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相对于唐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215条回答。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用短文来讲清楚。

我们简单看看最高的政治制度。

唐代的制度就那个时代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三省六部沿用了很多年。

但是,唐代的制度有缺陷,直接出现了两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的原因,是政治制度没有平衡好皇权和其他权力的关系。

皇帝唯恐权臣、外戚、王爷夺权,转而信任宦官,组建了超过正常国家体制的制度,交由宦官负责。实际上,宦官代替皇帝行使最高权力。

虽然宦官没有后代,出身贫寒,篡位可能性极低,但仍然出现唐代后期宦官集团转圈,甚至杀死多个皇帝的情况。

地方由于对付外敌,给与地方节度使很大的权力。他的优点是地方的军政力量很强,尤其是边疆地区,各藩镇可以不需要朝廷大量支援而独立抵抗外敌。

缺点是,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以后,成为土皇帝,可以借此对抗中央政府。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国家内战,永无宁日。

宋代建国以后,很注意吸取唐代的教训。

宋代较好的进行政治体制的充足,大体上杜绝了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宋代的方法是分权,以对抗权臣为例,曾经手握大权的宰相,在宋代被大为弱化,最初只有行政权力,后期才让他兼顾财政权。而除了南宋外敌大规模入侵少数时期,宰相绝对没有兵权,则以消灭了权臣的威胁。

地方上,权力也非常分散,各种权力分别有4个官员负责。这导致地方势力大为弱化,却根除了藩镇的出现。

宋代尤其做得比较好的,是军事制度。

宋代将军队的训练权、指挥权和调动权分开,从而杜绝了之前1000多年动辄武将造反、篡位的先例。

在整个宋代,内部兵变反叛是很少的。虽然这些制度减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却保持内部稳定。

元代不提,蒙古人胡闹一通,不到百年就垮台。蒙古人懒政加上没有任何国家法律、制度的意识,导致元代中后期,地方其实已经成为无政府主义,国家各种制度无法执行,形同崩溃。

明代有接受宋代的经验,改革了很多制度。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来说已经废除了丞相这个角色,转而出现了内阁。

但宋代丞相虽大为弱化,仍然掌握一定权力。在南宋特殊时期,丞相掌握行政权、财务权甚至掌握兵权。

在明代,这是绝对不存在的。

内阁并没有实权,只有建议权,一切国家大事必须由皇帝批准。

只有皇帝批准并且下令如何执行后,内阁和六部才能照章执行。

但是,朱元璋考虑到子孙可能有无能之辈,赋予了内阁很大的建议权。所有国家大事的奏折,首先经过内阁大臣,尤其是首辅大臣的审阅,在上面写下处理建议以后,才交给皇帝。

皇帝如果能力不足,根本不需要自己思索怎么做,直接批准同意即可。

而内阁大臣本来就是朝廷的政治精英,怎么也比皇帝高明一些,保证国家大事不会有重大失误。

明代同样维持宋代军事分权制度,却尽力改善宋代军队战斗力较弱的缺点。

明代方法是卫所制度,建立职业军人时代负责军事作战,国家给予一定补贴。

虽然卫所制度在明代中后期很烂,初期确实让军队可以经常操练,保持较好的战斗力,又不需要花费朝廷很大的军费。

到了清代,根据明代的制度又进行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皇帝自己,清代的制度比明代要好。

清代康雍乾时期,直接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内阁,变为了军机处。而军机处虽也有建议权,实际上更多时候仅仅是皇帝命令的执行者。明代皇帝可以基本不处理政务,完全交给内阁去处理。皇帝可以长期不用上朝,躺在后宫批阅少量奏折即可,国家一样可以很好的运转。

