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在我国考古界,有一个铁律: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这是一次心酸惨痛的考古悲剧带来的启示。
这个悲剧就是定陵的考古挖掘。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
定陵挖掘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为什么要挖掘定陵?1955年10月9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带领一些文艺界名流到明十三陵参观。
中午时,他们在长陵东边的柿子园休息聊天。吴晗不但是副市长,同时也是明史专家,写过《明史简述》等著作。聊天中对郭沫若等人说:“永乐皇帝就埋在长陵,如果挖掘长陵,建个博物馆,把长陵中的文物展示出来,肯定对研究明史有重大推动作用。”郭沫若等人深表赞同。
于是,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便送到了国家政务院,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有人反对,反对无效:消息传出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他俩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文物保存、复原技术都不过关。根本不具备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但是吴晗等人决心已下,无法改变。他们觉得全国解放好几年了,老一辈专家和新一代大学生联合,就可以胜任挖掘工作了。
长陵挖掘改为定陵挖掘:1955年12月,“长陵挖掘委员会”成立,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考察,队长赵其昌认为,长陵的挖掘规模太大,应该找一些好挖的陵墓做一下试崛。
那时,定陵的一些城砖脱落,露出碹洞,考古专家认定从这里,可能会直接找到墓道,更省力。就这样,挖掘长陵改为挖掘定陵。
琳琅满目的珍贵随葬品:1956年5月,定陵挖掘正式开始,挖掘工作就不细说了,直接说挖到了什么。
宋神宗和两个皇后尸体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除了棺椁内的随葬品外,帝后的棺椁外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冠、带、配、饰、金银器具等等共2648件。
许多珍品独一无二。宋神宗的金丝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即使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复制出如此生动精美的皇冠。
孝端皇后的三龙两凤冠,珠光宝气,极其奢华,其上共装饰红、蓝宝石128块,各种珍珠多达5400余颗。
孝靖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图案优美,极富感染力,升龙、行龙左右盘绕,极其威严。前后襟和衣袖上还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或读书,或出游,或沐浴,不一而足。还饰有金银锭、方胜、犀角等八宝,蕴含"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
可惜的是,从定陵地宫打开的那一瞬间起,悲剧就发生了:
很多有机文物在漆黑的地宫可以保存千年,但是一旦接触氧气,便瞬间氧化。很多书画、丝织品很快灰飞烟灭。
当时,考古人员缺乏经验,还将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整匹的布料衣物上,结果没几个月便变黑变脆,支离破碎了。而有些金属物品也变形生斑了。能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
更令人同心的是,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之风刮起,不少考古学家被逼离开工作岗位,无人照料的定陵再次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文物迅速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被扔出去,帝后的尸骨也被烧得干干净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国家考古挖掘和保护技术已经具备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挖掘帝王陵墓了呢?不可以!起码在我们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那一天。
