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海军为什么戴头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75条回答。

这没什么稀奇,在西方海军属于制式装备,就像我们的劳保手套一样。

这种头罩叫做防闪爆用具,西方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

早在一战时期,欧洲海军就有类似的东西,但技术上很粗。

到了二战期间,美军航母发现一个定律。一旦航母被日军炸弹击中后,往往会出现爆炸,诱爆弹药或者燃料。

而航母官兵绝大部分伤亡,不是炸弹爆炸的弹片直接造成的,而多是被这种爆炸后的冲击波灼伤。

不要小瞧这些灼伤,不但可能造成大量死亡,还会造成可怕的烧伤后遗症,受伤者到死都会非常痛苦。

另外,一旦出现爆炸后,往往会出现大火,导致军舰内的金属物的温度很高,水兵手碰上去甚至会被灼伤,连逃跑都困难。

这种情况下,防闪爆用具就出现了。

一战期间,一些水兵在实战期间,用湿布缠在头部,事实证明可以减少一定的灼伤,但并不可靠,而且很容易脱落。英国海军开始统一配发硼酸浸泡过的布料制作防护面罩,大量装备水兵,但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战期间,这些玩意已经成为制式装备。美军要求水兵在开战时,一律必须带上防护面罩和手套:在爆炸的一瞬间,头套、手套可以吸收大部分爆炸产生的热量而只对人体表皮产生轻微灼伤,而这类灼伤在战斗结束后是可以迅速恢复的。

这大大减少了美军官兵的闪爆伤亡,但效果还是有限。

一来,硼酸虽可以有效防火防爆,但具有一定毒性。虽然毒性轻微,不可能致命,但长期接触是没有好处的:如果反复食用或者摄入小剂量会在体内累积,导致慢性中毒,出现厌食、乏力、精神错乱、皮炎、秃发。

二来,硼酸有一定的刺激性,很容易造成人的过敏反应,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长期戴着。

二战后,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一种叫做诺梅克斯(Nomex)的耐高温阻燃纤维。

这种新科技改变了一切。

这种纤维在300度的灼烧下,可以保持至少10秒不燃烧。

而且它非常耐用,在260度高温下,仍然能够保持100个小时的稳定程度,不会随便失效。

直到今天,消防员的防护服,也是使用这种纤维制造。

所以60年代以后,防闪爆用具都采用这种纤维,下过很好。

在80年代的马岛战争中,1982年5月,阿根廷战机的3枚450公斤炸弹,将考文垂驱逐舰炸沉。

资料中写道:第一枚炸弹落在了战情室后方的电子设备隔间,摧毁了这个隔间和相邻战情室,并且杀死了舰上大部分高级指战员。第二枚炸弹冲进了前部轮机舱,在餐厅的下方爆炸。而第三枚炸弹则砸开了前后轮机舱的水密舱壁。

考文垂虽在20分钟内就沉没,但只有20人死亡,其余170人都成功脱险。

即便金属门已经高温,可以烫坏皮肤,因为有了防闪爆用具,带着手套推门即可。

舰长戴维-哈特-戴克认为,防闪爆用具的意义重大。虽然连续2枚炸弹爆炸,因船员都有防闪爆用具,所以除了当场被炸死的以外,只有10多人受伤:防火制服和防火面罩手套还是有效保护了人,由于高温烈焰持续时间很短,而制服和防火罩在被吹走前吸收了大部分热量,因此大部分人只是表层皮肤烧伤,事后都几乎无疤痕痊愈。

时至今日,这玩意也没什么了不起。

解放军也有类似的东西,主要是芳纶1313,就是这种纤维。

西方海军为什么戴头罩?

