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北魏对南朝确实有很大军事优势,自统一北方后,就不断得蚕食南朝的领土。但是这并不表面北魏就有统一全国的实力。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王朝。这一年是南北朝的开始。
当时统一的主动权在南朝手里,因为当时的北方还处于分裂状态。除了北魏外,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也都颇有实力。
公元422年,刘裕筹备北伐,但筹备还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
刘裕去世后,刘宋王朝内部因帝位之争发生火拼,北伐一事告吹。然后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机南下,把势力推进至黄河南岸。(之前以黄河为界)。
不过正当魏军准备进一步南下时,公元423年,拓跋嗣突然病死了。
拓跋嗣死后,拓跋焘继位。他原本打算进一步南下,趁刘宋内战之际浑水摸鱼。不过他还没行动,北方的柔然听说拓跋嗣死了,就南下侵魏,捅了北魏的后背。
柔然大举南下,拓跋焘不能不还击,毕竟北魏首都平城就在草原南侧,一个不小心,国都就会被柔然人端掉。
于是公元424年,拓跋焘抽调北方精锐,御驾亲征。
拓跋焘也是一代雄主,他的才能是有的,不过这时候的他还太嫩,实战经验不足。魏军杀入草原后,很快就被柔然人重重包围。拓跋焘左突右冲,好不容易才杀退柔然人。
就在北魏和柔然血战之际,刘宋王朝的帝位之争终于结束。宋文帝刘义隆继位。他一继位,刘宋内部立时稳固,北魏浑水摸鱼的机会没有了。
看到刘宋内部稳定,拓跋焘扼腕叹息,他很清楚侵宋的时机已过。于是他就把主力全部转移到了北方,决定先打死柔然。
公元425年,拓跋焘派遣五路大军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直接北遁。
北魏与柔然开战的时候,刘宋方面进一步完成中央集权。刘义隆是被权臣扶上位的,权力受限制,所以他继位后,就韬光养晦,慢慢清除权臣,逐步大权独揽。
此后,他鼓励耕织,休养生息,南方的生产秩序得到了恢复,国力也小有增长。
公元429年,北魏与柔然再次开战。拓跋焘派遣远征军突入草原四千里,把柔然杀了个鸡飞狗跳。
第二年,已经大权独揽的刘义隆逮住这一机会,抢在魏军还没有南归之际,发动大规模北伐。
这一战,宋军前期取得大胜,把国境线又推回到了黄河一线。然而魏军反应神速,很快就展开了反击。宋军不敌,铩羽而归。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收场。
431~439年,南北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北魏主要在黄河以北活动,先后消灭了北燕、胡夏。刘宋则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不过在此期间,刘宋内部也有小规模的内讧。有刘宋第一大将之称的檀道济被杀,这极大的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为后来刘宋屡次北伐失利,埋了个大坑。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至此,南北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公元440~449年期间,南北双方依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彼此都在积蓄实力,都在等待第二轮交手。
在这一期间,刘宋人口增长到了600万,这是南朝人口的巅峰。(南北朝期间,人口隐匿情况很严重。刘宋官方统计的人口是600万,但实际人口应该远超1000万)
公元450年,狼烟骤起,这一次是北魏抢先出手,拓跋焘亲率大军10万南进,连克刘宋数郡。刘义隆听说后大怒,遂发动反击。
这一战,宋军30万,起倾国之兵。然而由于准备仓促,决策失误,所以开战之后,宋军很快就全线溃败。
北魏军队击溃宋军后,遂即发动反击,拓跋焘指挥五路魏军伐宋,总兵力40万,也是以倾国之兵出击。
魏军击破宋军防线后,长驱直入,饮马长江,兵锋推进到刘宋王朝的国都建康。
不过由于魏军也是仓促南下,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次南征,魏军杀到长江北岸后,过不了长江,最后也是草草收场。
战后,由于刘宋江北地区被肆虐一空,元气大伤,于是围绕着此次北伐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这个问题,刘宋又开始闹起了内讧。刘义隆和太子刘劭相互敌对,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刘义隆哀怒交加,动了废太子刘劭的念头,这让刘劭非常不满。
公元453年2月,太子刘劭先发制人,派军攻入王宫,将刘义隆杀害。
刘宋王朝至此由盛转衰。
刘宋在内讧,北魏也一样在内讧。
由于魏军在南征期间遭遇瘟疫,死伤也是极其惨重,拓拔焘非常郁闷。再加上北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所以大战之后,北魏国内暴乱此起彼伏,拓跋焘也是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在内外交困之下,拓拔焘神经兮兮,他觉得太子对自己不利,再加上一个叫宗爱的太监跟太子有点矛盾,频繁告太子黑状。于是太子就又气又怕,一病不起,吓死了。
太子一死,宗爱担心自己告黑状的行为会被拓拔焘发现。于是他就在公元452年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拓跋焘。
就这样,拓跋焘和刘义隆这对冤家就在几乎同一时间,都离开了人间。
两个斗了将近30年的冤家先后去世后,南北朝也各自继续着内讧。