但清代将所有权力收归皇帝一个人手上,优点是再也不会出现任何威胁皇权的制度缺陷,将中央集权搞到了最顶峰。

缺点是,这种制度对于皇帝的个人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因为国家大事,尤其是中国这么大国家的大事千头万绪,就算是活神仙,也未必能够每件事都处理的很好。况且,就不谈处理的好坏问题,几亿人口的中国,每天各地惊天大事少说也有上百件。

皇帝一个人掌握所有权利,就必须昼夜忙于政务,一时一刻不得休息。

以雍正为例,在位十三年,发现了3.5万件朱批汉文奏折,以及6000件朱批满文奏折。

雍正都是亲自批示,而有的朱批甚至超过了奏折字数,达到1000多字。为此,雍正每年只有祭祖和生日才休息两天,平均每年睡眠时间每天只有5小时。

他的父亲和儿子寿命都很长,活到七八十岁,而雍正也没有什么严重疾病,50多岁时,也就是上台13年就暴毙了。

这种制度对于皇帝能力要求太大,如果有康熙、雍正的能力,加上国家情况比较好,外敌入侵较少,内部内乱不多,还是勉强可以维持。

一旦出现清末那种列强入侵、全国内乱,洋人国力军力财力又大大超过中国的情况,这套制度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因为一个人能力再强,面对这种纷乱的国内外形式,也是难以有效应对的。

更别说满清皇帝压根没学过洋人的东西,对洋人世界是什么样也不清楚,甚至可以这么说,虽然一个西洋的工程师,也比皇上懂得多百倍。

这种情况下,满清皇帝也就不可能依靠区区个人能力有效执政。

让他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接受整个世界两百年的变化,还要能够处理一切复杂的内外事情,真是神仙也难以办到。

如何改革呢?方法也有,就是让地方贤能人士才协助执政,让他们具有一定实权,才能够建设好国家。

对不起,这又同满清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根本性矛盾。

所以,满清的封建制度是让自己走向灭亡,让国家差点万劫不复的根源。

只能这么说,明代的制度在当时的世界来说,不算先进,当也不算落后。

清代的制度虽是封建制度的顶峰,但就世界范围来说已经大大落后,到清朝末年就落后的不成样子了。

明清相对于唐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首先说,凡是一个朝代的更迭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了,经历了几十个朝代,一直发展到今天,从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科技时代,这都是人类进步结果。

人类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天,发动过无数次的战争,这是对人类的无比摧残,但与此同时,通过战争能改变人的思想认识,能改变国家的治理能力,能认识到过去的不足,能推动武器的更新,能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过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器时,从骨甲文到竹简,文言文,再到今天的白话文,这都是时代的进步。

从以前的排版活字印刷,到今天的计算机应用,从以前的八百加急,烽火狼烟,到今天的手机通讯等等,这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明清相对于唐宋不管在哪个方面都是进步的,唐朝的国土面积是很大的,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通过几十年奋斗,消灭了隋朝以前在东北辽东的高句丽,使整个唐朝整个唐朝国土面积很大,是完整统一的国家。

宋朝有北南宋,整体面积不大,北宋也好,南宋也好,整个国土面积不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在宋朝存在的同时,北边还存在过辽国,金国,蒙古帝国,西夏,云南的大理,北南宋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几个国家同时存在。

北南宋时,由于地理位置较好,占有江南,经济发展较好,人民安居乐业,群众起义的较少,只有南方的方腊,和北方的水泊梁山举行起义,时间较短,几年就镇压下去了,因此,宋朝时期,虽然重文轻武,但经济发展很好,商铺临立,人民安与乐业。

明朝是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的,明朝存续二百七十六年,朱元璋在位期间,大力惩治腐败,明朝开了个好头。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家治理的很不错,大力开垦边域,国家土地面积一度达到一千万平方公里上下,到了后来,有的皇帝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很多太监大臣专权,人民不能安与乐业,灾荒不断,国土面积越来越少,最后被清朝所取代。

清朝是末代王朝,由太祖努尔哈赤所创立,在位二百九十八年,其中在北京在位二百六十七年,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

