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深夜批奏折,宫女进去送膳食却被砍头,你如何看待?

这位宫女深夜给朱元璋送膳食,并不是没有出来,而是被拖出来成了一具尸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历史上最大的水果背锅侠“西瓜”惹的祸。

为什么这么说呢,齐襄公答应驻守边关将士在第二年西瓜成熟时,把他们换回来,结果齐襄公食言了,瓜熟的时候成了将士们反叛的日子,齐襄公也被杀了。乾隆微服私访因为先从中间吃还是就先从两边吃问题与瓜农发生一段对话,回头就要杀瓜农。这不这位夜晚给朱元璋送西瓜的宫女也难逃厄运。

朱元璋是历史上的勤政皇帝,据说他批阅奏章会批阅到很晚。这位宫女呢,就在夜晚的时候为朱元璋送去解渴解乏的西瓜。待宫女伸脚,迈入大殿的那一刻,朱元璋的眼睛瞥到了宫女的大脚,再看看宫女手中的西瓜,他不由怒火中烧。因为在民间曾有人画着一个大脚的妇人抱着西瓜,旁边附文说“淮西妇人好大脚”。当时朱元璋就认定此画是在笑话他的马皇后,马皇后被民间戏称马大脚,大脚皇后。因为马皇后马秀英就是淮西人,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妃,就有着一双大脚。此时宫女的情形与画中无二,朱元璋生性多疑,自然会认为有人鼓作文章,于是下令杀了宫女。

朱元璋是十分敬重和爱护马皇后的。因为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以后崭露头角,战功赫赫,于是首领郭子兴将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马秀英情商极高,她将自己的财物送给郭子兴的夫人和妾室,希望她们在义父面前给朱元璋说好话。据民间传说,有一次朱元璋战败受伤,正是马皇后借着她的大脚,背着朱元璋逃出了战场。朱元璋称帝以后,马皇后带领着宫人集体学习女工。她还经常提醒朱元璋要体恤士人,求贤纳谏,她善解人意,经常一下就能读懂朱元璋的意思。

在一些很多历史记载中,朱元璋贪财好色,甚至连政敌陈友谅的妻子都不放过。生性多疑的他因为开国元勋李善长“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的不慎之言,将其满门抄斩。将劝他崇尚儒的李仕鲁摔下台阶,脑浆涂地。火烧庆功楼成为朱元璋最大的污点之一。但是人们都说朱元璋的勤政和好色有底线,不过度就是因为家中有马皇后的循循善导。

文/红雨说历史

朱元璋深夜批奏折,宫女进去送膳食却被砍头,你如何看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类似胡编乱造的故事很多,还说什么朱元璋看到宫女是大脚,就将她杀了。

说朱元璋深夜看到宫女打扮的比平时漂亮,认为是主动勾引他,就将她杀了。

这基本都是满清时代,刻意编造出的段子以摸黑前朝大明,目的是证明满族人占领中原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淡化在中国大屠杀和夺权的历史阴影。

其实,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这是胡说八道。

明代宫廷的规矩极为严格。

第一,给皇上送饮食的都是太监,而不是宫女。

这是因为古代皇帝的饮食都是一桌一桌,或者用沉重的食盒端上来。

宫女的力气小,不能搬运这么重的东西。

虽太监不是男人,但肌肉和骨骼接近男人,力量较大,适合做这种工作。

第二,未经皇上允许,就算皇后也不能擅自进入寝宫,更别说一个宫女。

这是大明基本制度。

任何人进入皇帝寝宫,必须有皇帝的召见,违者就是重罪。

古代很多皇帝,就是被人夜闯寝宫后害死的。

当年康熙为什么对太子极为恼怒不满,就是太子曾偷窥过自己就寝。

在我们看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儿子偷偷看看老爸,是什么大罪了。

要知道,在当年没有经过康熙批准,太子擅自接近父亲就寝的地方,就是大罪。

此举唯一解释是太子心怀不轨,不是试图暗杀,就是窥探父亲是不是得病快死了。

由此,康熙大怒将太子废除软禁起来。

那么,连太子、皇后都不能随便进入,宫女算什么东西!