先是北朝。太监宗爱杀死拓跋焘后,立拓跋焘的另一个儿子拓跋余为帝。没多久,宗爱看拓跋余不顺眼,就把他杀了。
宗爱杀拓拔焘时,北魏一些大臣因为害怕拓拔焘,便默认了宗爱的行为。但此时宗爱又杀拓拔余,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宗爱做的有些过分,于是就组了个团,拥戴拓拔焘的孙子拓跋濬(jun)登基。
拓跋濬是前太子的儿子,也就是曾经被宗爱气死的那个皇太子的儿子。他上位,宗爱这一下是彻底完蛋了。被拓跋濬下旨咔嚓,尸体切了喂了狗。
接着是南朝。刘劭弑父上位,灭绝人伦,作了大死。于是他的三弟刘骏发动叛乱,把他赶下了皇位,并把他脑袋剁了。不过刘骏比刘劭更残酷,他当了皇帝后,为了防止兄弟们以自己为榜样,他就大开杀戒,几乎把对他有威胁的兄弟们杀了个精光。
拓跋濬和刘骏各自登基后,南北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大家还时不时开启双边贸易,做点儿互通有无的买卖。(拓跋濬和刘骏的在位时间也大抵相同,拓跋濬上台的时间是公元452年,去世于465年;刘骏上台的时间是公元453年,去世于464年,两人执政时间基本重合)
公元464年,刘骏去世,他的皇位继承人叫刘子业,是他的儿子。这个刘子业堪称是刘骏的加强版,简直是畜生皇帝的典范。
刘骏当年大肆屠杀手足,没有做得太绝,有几个对皇位没有威胁的弟弟都活下来了。可刘子业上位后,觉得这些人碍眼,便把他老爹当年没杀绝的叔叔又搜罗到一起。有的被关押,有的被杀头,有的被肢解。刘裕的子嗣因为此次屠杀,几乎被杀绝了。
刘子业胡闹了一年多,宫里的一些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便发动政变,杀了刘子业,扶持被刘子业整得奄奄一息,但还留一口气的“猪王”刘彧登基。(刘彧被刘子业当猪狗一样折磨了半年时间)
几乎与刘子业被杀同时,北魏的拓跋濬也去世了,他儿子拓跋弘继承帝位。
这一年,拓跋弘才10岁出头,大权把持在权臣手中。拓跋弘人小志大,隐忍不发,在中国历史上著名女强人冯太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诛杀权臣,重新夺回了大权。
刘彧上台和拓跋弘发动政变,都发生在公元466年。又是这么巧。北魏和刘宋皇帝堪称是三代好基友。
刘彧上位之后,刘子业的三弟刘子勋对他很不满。刘子勋在刘子业被杀之前,以诛杀昏君为由,率军进京,准备杀了大哥上位。
但是他还没到京城,刘子业就被杀了,让刘彧捡了便宜。所以他很不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了。
一开始,局势对刘彧非常不利,刘宋王朝的版图,刘子勋至少占据了80%。但是为了保住老命,刘彧爆发了惊人的潜力。他逆势而上,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居然就把“飞龙骑脸”刘子勋打死了。
搞死刘子勋后,刘彧自信心爆棚,他下旨北伐中原,决定玩票大的。
然而,刘宋搞内斗是一把好手,搞外斗却都是怂包。
公元467年,也就是刘彧干掉刘子勋的第二年,宋军精锐北上,向魏军挑战,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丢城失地。
就是在刘彧手里,南朝最重要的北伐前哨站山东丢了。也是在刘彧时期,北朝的实力彻底压过了南朝,此后再也没有扭转过来。
刘彧被北魏揍了一顿,心灰意冷。他害怕担责任,就大开杀戒,也学刘子业一样,铲除了所有可能威胁他地位的皇室宗亲。
公元472年,刘彧病死。他死后,他9岁的儿子刘昱继承了皇位。
四年后,23岁的拓跋弘忽然驾崩,死因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他同样也是9岁的儿子拓跋宏继位。
拓拔宏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刘昱继位后,别看年纪小,但他的心机非常毒辣。他小小年纪就凶残成性,发明了一大堆锤子、剪子、凿子、刀子之类的东西,看见谁不顺眼就命令随从把他们杀死。并且刘昱还有解剖尸体的怪癖,吓的人人自危。
大臣们见刘昱小小年纪就如此凶残,长大了那还了得。于是在公元477年,以萧道成为首的权臣发动政变,杀了这个小变态,拥立刘昱的弟弟刘准继位。
废立皇帝,这是大忌。所以萧道成废了小变态刘昱后,他就下定了篡位的决心。
公元479年,萧道成清除异己,于是在同一年,他强迫刘准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萧齐。
刘宋王朝至此灭亡。
刘宋灭亡后,天下终于消停了。南齐首任皇帝萧道成与其子萧赜都是贤君,他们都不喜欢打仗,热衷于搞建设。于是南朝在乱了二十多年后,终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盛世,史称“永明之治”。
南朝在恢复建设的同时,北朝也在改革。孝文帝拓跋宏在冯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锐意革新,大规模推行汉化改革,为游牧色彩浓厚的北魏过渡为农业大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在他的主持下,北魏迁都洛阳,实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同一年,萧赜病死。其孙萧昭业继位。他又是个小畜生,继位之后倒行逆施,南齐接二连三地发生政变。南齐因此实力大损。
南齐陷入内讧,北魏则在稳固前进。经过汉化改革,国力大大提升。
公元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汉化改革之后把姓由拓跋改成了元)大举南下,声势骇人,大有灭了萧齐之势。
面对魏军的南下,萧齐将领团结一致。北魏在南征过程中,虽有一些小斩获,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极大,可谓是伤亡惨重。
