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李斯曾经是一个粮仓小官,一日去厕所解手,发现在厕所安身的老鼠不仅又瘦又小,畏首畏尾,而且身上毛色灰暗,又脏又臭。他又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里的老鼠,一个个吃得膘肥体壮,皮毛油亮,且整日逍遥自在。

想到这些,李斯不禁陷入了沉思: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他觉得自己做了多年的粮仓小文书,从来没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看看,其命运不就犹如厕所里老鼠吗?整日挣扎却不知道外面还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就这样,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离开了小城,20年后,他成为秦朝的丞相。从人生的际遇角度上看,李斯谈不上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至少他找到了那个可以让他长得肥大的“粮仓”,也曾经逍遥自在的生活过,实现了人生理想,何悲之有?

但如果从历史功过的角度上看,他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了。抛开史事的纷杂来看,在那段历史中所有主导过或影响过秦朝命运的人,不论是君王还是臣子,是忠还是奸,是功还是过,均无善忠,不只是李斯,还有秦王赢政、秦二世胡亥、公子扶苏、丞相赵高、大将蒙恬等人物。

秦始皇渴望丰功伟绩,但过了头就是好大喜功。秦二世渴望君临天下,过了头就是自不量力。赵高迷恋权利最后篡权乱政,蒙恬的忠贞沦落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李斯追求治世卓越,过了头就成了难控功过。由此,我们发现,秦朝这些大人物的悲剧在于,难以把控自己的追求,上至君王下至臣子都掌控不了自我,最终一个王朝自然也难以把控自己的命运,盛极而衰、兴极而亡。

我们从几件大事上看李斯的悲剧命运,他是如何失控的。

海纳百川的《谏逐客书》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从粮仓出走后,拜在了著名大思想家荀子的门下,学习治国之道。学成后去了秦国,投靠到秦相吕不韦门下,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成为他的侍从,得以进入秦宫,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一日,他精心准备好一套说辞拜见了秦王。他说东周衰落,诸侯们彼此征战,而秦国逐渐强大,正是消灭六国统一大业的好机会。一番话正中秦王心意,由此李斯被认命为长史。

此后,他又向秦王送上了离间计,即离间各国君臣的计谋,并收到了绝佳的效果,为秦统一六国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正当李斯干得热火朝天之时,秦国内部却发现了来自韩国的奸细。秦国的贵族和大臣都认为,他国的能人志士来到秦国,名誉上是投靠,暗地里是游说,这些人将来是秦国的大隐患,并请求秦王将这些人都驱逐出境。于是,秦王照办了。

作为客卿的李斯,宏图还没展开,就要走上被驱逐的命运。他心有不甘,于是便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主要内容就是说,秦王赢政之前的四位君王,都是重用客卿,才得以让秦国逐步强大,而且秦后宫的奇珍异宝和美女也是来自各个国家。你不能只喜欢各国上贡而排斥各国的贤才呀,这可不是有一统天下之志的君王所为。

再者说,地不分南北,民不分国别,成就大业的君王只有爱百姓和贤才,才能显示出他的圣明。相反,则是为他国做嫁衣,把这些贤才拱手让给了别国,这是为敌国效力呀。

秦王最终听取了李斯的建议,继续重用他。二十多年里,李斯的官职一直升到了丞相,他协助秦始皇修定律法,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等,成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狐疑犹豫中,与赵高合谋篡位

秦始皇的身边还有一位大臣,也深得秦王的信任,这个人就是赵高。

赵高为中车府令与符玺令,他跟随秦王前后,为秦王安排车马,关键还为秦王保管调兵的凭证符和皇帝的大印玺,代为传达秦始皇的命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行出游,行至沙丘(河北邢台)染重病驾崩。在重病之时,秦始皇留下遗诏,让大儿子扶苏继承王位。当时陪在秦王身边的人有赵高、李斯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

作为秦王的亲信,真实的遗诏只有赵高知晓,蒙在鼓里的李斯,在秦王死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封锁消息,由于秦王生前没有立太子,他担心皇帝驾崩消息一出,引发动乱。于是他制造出皇帝养病的假象,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安排皇上饮食。

