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近防武器备弹量感觉很少,几秒钟就打光了,实战时够用吗?

的确如此,军舰近防武器备弹量确实非常少,弹仓的弹药通常为数百发到千余发不等,如果选用最高射速档射击时,真的是几秒钟之内就能将弹仓内的弹药全部耗尽。

比如说国产1130型近防系统,它的最高射速档是11000发/分钟,相当于1秒钟就能打出去166发炮弹,而弹仓内的备弹量却只有1200发,如果连续开火的话,不到8秒就全部打完了。

即便是把射速调到最低档的4000发/分钟,每秒钟也会打出近67发炮弹,不到18秒也就全部打完了,这也是人们常说“军舰近防炮只有一次开火机会”的原因,同时更是产生“实战时够用吗”疑问的原因。

如何来解答这个问题才能更直观呢?相信这样一句话就足够:军舰近防炮的核心价值是永远不发挥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军舰近防炮的性能,就以美制MK-15型“密集阵”舰载近程防御系统来例举吧。

该系统采用6管20mm加特林式M61A1型“火神”速射炮,由弹链供弹,备弹量980发,射速分别为3000发/分、4000发/分、4500发/分三个档,最大拦截距离为1500米,最小拦截距离为450米。

下图为美军陆基版“密集阵”近防系统以及被它成功拦截的小口径火箭弹,近防武器在军舰上鲜有战绩,这是因为军舰的防空火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它很难有表现机会,这也是它体现价值的方式,即不发挥作用。

探测系统由一部VPS-2型搜索雷达、一部AN/VPS-2 Ku型火控雷达、一部光电探测仪组成,搜索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5000米,火控雷达最大追踪距离为1800米,光电探测仪最大观测/探测距离为10公里。

在1500米的有效拦截距离内,该系统在最大射速档上的命中率为90%,也就是说连续两次开火就能确保100%摧毁来袭目标,假设每次拦截耗弹200发,那么该系统一共有4次开火机会,如果按照每两次开火为有效拦截行为,那么它实际上只有2次拦截机会。

这就意味着军舰上的其它防空武器系统必须尽力确保能够拦截全部的来袭目标,如果确实难以达到100%拦截目标,也只能允许1到2个漏网之鱼的出现,否则军舰安全就无法保证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军舰的舰载防空系统设计得十分强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宙斯盾”系统,该系统作战原理十分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强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及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上开发出来的自动作战平台。

单舰“宙斯盾”系统有840部以上独立设备,其中包括19台UYK-7计算机和20台UYK-20计算机,以及22个战术显示器组成,当三艘“宙斯盾”舰组合在一起时,可构成一个半径300公里、高度200公里的“战区防御圈”,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区域防空能力”。

下图为正在演示新一代“宙斯盾”系统操作的美军指挥官,该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只要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所有的防空作战都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化开展,理论上单舰可以同时拦截40个来袭目标,因此留给近防武器表现能力的机会真的不多。

如此强大、高效的防空作战系统主要用途是针对前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提出的“导弹饱和攻击”战术,而“宙斯盾”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应对一次饱和攻击。

可见仅仅舰载远程防空系统就具备应对大量来袭目标的能力,为了防止出现“挂万漏一”的现象,除了大型远程防空系统以外,军舰还配备了近程导弹防御系统,比如说“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它的作用是针对距离30公里、高度5.5公里的来袭目标实施拦截,因此哪怕是大型远程防空系统在应对饱和攻击时出现了“漏网之鱼”,最终也会被近程防空导弹所拦截。

所以做为军舰“最后一道防线的”近防炮系统实际上很难得到真正的表现机会,换言之,如果近防炮在实战中开火了,那就说明远程、近程两层防空导弹系统都失效了。

倘若近防炮已经到了2~4次开火都不能完成拦截,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己方已经在海战中处于绝对劣势,战败就在眼前!在这种情况下近防炮弹仓哪怕有几千发、上万发炮弹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是我们说军舰的近防武器核心价值是不发挥作用的依据,这一点与步兵配发手枪的道理是一样的,当战斗已经发展到用手枪,并且还嫌手枪备弹不足时,那只能说明战斗天平已经向敌方倾斜了,可见步兵的手枪核心价值同样是永远不发挥作用。

因此军舰的近防武器备弹量不在于几百发还是几千发,更不在于能打几秒还是几分钟,一次实战下来,它一发都没打才是最好的结局,那说明我方在海战中完胜了。

下图为泊位里的我军052C型导弹驱逐舰,我国052C/D型驱逐舰、055型导弹驱逐舰以及传说中的052E都安装了性能与美军“宙斯盾”系统相近的作战系统,俗称“中华神盾”,在强大的自动化作战系统加持下,别说近防炮了,就连近程防空导弹也未必能在实战中得到表现机会。

军舰近防武器备弹量感觉很少,几秒钟就打光了,实战时够用吗?

