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步枪已经具备冲锋枪的功能,冲锋枪为何还能存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使用场景的问题。
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弹药不同。
即便是短自动步枪,仍然使用的是自动步枪弹。
而冲锋枪很多同短自动步枪结构上没什么不同,但使用的是手枪弹。
由于弹药不同,双方也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武器。
自动步枪的定义是,杀伤400米内的敌人。
所以,自动步枪的有效射程在400米。以往400米的射程意义不大,因为目视一般不可能射中这么远的目标,但现代化作战的步枪装备了瞄准镜以后,400米精确射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自动步枪虽然也有近距离,也就是50米内扫射压制的功能,但很多军队是不用的。
一些国家的自动步枪根本就没有扫射的功能,只能三连发射击,以强调精度。
所以说来说去,自动步枪还是强调在50米到400米内相对精确的消灭敌人,自然50米内也有压制敌人和消灭敌人的能力。
但冲锋枪就完全不同。
因为发射手枪弹,即便冲锋枪的枪管较长,射程也不可能同自动步枪相比。
比如大名鼎鼎的乌兹9毫米冲锋枪,表面上有效射程是200米,实际上多在50米内使用。该枪射速极高,打完一个20发弹匣花费的时间也就一二秒,主要用于近距离压制。
再看看我军的79式冲锋枪,射程已经很牛逼了,可以在150米距离相对精确射击,但也仅此而已。它的射程无法再远了,毕竟是发射手枪弹。
简而言之,冲锋枪就是用于近距离作战的,自动步枪则不是。
那么,为什么不淘汰冲锋枪,只用自动步枪呢?
主要是自动步枪的体积大,威力大,重量大,很多时候并不适合近距离作战。
长自动步枪,在近距离屋内作战中,转动不方便,反应速度较慢。
同时子弹穿透力太强,很容易造成误伤,甚至伤及战友。
另外,自动步枪弹和手枪弹的重量有差别,同样30发弹匣,冲锋枪就要轻得多。
由此种种,冲锋枪是不可能被淘汰的,也是自动步枪无法取代的。
突击步枪已经具备冲锋枪的功能,冲锋枪为何还能存在?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军队中枪械领域。
5发弹仓供弹的手动拉栓式步枪,一度曾经大行其道,至少在百余年中,是全球陆军步兵标准的制式装备,射程非常远,八百米甚至上千米,都能击杀战场上的目标。
8发弹仓和10发弹匣供弹的半自动步枪,在二战时已经不鲜见了,M-1加兰德、G-41/43、SVT38/40半自动步枪;战后的SKS、Karabiner-S、56式、M59等半自动步枪的列装范围就非常可观了。
20/30发弹匣供弹的自动步枪,输出的火力要比10发弹仓和弹匣供弹的半自动步枪更为凶猛,已经成了全球许多国家军队步兵枪械的标准装备,只是枪械口径不同的区别而已。
按理,在半自动步枪特别是自动步枪,成了全球军队的标配以后,5发弹仓供弹拉枪栓非自动发射的步枪,就将被彻底淘汰了,但仍然有部分手动步枪,在一些国家的军中服役着,装上一只光学瞄准镜,就成了一把具备狙击功能的狙击步枪。
冲锋枪,采用弹匣供弹模式,弹容量基本上与自动步枪没有什么实质区别,但有效射程、弹丸对目标的侵彻力、对人体的停止作用等,却要远逊于自动步枪。
