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赵”、“钱”、“孙”排在《百家姓》前三位,不是以人口多少为依据,而是当时的现实决定的,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历史原因。

根据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大姓名,最多的是李姓,其余依次为王、张、刘、陈。

其中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

看到这个结果,你一定会在心里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百姓姓》中,排在前四位的却是“赵钱孙李”。

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氏,除了李姓排名第一,其它三个姓氏都不在前五。

其中赵姓排名第七,孙姓排名第十二;钱姓排名更靠后,排在89位,人口只有200多万。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百家姓》姓氏排名一没有依照人口数量,二又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三不是按照姓氏拼音。

是不是在古代,这四姓的人数最多?也不是。

因为在古代人口普查很难进行,即使进行也仅仅是按照人头计算人口数量,并不进行姓氏统计。

而且史学界公认的我国古代人口普查,发生在明代,在此之前没有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

那么,《百家姓》这样排名的依据是什么?

这一切,跟《百家姓》的诞生年代有关。

千古流传的《百家姓》诞生于宋代;确切地说,诞生于北宋刚刚建立时。

话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基本统一了中国,延续几百年的战乱得以停息,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用古人的话说,中国进入了治世。

在此背景下,一个知识分子突然产生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全国的姓氏汇总到一起,编写成书流传后世?

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百家姓》终于诞生。

可别小看这本书,在户籍制度不规范,统计手段非常落后的古代,搜集全国姓氏编写成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大学生写论文。

因此说,编写《百家姓》的知识分子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行为属于正能量。

实事求是地说,古人也好今人也罢,付出很大精力去写书,目的无非是两个,要么是为了出名,要么是为了赚钱;或者是出名兼赚钱。

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现在的书作者只要跟出版商写好合同,保证出版社按照发行量给稿费就是。

那样的话,我们就不会知道鲁迅、老舍和莫言,考文学史的时候,就不用死记硬背作者是谁。

在古代,知识产权保护做的不好,盗版随处可见,作者写书更多的还是为了流芳百世。

以此推断,《百家姓》的作者也是为了出名。

可遗憾的是,作者或者是出版商是一时疏忽,在排版时忘记了署名;而作者又偏偏身体健康原因,没有看到印刷好的著作。

总而言之,《百家姓》的作者是谁,后人不得而知。

但是经过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我们得知该书作者的老家在江南,确切地说是在浙江一带。

王明清在自己的笔记《玉照新志》是这样写的:《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那么,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书生,为什么要那样排序,把“赵钱孙李”排在最前面?其中是大有说道的。

当时是北宋初年,开国皇帝姓赵,准确地说是举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是家天下,赢者通吃。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的皇帝都会姓赵,赵姓就是国姓,天下第一尊贵的姓氏。

如果哪个大臣对皇帝忠心耿耿,为皇帝出生入死,作出突出贡献,最大的奖赏不是封官给地皮,而是被赐予国姓。

唐朝初年,瓦岗寨的好汉很多人被赐姓李;后来归顺大唐的那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被赐予李姓。

因此,一个知识分子编写《百家姓》,一定要将赵姓排在第一,这样做并非只是讨好皇帝,溜须拍马;主要还是敬畏、恐惧。

如果他没有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轻则杀头,重则株连九族,一家男女老少都要被砍头,至少也是流放到老少边穷地区。

这个书生除非给自己找不自在,不然的话绝对将赵姓排在第一。

即使这个书生是精神病,没有将赵姓排在第一,也没有人敢印刷这样的书,更没有人敢在家里放这样的书。

因此,《百家姓》中赵姓排在第一理所当然。

宋朝灭亡后,后来的皇帝也没有对此进行更改,因为毕竟不是什么政治性的书,只是记载姓氏而已。再说了南宋灭亡之后是元朝,元朝统治者的姓氏跟汉人不一样,后面一嘟噜,排进去也不好念。

到了明朝,朱元璋即使想改也不好意思,因为元朝就没有改,自己这样做有点不合适。

清朝统治者的姓氏也是一大串,也存在技术难题;这样《百家姓》就于发表的地流传下来。

那么,钱姓为什么排在第二位?跟作者的国籍甚至姓氏有关。

前面说过,《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所谓的“钱氏有国”的国,是吴越国,钱氏是该国的缔造者钱镠。

吴越国诞生于公元907年,都城在杭州,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

因为在公元978年归顺大宋,这个王朝寿终正寝,只存在了七十一年。

但由于是和平统一,赵匡胤法外开恩,还允许最后一任吴越国王使用“吴王”称号20年。

作者是吴越国的臣民,该国统治者姓钱,而且也不排除作者本人也姓钱,所以从讨好统治者的角度讲,钱姓排在第二无可厚非,非常正常,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孙姓排在第三又是什么原因?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中有个东吴,创始人姓孙,如孙坚、孙策。孙权。

