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为何选择扶持清朝而不是太平天国?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英、法、美等国驻华公使,纷纷到天京探听虚实,太平天国在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度对同拜上帝的“洋兄弟”心存好感。
但是,太平天国仍以“天朝大国”自居,以“番”来看待世界列强。
洪秀全还打算待天下平定后,可以准许万国通商,但要严格禁止输入鸦片,而且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前期,英、法、美等国公使曾先后到访天京。
1853年4月22日,英国公使文翰乘“神使”号兵舰从上海出发,沿长江驶向天京,沿途在镇江、天京江面均遭到太平军炮击。
不久,他们驶抵天京,文翰派翻译官密迪乐登岸,请求会见太平天国最高首领。
-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洋人处于坐山观虎斗的有利地位,他们既不支持清朝,也不特别支持太平天国,仅仅是想通过与太平天国做生意,来获取各种利益
太平天国攻克了清朝政府的江南重镇南京,并且在这里建都,把南京改为“天京”。
事实上,天京政权在对外政策上,开始是比较开放的。甚至可以说,这个政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开放性的政权。
太平天国主动扬弃跪礼,礼让外宾,洪秀全还主张,太平天国要与世界各国平等通商,事实上洋人也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奉行坐山观虎斗的接触战略太平天国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杨秀清时代。
那时,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也带上了些许杨秀清本人的性格特点。
杨秀清虽然战斗力奇强,拥有极高的“战商”。
但无奈其情商太低,他一向自视甚高,很少将谁放在眼里。这也就致使他的外交风格与清朝基本一致,仍然骄傲地以泱泱大国自居,称外国人为“蛮夷”。
1854年6月,英国领事官员麦华佗等人访问天京,杨秀清将外国人的这种友好行为曲解为“千里来朝”。
居然按照老黄历,要求前来的外国使节进贡,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让前来的西方列强颇为难堪。
比如,英国两任驻华公使文翰与包令、法公使布尔布隆、美公使麦莲等于1853—1854年先后访问了天京、镇江,分别由北王韦昌辉,东王杨秀清、指挥罗大纲等予以接见。
他们根据太平天国答复英国三十一条和责问五十条诰谕,洪秀全赐西洋番弟诏等文件精神,表述了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
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点:天王受命为“万国之真主,要求“洋兄弟”“来亨来王,臣服天朝。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
出入城门,均不禁阻,以顺天意,尔头人及众兄弟可随意来天京,或效力,或通商。不限制商业之交往。
- 后来,洪仁轩辗转到达天京,被封为干王,晋位军师,总理政事。他还兼理太平天国的外交事务。
太平天国前期,新任香港总督包令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他和麦华陀等人曾经去过天京。
当时,包令等人充分了解了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对太平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也是深感忧虑。
他在给英国议会的书中建议,政府帮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巩固既得的利益。只是由于中国强大的革命形势,他的这个计划一时半会没有实现而已。
记者富礼赐,也以非官方身份访问了南京,他描述了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物洪仁轩的会面。
洪仁轩是洪秀全的同乡,在香港师从传教士学习4年,凭借在香港的经历,他负责主理太平天国的外交事务。
他用握手礼欢迎访问者,以英语问候“你好”。
他的工作室面向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处处可见来自欧洲的印迹,一个带有移动基座的望远镜,一个枪匣。
其实,太平天国可能有与列强合作抗清的意向,曾经给外国使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若要实现长江开放的侵略目标,必然需要太平天国的合作和支持。这样,双方都有交往与合作的愿望,但各自目的截然不同。
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兴趣较前大为增强。继额尔金航行长江后,列强军舰与官员接踵访问天京。
太平天国的外交活跃起来。额尔金之流正是一批信奉实用主义的侵略分子,一面坚持武装威胁,另一面被迫承认太平天国政权的客观存在。
他希望达成协议,从太平天国方面取得允许英国有自由航行长江、以及各种通商的权利。
双方虽然没有正式谈判和签署协议,但太平天国已经有比较开放的外交思想。
那么,为什么最后洋人选择扶持清政府,而不是太平天国呢?其实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洪秀全、洪仁玕等人,开始比较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后来他才认识到清朝统治者“买通洋鬼,交为中国患"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涌现无数英雄,他们提出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的理想,反映了很多的农民群众的要求,但洪仁王于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
