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27条回答.

传说大禹创建夏朝以后,铸造了九鼎。所谓九鼎象征着当时中国的九州,拥有九鼎就意味着拥有江山。

换句话说,九鼎是天子地位的象征,只有天子在祭祀时才能使用。

对于九鼎其实有一定分歧。一说九鼎是九个鼎,各不相同。

当时普通乡绅祭祀只能用一口鼎,士大夫可以用五口鼎,诸侯们可以用七口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口鼎。

这是国家制度,任何人不能违抗。

不过,也有种说法,九鼎只是一口鼎,只是采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所以叫做九鼎。

传说九鼎重达7.5吨,完全用青铜铸成,上面有复杂的铭文。

至少在商代,九鼎确实存在,是不是 从夏朝夺取的就没有证据了。

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曾经公开展示九鼎,可见那时候九鼎是存在的。

随后周朝历代天子,都非常重视九鼎,每年都要用它祭祀。九鼎祭祀有隆重的仪式,一点也不能疏忽,不然就会惹怒天神。

九鼎平时防御太庙之内,精心保护。

东周开始,周朝衰败,周天子仅仅相当于一个诸侯。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

所谓问鼎,也就是楚庄王试图夺取九鼎的意思,也就是要称霸天下不在乎周天子。

在当时来说,这是大逆不道,所以王孙满明知道会触怒楚庄王,仍然当机立断怒斥楚庄王没权询问。

不过,秦国消灭周朝以后,九鼎由此失踪。

对于九鼎的去向,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秦国将九鼎运回国都,但途中船只在泗水翻覆,九鼎失踪。

这种说法不太可能。九鼎如此之重,坠江以后也不可能移动,肯定还是在江底。就算难以打捞,总是知道它的位置。

第二,在周朝灭亡之前,周天子下令将九鼎丢入泗水。负责执行的官员随后将船上的兵丁都杀死,自己投河而死,由此没有人知道九鼎在泗水的位置。

第三,周天子下令就九鼎熔毁。

这种说法也不太可能,毁掉九鼎传说会引来天神震怒,周天子没这个胆量。

实际上,九鼎被投入泗水最有可能,根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和汉文帝均在泗水设法打捞过九鼎,均没有结果。

后世在武则天时期和宋徽宗时期曾重新铸造九鼎。

2006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铸九鼎,永久放置在馆内展出供游客参观。

今天找到九鼎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长达2000多年在水下,九鼎早就腐朽了。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我不认为九鼎有可能重现人间。

九鼎,又称九州鼎,传说是禹成功治水后,划天下为九州,取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 象征九州。鼎有千钧之重,约和现在7.5吨。一直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 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一直传到东周彻底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失去了下落。

历史上对九鼎的下落大概有两个主流猜测。

一是说秦昭王迁九鼎入秦,途中落入泗水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二是说周末战乱,被融化重铸成了铜钱过兵器。

关于第一种说法,只有史记中有记载,秦始皇和汉文帝在泗水中打捞过九鼎。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第二种说法作者个人是比较认可的,周末战乱,九鼎被回炉重铸成了其他东西。

一是因为当时,当时物产极为匮乏,加之开采矿产的工具简陋和技术落后,所以当时铜的产量非常有限,时值周国孱弱,无论是把九鼎铸成钱,还是铸成兵器,对周国的意义都比留着九鼎强。

二也是因为当时周国孱弱,留着九鼎只能说怀璧其罪,引来其他强大诸侯国的觊觎。把九鼎重铸,然后在谎称遗失,是最符合当时周国利益的。

当然,不论九鼎的遗失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再现人间了。即使是真的遗失在了泗水,两千多年过去了,就算青铜顶没有被河水完全侵蚀,鼎表面的花纹也被腐蚀的差不多了,就算打捞到了,也没有人敢肯定说是九州鼎。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

鼎在上古时期有4个用途:

其一是用来盛装食物;相当于现在的碗和碟,以及盛装食物的罐子,最先被古人利用的金属材料就是铜,炼铜在商朝和周朝相当发达了,古人没东西装食物,也就用铜铸成鼎来盛装食物,这种鼎一般比较小。

其二是用来宗教祭祀;用作宗教祭祀同样是盛装食物的,与第一种用途方式是不一样的,但用途不一样,一个是自己吃饭用的,一个是祭祀祖先吃饭用的。

其三是用作刑具;古人发明了一种刑法,就是烹刑,就是把人整个放在一口大鼎中,然后在鼎下架上柴火来烧,鼎中有时会放水,相当于把人煮死,有时不会放水,相当于把人干烧死,这种鼎一般很大。比如春秋时期,周夷王烹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就是放在鼎中活活烹杀的。

