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贝利亚曾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的总舵主,是当年名震世界的情报头子,就连斯大林都有可能是他暗杀的。但就在斯大林去世后不到四个月,贝利亚就在苏联主席团会议上被逮捕,随后很快被判处死刑
1899年3月29日,贝利亚出生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首府苏呼米附近的一座小镇,他出身贫寒,父母均是农民。
由于出身贫寒,他对苏联有着很大的认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于1917年3月,在阿塞拜疆首府巴库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此后开始在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参加革命活动。
1920年或1921年贝利亚加入了契卡,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随后他便担任任格鲁吉亚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主席,正式进入苏联情报界。到1931年,贝利亚开始主政南外加索各共和国。
1933年斯大林曾在度假中遭遇刺杀,伴随在他身边的贝利亚奋力护住,由此逐渐成为斯大林的心腹。在斯大林的提携下,次年他便成为苏联中央委员。
1934年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凡是斯大林的反对者都遭到了严厉的镇压,苏联曾经的领导人之一布哈林就在此时被枪杀。
在整个肃反运动中,苏联整个党政军系统全部遭到了大清洗,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斯大林也因此建立了专属于他的个人崇拜,而贝利亚则是该运动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到1938年贝利亚被调到莫斯科,担任内务人民委员,之后成为内务部的实际掌舵人呢。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贝利亚带领克格勃大量窃取德军情报,到战争结束后贝利亚又负责抢运德国的科学家,为苏联在日后的冷战中积累了大量军事人才,为此斯大林晋升贝利亚为元帅,成为苏联政坛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斯大林。
(贝利亚)
不过到二战之后,随着斯大林的权威达到鼎盛,身为斯大林老乡的贝利亚也是日渐恐惧,特别是斯大林晚年时期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处决亲信,这让贝利亚更加惶恐不安。
1953年3月1日晚上11点,苏联高层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们迅速赶往斯大林在莫斯科外的孔策沃别墅,而就在两天之前,他们刚刚受斯大林只邀在这里举行了宴会。
在接到通知之后,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迅速赶往孔策沃别墅,当他们进入斯大林的房间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彻底呆住了。此时的斯大林正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貌似是晕倒了,周围的警卫更是手足无措。
眼瞅着苏联高层都已快马加鞭的赶到,别墅警卫们正想长舒一口气,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警卫内更加迷茫。
在看到躺在地上的斯大林之后,包括贝利亚在内的苏联高层都无动于衷,并没有立刻喊来医务人员,而是不断地开会讨论,警卫们也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直到第二天医务人员才被叫到别墅内,此时的斯大林已经不知道在地上趴了多久。
1953年3月5日,苏联政府突然发布了一项令世人震惊的消息,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于当天病逝,逝世原因是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和胃出血。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这个消息太过突然了,就连美国中情局之前也没有任何情报显示斯大林身体有问题,一切都都是那么突然。
关于斯大林的突然去世,目前已知的许多证据都显示斯大林死于他杀,而最有可能向斯大林下手的只有从事特务工作的贝利亚,他即有动机也有能力给斯大林下毒,今天许多人都认为斯大林是贝利亚暗杀的。
(斯大林和贝利亚)
在斯大林死后,贝利亚被任命为担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成为苏联的头号人物,而握有实权的贝利亚迅速展开了对斯大林的批判。
就在斯大林的追悼会上贝利亚便公开强调尊重宪法,从侧面抨击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贝利亚开始了对苏联的全面改革。
第一、平反冤案,大赦囚犯
1953年3月26日,贝利亚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大赦的报告》,次日他又提交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大赦的决议草案》。根据该报告,大约有120多万在斯大林时期获罪的犯人被释放,另外有40万件案子终止调查。