东吴的地盘,就包括浙江地区。东吴政权存在了半个世纪,孙氏势力在江浙一带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因此,吴越国姓孙的人也不少,而且他们的后人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高,属于精英阶层。

更重要的是吴越最后一任国王钱弘俶(钱俶)的王妃,就是姓孙,名叫孙太真。

历史上的皇妃、王妃,大都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撒娇任性,盛气凌人。

但是这个孙太真却与众不同,熟读四书五经,学识渊博,非常有教养、通情达理。

而且身为王妃,她从不大手大脚,而是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一分钱当两分花。

孙太真还非常自信,不描眉画眼、浓妆艳抹,而是凭着天生丽质来获得吴越王的宠爱。

宫廷的后妃们热衷于搞宫斗,弄得后宫鸡犬不宁;而这个孙妃从来不在宫里拉帮结派,而是极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当丈夫钱俶率兵出征时,孙妃还主动负责稳定后方,安排宫廷内侍搞拥军优属,慰问前线将领的家属,让他们在前线安心打仗。

因此,孙妃不但受到了吴越王的赞许,也受到百姓爱戴。

于是“孙”姓列入《百家姓》的第三位,一点也不奇怪。

说不定作者就跟孙家沾亲带故,也未可知。

列在前茅的三大姓原因我们已经得知,李姓排在第四,又有什么缘由?

了解历史的人,想必知道南唐王朝,它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定都于江苏江宁(南京)的一个政权,跟吴越国并存。

即使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也一定熟悉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对里面的词非常熟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了,这流传千古的词,作者叫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南唐比吴越早灭亡了三年,也是被赵匡胤消灭的。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而是一个仁义之君、爱好和平的君主。

他爱民如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发展经济。

外交上韬光养晦,跟吴越和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保持友好关系,不愿意发动战争,让生灵涂炭。

面对赵匡胤咄咄逼人的威胁,南唐对吴越非常友好,希望两家结盟共同应对。

但是吴越国王却分不清敌我,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偷偷和后周及赵匡胤勾结,希望来个联周(宋)灭南唐。

956年,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吴越军队遥相呼应,从陆路分兵攻南唐的常州、宣州,再派水军进攻到江阴,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十月,钱俶又御驾亲征,带兵五万从杭州出发,进攻常州。

在常州北界,吴越兵大败南唐军。

紧接着吴越军队又分兵攻江阴和宜兴,令水师自湖州出太湖北进,大败南唐救兵。

第二年,吴越王又派自己的小舅子孙承佑带领大军和赵匡胤的遥相呼应,南北夹击,给南唐致命一击。

吴越不但见死不救,而且落井下石,南唐终于倒下了。

但是三年后,吴越也重蹈覆辙,被赵匡胤灭国。

这时候,吴越王钱俶悔恨交加,觉得自己对不住南唐。

正是这种愧疚心理,让南唐的那个知识分子在编写《百家姓》的时候,将南唐李姓排到第四,以弥补良心上的愧疚。

由此我们得知,《百家姓》开头便是“赵钱孙李”并非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数量排列,而是由当时的现实因素决定的。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当今说起中国人的大姓,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张王李赵遍地刘”。

可是流传千年的《百家姓》里,开头便是“赵钱孙李”。

难道这四个姓氏在古代拥有最多的人口?当然不是,这里面有个背景原因。

话说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中国姓氏的蒙学读物(也就是儿童启蒙读物),根据当时的社会特点编成《百家姓》,将“赵钱孙李”排在最前面。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

当时是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历代皇帝姓赵,因而“赵”是国姓,是天下最尊贵的赵。

这个规则,在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因为古代是家天下,皇帝的姓氏便是国姓。

例如史学家常说的孙吴、李唐、朱明王朝。再如郑成功曾被明朝皇帝赐姓“朱”,因而民间称他为“国姓爷”。

再说回“赵钱孙李”中的“钱”姓。这是吴越国王的姓氏。

唐朝灭亡后,天下动荡、割据,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当时担任唐朝镇海军节度使的钱镠,管辖杭州一带。后来被唐昭宗先后封为越王、吴王。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国(史称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国都杭州。

由此,钱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钱氏王国的开国者。

此后,中原王朝政权更迭频繁,钱镠则占据江浙一带,始终奉中原王朝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正朔,并且先后接受其册封。

因而,钱镠及其吴越国得以偏安江浙一带,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并且在乱世中奇迹般地长期存续,得以保国安民。

吴越国最强盛时,地盘拥有两浙十三州。相当于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一带。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篡后周建立宋朝,“五代”割据局面结束。

