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两军对阵,首先会有武将阵前单挑,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没有这个规矩了?
听惯《三国演义》的男孩子打架时,一般会先叫阵:“来将何人,报上名来,某家刀下,不斩无名之辈!”
对方要是应景,也会回答:“呔!无名鼠辈,吃我一枪!”
然后两人就出来装模作样地比划比划。
深受演义之害的还有战国时代的日本人,万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时,据说也有一位痴迷于“三国演义”的日本铁粉,走向阵前大喊了一声:“谁敢和我来一场一骑打?”
“一骑打”就是日语里的单挑的意思,这位等待明将上前单挑的倭人武士,等来的却是明军发射出来的漫天飞舞的散弹,他的身体一会就被打成了蜂窝。
在古代大部分的战场上,武将单挑从来都不是一种正常选项,大约只可用于调剂心情,要是拿它当决定战争胜负的法宝,这些武将的翻台率未免太高,好不容易混到这个不需要冲锋陷阵的位置上,谁也不会傻到命都不要。因此所谓的单挑,只能是少年郎之间的儿戏。
单挑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公平竞争的骑士精神,但战争恰恰是不那么公平公义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从根本上来讲,两者存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早期春秋之前,诸侯国数千的时代里,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也相当于所谓的“村战”,这时候两方如果没有太多仇恨,放弃群殴路线,从各自阵营中选拔出两个人来单挑对垒,以二人之间的胜负作为纠纷的评判结果,是一种性价比不错的明智选择。
但自从兵家起势,有了“兵者,诡道也”的唯结果论,公义的过程便沦为一种简单的装饰物,可以有,有了很好,但没有这种装饰物的“无义战”才算是回归正常逻辑。
后世的楚汉之争中,项羽念及天下苍生叫板刘邦、隋朝史万岁与突厥人的单挑,都是对这种原始战争的致敬。可惜刘邦才不搭理你这一套,可惜最后赶走突厥人的还是无定河边的累累尸骨。
切勿把古代欧洲的骑士决斗等同于战争的表现形式,这种决斗在公众面前,其实就是一种炫技;私密情况下,其实就为了个人恩怨。中世纪的禁弩令看起来像是保护骑士,其实更像一种同宗之间的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政策,跟异教徒之间,政策仍然是要被放宽,该怎样无情还是怎样无情。
除了在两军交战前双方事先达成默契,两边的将领也都自恃自身勇力,这种个别性的单挑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鼓舞士气的作用,但不管是胜是败,不会改变战争的结果。
演义中的武将为什么喜欢单挑?
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为什么电视里老是喜欢播出抗战神侠剧?还不是为了收视率高!老百姓就爱看爱听这个!
单挑精神直到现在也仍有市场,伊战之前,在美军大军压境时,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对媒体放声,表示美伊双方应该各派出一小队代表,由安南做裁判,武器由对方选,老萨与小布单挑,他自己与老心脏病号切尼单挑......以此来挽救美伊双方的人命。
他的对手假装没有听到这个建议,这令后来死于绞刑的他心心念念间颇为遗憾。
这哥们应该没听过《三国演义》评书,但一定是看着《一千零一夜》长大的。宋朝之前两军对阵,首先会有武将阵前单挑,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没有这个规矩了?
两军阵前,主将出马,单挑定胜负。别说宋朝之前了,就是人类社会出现开始,都从来没有成为战斗的基本模式。当然也不能说一个都没有,那些不懂兵法的神经病也曾经干过。传说有这么个故事:戚继光的军队剿灭一队倭寇,明军有200多人,倭寇只有十几个人,但他们没跑,一字列开,为首的武士操着一口蹩脚的宁波话喊道“谁来跟我决斗?”,明军主将问副将,这小子脑袋是不是有问题?副将说,估计被驴踢过。于是,万箭齐发,地上躺了十几只刺猬。
笑话归笑话,但战争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骗死你不偿命。打仗打的是武力、智力、财力,如果靠主将对垒定胜负,估计吕布早就统一天下了。
不过,古代到底有没有武将单挑呢?还真出过这种事情。早在春秋时期,打仗都是很讲道理的。各国诸侯间存在一些政治的、军事的矛盾。怎么办呢?周王也没有办法,就说,你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没必要弄得你死我活的,干脆派个主将过来打一场,认输的让步。于是双发都有个人出来在规定的场地决斗,认输了,什么也别说,自个儿带着人走,从周天子到诸侯都可以给你做证人。还真别说,挺有效。不过,涉及到根本利益的,谁跟你玩儿这些过家家的游戏,你不弄死他,他一定弄死你。这种方式宋朝被称为“斗鸡”,在今天叫“赛马”。
西楚霸王项羽是个暴脾气,历史上著名的广武之战,项羽打急眼了,大叫着跳出来约刘邦单挑,还说:天下生灵涂炭都是因为我们俩,干脆我们俩决一雌雄,免得百姓受难。刘邦一听,我傻逼呀?你能拔一座山起来,我拔一根葱都费劲儿,赶紧躲了起来。项羽最后还是拿他没辙。顺便说一下,就是在广武这个地方,项羽以“烹杀”刘邦的父亲要挟刘邦投降。刘邦说,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好了汤别忘送我一碗。你说武力值再高,遇到流氓有什么用?