与此同时,贝利亚还着手给遭到打压的各个少数民族平反。例如在卫国战争期间受到严重不公正对待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贝利亚就要求给伏尔加德意志人平反。
第二、全面推行政府机构改革
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大力宣传依法治国,尤其严禁刑讯逼供,要求所有案件公开审理。此外他还肢解自己的大本营——势力庞大的内务部,裁撤了内务部旗下的许多单位,还将内务部的劳改营移交给了司法部门。
第三、缓和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在外交方面贝利亚主张缓和与美国的冷战关系,甚至在东德问题上贝利亚表示东德可以不施行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东德不倒向西方,苏联允许东德走资本主义道路,将东德变成一个中立国,而在日后两德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上完成统一。
贝利亚的这些措施极大地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但是此时的贝利亚也逐渐成为苏联高层新的敌人。
其实对于苏联高层而言,他们不愿意看到第二个斯大林的诞生,因为他们过够了提心吊胆的日子,而此时的贝利亚大权在握,并且在军队的威望颇高,难保他不会成为第二个斯大林。
并且贝利亚本人在当年的肃反运动中杀人太多,这让大家对他也充满了不信任。假如由他掌权,以后的日子估计就没法过了。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严重偏离了苏联的政治形态,甚至同意东德搞资本主义,这还得了!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在出席政治局会议时突然被捕。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制服贝利亚的并非是警卫,而就是一起开会的苏联高层,朱可夫甚至给了贝利亚几拳。
(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一度成为政治盟友)
1953年12月18日,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开始对贝利亚进行秘密审判,最低特别法庭认定贝利亚犯有叛国罪、反苏维埃罪、实施恐怖行动罪和强奸罪,对其判处死刑,当月23日贝利亚被执行枪决。
不过对于赫鲁晓夫的回忆,目前大部分历史学者都认为水分太大,很多俄罗斯学者认为其实贝利亚早在被捕后不到一个月就被秘密枪决了。而贝利亚的独生子谢尔戈则表示自己的父亲是在家中被直接枪杀的,之前没有经过任何审判。
时至今日,外界对于贝利亚被枪决过程的真相依然争论不断,但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在俄罗斯官方完全解密那段历史之前,相信这种讨论还会持续下去。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名义上虽然是苏联的二号人物,但实际影响力却很快超越了马林科夫,成为了整个苏联最有权势的人物。然而,时间仅仅过了三个多月,贝利亚便被赫鲁晓夫等人扳倒,最终被执行了枪决。
究其原因;首先是贝利亚的出身敏感,经历特殊。其次则是贝利亚在改革政策上犯下了巨大的错误。
1899年,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出生于格鲁吉亚。1917年,贝利亚加入布尔什维克,随后,贝利亚开始在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参加革命活动,后来,贝利亚还加入了契卡、内务部(克格勃前身)。
1934年,斯大林在一次度假过程中遭到了刺客袭击。此时,贝利亚不顾个人安危,挡到了斯大林的前面,刺客被当场击毙后,斯大林看到了贝利亚的忠心,贝利亚也因此开启平步青云之路。
1938年,贝利亚执掌内务部。此时的内务部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军事组织,拥有几个师,以及几十万保卫工作者和秘密警察。这个组织凌驾于苏联党、政、军之上,有权监视、管控,甚至是逮捕任何人的权力(当然,内务部在维护苏联国内稳定上也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作为被斯大林一手提拔起来的悍将,贝利亚必须要毫无保留的执行斯大林的政策。因此,在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中,以及维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问题上,贝利亚可谓是一马当先,是很多冤假错案的执行者。
苏联卫国战争中,贝利亚在组织修建防御工事、生产武器,以及获取情报方面功勋卓著。另外,贝利亚还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不离斯大林半步,因此,在战后,贝利亚成为了苏联政府最核心的人物。后来,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贝利亚还搞掉了如日中天的朱可夫。此时,贝利亚的权势仅次于斯大林。
然而,绝对的服从来自于绝对的恐惧,贝利亚权势之高,实际上还是因为其掌控着内务部。而无孔不入的内务部基本等同于我国明代的锦衣卫,不仅揪着各级官员的小辫子,而且还拥有随意监控、逮捕任何人的权力。
这让很多苏联高官提心吊胆,生怕那天被贝利亚带走。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
