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二战德国的闪电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国的闪电战其实是很难对付的,单纯的防御未必有效。
闪电战大多是所谓的两翼合围作战。
也就是,中路突破的部队也许速度相对较慢,但两翼包抄的军队通常都是装甲军团、机械化部队,速度很快。
德军在中路猛攻敌人的同时,两翼的包抄部队则绕道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攻击交通枢纽、通讯中心、后勤基地。
这样一来,即便敌人可以正面挡住中路德军的猛攻,但后方补给线路被切断,通讯断绝,增援道路被封锁,陷入重重合围中。
大军作战不是几个游击队员打游击,步兵师每天消耗的物资是天文数字,战斗中花费1000吨都是不多的。
当时各国步兵师,1天最低消耗为:苏军步兵师115吨,英军450吨,美军650吨。。
所以,一旦部队被合围,又不是固守在某个要塞或者有大量补给的城市内,最多7到10天就会彻底崩溃。
而如果在物资耗尽的时候,敌军在撤退,就会发现自己撤退的道路被堵死。而撤退中的军队奋力突围,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受挫就很容易就全军崩溃了。
所以,德军的闪电战中,双方伤亡数字都很夸张,尤其敌人被俘极多。
波兰战役
德军死亡1万600人,伤3万300人,失踪3400人,总数约为5万多人。
波兰军队死亡6万6300人,伤13万3700人,伤亡为19万人。这个伤亡似乎不是很惨重,但波兰军队有69.4万人被德军俘虏。
这70万军队,都是被合围后无法作战,被迫投降的。
法兰西战役
大约27,074名德军阵亡,另有111,034人受伤,18,384人失踪,伤亡人数总计15万6000人。
法军9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一共为30万人。
这样看来,法军伤亡并非特别惨重,然而法军还有100多万人被俘。
这100多万法军很多根本没有和德军交过战,就被包围切断,直接崩溃了。
基辅会战苏联 伤亡19.32万人,而被俘也高达65.2万人,德军伤亡13.2万人。
可见,德军两翼合围闪电战,是很难对付的。
苏军对付闪电的方式,就是死守。对于德军可能进攻的方向,苏军不惜代价修筑无数工事,投入无数防御部队。尤其对于德军必须占领的重要城市和据点,比如斯大林格勒,苏军不惜投入大量部队,进行惨烈的拉锯战,以将德军拖入城市战,减弱他们机动性优势。
而在德军就要完成合围时,包围圈中的苏军需要果断突围,不可恋战。
自然,这种打法的前提是苏军有至少二到三倍的兵力和武器,还具有顽抗的防御能力,以及巨大的牺牲。
而美军对付德军的方法,主要是以装甲部队对付德军的装甲部队。只要能够利用己方的机动性,打垮德军的闪电战箭头,闪电战自然就崩溃了。
自然,前提是你拥有不亚于德军的装甲军团才行,不然这种战术就是做梦。
如何破解二战德国的闪电战?
二战德军的闪电战有无破解方法呢?
德军在二战初期采取闪电战的战争模式非常奏效,在短时间内就占领了法国,迫使法国无条件投降。又采取闪电战战术,攻占了前苏联半壁江山,并且兵临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使当时苏维埃政权摇摇欲坠。
实战证实了德军的闪电战,在当时的战场还真实用。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用闪电战战术对付一个弱小国家还可以,如果对付像前苏联这样地面辽阔的国家,就显得底气不足。首先是德军的后勤供应上不去,导致包围莫斯科几十万德军冻死冻伤,从而失去战斗力。使斯大林趁机来了个大反攻,在国内摆了几个战役,一气呵成的就把不可一世的德军赶出国境,又趁热打铁、势如破竹的一举消灭了德军,并占领了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因此德军的闪电战是可以攻破的,闪电战体现在快字上,那就是利用空中优势和地面的钢铁洪流迅速向前推进,使一切弱小国家无力抵抗。
破解德军的闪电战我认为应采取诱敌深入、切断后勤,然后再将其包围各个击破。切断他们后勤供应,飞机和坦克就没了燃油,那就等于一堆破铜烂铁,因此就失去制空权,地面光剩步兵没有坦克掩护,行动就迟缓不便。这个时候被侵略的国家就可用飞机对德军任意轰炸,坦克、装甲车带着士兵向德军阵地冲锋陷阵,可以说几天就把被包围的德军干净彻底的消灭。
我讲的是二战时各国的武器装备,如果现代化战争,比如我军对美军作战,无论美军用何种闪电战术,我军决不能放他们进来,他们进入国内后我国就损失惨重。因为他们有大型运输机,几个小时就能把几个旅空降到北京,可想而知有多么的可怕。因此现代化的战争必须竭尽国力把侵略者拒之国门以外。这就要求我军利用现有武器装备,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生,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安全。
如何破解二战德国的闪电战?