英美等西方国家有悠久的航海历史,船员的个人装备也比较齐全先进。在演习中,我们经常看到其海军船员头戴白色、米其色头罩,手臂上套着长长手套,看起来像科技人员在做实验。

这种头罩和手套是一种个人护具,全称“防闪爆面罩手套”,是用Nomex(诺梅克斯)材料制成的阻燃、隔热防护服。

军舰上易燃、易爆物品很多,在战斗起火是常事。熊熊烈火和高温气体,成为谋害船员的罪魁祸首。

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英军船员穿着普通防护服,没有头罩手套。在混战中,很多船员被突如其来的火焰和高温灼伤手、脸。这种灼伤放在平时也不致命,但此时却在短时间中让人行动失能,最终错失逃生机会。

另外,船上的金属把手被火烧的滚烫,船员们无法用手触碰,造成严重后果。

后来人们发现用硼砂、硼酸浸泡的布有良好的隔热、阻燃效果,于是做成防火头罩和手套配发给船员。这种护具不如消防服的防火性能好,但阻燃隔热,透气舒适,长时间穿戴也不影响作战,所以很快在西方海军中流行开来。

▲一战中奥匈帝国的防护头罩,很吓人

二战中,美国海军规定:火灾或战斗警报时,全体成员必须穿好防护服、佩戴面罩和手套,再将裤腿塞进袜子,然后战斗。这也是军队损管的重要部分,只有人员伤亡小,才能保持强大战斗力。

除了阻燃隔热,防火头罩和手套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阻止高温水蒸汽渗透。火灾中产生大量高温蒸汽,船员们虽然穿着防护服,但蒸汽仍无孔不入,渗入头盔、衣服缝隙烫伤皮肤。戴上防火头罩、手套便可以阻隔蒸汽,保护头部、颈部、手部不被烫伤。

▲二战中,美军身装防火头罩的防空炮兵

1967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Nomex(诺梅克斯)新材料。这种材料阻燃隔热性能很好,在300~400℃火焰中持续10秒也不会点燃;在260℃高温中使用100小时仍保持70%强度,304℃高温中使用7天仍保持50%强度。

还有优秀的耐酸、耐碱性,重量轻又抗老化,所以迅速替代硼酸阻燃布,成为防护服的新材料。在航天服、飞行服、赛车服、坦克防护服以及防护手套中都大量使用,还在环保除尘、消防、石油等领域广泛使用。

▲Nomex(诺梅克斯)材料

此外,Nomex还有良好的绝缘性,所以也在变压器、电机、发电机等电气设备和航空、航天、高铁上大量使用。

比如空客A380客机,其机舱门、内舱地板、壁板、行李舱、发动机罩等就大量使用由 Nomex 和Kevlar(凯夫拉)组成的蜂窝状材料。它有比强度高、刚性大、重量轻、韧性好的特性,寿命又长又稳定,所以A380整机重量大幅下降,成为经济性最好的客机之一。

▲蜂窝状材料

2002年,Nomex材料发明人——威福瑞德·斯威尼(Wilfred Sweeny)获杜邦拉瓦锡奖章。

1982年,防火面罩和手套在英阿马岛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时英国“考文垂”号驱逐舰被1000磅炸弹击中,迅速下沉。强大的冲击波和火焰涌进战斗信息中心(CIC)舱室,所有人员都被震晕。

▲“考文垂”号驱逐舰

烈火掠过船员,把耳机都烧化了。多亏了防护服和头罩、手套吸收大量热量,才使船员只受到轻微灼伤,没有伤亡。船员们不久就痊愈了,也没毁容留疤,大家都能正常的生活工作。

▲面部受伤的船长

▲康复后的船长

在我国,这种优秀材料称为“芳纶1313”。1997年研制成功后大力推广,已迅速在各个行业中发展应用。

综上,防火面罩和手套是士兵防护服的必要补充,能有力保护士兵生命安全,所以在很多国家海军中全员佩戴,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西方海军为什么戴头罩?

戴起来很丑,但这却是用血的教训买回来的,想更好地在战场上活命,戴这个很有必要!