除此之外,历史上就没有武将单挑的记载了,一部三国,混淆了视听,让很多人都认为古代战争是武将单挑模式,其实,那个朝代也没有把宝到一个莽夫身上。文学作品为了吸引读者,突出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夸大了古代武将在战争中的作用。以至于后来的作品都沿用这种写法,偏偏这些作品诞生于明清时期,当然不能乱写当代了。故而我们看到了很多三国、隋唐、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自娱自乐地演绎着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宋朝之前两军对阵,首先会有武将阵前单挑,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没有这个规矩了?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古代两军阵前交锋定输赢,天经地义。
明朝也不例外,到了清朝时期就有了火枪、土炮先开路扫出障碍,大将临阵指挥,这是兵家之韬略!
宋朝之前两军对阵,首先会有武将阵前单挑,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没有这个规矩了?
小时候听评书,最热血沸腾的就是两军相遇,大喝一声“来将通名,可敢与某大战三百回合”。在三国演义、薛刚反唐中这种场面比比皆是,关羽斩华雄、马超战许禇等等都是经典桥段。
其实,武将单挑的事情在宋朝之前是作为一种被交战双方认可的约定俗成存在的,即斗将。起源应该是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车战,当时作战的主力是将,将领是真正在烽火前线亲冒矢石厮杀的,驾驶战车向敌方发起冲锋,而士兵只能紧跟在战车后进行配合。
而到了后来,便是两军对阵,双方将领纵马出列,来到阵前向对方挑战。双方武将单挑,等到一方获胜,把对方将领挑落马下,士兵也不会反扑,或者拱手认输,或者退兵回营,这场战斗就暂时结束了。
老实说都按这么打仗的话,胜负全凭靠主将的武力值,士兵好象就是围观的吃瓜群众,那也忒不正经了。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武将单挑的事情并不多,你可以挑战,对方可以应战,也可以拒绝。项羽就曾约刘邦单挑,结果刘邦说了句“吾宁斗智,不斗力”。正史上记载的单挑,大多都算不上是真正的“战争”,应该说是“决斗”更恰当一些,因为真正大规模的战争中,主将都是要好好保护的,怎么可能亲自上阵杀敌,万一挂了怎么办。
当然武将单挑的事情不多,却不是完全没有,史书上记载的吕布单挑郭汜、孙策单挑太史慈等都是真实的。挑选勇将锐卒,在正式大战前的单挑环节,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这种战法在三国和隋唐时期还是比较常见的,五代时期的铁枪王彦章,就是单挑狂人。
但是这里也要说,一般与对方PK单挑的,都是先锋一类的武将,不会是军队主将。唐代虎牢之战,窦建德身为主帅亲自上阵被擒,非常有前途的大夏国直接玩完,实在是不智之极,也是历史上的唯一。
而再往后,随着时代发展,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兵器威力也越来越强,士兵的军事素养也越来越高,将领本身的武力值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尤其是宋朝之后,战争更多的是突袭战,两军摆开阵势对垒的情况越来越少,将领的作用更主要在于指挥能力,阵前斗将的事情已然绝迹,只在说书人的唾沫中流传。
宋朝之前两军对阵,首先会有武将阵前单挑,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没有这个规矩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骑讨只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其他中国朝代都没有过类似情况。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战果时期,一骑讨也经常出现。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同国家的情况是密不可分的。
正常来说,两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你死我活,胜利者得到一切,失败者一塌糊涂,甚至亡国灭种。
以大漠上的游牧民族战争为例,失败的部落往往成年男人全部被杀死或者沦为奴隶,老年男人和妇女被当作废物杀死,年轻妇女则被抢做性奴和生育工具。
相反,胜利的部落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成吉思汗的母亲,就是他的父亲从别人手中抢来的。
中国的战争虽然没有游牧民族这么夸张,但失败者也大多万劫不复。
以南唐后主李煜为例,战争失败以后,自己最终还是被暗中毒死了。
而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失败的就更惨。比如长平之战,战败的几十万赵国军人都被活埋,差点因此亡国。
所以,绝大部分战争不存在三国演义的一骑讨,也就是两个武将单挑决胜负。,而都会向长平之战一样,拼到几十万人全军覆没为止。
那么,一骑讨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也就是中国春秋时代,日本战国时代。
