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曼施坦因为什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说说,原因如下:

第一,列宁格勒的苏军实力强劲。

进攻列宁格勒的德军为70万兵力,但中期就大量抽调到南方其他战场。

相反,苏军在列宁格勒有90万兵力,还有近百万民兵武装。

而苏军是防御一方,不需要太多兵力,90万军队加上近百万民兵,对付德军几十万人足够了。

就战力来说,苏军并没有太大的劣势,具有坚守的条件。

第二,列宁格勒的地形易守难攻。

这里和莫斯科、基辅等地不同,不是开阔的平原。

列宁格勒附近水网纵横,河流众多,还有大量的树林、沼泽、山地。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彼得大帝为了占领这里,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德军在这种地形作战,战力尤其是装甲军团的优势难以发挥。

德军装甲军团大范围的迂回包抄,经常被复杂地形所阻碍。

第三,列宁格勒的防御非常坚固。

谁都知道,列宁格勒本来叫做圣彼得堡,是沙俄200年的首都。

由于圣彼得堡距离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甚至波兰都不算远,还在波罗的海边上,是比较容易遭到敌人进攻的。

所以,早在沙俄时期,这里就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部署了重炮。

苏联时期,虽然首都搬迁到莫斯科,列宁格勒仍然是第二大城市,修建了更为复杂的防御工事。

列宁格勒的防御阵地纵深高达数百公里,有数道极为坚固的防御阵地组成。

任何敌人想要攻破这些阵地,都是非常困难的。

而战争爆发以后,德军尚且没有杀到之前,有超过100万名列宁格勒市民被动员以修筑新的防御工事,在沿城区域构筑了数条防线。

于是,这里防御更为坚固!

更重要的是,苏军早就囤积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包括粮食和弹药。

第四,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失去和外界的联络。

德军并没有彻底封锁列宁格勒对外补给线。

自始至终,苏军都保持拉多加湖上的一条狭长的走廊,冬季可以利用冰冻的湖面运输,其他季节也可以使用卡车运输。

即便有了补给线,哪怕运输量有限,对守军也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希特勒很快就改变了作战重点。

希特勒在1941年9月16日以后,就放弃吃掉列宁格勒的计划,将北方集团军群主力南调,参加规模空前的莫斯科会战。

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和原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之第57装甲军均被调往莫斯科方向,不久,第18航空军也转给第2航空队。

德军剩余兵力有限,只能进行围困战。

但苏军又有一条补给线是通畅的,所谓围困的作用有限。

话虽如此,苏联为了保卫列宁格勒付出巨大的代价。

军人伤亡尚且不谈,仅仅平民就有64万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死于饥饿。当时普京还没有出生,他的母亲在城内饿到晕死过去,差点断气,哥哥维克多则死于非命,一说被人吃掉了。当时由于极度缺乏粮食,吃人现象并不稀奇。

另外还有40万平民,死于撤退的路上,死亡平民超过100万。

而苏军虽守军90万,但不断增援,不断伤亡,在3年时间一共损失了高达343万人。

苏联军民死亡超过440万人。

德军也在持久战中,损失了57万人。

二战中,曼施坦因为什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曼斯坦因尽力了——连自己的长子也战死在列宁格勒,能说没尽力?没办法,阴错阳差,曼斯坦因没料到自己的攻势正好迎头撞上了苏军蓄力已久的反攻,希特勒给他的那点兵力和装备能当好救火队员、稳住列宁格勒战线已经是奇迹了,攻下它?———想都别想!1

列宁格勒作为沙俄的旧都和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极高的政治和经济价值。列宁格勒旁边的喀琅施塔得也是波罗的海最重要的港口,列宁格勒同时也是连接西伯利亚铁路和“列宁格勒—莫斯科铁路”大干线的枢纽。

最关键‬的‬是‬,德军占领列宁格勒意味着在苏联‬北方获得一个稳固前进的‬基地,靠海运就能完全解决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问题,同时‬威胁‬摩尔曼斯克‬,切断‬西方‬从‬北方‬支援‬苏联‬的‬补给线‬,这个甜头‬实在‬太大了‬,因此‬希特勒‬决心‬在‬1942年‬拔‬下‬这个‬钉子‬。

