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衣的防弹能力到底怎么样?

防弹衣主要防弹材料是凯夫拉纤维,虽然可是保证人不死,弹也是有伤口的!看图。

防弹衣的防弹能力到底怎么样?

国外有许多标准,但常用的是美国NIJ标准.

此标准中有6个级别,分别是:Ⅰ级、ⅡA级、Ⅱ级、ⅢA级、Ⅲ级、Ⅳ级。防护能力从低到高。

ⅢA级要求能防微冲发射的9mm手枪弹,弹速为:420m/s;

ⅢA级以下的各个级别都是防9mm手枪,弹速:360m/s以下。

Ⅲ级及其以上需要加装甲板,防护要求能防北约的M80弹(7.62*51弹,弹速:800m/s)这个级别里还有AK-47、56式步枪发射的普通弹。

Ⅳ级要求能防M1发射的穿甲弹,弹速:850m/s。

所以说,AK47、56比较悬,Ⅲ级就能防住了,而Ⅳ级不大可能防得住95式的钢芯弹,看来95枪族设计指标的针对对象很明显啊。

不知道小兵兵的回答是否叫你满意!

防弹衣的防弹能力到底怎么样?

先讲个故事吧,外国人少是有原因的。

美国的阿肯色州某医院。一名男子看病,他掀开上衣,给医生看了自己背上的淤痕。医生立刻识别出这是枪击后的痕迹,于是报了警。

面对警察的盘问,这名男子说:“我是一名雇佣兵,我接受了一对夫妇的委托,他们支付我200美元让我护送他们的一项资产,昨晚10点左右,我们被一名持枪男子袭击,我身中6枪,但在我专业的职业素养下,还是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警察将信将疑,200美元你就玩命?这时一位自称是该男子妻子的人出现了,她无情地拆穿了丈夫“装B的谎言”:原来,这名男子和朋友喝酒时喝高了,为了试验防弹衣是否真的防弹,于是用.22口径的半自动步枪互相射击了……

他的朋友穿上防弹衣,对他说射我,这货毫不犹豫,对着朋友左胸就是一枪,这个位置真是胆子大,万幸的是,防弹衣不辱使命挡住了子弹,但剧痛刺激了朋友,他的朋友让他穿上防弹衣,然后对着他的后背连开6枪……

这个比实验室还胆大的测试,证明防弹衣还是有效的。

防弹衣有个发展过程的,以前人们说,防弹衣就算能挡住子弹,也会对身体造成巨大冲击伤害,甚至会骨折等等,那是因为早期防弹衣靠软质防弹衣硬抗弹头,布料的形变太大,对人体冲击造成二次伤害。

而现在使用防弹插板,有些人会以为就是插块钢板,其实不然。现代插板的材料,效果最好最常见的是陶瓷。陶瓷拥有更适合的硬度,挡下子弹之后也不会产生过度形变,造成对人体的严重伤害。合格的防弹插板,能保障只有瘀伤,使用者安然无恙。

钢板插板,就比较少见了,好处是成本低,保质期长。坏处是受到重量限制,不能达到比较高的防弹级别。并且钢材也需要韧性好的,且需要在内衬上下功夫,避免可能产生的崩落效应,也就是防止钢板被击中时内侧有碎片崩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现代防弹衣,在加装防弹插板的情况下,能够轻松地达到三级或是四级防护,可以有效地抵御近距离中威力步枪的子弹。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地方大量装备了IIIA级防弹背心+III级插板,也有不少情况会出现IV级的防弹插板,能够应付各种步枪零距离射击。总的来说,现代防弹衣效果良好,就算是普通的II级软质防弹衣,也能胜任日常警用任务,对于军队,更高级的防弹衣的大量投入使用,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防弹衣的防弹能力到底怎么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加插板的防弹衣,防护能力分为六级:

一级:可抵挡至初速329m/s左右及弹头重2.6克者(.22 LR Lead全铅弹),或者初速320m/s左右及弹头重6.2克者(.38 ACP FMJ铜制全被覆弹)。