而赵高则开始游说胡亥,因他与胡亥私交甚厚,且胡亥年幼无知,他希望由胡亥继位,以延续自己在秦朝的地位。胡亥认为,如果篡位,于兄长扶苏来说是不义,于父亲是不孝,于自己是无能。这三样都是大逆不道之举,无法信服于人,倒会招来灾祸,于江山社稷不利。

而赵高却把这说成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行大德不必再三推让,说服了胡亥。之后他又去游说李斯,真相和假想都说与了李斯。李听后认为这是亡国言论,赵高同样以切己利益为诱饵说服了李斯。他说如果公子扶苏继位,必然任用蒙恬为相,到时你只能告老还乡。而如果胡亥登上王位,我们就是功臣,将会世代封候,惠及子孙后代。

李斯出身布衣,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仍时刻担心失去眼前所得。赵高正是利用了李斯的性格弱点,成功说服了李斯。于是,秦朝的历史在这三人手中被改写了。

公子扶苏和蒙恬因此而自杀。

自身难保

胡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秦二世,他的暴执是如何行成的呢?还是赵高的“功劳”。

秦二世想鱼和熊掌二者兼得,既要享受帝王生活的无拘无束,又想把江山坐稳,国家太平。于是赵高给他出了个主意。

赵说,大王,还没到时候啊,您这刚登王位,朝中大臣和你那些兄弟都不服气,只怕迟早会谋反,我们得先剔除这些隐患。于是开启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大换血,先把有猜忌的兄弟公子们灭掉,再将先帝的旧臣铲除,再把对胡亥不满的人剔除,重新任命一批受信任的大臣。

于是,秦朝的律法被修改成了一部残忍不堪的弑杀录。十二位公子,十位公主,无数大臣将军,处死的,自杀的,斩首示众的,诛杀的,从此秦朝落入血腥之中。

秦二世终于可以安心的享受帝王生活了,再也没人敢对他说个不字,大肆修建宫殿,赋税、兵役、劳役越来越重,民不聊生,一时间民间叛乱四起。

赵高如愿以偿的借秦二世之手,将亲信和党羽派到朝中,结党营私,扩大势力。而此时的李斯早已坐不住了,他没想到,自己一时的贪欲却引来了灭国的危险。

李斯屡屡进谏秦二世,但为时已晚,秦二世胡亥已完全沦为昏君,再加上赵高从中搅局, 李斯最终被下了大狱,在狱中受到了残酷的刑罚,屈打成招,扣上了谋反的罪名,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七月被处以极刑,走完了辉煌而又屈辱的一生。

李斯死后,赵高指鹿为马,风头完全盖过了秦二世,而此时秦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继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起义军异军突起,以更加猛烈的势头向秦朝发起攻击。

赵高也借着剿除暴君之名,杀死了秦二世胡亥,并试图登上皇位,然而遭到了群臣无声的抵抗,无奈之下让位于王室成员子婴。子婴对局势看得清楚,登位之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斩除赵高,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子婴继位后,秦朝地位大大消弱,遂取消帝号,又复称秦王。

秦朝最终被以刘邦为王的汉朝取代,回到开篇的问题,秦朝这些大人物在历史机遇面前,都无法把控自己的欲望,以一己之欲将一个王朝的命运推上了断台头。李斯的人生结局在历史面前可谓是悲剧,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够凭着历史辨忠奸,论功过,可见,在历史的洪流中,黑的永远白不了,总有无数的凡人为那些正义之士默默的传颂。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李斯的一生明暗两面,他是一个抓住时代为了梦想奋力拼搏之人,但也是一个被贪念与私欲所耽误的人。李斯自身的水平与才能谁都不会去怀疑,但是他在面临抉择之时的一念之差,最终使得自己没有摆脱身死族灭的下场。