原因就是冲锋枪发射的是7.62mm、9mm、11.43mm等手枪弹,圆弹不仅弹头短、而且药筒装药量小,导致枪口动能低,初速每秒仅有300余米,有效射程也只有200米,某些冲锋枪有效射程不足百米。
自动步枪,现役绝大多数发射的是5.45mm、5.56mm、5.8mm等小口径子弹,以及发射7.62mm中间威力步枪弹,这些尖弹不仅杀伤威力足够,可能还存在过度杀伤的问题,百米内也即步兵最普遍的交战距离,能击穿身着防弹衣的士兵。
因此,对于全球军队包括抵抗组织来说,装备的几乎都是自动步枪,冲锋枪已经不是步兵的标准武器,但各国军队中仍然保有数量较小的冲锋枪,提供给侦察兵等执行特殊任务的人员使用。
尽管使用了包括工程塑料等在内的新颖枪械材料,但由于发射的是步枪弹,加上一只30发的实弹匣,步枪相对而言,仍然是很沉的,俗称“7斤半”,许多步枪不可能轻于这个重量了。
冲锋枪,则有所不同,一般都要比自动步枪短,体积较小,在同样采用30发弹匣供弹的前提下,由于冲锋枪发射质量较小的手枪弹,因此,一只30发的实弹匣要比自动步枪上的那只30发实弹匣轻许多,整枪重量也要比自动步枪轻许多。
在携弹相同子弹时,冲锋枪不仅短,而且重量轻,便于军中特勤人员携带,非常适合执行秘密渗透、刺探军情、暗杀和爆破等任务,在百米距离内,也能有效杀伤有生目标。
二战时,欧洲战场上的德、意、英、美、苏军装备了大量的冲锋枪,堪称冲锋枪装备和使用的“黄金时代”,包括半自动步枪也已大量装备,但战后自动步枪力压栓动、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成为各国军队步兵的制式装备。
但由于冲锋枪体积小、重量轻、易携行、火力猛,仍然在军中小范围使用,并未被彻底淘汰,但冲锋枪的“黄金岁月”却早就过去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突击步枪已经具备冲锋枪的功能,冲锋枪为何还能存在?
突击步枪和冲锋枪是两种不一样的步枪,突击步枪的有效距离比冲锋枪要远的多。一般突击步枪的有效距离是300~400米,美国的M16系列就是400米,而俄罗斯的AK系列有效杀伤距离就是300米。
他们的口径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冲锋枪的子弹是手枪子弹,口径一般是9毫米,也有7.62的,更有特殊的手枪口径是5.7毫米。而突击步枪的子弹口径要小一些,美国的口径是5.56,也是多数国家的口径。俄罗斯的突击步枪口径是5.45,而中国自己又立了一个口径是5.8毫米。
突击步枪的有效距离是400米左右,而冲锋枪的有效距离一般是折半的,150~200米,这基本就是有效距离了。有效距离和常用距离又是不一样的,突击步枪的常用距离一般是100~200米,而冲锋枪的常用距离一般只有50米到100米,而手枪的手机距离一般也就是10米到30米左右,一般都是距离越近射击越准。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般突击步枪用在野外,在自然环境中使用距离是比较空旷的。冲锋枪一般在城市等建筑比较密集的地方,要的是冲击威力,尽量打出比较多的子弹量,一是心理威慑,二是实际的压制。冲锋枪和突击步枪是两种使用环境的枪械,几乎没有取代关系,只有合适使用而已。
突击步枪已经具备冲锋枪的功能,冲锋枪为何还能存在?