除了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社会伦理等因素。很多帝王的后人还在,挖人家祖坟好像说不过去。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主动挖掘帝陵,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说陵墓被盗、基建出土等,我们还是要做挖掘的。考古界管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挖掘”。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郭老好奇心很重,尤其是对文艺历史方面的好奇心,有一天他听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在乾陵当中,他这颗好奇心就按捺不住了!结果总理回了他一句:不行。
为啥不行?理由很简单,因为武则天的乾陵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盗掘,都失败了。可见这座陵墓并没有那么好下手。
既然乾陵动不了,那就动明十三陵好了。当时恰好史学家吴晗正在研究明朝历史,打算写本《明史简述》,而挖掘皇陵对历史研究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因此郭老的好奇心又上来了,这回他的目标是朱棣的长陵。
1955年一大帮考古学者跑到长陵周围转了好大一圈,愣是连个门都没找到。结果路过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时,一眨眼功夫就找到了地宫的入口,万历就万历吧,好歹也是个明朝皇帝。于是乎挖掘定陵的工作就这么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做梦都没有想到,居然因为自己的地宫入口很容易被发现,所以自己给老祖宗朱棣挡枪了。
一、挖掘皇陵,对郭老来说绝对是致命的诱惑。别说专业的历史学者了,就咱们作为一个普通人,难道对皇陵下面埋了些啥玩意儿不感兴趣吗?当然非常感兴趣。即使不能拥有,至少也能一睹为快,根源也是好奇心。
郭老这种重磅级的文艺工作者、历史学者,那就更别提了。他们表面上给出的理由是为了研究明朝历史,所以挖掘皇陵有助于这方面的发展。
这个理由很牵强,如果为了研究历史,是不是要把所有皇陵都给挖了呢?唐宋元明清一个不落下才对,那工程量可就大发了,可能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
实际原因其实就是郭老这位历史学者,对皇陵下面的文物充满了吸引力。当初为了看一看《兰亭集序》,郭老可是表态要挖了乾陵的,这事儿他还纠结了很多年。
自古以来,所有人的陵墓,无论是规模还是其中所珍藏的宝物,都无法跟皇陵相比较。尤其是在太平盛世中的皇陵,那里面的宝贝就更多了。其中不乏一些古玩字画,对研究历史的确有很大帮助。
二、当年想要挖长陵,是为了寻找《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一直出现在史书当中,可是谁也没真正见过这玩意儿。那么郭老有意思的想法来了,既然《永乐大典》是朱棣时期编纂而成的,那么朱棣的长陵里,没理由不放一套吧?毕竟古代皇帝都以文治武功而自豪,文治这一块,《永乐大典》显然是重要的作品。
估摸着《永乐大典》在明朝末年就已经遗漏了,所以到了清朝的时候,压根就没见到过这套书的真容。
不过有人见到过,那就是纪晓岚。当时纪晓岚在给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需要满大街去找书,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
在纪晓岚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有人把《永乐大典》的一部分送给了纪晓岚,这可把纪晓岚高兴坏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清朝的《四库全书》必须要为清朝服务,那些不利于清朝的言论,自然都被毁掉了。
所以与其说乾隆皇帝在编书,倒不如说在毁书。大量重要书籍都在这次编书活动中被毁掉了。而《永乐大典》中的典籍,也不能逃过这场厄运。
现在你知道这套书对郭老的意义有多重大了吧?所以挖掘长陵的意义非常重要,很可能会推翻清朝史料中的大量记载。这是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工作,可惜长陵的大门口你找不到!郭老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定陵。
三、定陵挖掘工作十分令人遗憾。1955年那时候哪有什么先进的设备来搞挖掘工作呢?很多盗墓类的小说里也介绍了,不少大墓里头,可是有很多机关的。
就算没有暗器机关,也有毒气机关,进去一趟还能全身而退,这本身就是奇迹,所以活该这帮人发财,毕竟风险太高了。
当金刚墙上第一块砖头被拿下来的时候,考古人员立刻听到砰的一声,随后一股黑色浓雾便从墓室内飘了出来。
这可把考古队员们吓坏了,这阵浓雾中有股发霉的味道,颜色逐渐从黑色变成乳白色,而且慢慢散去。想想也知道,这里面的东西在阴冷潮湿中闷了几百年,能不产生化学反应嘛!