在古代战场上,冷兵器时代,更多是刀、枪、剑等武器,伤害性不高,但古人为了安全,还是发明了铠甲和头盔,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重要的战争物资。

而随着热兵器时代的来临,铠甲面对火枪,优势不再,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铠甲和头盔慢慢地被更坚固的防护工具所替代,陆地上风靡一时的铁甲骑兵被丢进时代的垃圾桶。

海军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无论多么庞大的木船,都无法对抗铁甲船。鸟枪换炮的时代,彻底来临了。虽然铁甲船牢固性得到了提升,安全系数也得到了提升,但在战争中,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铁甲虽然不易损坏,在面对炮火时,也不会出现散架的致命伤,但在炮弹落在甲板上时,会产生巨大的火焰,而在舰船内的弹药爆炸时,所带来的高温,瞬间就会将船体的温度提高到人体难以承受的底部。

如,船舱内的把手、设备等均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烫伤;再比如,炮弹所带来的热浪也会对脸部造成严重的灼伤。

面对这个问题,面罩就应运而生;在开始阶段,用的是湿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预防被灼伤,有着一定的效果。但受到环境和实效性的限制,效果只能说算是凑活着用,是没办法之下,水兵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手段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进,世界进入到一体化进程之中,海战成为了争霸世界的重要手段,战争也就变得更加频繁和残酷。这种因为高温被灼伤的事件不断地上升。特别是在日德兰海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发现,这种因爆炸和高温对士兵造成的损坏,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所以,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也就是英国,研制出了一款专用的防护面罩和手套。

这种是一种经过硼酸浸泡过的布料制作而成,效果比之湿布提升很多。但这就是为了应对战争所制定的防具;防护效果可以,却有毒。虽然毒性很轻,短时间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时间一长,毒性在身体内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厌食、乏力、精神错乱、皮炎、秃发等问题。

再者,长时间佩戴这个防护工具,还会存在过敏等现象,所以虽然被英军推广,然而不过存活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淘汰。但佩戴这种头罩,却成为了西方海军的一大标配。

紧接其后,就是美国霸主的崛起,新崛起的霸主美国,从根上就认为他们才是最正宗的欧洲人,这种防护工具,自然也瞧不上眼,所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推出了一个更加完美的防护工具。

采用诺梅克斯耐高温阻燃纤维,这种材料在260度高温环境下,稳定性可以达到100个小时,就算是在300度的灼烧下,也可以坚持10秒的时间而不燃烧。这在技术上拉开了英国一条街。

这种材质,因为其优良的性能,在世界上得到推广,成为了有实力的海军部队的标配防护工具。甚至到了现在,防火警察及消防员使用的防护服,都是采用这种材质。

虽然,这是一款60年代的工业品,但由于一直被视为战略物资,所以对华属于管制物品。直到七十年代,国内才仿制出了类似的产品:“芳纶1313”,但因为核心技术受控,直到2000年左右,才自主钻研突破,试验成功。自此,头罩也就不再是西方海军独有的风景。


END

西方海军为什么戴头罩?

防火,避免被大面积烧伤。

这些都是大规模海军对抗中积累的经验,可以说是用鲜血换来的。

所以不戴才比较奇怪。

西方海军为什么戴头罩?

这玩意的学名叫“防闪爆面罩和手套”。早在一战后就已经有了,因为那时都是脸贴脸玩炮战,早期火药技术不是很好的时候大家用HE弹洗甲板的时候还好,只要在有装甲保护的地方就烧不着,不过随着能瞬间穿甲燃烧加爆破的AP弹的出现,军舰上所有地方都变得不安全。而一旦被击中就会着火,而着火后人员在火场逃生时没有防护设备该怎么办?就像今天的消防员一样,没有防火服谁敢冲进火场救火。国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上穿戴防火头套和手套的舰员

所以在那时候,只要进入战备状态,炮塔内的、以及一些重要的战位就先穿戴好头套和手套,不过主要还是在炮塔内部以及底下舱室的人员使用,露天炮塔还是头盔更实在一点。早期是使用硼酸浸泡过的阻燃布制成,后来杜邦公司(没错,就是避孕套的那个)发明了NOMEX防火纤维,所以也就应用到了这上面。并受到海军舰艇人员们的喜爱。而最近一次的事例是英阿马岛的谢菲尔德号被击中后的大火在舰艇上肆虐,而穿戴防火头套的舰员们大部分只是表层皮肤被烧伤而已。炮塔内部的人员也得穿戴