1942年7月4日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后,曼施坦因在罗马尼亚休息了几周。当他返回部队时,希特勒发来命令要求他和他的第11集团军北上,加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对列宁格勒的“最后一击”。

2

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已经被证明是一位卓越的围城战专家,让他来结束持续时间已长达一年的列宁格勒围城战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当曼施坦因于1942年8月27日抵达列宁格勒时,那里的德军已经陷入了一场令人回忆起一战的堑壕战。由于运输困难,他的第11集团军各部无法全部如期抵达,耗时两个月才缓慢地完成这次向北方的调遣和展开。

塞瓦斯托波尔的作战经验告诉曼斯坦因,在仓促之下进攻一座由20万人防守的城市会让他的部队鲜血流光。此外,曼斯坦因发现,北方集团军群还缺乏足够数量的工兵、火炮、突击炮和空中支援,甚至弹药基数也不够,而这些因素对于他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最终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尽管部队有限,但曼施坦因还在奔赴列宁格勒的路上就制定了“北极光”计划,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战术奇谋和机动作战。他意图用5个步兵师和20门口径240毫米的K3重炮在列宁格勒南部要塞防线上“砸开”一个缺口,然后在夜间强渡涅瓦河。

一旦德军在对岸建立起桥头堡,曼施坦因将立即派出第12装甲师和另外4个步兵师后续跟进渡河,包抄苏联第55集团军侧翼,继而挥师向北突击列宁格勒-奥辛诺维茨( Leningrad- Osinovets)铁路,切断苏军横穿拉多加湖的脆弱补给线,那么这座城市将很快就因为彻底断粮而完蛋(该城严重缺粮,一个城市居民单日口粮仅为150克掺了烧焦面粉和‬可食用纤维的面包。至1942年8月列宁格勒已经饿死了‬42万平民!),曼施坦因这样的思路很“聪明”,他是在力图避免陷入类似斯大林格勒那样代价高昂的巷战。

👆列宁格勒被围困了872天,活活饿死了64.2万人。

3

就在曼斯坦因紧锣密鼓地准备进攻时,斯大林也调来大量预备队,准备用多达两个方面军的力量(基里尔·梅列茨科夫上将的沃尔霍夫方面军与列奥尼德·戈沃罗夫中将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向涅瓦河和希尼亚维诺高地( Siniavino Heights)发动攻势,其进攻矛头基本和曼斯坦因的“北极光”计划迎头相向。

8月27日,上述两个苏联方面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攻。列宁格勒方面军尝试渡过涅瓦河,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没有成功;而沃尔霍夫方面军则凭借巨大的兵力优势,成功在希尼亚维诺高地制造了一个深入的突出部,梅列茨科夫随即将苏联第2突击集团军投入到这个突出部,德军前线形势岌岌可危。

好在曼施坦因北上的11集团军已经基本赶到列宁格勒外围,他亲自指挥希尼亚维诺高地周边的所有部队,并抽调自己的两个预备队步兵师前去拖住苏军。

4

很快曼斯坦因就意识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不是这样和苏联人对耗下去,而是用一次钳形攻势切断反攻苏军的退路,这样的招数也将在下一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重复使用。

曼施坦因于9月21日动用包括两个装甲师在内的6个师在侧翼突然发动攻击,成功包围突出部,困住了苏联第8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各一部。

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曼施坦因一直避免近战,只是持续用炮火和空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压缩包围圈。

一直拖到10月中旬,他才下决心向包围圈进行地面攻击,很快第11集团军杀了进去,毙伤俘苏军12万多人,自身死伤50000多人,这虽然是一次辉煌的战术胜利,但也耗光了曼斯坦因手上宝贵的预备队。而在1942年,德国居然还没有全国总动员!———难以及时给他补充足够的人力和粮弹器械。

曼斯坦因不得不推迟“北极光”计划‬。

5

大战甫定之际,曼施坦因于10月30日接到噩耗,他的长子罗·冯·曼施坦因中尉已于前一天在伊尔门湖附近不幸阵亡。曼施坦因在10月18日还和他一起吃过饭,长子的死讯将踌躇满志准备“再干一场”的曼斯坦因搞得灰头土脸。