第三,宫女能够随便入皇帝的房间?

皇帝寝宫门口有大量太监守卫,按规矩还有御前侍卫执勤。

他们绝对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人,擅自进入寝宫去,不然他们就犯下杀头大罪。

所以,即便是宫女,没有皇帝命令,他们也绝对不会放进去。

宫女就算想进去,也是不行。

第四,宫女算老几,能够随便命令御厨房煮粥?

只有主子可以传令,宫女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宫女每天吃饭,都是固定好的,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也不能下命令,有什么吃什么,规定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连自己的饭都决定不了,宫女怎么可能命令御厨房煮粥呢?

谁会听他的?

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谁会相信这种段子。

朱元璋深夜批奏折,宫女进去送膳食却被砍头,你如何看待?

这不近情理的历史段子无可考证,多半是纯属演义,不过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的专横和残暴!

朱元璋是农民逆袭的黄帝,把江山皇位看得高于一切,时时怀疑他人谋反篡逆,以至疑神疑鬼,草木皆兵,不惜大开杀戒,丧心病狂地剥夺他人的生命。如果故事真实可靠的话,宫女被杀就处在这样的情境。

朱元璋深夜批奏折,宫女进去送膳食却被砍头,你如何看待?

朱元璋曾经只是一个乞丐,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能够翻身成为一个皇帝,开创了明朝。

不过,他虽然当了皇帝,可是心中却仍有一股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始终挥之不去,这股自卑感所带来的则是缺乏安全感,并且喜欢猜忌。

他一个乞丐都能白手起家当皇帝,还有什么人不能?

所以,为了巩固老朱家的江山,维护老朱家的统治,老朱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消除各种可能的潜在隐患,所以他借着“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砍了数万人的头颅,并且借“胡惟庸案”彻底地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又命令后来的皇帝不得让宦官干政。

老朱防的也不仅仅是当官的,几乎可以说是防一切人,他所制定的严苛的律法不仅束缚住了当官的,也一样捆住了百姓。

这恐怕也是他被无数人视为“暴君”的原因,当然,他所针对的说到底还是既得利益阶层。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也是一个多疑的皇帝,所以他喜欢事事躬亲,所以他也是一个“工作狂”皇帝。

他一旦进入了工作状态,忙起来便忘乎所以,也经常熬夜加班加点地批阅奏章,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他不放心底下的人呢?

这一日,朱元璋又一次熬到了深夜,每天总有看不完也批不完的奏章,虽然很累,但是他仍然很喜欢皇帝这个职业。

只是,当他看着一份奏折陷入了沉思的时候,宫殿的门却在一声轻微的“咯吱”声中被打开了,但他仍然没有一点察觉,直到一个女人说了声“皇上,夜深了,您熬夜批阅奏章也太辛苦了,我给您熬了粥,您先喝了粥再忙也不迟”之后,他才知道竟然有一个宫女悄悄进来了。

他抬头一看,一个宫女正满眼期待地看着他,双手捧着一个黄花梨木盘,盘中是一只青花瓷碗,碗中盛着的自然是粥了。

老朱顿时脸色一黑,怒声斥道:你是谁,谁让人进来的!

宫女则被吓得脸色一白,急忙跪倒在地求饶:皇上,奴婢只是想来给您送碗粥。

老朱不再理会宫女,朝着殿外吼了一声:来人!

老朱这一声吼,吓住了殿外的所有人,只见一个老太监匆匆忙忙地入了殿,向朱元璋行礼道:皇上,怎么了?

老朱盯着老太监,狠狠地说:怎么了?先将这个宫女拖出去砍了,我再好好告诉怎么了!