何尊鼎

其四是用来作刻字记功的器具。这种鼎一般是贵族或者君主用来刻字记功的,古人喜欢把自己取得的功劳刻在一些可以永久保存的器具上,比如龟壳,这就是甲骨文,也有刻在鼎上的,比如“何尊鼎”,这个鼎记载了周文王对宗族子弟的训戒,以及这个叫何的贵族受到周文王的赏赐。

鼎有大有小,目前出土最小的鼎是西周的嬴霝德鼎,长10.5cm,宽8.3cm,重0.36kg,目前出土最大的鼎是商朝的后母戊鼎,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差距非常大。

后母戊鼎

关于九鼎的来历和结果在史书中有很多的记载,比如:

《史记 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九鼎是夏禹制造的,夏禹成功治理好大水后,使得华夏归于一统,夏禹利用治水所熟悉的地理位置,把整个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这也是尚书中记载的禹贡九州,这成为华夏最早的地理名词与范围。

夏禹收集了九州的铜,然后铸成了九鼎,与九州相对应,如果九鼎存在的话,应该就是九个鼎,与天下九州相对应,九鼎就代表着九州,九州就是整个华夏,九鼎不仅代表九州,还代表了王权,也就是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

夏禹铸造九鼎

九鼎创建于夏朝初期,在商朝与周朝也是传国之宝,与后来秦始皇的玉玺有着同样的作用,谁拥有了九鼎,谁就拥有了天下,根据《史记 封禅书》的记载,九鼎经过了夏朝、商朝,到了周朝末年的时候,由于王室衰败,自从宋国社稷被毁后,九鼎就消失了,从此不再出现。

《史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鼎的故事,是说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字叫锦的巫师是为百姓祭祀时,发现地下有个像钩一样的东西,后来挖出来是一个鼎,这个鼎尺寸很大,上面刻有花纹,然后这事就层层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担心有人弄虚作假,于是派人调查,后来发现没有弄虚作假的事迹,于是就把鼎迎立到甘泉宫。

在路上时,鼎的上空出现一片黄云,如同车盖一样,正好这个时候有一头麃子(类似于鹿的动物)经过,汉武帝命人射杀了它作为祭祀的礼品,到了长安之后,汉武帝部大臣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出现鼎呢?

九鼎图

于是有关的官员就回答说:以前泰皇(三皇之一)曾经制作了一个神鼎,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天地万物都归于这个宝鼎,后来黄帝制作了三个宝鼎,分别对应着天、地、人,也就是天鼎、地鼎、人鼎,然后又说到了夏禹制作了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分别是:豫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冀州鼎、兖州鼎,所以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可以肯定九鼎一定是个九个鼎,而不是一个鼎。

关于九鼎的故事,一直在华夏流传,《左传》中说夏禹把当时全国的名山大川、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以及天下奇怪的东西,全部制作成图册,然后让工匠在铸鼎时将这些图册仿制在鼎上,这是九鼎代表九州的证据。

夏禹

夏朝灭亡后,商朝将九鼎迁到都城,商朝灭亡后,周朝获取了九鼎,周武王取代商朝后,曾经公开展示过九鼎,周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执政,为了威震天下,在洛阳兴建陪都,并将九鼎迁到洛阳,因为当时的周朝都城在镐京,今西安,离中原偏了一些,所以九鼎迁入洛阳,以镇天下,显示周朝声威。

没有永远强盛的王朝,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阳,彻底放弃了镐京,这就是东周,东周的实力显著下降,完全不能控制诸侯,于是就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非常有名的君主之一,曾经有个典故是描述楚庄王,这个典故叫:此鸟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己,一鸣惊人。

楚庄王带领楚国走向强盛,并且开始向中原扩张,有一次楚庄王直接打到了周天子首都洛阳的附近,导致周天子惶惶不安,周天子派出了个叫王孙满的人与楚庄王相见,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强大,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有多大?轻重如何?