二级:可抵挡至初速373m/s左右及弹头重8克者(9×19mm鲁格弹 FMJ铜制全被覆弹),或者初速352m/s左右弹头重11.7克者(.40 S&W FMJ铜制全被覆弹),或是初速275m/s左右弹头重14.9克者(.45 ACP FMJ铜制全被覆弹)。

三级:可抵挡至初速398m/s左右及弹头重8克者(9×19mm FMJ 铜制全被覆弹),或者初速436m/s左右及弹头重10.2克者(.357麦格农 JSP软尖弹)。

四级:可抵挡至初速448m/s左右及弹头重8.1克(.357 SIG FMJ铜制全被覆弹),或者初速436m/s左右及弹头重15.6克者(.44 麦格农 SJHP 半空尖弹)。

五级:可抵挡至初速847m/s左右及弹头重9.6克者(7.62×51mm NATO M80普通弹种)。此为防弹插板的等级。

六级:可抵挡至初速887m/s左右及弹头重10.8克者(.30-06斯普林菲尔德 M2钢芯穿甲弹种)。此为防弹插板的等级。

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最强的防弹衣,可以在近距离对付7.62毫米的M2钢芯穿甲弹。

但这是可以保命,中弹以后还是很容易受伤,甚至受重伤。

我国的标准则是这样:

1、GA141-2001《警用防弹衣通用技术条件》中的警用防弹衣防弹等级设置防弹等级 枪械类型 枪弹类型 子弹初速1级1977年式7.62mm手枪1964年式7.62mm手枪弹300-320

2级1954年式7.62mm手枪1951年式7.62mm手枪弹420-450

3级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1951年式7.62mm手枪弹480-515

4级1954年式7.62mm手枪1951年B式7.62mm手枪弹420-450

5级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1951年B式7.62mm手枪弹480-515

6级1956年式半自动步枪1956年式7.62mm普通弹

710-735

显然,我国标准较低,5级只能防御手枪弹而已。

其实,重型防弹衣虽然效果较好,即便美国标准的3级整体式防弹衣,重量也有9公斤以上。

这里辟谣美国平民不能买防弹衣的事情。

其实,美国平民购买轻型防弹衣是没有限制的。

这同买枪一样,只要带着自己的身份证明,商店会进行背景调查。

你只要没有犯罪前科、不涉嫌恐怖主义、没有精神问题,都可以顺利购买。

其实在美国购买防弹衣,比买枪要容易。

萨沙有朋友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不可以买枪,但却可以合法购买轻质防弹衣。

这是因为,防弹衣不能杀人,所以限制较少,不是本国公民也可以购买。

但是,如果有犯罪前科等等的人,他们不能合法购买武器,也不能买防弹衣。这些人一旦拥有防弹衣,很可能是用来犯罪的。

另外,就是有些美国州对于重型防弹衣的销售有限制。

这是重型防弹衣重量很大,普通平民绝对不可能穿着四处走,根本没这个必要,身体也吃不消。

那么,购买重型防弹衣除了少数发烧友意外,最有可能的是用于犯罪。

当年好莱坞银行劫案中,两个歹徒就是穿着防弹衣和警方对射,其中一个人就穿着重型防弹衣。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州都是如此。各州法律不同,一些州不允许在学校等公开场合穿防弹衣。

防弹衣的防弹能力到底怎么样?

防弹衣是怎样发展的?防护效果如何?

最初的防弹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们或自制,或统一配发的合金半身甲或胸甲,其防护效果较为一般,只能抵挡弹片或者手枪弹,也可抵御远距离射来的流弹。对于全威力步枪弹,这些盔甲暂时是无能为力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的限制使得金属防弹衣无法兼顾防御力和机动性,然而苏联还是为突击工兵配发了防弹胸甲,帮助他们抵御德国人的手枪和冲锋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开始配备以铝板为插板的防破片衣,此时它对枪弹的防御能力较弱。等到朝鲜战争开始后,美国配备了以玻璃纤维压板为插板的防弹衣,对枪弹的防御能力有了进步。而到了越南战争,美国出现了陶瓷-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硬质插板防弹衣,实现了防御力的飞跃:这是第一次有一款防弹衣可以全面抵御全威力步枪弹的射击。