在他主持太平天国的外交事务时,犯过错误,后来革命遭到惨重失败时,他认识了清朝统治者“买通洋鬼,交为中国患"。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兴起之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侵入中国。如何对待这一股外来的侵略势力,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民面前既生疏又复杂的大问题。
事实上,洪秀全对现实中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憎恶、凌夺、斗杀深感不满,主张国家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互不侵犯。
他认为:“上帝划分世界各国,以海洋为界,犹如,父亲分家产于儿辈”。
太平天国这种“平等相处,互不侵犯”的外交政策,对洋人来说没有多少诱惑力,他们更加看重在华的特殊利益和既得利益。所以才开始反对太平天国。
其二、太平军坚持与各国平等相待的原则,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宣布平等贸易,严禁鸦片输入,丝毫没有软弱的表示但是,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内,却不许可外国洋人作不法的行为。太平天国对待外国商人,正如何文庆照会所谵待以宾客之礼,妥为通商,视同一体,尽力维持友好的关系。
但是,遇到他们横蛮不守法的时候,就立刻加以裁制;如果不听裁制,就经过外交途径提出抗议。
这就可见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持着平等自主的原则的,是完全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利益的。
- 太平天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事实上起到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后来,洪仁轩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总理朝政后,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新的建国方略,他的《资政新篇》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企业,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社会,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的文献。
其实,他还掌管太平天国的外交事务,维护民族尊严。
事实上,太平天国开始就把资本主义侵略者看作朋友,因为不了解洋人只是把传教事业作为其侵略的工具。
但太平军坚持与各国平等相待的原则,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宣布平等贸易,严禁鸦片输入,丝毫没有软弱的表示。
- 东王杨秀清起草了《答复英人三十一条》,来全面阐述了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
英国人的恐吓和讹诈,没有获得任何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侵略者暂时采取“中立”政策,但作好一切准备,以便有“缺口”就立即夺取权益,同时协助清军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以及广州三合会起义,保护他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我们支持清政府,这是出于利益的动机,而不是出于感情的动机”。英国驻清公使普鲁斯致戈登的信,说得很直接了当。
说白了,为维护在华侵略利益,中外反动势力才最终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据《洪仁歼自述》记载:我朝祸害之源,我朝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于是,洪秀全顺应时潮,外面套着上帝的外衣,骨子里却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是开放的,但是另一方面又受到外国列强的迷惑。
再则,列强也考察了太平天国的据点。英美公使都曾亲自赴南京,以及太平天国的占领区,来了解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及经济社会情况,以决定其对华方针。
此外,英美公使还意图考察长江水道,为将其商业利益推进至长江腹地,而作比较长远打算。
如美国公使麦莲从上海溯江而上,住天京稍作逗留,但未获得接见。
通过各种接触,洋人了解到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根本不受外国影响,事实上就坚持独立自主,而且严格禁止鸦片走私。
尽管太平天国幻想外国侵略者帮助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开始对西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但是最后终于明白洋人不可能放弃在华特权和各种既得利益。
太平天国最后也认识到,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综上所述,由于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没有满足洋人的欲望,而且矛盾不断激化,所以,最终洋人选择扶持清政府,而不是太平天国。
洋人为何选择扶持清朝而不是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时期,大清与洋人矛盾并不少,太平天国对洋人亦不乏友善举动,但洋人很清楚他们要什么。
洋人要的东西,大清能给,太平天国给不了,洋人遂助大清。
“中立”幌子下的试探太平天国初起,西方舆论一片哗然。
他们对这个东方的拜上帝组织充满好奇,并且天然带着一点好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英、法、美先后派人前来天京试探。
他们发现:像跟洪秀全打交道,比当年跟乾隆爷打交道还要难。
乱七八糟的拜上帝教教义就不提了,就说见洪秀全有多费劲吧!