“老鼠哲学”的奉行者

李斯原本是魏国一小吏,据说是个看粮库的。一天他走进厕所,里面的老鼠又瘦又小还吓得四散奔逃,李斯虽然很可怜这些老鼠,还是毫不犹豫的瞄准他们尿了一泡尿。他转身走回粮仓,推开粮仓门,里面的老鼠长得那是又胖有圆,见到李斯走进来,瞅都不瞅他一眼,一堆老鼠在那自顾自的吃着,李斯于是得出了一个让他奉行一生的观念:“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李斯毅然踏上了追求更高位置的路。当时战国的时代正好是李斯此等出身卑贱之人出人头地的好时代,当时的宗法制越来越弱,天下诸侯纷纷走向了吞并扩张之路。为了富国强兵,各个诸侯国都使劲浑身解数,求贤若渴。

李斯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辞了在小粮仓的工作,外出去拜师荀卿,学习治国之道。学习了几年他学有所成,并且理智的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大势。原则只有一个,寻求更好的平台发展自己,当时楚国虽大,但国内政治腐败,不足以成大事。其余山东几个国家,当时也已经弱的不行,唯一能成就大业的就是西面的强秦。

得时无怠,西事强秦

在分析了天下的局势之后,李斯果断的辞别了老师,投到了秦国相国吕不韦的门下。他被封为郎官,开始为大秦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上书秦王,抓住机会,加速统一战争的进行;敏锐的指出,现在六国都处于低迷时期,如果此时不趁机发动统一战争,等到六国缓过劲来就晚了。并且根据当时的形式,给出了几点建议:(1)金钱收买各国权臣为秦所用;(2)用暗杀手段除去各国主张扛秦的官员;(3)采用反间计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一旦时机成熟则大军压境;

  2. 郑国渠事件,李斯勇于犯言直谏,杜绝了始皇的错误,加速了统一战争的进行。

  3. 秦国统一之后,助秦王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做到了天下一统。

李斯凭借在秦国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得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似乎李斯已经成为了人生赢家,这时候的李斯,另世人羡慕。

一步错,步步错

李斯位极人臣,得到了极大的权利与财富的满足。但是公元前210年,在沙丘与赵高的一番谈话,他做出了一个令他悔恨终生的决定,那就是加入赵高一伙,拥立胡亥为秦二世。赵高正是看到了李斯痴迷权利与地位的秉性,对症下药,对他威逼利诱,拉李斯入伙。

李斯在面对国家与自身利益冲突之时,一念之差选择了个人利益为上,为之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李斯此后被赵高胡亥挟制,干事变的缩手缩脚,最终被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街头。

时针说

李斯的一生看似一个悲剧,他错就错在自己不管何时何地都以自己利益为先的价值观,所谓大河没水小河干。人在面对利益与大义的冲突之时,务必要保留大义,这样即使死亡,你的人生必将是绚丽多彩。人固有一死,一定要重于泰山,坚持大义。

李时针的时针,感谢您的阅读。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历史人物?要俺看,不是,真不是!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听了直搓牙花子:“这都让人家赵高腰斩夷三族了,还不悲吗?”

哎!这事看你怎么看,您要是单论这结果,没跑,李斯这人确实够悲催的,但您要是把这个结果放到他整个人生的履历中,这就不是。

老话说的好,你种的是什么因,就应该得什么果不是。

好咱接下来把这事捋捋,大家伙听听俺说的到底对不对。

开头的李斯

大家伙都知道李斯这人,早年间就是上蔡县这地管理文书的一小吏,官虽然不大,但混个温饱这也没啥大问题。

但有件事触动了他的心弦,这事在《史记》的《李斯列传》中有记载。

说有一天,李斯肚子胀,一路小跑往茅.房里钻,人有三急吗?这进去的时候,太过急切,这就闯了进去。

得咧!整赶上茅.房里的老鼠在里边呢?他一进去,把这骨瘦如柴的老鼠就给惊到了,吓的老鼠,呲溜一声就没影了。

李斯到是吓了一跳,所以这事印象比较深刻。

没几天他又去米仓,一打开米仓,得咧,他就瞅见那老鼠个顶个的肥硕,瞅见人一点都不惊讶,该干嘛干嘛,我行我素!

