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本来是近代军事历史研究者,对于古代史并没有兴趣,对汉唐宋明没有特殊的好感和恶感。

但因为近代史1840年以后是满清末年,所以不得不学习了一些满清的历史。

我负责任的说一句,只要对1840年以后满清历史有了解的人,只要祖先不是满族人或者包衣、或者靠满清发家致富的人,从没见到过一个对满清有较多好感的。

我所在的大学,就是全国知名的清史研究中心之一。

这些科班研究清史的老师、学生,也不认为满清有什么太多值得赞扬的地方。

尤其,他们不认为满清比明朝有什么先进的地方。

现在因为北京文化界有大批满遗分子,掌握了一部分舆论和话语权,才导致出现了所谓的清粉团体。

这些满遗分子分为两类,一种是满独分子,同境外满独分子没什么区别。

就比如,昨天我无意中又看到某满遗知名人士,发言评价最近的一个事件。但评价东北时,他没有说东北,说的是满洲。

什么叫做满洲?这是清代的说法,后来满遗叛国投敌,在日本扶持下分裂中国的伪满洲国,就是这一产物。

新中国建国以后,早已废除满洲的称呼,一律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

换句话说,他到现在还自称满洲,摆明了是不承认中国对于东北定位,心中还在希望光复大清呢。

这条试图分裂中国的跳梁小丑,迟早有玩完的一天。

而把持话语权,不顾历史真实,肆意抬高满清,恶意侮辱汉人建立的一个个朝代,也是愈演愈烈。

他们的网络谣言很多,比如有个有名的满遗,有系列文章,将中国三皇五帝和历史上所有有名的皇帝,都说成胡人。

有的则比较隐晦,将中国历史上所有汉人的民族英雄,全部骂的一钱不值。

自然,现在有了《英烈法》以后,他们才收敛了一些。

对历史比较爱好的人,要分清楚真实的清朝历史研究,与恶意篡改历史为挑拨民族矛盾的满遗

的区别。

萨沙个人是研究近代史的,对古代史也有些了解,对满清是非常不满的。

中国近代百年国耻的根本原因,就在满清身上。就因为满清,不知道给千千万万中国人,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无论满遗如何辩解,至少明代中国也是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之一,雄踞东亚甚至亚洲。

而清代中国变成了什么样子?到1911年满清垮台的时候,中国人过的还像人过的日子吗?世界上哪个国家还把中国放在眼里。

就这样,还有脸吹牛逼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清朝被美化,靠虚假的历史吸引了很多人,比如,阎崇年提出清朝“十大贡献”等;二是在“毁明扬清”的背景下,有人在潜心培植清朝的粉丝群体。这才造就了清朝的粉丝多。

那么,是谁在美化清朝历史呢?清宫剧潜移默化地引导?当然!清史学者苦口婆心地推波助澜?不假!又是谁在培养清朝的粉丝呢?

清朝粉丝群体的构成,分为几个部分:

一是清朝遗民,这个是特殊群体现象。比如,爱新觉罗家族及其皇室人员后裔为主;

二是满清文化的研究爱好者,比如,满族文化网等。

三是对清朝历史偏爱的历史爱好者。以八旗子弟为主。比如,北斗维斟、北洋炮手等。

四是历史研究学者。如知名的阎崇年、李治亭以及马大正等人。

五是推崇曾国藩的人。爱屋及乌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是,敲黑板,说重点,他们都是后来者。为他们抛砖引玉的另有其人,他又是谁呢?

我必须说,清朝的粉丝多,离不开这个最关键、最重要的人物——清粉必有教主。

这个教主是谁?