现代部分军迷对冲锋枪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图片里的“汤姆森”冲锋枪上,这个型号还包括二战期间著名的苏联PPSh/PPS、德国的MP40,甚至是“司登”、M3…这一类的全尺寸冲锋枪已经被淘汰了,因为它们发射手枪子弹不但射程近,威力也比较低,在200米外除非是经过特殊训练的射手,其他人是很难击中目标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近战武器,与军队要求的野战条件下400米精确射击差的有些远,所以二战结束之后,老式栓动步枪和这类全尺寸冲锋枪都退居二、三线,结合了这两种枪的特点,发射中间威力子弹或者小口径子弹的突击步枪成为了步兵连队的最基本武器。
但是老式步枪和冲锋枪并没有退出枪界舞台,老式步枪的栓动发射原理比应用到现代狙击步枪上了,而冲锋枪开始往中小型化发展。
现代战争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武器需要应对不同的战场环境,枪也是一样早就不是一个型号统一的时代了,比如说:在很狭小的活动空间里(地道内),正常尺寸的突击步枪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不便,而手枪由于射速慢、火力持续性低,压制能力显得不足,这个时候中小型冲锋枪的短小、火力猛烈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并且狭窄空间交战距离大多在15米内,不需要考虑射击精度问题,敌我相遇就看谁先开枪,所发射的子弹密度越高,就越能占上风将敌人击毙了。
进入到2000年代初世界上的地区性战争并没减少而是增加了,有战争就必然会有空军与地面防空武器之间的较量,虽然作战飞机胜多负少,但被击落的次数也出现增长,飞机击落之后飞行员伞降到敌占区的安全受到了重视,以往飞行员都携带手枪进行自卫,但与敌搜索队相遇时手枪的自卫能力过低,手枪射击是一门专业技术,一般战士5米内击中目标已经很不错了,特种部队战士15米为良好、20米为优秀,问题是飞行员不是特种兵,能上靶10米就不错了,就这技能与手持突击步枪的敌方搜索队对抗实在是没有还手之力…为了提高飞行员降落在敌占区的安全性,西方国家开始给飞行员配备了微型冲锋枪,它是体积大小同大型自动手枪相似,但是它有折叠枪托抵肩可提高射击时的稳定性,并且它的枪管也要比手枪略长一些加上光学器材的配合,精确射击距离达30米以上,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飞行员的自卫能力,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将敌人反杀。
奥地利“斯太尔”微型冲锋枪,目前配备给了比利时空军试用,以提高飞行员战场上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
总之,冲锋枪虽然不在一线部队使用了,但二线、三线部队,特种作战分队仍然在使用,当然使用它更多的是警方,与持戒犯罪分子交战,冲锋枪可有效的压制对方的手枪。
突击步枪已经具备冲锋枪的功能,冲锋枪为何还能存在?
首先从外观来说,枪管的长度不同。冲锋枪的一般精确射程为50米,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再远一点实战作用几乎为0了。因此冲锋枪虽然采用手枪弹,但是枪管比一般的手枪要长出不少,这样就使得冲锋枪射程远超手枪。但由于火药燃气量的限制,过长的枪管反而会影响内弹道学,因此冲锋枪的枪管一般不会超过300mm。相比之下突击步枪除了短卡宾型外,基本枪管长度都在500mm以上,足够保证在400内拥有足够的精度,而在600米内仍然可控。
冲锋枪因为突击步枪替代了它的野战职责而一度衰微。到了1960年代之后,除了以色列的UZI,中国正在研发的“丛林冲锋枪”(即79式)以外,研发冲锋枪的国家寥寥无几。但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一个突然的事件震动了各国,这就是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以色列人质导致的“慕尼黑惨案”。
慕尼黑事件最终以解救行动失败,全部人质被杀收场。接下来几年巴以冲突带来的恐怖袭击让各国开始重视主权国家对抗之外的非常规武装威胁——即反恐行动。由于这次耻辱的反恐经历,联邦德国成立了著名的德国边防军第9反恐怖大队——GSG9。但是选择武器时又让他们犯了难,当时德国主力的G3突击步枪发射的是7.62*51子弹,在反恐行动中威力过大,而且近距离射击后坐力又难以控制,容易误伤人质。因此,经过一番权衡,GSG9最终将近距离作战武器选择为1966年HK公司开始生产的MP5冲锋枪,并在1977年摩加迪沙机场劫持事件中一举成名,从此MP5这把“最佳反恐利器”就成为了几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反恐力量的标准配备。