等到凯夫拉纤维出现后,防弹衣的发展模式也基本确定,即以凯夫拉纤维作为包裹材料,根据不同的需求插入不同等级的防弹插板。中国在防弹衣上虽起步比较晚,但是常年给美国代工生产防弹衣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国产三级防弹插板甚至可以抵御美制四级防弹插板才能抵挡的攻击,可免疫几乎所有轻武器的射击。此外,现在最好的防弹插板材料是石墨烯,制成的防弹衣不仅重量很轻,在防护力上甚至显得骇人听闻,因为它可以防御14.5毫米高射机枪的近距离直射;当然,这种防弹衣暂时无法量产,光是数以百万一件的成本都能让任何一个国家望而却步。

防弹衣的防弹能力到底怎么样?

问题有点大,防弹衣根据其种类和防护级别的不同,防弹能力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根据防弹材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硬体防弹衣、软体防弹衣和软硬复合式防弹衣;而由不同种类、结构、材料制成的防弹衣又可以依据防护标准划分为5-6个级别(不同标准,划分不同),一般来说低防护等级的防弹衣一般只能防御小口径、低威力的手枪弹或者低速流弹、弹片等;而高级别的防弹衣则能防御威力较强的步枪弹。现代来说,低等级的防弹衣一般都是软体防弹衣,而高等级的防弹衣则多为复合式防弹衣。

▲美国NIJ0101.04防弹衣防护等级划分标准及性能要求(现在,可能取消了I级划分)

不过根据防弹衣的等级划分标准,我们只能大概知道其防护性能如何,至于能不能抵挡其给定子弹的所有种类,还存在变数。因为标准给定的口径包含的子弹范围很广,能防住测试子弹的攻击不代表能防御同口径的其他类型子弹,毕竟以上标准仅限于理论和测试值,而同种口径的子弹类型、发射枪支不同时,子弹速度和侵彻能力也不尽相同。

简单说说防弹衣的分类和特性

1、硬体防弹衣,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防弹衣就是硬体防弹衣,一开始使用纯钢板制作(类似古代的铁甲),这种防弹衣在原理上属于“阻挡型”,依靠硬质材料将子弹挡出或撞碎,防御贯穿伤害能力比较强,而防御非贯穿伤害性能比较差。随着技术发展,后来在材料上又出现特种钢、铝合金板或者陶瓷等非金属材料,以降低重量、增强防护性。

▲早期的硬体防弹衣示意

硬体防弹衣在结构上也逐渐由早期的整块纯钢板形式,发展到后来的“鳞片状”结构,以使硬体“软化”,增强其灵活性。但是无论如何,纯粹的硬体防弹衣都是三种防弹衣中重量最大、最为笨重的一种,一般只在特殊用途时使用。

▲现代软体防弹衣示例

2、软体防弹衣,这种防弹衣一般使用高性能纺织纤维作为防弹材料,一开始为锦纶纤维,后来杜邦公司开发出了凯夫拉材料(芳纶纤维),才使得这种防弹衣的防御能力有了革命性进步,当然后来又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斯佩克特拉纤维。总之,这种防弹衣的重量最轻、材料结构更加软化。穿着灵活性最高,但是抗子弹贯穿能力较硬体防弹衣弱,而抗非贯穿伤害能力较强。主要是因为这种防弹衣依靠纤维织物来吸收子弹的能量,能量传递到人体时被大幅削弱。

▲软体防弹衣一般是由多层凯夫拉织物组成

软体防弹衣在制造时,为了提高其防弹能力,先将纤维密织成网状,这样无论子弹从防弹衣的哪个角度入射,它的冲击力都将被整个网面吸收,达到分散冲击力的目的;为了提高其吸收能量的总和,则一般将其制成多层织物结构(少则五六层、多则十几层)。一件软体防弹衣由多层密织网状纤维层构成(如上图),当子弹与防弹衣接触并穿入时,纤维网线的切割、拉伸、断裂;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变形都将消耗子弹的能量,最终达到避免贯穿和能量传入的目的。