德军的“闪电战”本质上是一种运动战,通过集中使用装甲兵、摩托化步兵以及航空兵形成一个强大而又行动迅速的突击矛头,再击破敌军的防线取得战役自由后,不停的向敌人大后方的重要经济、军事目标挺进,不给敌人重建防线的机会,对敌军重兵集团实施分割围歼,摧毁其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
由于“闪电战”一般都占据奇袭的优势,这将意味着进攻一方已经提前完成了战争总动员,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而防御一方则一般未进行动员或者只进行了部分动员,军事上准备的不够充足,加上无法前提预知对方“闪击”的主要方向,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可能阻止住敌军主要攻击集团的进攻,而为了让占大多数的步兵能够发挥作用,则必须将敌军的装甲部队阻止在战术防御地幅内,不能使其获得战役、战术自由,否则那对于步兵部队来说将是一场灾难。从战术上来看,阻止对方装甲部队获得突破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纵深的防御阵地、并在敌主攻方向上配置强大的反坦克兵力以及充足的机动预备队。
其实从1942年开始“闪击战”便已经很难奏效了,不同于前两年各国的步兵部队缺乏足够的反坦克武器,1942年开始参与战争的各国都开始为步兵师配属大量的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等武器,从而使步兵师至少在静态防御战中具备和装甲部队抗衡的能力。而且通过将大量独立的反坦克部队集中部署到敌军的重点进攻方向,步兵防御阵地完全可以击退或者迟滞敌军突击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并给予其重创,为装甲预备队的赶来争取到时间,最终利用装甲部队彻底粉碎其进攻行动,甚至还会发起反击,夺取战场主动权。
历史上实际真正使“闪击战”失效的就是1941年苏军对德军进攻的防御,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苏军在任何一场会战中都无法阻止德军获得战役自由,进而导致大批苏军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合围而被歼灭,每一次大的会战都意味着几十万苏军被歼灭俘虏,这主要由于在持续的机动作战中,苏军来不及建立纵深的防线,新动员的部队也缺乏阻止坦克的反坦克武器,所以防线经常被德军坦克轻易的撕开。而在莫斯科战役中,泥泞和严寒成为了苏军最大的盟友,它使德军丧失了关键的最关键的机动能力,战斗重新演化成正面的攻防战,胜负不再取决于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因为已经丧失了机动),兵力和后勤补给占优的一方将赢得最后的胜利。1941年苏军能够顶住德军的“闪击”,依靠是广阔的国土纵深、惊人的动员速度和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使德军的“闪击战”达到顶点之后最终失去了威力。
如何破解二战德国的闪电战?