瞅到这情景,李斯就想到了几天前那茅.房里的老鼠,有感而发: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这辈子有没有大的出息,完全是由环境造成的,就和这老鼠一个道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仓鼠论。当然这话作为名言当然是对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

那么李斯是个明白人,他就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混吃等死的过着,他想要出人头地。

所以就辞掉了小吏的工作,去齐国拜入荀卿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归来这就奔着秦国去了。

后边的事,也不用俺介绍了,李斯这就发迹了,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啊!那么秦始皇也是投桃报李,许了他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那么这个时候的李斯,那是风光无限好,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要知道当年他把秦始皇最为看重的韩非杀了,秦始皇都没拿他怎么样。

那么这个时候的李斯悲吗?显然不悲,他用的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反对分封制,依然决然的推动商鞅遗留下来的郡县制,什么参与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等等,这也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之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布局,就是在他的手上定下来的。

请问这个时候的李斯悲吗?显然不悲!这就是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啊!就已经达到了李斯的人生高潮。

后来的事

但老话讲的好,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李斯还想着再进一步,更进一步,一个贪字就葬送了李斯所有的一切。

咱都知道,秦始皇这人压根就是个工作狂人,为了更好了解地方,这就巡游天下。

巡游天下这事,您别以为这是游山玩水,不是这个。秦朝的时候,通信不发达,离着秦国都城咸阳远一点的地方,您不倒腾个三俩月的,这都联系不上。

而且这郡县制,你还得考核当地官员的业绩,他要是来个谎报啥的,你光从奏折当中也看不出来,所以秦始皇就选择了这么一种统治方法,实地勘察。

最终秦始皇也就死在了这种巡游的路上,就死在了沙丘这块。

在这里咱说个小知识。

咋说呢?沙丘这块对于历代帝王来说,这真心是个不祥之地。

这地在商纣王时期就大兴土木,建立了苑台,大家伙知道的酒池肉林,就在这地,所以这地的繁华可见一斑。

所以商纣王在这里待过,而且时间很长,最后自焚而死;接着是赵武灵王被活活的饿死在了沙丘这地,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乱;接着就是秦始皇巡游天下,到这里也死了,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谋。

所以打秦始皇之后,这地基本上就被废弃了。

好了,咱接着说事。

那么李斯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可上不了台面,人家秦始皇的传位诏书他都能给人家改了。

立了一个光知道吃喝玩乐的胡亥做为了秦二世,把原本做为秦始皇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扶苏,下诏书逼迫自杀了,在把死对头蒙恬也给逼死了。

当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其中有一条就是扶苏贤明,却被胡亥逼死,皇位就不应该由胡亥这小儿子来当(秦始皇一共二十三个儿子,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个,胡亥是第十八个)

也就是说,在李斯的帮助下,这胡亥才做了皇帝,标准的得位不正啊!这从而给李斯自己个挖坑埋下了伏笔。

胡亥这人压根就是胡闹,什么国政不国政的,一股脑全丢给了那溜须拍马没胡子的赵高了,自己个躲在宫墙里边享乐去了。

那么这个时候,一直想要保全自己权势的李斯,才发现这风向不对头。

大小权利全部落到了赵高的手里边了,他在朝内还受到赵高的节制,估计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那么在赵高的设计下,李斯,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就被下了大狱里边。

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知道这事到了这个地步,赵高是不会放过他们的,而且还会无休止的羞辱他们,所以这倆人选择了自杀。

那么李斯认为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雄辩之才,只要让他能见到胡亥,他就有被赦免的可能。

说道这里,俺只能说李斯的糊涂和他的悲哀。胡亥他只是个胡闹喜欢享乐的人,他可没有秦始皇那种大智慧,大野心的人。

你就算是见到了胡亥又能咋样呢?更加重要的是,人家压根就不想见他,人家还有很多事要忙乎呢?