此时,在苏共内部的排名中,马林科夫高居第一,贝利亚第二。不过,由于贝利亚掌控着权力无边的内务部,马林科夫也被迫成为了贝利亚的附庸。此后,贝利亚成为了苏联实际的掌控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洗涮斯大林时期积累的恶名,贝利亚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贝利亚开始平反斯大林时期的冤假错案,并要求内务部重新调查。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米格列尔人案等案件都是被贝利亚平反的。
第二,贝利亚还和马林科夫联手,准备一同批判斯大林的罪行,以及个人崇拜的问题。虽然马林科夫最后怂了,不敢公开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但贝利亚却下手了,命令苏联所有的媒体停止对斯大林的歌颂,其后,贝利亚还在公开场合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第三、大赦囚犯。在斯大林去世仅20多天之后,贝利亚便开始大赦劳改营、监狱中关押的囚犯。当时,苏联境内共计250多万名囚犯,被贝利亚释放了140多万,另外,还有涉及40多万人,且正在调查的案件被停止。
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做是贝利亚为了洗白自己,与斯大林时期的所作所为划清界限。但接下来几件事有点匪夷所思,让人捉摸不透。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革机构,而改革机构首当其冲的是其掌控的内务部。
在斯大林去世仅仅12天后,贝利亚便将内务部控制下的各种生产、经营、建筑部门移交给了经济部门。然后,贝利亚又将古拉格(管理劳改营的部门)移交给了司法部门。
当然,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贝利亚将以上部门交出后,还提交了多份报告,要求严格限制内务部的权力,并且严格要求内务部在执行公务时必须依法办案,不得随意逮捕无辜公民,也不得刑讯逼供,捏造材料。
贝利亚当时的想法我们不太清楚,但这样做的结果必定会使的贝利亚权力削弱,甚至会导致内务部的反对。
接下来,贝利亚又出了一招,在民族政策上下手。
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强力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在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中,很多都是俄罗斯族的官员,而本国的官员仅占据很少的职位,且这些职位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虚职。
于是,贝利亚极力提升各个加盟共和国中本国的官员数量,以各国本民族的官员代替俄罗斯族的官员。而且,贝利亚还准备纠正斯大林时期少数民族被强制迁徙到西伯利亚,或者中亚的政策。
经过一轮的改革,贝利亚在莫斯科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众矢之的。
首先,贝利亚掌控着太多人的秘密,这些人眼看贝利亚要掌权,心中必定是害怕到了极限。其次,贝利亚释放囚犯,批判斯大林的专制和个人崇拜,改革民族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这些事情必定会让曾经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心生畏惧,他们一定会担心贝利亚是不是利用这些事警告自己,或者是准备搞掉自己。
所以,巨大的恐惧心理使得这些斯大林时期的高官全部团结到了一切,准备联合起来搞掉贝利亚。
恰好,贝利亚又准备缓和同南斯拉夫的关系。而且,为了缓和冷战中苏联和西方阵营的关系,贝利亚在公开场合表明,如果德国中立且对苏友好,则同意东德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如此一来,贝利亚被赫鲁晓夫等人抓住了把柄。
在6月26日的会议上,赫鲁晓夫联合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朱可夫等人。当会议进行了一半时,朱可夫突然带着一队士兵出现,直接逮捕了贝利亚。
随后,赫鲁晓夫等人将贝利亚反对斯大林的专制和个人崇拜说成了贬低斯大林的威信。将改革民族政策说成了挑动民族纷争、破坏民族友谊 。将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说成了背叛祖国。将缓和冷战中的东德局势,说成了帝国主义代理人,意图出卖国家,为资本主义效力。
于是,贝利亚成为了斯大林死后,苏联权力斗争的首个牺牲品。
纵观贝利亚被处决的过程,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贝利亚长期效忠于斯大林,并掌控着内务部,知道太多太多人的秘密,因此,被压抑太久的苏联高层早就对贝利亚恨之入骨。而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试图改革,并严厉批判斯大林,极力撇清和斯大林的关系。但很可惜,改革的方向不对,且民族政策、改革内务部等问题直接激起了莫斯科高层的反对,最终被执行枪决也在是必然情况了。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贝利亚死于宫帷权谋。
贝利亚事件是20世纪一起典型的政治谋杀,是1950年代苏联后斯大林主义的体现。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形成了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于是这三驾马车在权力场夜幕中奔突,在暗中角力中,贝利亚虽然权势熏天因疏于防范大意落下风,赫鲁晓夫则四处勾连拉拢形成了多数同盟(唯有米高扬例外),占尽先机。由是,贝利亚成为角力场上的祭品。
为什么非得置贝利亚于死地?