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孙悟空七十二变,也怕紧箍咒。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的克星;用西方人的话说,再厉害的神,都有命门。
说闪电战不能对付的人,没有经过仔细思考。
事实上,德国的闪电战已经被破解了,要不然纳粹会灭亡吗?破解的方法有三个:一是拼命生产坦克,组建装甲军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是切断其空中、陆地运输线,让德军坦克兵没有吃的,让坦克没有喝的;三是打击敌人的输油管道,轰炸敌人的油田,来个釜底抽薪。
只从军事角度讲,德国的闪电战确实是很难对付的,无论是波兰、法国;还是丹麦、挪威、苏联,都没有找到对付它的办法。
不仅如此,对于德军的闪击战,英国人也无计可施。
法国战役中,面对滚滚而来的钢铁洪流,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
有人说,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们可以像秦始皇那样,修筑万里长城;跟敌人打防御战,坦克到了长城跟前,就只能干瞪眼;而我军就可以居高临下,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但是别忘记,德军有制空权,他们可以出动轰炸机,把长城打个稀巴烂;而且德军有重炮,也能把长城轰开一个缺口,让坦克乘虚而入。
我们也可以挖出一道宽几十米的壕沟,里面引来滔滔河水,让德军坦克望洋兴叹。但是敌人只要有空军掩护,就能假设浮桥,让坦克从上面经过。
最直接的办法是生产反坦克武器,事实上苏军也确实有反坦克利器——反坦克枪,能对德军的一号二号坦克造成重创;但是对滚滚而来钢铁洪流,起到作用有限。
也就是说,闪电战是立体作战,不是单纯的坦克唱独角戏;而且闪电战是两翼是坦克和装甲车快速推进,掩护中间步兵稳步前进。
在苏德战场进行的运动战或者攻坚战,套路又不大相同,则是由中路步兵担任主攻,德军装甲军团和其它机械化部队穿插到苏军背后和两翼,切断苏军的运输线和通讯线路,攻击苏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对战区内苏军进行铁壁合围,最终消灭包围圈中的苏军,基辅战役就是苏德战争中一次最成功的围歼战,也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闪电战。
最早、最正规的闪击战,当属波兰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投入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
其战术是由第19装甲军担任前锋,第10集团军为中路,第14集团军为右翼,第8集团军为左翼,直插波兰走廊,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波兰全境。法国战役同样如此,也是一次成功的闪击战,德军用一个月的时间让法国人咽下失败苦果。
希特勒的闪击战为什么成功,因为波兰和法国都没有与其抗衡的坦克,数量少,性能落后,飞机数量也不多。
德国的闪击战在苏德战争初期也大发淫威,取得了成功。
所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德军的闪击战是不可阻挡,没法可破的。
但是从其它角度讲,破解闪击战又很简单,那就是以毒攻毒,拼命生产坦克,组建装甲部队,并且狠劲制造飞机。
二战期间德国一共生产了27332辆坦克,辆苏联总共生产了轻型、中型、重型坦克111850辆,苏军数量是它的4倍。
德国七个型号重型坦克产量重型1830辆,苏军重型坦克是10616辆,苏军是德军是6倍。
二战期间,德国生产了113514架飞机,苏联生产了 29 万多架飞机,苏军是它的15倍。
其中德国生产了18235架轰炸机,苏联生产了各型号轰炸机29183架,苏军是它的1.6倍。
这样一来,德军的闪击战就失去了效力,德军也开始走下坡路,谁说闪击战没有破解办法?
破解闪击战还有一个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短了德军的油路。
大家知道,德军钢铁巨兽是油老虎,燃油就是它的命门,制服油老虎的最好办法就是断了它的油路。
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史》中这样说道,高加索作战过程中,“燃料匮乏是向山区进军的致命伤。那些装甲师有时等待新的供应,一停就是几天。这种致命伤使德军坐失良机。”
同样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燃料不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曼施坦因解救被苏军围困的保罗斯军团的努力功亏一篑。因为事实上,那里距离包围圈的距离只有30英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德国境内的合成石油工厂、六十九座炼油厂、燃油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类液体燃料工厂遭到了盟军空袭,德国进口石油总量降低了 三分之二。