同年9月,眼见南征无望,元宏撤兵北归,途中他染病不起,于次年春季去世。继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不过这次逼退北魏后,南朝又陷入内讧,将领被杀者甚多。
公元500年,趁着南朝闹内讧的机会,元恪再次兴兵南下。魏军这一次势如破竹,占领了南朝的荆州、扬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盘,几乎全丢了。
眼睛南朝要完,公元502年,萧衍篡齐,改国号为梁,史称南梁,而萧衍本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的“菩萨皇帝”梁武帝。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军与魏军在淮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虽然说,梁军没能击退魏军,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蚕食。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其子元诩继位。
第二年,北魏再度南征,与南梁在安徽寿县一带剑拔弩张,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势。梁武帝大耗民力,兴师动众地兴建浮山堰,意图用水攻的计策迫使北魏撤退,结果杀敌一千也自损八百,击退北魏后,梁军也是元气大伤,只好各自罢兵。
这次大战之后,北魏陷入内乱的泥淖,民族问题和解阶级问题一次性全爆发了。
民族问题就是鲜卑人、匈奴人、汉人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阶级问题就是孝文帝强推的汉化改革,导致了鲜卑民族出现了边镇和朝廷阶级分化的情况。由于元诩当时还是个孩子,他的母亲胡太后又没什么本事。所以这个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后,就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PS:北魏建国初期,为了抵抗北方柔然人的南侵,就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支力量庞大的边防军,由鲜卑贵族当中的能征善战的人才统御。随着柔然的衰落,边防军的地位渐渐有所下降。孝文帝推进汉化改革时,老派贵族扎堆的边防军又极力反对,元宏说服不了他们,就把他们扔在边疆。此后这些人的地位越来越低,对朝廷越来越不满。
六镇起义爆发后,边防军纷纷树起反旗脱离朝廷控制。当地有些地方豪强大族也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其中有一个叫尔朱荣的土豪实力很强。当他配合朝廷镇压完暴动之后,他便成为北魏头号大军阀。堪称是北魏版的曹操。
公元528年,元诩与胡太后的矛盾爆发。元诩密诏尔朱荣进京,诛杀胡太后及其党羽。
胡太后得知消息后,抢先下手,命人毒死了元诩。当时尔朱荣已经出发,不能退缩,于是他几乎打着为元诩复仇的旗号,直扑洛阳城,把胡太后淹死在河里,并立元子攸为皇帝。紧接着,他又以为祭奠元诩为由,把北魏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杀。这次事件史称为“河阴之变”。
之后,尔朱荣返回太原大本营,并在朝中广布亲信,在太原遥控着洛阳的政局。
当时元宏有一个侄子,叫元颢。尔朱荣在洛阳大肆屠杀的时候,元颢恰好在外打仗,逃过了一劫。听闻洛阳惨案,元颢害怕被尔朱荣追杀,便南下投奔了南梁。
北朝人来投,这是新鲜事。梁武帝本着恶心北魏的初衷,派遣陈庆之率领一支7000人的军队护送元颢回国夺位。
梁武帝一开始,其实没有对陈庆之北上抱有太大的期望,他的目的仅仅只是给北魏搞个小动作,恶心一下对手。可他没想到,陈庆之居然那么能打。
公元529年5月,陈庆之率七千人,居然攻入了洛阳,并扶持元颢称帝。这是南朝历史上第一次扶持北朝人建立傀儡政权。
不过陈庆之的行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他被元颢那个坑货给坑了。
元颢继位后,手里有点实力,就跟陈庆之对着干。尔朱荣率军杀向洛阳,陈庆之建议元颢允许梁军主力北上助战,却被元颢以怀疑南梁会吞并他为理由,一口拒绝了。
梁军主力不来,陈庆之腹背受敌,内外无援。无奈之下,陈庆之只好撤退。元颢见陈庆之撤了,他也仓惶逃出洛阳,但被尔朱荣率军追上,一刀杀死。
之后,尔朱荣在中国北方横扫群雄,荡灭其他割据势力。
到了公元530年,尔朱荣已基本上把中国北方收入囊中,一跃成为能够与南梁分庭抗礼的人物。
不过成功的背后是尔朱荣树大招风,成了大家的眼中钉。
公元530年11月,被尔朱荣扶立的傀儡皇帝元子攸受够了窝囊气,便密谋了一次暗杀事件,在宫中埋伏武士,召见尔朱荣进宫,然后亲自上阵,乱刃齐下,在大殿里砍死了尔朱荣。
尔朱荣死后,尔朱氏一家人发飙,攻入洛阳,手起刀落,砍死了元子攸,改立元恭为傀儡皇帝。
元子攸一死,尔朱荣活着时的头号大将高欢立刻变脸,他打起为先帝报仇的旗号,脱离尔朱家族,宣布与弑杀皇帝的尔朱家族不共戴天。
公元532年4月,高欢击败尔朱家族,进入洛阳。他杀死元恭,又另立了元修为帝。
与之同时,在关中一带,还有一股势力强大的军阀,领头人叫贺拔岳,他原先也是尔朱荣的战将,地位仅次于高欢。尔朱荣还活着时,他曾力劝尔朱荣杀高欢。所以贺拔岳和高欢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傀儡皇帝元修见贺拔岳可以利用,就下密诏让其讨伐高欢。不过贺拔岳还没准备好,高欢就抢占先机,在关中策动内乱,杀了贺拔岳。随后他派遣尔朱荣时代的三号大将侯景到关中接管贺拔岳的军队。
侯景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大摇大摆的去关中,结果却发现贺拔岳的部下已拥立宇文泰当了大哥。侯景只好灰溜溜的又逃了回去。
