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刘备打下汉中后,占有了横跨荆益二州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势力,正式挤身于强者之列。这时如果刘备仍以左将军行事,已很难统领属下了。那么多人跟着你打天下,你只是个左将军,属下们还有何想?更何况当时的许靖、马超等人的职位与刘备不想上下,甚至可能还比刘备高些,如此刘备如何左右?于是刘备在众人的一致请求下,不得已晋位汉中王。那么刘备有没有称汉中王的资格呢?应该是有的。

称汉中王的用意很明显,以前大汉开国皇帝的刘邦,就是被项羽分封到汉中,称汉中王。刘邦正是在这个称号下,联络众诸侯,最后打败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汉。刘备称汉中王也在昭示人们,我要学习我的老祖宗了,也以汉中王开始,重新复兴汉室,恢复大汉的统治。同时,刘备成王了,自己可以对自己手下的有功之臣加官进爵,激励他们的斗志,为复汉大业尽心尽力。刘备自称是汉室之胄,又被汉帝认为大汉皇叔,刘姓称王,在大汉史上也是说得过去的。更何况曹操作为一个异姓尚且能逼迫汉帝封其为魏王,这完全违背了汉高祖刘邦定下的“非刘姓者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作为汉室之胄的刘备就更有资格称王了。为了伸大义于天下,为了解救苍生,恢复汉室,自然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要想和曹操对着干,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就需要名正言顺,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刘备如果还以左将军行事,其影响范围就很难打开,其格局就难以扩大。一个左将军还有什么资格与大汉丞相、魏王争夺天下?与曹操有对等的声势,才是刘备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关键,因此称汉中王,是刘备创业的需要。

成者王侯败者寇。就当时的情形看,汉献帝被曹操把持着,已成了傀儡,如果向汉献帝申请做汉中王,等他的加封,那无疑于白日做梦。只要自己有了一定实力和势力,我称王了谁又能把我怎么样?因此就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为称汉中王,去寻根求据,那样的刘备不是也太有点儿迂腐了吗?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至少比曹操封魏王要充分的多!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犁清,在汉朝,究竟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封王?

汉高祖刘邦后期,在燕王卢绾勾结匈奴谋反曝光后,刘邦曾与诸大臣“刑白马而盟”,史称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书.吕太后本纪)

吕太后之后的两汉四百多年,一直遵循这个祖训。

是曹操破坏了这个祖训!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逼着汉廷加封自己为魏王。

对此,不同的史书记载的方式不同。

陈寿的《三国志》:“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范晔的《后汉书》:“二十一年夏,曹操自进号魏王”。

陈寿身在西晋,往事不远,涉及到王朝延续正统性的问题,不敢直书,《三国志》记载的这段史实好像是汉献帝刘协心甘情愿地奉上王位。

而范晔则是秉笔直书。

难道汉献帝不知道非刘氏不得称王的祖训?史书昭昭,怎么可能!

所以,如果从法理这个角度比较曹操刘备的相继称王,曹操才是更无理的一个。

曹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经常被曹粉们拿来证明曹操对汉室的功绩,对汉室的忠心,似乎这就是曹操对汉家天下忠心耿耿的真情流露!

其实,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会更为正确:要是没有刘备、孙权、马超等人的不断抗争,可能曹操早就篡位了,根本不用等到曹丕。

再来说说刘备的称王。

219年汉中大战刘备取胜之后,上表进位汉中王。

此时,曹操称王已经三年了。

和曹操不同,刘备是有宗室身份的,具有封王的资格。

现在网上有一股逆风,质疑刘备的宗室身份,这个话题的始作俑者大概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章太炎先生了。看来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国学大师年轻的时候也不能免俗。

现在的网红写手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很讨厌这股无端疑古的风气。

刘备的宗室身份,是被朝廷及同时代的人承认的,也是被历代正史所承认的。

要质疑这一点,不能推测、不能臆想,请拿出过硬的理由或考古资料。没有,就闭嘴。

实际上,刘备在请封汉中王的表书中,将自己进位王爵的理由,写的明明白白!