曼斯坦因和他的长子(右)👆

没过多久,斯大林在中线和南线又开始搞事(“天王星计划”和“火星计划”),希特勒只得让曼施坦因撤出北方集团军群到中线指挥作战,他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甚至都转移到了离莫斯科最近的勒热夫。

可是南线斯大林格勒战场形势比勒热夫更紧迫,希特勒又在11月20日紧急派曼施坦因去接替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职务,这样曼斯坦因被越调越远,进攻列宁格勒的“北极光”计划自然被无限期地搁置,直至胎死腹中。

当然,他的列宁格勒之行好歹稳住了德军北方战线,为北方集团军群续命到1944年,不然在1942年北方集团军群就很可能在列宁格勒苏军的反击中彻底崩溃,遭遇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同样下场。

二战中,曼施坦因为什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曼施坦因以及他的第11集团军在结束克里木半岛的战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随即接到了开往列宁格勒的命令。曼施坦因和他的集团军接到了新的指令:占领列宁格勒。

第11集团军并不是全数来往列宁格勒,第42军46师和罗马尼亚军队将德军在南翼的战略进攻;第50师留守克里木半岛;最精锐的第22师则调往了克里特岛,在那里改编为空降师,直到战争结束这个师都待在那里;第72师则在开进途中转隶于中央集团军群,去应付那里的危机。最后实际调往列宁格勒的只有第30、54军部以及第24、132、170步兵师和第28轻装师。不过调来部分曾经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强大的攻击炮兵部队。

就在曼施坦因计划如何拿下列宁格勒时,其友邻的第18集团军的沃尔霍夫防线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强大的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在该集团军防线上达成了纵深突破,希特勒当即命令曼施坦因暂时放弃对列宁格勒的进攻,转而去增援第18集团军,恢复那里的战线态势。德军第11集团军经过艰苦的作战,围歼了突入德军防线的苏军集团,重创了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恢复了第18集团军的防线,但是第11集团军的各师也受到重大损失,原用进攻列宁格勒而准备的弹药也消耗殆尽,第11集团军已经无力再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攻势了,除非得到必要的兵力和弹药补给。

希特勒也认识到以第11集团军现有的实力很难担任进攻列宁格勒的重任,但是由于南翼战事的吃紧,他无法给予曼施坦因更多的兵力支援,他希望可以把进攻目标缩小一点。不过第11集团军司令部表示,不经过补充新锐兵力或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绝不能实施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即便在没有参与第18集团军防区的作战下,曼施坦因对于他的兵力和所担负的任务都感到信心不足,现在他更加不会同意发起进攻了。就这样曼施坦因和他的集团军最终没有对列宁格勒发起进攻,自然也就不可能占领列宁格勒了。曼施坦因和他的集团军司令部在短暂的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一段时间后,随即奉命前往斯大林格勒,他们将奉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肩负营救第6集团军的重任!

二战中,曼施坦因为什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二战时期,德军围困列宁格勒近900天,为何却始终攻不下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1939年9月1日,以德意志为主的三个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从欧洲燃烧到亚洲,从大西洋燃烧到太平洋,根据记载,二战中先后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其中,发生战争的区域面积更是达到了2200万平方千米。

为了反抗法西斯国家所造成的暴乱,苏联、中国等国家组成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取得胜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也留下了无数战争故事,1941年,德军突破苏联的防御壁垒,开始进攻苏联的要地列宁格勒,可面对战争设备先进的德军,双方进行了长达882天的拉锯战,苏联最后竟成功保卫了列宁格勒,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多方筹谋,列宁格勒的防御工事十分完善

在当时,德军的闪击战名声十分响亮,这种战争方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依靠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筹谋对目标进行快速打击,在对苏联进攻初期也十分受用,成功入侵苏联后,为了能够快速抑制苏联其他地方的反抗,希特勒下令快速攻下列宁格勒,作为苏联海军舰队的重要基地,列宁格勒的位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斯大林也一早意识到这座城市的重要性,所以便开始筹划当地的防御工事。

1941年9月初,占领了涅瓦河的德军正式开始对列宁格勒进行炮击,仅仅过了几天,德军便从陆运和空运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的联系,包围战就此打响。

