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猎人为什么可以吃野生动物而不被病毒传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只要是人,吃了携带细菌病毒的野味,都是很危险的。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古人是很少吃野味的。

除非是以打猎为生的猎人,或者实在无法生活,普通人是不吃杂七杂八的野生动物。

古人日常吃的其实只有鸡鸭鹅、猪羊而已。

其中,羊肉比较贵,通常是放牧的羊肉比较好吃,养一头羊并不容易,普通人是享受不起的。

猪肉在古代是低档肉食。因为古代猪缺少阉割技术,吃起来会有一种骚味,不好吃。

而且,根据中医理论,吃猪肉会导致虚胖,对身体不好。

所以古代有钱人是不吃猪肉的。当年苏东坡吃大肥肉,还美其名曰东坡肉,就是另类了。

至于牛肉,古代大部分时期牛是重要的农业工具,官府根本不允许杀牛,吃肉也是犯法。

普通人是吃不到牛肉的,敢私自杀牛都要坐牢。

所以,普通农民主要吃的是鸡鸭鹅,但养鸭子和鹅要有水塘,北方鸭子和鹅就很少。

其实说来说去,古人吃鸡比较多了。

鸡比较容易养,饲料也不难找,出肉率较高,还可以下蛋。

所以古人几乎家家养鸡,也是主要的肉食来源。

对于野生动物,古人一般是不吃的。

这倒不是说古人不喜欢吃肉,而是世世代代的生存经验。

野生动物同家禽不同,大部分都携带细菌甚至病毒,随意滥吃很容易得病。

而古代的医疗水平低,一旦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基本就靠病人抵抗力。

如果细菌病毒比较厉害,病人就死定了。

所以,即便少吃几块肉,也不能因此送命啊?

事实上,古代很多恶性传染病就是野生动物导致的,比如鼠疫、炭疽、霍乱等等

19世纪因食用患炭疽的牛、羊、骆驼、骡子等造成炭疽疫情,人类感染后的死亡率约为20%。

中医也严禁吃野生动物,最多用他们做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总结了一大堆不能吃的“野味”:孔雀肉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后服药必“不效”(有趣的是最近日本冲绳推出了“孔雀料理”);鸳鸯虽然好看,但跟孔雀一样“肉味咸、凉、有小毒”,更可怕是食后头疼、可以变成终生疾病;野马“肉味辛、苦、冷、有毒”,多吃会“生疮患痢”。

而古代的猎人都是没有土地的农民,迫不得已才做这行。因为打猎本身就不太靠谱,收获不稳定,哪里有种地稳当。

就是因为猎人还不如农民,也就无法挑挑拣拣,只是有什么吃什么,得病也无法避免。

古代一些猎人为什么可以吃野生动物而不被病毒传染?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我们看一些小说或影视作品,里面的猎人以打猎为生养活一家人,为什么他们不会被病毒传染呢?其实文艺作品只是一些片面的描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病毒一直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传播,不管是猎人还是普通人,只要染上这些病毒,都很难幸免。

历史上从动物传给人的病毒有哪些?
  • 一、依波拉病毒

依波拉病毒,又叫埃博拉病毒,最开始是由猴子传染给人类,最后爆发了非常严重的疫情。

埃博拉疫情爆发后,国际上将其生物安全等级定为4级,这比非典还要高一级,由此可见该病毒的强烈性和危害性有多高了。

  • 二、西尼罗病毒

西尼罗病毒与登革热病毒一样,都属于黄病科黄病毒属,这种病毒一般寄宿在马或者禽类身上,然后通过蚊子传播。

从病毒传播途径来看,这种病毒一旦爆发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蚊子的群体非常庞大,只要在户外有皮肤暴露就有可能被传染。罗马尼亚首都和俄罗斯南部就曾经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感染,最高峰时期有将近一千人发病。

  • 三、鼠疫

鼠疫,是一种感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病毒。因为患鼠疫而死去的人身体会变成黑色,因此这种病又被称为“黑死病”。

鼠疫的传播源是老鼠,这种病曾经肆虐了欧洲数百年,也在明朝末年的时候爆发,间接地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四、非典

这个名字我们都非常熟悉,也心存恐惧。非典的医学名称是SARS冠状病毒,这种病毒的宿主是菊头蝙蝠。

理论上来说,人类几乎不会与蝙蝠发生接触,那这种病毒是如何传到人类身上的呢?这中间还有一个间接宿主,那就是果子狸。

果子狸会捕食菊头蝙蝠,这样病毒就转移到了它的身上,而人类在宰杀或者食用果子狸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机率被感染。

以上列举的几种病毒都是存在于动物身上,再直接或者间接的传染给人类。因此,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只要野生动物含有病毒,人类就会有感染的机率。

曾经有学者认为,艾滋病有可能是猎人在捕杀灵长类野生动物的时候感染的;狂犬病也是对猎人威胁很大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一旦发作,死亡率高达100%!