公元534年,元修与高欢的矛盾激化。他在著名大忽悠斛斯椿的建议下,逃离洛阳,跑到了关中,投奔宇文泰。(元修投奔宇文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宇文泰娶了他妹妹,他是宇文泰的大舅子)
高欢一看皇帝跑了,索性随手就立了元善见为傀儡皇帝。然后继续用大魏的国号——史称东魏。
高欢拥立元善见的同一年,宇文泰杀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傀儡皇帝。然后他也继续用大魏的国号——史称西魏。
至此,北魏一分为二,正式灭亡。元善见和元宝炬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权都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南北朝也进入了最后的收关阶段。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自439年灭北凉后,北魏统治了北方近百年。
其间,北魏保持了大约80多年的强盛,出现了太武帝、孝文帝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
不过,尽管北魏屡屡对南朝发起进攻,并多次取得大胜,但终北魏一世,始终未能平定南方。
在这场近百年的对峙中,南北双方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南朝,换了3个朝代。因此,北魏未能完成统一的原因,也应分阶段来说。
北魏与刘宋的大战南北朝开局之初,南朝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就疆域而言,刘宋立国之初,不仅占据淮河以南,还在青、徐、冀、豫、兖控制了大片经济发达地区。而北魏尽管疆域辽阔,但境内各种矛盾尖锐,统治不稳,且经连年战乱,破坏尚未得到恢复。
就形势而言,刘宋立国前,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尤其是曾以“却月阵”重创北魏骑兵,表现出了很强的战略进攻能力。而北魏的军队连年征战,几乎没有休整,士卒疲惫,且背后还有强大的柔然威胁。
因此,刘宋立国后,就积极采取了大规模北伐。
450年,宋文帝北伐。
北魏充分发挥骑兵优势,放宋军大举北进中原后,发起全线反攻,大败宋军。
随即,北魏大举反击,连战连捷,直抵长江北岸,但是,始终不能渡江。
其后,北魏数次攻伐刘宋。
虽然还是无法渡江,但是,到469年,北魏攻取了青、徐、冀、兖州及豫州淮西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都是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生产力发达的区域,因此,北魏由此奠定了“北强南弱”的格局。
北魏不能灭刘宋的原因北魏与刘宋作战,屡屡大胜,但是终究不能灭刘宋,并不意外。
首先,双方实力对比上,北魏优势尚不明显。
刘宋立国之初,疆域尚广,且刘裕当年的精兵猛将大多还在,战斗力极强。
尽管北魏大胜,但损失也非常惨重。到抵达长江北岸时,大军损失近半,已经是强弩之末。加之淮河南北大片领地仍然为宋军所掌握,后路有忧,只得退兵。
其次,民族对立情绪尚非常严重。
立国之初的北魏,汉化程度非常低,各族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因此,北魏每次攻城,必然遭到最激烈的抵抗,而当北魏不攻城,长驱直入时,各城坚壁清野,使之野无所掠,补给困难。
最后,兵种、兵源劣势。
北魏以鲜卑骑兵为主。
在中原,骑兵所向无敌,但是,到了江淮水网纵横之地,缺乏水军,受制于人。
加之鲜卑骑兵不习惯南方的气候,一攻到淮河以南,往往发生疾病,战斗力下绛。
其实,北魏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
就像后世的蒙元一样,如果北方政权改革得当,是可以弥补、改善这些不足的。
历史给了北魏近百年的时间,比给蒙古人的还要多。
那么,北魏统治者是怎么作的呢?
北魏伐齐在与刘宋的角逐中,随着攻取青徐冀兖及豫州淮西地区,“北强南弱”的格局已经巩固,实力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随后,北魏开始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正统。
“汉化”,是其确立正统,完成统一的基本条件。
因此,北魏开始学习汉人文化,并迁都到洛阳,试图化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原政权。
在3次征齐的过程中,北魏做出了一些变化。
比如,在第三次伐齐时,北魏已经改变了游牧民族的劣习,将所掠夺的人口悉数释放,以收复人心。
同时,北魏为了获取伐齐的大义名分,还将刘宋、南齐政治上有影响力的流亡人物拿出来作大旗,以减轻抵抗。
不过,从结果上看,北魏对南齐的战争,收效是最少的。
这是因为:改革,都有一个“阵痛”期间。
北魏3次伐南齐,其中,第2、3次,都一度取得了非常有利的局面。
不过,由于刚迁到洛阳,北魏内部反对汉化派的动乱,都使北魏被迫半途而废。
随着改革渡过阵痛期,北魏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机会。
错失良机504年,良机到来。
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带着汉中投降北魏。
邢峦奉命而来,不仅平定了相关区域,还扩地“东西七百,南北千里”,甚至一举控制了蜀中天险剑阁,直逼涪城。
汉中、剑阁即下,夺取益州,自然不在话下!
邢峦上表:再给我25000人,我就可以夺取蜀郡!
一旦四川平定,再在四川打造战船,顺流而下,南朝很难抵挡!
当时,北魏用兵,动辄数十万!而且,当时南梁在东线并没有发起大规模进攻,北魏完全有能力抽出兵来!
但是,朝廷拒绝了邢峦的请求,还把邢峦调走了!
这次错失良机,使北魏失去了最佳的机遇!
