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鼎盛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第一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在亚洲排第一的时候,但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在清末1890年前后排在亚洲第一,没有什么了不起。
为啥?
因为当时亚洲基本没有海军强国,甚至大部分国家都是殖民地或者傀儡国。
东南亚除了泰国以外,已经全部沦为殖民地或者保护国。
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中东也差不多,沙特还不存在、伊朗、伊拉克等国不是殖民地,就是保护国。
以泰国海军为例,在1892年购买了最强的一艘巡洋舰,“玛哈.查克里”。
然而,“玛哈.查克里”排水量只有2500吨,最大航速15节,属于英国制造的穹甲舰。
这种军舰在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都属于非主力舰,在泰国海军就是主力舰了。
由此可见,泰国海军是很弱的。
说来说去,亚洲也只有中日海军可以一争高低。
那么,北洋水师在什么时候可以说是亚洲第一呢?
就是在1886年到1890年之前,大约四五年时间北洋水师是亚洲第一,仅此而已。
在1886年,北洋水师拥有这几艘军舰:
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1882年服役)
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济远号(1886年前服役)
撞击巡洋舰超勇号、扬威号(1881年服役)
上面一共是7艘军舰。
其中超勇扬威号比较弱,但其余5舰尤其是2艘铁甲舰都是很强的。
1年后的1887年,又装备了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在1886年,日本联合舰队实力有限,军舰为:
穹甲巡洋舰:浪速号、高千穗号
老旧铁甲舰:扶桑号
铁木混合巡洋舰:比叡号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非主力舰。
现在,在1886年到1890年期间这三四年内,北洋水师实力占优很大优势。
当时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好,排水量都是3700吨。
而定远号、镇远号排水量则是7000吨,大了一倍有余,显然实力占优绝对优势。
如果这一期间中日海战,显然是北洋水师占上风。
但是1890年以后就完全不同了。到了1888年,北洋水师才装备了自产的平远舰。
相反,在1890年到1894年短短几年内,日本联合舰队开始下饺子,装备了:吉野号、秋津洲、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一共6艘主力舰。
这6艘军舰就厉害了,吉野号排水量4000多吨、三景舰的松岛、严岛、桥立等等也是4000多吨,超过北洋水师除了铁甲舰以外所有军舰,而且要大很多。
除了铁甲舰以外,北洋水师其他军舰最大的的排水量不过2000多吨,大约是日军军舰一半。
排水量直接决定了军舰的大小,也就是防御力、攻击力和航速,相差2倍基本无法正面对抗。
所以,除了两艘铁甲舰以外的北洋水师的8艘军舰,根本就不是日本8艘主力舰的对手,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如果不是因为北洋水师还有2艘铁甲舰,日本舰队最多一二个小时就可以将北洋水师歼灭。
但就算这2艘铁甲舰,在敌人8艘主力舰的围攻下,也是绝对架不住的。
北洋水师鼎盛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第一吗?
战之能胜才是第一。
北洋水师鼎盛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第一吗?
北洋水师最鼎盛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第一,但只是短暂的10年时间,随后就被日本赶超过去了。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关于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论述,一个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事例,就是“大炮晾晒衣服”的传说,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铁甲舰定远舰的大炮晾衣服这件事表明北洋海军纪律松懈,军纪败坏,毫无战斗力。然而,这其实是虚构谣传的段子。
北洋舰队铁甲舰炮管晾衣服的段子,最早出自于日本海军中将小笠原长生的著作《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书中列举了东乡平八郎的许多原话:在1891年,清朝北洋海军访问日本,其中清朝自造的全钢甲军舰平远舰遇到故障,进入了日本船厂进行坞修,此时东乡平八郎看到平远舰的一门主炮上晾晒着衣物,很不整洁,认为北洋海军军纪松弛、条令宽泛,毫无备战精神。
后来这个段子传到国内,被中国国内广泛引用和演绎。最早改编段子的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他同时又是中国海军史研究学者,田汉在1940年发表的《中国海军几个问题》系列连载文章中,将小笠原的这个段子里的全钢甲军舰平远舰,换成了穹甲防护巡洋舰济远舰。
再后来,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用英文写成的《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又将田汉所文章里的济远舰,换成了亚洲第一装甲舰定远舰。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里说东乡平八郎在1891年看到北洋海军排水量7600吨的亚洲第一装甲巨舰定远舰,主炮的炮管上晾晒着衣物,断定北洋海军军纪松弛,如有战事,北洋必败。于是定远舰炮管晾衣服的这个段子被国内很多文学作品屡屡传播,媒体也跟进演绎,街头巷议乐此不疲,添油加醋,越说越奇。