因此,我们对大自然应该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古代的猎人被野生动物感染了病毒后,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且古代发生过的瘟疫也不少,说不定有些瘟疫就是从野生动物身上传过来的也不一定呢!

古代一些猎人为什么可以吃野生动物而不被病毒传染?

病毒怎么传播葭明通不了解。

但是,猎人还是稍微知道一点的。

只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人为什么不去吃人了?

因为远古人类在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发现:

  1. 最容易捕猎的食物虽然是人类,弱小的人类就在附近嘛!

  2. 最容易圈养的肉食也是人类,对于人类只要给予足够的暴力,他们完全可以自个劳动养肥自个,让主人食用呀!

但是,人类还是放弃了吃人类,除非饥不择食的时候才去吃人。

为什么呢?

还不是因为远古人发现了吃人容易得病嘛!

不然,为啥不吃人呢?他们远古人可没有道德压力。

同样的道理,古代的猎人在实际的狩猎生活中也自有经验,知道什么动物不要去招惹。

这些经验有时候会以“文化禁忌”的方式流传于世,比如在北方有“杀蛇不详”的传统。

大路上遇到大蛇当道,文化习俗告诉你——请绕道而行,除非你是刘邦。

就是房间中进去了蛇,也要“请”出去,而不敢杀之食用而后快,尽管古人长期性的食物缺乏。

南方人就不一样了,蛇就是美味。

为什么呢?

其实这中间有气候的缘故,北方天寒干燥,吃蛇肉确实容易生病。

也有燃料是否充足的缘故,古代北方一般人家,做饭的燃料是珍贵的,而有经验的“烧蛇大厨”都知道,烹饪蛇的时候,一定要熟透,大火猛烧,蛇肉熟不透是要出大事的。

还有狐狸。

狐狸其实是一种犬科哺乳动物,狗肉和狼肉人类都在大朵快颐的吃之又吃,为什么偏偏把狐狸视作神明,拜之又拜呢?

人类为什么驯养狗做朋友而不去驯养狐狸呢?

还不是古人早就从生活经验发现了,狐狸肉吃不得!活着的狐狸近不得!会生病的。

老鼠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在很多科研单位为了科研而养殖老鼠,证明了老鼠是可以人工养殖的,古人为什么不去养殖老鼠食用呢?

一定是吃过亏嘛!

到了现代社会,“科学昌明”了,“破除迷信”了,人们无所顾忌了,生产力也发达了。

直接否定了很多古人的生活经验。

甚至,“吃人不敢吃”成了一种人生炫耀的手段。

不出事才怪!

古代一些猎人为什么可以吃野生动物而不被病毒传染?

你怎么知道没感染?

古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建国初也只有40岁,这么短的寿命,你当都是死于意外吗?

古代一些猎人为什么可以吃野生动物而不被病毒传染?

这个问题大错特错啊!去翻翻《本草纲目》就不会提出这种错得离谱的问题了。

《本草纲目》记载:(鸿鹅)肉性味咸,平,有小毒,食之腹胀腹泻。

(鹜)肉性味甘,有小毒,尤以黑鹜肉毒重,滑中、发冷痢、脚气,不可食。

(穿山甲)有毒,食后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

(蜗牛)有小毒,肉不可食,食之卷缩抽筋。

(蚯蚓)有小毒,食之发热起风疹。

(天螺)有毒,不可食。

(山猪)肉有毒不可食,否则伤头伤身。

(黄鼠狼)肉有小毒,心、肝有臭味。

(野马)肉有毒,煮食难消,多食生疮患痢。

(石龙子)肉有小毒,食之可出现腹痛腹泻。

蛇肉有毒;蛇头毒人至死,不宜鲜品煮食,药用也要经过去毒

……

这些都是古代医学家观察众多病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上面描述的各种症状,极有可能就是吃了野生动物,由野生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致病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导致的,但古代医学家不知道,只是认为这些动物的肉有毒。