惧怕。
近年来,莫斯科出版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档案文件集,其中一卷比较详细披露了贝利亚事件的一些原始档案资料,其历史真相水落石出,也厘清了历来众说纷纭的不实说法。
贝利亚在1920年代就从事“肃反”工作,1938年调到中央任内务人民委员(后来称内务部长);1941年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45年成为苏联元帅。他从1946年起为党的决策机构的委员。斯大林逝世后他成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在党内排名第二。
长期把控情报系统又身居权力要津,长期拥有显赫的声名和实力,竞争者岂能不忌惮畏惧?何况贝利亚还掌握一直庞大的内卫部队。同僚们十分清楚。
所以,惧怕。
同僚们也忌惮贝利亚当时的一系列举措。前几年我读过贝利亚儿子谢尔戈·贝利亚的回忆录(《我的父亲贝利亚》,新华出版社,2001,P44-45),书中提到他父亲在严酷的环境里也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档案文集《二十世纪俄罗斯》也部分印证了贝利亚儿子所非虚言。
斯大林之后的114天里,贝利亚迅速解决一些镇压中冤假错案。把大多属于不该判刑或判刑过重的人实行大赦。120万人被释放;释放"医生谋杀案中的医生及其家属并为其彻底平反,并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下达命令坚决禁止对犯人使用暴力和体罚,取消监狱里对犯人采取体罚措施的场所,销毁一切刑具。提出缓解民族矛盾的改善措施,主张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建议东德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贝利亚的一些颇得民心的果断举措,使得赫鲁晓夫们的作用相形见绌。而贝利亚的这些措施反成为指控他的罪证。
《二十世纪俄罗斯》里显示,对贝利亚的指控,没有具体的事实根据,多为空泛的诸如“反党,妄图复辟,某某的代理人”骂街方式,赫鲁晓夫更是义愤填膺说贝利亚是“恶棍、奸诈小人、卑鄙下流”。 那个年代为置人于死地,俄国人的借口也够粗鄙的。
为了给审判增加点戏份,当局还组成了审判庭,赫鲁晓夫特地从乌克兰调来鲁坚科做检察长。秘密审判,念完起诉书就执行枪决,没有辩护,不容申述,够神速。
赫鲁晓夫们之所以能够迅速除掉贝利亚,也是利用了一些人的恐怖心理。毕竟大整肃的血腥味没有完全消散,人们对1930年代的恐怖记忆犹新,忧心忡忡,大家对贝利亚存在着极大的怀疑与戒心,这一来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俨然成为恐怖标杆人物。这自然就形成了赫鲁晓夫们能够搞掉“奸诈小人”的权力场“民意”。
当然,贝利亚个人性情暴躁,刚愎自用,也得罪了许多人;斯大林去世后不排除他有对最高权利的图谋,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不可能拱手相让唾手可得之物,以他的个性必然会秣马厉兵,这就不可避免的促成了他个人的悲剧。
搞掉了贝利亚,赫鲁晓夫最终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主政后他的一些做法实际上是延续了贝利亚的路线,就像勃列日涅夫后来也延续了赫氏的路线方针一样。当某种行进方向被认为有利于权力的稳固,通常会赋予政治的正确,权变是不拘泥于是谁的原创。
平心而论,自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政治生态和法制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再没有了大逮捕大清洗没有了恐怖。到了1970年代,苏联达到强盛的巅峰,不得不说这与政局稳定、持续和平、法制进步的环境有关。
因此,11年后,当被罢黜的赫鲁晓夫回到家中,他沮丧之余也由衷感叹道,现在能够安全回家,不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吗?