所以这玩意也一直用到了现在,毕竟它有这种防火的功能,对于舰艇上的人员们来说是非常实用,所以每次我们看一些电影或者军舰演习的画面时都可以看到军舰上的人员套着一个只露出眼睛的头套,这应该也是对舰员们的一种爱护吧。而目前全球能生产这种防火耐高温的芳纶材料只有美、日、韩、中四个国家有能力生产。

西方海军为什么戴头罩?

日前,央视报道播出了《海军武汉舰:你为我命名 我为你守护》的节目,报道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海军武汉舰官兵心系抗疫一线,心系武汉市民,作为以英雄城市命名的战舰,官兵们尽管身处距离武汉市1300多公里的湛江某军港,但时刻牵挂着抗击疫情的进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武汉加油。在节目中,有细心的观众发现我海军个人防护用具有了极大的改善,配发了防火防爆头罩和面罩,这是个贴近实战的巨大进步。平时留意观看西方海军舰艇演习训练相关图片、视频的军迷们可能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西方海军舰员们在战斗演习时普遍会在头上套上一个很大很宽的头罩,看起来颇为滑稽,甚至有些恐怖。 那么,舰员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这种尺寸偏大的头罩的正式名称叫“防闪爆面罩”,它是舰员个人防护装备中的重要一部分,舰员们除了会套上“防闪爆面罩”,还会穿戴着同样尺寸偏大的“防闪爆手套”。千万别小看这两件看似很简陋的装备了,一旦真的发生险情,它们可是救命装备呢!假如舰艇被直接命中、起火燃烧时,强大的爆炸冲击波和烈火高温将对舰员形成重大威胁,此时“防闪爆面罩”就有了用武之地。它由具有优秀耐热性能的NOMEX材料制成,能够在200多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长时间保持正常的隔热、耐热性能,可以有效保护舰员的头部和颈部。 “防闪爆手套”也是由同样的材料制成,它能够保护舰员的双手远离高温,可以去触碰因为爆炸、燃烧而变得非常滚烫的设备、部件,这一点对于舰员自救逃生甚至是继续操纵舰艇作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除了防闪爆面罩和手套可以提供防护,舰员们平时穿着的作训服同样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作训服用阻燃材料制成,可以给舰员躯干四肢提供防护,是舰员们平时随时穿着的。而防闪爆面罩和手套则需要舰员随时随身携带,平时不用穿戴,毕竟它们很宽大,行动起来有些累赘。一旦进入战斗状态,舰艇可能遇袭时,舰艇上会发出警报,舰员则会马上拿出装备进行穿戴,以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安全。当然了,比起由消防战斗服/高温隔热服+消防头盔+防护胶靴+消防手套等先进装备组成的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体系。西方海军普通舰员的这套由具有阻燃特性的作训服+防闪爆面罩+防闪爆手套组成的个人防护装备体系显然只是“弟弟”级别的,总体防护能力明显处于下风的。 为什么不为舰员配备消防员级别的个人防护装备呢?其实,对于普通舰员来说,目前这套体系的防护能力基本足够应付挑战,普通舰员并不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滞留灭火。配备消防员级别的个人防护装备,反倒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行动,无论是工作还是逃生,都非常不便。更关键的一点是,比起消防员级别的高大上个人防护装备体系,舰员这套简易版的个人防护装备体系可便宜得多了。目前防闪爆面罩和手套在西方海军舰员中已经是非常非常常见,不过在人民海军上,因为观念、习惯、经费等原因,外界暂时只是看到舰艇消防人员有使用类似装备,而普通舰员并没有大规模普及装备,所以希望早日看到这两件救命小装备大规模配备人民海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