永失机会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来了。
北魏连续攻战,夺取了洛阳以南的南阳等地,一直打到了樊城。
当然,毫无悬念,缺乏水军之利,北魏打不下樊城。
此后,不明智的钟离之战,使北魏永远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钟离之战,北魏将其短板暴露到了极致。
先是几十万大军,围攻只有3000守军的钟离,打不下。
其后,由于在水网地带难以施展,在韦睿等人的20万大军的攻击下,魏军“死者十余万,斩首依如之”。
这是一次致命打击。
由于中原北魏军队元气大伤,已经难以压制留在北方,尚未汉化的六镇军队。
17年后,六镇起义爆发,北魏迅速走向衰亡。
尚未完成的改革北魏之所以最终未能完成统一,主要是其改革尚未完成。
北魏“汉化”后,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族官吏,已经隐然有中原王朝的形态。
后世隋唐的许多制度,都是源自北魏。
如果论虚心学习汉文化,北魏统治者比后世的蒙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北魏的一块心结,使其改革只能停在最危险的半空中。
北魏启用了许多汉人人才,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但是,在枪杆子的问题上,仍然走不动!
北魏军的常备军,自始至终,以鲜卑人为主体。
至于其他民族,只是临时征发,以防止其武装起来。
北魏拒绝邢峦取蜀中的建议,当然不是其不知道魏晋平蜀灭吴的历史,恐怕就是担心军队结构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只依赖鲜卑人的北魏,始终不能组建有力水军,始终不能克服其对南方环境的不适应。
除此之外,北魏尽管任用了各族将领,但指挥权,一直在拓跋氏将领手中。
所以,尽管北魏国力、军力比早年强了,但由于拓跋氏将领才能不及其前辈,指挥能力又下降了···
最终,随着钟离之战的重大损失,在北方尚未汉化的六镇起义,终结了北魏的盛世。
如同历史上任何一个占据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北魏要想完成统一,需要在制度上、文化上、军事上,都做好准备。
北魏的改革,使原本只是“胡人”的北朝变得适应了中原文化,在文化、制度上做好了统一的准备。
可是,在敏感的枪杆子问题上,北魏尚未得要领,遇到瓶颈。
因此,北魏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终不能完成统一。
幸运的是,后世沿着北魏开拓的改革之路一直走下去了,北周改革,为北朝统一天下做好了准备,而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最终结束了漫长的分裂!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不是不想南下统一,而是实力不允许呀!
南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魏一口气吞不下来,期间北魏也多次南下,但是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北魏分裂之后,北朝又忙于内讧,直到北周灭北齐之后,天下形势逐步清晰,南朝也走向了末路。隋代北周后,公元589年灭陈,天下一统,离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灭北凉重新统一北方,已经过去了足足150年。
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
北魏的崛起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拓跋部发源于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嘎仙洞,属于东胡的一支,两汉之交时拓跋部南迁到了呼伦贝尔草原,在北匈奴被东汉击败之后,拓跋部随即往西南迁徙到达阴山河套占据了匈奴故地。
西晋末年,拓跋部开始形成国家的雏形,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拓跋部的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定都盛乐,后被前秦所灭。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短暂统一的北方又迅速分裂。公元386年的时候,什翼犍的长孙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从此北魏建立。
北魏建立之后,不断地进行扩张,历经三代人,灭北燕、胡夏、蚕食后秦领土,逐渐占有了北方的大部分州郡,公元439年,更是一举灭亡北凉完成北方的统一。
南朝的建立正当北魏在北方迅速崛起的时候,南方岌岌可危的东晋政权出了刘裕这样一个人物。
刘裕击败桓玄之后,成功控制东晋朝廷,为建立功勋好称帝代晋,他率领着强大的北府兵发动了北伐,并且一举消灭了南燕和后秦,收复了关中、河南、山东等地,将南方政权的疆域直推到黄河南岸一线。
在平灭后秦的战役当中,刘裕的北府兵和北魏多次发生冲突,但是凭借北府兵高超的战术和强劲的战斗力,刘裕总算打退了北魏从中作梗影响北伐的念头。
公元420年,58岁的刘裕终于如愿以偿代晋自立,建立了南朝宋,史称刘宋政权,开启了南朝170年的历史,这时的南朝正是最为鼎盛的时期,疆域推进到黄河南岸,和北魏处于强强对抗的阶段,南北方之间的实力相当。
南方的北伐刘宋建立之后,北魏和刘宋直接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北魏政权,非常讽刺的要开始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的袭扰。
在北魏的北方,有柔然不时南下侵扰,而南方,则有时刻想着北伐收复中原的刘宋,加上内部的各种矛盾,北魏的南下大计划一再耽搁。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宋,结果在攻打今天的河南汝南时,围城四十二天久攻不下,最后只好退兵。
这一来,就大大的刺激了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不顾群臣反对,决意北伐,可惜用人失当,结果一败涂地,得到了“元嘉草草”的局面,还反被拓跋焘打到了长江北岸。
不过,由于北魏这次南下粮草缺乏,补给全靠一路南下向百姓抢掠所得,可等北魏军队南渡淮水之后,百姓们早已吓得四处逃窜,北魏军缺少补给,之后在一阵大肆破坏之后迅速撤军。