清朝统治时间,也有一定的作为,大力开垦边疆,收复西藏,青海,新疆,台湾,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经过二百多年,但也保存了九百六十万公里的土地,实在难能可贵。

清朝到了后期,闭关锁国,使国家受到了列强的侵略,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英法联军进北京,中日的甲午海战,使国家最终走向灭亡,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总体上来说,明清这两个朝代,对唐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后退。

明清相对于唐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发表一下浅见,我认为判断一个朝代到底是进步了呀,还是退步了呀,应该把它放到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它有没有促进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一、从思想和文化上看,唐朝和宋朝都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既没有妄自尊大也没有盲目排外。

雄汉盛唐气象万千,文化上的兼收并蓄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看看“安史之乱”以前,唐朝任用了多少异族将领担当重任吧?安禄山是胡人,哥舒翰是突厥人,就连与郭子仪齐名的“中兴名将”之一的李光弼也是胡人。

当然,宋朝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周边全是强敌,所以宋朝既不敢也不能妄自尊大。

这样的包容心态在后世并不多见,明清两朝皆以天朝上国自居,多数时期对外事务是持排斥心态的。因此,明清两朝在思想上要比唐宋两朝相对僵化一些。

二、从政治上看,唐朝和宋朝的君主专制还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皇帝与大臣之间还不完全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而是介乎于一种“合作”的关系,宋朝更以“皇帝与士大夫同治天下”而闻名。

到了明清两朝这样的关系就消失了,自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绵延千年的宰相制以后,统治天下的绝对权力便落到了皇帝一个人的手里。

皇帝完全掌握了生杀予夺之权柄,而不允许任何大臣质疑。

否则,轻则被廷仗打个半死,重则罢官丟命。

至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达到了接近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明朝还有“内阁制”稍做弥补,那么清朝的“军机大臣”制度,则基本上断绝了朝廷重臣参予政治决断的可能。

所以,明朝还曾经出现过张居正这样的首辅重臣,而清朝却从没有任何大臣拥有过张居正那样大的权力。封建皇权的绝对强化,必将窒息社会活力,因为一切不符合封建皇权的思想和行为,都将被视为异端邪说,是要遭到打击和镇压的。因此,明清两朝在政治上比之唐宋是退步了的,清朝的"文字狱″更是严重的阻碍了社会进步。

三、从武器装备上看,唐宋两朝在武器装备上皆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制高点。

唐有“明光铠”、“唐刀”、“陌刀”等举世闻名的军事装备,宋也有“神臂弓”、“三弓床弩”等克敌制胜的利器。

由于科技水平有限,兼之人们的认识不足,导致火药武器没有在唐宋时代得到发展、运用,但唐宋两朝在冷兵器的发展和运用上的确独树一帜。

反观明清两朝不仅在冷兵器的发展上没有多大的突破,在火药武器的发展上也罕有实用的创造和发明。

像鸟统、佛郎机、红夷大炮等装备,多是从洋人那里获得的技术或是实物,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东西不多。这说明,明清两朝在创造能力上比之唐宋两朝是退步了的。

四、从经济上看,唐朝尤其是宋朝虽然重视农业,但却并不排斥手工业和商业。尽管历史上一直视农业为“本业”,而视工商为“末业”,一直强调不可舍本逐末,但是却没有影响唐宋两朝发展工商业。国土狭小,资源不足的宋朝更是靠了发展工商业而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很好的描绘了开封城的繁华景像。

可惜,到了明清两朝却不再像前朝那样重视工商业了。尽管明清时江南的工商业仍然很繁荣,但却也只是延续了历史上此地重视工商业的惯性而已,并不能说明朝廷重视发展工商业。

所以,尽管明朝中后期江南等地区曾经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却终究难以发展和壮大。

清朝基本上是在吃明朝留下的老本。这并不奇怪,毕竟是清承明制——清朝入关后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尽管也曾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了部分明朝的制度,但总体上还是明朝那一套东西。