其实,定远号铁甲舰的排水量高达7600吨,其两座主炮的炮塔位于舷侧,非常高大,而且主炮的口径达到305毫米,炮管的外径近500毫米,而且炮管表面是涂油的,根本不适合晾衣服。
按照海军条令规定,军舰可以在后部甲板上晾晒衣物,是那时候各国海军的惯例,连欧洲列强海军也不例外,北约海军在军舰上晾晒衣物,实属正常。
简单的考证一下史料,就会发现问题。1891年访日的北洋舰队,编队序列里并没有平远舰,所以小笠原《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一书里的描述是胡扯瞎编的。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在1891年6月26日,清朝北洋舰队访问日本,由丁汝昌亲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等舰,当时日本报纸曾这样报道:“由大清国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主持,在定远铁甲旗舰上举办了盛大招待宴会。
在招待宴会上,日方的北白川殿下、松方总理大臣,陆海军军官和新闻记者500名应邀出席。日本媒体这样描述:“清国定远舰盛装示人,舰上清洁异常,各种活动很有一番西洋作风”。这个描述很显然表现出北洋海军官兵的高素质。
实际上,北洋海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海军舰队,花巨资购置了当时世界最先进铁甲舰和巡洋舰,在军队制度上也完全袭承西方,采用了西式海军训练方式和作战条令,聘用了洋教习,甚至以英式口令操练水手,作战方式完全照搬了英国皇家海军。
而且,清朝北洋舰队的各舰舰长均是留洋学生和福建水师学堂毕业的,掌握着先进的战术理念。这支军队在表面看是世界一流的。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一个是战略上的错误,还是以陆上战争的思路去打海战,没有制海权的意识。二是当时整个国家很烂,清廷毫无作战意志,内耗极大,朝廷担心李鸿章势力的膨胀,李鸿章担心自己实力受损。
第三个原因很少有人提起,那就是海军建设的中断,北洋水师的舰队是一个典型的海军建设虎头蛇尾的失败案例,这是一支在短期内,依靠高投入,花钱烧出来的海军。
1885年,大清朝的北洋海军建设达到了巅峰,拥有了两艘亚洲最强大的装甲舰——定远舰和镇远舰,这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由德国的伏尔铿船厂建造,安装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有8座圆式燃煤锅炉,最高航速达15节,水线的装甲厚度高达365毫米,主炮是4门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曾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
这两艘巨舰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但是,北洋的几艘主力舰打造完毕以后,北洋海军就停止了持续的高投入。当时正值海军装备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的时期,稍有放松就会落后于时代。在随后的十年里,日本海军在高速巡洋舰和速射炮领域超过了中国,这才是1895年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百年海军,不光是指海军官兵精神的养成,也不光是有钱任性就行,需要持续的有钱和任性,非常需要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投入,包括军舰、武器、人力资源的大规模保障,才能打造一支能够与本国海权要求相适应的海军。北洋那种玩票式的,表面风光的海军,是必然失败的。
炮管晾衣服的段子,主要原因是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了,于是就有日本人的各种贬低。失败者被胜利者的各种蔑视是很正常的,哪怕是夸大瞎编的。
(这是当年日本海军战舰上晾晒的衣物)
其实,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挖掘老照片,那么旧日本海军也是必败的。这是榛名号战列舰,是金刚级战列舰的三号舰,金刚级的同级舰有4艘,分别是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榛名号在1915年正式服役,排水量为32000吨,配备了8门356毫米主炮,航速30.5节。
1945年7月,在榛名号吴港被美军轰炸机击沉。这张照片放大以后,显示出日军在军舰上大炮旁边晾晒的衣服,由此也可见日本海军的军纪松懈。如果在军舰上晾晒衣物是失败的证据,那么这张照片就是日本海军必败的铁证,果然在1945年,日本海军全军覆没了。
后来,大家发现各国海军都在甲板上晾晒衣物。事实上在军舰的甲板上晾衣是海军的通用做法,毕竟当时还没有烘干机,衣服换洗之后只能自然晾干,如果洗好衣服放船舱里阴干,在海上潮湿环境下,衣服很快就烂掉了。至今,有了烘干机,现代化的军舰才无需晾晒衣物,但一些老式军舰也是允许晾晒衣物的,例如我国海军规定在舰尾甲板上可以晾晒衣服和物品。
这是1980年,冷战的最激烈时刻,苏联红海军的伊万罗戈夫号大型登陆舰的集体日光浴,这可比大清朝的北洋水师的铁甲舰炮管晾衣服恶劣多了。
美国在坦克炮管上都晾晒衣服,必败系列。。。
参照日本人瞎编段子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编一段配图说明:晚美末年,中国军事专家访问美国,回来说:“如果有大战爆发,美军必败”。我军首长问他,美军是当今世界最强军队,你为何这么肯定美军一定失败,他出示了这样一张照片。
北洋水师鼎盛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第一吗?