刘义隆的这一次北伐,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从此南北朝之间陷入到了北强南弱的局面,也为刘宋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期,南方的实力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北强南弱的局面已经形成。
北魏迅速分裂刘宋很快衰败,北魏趁机占领了刘宋之前的山东、淮北之地,等萧道成代宋建齐之后,南朝的疆域对比刘宋明显萎缩。
南齐建立之后,也很快就陷入到了内乱当中,而此时的北魏在孝文帝的时候进行了系列的改革,由于孝文帝元宏南下迁都洛阳,也不断南下攻打南齐占据南方的一线土地,但是这是北魏仍然无法一举南下吃掉南齐。
接着北魏随着一系列的内乱和起义,很快就陷入到了衰败当中。
这个时期的南北双方,都各自忙于内部斗争,期间双方虽然也有爆发战争,可却无法撼动整个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总体来说,北强南弱的局面是越来越明显,北朝吊打南朝的情况成为经常性的事情。
东西魏的对立公元534年,这一年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一年,不甘心做高欢手中傀儡的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孝武帝元修西逃长安,投奔了了占据关中的宇文泰。高欢于是另立元善见为帝,而宇文泰不久也杀了元修,拥立元宝炬为帝。至此北魏分裂为了东西两个政权,史称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从建立之日起就是高欢和宇文泰手中的傀儡政权,双方之间经常大打出手,而南边的南梁此时也不太平,侯景之乱彻底将南梁的盛世打破,侯景之乱后南梁更是随即陷入到了无休止的内乱当中。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南北三方谁吃不了谁,但是南方是更加弱了,很快还成为了东西魏南掠的目标,南朝的疆域急剧收缩。
总体实力来说,东魏强于西魏,南梁最末。
新三国时代公元550年,东魏傀儡政权被高洋彻底废弃,北齐建立;公元557年,西魏的宇文家族也把西魏皇帝废除,北周建立;北周建立的同年,陈霸先代梁建陈,南朝进入了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陈朝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狭小的一个政权。
此时,北周的实力强于北齐,南陈最末。
公元575年,北周发动灭齐之战,经过两年的时间,公元577年北齐灭亡,而此时的南陈也距离灭亡不远了。
隋朝完成南北统一公元581年,身为北周外戚的杨坚建隋代周,公元589年隋朝南下灭陈,天下终于重归一统。
总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这个心还得有这个实力,而实力的养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北魏没有统一的实力,原因如下:
第一,北方有强敌柔然。
北魏汉化是很厉害的,进入中原以后基本放弃了以往对大漠和东北的控制。
由此,很快大漠上出现了同属鲜卑人的柔然,北魏成为蠕蠕。
柔然是游牧民族,在北魏时期实力达到顶峰。
柔然的不但控制了蒙古高原,最北到贝加尔湖,最东到大兴安岭,最西到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地盘比北魏还大。
而且柔然是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骑兵众多。西域当时有很多游牧部落都很强悍,然而柔然将西域诸国包括乌孙和铁勒全部打垮。
北魏和柔然鏖战多年,一度还非常不利,无力南下攻打南朝。
之所以迁都洛阳,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借此躲避柔然的威胁,毕竟洛阳在远离大漠的南方。
第二,北魏的内部问题很多。
北魏鲜卑人本来是游牧民族,在孝文帝时代才开始真正的封建化。
但北魏实力派反对汉化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按照以往的习俗保持自己部落的权力。
这就为北魏埋下严重的祸根。
北魏真正具备南征实力的时代,就是孝文帝时代。
然而,孝文帝才去世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随后国家很快灭亡。
另外,北魏宫廷的问题也很多。
传承游牧民族的野蛮制度,以往皇子之间争夺大权,甚至互相残杀都是寻常事。
更重要的是,鲜卑人是游牧民族,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女人也可以干政,这又增加了高层不安定因素。
尤其皇子的母亲往往都是大贵族大部落出身,导致外戚专权。
北魏朝廷为了防止外戚篡权,推行极为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
但这种制度在笃信佛教的北魏宣武帝被废除,最终造成外戚专权。
孝明帝时期,胡太后不但淫乱宫廷,还长期专权。母子出现矛盾,孝明帝暗中要求大将尔朱荣领兵入洛阳协助他夺权。
结果胡太后手段毒辣,抢先一步将亲儿子毒死。
连亲儿子孝明帝都杀的恶劣行为,引起天下震惊。尔朱荣也骑虎难下,在国内各势力支持下攻入首都,杀死胡太后。
由此,北魏等于灭亡。
如果没有胡太后和孝明帝的内斗,北魏是不会玩蛋的。
第三,南朝实力不弱。
在齐武帝去世时,御库中总共有钱八亿万之巨,金银布帛不可胜数。
529年,梁武帝派陈庆之攻陷洛阳。
总之南朝知道梁武帝被侯景逼死之前,都颇有些实力,不是这么容易对付的。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北魏不是不想完成统一大业,而是受制于内部矛盾的激化,根本无力向外。我们熟知的孝文帝汉化改革,其实并不是北魏皇权的主动变革,而是社会矛盾激化之下的被动之举。
386年,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正式称帝;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用了16年时间里,先后灭掉大夏、破柔然、克北燕、降北凉,于439年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从拓跋珪建立北魏,向前推200多年,鲜卑人还是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部落,拓跋部也仅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从渔猎为生的“村民”,短短二三百年就成了北方帝国,过速成长让鲜卑人呈现严重的“缺钙”——治理庞大帝国的文化基因不成熟!