军舰近防炮备弹1500发左右,实战肯定不够用

二战时期,美日太平洋海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海上决战,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美军军舰在甲板上密密麻麻部署40毫米博福斯高炮,用于防空作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倭奴神风攻击依旧导致美军损失惨重,无数军舰被击沉,只能靠大规模造舰弥补战争损失。

上世纪阿根廷与英国马岛海战,阿根廷飞行员驾驶古董飞机投掷飞鱼等各种攻击武器,击沉击伤英军特混舰队三分之一舰船,如果阿根廷拥有20枚飞鱼足以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当前军舰仅仅安装两门近防炮、几十枚防空导弹,难以应对海上实战,面对铺天盖地的弹雨只能望洋兴叹,估计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军舰空余甲板将部署无数的自动防空武器装备。

图片来自网络!

军舰近防武器备弹量感觉很少,几秒钟就打光了,实战时够用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足够了。

很多人认为近防武器很重要,是对付敌人导弹的王牌武器。

这个观点本身是没错的,但近防武器确实最后迫于无奈才使用的武器。

也就是说,使用近防武器是迫不得已的。

只要使用近防武器,就意味着你的军舰已经危险万分,用完了所有比较安全的拦截手段,只能依靠近防武器碰运气了。

所谓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更别说射程只有一二千米的近防武器系统了。

但即便如此,几百发炮弹也就足够了。

我们以美国的“密集阵”用20毫米6管加特林炮为例。

它是6管火炮,射速极高,每分钟射速超过4000发。

为了保证能够摧毁导弹,密集阵采用穿甲弹。

它的射程只有1500米!

1500米在我们看来很多,但军舰面对的最慢的也是亚音速导弹,速度都是极快的。

正常来说,1500米距离,密集阵最多可以拦截2次 。

密集阵拦截导弹时,不是持续射击,而是短点射,一次射击2秒左右,发射炮弹150发。

而密集阵最初是900多发炮弹,后来提升到 1550发。

也就是说,密集阵可以连续射击10次左右,可以拦截10次,对付5到10枚导弹。

就近防炮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因为军舰如果真的有机会用近防炮拦截5到10枚导弹,基本上肯定完蛋了。

实战中,军舰近防炮拦截一到二枚导弹,已经是极少见的了。

所以,密集阵的1550发可以满足实战需要。

军舰近防武器备弹量感觉很少,几秒钟就打光了,实战时够用吗?

军舰近防炮射速每分钟3千发以上,弹箱备弹量不过千余发。很多人就疑问:这弹药打一分钟都不够,实战怎么能行啊?

回答是:完全足够了!实战是并不是扳机扣到底,以最大射速“哗哗哗”一口气将弹药打完的,这样打的话,一是没必要,二是可能一下就把炮打废了。

比如你的汽车最大表速220迈,你倒以200迈时速去高速上拉上半天试试,这样保你发动机会拉废,会烧机油。

那么近防炮的实战是怎么打的?

近防炮不一定非得用最大射速开火,射速是可调的,射击时会按目标威胁程度而设定射速,火控系统会控制火炮瞄准、并以短点射的方式射击摧毁来袭目标。

  • 假设对方冲进来一架低速直升机,或者小炮艇,莫非也用4000发/分钟的射速开火?

比如射速定为3000发/分,一次射击时间2秒。

那么就是每秒50发炮弹。2秒内连续100发炮弹像雨水一样直泼出去,只要瞄得准一般就可以摧毁目标了。

这样,1200发的弹箱可供射击12次,也就是说可以连续对抗敌军12次攻击,这已经足以完成一次战斗任务了。

  • 以此类推:射击3秒/次,就是一次射击150发炮弹,可以连续射击8次。
那么,如果12次射击完成后,敌军导弹还在源源不断袭来,怎么办?

首先得说明,近防炮在实战时的每一次射击意味着什么?

近防炮是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不是瞎打乱射的!只有当敌军导弹穿透我舰队区域防空网与近程防空网,将逼近我舰3000米以内时,近防炮才会瞄准射击。

所以,近防炮射击后,只有“你死我活”的二种结果,绝无第三种。

要么击毁了来袭的导弹;要么没击中、自己反而被导弹打中了。

而能把近防炮打出10次,并打空弹箱的,说明已经成功拦截摧毁了敌军10次导弹攻击,这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那么,不妨假设奇迹就发生了。

当本舰的近防炮弹箱成功地打空了。那么,舰上还有弹药库,你只是打空了炮体弹箱内的弹药,弹药库内还有备份。

舰上的区域防空武器与友邻舰仍在战斗,总会有重新装弹的机会。

战争是打体系的,军舰是有编队的,武器系统除了近防炮,还有更重要的区域防空与近程防空导弹。

如果一艘军舰上的近防炮把弹药打空了,战斗却还在进行,敌军导弹仍源源不绝飞来,又需要近防炮来抗击了。

那么就说明,该舰所在编队已覆灭,只余他一艘军舰在孤军奋战了,而且舰上的中程防空与近程防空导弹都也打光了。这样的话,来得及就二次装弹,来不及就准备光荣吧!