一,“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

我在汉中大败曹操,海内英雄纷纷来投奔,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我现在只是个左将军、宜城亭侯,牧豫州、荆州、益州,名号不显,地位不尊,无法镇卫社稷,光复祖业。

是不是实情?

当然是!

刘备此时拥有荆州、益州、汉中,确实需要在名分上进一步提升。

二,“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

刘备这是在回顾历史。

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之时,大封同姓,周朝得以血食八百余年。我朝高祖,也曾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国,后来铲除了诸吕之乱,稳定了帝系大宗的统治。

是不是实情?

当然是!

尤其是现在朝廷衰落的时候,帝室更需要同姓诸侯国的守护。

三,“今操恶直丑正,寔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如今曹操颠倒黑白,善恶不分,有不少同党,篡位之意已很明显。但是宗室微弱,帝王的家族却没有高位,参考古时候的一些做法,采取权宜之计,进臣为大司马、汉中王!

是不是实情?

当然是!

曹操征服关中马超之后,先是由丞相进位魏公,位在朝廷诸王、百官之上,后又晋魏王,建魏国,都邺城。篡逆之意天下人都能看出来。如果像刘备这样拥有荆州、益州、汉中等广大土地的汉室宗亲都不能封王,道理何在?

还有一条,刘备自己没好意思写,我替他加上:

四,仁义。

网上有很多人总是嘲笑刘备的仁义,说他是虚情假意,骂他虚伪。

可是扪心想一想,除刘备之外,三国的军阀们哪个不是草菅人命,哪个不曾屠杀平民?曹操征徐州陶谦,屠杀几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孙权为避曹操锋芒,强迫江西(长江以西,今安徽中部一带)十几万山民渡江,山民恋家不肯,孙权竟然对自己的属民举起了屠刀!

刘备从来没有屠杀平民的记录。

长坂坡之战,十几万百姓随军后撤,“日行十余里”,有人劝刘备速行奔江陵,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

此战中,刘备失去结发妻子,两名女儿,当时唯一的继承人阿斗也险些没于军中!

你硬要说这是虚情假意,是虚伪,是演戏,我无话可说。

但愿这样的虚情假意多一点吧,战乱中的平民百姓才能多一点活路!

其实,我更认为,仁义才是刘备称王最大的法理基础!

前面的几点,你完全可以当做胡说八道,历史局限性。

在危机四伏的战争中,保护平民,爱惜百姓,才是最大的王道!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刘备进位汉中王,此时他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都具备了。天时: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大汉的宗室;地利:占有荆襄、两川之地;人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都是万人敌,还有魏延、马岱、刘封、孟达、王平、关平、周仓、廖化、黄权等等众将军。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刘备进位汉中王的经过:

曹操率领大军退兵到斜谷,孔明算到他弃汉中而走,所以派马超等众将军,兵分几路攻击。曹操在混战中被魏延射了一箭,门牙丢了两颗是险些丧命。三军的锐气都丢尽了,是匆匆忙忙的班师回朝,又被马超率领大军追杀,曹操命令军队急行军,是昼夜奔跑不停,一直到了京兆,才放下心来。

刘备命令刘封、孟达、王平等将领,攻打上庸诸郡。申耽等将领听说曹操已经丢弃汉中撤兵了,于是都投降了刘备。刘备是汉中大捷,犒赏三军,人心大悦。于是众将都有推尊刘备为帝王之心,都来找军师诸葛亮。诸葛亮和法正等人找刘备,说:*现在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闻名天下,今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事不宜迟,便请择日*。刘备大惊说:*军师之言差矣。刘备虽然是汉之宗室,是臣子也,若这样做,是反汉矣。*张飞说:*异姓之人,都做了王,何况哥哥是汉室宗派!称皇帝有何不可?*刘备斥责说:*不要多言!*最后大家都退了一步,请刘备称*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筑坛于沔阳,方园九里,分布五方,各设旌旗仪仗。群臣以次排列。许靖、法正请刘备登基。进冠冕玺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员拜贺为汉中王。子刘禅,立为王世子。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领军国重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各拟功勋定爵。