游牧部落善于征伐掠夺,短于国家治理,尤其是对农耕文明的统治,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经验值。由此,那道横亘在所有草原民族眼前的“世纪难题”开始发威,他们面临两个选择:
- 一是固守草原文化,重新退回到原始的游牧生存状态,从中原掠夺补充营养;
- 二是积极汉化,把自己变成中原汉人,从此“鲜卑”仅仅是他们逝去的神话传说。
你可能认为,一个选择题而已,有那么难吗?其实不然,无论哪一种选择,其背后都是政治利益的抉择,有人笑就有人哭,如果不想哭,就只能用刀争取笑的权利!比如,以北魏皇族拓跋氏与汉人士族集团的刀锋相向。
政治上向左还是向右:鲜卑旧贵族与新门阀的较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改革中有一项重要举措——迁都,他用欺骗的方式,逼迫旧贵族跟他一起南下,把都城从平城迁移到洛阳。为了迁都,孝文帝可以说是得罪了所有鲜卑旧贵族。多年后,他的儿子太子元恂,因为企图回到平城,遭到废黜并被杀害。
你可能觉得奇怪,迁不迁都至于弄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吗?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孝文帝迁都的政治风向标很清晰:摆脱鲜卑旧贵族对皇权的掣肘,建立以汉民族和汉化鲜卑贵族为政治核心的新门阀政治!
所以,“汉化”两个字,背后的代价,是鲜卑旧贵族将被集体踩进烂泥塘!
孝文帝为何要汉化?以拓跋家族为首的旧贵族,都是皇亲国戚,由他们拥护皇权,难道不比毫无血缘关系的汉人士族集团可靠?
还真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北魏以旧贵族为政治基础的统治模式,就相当于西周的宗法社会。这种结构看起来很美,其实皇权受到的掣肘很严重,未来宗室瓜分皇权,导致帝国分裂就是必然的结果!
汉民族早已经走过了这个“低级阶段”,发展到中央集权的“高级”模式。我们做个简单类比,西周模式相当于家族企业,帝制模式相当于股份制企业。家族企业在创建阶段作用很大,但到了发展壮大阶段,就成了绊脚石,搞不好就兄弟相争,四分五裂,这时候股份制才是必然选择。
孝文帝为了帝国未来,选择“股份制”,拉拢“新股东”汉人士族集团,肯定会伤害“老股东”北魏旧贵族集团。
因此,包括迁都、官制改革、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政策,其背后都是刀光剑影。元恂为何被杀?哪是想回到平城生活那么简单,而是元恂在旧贵族的怂恿下,想另立中央,跟孝文帝对抗!这才是孝文帝对亲儿子痛下杀手的原因!
经济上集中还是分散:奴隶制庄园与封建地主的较量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孝文帝汉化改革,在经济上秉承奶奶冯太后的政策,大力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我们可以忽略对这些政策的详细解读,就用一句话来说明其内核:三大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中央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废除宗主对经济的盘剥,以更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的封建地主阶级,取代庄园制的奴隶主阶级。
这项政策从经济上阉割了鲜卑旧贵族集团,把他们不受中央政权控制的钱袋子被没收了。而新兴的士族门阀集团,则在经济上支撑了中央财政,从而得到皇权的垂青。
当政治和经济两大权利都被皇权没收后,鲜卑旧贵族集团仅剩下最后一个对抗的武器——军事!
军事上向南还是向北:地方军阀与中央集权的较量北魏的军制采取的是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特定族群世代为兵的职业军人制度。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他们在北部边疆,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即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这两项制度,带来一个恶果,以六镇为首的军事集团,慢慢演变成旧贵族控制的部曲武装,中央政府对他们的掌控力很薄弱。
说到这儿,相信很多人恍然大悟,这不是藩镇割据吗?事实上,它比藩镇割据还要严重得多,藩镇对中央政治的渗透力有限,而北魏的军事集团,其背后的大老板是鲜卑贵族,直接参与朝政决策!
为了防止六镇尾大不掉,孝文帝对此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一方面从经济上给六镇减供,一方面阻断其仕途。长此以往,原本充斥着豪门子弟的六镇,沦落为囚犯的“修行”地。
本来六镇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全靠中央财政输血,这种歧视性的政策,导致六镇经济破产。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北魏全面汉化,虽然解决了胡汉民族矛盾,强化了中央集权,对经济发展促进非常明显,国力也迅速进入巅峰期,但很快弊端也纷纷暴露出来。
首先新门阀集团迅速腐化堕落,成了蛀蚀国家的蠹虫。以元氏、崔氏、李氏、王氏等家族为代表的权贵们,相互结亲,互为朋党,把持朝政,吸食民脂民膏,让孝文帝改革红利,很快被挥霍一空。
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增加赋税徭役,就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段,其结果就是平民百姓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
当这个矛盾蔓延到六镇时,火药桶终于爆炸了。六镇起义爆发,让北魏帝国从此滑入深渊,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当初被排斥在政治中心的六镇军头们,靠枪杆子强行操控朝政,由此北魏逐步进入军政合一的门阀政治时代,皇权被彻底架空。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北魏被一分为二,东魏被出身于怀朔镇的高氏篡夺,变成了北齐,西边被出身于武川镇的宇文氏篡夺,变成了北周。
回过头来一看,孝文帝汉化改革,在灭掉了鲜卑旧贵族的威胁后,却又被一手扶植起来的新门阀坑死了!
