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又不用做太大改动防御力也上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593条回答。

其实也不用说的那么专业。

大家知道为什么建国后,我国直到1986年的79式坦克,还是五对轮吗?到1988年诞生的80式主战坦克,才是六对轮。

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59式坦克是50年代的坦克,随后又有69式坦克若干改进型,到79式坦克已经前后长达30年。

为什么这么久时间,还是使用5对轮的底盘?

这是因为,虽然80式坦克仅仅多了一对负重轮,就设计底盘天翻地覆的改造,等于全新设计一辆坦克。

另外,为什么80式主战坦克坦克还是传统的卵型炮塔,直到改进型的85-Ⅱ、85-Ⅲ才改变了炮塔的形状呢?

因为炮塔的改变也是非常大的事情,绝对不是说改就改的。

对于四型坦克来说,首先车体前装甲改为倾斜装甲,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个原因有很多

其一是修改车体是重大的改进,不亚于重新设计一辆坦克。

以四型坦克为例,F型尚且没有修改车体,仅仅是加装了装甲板导致重量增加了几吨。为此,坦克底盘已经不能承受,被迫进行全面改造,将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减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压力,宽一点的履带也有助安装雪地单向齿轮配件。生产商同时改造了滚轮及前链轮。

大家想想看,增重改进尚且如此之大,改变车体又会如何?

当然不是说德国工程师没有设计的能力,毕竟可以设计黑豹、虎式、虎王坦克,改进四型坦克车体也没什么技术难度。

此时战争如火如荼,不适合这么做。

其二是改进车体的代价太大,后果严重。

二战德国采用的也是流水线分段生产,生产工作即将车体分为四个部分制造,分别为底盘、车头结构、车尾结构及炮塔,组装时只需用螺丝把四大部分拴在一起即可。

这也就规定了,对于车体任何的更改,会严重影响到四个部分的制造工作。

再说通俗点,表面上改了车体倾斜装甲,其实四个部分都必须同步修改。

要知道,此时四型坦克生产难度已经很大,仅仅组装时间高达2000个小时,生产总时间为15000个小时。

如果修改车体,就必须重新设计和改造整体生产流程,会大大影响生产速度。

其三是四型坦克改进的空间不大。

四型坦克本来是一种支援步兵的坦克,重量设计为不到20吨。

它的底盘悬挂只能承受20吨,后来多次升级也没有超过25吨,底盘已经不堪重负,被迫多次改良。

如果仅仅是将车体装甲改为倾斜,其实起到增强防御作用非常有限。

早期的四型坦克,正面装甲厚15毫米左右,这样无论如何倾斜也没有大的作用。

相比起来,T34正面装甲为35毫米,加上倾斜装甲才有较大意义。

其三修改车体会导致生产进度大减。

大家也许不知道,整个二战时期德国装甲武器中坚力量,不是黑豹,不是虎式,就是产量高达9200辆的四型坦克。

从1939年波兰战役开始,四型坦克作为德军主战坦克,参加了历次大战。

而黑豹坦克虽然也生产了6000辆,却是1943年才开始服役的,当时战争大局已定。

当时德军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四型坦克,而不是缺少改进后的四型坦克。

到1945年1月,德军仅仅在东线就损失了6153辆四型坦克,占其损失总数近75%。当时四型坦克损失严重,生产能力却不足。

1945年三月至四月的生产量同1942年差不多,每月只有约55辆坦克驶下生产线。

这种情况下,生产原有的四型坦克尚且严重数量不足,哪里还能够生产改进型号。

其实说来说去,当时对四型坦克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改变车体的情况下增加一些附加装甲板。

这样既不用大幅度改变坦克整体尤其是底盘设计,还会最大程度提高防御能力。相比起来,单纯更改车体为倾斜装甲,意义并不大,还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以四型坦克改进比较完美的版本G型为例,几乎到达了改进的最大上限。

首先是车体整体装甲超过30毫米厚度,正面装甲增加了一块3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板,这使得坦克正面装甲厚达80毫米。

这块30毫米装甲,是直接焊接在装甲上,虽然导致坦克驱动系统经常因超重发生故障以外,防御力却得到坦克兵的一直赞赏。

此时,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只能在100米以内击穿四号坦克的车体前装甲。

当时T34/76的76毫米主炮,也难以在500米内击穿前装甲,只有T34/85才能办到。

就车体正面装甲的防御力上,G型其实已经大大超过T34坦克。

至于四型坦克的炮塔,它就是倾斜装甲,只是倾斜幅度没有T34那么大而已。

大家如果仔细看图片,就能够看出来。

四型坦克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坦克,大家如果玩过《近距离作战》的游戏,就知道了。