我们从一次伟大的历史辩论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一家宾馆里,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争执了很久,终于,两个人都累了,声音不再此起彼伏,而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一股呛人的烟味弥漫着整个房间,紧张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

两个人安静了下来,但谁也没有说服谁。这就是爆发在两个著名历史小说大作家之间的“历史小说创作恩怨”,“历史小说为谁创作”的观点经过一次次的激烈碰撞,最终引发了两个著名作家长达数十年、引人瞩目的“跨越世纪的帝王论争”。

事件中,当时还叫“凌解放”的二月河,正在面对已经是“历史小说”泰斗的《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的严厉批评。

姚雪垠能把二月河约到宾馆论战,不为别的,只为二月河新作《康熙王朝》。姚雪垠严厉批评了二月河一股低级趣味的“帝王歌功颂德”思想,严重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方针。

而针尖对麦芒的是,二月河并不示弱,强烈反击姚雪垠塑造李自成“老八队”高大全思想,两个人不欢而散,但分手之时,二月河明确表态,对帝王创作他会进行反思的。

此后,各自潜心创作的两个大家,形成了历史小说的两个派别。

一个是平民小说路线,另一个是帝王小说路线。

令人赞叹的是,他们在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上,都成功了!

最终殊途同归,双双摘取了历史小说领域的大奖。

从此,二月河清朝帝王三部曲接连问世,开启了帝王历史时代。

这个小说,比历史更精彩,很容易打动人,看的人越来越多,他出名了。

今天,很多人对清朝的历史认知,依然停留在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层面,然而,一个人的“历史”观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很多人对清朝的认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清朝亡国一百多年,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热衷离不开二月河清朝帝王三部曲的功劳。

可以说,正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的妙笔生花,才一举奠定了清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很多粉丝并不讳言自己对清朝的认识源于这三部小说。而打着历史旗号的小说彻底催生了一大批的清朝粉丝和拥趸。

从此,他们把小说当成历史来崇拜,并且,不再相信清朝历史的腐败、腐朽和愚昧,认为那是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对清朝的栽赃陷害。

他们甚至于以二月河的小说为证据,批评辛亥革命,批评孙中山是“勾结日本人”推翻了本来要万年一统的“大清”。

凡此种种,自从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清朝历史小说出现,他们靠编造历史细节,混淆历史,颠覆了人们的历史认知,严重干扰了历史研究。

有人提出,对历史小说应该进行正确评价,尤其是,他们对历史的艺术创作,不应该也不能替代历史真相。

所以,近年来,民间历史学者开始对这些帝王小说“漠视生命”“歌功颂德”予以批判和声讨,这是可喜的现象,对我们重塑正确的历史观是有裨益的。

除了二月河,还有一个人对清粉群体的兴起,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这个人就是影视界大名鼎鼎的导演、奇人陈家林。

自从他把《努尔哈赤》第一次搬上荧屏后,我们的影视就从《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反清时代进入“反明扬清”时期。迄今为止,有人不完全统计,以清朝为历史创作的影视剧几乎是历朝历代历史影视剧的总和。

这些文化界里的不约而同的“扬清”现象,在二月河、陈家林的引导下,越来越繁荣,形成了一种大环境,为清粉的群体发展营造了愈加肥沃的土壤环境。

“在对待清朝帝王的处理上,被拔高到高大全的高度。”这无论如何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有人分析,这是因为清朝正史迄今没有发布,是造成各种戏说乃至胡说的症结所在。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

笔者不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粉丝,只是单纯的喜欢历史罢了,因为每个朝代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中国历史上这么多朝代中,明朝是最让笔者无语的朝代,原本对它无感,但是在某些明粉的那些让人无言以对的疯狂言论中,笔者对明朝的态度逐渐由无感变成了反感,而且某些明粉其实不是明粉,是精明者,就是精神上属于明朝人,在他们眼中,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比不上明朝,尤其是清朝,那更是被“精明者”说得一无是处,在对这些言论忍无可忍的时,就会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图一 明极盛时期疆域,其实只持续了二十多年,有明粉认为整个明朝时期疆域都这么大)

