刘姥姥凭一己之力重振家业王熙凤是荣国府里除了贾母之外,对家族最有责任感、对婆家人最有真情义的媳妇,她和小姑子贾探春、太婆婆贾母是一条心的。巴望着贾府能好,家业能延续下去。
所以,秦可卿才会临终给她托梦,把贾府的退路策略都告诉她。王熙凤听了,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
她对贾母也是真孝顺,对婆婆邢夫人虽然看不上,但也维持表面的礼数,尽量周全侍奉。并且在邢夫人示意贾赦要纳鸳鸯为妾时,实心实意地给出自己的建议。
她对丈夫贾琏也是真爱,对女儿巧姐也非常的关心,不管工作再忙,巧姐生病了她总是亲自抱着守着。
她对没有利益关联的小姑子小叔子们也很疼爱,大家开诗社来找她要钱,她立马就拿了五十两;担心大家冬天吃饭跑来跑去太冷,就建议设立大观园小厨房,贾母都当众表扬她是个好嫂子!
迎春病了,她总揽宁荣两府事务,都不忘给她安排请医生;探春管家,她派平儿来大力支持,甚至建议探春拿她作筏子;惜春画画缺少物料,也是开了清单来找王熙凤要,凤姐百忙之中也命人去找去置办;
就连婆婆的侄女邢岫烟,凤姐也不是虚情假意,不但按时发月例银子,还给她送了御寒的大斗篷……
“凡鸟偏从末世来”是王熙凤悲剧命运的底色,以她的聪明才干,可惜生在了末世的贾府。如果她能生在贾母那个时代,应该会大有一番作为的,就算比不上贾母,也不至于背着骂名,落得被休弃,“枉费半世心”的凄惨结局。
贾府贾府抄家获罪之后,一败涂地,王熙凤也“哭向金陵事更哀”,被休弃早早离世。可是如果她能活下去,很可能也会像刘姥姥一样,为了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吧。
刘姥姥终究是比王熙凤有福气的。她有才干有口齿,也有那么一点运气。在贾府彻底崩塌之前,她靠着这棵大树获取了大量财富,凭一己之力,重新振兴家业。毫无疑问,刘姥姥在女儿女婿家里,也算是有气魄,有能力的女当家了。
后来她更是有仁有义,救赎了王熙凤落魄的遗孤巧姐,实在令人感佩。也回报了当年和王熙凤那一份的友情。
所以,没有人能比王熙凤更懂刘姥姥。王熙凤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对刘姥姥惺惺相惜,敬重有加,从此格外善待。
为什么王熙凤一直善待刘姥姥?
刘姥姥,京城外乡下老妪,王狗儿的丈母娘,刘姥姥三进贾府是红楼梦主要线索之一,特别是二进大观园的记叙用了整整四个章回的篇幅,刘姥姥与王熙凤女儿巧姐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王熙凤,荣国府大管家,有精明的治家能力,又有着自私毒辣的腹黑性情,她做过的好事少之又少,除了不主动干涉宝黛木石姻缘,也送过缺衣少穿的邢岫烟衣服外,她对刘姥姥的善待就像巧姐的判词说的“偶因济刘氏”,王熙凤善待刘姥姥从偶然开始:
1.刘姥姥是王夫人的旧相识和连宗亲戚
这要从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说起。王狗儿之祖以前在京城做个小小官员,因看中王夫人娘家的势力而连宗攀上亲戚,以侄儿相称,来往了一段时间。后因狗儿爹王成过世,家境越发贫寒,两家才断了联系。
王夫人未嫁到贾府之前,刘姥姥也去过王家打秋风,她说“王家的二小姐,人爽利心好,倒不拿大。”
如今女婿王狗儿面临生计困境,刘姥姥决定利用这层关系到贾府再试试打秋风。