刘玄德既为汉中王,遂修表一道,差人送到许都呈于汉献帝。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刘备早在曹操引见汉献帝后,就被确认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了,被尊为刘皇叔了。

刘备在取得益州后,占据了蜀汉,在众将蔟拥下,号为汉中王,就是欲追寻先祖汉中王刘邦的足迹,匡扶汉室。

最初,刘备遇见关羽、张飞之时,还在卖草鞋,三人为了勤王令走在一起了。关羽是杀人犯的流浪汉,张飞是屠夫,只有刘备是勤王司令卢植的学生,与诸侯公孙瓒是同窗,让关张深信不疑是汉皇室子弟,从此忠贞不二誓死追随刘大哥。

一路征战,直到遇见了恩师卢植,已被上了朝庭囚车,卢植要刘备赶快到公孙瓒处。就这样,刘关张三人转到了公孙瓒处,才被引进了十八路诸侯同盟军中,最后被曹操重用,将刘备引见汉献帝,公开了刘皇叔身份。

诸葛亮隐居隆中,等到了刘皇叔三顾茅庐后,桃园三义已从当年勤王路上走向了开创蜀汉的征程,刘备就自然而然地登上了汉中王。

三顾茅庐之前,刘备是飘泊不定的刘皇叔。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才苦尽甘来成就了汉中王。一切仿佛是冥冥之中安排,一切是水到渠成,更是刘关张困境之下励志有为、肝胆相照、奋斗不息的历史的

真实写照!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

我以为,刘备进位汉中王,虽然是自封的,但也多少有一点点的法理依据。理由如下:

其一,刘备是刘姓宗室后代。

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被汉武帝封为涿鹿亭侯。刘贞这个人比较懒散,有一年没有按规定如期向朝廷交纳十足税金,害得自己丢掉了侯位。这就影响了生活,刘贞只好搬到涿郡西南山下的楼桑村定居下来。楼桑村的居民便是刘贞家族繁衍的后代,刘备正是出生在桑树满山野的楼桑村。

建安十三年,刘备和孙权联盟,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败退北方。刘备以暂借为名,乘机夺得荆州,使他有了立足之地。刘备又乘益州牧刘璋内忧外患的时候取其益州,进一步扩大了地步。再后来,刘备率军北攻汉中,在汉中之战中打败曹军,斩杀了曹操名将夏侯渊,从而占据了汉中。至此,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条件成熟。

刘备属于中山靖王的后代是大家公认的,他既是汉室宗亲,就有资格封王。刘备取得汉中后,马超等120位臣子为刘备进位汉中王,专门在向汉献帝上表中说道:“刘备虽然不是汉皇室的真系血统,是一个“枝叶”,但是“宗子”身份毫无疑义的。作为汉宗室重臣,刘备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时时刻刻想着要替汉献帝去消除祸端,平息战乱。”所以,依据汉高祖“割裂疆土,尊王子弟”的典故,封刘备为汉中王。

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大叫道: “异姓之人,皆欲为君,何况哥哥乃汉朝宗派!莫说汉中王,就称皇帝,有何不可!”张飞倒也说出了刘备是有资格为王的。

刘备自己在给汉献帝的一份奏章中,也引经据典,竭力说明自封汉中王的合理性。他说,曹操包藏祸心,挟持汉室,早就想窃国篡位。在这“宗庙倾危,社稷将坠”的情况下,依据周公辅佐成王、刘章剪除诸吕等宗室大臣复兴王朝的事例,和汉高祖分封九大诸侯国的做法,他的群僚想出了一个“应权通变”的方法,推举了自己为大司马汉中王。

刘备自认,汉中王只是一个诸侯王,是汉献帝之臣,是汉王朝的大司马。

刘备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没有明说:你汉献帝如今在曹操手里,什么事都做不来,我的奏章你也不一定能见到,曹操更是不可能让你下诏封我为王的,所以我还是自封为王吧。反正我这么做,是为了汉王朝的利益。