紧接着大家觉得让人直接进去风险太大,所以打算弄条狗进去。狗表示:这是人干的事情吗?因此这条狗坚决不肯进去。
最终考古人员只好弄了一只鸡进去,这只鸡在地宫里生活了几天,没成想还能打鸣,这下子考古队员们总算松了口气。
定陵中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很可惜这里面并没有郭老要找的《永乐大典》。不过这些文物也有相当高的价值。
可是那个时候考古技术太差了,考古人员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上软化剂,涂抹在了文物之上,结果导致几个月以后这些东西全都发黑变脆,风一吹就散架了。
而且这里面不少珍贵的明朝丝织品,在接触到外界氧气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保护,结果一眨眼就灰飞烟灭了。
最惨的当然是后来那十年里,保护文物的专家们都不敢继续工作了,以至于定陵就这么敞开着无人管辖。这里的不少文物当时缺少保护,直接就腐烂掉了,甚至连万历老爷子的金丝楠木棺材,都被人扔到了野外,结果被老农民拖回家劈了做家具了。
总结:不主动挖掘皇陵,成了考古界的定律。郭老眼睁睁看着定陵所发生的一切,可他却没有能力保护这些文物,那是相当心痛的。可是他的好奇心并没有收手,在1965年,郭老再次提出想要挖掘长陵,甚至想要挖掘秦始皇陵。
而与此同时,郑振铎、夏鼐等人则请求立即停止发掘帝王陵墓,因为他们不想再看到下一个悲剧出现。最终在总理的批示下,不再允许主动挖掘皇陵。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郭沫若是想拿定陵练手,他真正的目的是长陵,只不过因为一点意外,才导致定陵躺枪了,而随着定陵挖掘带来的惨痛后果,周总理后来直接拒绝了郭沫若挖长陵的建议,所以只有定陵被郭沫若挖掘了。
那郭沫若为什么要挖长陵呢?因为郭沫若认为长陵里面有《永乐大典》,而郭沫若研究的一项内容就是古文字和古文学,随着他的研究到达瓶颈,他就把主意瞄准了躺在地下的封建帝王们。
那一个文人怎么会有这种疯狂的念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一下,这位号称“才子加流氓”的郭沫若与帝王陵墓的那点事。
郭沫若是一个著名的文人,翻开他的资料,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后面跟着一大堆介绍。可以说,郭沫若的文学造诣非常高,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但郭沫若的感情生活却更加丰富,这也是很多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的原因,甚至鲁迅先生都曾评价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而郭沫若目前之所以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曾力推挖掘帝王陵墓,并在成功挖掘定陵之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话放在郭沫若身上非常恰当,作为文人,喜欢历史本无可厚非,但是郭沫若的喜欢却跟别人不一样。
别的历史研究者,都是从现存的资料中,发掘历史背后的真相,但郭沫若却想要另辟蹊径,他要更直观地审视历史,拿到第一手准确资料。
那怎么才能直观地审视历史呢?如果真有穿越的方法,我相信郭沫若一定会第一个去尝试,因为那是最直观地看历史的方法,但很明显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没有研究出穿越的方法。
可郭沫若想要无限接近历史的疯狂念头却挥之不去,这种念头在他中晚年时更是无比强烈,于是他疯狂地撰写各种关于挖掘帝王陵墓建议的报告。
由于当时郭沫若在文学界、历史界的影响非常大,属于权威性的人物,所以在他的力推下,很多人也加入了申请挖掘帝王陵墓的大军。
郭沫若最开始想要挖掘的是秦始皇的陵墓和武则天的陵墓,因为在郭沫若看来,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武则天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他俩的影响非常大,身上隐藏的秘密与疑团也非常多,如果把秦始皇和武则天的陵墓挖掘了,一定能有新的发现。
特别是武则天的乾陵,一直有传言乾陵中藏有《兰亭集序》的真迹,这可让好奇心极重的郭沫若痒痒得不行,但是他的这个疯狂想法一直没有获得批准。
于是郭沫若又把目光放在了朱棣的长陵上,正如我们文章开头所说,郭沫若认为长陵中藏有《永乐大典》正本,于是他就不断号召当时的文人、历史学者撰写报告。
在这些报告中,不断阐述挖掘长陵的好处,并且不断鼓吹说,挖掘后不但可以让很多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还能还原诸多历史细节等等,反正就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鉴于当时很多历史文化名人联名要求挖掘长陵,加上之前没有挖掘帝王陵墓的先例,也就不知道挖掘帝王陵墓带来的损失,所以政府就批准了这一行为。
郭沫若在得到批复之后,立即组织成立了一个饱受后人争议的“长陵发掘委员会”,自此挖掘长陵的工作就正式提上日程,但我们知道后来挖的是定陵,为什么没挖长陵呢?
因为,当这些人在挖掘长陵过程中,耗费了足足一个星期,也没找到长陵地宫的位置,连“门”都找不到,还谈什么挖掘?