贝利亚若晚生十年,亦然。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从1938年被斯大林破格提拔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开始,贝利亚掌管苏联的警察、情报、准军事部队近20年,是斯大林最有力的助手和最无情的打手,为斯大林铲除了许多政敌,或者仅仅是斯大林不喜欢的人。残忍铁血、心黑手辣又行动力强的贝利亚,招了多少人的嫉恨必欲对他除之而后快,就可以想象了。
另一方面,贝利亚的能力的确很强,果敢高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措手不及,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贝利亚负责国内安全、对外情报、军备及武器生产。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苏联1900多个军工厂、数百万工业设备和更多的人员,从城市转移到偏远的山区,保证了战争所需的大量武器的生产。
他让古拉格集中营的数百万囚犯,为苏联军队生产军需物资。在对外情报方面,二战期间和战后,克格勃建树很大,贝利亚有很大的功劳。二战还没结束,斯大林又把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交给了他。他从集中营挑选出33万劳动力、1万技术人员,用于铀矿的开采、各种工厂、试验堆的修建。
通过抢夺德国的技术和科学家,通过窃取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情报,在贝利亚的强力协调和指挥下,苏联于1949年8月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他还通过政变或渗透,在东欧国家及东欧以外的另一些国家,成功地建立了亲苏联的统治。
所以可以说,苏联成为冷战时期的和美国抗衡的唯一霸主,贝利亚功不可没。同时,他在国内实施恐怖治理,秘密警察监视了所有高级和中级领导。几次确保斯大林领导权的大清洗,贝利亚都是策划者和实施者。在他的领导下,数百万苏联人被流放、监禁、枪毙。
除了对斯大林忠贞不二,唯其马首是瞻,对其他任何人都冷酷残忍,令人谈之色变。斯大林在前期和中期很信任他,但由于他结怨太多,权力太大,后期连斯大林对他也有所防范和忌惮,不只一次削他的权并放逐他。但无论如何,斯大林在,他的生命是安全的。
斯大林一死,贝利亚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不是当苏联的第一把手,而是必死无疑。除了对贝利亚的仇恨,还有很多人想清算斯大林。赫鲁晓夫联合伏罗希洛夫、朱可夫,还把贝利亚的盟友马林科夫拉了过来。1953年6月26日,在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开会期间,几位有军权的元帅联合行动,抓捕了贝利亚。
贝利亚以叛国罪、实施恐怖主义罪、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听到死刑判决后,贝利亚当场下跪,大声哀求。为防止他大喊大叫,行刑人员用毛巾堵住贝利亚的嘴,一枪击中他的前额。他的尸体即刻被火化,骨灰被抛在莫斯科附近的森林里。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斯大林死了以后,贝利亚和赫鲁晓夫是最有希望成为国家领导人的,而赫鲁晓夫技高一筹,他当了国家领导人以后,很清楚的认识到贝利亚是他的最大劲敌,于是赫鲁晓夫重新启用苏联元帅朱可夫,并利用可夫铲除了贝利亚,这样赫鲁晓夫就铲除了自己的头号政敌,本来朱可夫觉得此次他帮了赫鲁晓夫这么大的忙,自己应该有出头之日了,应该会受到赫鲁晓夫的重用,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赫鲁晓夫仅仅是利用他,而并没有真心的想重用他,在铲除了贝利亚以后,朱可夫也没有被受到重用,这是什么?这就是政治!