当年的乾隆爷只是把英国看成偏远小帮。
太平天国的口径是:天王是万国真主!你们既然也信上帝,当然也要拜上帝之子!
为此,一通无聊的礼节之争后,彼此不欢而散了。
太平天国这段与洋人打交道的事迹,后来成了笑话传开,在国际间流传。
搞笑的事情供舆论一乐就好,外交官的工作毕竟不是来搜集喜剧素材,他们要提交符合国家利益的建议。
英国外交官给政府的汇报大致内容如下:
1、太平天国有成功的可能,至少有割据南方的可能。
他们没有被表面的礼仪之争所惑,而是通过自己对民间的观察,看出了当时太平军的勃勃生机。
2、太平天国如果成功,会同意开放通商口岸,继续贸易。
3、太平天国如果成功,一定会以最坚决地态度禁止鸦片;他们一定会反对领事裁判权。
为此,他建议:暂时严守中立。
当时,大清与英法关系紧张,战争接近。
英法在这种情况下不打太平天国这张“反政府武装”的牌,可见英法也知道:太平天国虽有一堆毛病,但是个有底线的组织,与那些动辄用英美声援的“反政府人士”不是一回事。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英国在华,名义为“自由”通商,实际是为了“自由”不平等通商,“自由”鸦片通商,太平天国禁鸦片,已在报告中被列入显要位置,可见英人对鸦片贸易之重视。
南边合作,北边打仗1860年,世界史上罕见的奇观出现了。
上海,英法与大清在上海联手协防,一起与李秀成作战。
李秀成退出上海的同一天,英法在北方的张家湾与清军决战。
北京方向,双方是敌手,打得不可开交;上海方向,双方是友军,并肩作战。
这种奇怪的情况已显示出:大清与洋人,已把太平军调入“敌对程度”最高的级别。
恭亲王曾说:太平军是心腹之患,俄国是肘腋之患,英国是肌肤之患。
其实,此时,太平天国已经改变了对英法的态度。
海外归来的干王洪仁玕辅政,他见识过英美各国的实力,他把与英美各国合作提到了很高的优先级。
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洪仁玕、李秀成的企图是:打到上海去,找洋人买火轮,如此,西面湘军水师将不堪一击!
因此,李秀成在打上海前,多次致书各国领事,表达和平、贸易之意。
在李秀成进入上海后,也非常克制,对英法的打枪没有做出回应,避免误会。
遗憾的是:洪仁玕、李秀成以为洋人只要“通商”,是不识其本质!
大清看得透。
1858年的《天津条约》,大清实际上就作了手脚。
开放10个口岸。其中,除了沿海城市外,还加上了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长江港口。同时,已经允洋人内河通航权。
当时的长江流域,正是太平军与大清的战场。
就因为这个内河通航权,太平军在南京、安庆先后与英军船队发生交火。
大清开放这些港口,开放内河通航权,意欲何为,不言自明。
借师助剿上海滩大打出手,洋人与太平军也算是翻脸了。
不过,由于大清和洋人的仗还没打完,而且肃顺等人比较强硬,因此各国作战主要限于上海等地,不曾远征。(只有洋枪队等非官方组织,猛攻太平军)
当时,朝廷的肃顺,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均反对“借师助剿”,认为后患无穷。
辛酉政变,肃顺被杀,恭亲王一系上台。
借师助剿的最大障碍被清楚,合作正式开始!
“平分天下”论据说,此时,英国与洪秀全之间又有了最后一次对话。
英国的海军提督何伯,赞政巴夏礼来到天京,见过天王。
英人表示:愿出兵与太平军一起灭清楚,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天王怒而不纳,双方遂谈崩。
此事,也广泛记载。甚至罗尔纲先生也引用。
小编不太信。
先不说逻辑,就“平分天下”四个字,戏剧味也太浓了一点···
再说逻辑。
英人帮洪天王推翻大清,洪秀全爽约怎么办呢?英人还得靠武力来打呀!与其如此,英人想要什么东西,直接去打大清,找大清要不就好了吗?何必费这个大力气,脱裤子放屁,帮洪天王打下天下来呢?