可是上级已经批准了,如果就这么放弃,似乎又非常可惜,于是郭沫若就和大量专家在一起商讨对策,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长陵修建的非常庞大,肯定不好挖,众人又没有挖掘帝王陵墓的经验。
因此,应该先找一个小一点的陵墓练练手,于是众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万历皇帝的定陵呢?
因为,众人一致认为,万历皇帝当了48年皇帝,在万历皇帝身上肯定有很多秘密,因此从他的陵墓中应该能找到很多历史资料,话说万历皇帝也够倒霉的,他绝想不到自己的坟被挖了竟然是这么个理由。
不过说是练手,其实定陵也没那么好挖,从1956年5月开始挖掘定陵,足足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挖掘人员才找到地宫入口。
找到地宫入口后,其他工作相对就要简单很多,很快众人就把定陵的地宫打开了,进入地宫后,果然不负众望,里面有着大量的奇珍异宝。
可就在众人还没来得及高兴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大量色彩鲜艳的丝织品、字画、古籍瞬间变黑,很快就在众人的注视下灰飞烟灭了。
原来,由于地宫的打开,大量空气进入地宫,破坏了几百年来地宫内的独特环境,导致丝织品、字画、古籍等被快速氧化,彻底损毁。
可以说,这里面的原因,既是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更是负责挖掘人员的经验缺失导致的,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起人为制造的悲剧。
定陵的挖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那段历史,但惨痛的损失并不足以弥补考古发现,人们也终于意识到,挖掘帝王陵墓所带来的问题。
于是,又有很多人撰写报告,要求停止挖掘长陵,以及一切帝王陵墓,由于这次挖掘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所以郭沫若也不吱声了。
大家原以为,郭沫若是在反思自己,可谁也没想到,郭沫若对长陵依旧耿耿于怀,等到这件事情彻底平息后,郭沫若又开始打起了长陵的主意,由此可见郭沫若是非常执着的。
那是1965年,距挖掘定陵已经过去了近10年,郭沫若又撰写报告申请挖掘长陵,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支持他了,周总理甚至毫不留情面的对郭沫若说:“十年之内不准开挖帝王墓,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
至此,郭沫若对挖掘帝王陵墓近乎疯狂地执着念头,才被彻底阻止住,自此我国再也没有主动挖掘任何帝王陵墓,定陵也就成了我国唯一一座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
今天,明十三陵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当我们到达那里后,可以进入被挖掘后的定陵地宫之中,虽然我们感叹定陵地宫的宏伟壮丽,但定陵挖掘的背后实在有着太大的损失。
所以,政府决定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是非常正确的,希望在挖掘条件成熟之前,不要再出现像郭沫若这样疯狂执着的人。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喜欢挖掘帝王陵墓的郭沫若?欢迎留言讨论!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郭沫若最开始对定陵是不屑一顾的,根本心思没有在这座皇陵之上,他最初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寝-长陵身上的,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童鞋的陵寝,是十三陵中面积和规制最豪华占地面积最庞大的皇陵,同时也是整个十三陵风水最好的祖陵。
老郭有个特点,挖墓要挖最大最好的,所以在和国务院申报的时候,在报告书上详细点名了就是要挖长陵,要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从而来搞清楚明代帝陵的地下玄宫的规制和特点,还有一个小私心是,谣传已经在世间绝迹的《永乐大典》很可能在长陵地宫有陪葬,此事如果一旦成真,那将是轰动历史界的一件大事儿,随后,国务院对郭沫若的报告批准了,郭沫若欣喜若狂马上组建了一直考古队对巨大的长陵进行试掘。
然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考古队整整在长陵的宝顶之上用洛阳铲打孔试探了一个月,竟然死活找不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所谓入口就是皇陵的金刚墙,因为只有找到它,才有可能进入到地宫大门,否则在其他的部位是不可能用人工挖开数米厚的地宫墙壁的,下图就是金刚墙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地宫墙壁的厚度足足有几米,而且都是磨砖对缝用糯米汤浇筑的“铜墙铁壁”,找到金刚墙后,在顶部便可以轻松拆掉从而进入地宫了。