所以,清朝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难以有创新和发展。

以至于越往后来积弊越多,乃至于僵化腐朽而积重难返。最后,明朝因饥民起义而亡,清朝也因阻碍历史进步而被历史淘汰了。

事实上,只要经济没有出现问题,明清两朝的财政就不会出现危机,那么就仍有维持下去的可能。

结语:尽管明清两朝踞离现代较近,但却没有起到多少促进历史进步的作用(确有促进近代中华版图之功)。假如,能把明清和唐宋两朝调个个,不知历史将会如何演进呢?

明清相对于唐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这得看对比的是什么了,并且对于进步或是倒退,这也得放到对应的时间线来说。

无论是唐还是宋,都在中国的历史上缔造了各种巅峰,只不过这其中宋朝太偏科,只是在文化和科技上有所建树。而明与清要与唐宋比,那不仅仅要比各自的国力,也要比在自己所处时空中的地位。

就拿唐朝来说吧,唐朝在前期确实牛叉的不行,灭突厥、亡百济,就连高句丽这个东北亚的小霸也被唐朝灭了。而明朝在前期也不差,将大元打成了北元,然后又将北元打成了鞑靼和瓦剌,最终将蒙古人打成了无数个小部落,哪怕是在明朝末期也能在朝鲜半岛将日本打得没脾气。可以说,唐与明在军事上都要比宋朝出息得多。

在文化上,宋朝虽然是公认的封建文化巅峰,但唐与明也各有千秋,哪怕到现在小孩子也得学唐诗三百首呢,而明朝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更是我国文化的菁华。可以说,唐宋明三朝在文化这一方面一直是杠杠的存在,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毫不逊色,甚至还要强。

然而清朝就比较尴尬了,清朝虽然在前期很牛,平三藩、收台湾、灭准噶尔,可以说是当时东亚的霸主,然后这个霸主偏偏在乾隆盛世无法打败一个小小的缅甸,并且从1840年开始,清朝对外作战几乎是每战必败,只要是碰到列强来打,清朝都会跪得非常干脆,土地、赔款说给就给,哪怕是曾经的中国小弟日本也是在清朝这反超了中国。

如果单纯是军事上不行,那清朝也不算太差,毕竟唐宋明三朝在晚期也不咋地,但清朝偏偏在文化上也不行。唐朝有诗,宋朝有词,明朝有心学,那清朝在文学上有什么?清朝唯一能拿出手的也就是《四库全书》了,然而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就曾经指出:“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别说文化了,就是在民族气节上清朝也是最差的,宋虽然有靖康之耻,但是宋朝在崖山海战中却打出了自己的气节,虽然宋朝战败,但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这种事有几个朝代有?明朝虽然也亡了,但毕竟还是有李定国宁死不降,毕竟还是有郑成功在台湾树立明朝的大旗,也有夔东十三家一直在深山老林中捍卫明朝旗帜。而清朝呢?清朝灭亡时,满大街的满人都在想着法的改名字,没有一个人肯为大清朝付出自己的生命,整个清朝宗室也没有一个人为国殉葬,甚至满清的最后一任皇帝还跑到东北当了日本人的傀儡。

如果只是简单拿唐宋比明清相比是进步或倒退,这其实很难说得清,因为唐宋与明清之间隔着七八百年呢,简单的对比并不公平,但如果说在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节上相比,那清朝是退步最大的一个。

明清相对于唐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只说这两件事,让你你判断:

1.明清两朝,人口突破一亿、两亿,直至四亿,识字率大幅度提升,这些是汉唐无法比拟的。

2.汉唐,特别是唐代,写首诗就了不起,那作者威风八面,名垂千古,而明代,写个《金瓶梅》,居然是不知名的家伙写的。说明什么?唐代,几乎所有玩意都是有钱人、贵族玩的,包括写诗作文。明代呢?无名氏都可以写出上百万字出来。