在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攻势之下,当时的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俶"纳土归宋",正式归附宋朝。由此,立国七十二年、历三代五王的吴越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编撰《百家姓》的书生是钱塘(今杭州)人,这里曾经长期属于吴越国国土。但当时处于宋朝统治之下,因而就将国姓“赵”尊为第一、“钱”姓屈居第二。

根据2013年时的统计,全国钱姓人口约有249万,排在全国第93位。

但是,“钱”姓一直是江南的大姓、名门望族,除了很多名人。例如钱三强、钱学森……

再说回“赵钱孙李”中的“孙”姓。这是吴越国王钱俶的夫人即“国母”的姓氏。

她本名叫孙太真,自幼聪慧,知书达礼。她才貌俱佳,被选入吴越王宫中,后来得宠被册立为妃。

孙妃具有仁德,生活简朴,除了宫中盛典、会客之外,从不粉饰盛装。

当钱俶率兵出征时,孙妃则安排宫廷内侍,及时抚慰出征将领的家属。

于是,钱俶对她赞不绝口,封为“贤德夫人”。

因而,孙妃在朝野的声誉很高,备受尊崇。于是“孙”姓就被列入《百家姓》的第三位。

再说“赵钱孙李”中的“李”姓。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南唐的“国姓”。

《百家姓》里为什么要把南唐的“国姓”排这么高的地位?

吴越国正式立国比南唐早三十年,但是南唐后来居上,是十国中疆域版图最大的政权,最盛时疆域包括三十五个州,覆盖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省的一部分。

而且,吴越与南唐同处江南,南唐的疆域对于吴越国呈全包围的格局。

但是南唐一直未进攻、吞并吴越国,和睦相处,而且在吴越国与中原王朝政权之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使得吴越国免受了战争兵祸。

然而后来,在赵匡胤进攻江南时,吴越国王钱俶出兵策应,最终迫使南唐后主李煜举国投降宋朝。从而,吴越国唇亡齿寒,不久也亡国。

因而,吴越国百姓对于南唐难免心存感念。于是南唐的国姓“李”在《百家姓》中高居第四位。

以上就是《百家姓》开头便是“赵钱孙李”的原因。可见其姓氏次序,并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数量排列。

我国的姓氏源远流长,在周朝时就已基本成型。

在《百家姓》之前,我国也有不少关于姓氏的文字记载。

例如战国时期,有史官编著《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可惜到北宋时已流散。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仅有一百个姓,收集姓氏411个,后来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到了明代,《千家姓》收录了2398个姓氏。

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繁衍生息、播迁交融的历史。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

人们常说的“百家姓”,实际上是中华姓氏的泛指和总称。

据后来的专业统计,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这还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汉字姓,以及边疆少数民族译成汉字的姓。

《百家姓》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四言诗,朗朗上口,易学好记,以至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它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对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流传千年至今。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每个中国人小时候都要吟诵的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小时候五六岁的幼童就捧着百家姓摇头晃脑地念,这些姓氏本身没有什么意思,最多是告诉学生有这样一些姓氏而已。

但是在百家姓中排名也是有讲究的,而且每个姓氏的由来和背后的文化都各不相同,当初编纂百家姓的作者将赵钱孙排在百家姓的首位,这背后也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姓氏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千里万里的距离,但是同一个姓氏的人见面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俗话说500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同一姓氏的人们联系了起来。正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除非万不得已,人们绝对不会兴起更改姓氏的心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发达的家族文化,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姓氏文化。

在我国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血清关系的标记,而是显示了古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直到秦汉时期,中国人的姓氏才合为一体。秦汉以后的姓氏和先秦的姓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氏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他和个人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联系。

虽然在封建社会皇权最大,但是皇帝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就好比皇帝虽然姓王,但是他手下的官员却是姓什么的都有。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直到唐代,中国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与门阀制度的形成,就让人们的姓氏更加获得重视。在魏晋时期,王氏虽然是当时第一等的大姓,但是王姓内部也分了很多分支。

同一个氏族之中,不同的支派,不同的家庭的地位,财富都是判断姓氏高低贵贱的差别。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让很多普通人家出身的人可以去做官。门阀制度虽然从根本上被动摇了,但是唐代社会仍然是非常崇尚门第。在当时的一本书叫作《氏族志》中说的,崔家是第一等的形式,而作为皇族的李家只是第三等。

这件事情让李世民非常不满,甚至他直接下令规定不许论之前的官位,而是用今天的官位来评价姓氏的高低。后来李世民又下令,只要在朝廷里做到五品官以上的,就可以看做是士族。这样的手段让当时很多大家族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他们的姓氏知名度也没有之前那么广了。

百家姓这本书成书于宋代,作者是钱塘地区的一位书生。前文曾经说过,姓氏的排名是要受到这个姓氏的财富,地位的影响了,因此宋代的皇帝姓赵,所以赵姓就是排在了百家姓的开头。但是为什么钱姓要排在第二位呢?