▲现代软硬复合式防弹衣的结构

3、软硬复合式防弹衣,正如上文所说,既然纯粹的软体或者硬体防弹衣,都有其固有的缺点,那么按照发展的一般思路,将两者结合将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就出现了软硬复合式防弹衣。这种复合防弹衣,以软性防弹衣为主体,在其前后插入不同材料制作的硬质防弹插板,不仅使其同时具备软硬防弹衣的优点,还能根据不同任务需要以更换插板的方式改变其防护等级。

▲注意软硬复合式防弹衣的前后防弹插板

复合式防弹衣在防御子弹时,首先由硬质插板与子弹发生作用,由插板提供阻挡作用,这时子弹和插板都可能产生变形或碎裂,并且消耗子弹的大部分能量并降低子弹的贯穿可能性;然后作为内衬的软体防弹材料(高性能纤维织物)起到缓冲作用,扩散、吸收子弹的剩余能量,尽可能降低非贯穿伤害,也就是减少能量对人体的传递,而在整个防御过程中,防弹插板起主要作用。

▲防弹插板的损伤测试示意

复合防弹衣的防弹性能

当今世界的防弹衣市场上,仍然以复合防弹衣为主流,而其性能与防弹插板的性能密切相关。比如说美国的ESAPI插板,能够达到NIJ IV级防护标准,理论上足以抵挡大部分步枪弹。目前的防弹插板一般使用氧化铝陶瓷、碳化硅陶瓷或者碳化硼陶瓷,其中氧化铝陶瓷相对来说价格最便宜,得以大量使用;而碳化硼陶瓷密度最低、强度最高、加工工艺最为复杂,价格同样也是最高,但是碳化硼带来的性能也是最好的,在同种级别防护能力要求条件下,用碳化硼陶瓷制成的插板整体重量最轻。

▲美军的NIJ IV防护能力ESAPI插板,可以抵挡7.62mm APM2子弹的攻击

但是,正如我们所说,所谓的标准只是提供了防护能力的理论和测试值,实战中子弹的危险与其组成、形状、口径、质量、距离、入射角、冲击速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既有一些固定、必然的因素,也存在许多偶然、非常规的因素,所以任何级别的防弹衣都不可能说肯定防得住该级别测试规定口径子弹的攻击。

▲防弹衣防护级别测试设备布置示意

综上所述,防弹衣的出现还是大幅度降低了战场上士兵的伤亡率,从这一点上讲其还是能够达到防弹目的的,比如根据统计“一战时,因为防弹衣的使用,英国士兵的伤亡率降低了58%,其中胸部受伤造成的死亡率从30%降低到了8%”。但是,即使到目前为止,防弹衣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子弹对人体的伤害,主要说的就是防弹衣后钝性伤害(可简单理解为非穿透性,能量冲击的伤害)。

▲同种口径步枪弹,不同入射速度的防弹衣后效损伤动物实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各大研究机构对这种测试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上图试验时用的复合防弹衣是“31层高分子聚乙烯软体防弹衣材料+4.2mm厚氧化铝陶瓷防弹板”,属于很比较主流的复合防弹衣配置,在25米远处使用同种口径步枪弹,分别以590米/秒、740米/秒、910米/秒三种不同速度射击动物背部相同位置。测试结果,三种弹速的步枪弹均未能击穿防弹衣,但均在硬质防弹插板后形成半球形凸起,其中910米/秒弹速射击时形成的凸起高度和面积远大于其他两种弹速。具体表现为,三种弹速射击,均造成了皮肤损伤(苍白区和红晕区)、均造成胸腹脏器损伤(弹速不同、程度不同)以及高速步枪弹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三种不同弹速造成的防弹插板凸起高度

▲三种不同弹速造成的防弹衣背面凸起情况及防弹插板损伤

根据试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防弹衣基本防得住其防护级别规定的子弹穿透,但是子弹动能带来的机体损伤则很难避免,尤其是高速步枪弹方面,机体损伤比较严重,不仅可能导致多脏器受伤,甚至会危及中枢神经。所以,不能简单说这个NIJ IV级别的防弹衣能不能防得住7.62mm步枪弹的攻击,而是要具体看射击距离、弹速、入射角度等等诸多因素,这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概率学问题,也可以称之为“玄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