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重农抑商,是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不太需要商人。
以普通农民为例,他们一年到头种地。
当年并不存在化肥,肥料都是天然肥料,要农民自己去搞,不需要进城去买。
当年的种子也不是购买的,是农民自己留下的种粮。
由此,农民种地基本靠自己就足够了,不需要依靠别人。
农民只需要一些诸如食盐、布料等等少数生活必需品,就足够了。
而这些必需品,不需要经常补充,一年赶集补充几次就行了。
而这种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也不需要太多商人,原则上连国家都可以供应。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满清末年。
洋人当时将大量商品销售到中国,但中国人根本就不需要,也不稀罕。
相反,洋人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花费了巨资,导致贸易严重逆差。
这种情况下,洋人才将鸦片运到中国销售,打开中国自给自足的市场。
在当时统治者看来,既然人民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在国内重商毫无意义,只能导致物价波动,商人囤积物资而已。
所以商人的地位很低,有钱但不受尊敬,而且直到清末都是官府的肥羊。
一遇到打仗,就半借半抢的强迫商人给钱。胡雪岩就是这样损失了巨额资金,元气大伤。
不过,中国对外商贸还是不错的。
著名的宋代,海外贸易的税收非常巨大,与宋代有直接或间接海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从唐代的三十余个增至六十余个。市舶岁入从宋初的三十万贯,上升到南宋时期的二百万贯。有时候,一次贸易的“净利钱”就达九十八万余贯。
但是,这只是现定于对外贸易,对国内的贸易并不支持。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要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所以在中国古代就有通过法律来困住工商业者,限制私人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商”传统,。
而这一传统的形成,直接是由“农”与“商”对封建国家的“利”与“害”的属性所决定。
- 从政治层面讲,私人工商业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着经常性的危害,它常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
- 从社会层面讲,私人工商业是对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经常性破坏的因素,很容易导致社会尊卑贵贱关系的紊乱。
这两方面的原因说明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对于统治阶级是害大于利的,也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以“重农抑商”为国策,所以重农抑商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商业和农业的特点以及区别:- 农业的特点是:一种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行业,所以中国有许多对土地表达眷恋的成语,比如:“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等等,这说明什么?说明多数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被固定在土地上而形成的思维定式。 所以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者就坚决地贯彻“用土地栓住人”的特点和策略,“用土地栓住人”就等于把人固定住,自然天下天平。 而且也利于愚民制民,如果你敢捣乱就收回你的土地,而农民一旦没有了土地就无法生存。
在古代国家管理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最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待着不动,不要到处流窜勾连。
所以,土地不但可以栓住人、还可以作为惩罚手段。中国历史无数的农民起义绝大多数都是由土地的有无引发的。
- 商业的特点是: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不管是以物易物,还是用货币交易,都是交换,而交换是不会产生新东西的,特别是粮食。所以对比农业自然不是特别重要。毕竟商业能带来大量财富。
而且,商业还必须在一个双方平等地位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正常的、持续性的商业交换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商业意味着平等的要求”,所以商人或商业是可以危害到封建等级秩序(君臣上下贵贱尊卑)的经常因素。
商业的危害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商业的发展是害大于利的。从物质方面的角度来说,商业对国家的危害有以下三点:
一、是与国家争夺资源之利
在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之下,天下所有财富资源都是皇家的。商业的发达,必定要依靠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行为是被封建集权下的皇家视为偷窃的。而这种行为是必然不会被允许的。
二、是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资源,会使农田荒芜,进而威胁到一国根本。
“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
商鞅云:“农少商多贵人贫”;荀子云:“工商众则国贫”;
汉人贾谊谓:“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上述这些话都道出了工商业对小农经济的威胁。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农为国本,如果民众纷纷都弃农经商,那么农田必然荒芜,导致粮食短缺。如果再遇到水旱灾荒或者战争,那么国家肯定会危险甚至灭亡。
三、是私人工商业发展易形成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叛乱”势力。
为了不让富商大贾因为商业活动而聚集众多人手,最终形成叛逆势力,朝廷就对盐铁酒茶等行业进行了国有化改制实行垄断经营买卖。
汉人桑弘羊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
上述这段话指出了一些富商大贾对于朝廷的威胁。在汉朝时也的确如此,如:代国的陈稀叛乱,吴、楚等七国之乱,都是有商业势力从中支持及参与的。
另外,在古代物流业是十分不发达的,如果没有充足的生产力做为保证,商业发达了只会加剧社会财富集中,加大贫富两极的阶级对立情绪,导致社会动荡。所以统治者才会有“重农抑商”的这种态度。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农经济下,商人和商业是一种以如失去控制即可动摇统治阶层根基的形象出现的。所以,古代统治阶层自然视“抑商”为己任,商人和商业只有在统治阶层制定的游戏规则下才会被有限度的允许产生。否则,就会培养自己的掘墓人。
所以,“重农抑商”成为传统法律中的应有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种传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就是@明贝勒对此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踊跃留言!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如涉侵权,尽快联系,速度删除。
@明贝勒 原创首发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古代“商人”的地位极低,朝廷也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设置了非常多“不公平”的待遇,就是想要扼杀他们的发展。
甚至对治下的民众排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商人也是在最末一等,其地位还不如“巫医百工”。
那么,为什么古代要对“商人”如此对待呢?