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希特勒曾对 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高加索地区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没有了燃油,坦克就成为一堆废铁,什么闪击战,见鬼去吧。
如何破解二战德国的闪电战?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德国强的是什么,最怕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发展出“闪电战”这个战术思想?搞懂了这些,我们就能更清楚的知道破解的问题。
(展现德国实力快速恢复的柏林奥运会)
我们先看看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德国 561亿美元、苏联 433亿美元、在7.7事变前日本的生产总值达到160亿美元、法国 390亿美元、英国 380亿美元、意大利 320亿美元、美国2000多亿美元。就英法苏三国的GDP就两倍多于德国,还不算在一旁观山看虎斗强调美国。
我们再对比下二战德国的主要对手的人口和军队数量:美国人口1.3亿+,高峰期1200万、德国本土有6800万人,军队高峰期1300万、 苏联人口1.6亿+、军队高峰期3000多万、日本人口7800万、日本军队高峰期970万、英国人口4700万、军队400万、法国人口4100万,法国军队600万。
我们在对比一下1940年各国工业占世界的总量
美国占39%、苏联占19%、德国占13%、英国占9%、法国占4.5%,(这只是开工率)、意大利占3%、日本占3.8%、中国占0.3%。
从上面数据就可以看到德国在欧洲一对多,要对付的美国、英国、法国、苏联都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强国。无论哪个指标一对多起来都不占优势,但德国的军事科技可以说是世界最强的。因此,德国最怕陷入消耗战。一战时期的德国,在东线可以说把俄国打的落花流水,在西线也基本跟美英法打成僵持局面,但奈何经不起两线作战的巨大消耗,伤不起啊!最终只能落败。
(震撼的二战德军阅兵)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装备优良、指挥官优秀。再加上德国人固有的古板、认真负责、尽忠职守等,与其他国家军队形成鲜明对比。德军在种/族优秀论的蛊惑下士气高昂,再加上有了“闪电战”战术创新,即掌握制空权,空、坦、步的协同配合,利用装甲机械化部队一点突破,两翼扩展纵深挺近合围,面对这样强势的德军是很难打的。德军首先对波兰首用“闪电战”随后依次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同样实行。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耀武扬威进入巴黎的德军)
法国号称当时的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有没有时间纠正错误,应该有,虽然时间不长,就以上面初略统计,德军留给法军就有两个多月时间。但法国战术思想呆板,还沉浸在一战西线的胜利幻想中。德国于1940年5月10日施行施里芬计划,c集团军在马奇诺防线进行正面牵制,a集团军大举进攻马奇诺防线右翼制造假象, 让英法认为德军重复一战时的错误 ,b集团军突袭阿登深林,从荷兰、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背后转向进攻。闪电战快速突进的德军很快对法军形成大包围,让耗费无数金钱,所谓“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成为最大的历史笑话。
(修了十二年的马奇若防线局部图)
(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地下部分可以跑轨道车)
应该如何应对德国的“闪电战”?、法国和苏联的应对就很说明问题。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对苏联发起“巴巴罗萨”战役,猝不及防的苏军一开始被打的十分狼狈。在德军的“闪电战”铁壁合围之下,到1941年12月,被俘虏的苏联红军就多达240万。渡过了开战之初的惊慌失措,苏军开始了坚决的抵抗。首先在撤退中坚壁清野,能拆走的都拆走,不能带走的都炸掉,特别是水电这些设施,让德军即使占领了也无法享受,并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大力对敌破扰。