“精明者”有一个极其恶毒的法则,那就是只要说一句明朝不好,或者说清朝一句好,那就会招来谩骂,这些人完全忘记了客观看历史这一原则,或者他们压根不管历史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心中的明朝其实是个架空王朝。

“精明者”的经典言论有一句是《明史》是清朝编撰,所以里面写明朝和明朝皇帝不好的都是清朝的抹黑,那如果《明史》有伪你是如何知道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难道去看《明朝那些事》吗?而《清史稿》是清朝遗老编撰,故而其中多溢美之词,其实这样说的人压根没看过这两本史籍,其实不看多,只要看过《明史》中的帝王本纪就知道,清朝并没有抹黑清朝,反多赞美之语。

(图二 明英宗画像)

“精明者”还很双标,明朝的皇帝不务正业就是有个性,不上朝就是暗中执掌朝政,明朝皇帝被俘依旧铁骨铮铮,像明英宗这样一个昏君还有人拿废除殉葬来遮掩他的罪过和昏庸,像崇祯皇帝这样一个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滥用首辅、推卸责任的皇帝还能被吹上天,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还能被解释出道理。

(图三 乾隆中期,清朝领土面积达到顶峰,从康熙中后期清朝领土就已经超过了明朝极盛时期)

“精明者”看清朝可就不一样了,清朝开疆拓土的功劳在他们看来无关轻重,或者说那些本来就是明朝的领土,清朝只是拿下来罢了,完全无视明朝中后期的实际掌控地只有两京十三省而已。在奴儿干都司的问题上,明粉的双标更是令人无语,努尔哈赤原本就是今辽宁一带的人,祖上还是明朝封的部落首领,可是有些人又骂努尔哈赤是“通古斯野猪皮”,意在说努尔哈赤不是中国人,明清易代是亡国,那岂不是说当时的辽宁压根不是明朝领土,前后矛盾。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明朝和清朝一样,都有积极之处也有消极之处,单方面说任何一个朝代的某个方面都是不客观的,这种言论越多,越容易激起观察者探寻真实历史的冲动,而探寻的结果往往是发现明朝没有那么好,清朝没有那么糟,这样一个落差自然会让人越来越反感明粉,乃至明朝,从而与明粉辱骂的朝代作比较后发现,原来他们说的朝代没有那么糟糕,所以,还是希望都能客观看历史,明粉的极端言论越多,越是给明朝招黑。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

“清粉”与明粉最大的区别就是清粉敢于直观面对清朝的缺陷和不足,而明粉却想尽一切办法来掩盖明朝的愚蠢与堕落。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

清朝灭亡时,交给民国的国土面积是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陆地有限,早都被世界各国占完了,一寸土地一寸金呢,再去扩充就是侵略,会引发战争的。

要不是清朝收复新疆,西藏,台湾,现中国领土要少几百万平方公里。

我国领土面积現在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位,鉴于此,我认为清朝功大于过,有点粉清,这就是理由。

清朝的确使中国落后了很多年,但国土是不能再去扩充的,经济是可以努力赶上的,

看吧,中国经过建国七十年来的艰苦奋斗,经济已从一穷二白跃居世界第二,终于赶上了。

要不是清朝收复新疆,西藏,归入中国版画,那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那里去找![原创问答]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

把历史饭圈化是最恶心的事情。历史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诙谐的,但唯独不能是“偶像化”的。原因很简单,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的,严谨的学科,客观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一旦将追星那一套操作带入历史的认知中,必然造成只讲立场,不讲对错。就像今日之饭圈一样,很多“脑残粉”连自己的偶像嗑药这种事情都要去洗白。可想而知,饭圈文化的入侵会对历史学科,或者历史学交流带来多大的危害。

回到问题,网络上清朝的粉丝真的多吗?不见得。反而是各大网络论坛的历史板块,不少人在高呼口号“大明江山276年,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力鼓吹明朝的“气节”,将“天子守国门”当做一种“荣耀”。某历史论坛的网友有句精辟的发言:“元明清三朝都定都北京,只有明朝把北京变成“国门”,这居然成为了明朝的吹点。”