因此,小编一直不太信“平分天下”这个记载。
我更倾向于认为:英法与太平天国的刀枪相向,是长期打交道后,彼此不是一路人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一次会议的结果。
总的来说,太平天国在外交上,没有太大的不妥之处。
早期,由于视野问题,太平天国以万国真主自居,闹出了笑话。
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太平军大节不亏,允许友好通商,反对鸦片,反对他国军舰横行长江。
不过,洋人嘴上说的是上帝、自由,实际上求的,从来都是本国利益。
以当时中国之羸弱,洋人当然不愿与我平等以待,当然企图进行不平等的交往,因为那才是最符合洋人利益的。
洪仁玕、李秀成认为友好通商,就能从英法购买火轮,就能换取对方中立,这是幼稚的。
任何时候,不能深度思考对方的利益、真实立场,为别人表面的甜言蜜语所惑,都是幼稚的。
今人,应吸取教训,不要再如此幼稚了!
洋人为何选择扶持清朝而不是太平天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太平天国实力弱,满清实力强。
洋人总是会帮助有可能赢的一方,而现在满清的实力要强得多。
太平天国表面上似乎很厉害,其实他在大部分时期只控制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各一部,再很强盛时期也只是控制湖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各一部。
即便是太平天国手上最富裕的江苏省,也只是控制苏南地区。
而满清控制大半个中国,实际控制面积远远强于太平天国。
如果太平军不是控制江苏、浙江这些当时中国最富裕,人口最多的省份部分地区,根本就不可能同满清对抗。
洋人认为满清实力强得多,必将打败太平天国,当然要选择会赢的一方。
第二,太平天国能够给洋人的利益不多。
洋人希望和太平天国合作的贸易,不过是江南地区的生丝而已。
另外,就是通过走私提供给太平军洋枪洋炮。
这些贸易同洋人和满清的巨额贸易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洋人来中国就是捞钱,谁给他钱多,他们就支持谁。
第三,宗教分歧。
洋人基本都是基督教,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或者东正教,绝对不会认可洪秀全的说法。
对于洋人来说,耶稣基督是上帝唯一的儿子,而上帝耶和华是无形的。
洪秀全这伙人的拜上帝教,却搞了一些震天动地的玩意。
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弟弟。
就这一条,洋人已经崩溃了。
夸张的是,杨秀清竟然自称是上帝耶和华下凡,没事就请神上身。
试问,这要不是伪基督教,什么是伪基督教?
洋人强忍着没有出兵剿灭异端太平天国,就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怎么可能去合作。
洋人为何选择扶持清朝而不是太平天国?
因为鞑清后期已经成为西方洋人利益的代言人了!鞑清统治者通过压榨百姓,然后通过赔款的形式送给列强,这样的鞑清政府,西方洋人为何不扶持?
对于百姓而言,鞑清统治者已经沦为西方洋人的监工,是西方洋人的牧羊犬!
洋人为何选择扶持清朝而不是太平天国?
其实洋人一开始听闻太平天国的事,还是很积极的想扶持的,据说就连教皇都激动的祷告那群中国人居然归化了,包括教皇和很多国家或团体其实是派出了使节和观察团的,不过考察后纷纷表示那是异教徒!
不过,还是要表扬下天平天国,即使最困难时期面对洋人诸如彻底归化换支援,出卖主权换支援的建议全部拒绝。不像现在某些人想翻案的白彦虎,那是真正投靠了沙俄!气节也比清朝高!
此外,太平天国里还是有几个外国雇佣兵的,至于是否出于政府背景不清楚
洋人为何选择扶持清朝而不是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源于洪秀全的一个梦。洪秀全在县里是个成绩挺好的读书人,但在省这个范围内就不算什么了,参加三次广州院试都失败落选,那时他已25岁,深感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痛苦。
回家重病一场,梦中有位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你到人间斩妖除魔”,这是很多失败者都曾有过的幼稚幻想,但大家过后就清醒了,洪秀全却认了真,以为自己来历不凡,此后举止怪异,神神叨叨。
当他接触到西方基督教之后,如梦初醒,将自己带入了那套体系中,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抛开孔孟之书建立拜上帝会,更在数年后以教立国,动摇了满清的根基。
按理说太平天国既然是这样的来历,和西方天然就有一段渊源,那么洋人应该扶持他才对,为何帮着清廷对付太平天国呢?