时间又过了半个月,考古队员还是找不到任何线索,只能上报郭沫若请示如何解决,郭沫若经过开会决定,先暂时不在长陵上下功夫了,暂时把目光转移到一座小一些的皇陵试试手,从而积累明代皇陵地宫的开启经验,练熟后在过来挖掘长陵,于是乎,定陵被锁定了,它成为了郭沫若练手的对象。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才学出众,可是在感情上却备受争议。原配张琼华只见过他几面,却在乡下守候到终老。第二任妻子安娜和他有过5个孩子,还是没有能够白头偕老。第三任妻子是抗战夫人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后也自杀了,死因成谜。
郭沫若还有一个让世人不理解的地方就是,他似乎对挖掘皇陵很有兴趣。据说他对秦始皇陵和武则天乾陵都有兴趣,不过最后却只挖掘了定陵,其他的都没被批准。
不过郭沫若最开始计划要挖的可不是定陵,他要挖的是长陵。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陵墓,可是他和人折腾了一个月,却还是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才转而求次,去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练手了。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把他和那些盗墓的人混为一谈,毕竟他挖墓也不是给自己求财,而是考古。
一,为找《永乐大典》,计划挖长陵。郭沫若一直热衷于考古,而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一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可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都是零零散散残存的几百卷了。而郭沫若和吴晗认为《永乐大典》的全部原件一定被埋藏在明长陵中。
于是郭沫若、吴晗、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六个学者打了报告,送了上去,申请挖掘长陵,还得到了批准,于是就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挖掘陵墓之路。
这些人坚信,长陵从来就没有被盗掘过,要是成功挖掘之后,里面的陪葬品一定能震惊世人,定当又会是世界奇迹。
二,挖长陵受阻,改挖定陵。于是一行人来到了长陵,可是他们折腾了一个月,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有找到,不得不放弃了,决定改挖万历皇帝的定陵先练练手了。
定陵在历史上就出现过三次火灾,已经有了坍塌的迹象,挖掘难度不是很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成功挖掘定陵后,还可以为挖掘其他陵墓提供经验。
其实不管是挖长陵,还是挖定陵,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目前的科技还不成熟,只是坚持挖掘的人还是占了上风,才导致最终还是挖掘了定陵。
三,保存技术不成熟,很多文物受损。1956年5月,正式开始挖掘定陵,虽然定陵的规模比长陵小,难度也还是不小的,到了第二年5月才找到金刚墙,也就是地宫的入口,而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58年的7月才结束。也就是说,挖了差不多两年了,可以想象工程有多巨大了。
定陵里面安葬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陪葬品的确惊人,但是却也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因为很多字画,丝织品等宝贵的文物在出土没多久就被氧化变色,甚至是灰飞烟灭了。
周总理听说了之后,也很生气,说出了这样的话: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短时期内不准再主动挖掘皇陵,《永乐大典》是否在长陵也只能是一个谜团了。其实按照目前限有的科学技术,即使真的在长陵,也不能挖,出土的瞬间就会被氧化,有什么意义了?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郭沫若为何要挖定陵,除了满足个人和一部分人好奇心以外,还得益于当时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很难让人去拒绝发掘后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当时的那种学术和时代氛围,客观上促成了郭沫若主张的定陵发掘。
郭沫若和当时同意挖掘的一些人(此中就有吴晗)名气和力量很大,让意图阻止的有识之士人微言轻。当时,郭沫若志在乾陵和长陵等,一个小小的定陵,不过是练练手而已。
那是一个考古圈里浮躁的年代里对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缺乏尊重的时刻。结果我们看到了,定陵发掘成了一次惨痛的破坏。国家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明文不得再开挖皇陵等。但是,地方上,还是有人想打着“抢救发掘”的幌子,打皇陵的主意,比如乾陵还有秦始皇陵,好在国家文物局坚决不允,所以未能得逞。
如果不能做到保护,那就情愿不挖!
郭沫若,真的是…………此处省略一万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我立即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