这种喊口号的人,真的是明粉吗?不见得,他们仅仅觉得在鼓吹封建王朝的过程中,自己能有一种“参与感”,仿佛这个王朝的所有辉煌都有自己的参与,殊不知如果这些喊口号的“明粉”真的回到明朝,大多只能是连自由流动都遭到限制、同时要受到庶族地主,朱明皇族和官僚地主共同盘剥的农民。

真正研究明朝历史的明粉,对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了解。朱棣迁都北京只是顺应明朝军事国防形势的选择而已。明朝建立之时,经济重心南移早已完成,帝国的财税,粮食供应大多依赖南方。但明朝初年,退回蒙古高原的元朝残余势力依旧相当强大,成为新兴帝国最大的威胁,因此北部边境必须部署重兵。朱元璋曾经考虑过将国都建立在北京或者长安,但都因为粮食运输成本巨大而搁置。于是,朱元璋想到用分封自己儿子镇守边境的方式,来解决国防需要和经济需要之间的矛盾。

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他原本驻守的燕地防守空虚,加之他将辽宁地区的宁王裹挟一同参与叛乱,因此,蓟辽一代成为了蒙古入侵的重灾区。朱棣因为自己本身即为藩王作乱而取得皇位的君主,自然不可能再维持朱元璋的分封制,这样一来朱元璋缔造的国防需要与军事需要之间的平衡折中局面不复存在,朱棣只能利用定都北方的方式来满足国防需要。有人问为啥不直接派将领驻守北方?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南京距北方太远,如果把兵权直接赋予外姓将领,难免会出现唐朝时期藩镇割据的情况。

因此,“天子守国门”更多是一种被迫,或者说是朱棣的自作自受。而且,北京地区之所以变成国门,朱棣要负主要责任,他逼迫宁王参加靖难,导致大宁地区防守空虚,在当皇帝之后,朱棣将原本宁王的防区赐给蒙古人,这直接令北京失去了北部屏障,暴露在蒙古铁骑的攻击范围。

正是因为很多打着“明粉”旗号到处喊口号的人,让历史讨论成为了撕逼现场。这些直到如今还喊着“驱除鞑虏”的口号,对着空气打拳,将中国境内已经不复存在的“满遗”势力塑造成“大威胁”。满遗有没有,不否认的确存在,几年前的百度“溥仪吧”,有一群极端分子打着恢复“满洲国”的旗号到处招摇,但那个贴吧真正活跃的拥护只有不到一百人,且已经被取缔。大多数人也没几个真正想回到清朝的。

很多“清粉”,都是被“明粉”贴上的标签而已。因为“明粉”(伪明粉)在网络上各种挑拨民族仇恨,发布各类奇葩言论。2013年,百度明朝吧出现神论“林则徐,邓世昌都不是民族英雄,他们不过是满清殖民者的走狗而已”,请问这是一个中国人说的话吗?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也可以说,文天祥算不得民族英雄,他不过是愚忠于赵家的奴才罢了,岳飞算不得民族英雄,他不过是赵家王朝的打手罢了(岳飞的的确镇压过钟相杨么起义)。显然,这都是谬论。“林则徐走狗论”那个帖子当时被广泛赞同,受到波及的还有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冯子材老将军,这位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被称为是“满洲殖民者用来与西方殖民者斗争的工具”,送他们俩字儿,呵呵。

但在当时,但凡质疑他们“神论”的人,一律被打为“满遗”。大多数清朝的“粉丝”,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不乏有一些人真的对清朝有特殊感情,这些大多数满族同胞,这可以理解,就像咱们都为汉唐的辉煌而感到自豪,是一个道理。

看待历史,务必做到客观,切忌立场先行,在笔者看来,当各大论坛的历史板块真正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有理有据讨论交流之时,才是全民史学素养提高的真正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