宫女一听老朱的话,瞬间瘫软在地,然后任由侍卫拖了下去,不一会儿便传来了一声凄惨的叫声。

处理完了宫女,朱元璋这才回过头来继续盯着老太监,盯得老太监心里直发毛,只听老朱问道:是你让这个宫女进来的?

老太监哪里敢说是?急忙摇头:不是,不是。

老朱又说:不是?那她是怎么进来的?说,说不出个好歹来,咱连你的脑袋一块砍了!

老太监听了这话,吓得心里一个咯噔,只好硬着头皮说:皇上,奴婢真不知道呀,奴婢方才去上厕所了,这一回来便听到您叫我了。

老朱“哼”了一声:是吗?那可真巧了,难道你去上厕所,殿外的侍卫也一块去了不成?!他们是死人吗?宫女进来了,他们竟然毫无察觉,咱还养他们干嘛?嗯?你们是不是也想死了?

老太监魂都快被吓没了:夜深了,他们可能打盹了吧......

老朱:哦,这么说来,是怪咱咯?你可知这个宫女的底细?如果她给咱送的这碗粥有毒,咱喝了的话怎么办?即便粥没有毒,如果她是别人派来的细作,是刻意来接近咱,从而刺探咱的机密的怎么办?

老太监嗫嚅道:应该不会吧......

老朱:应该?没有经过咱的同意,你们放她进来了,咱是不是治你们一个玩忽职守之罪?如果你们真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何时进来的,这就更让人害怕了,她到底是怎么悄无声息地进来的,你想过没有这事没有?咱的生命安全还有没有保障了!

老太监急忙磕头求饶:皇上,奴婢以后一定好好给您站岗,再不敢偷懒了,您就饶了奴婢这一次吧。

老朱训了老太监半天,情绪也没那么糟糕了,脸色稍霁,不过看到宫女送来的那碗粥,又觉得不吃的话有点可惜,吃的话又有点危险。

于是,他指着粥对老太监说:这碗粥,你先吃一口看看有没有毒,吃了咱便饶了你!

老太监一听说老朱让自己试毒,脸色更白了,可是横竖是一死,喝一口粥或许还有一条活路呢?所以,他也就没有再犹豫,咬咬牙用勺子舀了一勺吃了下去,然后紧紧地闭着眼睛不敢睁开,仿佛一睁开就会死似的。

过了好一会儿,老朱看到老太监没有中毒的迹象,这才端起碗喝粥,“咕噜噜”几口就喝完了,还打了一个饱嗝。

老朱喝完了之后,又指着老太监教训了一会儿,这才让老太监退下,然后自己继续批阅奏章去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干过这件事,他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治国以猛的皇帝,没有经过他的批准,谁敢在他工作的时候让宫女进去打扰他?

没有人敢。

所以,宫女擅自送粥这样的情景不可能发生在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深夜批奏折,宫女进去送膳食却被砍头,你如何看待?

按现在讲,这应该是抹黑朱元璋的一个假新闻。

朱元璋深夜批奏折,宫女进去送膳食却被砍头,你如何看待?

朱元璋好奇,他怎么不知道有这档子事。他一心为民,怎么可能将宫女砍头?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明朝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因此朱元璋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章,经常忙到深夜。

有一晚,朱元璋正在专心致志地批阅奏章,完全没有发现房门被打开了。

一个宫女端着一个盘子,一路小碎步走进屋里,一直走到朱元璋身边,他都没有发现。

直到宫女小声提醒道:陛下,夜深了,喝点粥吧。

朱元璋才发现身边多出个大活人,他看了看宫女,又看了看她盘里的粥,第一反应却是大声呼喊侍卫。

守卫在门外的侍卫都被惊动了,一时间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人。

朱元璋也懒得废话,直接命人将这名宫女拖出去砍了。

于是,这个可怜的宫女就这样一边大喊冤枉,一边被拖了出去,不一会喊声便停止了。

这事还没完,朱元璋又叫来当值的太监问话:这宫女是怎么进来的?是不是你让他进来的?