其二,刘备自封为王是不得不为之。

就算刘备自己不想当汉中王,他的一群手下也是不会答应的。他不封为王,孔明、法正、关公、张飞等一大帮人怎么办?马超归顺刘备前,还是都亭侯呢。他们有跟随刘备建功立业的决心,也有向往高官厚䘵的渴望。如果刘备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新野令,那他们的位置更是如沙粒,怎么摆都摆不好。

因此,刘备取得汉中后,部下谋士及众将都立马想拥立刘备为帝。孔明和法正劝说刘备称帝,对刘备说:“现在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以仁义闻名天下,而且咱们已经拥有了两川之地,完全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可刘备坚决不肯称帝,因为汉献帝尚在,如果称帝,就是反汉。孔明摸透了刘备的心思,就提出变通方案,那就暂时先进位为汉中王吧。刘备果然同意了。

于是皆大欢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筑坛沔阳受文武官员拜贺为汉中王。立刘禅为王世子,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其他人都受到封赏。

其三,刘备不为王就失去了“匡扶汉室”的号召力。

刘备自封汉中王,应该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要告诉天下,他这个刘姓王,代表的是汉室正统,他要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征讨反贼曹操。在汉朝廷名存实亡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自立为王,因为能和曹操一拼,复兴汉室的,只有他这个刘姓子孙了。

刘备以此来名正言顺地凝聚人心,将拥护汉室憎恨曹操的人团结过来,“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共同对抗曹操。

刘备的远大目标应该是要继承高祖、 光武二祖之业,兴复汉室。至于兴复后他是否想当上皇帝,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知道的是,汉献帝一死,刘备立即称帝,国号仍为大汉。

刘备进位汉中王,符合刘邦非刘氏不得封王的规定;自封为王是在汉献帝无法履行职权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权变做法;封王受到君臣和地方诸侯的拥戴,符合汉朝传统习惯,因此具有一定的法理性。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是大前提;“以备肺腑枝叶,宗子籓翰”,是小前提;结论就是:刘备进汉中王,没毛病!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主要是宗法制和“白马之盟”。其实这在给汉献帝的上表中就表露无遗。

(西周初年确立的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长达近三千年。)

刘备进汉中王 自有其逻辑

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夏季,曹操从汉中前线退兵。秋季。刘备手下120人就上表请立刘备为汉中王。此表的具体内容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有完整体现,那就是:

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

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籓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於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於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

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王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首先是回顾历史,从上古传说中的圣君说到当今汉献帝,指明当下曹操当权的祸乱局面。其次,据此提出了刘备进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以汉室旧典为依据,提出了合法性。

比表篇幅虽短,但论述有理有据,既提出了合理性和紧迫性,也指明了合法性。总之,一句话:刘备进汉中王,虽程序有瑕疵,但是没毛病

如果说到合法性,关键语句就两个:其一“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这是大前提。其二“以备肺腑枝叶,宗子籓翰”,这是小前提。结论就是:刘备进汉中王,没毛病!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

刘备进汉中王 有法理可依

刘备进汉中王的法理主要就是宗法制和“白马之盟”。

宗法制,一句话概括就是“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所谓的“宗”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归根结底强调血统。

(血统,实在太重要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古代,血统对于一个人具有极大的决定性和制约性。)

白马之盟,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盟约的关键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这个白马之盟,除吕后和王莽以外,直到刘备上表进汉中王为止被遵守。而且当初诛灭吕氏和讨伐王莽的依据也在于此。东汉是西汉的延续,此盟约一直被遵守。刘秀骑牛起兵打天下,一路拼杀,功臣众多也没有一个被封王。即便董卓祸乱朝政,他也只是自封“太师”,而没有自封为王。说到底,这个白马之盟强调了刘氏血统的正统性。

(刘邦生前订的白马之盟,是充满忧虑和深谋远虑的。此时,恐怕他已经预见到了吕氏对刘家天下的威胁。这个盟约是订给谁的?其实就是给吕雉和她的家族量身定制的。)

而刘备,作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进封为王合法。而且前不久还击败了那个“阶祸”的曹操于社稷有大功,也合理。这就是刘备进汉中王的合法性和法理依据。

总之,虽然程序有瑕疵,但是没毛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