在这里再说一句题外的话,比如我们国家的清朝,慈禧太后在当年和八大臣夺权的时候,就是利用了恭亲王易欣,在铲除了八大臣以后,易欣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可以为所欲为了,没想到慈禧把他贬为庶民,据说当时易欣听到被贬以后嚎啕大哭,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被嫂子利用了,真是悔之晚矣,你看宫亲王易欣和朱可夫,赫鲁晓夫和慈禧,贝利亚和八达臣是否有着惊人的类似呢?
俗话说,仁不领兵,义不从政。搞政治就必须心狠手辣,总想按套路出牌,是干不成大事儿的,政治上讲究的是相互利用,而不是实事求是,你觉得贝利亚可悲吗?其实一点儿都不可悲,太正常不过了。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1953年2月28日星期六晚上,斯大林招来马林科夫、贝利亚、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孔策沃别墅饮宴。第二天晚上,斯大林被发现时已经脑溢血,人事不知。从此到3月5日,斯大林一直处于弥留状态,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们轮流在斯大林的病榻前值班。与此同时,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以苏共中央主席团执行局的名义,密商了斯大林的后事和新的人事安排。
当时,贝利亚几乎宣布一项必须执行的“任命”,他说在目前“缺少斯大林同志”的情况下,中央主席团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立即任命马林科夫同志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随后马林科夫讲话,宣布任命新的领导人,任命贝利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和卡冈诺维奇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同时将国家安全部和内务部合并为内务部,任命贝利亚为部长。此时的贝利亚成了苏联的二号人物。
贝利亚名义上虽然是苏联的二号人,但实际影响力很快超越了马林科夫,成为整个苏联最有权势的人,因为他控制内务部同时控制国家安全部门,克格勃的前身契卡组织就是他的手下。
在斯大林死后,贝利亚迅速采取行动。贝利亚的行动标志着内务部的权力极大的增强,贝利亚个人权力已经凌驾国家党政最高机构之上。在这3月至5月的短暂的日子里,苏联最高权力的运行方式都是先斩后奏,就是贝利亚先作决定,先采取行动,然后再向中央主席团报告。一切都是贝利亚说了算,贝利亚的行动令他的战友与同事猝不及防。
贝利亚在这期间都做了什么呢?一,平反错案。
贝利亚开始平反斯大林时期的冤假错案,并要求内务部重新调查。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米格列尔人案等都被贝利亚平反。
二,大赦囚犯。
在斯大林去世仅仅20天内,贝利亚开始大赦劳改营、监狱中关押的囚犯。当时苏联境内囚犯有250万左右,被贝利亚释放了100多万人,另外还涉及的其他的40万人停止调查。
三,批判斯大林。
贝利亚敏锐感觉到,斯大林死后,斯大林终身维系的政治制度和执政方法将必须要发生改变。贝利亚准备和马林科夫一起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但马林科夫却不敢行动。贝利亚却下手了,命令苏联所有的媒体停止对斯大林的歌颂,其后,贝利亚公开场合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他这样做的目地是什么呢?一,迅速的与斯大林切割。
这一切的冤假错案都与贝利亚无关,都是由斯大林个人决定,或者其他人造成的。比如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就是当时的国家安全部长伊格纳季耶夫等人所为,而他手里掌握着直接证据。这样可以轻松洗白自己。