太监赶紧撇清关系,称自己不认识这宫女。

朱元璋又问:你刚才去哪里了?侍卫都在干嘛?怎么就把人给放进来了?这宫女要是刺客怎么办?那碗粥要是有毒怎么办?

这下太监头都大了,心想这皇上是怎么了?不就是给他送了碗粥嘛,至于这么紧张吗?

于是,赶紧答道:自己刚去厕所了,侍卫也许睡着了吧,那宫女应该是看皇上累了,特意送夜宵来的,当然想碰运气被宠幸也是可能的,总之肯定是没刺客的,皇上您放心。

放心?当值太监摸鱼,侍卫偷懒,这幸亏来的只是个宫女,要是真来个刺客怎么办?这让自己怎么放心?

到了最后,大概是朱元璋真的饿了,不想再纠缠此事了,便让太监喝粥试毒。

其实此时朱元璋已经冷静下来了,明白肯定是宫里人想讨好自己,谁知却拍错了马屁。

他已经不想纠缠此事了,还有很多国家大事需要他考虑。

然而那太监已经被朱元璋一套一套的说辞吓到了,真以为这碗粥有毒,但是君命难为,只能眼睛一闭,喝了下去。

过了会,他发现自己一点事也没有,再睁开眼睛一看,朱元璋已经把那碗粥喝光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各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黑朱元璋的。一个宫女,怎么可能随随便便进入朱元璋的房间?

而且当值太监和侍卫要有多大的胆子才敢摸鱼、偷懒?不要命了?

经过观察,我发现,历代帝王多少都会被黑,但是被黑得最厉害的,当属朱元璋了。

关于朱元璋,还有一个关于宫女的传说。

事情是这样的:还是一天深夜,朱元璋还是在批阅奏章,还是有个不懂事的宫女深夜送夜宵。

只不过这次朱元璋事先发现宫女了。

这次朱元璋倒没有在意宫女深夜如何进来的,因为他已经动了杀心。

只见这宫女有双大脚,而且还端着个西瓜进来。

朱元璋立刻联想到了以前看到的一幅画:一个大脚妇人抱着个西瓜,旁边还写着“湘西妇人好大脚”,这明摆了是讽刺马皇后的。

要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堪称模范夫妻,朱元璋气得牙痒痒,奈何找不到作画之人,只得作罢。

一想到这幅画,朱元璋就气不打一处来,立刻下令将这宫女拖出去斩了。

这也明显是在黑朱元璋,明朝建立初期,加上没有内阁辅佐皇帝,朱元璋每天忙得要死,哪里有空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上。

作为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朱元璋有这时间,还不如多批阅几份奏章。

编出这些故事的人,无非是想让无知百姓认为朱元璋是残暴保之徒,想坏了他的名声。

然而,朱元璋对于百姓是很宽容的,宫女虽然在宫中,但是也和百姓属于一个群体,朱元璋自然不会太为难他们,他的严苛全都留给了那些官员。

想必,上面的故事就是那些被朱元璋整得够惨的官员们编的。

朱元璋之所以会这样,都和他的身世有关。

朱元璋小时候就在给地主刘德放牛,而他们家的父兄则给刘德做佃农,一年忙到头,一家人也就能混个温饱。

然而到了元朝末年,到处都在闹灾荒,朱元璋老家也不例外。于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朱家,却无粮可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到了老朱家,那就不是一顿两顿没饭吃了,而是一连好多天都没有吃的。

最终,年幼的朱元璋送走了老父老母以及兄长。

他本想找地主刘德借点钱给家人下葬,毕竟他们家给刘德做了一辈子佃农,他觉得刘德这点情分还是要讲的。

可惜他想错了,刘德翻脸不认人,就是不借钱。最后朱元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将家人给下葬了。