这就要从当时钱塘地区历史上的君主里寻找答案了。在宋代开国之时,钱塘地区是归吴越国管辖的,吴越国的国王就姓钱。钱氏家族在钱塘地区做了很多好事,他们的功绩也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吴越国建立于唐代末年,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当地的百姓都能吃饱肚子,而且吴越国的海军非常发达,经常外出去对做生意或者是节约别的国家的团队获得了很多金银财宝,这些金银财宝的消费又刺激了吴越国的市场,让吴越国无论是做任何行业的人都能够非常富有,因此虽然仍是封建君主剥削欺压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非常好,因此大家都非常爱在钱家。

到了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挥师南下去攻打南唐,而南唐向吴越国来请求援助。吴越国不但拒绝了求助,反而帮助宋朝灭掉了南唐。当赵匡胤要拿下吴越国的时候,吴越国的国王非常果断的就投降了,这样是江南地区免于战火,老百姓仍然继续之前的生活,因此他们对钱家国王更加尊重。

直到宋代百家姓成书之后,这位作者就将钱这个姓氏排名第二位。吴越国末代国王的王后姓孙,叫作孙太真,这个女人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代贤后,他辅助国王做了很多善事。而且投降宋朝也是这个女子劝国王做的,出于对孙王后的尊敬,百家姓的作者就将孙排在了第三位。

里的顺序有两种推测,一种是因为唐代影响力太过强大,以至于宋代时的人都怀念唐代的统治,由于唐代的皇帝姓李,因此百家姓的作者就将李排在了第四位。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钱塘和当时的南唐挨的非常近,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文章是当时第一,作为钱塘的知识分子,作者肯定非常欣赏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因此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大家,就将李排在了第四位。

总而言之,百家姓的排名基本上就是按照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寡来排列的,古人非常重视姓氏,这是一个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姓氏涉及到千家万户的人们,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因此每人的姓氏排列顺序绝对不容许马虎。

在百家姓中,这位作者的排名可以说是既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也考虑到地理和人文的因素,不得不说百家姓确实是古代人们识字的启蒙之作,而且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可以说是传世佳品了。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同《百家姓》的作者身份有关系。

作者其实身份还不太清楚,但可以确定是北宋草创时期的一个江南读书人。

当年读书人如果没有考取功名,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为生,其一是教学生,给儿童和少年进行启蒙教育;其二是编写一些考试或者启蒙读物,可以出版借此牟利。

《百家姓》就是这种启蒙读物,主要是对姓氏进行了排列,句句押韵,对于幼儿识字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严格来说不是北宋人,他出生于北宋之前五代十国时期。按照今天的理解,这个作者是浙江人,当年属于吴越国,不过是在今天的江苏教徒授课,这里是南唐的境内。

后来北宋大军南下打垮南唐,作者为躲避战乱逃回故乡吴越国。

没多久,实力弱小的吴越国不战投降,被北宋兼并。

由此,作者也就成为了北宋的居民。

所以,他编写的百家姓最初四大姓是赵钱孙李。

我们都是知道,中国姓氏人口排行前四的,应该是李、王、张、刘,就作者故乡浙江来说,排行前四的是陈王张李(没有刘),都同赵钱孙没啥关系。

那么,为什么百家姓排行前四是赵钱孙李?

很简单,北宋统治者是赵家,赵肯定排在第一位,不用多说,谁也不敢排在赵家前面。

随后就是钱,为啥?

作者老家是吴越国,吴越国的国王就是钱氏,当年唐朝的节度使钱镠创建了国家。

孙怎么来的?

作者所在的吴越国国王为钱弘俶,他的王后叫做孙太真,在国内颇为威望,被当作国母。

所谓孙就排在钱的后面,位于第三。

最后的李,自然是纪念作者长期生活过的邻国南唐,国王是李家。

有意思的是,《百家姓》如此有名,作者因为没有考取什么功名,竟然没有留下名字。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编写于北宋年间,按地位排序,赵是宋朝皇帝之姓,钱、孙是北宋吴越国皇帝和皇后之姓。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

百家姓的作者以前是吴越国人,后来宋国灭了诸多国家之后,只剩下北汉和吴越,吴越主动归降。

吴越国虽然是弱国,但是国君勤政爱民,吴越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吴越国君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编写百家姓的就是这个吴越遗民。当然,此时已是大宋子民了,是大宋钱塘人。

宋朝国君姓赵,吴越国王姓钱,吴越国的最后一任王后姓孙。所以此人编写的百家姓就是赵排第一,钱排第二,孙排第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