这两个时代都有共同特征,国与国之间矛盾并不激化,相对缓和。
以日本战国的大名来说,靠近的大名都是世袭制度,实力差不都,互相都没有能力灭掉对方,不然早就这么做了。
同时,由于存在联姻的关系,这些大名往往还存在血缘关系,是亲戚,不愿意将事情做绝。
另外,两个国家也不太合适拼的你死我活,因为当时大名太多了,你们拼的两败俱伤,另外的大名渔翁得利,找机会把你们一起收拾了。
所以,一旦出现利益纠纷时,大名往往会派出小队职业武士一绝胜负,失败者让出部分利益,胜利者也不赶尽杀绝。
由于大家损失都有限,不会让第三方大名占便宜。
期间甚至还会出现一骑讨,也就是推选两个最厉害的武士单挑决胜负,这样损失的武士数量最少,毕竟职业武士也是需要常年培养出来的,价格不便宜。
中国春秋时期也是类似,两国也是偶尔会派武将单挑决胜负,自然争夺的都是部分利益,不存在互相灭亡对方。
到了春秋后期,或者日本战国后期,一骑讨就不存在了。
以日本为例,大名也是接近全力作战,连农民都编组为足轻士兵上阵了。因为一旦失败,大名自己切腹自杀,妻女很可能会被淫辱,国家也不存在了。
大家看看日本电影《乱》,在城市被攻破之前,老大名的妻妾全部集体自杀了,就是避免被攻入城市的敌国士兵轮奸。而老大名如果不是发疯了,也会切腹自杀或者被敌人杀死,他的所有部下都已经被杀光了。
宋朝之前两军对阵,首先会有武将阵前单挑,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没有这个规矩了?
古代两军交战首先会有武将在阵前单挑,这个规则,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朝。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在战场上这种单挑时常可见,演义中描写的三国时期的战斗也会先叫阵。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两军交战这样的规矩被打破了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单挑的意义,真实的战场上会不会有这种单挑呢?答案是肯定的,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力值非常突出是极具优势的,在古代双方交战时也较为容易出现兵跟兵打、将跟将打的情况。这种武将之间的交战放到整场战斗之前的情况当然也是合理的,毕竟对获胜的一方的士气是一种提振,失败一方的指挥官被杀也会影响这一方的指挥系统。
由于我们经常看到的演义也好,评书也好,为了凸显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主人公在整场战斗中的作用,通常会着重描写战前武将单挑的这一环节。我们对武将单挑的印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其实描写宋朝之后的历史的演义和评书也会突出这种武将单挑,但显然我们对宋朝之前的演义和评书读的比较多,印象也比较深刻。接下来我们单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聊一聊为什么宋代以后武将的单挑的重要会逐渐降低,以至于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首先,宋代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火器,出现了其他辅助战斗的工具。在宋朝以前,由于科学技术较为落后,人们在战争中使用的都是大刀长矛,使用它更加突出武将个人的作用。然而到了宋朝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火药被大量应用于军事,明清时期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的更为广泛。
其次,科技发展的同时,各种先进的战法战术也在不断出现,谁的拳头硬已经不是决定战斗结果的唯一因素。军队的素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出现了更多的可能,低级军官的作用也被逐渐凸显。战争的人数,规模以及持续的时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至于宋朝之后中原没有再出现过长期的割据政权。
再有,宋朝的重文轻武也使得宋朝成为了武将式微的明显的转折点。由于宋朝的开国皇帝是武将出身,以至于宋朝的皇帝都有防备武将的习惯,这使得武将的地位快速降低,单挑的重要性也随之减弱。由于宋朝的这些措施确实避免了皇帝的担忧,后来的朝代对宋朝的制度都有一定的沿袭,明清时期对文臣也较为重视。
最后要说的原因就是战争的主力从来都是士兵而非将领,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核心因素在于士兵团队的作用,而不是将领个人的能力。前面有提到,单挑胜利的意义就是提振士气,而随着底层军官的成长,激励士兵的任务就落到了这一部分军官身上,方式也变得不再单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单场战斗的规模在减小,武官之间的单挑即使赢了,影响也不大,这个过程也就没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耽误时间了。加强士兵团队的合作能力,加强对士兵队伍的操练才是值得注意的大事。时代在进步,许多的习惯规则也不能一成不变,我们也要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