楚庄王问鼎

王孙满回答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周朝的德虽然衰弱,但天命没有改变,鼎的轻重,不是你可以问的。一句话就把楚庄王顶了回去,此后问鼎中原就成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成语,表示有觊觎全天下的野心。

楚庄王是这么问的,王孙满是这么答的,两人都没有否定九鼎的存在,可见九鼎是真实存在的,这一年是公元前606年,春秋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秦武王派出甘茂攻下了韩国的宜阳,因此打通了从秦国到周天子的王宫,于是秦武王就带着一批人到周王宫举鼎,秦武王是个大力士,爱好比试力气,当场与任鄙、孟贲一起比试力气,当时他们举的是龙文赤鼎,也就是雍州鼎,雍州就是当时秦国所在的区域,结果秦武王举鼎时,被鼎砸中了脚,流血过多而死。

秦武王举鼎

有相当多的史书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也从侧面证明了九鼎的存在,那么后来九鼎去了哪里?

关于九鼎的去向光是史书就有很多记载:

1、在周王宫就失去踪迹了,可能是消失在周天子之手。

周天子到了后来越来越衰弱,连打仗都没钱了,还得向商人借钱,比如周朝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就是没钱打仗,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叫“债台高筑”,天子没钱怎么办?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弄钱,这个时候的周王宫除了九鼎还有什么?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是被周天子拿去铸币了,但是史书记载了是在周朝末年消失的,消失在周天子手上,难道不是周天子的责任吗?也有可能他拿去抵债了,总之就是被周天子用掉了,九鼎可值一大笔钱呢。

周天子失鼎

2、被秦国夺去并消失了

《史记 周本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单心}狐。後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西周君和最后一任周天子周赧王去世后,周地的百姓就逃亡到东方。秦国夺取了九鼎等贵重器物,把西周君迁往狐。过了七年,秦庄襄王灭亡东周,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从此周朝的祭祀没有人主持了。

这里面明确记载了秦国夺取了周天子的九鼎,之后九鼎就应该一直在秦国,秦国后来统一了天下,收缴了天下的兵器,铸成了十二个铜人,有人猜测九鼎也被做成铜人了,如果九鼎代表着王权和九州,秦始皇没有理由把九鼎做成铜人,这种东西是用来传承的,而不是用来毁坏的,这种东西跟玉玺一样,后世朝代只想得到,怎么可能毁掉它。

鼎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王权

但是直到后来秦朝灭亡了,九鼎也不知去向,没人知道九鼎去了哪里,这里大胆猜测一下,有几种可能,一是被秦始皇陪葬了,还在陵墓之中,二是被项羽夺走,铸成兵器了,应该是不在刘邦手中。

3、九鼎沉入泗水了。

这个也是有记载的,这是《汉书》的说法,汉书上说:在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泗水之中,泗水发源于山东临沂平邑,经过泗水县、曲阜市、山东济宁市兖州区、江苏徐州市(彭城),再经过南四湖北部流入京杭大运河,泗水有很多支流,流域面积达到7万平方公里,主要在山东、江苏境内。

泗水是从东向西流的,与境内其他河流不太一样,但是九鼎是在周天子的王宫储存的,当时在河南洛阳的,是怎么跑到山东去的,那就是一个谜,有人猜测汉书的记载是为了突出刘邦,因为刘邦是泗水亭长,九鼎没入泗水,暗示着刘邦将夺取天下,这应该是恭维的写法。

九鼎就这样消失了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是说秦国要夺周王的九鼎,周天子求救于齐国,有个叫颜率的周人鼓动齐国救援周天子,答应事成之后送九鼎给齐国,齐国果然帮助了周天子,事成之后索要九鼎,结果周天子不想给,颜率以各种理由忽悠齐国,最终也没有给成,如果周天子真把九鼎给了齐国,那就有可能走泗水,但战国策记载的这事是周天子没给九鼎,所以也不成立。

史书上还说过秦始皇也曾经派人到泗水找捞九鼎,如果属实的话,倒是九鼎真有可能落入泗水了,从现在的文献来看,没人知道九鼎在哪里,也许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了,也许埋在了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还需要有考古发现才能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

欲说九鼎先说九洲。何为九洲,尚书曰: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简单来说就是东到山东大海,西到陕西秦川,北到内蒙大漠,南到湘川蛮楚,疆域之广胜过商周!

是不是感觉不太可能?我也这么认为。所以九洲之说应该在尚书成书的时代,是塑造大禹圣贤地位的儒生夸大之辞。

既然九洲是个杜撰,那么九鼎是不是也是如此?这还真是未必。

鼎之古义通常解释为煮肉的器皿;周易之鼎卦又解为“稳固突变,除旧布新”之象。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先人开灶,召集人众,开创前所未有事业的必备之物呢?

