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容克贵族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在已经没有了。

容克的德语是Junker,这是德国东部普鲁士地区的传统封建地主们。

这些地主的特点是,并不是单纯有土地,一般还是世袭的小贵族,当然也有部分人不是贵族。

容克的历史悠久,最初可以追溯到16世纪。

当时普鲁士贵族占据了这些地区,成为地主,开始了长达400年的治理。

容克地主的地位,在17世纪彻底确定。

1653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优惠。

传统的容克地主,同中国的乡绅没有大的区别,但有大部分有贵族的头衔,可以世袭传给后代。

而容克贵族都是地主,有的还是小地主,具有地主特有的保守、勤奋、粗矿、目光短浅等特点。

同时,因为容克们控制的土地比较贫瘠,通常也不会很大,所以经济比较拮据,绝非大富大贵的大贵族。

在欧洲其他国家贵族中,普鲁士容克贵族被认为是一群土包子。

即便是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富裕贵族,也不把容克地主放在眼里,认为他们只是农夫头子,还经常拿他们取消。

因为大部分容克的文化程度不高,通常拙于言辞,加上民风就比较严谨、呆板,往往被认为是一群讲话都讲不全的土鳖。

但是,容克地主们也有着自己的优点。他们通常非常勤奋,很能吃苦,勇敢、坚毅且重视荣誉,对家人疼爱,对仆人和农民也要讲道理,很少做出仗势欺人的事情。

一个容克贵族回忆他的爷爷:从我记事起,他每天都去田地里面监督农民工作、照顾房舍和牲口,为生计日夜操劳,风雨无阻。他70岁时候,也是这样,几十年都没有改变过。一天,他在查看牲口的途中,一头栽倒在地上。等我的父亲将他扶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断气了。他这一生,基本都在操劳中,直到临终最后一秒。我的记忆中,爷爷从没有笑过,他是一个非常严肃甚至到死板的人,不向任何人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所有人都知道,爷爷非常爱我们,对儿孙们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他很正直,从不做任何有损荣誉的事情。农民们有了困难找他帮忙,他也会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他很有权威,不仅自己的妻儿和直系亲属,就连仆人和农民也尊敬他、爱戴他。

这个容克老头子,就是大部分容克地主的代表。

由于古代大部分人民都是农民,可以说容克地主就是普鲁士的灵魂。

直到19世纪中业,大部分容克还维持着几百年前的样子,他们麾下的农业等同于半农奴。

随着资本主义革命开始,容克贵族也不得不进行变化。其中一部分人开始经商,从事金融业,甚至开始建立工厂。但大部分人开始从事农业,不过使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但这些容克同新兴的平民资本家是有区别的,他们以贵族自居,有着自己的传统。

而底层容克和资本家慢慢开始联姻,他们的钱和贵族身份开始融合。

改革的同时,容克贵族就在军政方面有一定实力。年轻的容克以参军为荣,他们重视荣誉,勇敢有毅力,特别遵守军纪,是优秀的军官。

地方上容克地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控制自己麾下农民的投票。

所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容克在德国政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德国军政有强大影响力,代表人物是奥托·冯·俾斯麦,其主导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被称为铁血宰相。

容克可以看做乡土贵族,在二战结束之前都在德国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战以后,容克贵族彻底消失了,首先是东普鲁士被苏联吞掉了,只剩下的西普鲁士并入了东德。而东德是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没有容克地主生活的土壤,这个阶层不存在了。

以前的容克贵族很容易辨认,甚至不用见面。他们的姓里面有一个“冯”(Von),表示他们的祖先有国王任命的贵族。

很多人不知道,著名的马列主义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全名叫做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这是因为恩格斯,就有普鲁士贵族血统。

现在还有容克贵族吗?