当德军逼近关键节点时,在关键城市动员大量的群众挖掘了强大的防御工事,大纵深的进行防御布防?层层的顽强抵抗,让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当德军抵达莫斯科近郊以及斯大林格勒时,苏军的抵抗意志越发顽强,寸土不让,甚至跟德军开展了逐房逐街的生死相搏。苏联还搞出了个举世闻名的红场阅兵,参加阅兵后的部队直接开赴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有史以来最残酷的“血肉磨坊”,士兵的平均寿命是24小时,军官好点也只有三天。在斯大林格勒,就靠这顽强的抵抗,消灭了德军的大量坦克和火炮,让德军的百战之兵大量的损耗。残酷的巷战让斗志同样顽强的德军也感到胆战心惊,力不从心,士气被一点点消磨殆尽。
随着战役的僵持,德军的供应线拉长,更有苏联的寒冬到来,德军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可苏军却有不断从后方集聚的生力军,让苏军有能力开始战略反攻。经斯大林格勒一役惨败,德军丧失了战略主动性,开始被动的防御为主。虽然德军为夺回战略主动权随后又发动了库尔斯克战役,但苏军以纵深100英里三道防线,当德军精疲力竭时才再次开展决战。德国这时根本不应该进攻,可以说那方进攻那方就处于不利状态,防守反击才是最佳的一方。
(举世闻名的二战红场阅兵代表着苏军不折不挠的顽强作战意志)
英法联军能像苏军这样打吗?一句话,很难。从二战的军队看,只有具备武士道的日军、有顽强作战意志的苏军、以及后期实力强大,掌握完全的制空权的美军可以打。英法联军要对付德国的“闪电战”,要坚决果断的实行坚壁清野,拆除铁路和挖断公路,绝对不能跟德国军队面对面的大规模硬抗对攻。要在关键的节点,交通要道、关键城市、分兵实行大纵深、最好成品字形能相互照应的层层防御。这样才能迟滞、消耗、磨掉德军的主战装备和人员的士气,主力部队机动集中于两翼,等德军的战线拉长,再寻找战机打击德国的两翼部队扭转战局,只有这样才有点机会。
但英法军队是难以胜任这个作战的,主要是英法军队的作战精神极差,基本一点突破,后路被抄,就会惊恐万分,战斗意志迅速崩溃,大多数部队都会缴械投降。如果是二战的日军,根本不会惧怕你什么突破包围,就是被包围,也会顽强的打到弹尽粮绝。二战太平洋美军的跳岛战,无数处在孤岛被围的日军,何时不是面对美军海空军铺天盖地轰炸和炮击?那次不是面对美军的优势兵力?处在一望无际孤立无援的大洋孤岛上,逃无可逃会更让人绝望。你不能不佩服日军的武士道作战精神,被围的日军几乎都是抱着全员玉碎的必死决心来死战。后期的苏军也是如此,寸土不让,坚决顶住。英法军队根本不具备这种作战意志,也不可能打出斯大林格勒那样惨烈的守卫战,当德军进军巴黎时,巴黎是不设防城市。说的难听点,就是军队想打,老百姓都不会同意打?你也看不到法国群众协助搞出什么坚壁清野。
(顽强的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胜利)
二战的东线战场,苏联开战之初确实被德军打的“丢盔卸甲”,但很快就缓过劲来。实行坚壁清野,等德国的战线足够拉长,寒冬的到来,利用关键节点顽强阻击,消耗德国的有生力量,让德军的人员和装备难以得到有效的补充,再寻机实施战术反攻,最终德军“闪电战”被完全有效遏制。可以说苏军的作战应对,就是克制德军“闪电战”的有效作战方法。
作者:黑白世界
如何破解二战德国的闪电战?
说起纳粹德国的战术,我们一定会想到“闪电战”。1939年9月1日,德国以一种全新的闪电战术,突袭波兰。在强大的德军面前,波兰军队不堪一击,很快便被德军击破。在德国闪电战的打击之下,波兰仅仅坚持了一个月便宣告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军又使用闪电战横扫整个西欧,不仅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小国无法阻挡闪电战的攻击,英法联军也无法阻挡德军闪电战。短时间内英法军队便被德军击破,险些在敦刻尔克全军覆没。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击之下,法国也就是坚持了一个月时间。四十天之后,强大的法国便败亡。
1941年6月22日,德军再一次使用“闪电战”突袭苏联。德军仅用20天,就突破了近600公里。强大的苏联在闪电战面前,也难有招架之力。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可以用血崩形容,在闪电战面前,苏联也无可奈何。从苏德战争爆发到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德国依靠闪电战击溃了50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几百万平方千米土地,德国军队伤亡不足苏联十分之一。
闪电战做为一种全新的战术,在战争初期确实取得了极大的战果,而且也确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由于闪电战的出现,德国历史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闪击将军,比如曼斯坦因、古德里安等。莫斯科保卫战才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被打破,闪电战逐渐失去了威力。此后德军闪电战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少,闪电战逐渐淡出德军的战术系列。