但是,战争史上从未出现过这种事,如果三战爆发,会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也难讲。

因为海战中大多数被击沉的军舰,都是弹药充足,甚至一弹未发就被击沉的。

公开资料中的各国近防炮备弹量。

一:

美军密集阵6管20mm速射炮,最大射速3000-4000发/分钟,射速可调。

基本型弹箱备弹量:989发。

改进型弹箱备弹量:1550发。

二:中国海军730型7管30mm近防炮系统。

这是我国海军驱逐舰和护卫舰上的主力近防炮,以后可能会逐渐被1130“万发炮”近防武器系统取代。

注意了,730近防炮射速有三档可调。

高射速:4200发/分钟

中射速:2200发/分钟

低射速:1200发/分钟

弹鼓备弹量有二种:640发、1000发。

军舰近防武器备弹量感觉很少,几秒钟就打光了,实战时够用吗?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各国为军舰上装备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武器装备,比如近防炮等。而大家对于近防炮的认知也一般来自于影视剧当中,这种射速非常快的近防武器,一秒钟就可以发射几百发炮弹,被称为这是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据悉,这种自动化武器受雷达控制,同时配有雷达、光学、红外线追踪系统,在软件的控制下,可以自动向来袭目标射击。不过,近防炮储备弹药的数量也非常少,那么在实战当中,近防武器可能几秒钟之内就已经将炮弹全部射出,这样在进行防卫任务的过程中,真的能够起到效果吗?

比如我们国产的1130型近防炮,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海军舰艇在近防火力方面的不足。据悉,该炮有11根炮管,每根炮管口径30毫米,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带给水面作战舰艇巨大威胁的超声速反舰导弹。在射速方面,该炮最高的射速档位是每分钟11000发,如果换算成秒数的话,一秒钟就可以发射出166发炮弹,而弹仓内的储备才仅仅1200发,这种攻击速度与储备量的不对等,也导致近防武器在8秒钟之内就会将所有炮弹全部发射干净。

就算不使用最高档位的话,每分钟4000发的射速,一秒钟也可以发射67发炮弹,打18秒也会耗尽,这也让很多网友对于近防武器的印象一直保持为“近防武器只有一次开火的机会,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价值了”的看法。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的话,其实军舰的近防武器的核心价值,不是有效的防御,而是永远都不要发挥作用。这句话看上去是无稽之谈,但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

反观美制MK-15型密集阵舰载近程防御系统,采用了6管20mm加特林式M61A1型火神速射炮,这种以弹链式作为主要供弹手段,备弹量仅有980发,射速分为三个档位:“3000发/分钟、4000发/分钟、4500发/分钟”最大拦截距离为1500米,最小的拦截距离为450米。这种近防武器虽然看上去非常强大,但遗憾的是,美军战舰防空能力过于强大,这种近防武器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这也让它在军舰的地位比较尴尬。

MK-15型密集阵舰载近程防御系统虽然最大拦截距离为1500米,但它在调节至最高射速档位之后,拦截的命中率为90%,在面对多目标的时候,防卫武器就要连续开火两次,才能确保命中率在100%,如果每次拦截的耗弹量约为200发左右,这也说明美军战舰上的近防武器只有4次开火机会。90%的命中率,也导致了4次开火可能只有两次可以有效拦截,所以980发炮弹,有一半是无效的。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就可以知道这种近防武器只能作用于辅助功能,需要与防空武器进行配合,才可能尽可能的全部拦截来袭的目标,如果将全部的胜算压在近防武器上的话,那么军舰的安全根本无法保障。就算近防武器装备了10000发炮弹,在拦截方面依然需要配合防空武器进行有效打击,所以装备基础弹量其实就已经够用了。

对于目前的军舰武器来看,防空系统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通过强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有效分析与识别,这种武器的性能要远远超过近防武器,而且以美军目前的防空系统“宙斯盾”而言,就算遇到了导弹袭击,在同时使用近防武器与防空系统之后,防空系统在拦截对方之后,近防武器可能都来不及开炮就已经结束战斗了。

其实近防武器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关键作用,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漏网之鱼,在防空系统在拦截之后出现的其余导弹进行打击,这样的攻击,就不需要更多的耗弹量也可以轻松搞定。如果说在实战中出现必须拦截的情况,那么防空武器也将第一时间进行打击,近防武器作为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些时候可能都没有用武之地,这也是为何说近防武器的核心是不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军舰近防武器备弹量感觉很少,几秒钟就打光了,实战时够用吗?

军舰上装备的近防炮是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至于靠着强大和密集的射速来击溃来袭的导弹,就如同溺水之人抓住的一颗救命稻草一样,千余发的子弹配备已经是足够了,配再多已经失去了意义,毕竟最后的反应也就是不到十秒的时间。

近防炮从作战程序和使用的频次来看,在平时训练中可能演练会多一些,主要是针对漏网之鱼的来袭导弹,靠着每秒百发以上的射速来护卫军舰的安全,在实际作战中要么用不到、要么就只有一次使用的机会,也就是眨眼间就决定了军舰的命运,所以配备再多的弹药,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能够突破军舰防御系统的导弹肯定不会简单,如果是多枚导弹突袭而来,或者是采取饱和式的攻击,即使近防炮的射速再高,也顶多击溃一到三枚的导弹,这还算是有效拦截成功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其实作为军舰近防炮的配备,其核心的作用最好永远不需要使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