当时,苏联调动了列宁格勒舰队的所有力量,光是飞机就有600多架,整个城市到处都是挖取的战壕和碉堡,反抗能力十分强横,导致德军没有办法近距离的接触和包围这座城市。

同时,在此次列宁格勒保卫战役中,苏联启用了一位重要的人物——朱可夫,由于作战经验丰富,朱可夫受命组织了此次保卫战役,他将城市中的所有市民们规划安排,分置于不同的防御工事之中,还不忘积极组织军队反击,利用突击部队成功地打击了德军的左翼,利用防空炮和海舰队轰炸德军基地,消耗了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水运之路开启,使列宁格勒的物质基础得到保障

可列宁格勒除德国法西斯之外,还有其他的法西斯国家参与助攻,一时间列宁格勒内部的物资消耗十分巨大,可德军早已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部的联系,所以在当时,物资的供给是一大难题。不过幸运的是,虽然空运和陆运之路都被阻断,幸好列宁格勒还可利用外部的拉多加湖水路进行运输物资。

可由于战争时间持续非常长久,尽管可以通过水运来运输物资,但城内每日消耗的物资数量非常庞大,并且许多运送物资的卡车司机们有的在半路上就昏迷死亡了,有的则是由于湖面架不住卡车的重量而发生断裂,导致人车一起坠入湖中。

千难万险之后,这些送进来的东西只能勉强供给前线战争的士兵使用,每天有许多人饿死在城内,在德军每天不间断的炮击轰炸下,每人每天仅仅能够得到300多克的粮食,根本不够填饱自己肚子的。

即便如此,苏联人民依旧在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反抗意志与气节,列宁格勒的剧院仍在夜晚中正常演出,每场都有数不尽的市民们前来观演,城市图书馆也天天爆满,甚至连城内的学校都如同正常日子般每天上下课。

如此可见当时苏联人民的凝聚力,人们心中都怀有希望,认为列宁格勒肯定能活着走到最后,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德军的犹豫不决,为列宁格勒留下了一线生机

希特勒在指挥德军进攻苏联之前经过了多方部署,但错就错在犹豫不决的战略方案上,在他命令德军进攻莫斯科时的犹豫给了苏军一次喘息的机会,从而使得莫斯科有时间套上了一层坚固的防御壁垒,也能从更深层次分析德军的进攻计划,开始多方面的准备工作,所以,在德军逐渐显露出包围列宁格勒的行动时,反观苏军这边没有太过于惊慌,而是立刻部署展开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至于到了战争后期,德军这边的物资供给链频频间断时苏军甚至能够在城内自给自足,还能不断地组织军队对德军进行规模打击。

所以综合来说,希特勒的意图很早之前就已经被苏联察觉,他想要通过控制列宁格勒进而重创苏联的目的是很小概率才能够达成的,最终,1944年1月27日,这场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的战争迎来了结束,苏军以惨烈的代价守护了列宁格勒,保卫了自己的领土。

二战中,曼施坦因为什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拿下克里米亚以后,晋升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和他的第十一集团军便接到命令,开拔前往列宁格勒。不久,噩耗传来,接替因病去世的莱希瑙元帅担任第六集团军司令的保卢斯(原本已经内定他顶替哈尔德将军出任陆军总参谋长),在斯大林格勒被苏联红军包成了粽子。无奈,曼施坦因被喊去解围,第十一集团军的部队则被拆分,就近填补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防线上的漏洞去了……《失去的胜利》里有句事后诸葛亮似的哀叹“如果十一集团军不是奉调开赴列宁格勒,而是继续留在南方集团军群充任预备队,不仅可以有效的遏制俄国人的天王星行动,第六集团军可能就不会被包围,至少被歼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战中,曼施坦因为什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曼施泰因的回忆录写得很巧妙,好像他突然接到调动命令就走了。其实德军就是没有攻下该城的实力。列宁格勒包围战充分证明德国空军实力不行,波罗的海舰队及岸炮部队没遭多大损失,舰炮加岸炮吊打德国陆军炮兵。因此,德国陆军的优秀素质根本无法打开。另外,列宁格勒是俄国的立国之本,工业实力雄厚,而且地形上受水网湿地的保护,是最难攻下的城市。如果德国初期倾全力于此,才有可能成功。换句话说,德军制定了错误的作战目标,只有先拿下列宁格勒才能打断俄国的脊梁。而不是莫斯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