从历史事实来看,最终闪电战破产,说明闪电战并非不可战胜。那要怎么样才能破解闪电战呢?其实若想知道怎么破解闪电战,我们先要了解闪电战的基本特征。
闪电战充分利用了飞机、坦克、装甲车等机械化部队的优势,采用突袭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抢占先机,然后利用速度优势,快速切割敌人,实行分割包围。闪电战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速度、突袭、集中。德军在使用闪电战的时候,利用绝对的制空优势,以及坦克、装甲车、摩托化部队的速度,然后突然袭击,最后一举击溃敌人。战斗打响之后,德军会率先集中空中优势打击敌人的飞机场,取得制空权,然后再打击敌人的通讯、指挥系统。
德军通过闪电战的方式,快速将敌人的士气摧毁,使得敌人丧失战斗力。所以波兰、法国才会在第一时间崩溃,两个国家都只抵抗了一个月。苏联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溃败,不到半年时间损失了500多万军队,被俘虏军队就超过300万,仅在基辅战役中就俘虏了60多万苏联军队。德军虽然占领了大片领土,推进速度极快,但是始终无法击败苏联。苏联广阔的领土,最终使得德军的战线越拉越长,德军逐渐成为强弩之末。
我们总结一下闪电战的基本特征:突袭、速度、优势力量、制空权、一鼓作气。那么闪电战也就有几个不足:依赖后勤、依赖地形、惧怕战线过长、惧怕占领纵深、依赖制空。如果想打破闪电战,则需要从这几个方面遏制对方。
二战时期,闪电战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逐渐失去了威力;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闪电战最终破产。德国的闪电战之所以失去了威力,就是因为在攻打苏联的时候,暴露了闪电战的缺点。
德国攻灭波兰用了27天、灭丹麦1天、灭挪威23天、灭荷兰5天、灭比利时18天、灭法国39天。这些国家没有只有法国的国土面积超过了50万平方千米,都属于小国。德国可以在利用闪电战快速击败小国,但是对于战略纵深极大的国家则很难一举击溃。德国占领了几百万平方千米土地,苏联还是剩下一千多万平方千米。由于德国战线拉得过长,所以最后成了强弩之末。
闪电战好比打出去的子弹或者炮弹,射程再远的子弹也有失去杀伤力的时候。比如闪电战的这颗“子弹”的有效杀伤射程为500米,法国、波兰的战略纵深只有200米,苏联的战略纵深至少1000米。随着战线的拉伸,闪电战的威力越来越小。所以苏联才能熬到寒冷的冬天。
依靠地形减弱闪电战的威力。闪电战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巨大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跟西欧、东欧的地形有关系。西欧、东欧以平原为主,非常有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德国的坦克、装甲车可以最大限度上纵横驰骋。按道理说希腊等南欧小国的实力远不如法国、波兰,但是他们坚持的时间要超过法国。究其原因就是南欧的地形没有西欧、东欧那么平坦。苏联东欧部分也是以平原为主,也有利于发挥闪电战的威力,如果是在地形复杂的区域,闪电战的威力就会大大减弱,比如热带雨林地区、山地、高原等。
闪电最喜欢的排兵布阵就是将重兵集结于边境地区。当年苏联将重兵集结于边境,结果德军第一波攻击就歼灭了大量苏军。当年的波兰也是吃了这样的亏。后来苏联利用广阔的战略纵深,分兵节节抵御德军。最终闪电战的威力大大减弱,越是随着战线延长,闪电战的威力越小。
战线过长同时也导致德军后勤补给出现了短缺,导致闪电战的后劲不足。一旦闪电战没有足够的后勤补养,用于闪电战的坦克、飞机、装甲车便会出现战力不足的情况,进攻的势头也将大大减弱。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军的后勤补养越来越困难,也就越无法发动闪电战。
如果德国不能掌握制空权的话,闪电战也就无从说起,地面上的军队甚至会成为空军的活靶子。当德军掌握制空权的时候,地面部队配合空军可以发动闪电战;如果对方掌握制空权,地面部队越是集中越是活靶子。二战后期,盟国军队的空军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美国等盟国逐渐掌握制空权,德国便再也没有发动过闪电战。由于苏联掌握了制空权,反而在1944年发动了十次针对德军的突袭。没有了空中优势,德军也只能节节败退。
德国使用闪电战击溃了大量苏军,而且占领了大片领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苏联被德国的第一波攻击彻底打蒙,对待闪电战也非常不适应。但是等苏联回过神之后,利用广阔的战略纵深,以及强大的国家实力最终阻挡了闪电战的攻击。苏联很好地化解了闪电战,闪电战最终以失败而破产。
苏联之所以能够打破闪电战的攻击,正是利用了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使得德军战线越拖越长,导致后勤不足,加之冬天来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