第一次进贾府是王熙凤招待的,她并不认识刘姥姥,派周瑞家的回禀王夫人才知道情况,因王夫人的旨意说,从前刘姥姥去她家并未空过手,如今又来问候,一是好意,二若有事,也要尽量满足。
得姑姑王夫人的回话,王熙凤清楚了这层亲戚关系,自然晓得如何应对刘姥姥,她拿出二十两银子帮刘姥姥度过困境。
有意无意间种下善缘。
2.王夫人和贾母的善心,王熙凤的跟风和见风使舵
刘姥姥深得王夫人和贾母的喜欢,贾母说,就要一个积古的老人聊聊天。而王夫人嫁到贾府后常年吃斋念佛,更加怜贫恤老,舍米舍钱。
贾母也年事已高,历经世事,活成乐天风趣热爱布施之人,比如将亡母或母不顺意的惜春探春拢到身边抚养;对大雪天缺少寒衣的湘云和宝琴送衾裘;对宝琴一波三折的婚事施以援手。而对合她口味又穷苦的刘姥姥,贾母除了打趣搞笑之外,更是加以理解和关怀,像二进大观园刘姥姥离开时,贾母连药品都替她想到了!年岁高的老人病痛多,药物确实相当重要。
还有二进大观园王夫人赠送一百两银子的豪举,这些都显现贾母和王夫人的善意。作为聪明狡黠的大当家王熙凤,自然跟随贾府这两个大主子有样学样,见风使舵,这样也能让她的第一把交椅坐得更稳。
3.刘姥姥的野趣阔朗机智善良,赢得了众人的喜欢,包括王熙凤在内
刘姥姥虽是乡下老妪,也有些见识,世事经历过,很懂得捕捉人心。尤为二进大观园,刘姥姥将贾府众人的心思都捋得极其舒畅。她夸宝玉时编故事,讲起一位九十三岁的老人,原本无后,又承蒙观音菩萨的关照,得了一个雪球样的孙子,也是十三四岁,这故事一下子击中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思。
她夸大观园像画儿一样的漂亮,待贾母让惜春画时,刘姥姥又夸起惜春,这等模样,这等俊俏这等能干,是仙女投胎的吧!
刘姥姥拿起偌大的粗筷子夹鹌鹑蛋,故意海吃海喝胡作诗,去潇湘馆时摔在泥地里四仰八叉,自黑自嘲赢得众人的欢笑。
当听得巧姐生病,刘姥姥又给王熙凤出主意改名字,保佑巧姐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4.高门大户的优越感,王熙凤的显摆
王熙凤看中刘姥姥的淳朴和知恩图报,二进贾府刘姥姥带去很多瓜果蔬菜,就是感恩王熙凤第一次二十两银子的救急。
但王熙凤的“偶济”带有浓烈的高门大户的显摆和优越感。好比周瑞家的第一次帮助刘姥姥见王熙凤,除了感谢从前买田地时王狗儿的鼎力相助外,更有显摆高人一等的心思。
人性是这样子的,境遇不相上下的人们之间多是妒忌和破坏,巴不得看到别人惹祸和落难,由以幸灾乐祸来换取心理平衡。
而地位悬殊的两者之间,很少嫉妒多的却是高者面对低者的富贵感优越感,为显摆而生发的怜悯与施舍。
王熙凤坐在高高的凤位上,微眯着眼拿腔拿调地与刘姥姥说,谁家没有一两个穷亲戚呢!没事常来走动。
直到改名儿,需要借刘姥姥的高寿和穷困压压巧姐富贵带来的多病和娇嫩时,王熙凤好像才逐渐走心有了代入感。
刘姥姥走时,王熙凤赠送青纱绸缎,点心果品精米,也算是付出了不少真心。
所以,巧姐的命运是“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王熙凤死后被抄家的贾府一片落败,狠舅奸兄趁机要卖巧姐,幸得赶来的刘姥姥搭救,才得逢凶化吉。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家族败亡,亲人四分五裂,只因王熙凤曾经善待过刘姥姥,终赢取巧姐的平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