说起德国的容克贵族,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如今已经是不存在了,只不过还有部分血脉还保留着一些姓氏。就比如说如今的德国姓氏中的“AN DER”这个姓氏,原本是容克贵族当中的姓氏之一,与“VON(冯)”是一样的。容克这一词语是通过Junker这个词音译过来的,原本是指没有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之后泛指普鲁士贵族或是大地主。

容克家族存在于德国的贵族体系当中,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出产军官的家族。在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了得到德国军官们的支持,徐特勒就主要从容克家族下手的,给予了各种优势和保护。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的容克贵族都去了西德,因为长期斗地主的苏联红军肯定是容不下地主阶级的容克家族的。只有少数的一部分容克成员留在的东德,之所以能留在东德主要是因为之前是原德国共产党的成员。就比如说《战争》这本书的作者雷恩,是下面分支萨克森贵族的成员。

而在西德的新兴资本,让以往的资本全部按照十分之一进行计算了,这么一算下来,容克贵族也就没钱了,崩溃是迟早的事情。另外西德的很多容克的地盘都是在王朝战争中取得的,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50年。这个时间还不足以让这里的容克贵族站稳脚跟,不像之前东德那么多,那么稳固。东德是苏联的,容克肯定没了,这边西德又站不住脚,所以容克贵族的消失是在所难免的。

如今德国人姓氏中带“VON(冯)”的还是非常多的,就比如说前德国国防部长,也是德国首位女国防部长乌尔苏拉,在她的名字中就带有“冯”字。虽说容克贵族已经没了,但是其贵族的后裔却还是遍布着整个德国的,而且也很普遍。所以说容克贵族现在还有没有?严格来说是没有了,但是后裔却是存在的。

现在还有容克贵族吗?

别看“容克贵族”的名头响,其实一开始他们被称为“乡巴佬”,说得好听点就叫做“乡居骑士”,备受歧视。

“容克”在德语中被称为“Junker”,本来说的是那些还没有得到骑士封号的青年贵族,后来指代易北河以东的乡村贵族,这也是为什么“容克”在最初被称为“乡巴佬”的原因。

追溯到祖上,容克是日耳曼民族在向东开拓殖民地骑士团的后代,从公元11世纪开始,持续了近700年,容克骑士团一直在东征西讨,直到1701年才建立了容克贵族国家——普鲁士王国。

容克骑士团

容克骑士团在不断地掠夺土地的过程中,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把土地分封给立了战功的骑士作为采邑,由此形成了一个个的克庄园。

普鲁士王国时期的容克贵族其实并不是仅仅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领主”而不是地主,所以把容克翻译为“容克地主”,以及把 容克贵族与中国的地主阶级画等号,是完全不正确的。

如果非要在中国找一个与容克贵族相对应的阶层,那就有点类似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容克贵族名义上受普鲁士国王的管辖,但实际上各自为政,是一个个的小诸侯国

容克士兵

除了拥有对各自领地的绝对权力,容克贵族在普鲁士中央政府也拥有特权,特别是对军队的掌控。

容克贵族为王国提供人力、军备、粮食和金钱,甚至帮助国家维持常备军,因此掌握了军队中的重要官职,一度形成了只有出身于容克贵族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军官的现象。

容克出身的军官

随着普鲁士王国接连出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弗里德里希二世、威廉一世、铁血宰相“卑斯麦”等“狠人”,普鲁士王国开始打遍欧洲无敌手,“容克贵族”再也不是“乡巴佬 ”和“乡村贵族”的 代称,而是成为了欧洲响当当的顶级贵族阶层。

铁血宰相卑斯麦

在普鲁士王国及普鲁士帝国期间,“容克贵族”不仅继续把持着军政大权,同时也在由封建领主向资本主义大资本家转变。

通过开发矿山、建设新工厂、修筑铁路等聚集了大量财富;并开始谋划以战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作为工业生产的材料产地以及商品及资本输出地。

这正如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所说的: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的帝国,德意志的人民要居住于世界各地。德国的知识,德国的货物,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这实际上是掌握着政权的“容克贵族”极度膨胀的欲望,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在这场战争中,德意志帝国战败,并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但对于“容克贵族”来说,只是换汤不换药,国家形式变老了,但官僚中大部分还是与“容克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80%的省长和50%的县长都是还是容克家族的人,军事大权还掌握在“容克贵族”手中。