所以李斯见到的是赵高,和赵高手里的刑具,天天上刑自不必说,打的那叫个皮开肉绽的,最后李斯撑不住了,这就招了假供,把自己算是推上了绝路。

暴怒的胡亥得到这样的结果是,他就认为自己被李斯出卖了,所以李斯被腰斩,夷了三族。

而赵高也就真真的实现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统治已经成了筛子的秦王朝。

那么从这件事当中,咱不难发现,李斯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完全是他自己作死造成的,为了保全他的相位,他的荣誉,篡改诏书。

悲吗?不悲!一饮一啄,种因得果,所以他算不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李斯有一次看到厕所的老鼠,有了深刻的领悟。

一、环境的重要性

战国末年,李斯生于汝南上蔡,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工作和生活马马虎虎,属于比不上足,比平民百姓还强很多的那种。有一年冬天,他去上厕所,发现有老鼠在里面啃,人一来,老鼠赶忙逃走。而且这些老鼠瘦小枯干,相对于在粮仓里见过的那些肥硕老鼠相比,这些老鼠生活十分最艰难。

于是李斯发了一些感慨:“人生如鼠,不在仓即在厕。”有些人在好的环境,能志得意满、顺风顺水;有些人在不好的环境里举步维艰,看来环境太重要了。于是他从心底发出“我要去大城市发展!”这句话,他也是这样做的。

二、人才的重要性

在嬴政的手下,李斯得到重用,自己的主张也得到采纳,可以说在职场上一片光明!当秦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各国怕被灭掉,所以想尽各种办法,武力不行的情况下,就采用间谍战,派出大量间谍来秦国作宾客。秦国的大臣们向秦王建议,“在我国这些位高权重外国来的官员,对我们来说是定时炸弹,请大王下令将他们赶走吧!”秦王觉得有礼,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特别有名的《谏逐客书》,说明人才的重要性,不管是本国还是外国来的,只要能利用好,就会对国家有利。秦王也是英明,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三、统一的重要性

后来李斯帮助嬴政完成最好的业绩:统一六国、称皇天下。秦始皇的成功,李斯的功劳很大。统一各国后,李斯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度量衡”的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可见李斯是有着远见卓识的

四、遗憾的人生

秦王死后,李斯的事业就在走下坡路。虽然他帮助修改诏书改立胡亥为新帝,但秦二世对他并不重用。修建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资巨大,李斯建议停建,被胡亥关入狱中。

又因为赵高的挑唆,秦王听信谗言,李斯被屈打成招,只得承认和儿子想谋反。最终他被当街腰斩,并夷三族,至此李斯的人生也画上了句号。

五、结语

李斯的人生是富于传奇性的,像是过山车。“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李斯的抱负得以实现,才略得以施展,走到了人生的顶峰。只可惜最后他遇到了昏君和佞臣,不得善终。李斯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的贡献和成就,留传千古。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我个人认为,李斯得到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他不是悲剧人物。

这里提出一些自己小小的看法。

前半生的风光

李斯出身寒门,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曾经是吕不韦的门客,后来被嬴政所提拔。最后当嬴政统一全国后,李斯成为秦朝丞相,可以说一时风光无二。

那么,他前半生主要做了什么呢?

1、提出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大家都知道郡县制的影响力很大,在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在沿用,一直演变到如今的省市县制。由此就能看出李斯的高瞻远瞩,其才能之高令人敬佩。

而且按理说,如果不推出这个政策,李斯势必会因为自己的功劳获得很大的土地,但是他并没有,他为了国家的发展,可以说是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又得罪了其他贵族。

2、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书同文、车同轨。

李斯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能够促使国家的统一。只有语言文字等统一起来,那么原六国人民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贸易,增加他们对共同国家的认同感。

3、修缮制定了一套《秦律》以及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这就可以看出李斯造诣之高。

4、焚书坑儒。

这是李斯提出的统一人民思想的政策,对文化方面是有一定危害的,但不得不说,这个政策在统一思想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

后半生亡于追逐权力之中

在秦始皇死后,他和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赐死了扶苏,将胡亥捧上皇位,成为秦二世。后来赵高诬陷李斯谋反,李斯经过酷刑被迫承认罪状,最后李斯死于他自己订立的法律之下,腰斩而死。死时无一人怜悯,百姓皆拍手称快,一代奇才,落到如此下场,让人无言。