如果不算部署在亚洲的列强海军,那么北洋水师一度确实能排亚洲第一。不过北洋水师在这个位子上最多也就是坐了五年的样子,大部分时间里,亚洲第一的是日本海军。
“定远”舰彩色线图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先后以武力侵略中日两国,迫使两国开国。面对海上而来的西方列强,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决定开始加强海防。
不过清政府的第一次从西方购买军舰加强海防的尝试,因为阿斯本事件而以失败告终。相反,日本因为幕府和倒幕势力之间关系紧张,因此接连购买了多艘军舰,其中还包括了从法国购买的铁甲舰“甲铁”号,海军实力大增。
日本海军的“甲铁”号铁甲舰(后改名“东”号),排水量1390吨,这是亚洲国家第一艘铁甲舰
到了1874年,日本借着琉球渔民遇害一事入侵台湾。此时已经改名“东”号的“甲铁”号铁甲舰是两国当时唯一一艘铁甲舰。只有一些旧式炮舰的福建船政水师根本不敢正面和其交锋,负责此事的沈葆桢倍感压力。
受到刺激的清政府终于决定再次把筹建海防之事提上议程。
福建船政水师的“伏波”号旧式炮舰
但是因为这一时期中俄关系紧张,西北用兵不断。清政府财政困难,海防建设止步不前。日本却再次从西方国家购买了“龙骧”、“比睿”、“金刚”、“扶桑”4艘铁甲舰,优势进一步扩大,是当时亚洲第一海军强国。
日本的“扶桑”号铁甲舰,排水量3717吨。
此后在李鸿章、沈葆桢的推动下,清政府的海防建设进度开始加快。北洋水师先是下英国订购了“超勇”、“扬威”两艘碰撞巡洋舰,接着在德国订购了大型铁甲舰“定远”、“镇远”和防护巡洋舰“济远”、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在英国订购了防护巡洋舰“致远”、“靖远”,此外还购买了一批鱼雷艇。
试航中的“致远”号防护巡洋舰
到1888年的时候,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此时北洋水师共拥有2艘大型铁甲舰、3艘防护巡洋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碰撞巡洋舰、6艘蚊子船、3艘练船、2艘运输舰、7艘鱼雷艇,总吨位约4万吨。
相比之下,这一时期日本海军因为经费有限,主要作战舰只只增加了从英国购买的“浪速”、“高千穗”两艘防护巡洋舰,总吨位只有39682吨。加上其铁甲舰购买时间较早,式样老旧,无法和“定远”、“镇远”抗衡。
所以北洋水师终于全面超过了日本海军,登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
“浪速”级防护巡洋舰
然而此后清政府却满足于现状,停止了从海外购买军舰。到甲午战争为止,北洋水师只增加了一艘国产的近海防御型铁甲舰“平远”号。
而将清朝视为假想敌的日本政府却在1888年后不断增加海军军费,大量购买、自造军舰,从1888年到1894年这6年时间里,特别是1892年以后,日本海军新增了海防舰“松岛”、“严岛”、“桥立”,防护巡洋舰“秋津洲”、“吉野”、“高雄”、装甲巡洋舰“千代田”、通报舰“八重山”和9艘炮舰,海军总吨位达到了61373吨,重新夺回了亚洲第一的宝座。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水师只有在1887至1892年这5年时间里是亚洲第一,此前和此后,包括甲午战争时都是日本海军的实力占优。
“千代田”号装甲巡洋舰
北洋水师鼎盛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第一吗?