就20吨左右的坦克来说,四型坦克已经非常优秀了。

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确实出现过将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改装成倾斜装甲的改进方案,有关资料显示,德国武器局在1942年底通过了由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四号坦克改进方案,前装甲和炮塔全部采用倾斜装甲,前装甲80㎜,炮塔装甲50㎜,同时介于战场上四号坦克经常被苏军步兵的反坦克步枪近距离击毁的经验教训,也同时提高了坦克的侧面和炮塔后部装甲45㎜,不过这个改进方案最终在1943年的装甲委员会会议上被否决了,所以最终没有出现配备倾斜装甲的四号坦克。

不可否认,如果按照上述方案改进四号坦克,会大大提高其防护能力,但是改进后的四号坦克重量超过了27吨,再换装东线作战的宽履带后达到了28吨,已经超过了极限,坦克的负重轮、刹车、转向设备都变得非常脆弱,极易发生损坏,重新设计这些设备显然又超过了对四号坦克进行简单改装的初衷。装甲委员会认为这一改进方案的缺点超过了其优点。

更加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这一改进方案必然会影响到四号坦克的产量,对于前线那么多严重缺乏坦克的装甲师而言,而相比于坦克的质量,他们更需要的是坦克的数量。希特勒也对四号坦克的产量下达了任务,要求产量必须翻番。为了能保证完成元首的指令,坦克生产厂商都要求维持原设计不变,最终出于增加产量的考虑,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了。

后期在黑豹坦克的产量大大增加后,德军便已经决定逐步停止四号坦克的生产了,只生产38 t侦查坦克,豹式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这三个系列了,对四号坦克的倾斜改装计划也就彻底取消了。

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二战中德国坦克的倾斜装甲是从“豹式”和虎王坦克开始的,而他们的设计灵感也是来自于缴获苏军的坦克,他们发现倾斜装甲在牺牲少许坦克内部空间的同时可以大大提升坦克的防护能力。这一点直到二战中后期才被德国工程师发现。

虎王坦克采用倾斜装甲

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不是所有的技术德国都能掌握的,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德国对自己的装甲材质太过自信。

增加装甲挡板的四号G型坦克

苏联坦克的装甲材质不好,不得不用倾斜装甲这种办法。到了二战后期恰好反过来了,虽然虎王的装甲达到空前厚度,但是德国因为资源紧张的问题已经没了很好的材质,再也造不出初期的优质装甲。

豹式坦克,可以看到些许苏军坦克的影子

早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德军就已经发现四号坦克已经不是T-34的对手,即便加了挡板和装甲防护也起步了太大的作用,尤其在T-34-85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所以4号坦克开始退居二线,不在担任装甲突击的主要力量。

虎式坦克开始作为装甲突击集群的中坚力量

而大多数四号坦克的装甲能升级的也早已经升级,不能升级的也是因为没有更多资源来支持。在二战后期各种重型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开始登场,即便四号坦克增加了防护也恐无法避免被一发入魂的结局,所以更没有人会把心思还放在给四号坦克升级倾斜装甲防护上!

被击毁的增加装甲防护四号坦克

我是军武奇兵,谢谢你的关注与支持!

外强中干的虎王

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作为战争狂人的小胡子,脑洞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武器,喜欢搞些新奇的东西出来。玩过坦克世界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德国科技树上,可谓是五花八门,像鼠式,E100,大白兔,白云,7201,这些虽然没有最终制造出来投入战场,(老鼠有一辆,好像没投入实战,二战就结束了)。但可以看出汉斯猫们喜新厌旧还是比较严重的,对于旧装备的改动过大,他们还不如研发一辆全新的。

四号坦克,也就是德国的IV号中型坦克。1934年开始服役,苏联的KV也好,美国人的谢尔曼也好,那时候的坦克几乎都是方方正正的,倾斜装甲得等到1940年苏联的t34中坦服役才出现。

在1943年意大利投降,德国进攻苏联受阻,战事吃紧,前线急需武器,德国人没有时间,产能不够,也没条件再来改进四号。

四号坦克,德国装甲部队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中型坦克,有着德国军马的美誉。同时期的T34,谢尔曼都不是他对手。在当时来讲,火力上和防护上也足够了。所以对于装甲的改进,汉斯猫的欲望并不会太大,他们要把资源放在更先进的武器研发上。