这个很适合大禹治水的场景:他带领一群人,扛着几个锅,创建了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最终成为一方共主,创下了数百年基业。

是不是九个?有关系吗?九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卦辞中出现的至尊代称,很明显是后人敷衍上去的。

古往今来,人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创造一个神仙,然后再去膜拜供奉。所以,九鼎这个事我怀疑跟倡导尊尊亲亲的周公姬旦有很大关系。

但不管怎样,从此以后,九鼎便成了一个神话的象征——上天所赐,天下共主。

就好像丐帮的打狗棒,本来是赶蛇打狗的防身之物,最后却成了至高无上的镇帮之宝。

如果说大禹的锅早就腐朽破烂了,但是大周朝却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杜撰的神话制造出气势磅礴的镇国之器来!

这才是楚庄王后来特想一睹为快的觊觎之物。

问鼎中原可不就是想用大周的锅给自己做饭么?其野心可谓昭然若揭。

后来秦国灭周,鼎沉泗水,即便它们还没有锈成黄泥,即便出现奇迹重见天日,那也是周公开洛阳新城之鼎,也绝非大禹筚路蓝缕之鼎。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

大禹治水成功后,铸造了象征王权的九鼎。尽管王朝在不断更迭,九鼎却始终从一个国王的手上传到下一个国王的手上。没有九鼎,就不能算是个真正的国王。然而,到了秦汉之后,九鼎却不见了踪影,史籍中也再也不见有关九鼎的记载,由此引发了后世人们几千年的争论和探索,到底九鼎藏在了哪里,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呢?作者认为有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听我下面的分析。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铸造九鼎。这不仅表明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是十分高超的,而且还可以看到大禹是违反了部落联盟的传统,建立了家天下的国家,因为天子九鼎,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

  根据《左传》鲁宣公三年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往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传说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表明天命之所归。

  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而由楚国首先发难。《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路经洛邑,特意摆开阵势,显示武力。周定王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咄咄逼人,劈头就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冷冷地说:“在德不在鼎!”接着又不紧下慢地回顾了九鼎转手的历史,并说如果本质美好光明,鼎虽小而犹重,反之,虽大犹轻。他进而指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罢。这也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据《战国策·东周策》所载,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迫使秦国退兵。但强秦岂肯善罢甘休,后来秦昭王终于灭掉了东周。围绕着九鼎,有两个问题后人至今难以弄明白,一是大禹是否铸鼎,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连,即九鼎的最后下落。

  上引《左传》说九鼎铸于“夏之方有德”之时,而《史记》把铸鼎的时间略有提前,说成是“虞夏之盛”之时,并明方大禹是收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的,本意是象征九州。《墨子》说鼎铸于夏后启时。上述说法大体相近,得到了后代许多人的赞同,基本上认为鼎是大禹所铸,时间在夏朝建立的时候。

  怀疑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从周室夺到九鼎,相反关于九鼎失踪的传闻倒是有鼻子有眼。汉灭秦,也没有见到鼎。刘邦登位时,秦王子婴交出的只有皇帝玺。《战国策》说周得九鼎时,每一只鼎要有九万人来搬运,九只鼎要有八十一万人来运输,这可能吗?近代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战国策》多夸大之辞,禹铸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实。

  也有学者根据当代的考古发掘,认为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并且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坩埚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制造铜器的。至少从技术层面而言,禹铸九鼎是可能的。

那么传承到周朝的九鼎哪里去了?

  一些学者发现《史记》中的说法前后不统一。周、秦二本纪都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后,终于“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纪》说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据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国宫殿中,应当失于秦亡之后。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说:“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然他将秦昭王取九鼎的时间较《史记》本文提前了41年。《史记·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那么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与秦无关。后来,《汉书·郊祀志》也是兼收两说,但又说“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以后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捞,结果如同竹篮打水,未能如愿。这说明九鼎并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但无论如何起码证明了九鼎的确真实存在。

到了清朝,全祖望、沈钦韩等学者对上述传统说法公开表示怀疑,并作了新的探索。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说外,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周人为防止大国觊觎,加上经济困难,采取了毁鼎铸钱的下策;对外则诡称丢失,不知去向。

二、史载秦灭周取鼎,为时人揣度之辞,并非事实。

三、秦人谬传九鼎沉入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这些说法足以发人深思,但未必即为至论。