谢谢邀请,北洋水师巅峰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到第一吗?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屈辱后,到1870年代实在是忍受不了屈辱的清廷,终于看到海洋重要性。并决定打造新式的南洋与北洋水师,以拱卫海疆。而当时清廷共有四支水师(分别为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船政水师、广东水师),其中北洋水师,倒可以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海军。作为较晚成立的北洋水师最终在1886年正式成立(一说1888年年底正式成立),刚成立的北洋水师便已进入到他的辉煌时刻。
至1888年,北洋水师的综合实力已达到了巅峰。此时北洋水师有从英国人手上购买了两艘排水量皆在2300吨的“致远”号和“靖远”号等军舰,也有从德国人手上订购的两艘排水量达到7000吨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装甲舰、两艘排水量皆在2900吨的“经远”号、“来远”号等军舰,加上清廷自造的“威远”号、“康济”号等等。至甲午海战爆发前夕,北洋水师共拥有大型军舰13艘、其中拥有较为强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也接近3.5万吨。这样的舰队阵容在亚洲地区确实有争当第一的潜力。
而在训练方面,北洋水师前期训练水平还是不错的,可以称得上训练有素。但自从1890年北洋水师发生琅威理的升旗事件后,舰队中服役的许多外国人被赶走了,进而导致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大幅下降。北洋水师在训练方面开始懈怠下来,也使北洋水师的战力出现下滑。
而在火力上,自从普法战争后,德国的克虏伯大炮便使清朝着了迷。在后来成立北洋水师时,北洋舰队的一些舰船上也装备着克虏伯炮,诸如“致远”号装备3门210mm口径的克虏伯后膛炮,另外还有两门6英寸的阿姆斯特朗后膛炮以及8门57mm的哈奇开斯机关炮。而北洋舰队的整体火力水平直至甲午战争爆发时依然比邻国日本要高。只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利用速射炮的射速弥补了火力上的不足。
而北洋水师的一个较大的缺陷可能就是舰船不能实现全国产化,还有舰队中服役的舰船由于出厂方不一,有从英国订购的,有从德国订购的也有自己造的。导致航速不一,也影响着北洋舰队的战力。而后来北洋水师装备又得不到及时改善,也影响着舰队的战力。
而在北洋水师成立以来,对于北洋水师的排名可以说各不相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北洋水师至少在1890年之前,其综合实力居于东亚第一毫无问题。但对于北洋水师能否位居亚洲第一,争议性依然不小,而争议者主要是和奥斯曼帝国做比较。
尽管在1888年时,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舰船吨位整体要高于清廷的水师。但奥斯曼帝国海军整体战力是否也能像舰船吨位一样高于清廷就有待商议了。虽然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一直都在向西方吸取技术,而在海军建设上,奥斯曼帝国海军的舰船性能放眼世界也是不俗。但是唯一诟病的就是实际战力。奥斯曼帝国海军的战绩自18世纪中叶以来就与纸面数据不对称。当然,清廷的水师自1683年澎湖海战以来也严重缺乏战绩支撑。此时无论谁高于谁,都不会有明显的差距。
另外北洋水师又只是清廷海上力量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尽管北洋水师时清朝海上力量的精华,但单拿北洋水师巅峰时期和日本或奥斯曼帝国整支国家海上力量相比谁是亚洲第一确实有点勉强。
北洋水师鼎盛时期,真的能在亚洲排第一吗?
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的防御范围,主要基地在威海卫、旅顺、大沽口等,是当时清廷耗费大量真金白银,从西洋买买买地搞来了一支貌似强大的舰队。
其舰队实力仅次于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匈、意大利、美国,位居全球海军第9强,碾压日本海军成为亚洲海军头号舰队。
“定远”号(旗舰)、“镇远”号,是从德国订购的两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拥有水线以上355mm装甲防护带,4门305mm的克虏伯巨炮,是北洋水师“镇国重器”,亚洲一等一的巨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大型海战平台。
此外,拥有“平远”号岸防铁甲舰,“来远”号、“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济远”号、“致远”号、“靖远”号穹甲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撞击巡洋舰等主战舰艇,以及炮舰、布雷舰、鱼雷艇、辅助船,包括甲午海战以后补充的驱逐舰等大小舰船68艘。
1891 年6 月26 日,在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安排部署下,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亲率由“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和“来远”号巡洋舰组成的庞大编队,正式访问日本的马关、横滨、长崎。
北洋水师访日的40 余天时间里,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礼遇,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对北洋舰队的访问做了详细报道,天皇特地在东京接见了丁汝昌和北洋各舰管带,外相夏本武扬在东京小石川后花园举办游园会招待北洋舰队将领,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在“红叶馆”专门举行了欢迎宴会招待北洋官兵。
当时,仅丁汝昌率领的这6艘铁甲舰、巡洋舰的实力,就已经超过了整个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实力,特别是其中的两艘满载排水量7670吨的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更是让日本海军以及朝野人士非常震惊,无不惊叹北洋水师的强大,感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实力远在北洋水师之下。
长崎事件,北洋舰队水兵上岸,在当地妓院酗酒闹事,与日方警察发生冲突,双方互有人员死伤,并演绎成双方大规模互殴。
最终,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强烈敦促下,慑于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基本上以日方妥协让步,清廷难得在外交和军事上压了日本一头。
但长崎事件,却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朝野,认识到了与清廷在海军实力上的差距,天皇开始每天少食一餐,皇室其他成员主动节衣缩食,带动了整个日本朝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量海军建设费用。
从西方采购铁甲舰、巡洋舰,在甲午海战前,日本海军以40840吨的舰艇总吨位,超过了北洋水师的34325吨,特别是在战舰航速和射速炮上,全面超越了北洋舰队的舰艇,是导致甲午海战整体上北洋水师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1894 年,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正面较量中,首败于丰岛海战,再败于黄海海战,三败于威海卫而全军覆没,全球曾经的第9强海军最终灰飞烟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