其实知道太平天国的信仰之后,西方列强挺高兴,宗教渗透本就是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方式。于是指使和纵容本国传教士进入太平天国,宣传所谓正统的基督教,妄图操纵太平天国,将其纳入西方神权的统治之下。如果成功,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无疑更为方便。
但他们没料到,洪秀全压根不吃那一套,对这些传教士极为抵制。传教士宣称救世主基督是唯一的首领,洪秀全则认为,太平天国谋求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世俗的全世界的教会或王国”,在那里,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与他自己及幼主同为元首。
说得简单点,传教士要洪秀全尊奉他们的主,像西方很多国家一样聚拢在基督的旗帜之下,洪秀全却按着自己的想像打造了一个主,反过来要求他们皈依自己,相信太平天国的教义。
为了教化这些人,洪秀全甚至放下政务,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批判三位一体的观点,向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这下传教士傻了眼,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山寨竟然想取代正版?他们没那么容易动摇,但也拿洪秀全没有办法,一个个铩羽而归。
虽然洪秀全是从他个人的利益出发,但客观上挫败了西方的渗透。这也是中国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精华,任何宗教一旦进入都会被本土化,本土化程度低一点的,直接被淘汰。
洪秀全忙着搞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便落入东王杨秀清手里。而杨秀清对西方也没啥好感,这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谁会喜欢这些远道而来欺压自己的洋人?
虽然太平天国只占了半壁江山,但杨秀清心理上很有优越感,以泱泱大国自居,视西方为蛮夷。1854年6月,英国领事官员麦华佗等人访问天京,杨秀清将这种行为曲解为“千里来朝”,要求前来的外国使节进贡,令西方列强颇为难堪。
史料记载,1853至1854年间,英国两任驻华公使文翰与包令、法公使布尔布隆、美公使麦莲等先后访问了天京、镇江,分别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指挥罗大纲等人接见。
他们根据“太平天国答复英国三十一条”和“责问五十条诰谕”、“洪秀全赐西洋番弟诏”等文件精神,向公使们表述了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什么内容呢?从“西洋番弟”这种称呼就能看出端倪,主要有以下几点:天王受命为万国之真主,要求洋兄弟“来亨来王,臣服天朝。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出入城门,均不禁阻,以顺天意,尔头人及众兄弟可随意来天京,或效力,或通商。不限制商业之交往。”
太平天国称西方君主为“头人”,虽显得妄自尊大,却让人很解气。
对此,公使们深感受辱,但更让他们忧虑的则是另外的事情。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宣布平等贸易、严禁鸦片输入,丝毫没有软弱的表示。
太平天国统治区内允许外国通商,但不许洋人胡作非为,若遇不法行为立刻加以裁制;如果不听裁制,就通过外交途径提出抗议或驱逐。在清朝当惯了大爷的洋人们,在太平天国嚣张不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西方列强自然很不满,先是恐吓威胁,英使文翰致信太平天国“如贵军或其他人等在任何形式之下,对于英侨生命财产有所侵害,英国亦必采取与十多年前抵拒各种侵害之同样手段,施以抵拒。”
然而没起到任何效果,洪秀全断然拒绝侵略者在租界的权利,严正表示租界属于“天朝”,“所以它应该象中国其他地方一样,绝对受太平军的管辖。”
此计不通,西方列强便暂时保持中立,但作好一切准备,以便有“缺口”就立即夺取长江流域的权益,同时协助清军镇压各地起义,保护他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正如英国驻清公使普鲁斯在给朋友戈登的信中所说“我们支持清政府,这是出于利益的动机,而不是出于感情的动机。”
所以,洋人选择清廷而不是太平天国,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在太平天国得不到满足。
不得不说,太平天国虽有种种弊端,洪秀全也令人一言难尽,但在对待西方入侵这个大问题上,立场很正,维护了民族尊严,起到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