此后朱元璋为了活下去,就去庙里做和尚,可惜庙里也揭不开锅,他只得四处讨饭。

也正是因此,他见到了太多人情冷暖,百姓穷困潦倒、官员和富商却胡吃海喝。

于是他立志要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让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后来他当了皇帝,也正是这么做的。他待百姓如子女,各种苛捐杂税全没了,还大幅减税,同时鼓励生产,没过多久,百姓便能够丰衣足食了。

而他对于那些官员,才是严苛。朱元璋最看不惯的就是贪官污吏了,在他看来,就是这群人害得百姓民不聊生的。

朱元璋为此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郭恒案了。

朱元璋作为老板实在是太精了,有阵子,他觉得朝廷账目不对劲,因此怀疑户部侍郎贪赃枉法。

于是派人秘密调查,结果证明了他的猜测,郭恒有问题。

他不仅侵吞了太子府等府库的税金,还少报了地方上的秋粮,同时伙同他人设立苛捐杂税。

朱元璋尤其无法忍受的就是第三项,这不是又把百姓往火坑里推吗?

于是他派遣锦衣卫严查此事,甭管锦衣卫的名声好不好,但是他们办皇差的效率确实高,没用多久便把事情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么大的事情,郭恒一个人当然做不来,因此一个郭恒牵扯出一大群人。

到了最后,此案共涉及官员3万人,整个明朝朝廷的官员,基本都去锦衣卫的大牢吃饭了。

据说追回的粮草就有两千多万石,折合下来,大概有240亿斤。

按当时的物价来算,价值白银1200万两,即使放到现在,折合成人民币也超过20亿.

当然,追回粮食不是最重要了,免除那些苛捐杂税,还百姓一个太平日子才是朱元璋最关心的。

为了防止官员铤而走险,朱元璋特意制定了十分严苛的规定,并且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刑罚。最可怕的莫过于剥皮填草了。

正是因为朱元璋做得太狠了,才导致官员们对他怨声载道。

然而由于朱元璋的刀太快了,这些官员不满归不满,但是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因此只能编一些故事来黑朱元璋,以此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在他们编排的故事里,朱元璋永远都不是一个好皇帝。

比如下面这件事:有一次,朱元璋和刘伯温在宫中散心,聊着聊着,朱元璋就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了。

于是开始和刘伯温说自己当年给人放牛,怎么的苦,后来做和尚讨饭,多么的惨。

正说到兴头,突然发现有水滴到自己脸上。

他抬头一看,有个人正在大殿上方刷油漆,滴到朱元璋脸上的正是油漆。

朱元璋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脸上有油漆了,而是这人听到自己的“黑历史”了,于是想要把人拖出去斩了。

幸好刘伯温机智,他问旁边的太监:不是清场了吗?那人是不是耳朵不好?

这太监的求生欲很强,一听刘伯温的话就懂了,为了怕自己受牵连,立马附和道:他确实耳朵有问题,我们平时都是用手势和他交流。我们给他打了手势,他说知道了,看来是以为要他卖力点。

朱元璋也不是傻子,叫人拿来一个大鼓,大声说道:上面的人,我敲三下鼓,你不下来就斩了你。

油漆匠也不是傻子,知道下去才是必死无疑,于是继续刷他的油漆,这才躲过了一劫。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那些官员不仅不满朱元璋的做法,而且还看不起他的出生。所以才会编出这种故事。

但是他们却没有想过,有谁天生就是贵人的?虽然朱元璋出身低微,但是为什么他能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推翻元朝,当上皇帝?

因为朱元璋有本事、得人心。

这些官员永远不懂,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朱元璋懂,因此他善待百姓,严惩贪官。所以明朝初期才能那么快从战乱和天灾中恢复回来,出现一个盛世。

这些官员如果能把黑朱元璋的心思用在治国安民上,那么朱元璋怎么会整天对他们喊打喊杀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看似浅显,但是能理解并贯彻的人太少了。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们生活不幸福的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