兴登堡

更不用说连魏玛共和国的总统兴登堡就是出身容克家族,是“容克贵族”的代表。

就连希特勒纳粹时期,“容克贵族”还与希特勒合作,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支持希特勒。

“容克贵族”退出历史舞台是在二战后,德国再次战败后被盟军强制解散普鲁士官厅,“容克贵族”的发源地东普鲁士地区被划分给苏联及波兰。

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波兰对“容克贵族”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方式,完全铲除了“容克贵族”的生存土壤;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民主德国在美国的控制下,收缴了“容克贵族”的土地和资产,并把他们完全排除在政治之外。

容克贵族

在两方面的同时打击下,“容克贵族”这一个叱咤了几个世纪的阶层终于崩塌,德国也摆脱了“容克贵族”控制的局面。

现在还有容克贵族吗?

没有,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深刻体会了范容克阶层主导的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所以战后从多个角度讲它彻底肢解了。主要是国土,制度,人口等等。主导者叫丘吉尔

现在还有容克贵族吗?

早期的欧洲,德国和俾斯麦能够争取的最大变数就是俄国,双方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并有着三皇同盟的传统友谊,但最后双方仍然分道扬镳,是非常让人扼腕叹息的。双方背道而驰的原因除了地缘战略上的冲突,还有就是国内利益集团的冲突。

地缘战略的矛盾无非是对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控制权问题激化了奥匈帝国和德国对俄国的矛盾,使得俄国偏离了俾斯麦设计的三皇同盟体系,而奥匈帝国也对德国不够偏袒自己而离心离德。

抛开地缘问题不谈,德国的利益集团容克贵族,同样激化了德俄矛盾,使得双方的立场偏离了俾斯麦的战略构想。

俄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其经济模式就是通过生产粮食在西欧售卖并购回工业品。但德国的容克贵族阶级,尽管他们广泛进入政府和军队,但他们的根基仍然是农业,无非是把过去的庄园换成了农场,农奴换成了机械。

这里就有了一个悖论。倘若要取悦俄国并将其捆绑在德意志战车上,那么最优选无疑是开展对俄国的大规模粮食采购,通过德国工业品-俄国农产品的工农剪刀差来增强国力并维持同盟。但恰好德意志帝国的掌舵人俾斯麦也是出身容克阶级,并且整个帝国都建立在容克们的拥护之上,要他们放弃自己的强势产业去转型,威廉和俾斯麦都缺乏这样的预见,或者说没有这个能力。双方在经济体系上的冲突注定了,俾斯麦联俄制法的努力几乎就是徒劳的,他没有让容克们转型的能力,甚至没能安抚他们。

即使俾斯麦有这个觉悟,他也几乎不可能做到,他的权力来源于威廉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的心意在容克们的影响下有所动摇,俾斯麦的权力就如风中飘叶般不可靠。

所谓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容克作为农业军功贵族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是一定会在利益受损时反抗的,而他们的代言人威廉和俾斯麦也没有背叛他所在的阶级。俾斯麦作为一个裱糊匠勉力支撑着三皇同盟体系的维持,却无法阻止民众中敌意的增长,并眼睁睁看着德国外交形势的恶化无能为力。

而容克们的矛盾还在于,他们是普鲁士王国的容克,却不是德意志帝国的容克。德国虽然在形式上由普鲁士王国统一了,但在国内的政治势力仍然是依据原来的邦国来划定的,容克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可仍然是普鲁士人而非德意志人。德意志虽然名为帝国,但实际上却是联邦,威廉的皇帝只不过是联邦主席的尊号而已,各邦都保留了一定主权,尤其是巴伐利亚这种大邦,更是有相当的独立意志,甚至可以派驻外交使节。在经济上帝国也很难对各邦征税,作为最大邦的普鲁士甚至税收超过了帝国的总税收,即使俾斯麦自己,也是作为普鲁士首相兼任帝国宰相。

随着二战的结束,德国走向联邦制国家,容克家族的势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还有容克贵族吗?

看了很多回答的帖子,说实话我看到的是正直坚毅的男性对一个民族灵魂的塑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