  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因大国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楚庄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楚世家》)可见九鼎之“重”,只存在于传统的神秘观念之中,而不是实物本身的价值。东周统治者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细审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已被销毁的材料。而最大的可能就是被作为陪葬品埋入了骊山陵中。因此,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考古工作的进展。九鼎如失于东周灭亡之前,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失于秦末,那么埋没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到底是不是这样,只有等到秦始皇陵发掘的那一天,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

您好,我来探讨一下“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这个问题。九鼎重现人家的概率很低,可能不亚于发现新大陆,目前九鼎的最后的记录主要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沉没如了泗水彭城,另外一说便是被周皇室熔炼制成了兵器。

九鼎的象征

九鼎是禹在建立夏朝后,用天下九牧所供奉的金石铸造的,所以也有人认为九鼎其实是一只鼎,只是名字叫九鼎而已。而据近代考古发现中有卿大夫的墓葬中出土过五鼎,又印证了那句: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这套礼制是出现在周朝、春秋时期,但这么复杂的礼制肯定不是一蹴即成的,肯定商甚至夏就已经有了这种阶级观念,无论如何鼎代表了当时的社会上层,九鼎更是代表国家、国君,是之后的政权更替中一件国传国的象征,可以理解为夏、商、周时期的传国玉玺级别的宝器。《史记》记载商灭夏后九鼎迁到了商都殷,周灭商后周武王还曾公开展示了九鼎。后来周公旦建设古代洛阳的时候,九鼎又迁到了洛阳,最后周被灭后九鼎就下落不明。

沉没于泗水彭城

关于九鼎沉没入彭城泗水的记录有很多,《史记》、《汉书》、《论衡》等古籍都有,后面的大多可能引用《史记》内容,《史记》成书于汉朝,它记载的九鼎失落在泗水彭城,泗水彭城按照史书考证很可能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市,汉朝时也确实有个叫泗水的诸侯国,《汉书楚王传》记载当时楚、汉的边际上,所有很可能著名的彭城之战和沉没九鼎的彭城是同一个地方。彭城是现在的徐州市一带,而徐州也确确实实在泗水河的下游。

古人孔子曾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此来描述泗水川流不息。但是徐州一带的泗水河在宋、金对峙时期,徐州一带的泗水出现了很大的变迁,原来的泗水河道在江苏境内消失,明朝时期泗水河被引入了新的运河,原本在徐州一带的泗水河到被填为平地,确实有记载秦始皇曾到那一带打捞,如果九鼎真的沉没入了的是徐州一带的泗水河那当时泗水河改道的时候肯定水位见底,九鼎怎么不会出现呢?这只有三个解释:

1、《史记》记载的也是道听途说

2、《史记》记载的泗水河的具体位置错了,不是徐州段的泗水河,而是上游甚至下游。

3、九鼎被河道冲入更大的淮河。

无论哪一种,对于现状的技术来说在水下寻找九鼎都是大海捞针。

熔炼为兵器说

或许因为九鼎的消息自秦以后再无踪迹,所以很多人已经怀疑九鼎被毁掉了,九鼎是夏朝时期九州各地供奉的青铜铸造的,有7.5吨(也有说6.66吨的。因为秦汉以前的计量单位不同)。当时的开采技术虽然说已经足够产业化,我们现在都感慨古时候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只是对比同时期的而已,实际那时候的青铜产量不会很高。一旦是发生战争,而铜矿又被抢夺,那么以青铜兵器为主的周朝很可能会面临没有兵器用的局面。九鼎虽然是国家的象征,但比起无兵可用亡国的可能前面,一个青铜器算什么呢?所以为了延续国家,将九鼎熔炼为兵器也不是没有可能。

结语

上述两种可能之中,第一种九鼎再现世的可能都微乎其微,第二种是已经断绝了我们的念想。作为传说中的神物,我们后世之人自然是无比向往,所以大多人宁愿相信九鼎沉入了山河之中,默默的守护九州大地,终究有那么一天它会再度的现实,让我们再度一睹它的风采。而九鼎问世的历史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据说九鼎上刻有各州的地理情况况、贡赋定数以及代表风景,这对于我们了解夏朝的社会情况是非常历史信息,也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数千年前,古人开采、冶炼、铸造大型青铜器的能力。越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尽快知道人类的起源,才能知道人类需要往何处去,或许九鼎就是古人留给我们通向未来的秘钥,所以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一睹九鼎的风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