二,获得苏联群众的支持。
通过以方式,来赢得广大苏联民众的支持,他知道苏联人已经压抑的太久,只要在斯大林死后,谁第一个能站出来,为那些获罪的人说一句话或者平反,立马成为苏联群众新的崇拜对象。
三,表明自己是苏联最有权力的人。
这一切行动都是贝利亚下的决定,表明我贝利亚在当时的苏联真正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既然我能在如此短时间内拿出各种证据材料,来证明此人有罪或者无罪,如果谁反对我,那么同样我会拿出类似的材料证据对付任何反对我的人。
贝利亚认为只要斯大林死,谁掌握着主动权,谁就能夺得霸主地位,这将是生命攸关的事情。贝利亚抢先行动着,以占得权力斗争的先机。
可是事情并不是像他想的那样,苏联中央主席团对贝利亚的还击,迅雷不及掩耳。原本有许多分歧的苏联领导人,很快的团结起来,共同打击他们的对手贝利亚。
1953年6月25日,苏联中央主席团开会,马林科夫主持,赫鲁晓夫首先发言,他指责贝利亚:可能曾为外国间谍服务过;应对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镇压活动承担个人的严重责任;在斯大林去世后,试图利用民族政策对劳改犯政策干扰党的路线。
贝利亚不承认这种指责,为自己辩护道:“我从来都是执行党的决定和斯大林的指示的。斯大林总是最重要的保密性质的事情交给我办,我也是总是完成了。所以,开除我是不对的。”最后,以苏联传统的方式,朱可夫元帅带领军人进入会场逮捕了贝利亚。
1953年12月18日,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开始对贝利亚审判,认定贝利亚犯有叛国罪,对其判处死刑,当月23日贝利亚执行枪决。
为什么贝利亚处在权力的中心会最终会是如此的结果呢。一,贝利亚的出身。
贝利亚在1920年就加入契卡,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随后担任格鲁吉亚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主席,正式进苏联情报界。1933年斯大林曾在度假时遭到暗杀,伴随他身边的贝利亚奋力护住,由此成为斯大林的心腹。1934年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凡是斯大林的反对者都遭到严厉的镇压,斯大林因此建立专属他的个人崇拜,而贝利亚就是该运动的执行者。到1938年贝利亚调到莫斯科,担任内务人民委员之后,成为内务部的实际掌舵人。
也就是斯大林任何决策,都是由贝利亚负责执行。
这样斯大林死后,贝利亚立马成为焦点人物。虽然,贝利亚作出了切割,但那么些年,那么多的事,怎么能在短时间平复人们的内心。
二,个人独断专行,政治缺少盟友。
在斯大林死后,贝利亚表面看来,风光无限。其实一些危机已经埋藏在其中。个人一切决策,不与苏联中央主席团商量,形成了新的专制特权。在斯大林死后,苏联政治就是怕再出现这样专制政治。这些领导人都经过斯大林时期的专制,知道其中的弊端巨大。所以达成共识,那就是不能再出现新专制人物。贝利亚在政治上没有一个盟友,没有一个苏联领导人支持他。当反对他时,迅速形成共识,那就是拿下贝利亚。
三,贝利亚只控制克格勃。
虽然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属于贝利亚负责,但这些在军权面前,一钱不值。因为贝利亚不是军人出身,并没有什么骄傲的战绩,来赢得部队的支持。而贝利亚利用手中的权力狠狠敲打过部队的元帅、将军们。当斯大林死后,贝利亚已经失去可以依靠的人,这些军队上的元帅们迅速反扑过来。
贝利亚当上二号人物后,立即利用控制的内务部,对中央主席团成员们进行监视、监听,已经惹怒众多的中央主席团成员。
当错误的事情做的太多时,对的事情也是错的。赫鲁晓夫等人将贝利亚反对斯大林的专制和个崇拜说成贬低斯大林的威信。将改革民族政策说成挑动民族纷争,将改善同南斯拉夫关系说成背叛祖国,将缓和冷战中东德局势,说成帝国主义代理人。所以这一切,接下来的赫鲁晓夫都在继承着贝利亚的政策,只是贝利亚成为斯大林死后,苏联权力斗争的首个牺牲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