当32岁的孝文帝英年早逝后,继任的宣武帝元恪,虽然一度攻克汉中,把疆土向南大大推进,但那仅仅是北魏的回光返照。
元恪跟父亲一样,也是32岁驾崩,他把一个内部暴乱频发,上层极度腐化的烂摊子,留给了5岁的孝明帝元诩,由臭名昭著的胡太后垂帘听政。
到这时候,幽暗的灯光笼罩下的北魏帝国,听到的是自己的丧钟,统一全国,留在孝文帝的遗梦里吧!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公元439年拓跋焘基本统一北方,直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这将近一百年之间,之所以没有进行南下大统一的原因有几个:
一、南朝并非无抵抗之力,刘裕等人尚能威慑北方北魏统一北方其实是自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第二次统一局面,前一次统一局面之时,前秦符坚挥师南下,最后败于淝水功亏一篑,导致前秦大好局面丧尽最后惨遭灭亡。
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之后,选择稳定北方不举全国之力南下灭南朝,很大原因是南朝刘裕等人,依旧有着抵抗之力,北魏并无轻松取胜的把握。
北魏统治者就不得不去考虑,如果如前秦那般败于南朝,会导致北魏分崩离析。相对而言,学习汉民族制度、文化等内涵,发展国力,徐徐图之,更适合北魏的发展。
并且,南方自进入刘宋之后,也并非对北魏没有一战之力。
刘裕统一南方建立刘宋之时,南方势力也是自西晋灭亡之后的一次大一统局面,相比北方由民族构建的胡族政权,南方一直都是汉民族政权,真要双方形成生死存亡之战的局面,北魏也并非真的胜券在握。
而且自东晋以来,南方王朝沿长江以北构建防御,北魏南下如果形成不了全面压制优势,自身会有巨大的损失。
刘裕之后,刘宋接连发动数次规模浩大的北伐;进入南齐之后,南方势弱,但也先后有几次北伐经历;梁武帝时,南梁大举北伐,虽然最终优势丧尽,但白袍陈庆之等人北伐成绩斐然。
看南朝几代,面对北魏国势强弱的不同阶段,都选择北伐,这与南朝对北方的对战态度有着很大关系。
即便面对北魏强势之时,被侵入江淮一代,南朝也依旧发动救亡图存的北伐,这是以攻代守,消耗北魏有生力量的无奈选择。
面对南朝不甘于偏安和妥协的不断北伐和反抗,北魏就不得不去考量南下是否得大于失。南朝的反抗不断,也是北魏这一百多年选择使用怀柔的策略,不主动强势南下的原因。
二、除了南方还有北方等强敌,不能举全部国力南下另一个北魏不强势一统的原因,是跟北方柔然等势力的威胁分不开。自拓跋珪立国之后,北方柔然势力,就是北魏不得不去花大精力对抗的势力。
而面对北方柔然的不断骚扰,北魏不敢耗费全部国力,去对峙南方,反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警惕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侵犯。北魏北方六镇的设立,就是为了对峙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的侵犯。
拓跋焘时,为了避免被北方柔然和南方刘宋的夹击,在消灭胡夏政权之后,想要集中力量去打击柔然势力。当时北魏朝中大臣,就建议拓跋焘要警惕刘宋趁势北上,可见当时北魏虽然基本统一北方,但也依旧是腹背受敌的状态。
(柔然-北魏-刘宋示意图)
从这个角度看,北魏想要举全国之力南下或北上,都可能面对背面受敌的情况,因此北魏即便对峙南朝有着很大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不敢强势南下统一。直到北魏后期,柔然衰弱,高车国崛起,也依旧有威胁北魏的实力。
以上可知,北魏并非无南下一统的意愿,这无论是出于不想置北魏腹背受敌局面,还是实现中华统一局面来说,北魏一统天下的打算一直都在。
只不过,面对北方西方游牧民族的威慑,北魏不能大张旗鼓南下,需要在北方六镇等地设置大量兵力警惕柔然等势力南下。
而对于南朝,北魏的对抗方式,只能是徐徐图之,逐渐蚕食南朝国势之后,直到隋朝建立之后,才在对峙南陈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挥师南下统一天下。
三、内部纷乱不断,需要顾及平衡内部势力北魏统一北方的这一百多年里,虽然还未面对北齐、北周和南陈的三国鼎力局势,但内部纷乱也一直存在,主要有几方面的内部矛盾:
1、北魏皇权传承混乱
与南朝四朝类似的状况,北魏内部皇权历代传承也纷乱不断,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刺杀,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所杀等情况,让北魏皇权的传承不能平稳过渡,影响北魏内部稳定。
某些资料当中,拓跋焘晚年曾经远征南朝,面对南朝刘宋的溃败,本有一统之势,但却在饮马长江之后,为了平定国内太子与宗爱之乱,不得不挥师回朝。北魏失去了一次消灭南朝的机会。
2、权臣乱权
北魏内部政权也并非君臣和谐,权臣乱权的事情时有发生。尔朱荣、刘腾、高欢和宇文泰等人的谋权乱政,让北魏国势离散。
多方势力之间的对抗,让原本统一局面被破坏,最终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与南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无法再对南朝形成强大优势。
3、胡汉矛盾
北魏是由多民族共同组建起来的政权,其中胡汉矛盾也一直存在,虽然有拓跋焘、拓跋宏等人的汉化改革,甚至迁都洛阳,但北魏内部的胡汉矛盾依然没有消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加快了民族融合,但也伤害了北方鲜卑贵族的利益,这也是导致北魏后期北方六镇等多方起义的原因。北方贵族当中尔朱荣甚至南下攻陷洛阳。
北魏内部的矛盾重重,让北魏从拓跋焘统一北方时对南朝的优势逐渐消减。北魏分裂之后,一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北方,北方才重新具备了征服南方的优势局面,此时的南陈国土已经是南方四朝当中最少的王朝,北方南下一统也顺势而成。
结语北魏之所以不能趁着统一北方的优势,南下消灭南朝,原因无外乎南朝依然有着一战之力,北方有柔然等背后威胁,以及自身内部矛盾重重。这也就造成了,北魏不仅没有在一统北方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消灭西晋成功实现一统,而且最后还被内部势力瓦解分裂,重新早就了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