MP5冲锋枪算是冲锋枪的拯救者,它大量使用塑料件生产,重量只有2.5千克,比起M4A1还要小一号,也比二战它的前辈MP40小了一半。虽然尺寸小了不少,但它在近距离作战的威力却丝毫不逊色于它的前辈,而且由于采用500J的9*19子弹,它的威力比起同等长度的AKS-74U要低很多,后坐力也相当容易控制,能够在近距离把数枚9mm子弹打到恐怖分子的胸膛之上。更重要的是,由于手枪弹自身速度很低,MP5很容易配备亚音速子弹和消声器,从而成为一把无声杀人利器——MP5SD。摩加迪沙反劫持行动中,该武器就成功表现了自己的价值。
而冲锋枪迎来革命要到冷战以后,在这个时候,各国二线部队已经广泛配备了AKS-74U和MP5一类的武器作为自卫武器。但是,短突击步枪后坐力太强,传统冲锋枪的手枪弹威力太弱,于是北约又提出了所谓的PDW(单兵防卫武器)的计划。它的要求是在短距离能够击穿当时苏联特种兵的软质防弹衣。在此背景下,FN和HK先后开发出小口径高穿透力的两种PDW,即著名的FN P90和HK MP7。不过,在大部分的分类学中,它们仍然被归类于冲锋枪。
PDW冲锋枪比起前代冲锋枪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注重与短距离作战的穿甲能力和制止能力。传统意义上,穿甲力好的子弹往往会过度穿透软质目标,不适合反恐反劫持;但是P90通过合理设计SS190 5.7mm子弹,使得它在击中软质防弹衣穿透后,还能在敌人体内高速翻滚而增强制止力,并阻止过穿击中后面的人质。所以P90虽然名为PDW,但由于冷战结束,军方订单消失,它便成了纯粹的反恐武器。由于它50发子弹的大容量弹匣以及穿甲制止兼顾的弹头设计极具实用价值和威慑力,迄今已经有几十个国家的特种部队采购它作为近距离作战的冲锋枪。
突击步枪已经具备冲锋枪的功能,冲锋枪为何还能存在?
先说结论,冲锋枪还会继续在特种部队、防爆特警以及巷战室内作战、战斗机飞行员与后勤非一线作战部队单位与任务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冲锋枪不会被突击步枪或者卡宾枪所替代,至少巷战狭小空间,与近距离作战和火力压制上,冲锋枪体积小反应速度上比步枪优秀。
50年代时有过冲锋枪废存之争,60、70年代越南战争和非传统战争以巷战形式的热战使得冲锋枪的发展继续下去冲锋枪和突击步枪以及卡宾枪之间,虽然后两者也拥有了冲锋枪的自动模式(连射),但是体积重量上,冲锋枪还是要更占优势。
比如MP5SD冲锋枪重量为2.4公斤,而03式突击步枪则有3.5公斤,无托的95-1也有3.3公斤,你看体积重量上的差异,也就说明了便携性上面,冲锋枪有着比突击步枪和无托突击步枪更优秀的,便携性与机动性。
- HK公司的MP5SD
- 03式突击步枪
体积、重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机动性和便携性,那么由此可见,冲锋枪凭借着体积小、重量轻,可以轻松应对室内、巷战和狭小杂物障碍物众多的空间里,能够抄起来打打完就收,收放自如控制性优秀,此外凭借着射速高、后坐力小,近距离火力支援与火力压制性能优秀(冲锋枪射程在135-150米左右,射程撑死了只有步枪一半左右)也很适合反恐与特种部队使用
- 韩国K7冲锋枪设计思路和MP5SD差不多但是由于是K1A卡宾枪改的重量上和95差不多,3.4公斤但是长度体积小于卡宾枪
众所周知还有一种冲锋枪叫PDW个人防护武器,适用于驾驶员、飞行员、后勤保障等非一线单位成员,这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瑞典博福斯公司的CBJ-MS冲锋枪,该型冲锋枪口径为6.5毫米,可发射穿甲弹,短小精悍很适合非一线作战单位成员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所自卫反击用
- CBJ-MS冲锋枪属于个人防护武器冲锋枪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深入,使得警察越来越多的不可避免在人员密集场合处理各种暴力、人质劫持案件,在商场、街巷等狭小空间与人员密集场所,突击步枪或无托步枪甚至是卡宾枪由于火力太大,体积较大并不适合参与这些治安刑事案件事件的处理,冲锋枪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各国警务工作当中特警也都配备有冲锋枪,解决城区密集区域的暴力案件
- 加装了皮卡汀尼导轨和复合材料外科的79式冲锋枪
总之冲锋枪在未来还将继续在各国服役,并且不断改进升级使之能够提高拓展性,根据任务需求换装不同的光学瞄准系统与弹匣、弹鼓与加装战术激光瞄准和手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