说起李斯这个人,他非常有才华,为秦朝统一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也为秦朝之后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呢,他的下场都是他咎由自取的。

首先,秦始皇死后,他为了私利违背秦始皇的意愿,杀害扶苏,反立胡亥,这是对先帝的不忠。因此最后会被赵高背叛。

而且,在秦始皇对自己国家的现状一筹莫展之时,他不仅没有劝告秦始皇要休养生息,反而还大肆动用民力、奴役百姓,这是不义。所以他死时无人怜悯。

但是呢,我觉得像李斯这样的奇才,他不需要后世对他如何可怜,抑或是如何痛骂。当他为了私利和赵高合作开始,他肯定心中对自己的所为,对未来的结局已经有了判断,无非是生或死罢了。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作孽不可活,李斯以悲剧收场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如果李斯不贪恋权势,蒙毅不会惨遭秦二世胡亥杀害!

如果李斯不谈恋权势,蒙恬也不会被秦二世赐死!

如果李斯不贪恋权势,扶苏公子也不会蒙冤而死!

如果李斯不贪恋权势,赵高这个阉人篡改秦始皇遗诏的阴谋诡计就不会得逞!

如果李斯不贪恋权势,胡亥这个昏聩无能的无耻之徒就不会做了皇帝!

如果李斯不谈恋权势,秦国无数老秦人数百年来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大秦帝国,不会一夜之间轰然崩塌…

在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的时候,作为秦朝丞相的李斯,完全可以揭穿他们密谋篡位的勾当。仅凭赵高一个太监,根本翻不出什么浪花!

只要李斯不参与,那个不受宗族待见、不受军队拥护、不为百姓所爱戴的胡亥根本没有上位的可能…

可是他参与了赵高与胡亥密谋篡位的阴谋,原因只是因为扶苏公子亲善儒家仁治的理念,担心扶苏上台后会对他法家的治国方针予以改正,而不重用他!

一番考量后,他拥立胡亥登基称帝,做贼心虚的胡亥担心宗族反对他,担心兄弟姐妹们不服他,唯恐军队不支持他,他决定杀掉阻挡在他皇权面前的一切不稳定因素…

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百姓拥戴的扶苏公子,使得天下百姓民怨鼎沸,愤怒不已…杀死蒙毅、赐死蒙恬,使百万秦军失去军魂,秦军将领更是莫不心寒不已…屠杀秦始皇留下的二十多个子嗣,使得胡亥自己背上不仁、不义、不孝、不忠,猪狗不如的千古骂名…大肆逮捕陷害杀戮秦朝赢氏宗族,使得大秦数百年基业更加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在做完所有事情之后,秦二世胡亥想要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却发现还有一个李斯是阻碍,更是他谋权篡位的知情者与参与者,于是将屠刀再次高高举起…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秦二世胡亥下令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夷灭三族,彻底断的断子绝孙,灭了香火…

他本可青史留名,亦可在扶苏公子登上皇位后功成身退,成就一番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千古美谈。却因贪恋荣华富贵,最终在权势的欲望中迷失了自我,成为乱臣贼子的帮凶。

从一个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成为一个覆灭大秦帝国最大的帮凶,成为他千古难以洗脱的污点,沦为他人笑柄…

一年后,项羽和刘邦所率领的叛军攻破咸阳,杀子婴、烧秦宫,秦朝灭亡。

与此同时,秦军尚有西北驻军近三十万,南方百越更是驻有秦军近六十万,看着咸阳城熊熊燃烧的冲天大火,他们选择了无视…

李斯,无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功臣,却因为自己贪恋权势,成为偌大秦帝国覆灭的最大帮凶,落得一个不得善终,自己子孙后代通通被斩杀殆尽的凄惨结局,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李斯用他的不得善终,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哪怕你富家一方,纵然你权势滔天,如果任由金钱迷了双眼,任由权势熏黑了己心,最终也会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可悲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