光凭这两样,足以做出判断了。

明清相对于唐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明清对唐宋当然是巨大的进步。

康熙皇帝五次谒拜朱元璋的明孝陵,题字“治隆唐宋”;

《清史稿》中永乐皇帝的本纪中写道,明代的疆域“远迈汉唐”;

这要说清楚了,会写成一本书。我简单说说能想到的几点吧。

先说民生

明清时期,食物的种类比唐宋时期丰富的多。

因为明朝时期迎来了大航海时代你,许多西方人把原产于美洲的食物引进到了中国,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养活了大量的人口。

到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根据当代学者研究估计达到前所未有的1.5亿人。

此外,还有花生、辣椒、西红柿(番茄)、菠萝、豆角等,丰富了人们的调味料和蔬菜种类。

在古代,人口就是财富,就是劳动力,可以服徭役,可以进行各种耕作或者做工。

中国古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仍的社会,我们翻阅史书,会经常看到某地大旱或者洪涝,或者虫灾等等,备荒救灾一直是中国古代政府的首要责任。

而高产作物对土地的要求比较低,荒地都可以生长,而且产量很高,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减少了灾难之后民变的发生几率。

当然,要是遇到小冰河期这种受灾面积广、持续时间长的灾害,神仙也没办法……

穿

棉花在全国普遍栽种。棉花可以纺织成布匹,冬天可以做成棉袄棉裤,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对疆土的开辟云南

唐宋时期,今天云南省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被称为南诏/大理,南诏与唐朝爆发过多次战争。

北宋建国时,鉴于唐朝和南诏的长期战争,根本不敢派兵进入云南,赵匡胤说:大渡河之外非我所有。

元朝时期,大理被征服,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而明清开国时期,也派兵进入云南,这块领土从此一直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比台湾进入中国版图还要早300年。

西藏

除此之外,还有西藏,明清继承了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当地的部落酋长和宗教领袖,都表示臣服明清皇帝。

明朝在的青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朵甘二都司,在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

洪武五年(1372年)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受明朝册封,一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历200余年,显示明朝中央朝廷一直对西藏有着

明朝治藏政策,可以概括为“多封众建、因俗以治”,属于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类似于今天的一国两制或自治区的意思。

清朝更甚,直接驻军和派驻藏大臣。

而唐朝时期,吐蕃是唐朝的劲敌,宋朝时期,虽然吐蕃政权瓦解,但宋朝只跟青海一带的吐蕃部落角厮罗有些交往,根本无法深入西藏地区。

东北

明朝开国后,派兵进入东北,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外兴安岭与黑龙江口,在东北设置130多个羁縻卫所,势力扩张到库页岛的北半部,当地的女真各部奉明朝为主。

而在唐朝,东北先后被渤海国和契丹人占领,尤其是契丹人,是唐朝在东北的劲敌。

怂宋就不说了,燕云十六州都没占据,更不要说东北了……

台湾

明朝占领了澎湖,清朝占领了台湾,并入版图,混一域内。

唐宋都把这里视为化外之地。

明代教育发达,学校兴盛,唐宋所不及也。

明太祖多次强调:“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风俗,莫不先于学校。”并将学校列为“郡邑六事之首”,可见明朝政府把教育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明朝中早期最重要的教育机构是京师的国子监,而地方上是府、州、县政府开办的学校。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代私人创办的书院开始兴起,据统计明代书院共有1239所,数量远超唐宋。

除此之外,明代共276年,没有权臣专政,没有女后外戚弄权,没有武将跋扈,没有地方割据,即使是宦官专权,但远远没有汉唐那样废立皇帝的地步,而是皇帝一纸诏书,就置刘瑾、魏忠贤于死地。

这表示明清政治制度在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基础上,不断改善,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清承明制。

综上所述,明清在各个方面都比唐宋要进步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