还有一些古籍里直接描述了接触野生动物导致死亡的具体案例。

干宝《搜神后记》记载,临川东兴有个人进山抓了一只小猴子带回家,母猴子跟着追到家中,那个人就把小猴子绑在树上,母猴哀求那人放了小猴,那人玩够了就把小猴子杀死,母猴见了一头撞死在地上。那人剖开母猴的肚子,发现肠子全都断了。半年之后,这户人家爆发瘟疫,全家老少都死了。(如此长时间、无防护地接触野生动物,实在是作死,不过古人对这些一无所知)。

《报应记》记载,唐朝元和年间有个人叫万盈,所住的房子里有大蛇,他的家人看见都害怕。有一天万盈用棍子将蛇打死,并且烹烤后吃掉,不久得了病,五脏六腑疼痛难忍,后来死掉了。(蛇可是寄生虫大户,就连现在都有不少吃蛇肉蛇胆得病甚至死亡的例子)。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闽中有个妇人喜欢吃猫,每天都要张网捕猫,死在她手里的猫不计其数。后来妇人得了怪病,竟会发出猫叫声,样子十分痛苦,过了十多天才死去。(从描述来看像是狂犬病,发出猫叫声可能是狂犬病发作时咽肌痉挛发出怪声,听起来像猫叫)。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食用野味或者无防护接触野生动物后出现了死亡,古人不知道发病和死亡的原因,都归结于因果报应,实际上很可能就是死于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

还有人认为,《红楼梦》里很多人都病怏怏的,就是吃了野味染上了病,大户人家经常吃山珍野味,比如狍子、獐子、熊掌、野鸡、野鹿、果子狸等,从捕获,运输,到宰杀,烹饪,食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感染病毒。古人对防疫认知不足,想不得病都难。

在古代,吃野味是很常见的事,由野味所携带的寄生虫、致病菌、病毒造成的死亡也很常见。古人将恶性传染病统称为瘟疫,但由于古代医学水平低下,无法追溯瘟疫的源头,多将瘟疫视为上天的惩罚,求神拜佛,而古代人口流动性差,瘟疫传播范围小,一个地方身体差的人死得差不多了瘟疫也就差不多停了,人们又认为祈祷有了效果,老天爷显灵了,又继续吃野味,所以从古至今瘟疫一直不断。

古代一些猎人为什么可以吃野生动物而不被病毒传染?

古代的猎人打猎为生,他们吃野味为什么不被病毒传染?其实原因有很多。

①交通闭塞,流动性小。

古代交通闭塞,猎户能活动的范围有限。即使吃了带病毒的野味,传染区域也有限。加上古代通讯同样闭塞加上能写能记录的人有限,很多历史不被记录在案,现代人又怎么知道呢?

不过古代,无论中外还是有传染病大规模爆发的时候。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鼠疫,导致几千万人死亡,直接减少了欧洲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据说鼠疫是蒙古人带入欧洲的。

而在中国,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在山西爆发了鼠疫。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明末这场大鼠疫使得“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所以说传染病的扩散是随着人类大规模迁徙而形成的。古代几个猎人就算得了传染病也仅限于他们村里或者镇上。

②猎人是职业

猎人是一项职业,他们捕猎动物第一时间不是想到自己吃而是想着拿去卖钱。再用钱去换取其他生活物资。除非原始社会,那么捕猎纯粹就是为了食物。

猎人也有自己一套规矩,什么动物可以捕杀,什么动物要敬而远之,老辈积累的经验都会传承下来。

现代人其实更加残忍,为了利益可以把野生动物杀光吃光。而现代的吃客也更加重口味,很多古人都不吃的动物成为吃客眼中的美味。

③蝙蝠可能是罪魁祸首

蝙蝠是唯一进化出飞行功能的哺乳动物,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群居,8000多万年下来,蝙蝠身上带了无数的病菌。它们把病毒传染给野生动物而野生动物又被人类捕食。

所以古人吃野生动物同样有被传染病感染的风险而且古人的抵抗人不比现代人。当然病毒的变种能力也赶不上现代。

其实近现代很多传染性疾病都起源于非洲,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非洲人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状态,这些病都是吃出来的。但我国的吃货们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有市场自然就有人会去从事,供应链完备的同时传染的途径也完备了。

很多人说病毒就是地球实行自我净化的一种手段。净化谁?谁对它造成伤害,它就要净化谁。人类从古到今都只会向地球索取,或许这真的是一种惩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