初期四号坦克的定

位是支援三号坦克作战的步兵战车,重20吨左右,同时期的t34重32吨。四号的底盘以及能承载的重量,注定了不能做太大的附加改动,如果改成倾斜装甲势必要增加重量,机动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四号改进到25吨的时候,底盘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四号在一共衍生了9个

子型号,A型的正面装甲只有14.5毫米。改进的H型将整车防护提升到了80毫米的高水平。此外由于在车体侧面和炮塔周边新增了5毫米厚的侧裙和炮塔裙,并且因为添加的装甲裙距离车体还有空间,所以也变相的增加了等效装甲厚度。

改了这么多还没有用倾斜装甲,一方面是改不了,另外还是用不上。到了苏联的t34-85的出现,才对四号产生威胁。

四号本来只是个配

角,打打支援的,谁知道竟然成了主力,而且性性价比完全够用。小胡子一心的要搞动物园了,研发什么鼠式,豹子去了。

德国军工风格不像苏联那样追求简单粗暴,他们比较严谨,改动过大,他们完全没必要费时费力,还不如重新研发。

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老实跟你讲,这个方案确实有过,但是造成的问题很大,当时德国人不得已把这个方案给放弃掉了。

有人说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改动,怎么可能会造成大的影响的,你看把前面的装甲给搞倾斜了,这样的话提升防御力。

问题就在于德国人对于自己的坦克是有一种要求的,尤其是从古德里安对德国装甲兵进行改组重建,以至于最后发扬光大,德国装甲兵的一条路是有规定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每一辆坦克内部除了早期的小型坦克所有坦克组员必须要完整,驾驶员车前机枪手,车长,炮手,发报员,缺一不可。当然车前机枪手可以视情况而定,如果说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会造成整个德国指挥体系的混乱,觉得我这是危言耸听。T3476,也就是t34的早期型号,它的炮塔特别小,导致车内空间十分拮据,因此车长既要负责观测敌方的坦克究竟在哪里,还要负责打炮,有的时候车长顾不过来,最后一炮打过来,悲剧了一车的骚年。

如果说德国的四号坦克把他前方的庄家改成倾斜装甲,这会大大的缩小车内空间,让车里面的某些物品的摆放设施,比如说它的弹药的存放量,还有就是驾驶员的位置都会得到一种挑战,嗯,要少一点儿无所谓,可是人员一旦少了,就不能发挥它真正的战斗能力。

除此以外,倾斜装甲它会增加坦克的重量,我们可以去做一个实验,如说同样的高度,你放一个垂直的硬纸板的话,硬纸板的长度你先稍微记一下,但是如果说你用倾斜的硬纸板要达到同样的高度,那需要的硬纸板的长度要比你垂直所使用的硬纸板的长度要长,(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就代表了如果使用倾斜装甲的话,那么,所使用的装甲的重量要比之前的要多。

本身四号坦克就是一个中型的坦克,坦克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开发到了极致,到了第二次是大战中期,也就是德国人拿下法国以后,曾经针对他手底下所有的中型坦克进行升级,没有任何升级方案可以参考的情况之下,德国人对于坦克进行了奢侈的表面渗碳技术,可以看到四号坦克的改进空间,实际上已经定型了,如果加装了过重的装甲,第一发动机带不起来,第二过重的装甲也会使得坦克的越野能力得到挑战。坦克的速度也会得到挑战。

回过头来的话,如果德国人真的要把他的装甲改成倾斜装甲,那就必须再去重新设计一个坦克底盘,与其这样我还不如重新造一辆新的坦克来的更加经济实惠。

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这个问题不是德国人不想,而是想考虑过,也制定了计划,只是没能实现,最后放弃了。原因就在于这款坦克的原始设计当中,没有这个设计的考虑,那么要变更的话,会涉及到相当大的工作量,不是简简单单的改改图纸就完事了,涉及到很多东西,包括对工艺及设备的修改,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1942年以前,德国就没考虑过,等到需要考虑时,遇上麻烦,主要是太费时间了,这个技术在和平时期花上一个月时间来更新可以,但是在战时条件下,要求产量优先的条件下,几乎没法追求这一点,再加上,连续修改设计,造成坦克超重等问题,实际让这个计划更难通过。再说了,新一代坦克都下线了,何毕对老坦克要求过高那?

故而相关计划也就是不了之了,只是通过加厚装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