农业社会里,不要低估“商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从采集游猎进入到农业社会,真正能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要素就从人口、环境变成了人口和土地。
这个社会积累财富的速度如何,就看是否有充足的人口,是否能对土地进行高效率的开发,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
所以,分封时期也好,封建时期也好,我们统治的疆域其实是有限的,限制的最大因素就是治下的人口能不能充分开发已有的土地。
答案显而易见,总体来说,人口不足,但土地是有富余的。
这从皇帝能赏赐给功勋土地,农民会开垦私田等等现象能看出,劳动力的过剩不是因为土地被完全开发所致,实际上是因为“土地兼并”的影响。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鼓励经商,会分走大量的劳动力,让农业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这对农业国家来说是致命的。
那么,古代的农业王朝里,有没有通过商业繁荣起来的国家呢?
还真有,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
管仲相齐桓公,成为了春秋首霸,就是因为他让齐国迅速强大了起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财富,解决了一直困扰的财政问题,还让齐国的地位和国力有了大幅度增长。
但是很多人不清楚的是,管仲给齐桓公定下的策略就是构建了一个虚假的商业帝国。
管仲尤为注重商业的发展,不仅和六国做生意,贩卖种子等农产品,还有一些奢侈品,甚至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也有经济往来,畅销中原的“文皮”,也就是虎豹之皮,就是产自朝鲜半岛,经由海上运到齐国,再销往内地。
但是,齐国什么结局呢?之后的国力其实和六国差不多,并没有再出现“一骑绝尘”的现象,甚至后来面对秦国也没有还手之力。
这就是“人亡政息”的结局,一时的强盛,最终导致了长久的弊病,齐国看似富有,但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军队战力都不是非常出色,因为农业社会里的兵源主要来自农民。
虽然商人也非常辛苦,但这种行业在当时是不能有过多的人去从事的,除了劳动力的限制之外,还有社会公平性的问题。
商业是不直接创造价值的,但是它收敛财富的能力非常强,在古代这就是“不劳而获”的另一种做法。
虽然我们今天看来商人跋山涉水,同样付诸了劳动,但当时并不是很认可这种劳动,并且这一群人逐利的本性也容易让人反感。
但是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能迅速地富裕起来,这就给当地的农民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毕竟大家都是为了生活。
如果农民不种地了,都去经商,那么商业会因为是无本之木迅速衰落,国家也会迅速衰颓,像齐国一样。
所以,古代必须要压制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是基本国策不可动摇。
农业国家中,商人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不同的“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这是古人早就看破的道理,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所以就有可能出现“忘义”的行为。
农业人口是非常依赖国家的政令以及稳定性的。
前者在税收等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到了灾荒年间,农民的生存也是依赖国家等势力的救济。
而后者在战乱年间尤为突出,一旦社会不稳,税收增加,人口锐减,田园荒芜,这些现象都是常见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人口的利益和农业国家是高度一致的。
农业国家想要稳定发展,那么就必须重农,积累财富;农业人口要想生存,就必须要社会稳定,国家支持。
但是,商人不同,他们的利益和国家不一致。
商人靠“市场”来生活,他并不依赖于一个实体的国家,哪里有市场能带来利润,哪里就是商人生活的地方。
所以,太平时期卖奢侈品,饥荒年间卖必需品,战乱阶段卖军需物资,商人在农业社会里是一股极不稳定的群体。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本国的商人不仅仅在本国做生意,而是游走于各国之间,消息灵通,但很多都是双面间谍,对国家有利也有弊。
再比如大一统王朝里,国家需要一些商人去和周边敌对势力做交易,换取马匹等军需物资,很多时候官方是不好出面的;但是商人同样也会将中原的地图、先进的冶金技术等等重要战略物资输送至敌对势力,这叫做“资敌”。
或许有人会问,当时的商人为什么会做出损害自己国家的事情呢?
因为商人的发展不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家,社会如何发展,处于何种状态,都对这个群体的影响不大。
也就是说,商人群体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不一样的。
农业社会里,农民是自己人,商人只不过是一边被利用、一边被提防的群体。
这种现象的形成,不在于商人是否真的做出有损于农业国家利益的事情,而在于这一群体有能力带来这样的祸乱。
所以,农业社会里,“重农抑商”是根本的国策。
而很多商人在富有之后也往往转向农业寻求发展,购买土地,雇佣农民,回归到农业人口的范围之内。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有好处的事情多了,但人类偏偏就要做没好处的事情
看似是一个悖论,实际却是一种博弈的均衡。
首先质疑一下这个数据:在古代,三分之一的人种地,根本就养活不了三分之二的人经商。
引用战国李悝的一个统计:一亩地(今天的1/3亩)一般年景,产粟一石半(今天的41公斤)。大、中、小丰年,分别能够提高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年,也就维持在一石、七斗、三斗。于是,弥平丰欠、概括计算,五口之家、百亩之地,一年消耗90石、收粮135石。所以,5个农民,最多也就能养活1.25个人。
但是,李悝的计算,是削平了丰欠之年的简单计算。甚至,他根本就没有统计颗粒无收的灾年。而古代,由于基础的水利设施落后,所以欠年和灾年是大概率事件。
这是战国时期,后世的粮食生产能力肯定有提高,特别是明清时期会更高一点儿。但也高不到哪去,因为在现代农业出现之前,饥荒就是人类的最大课题之一。
所谓三分之一耕作、三分之二经商,大概率会出现在地中海地区,在东亚大陆想也别想。但是,我没有查到具体出处。地中海商业繁盛,可能会形成这种局面。但是,地中海为什么商业繁盛?原因就是这帮人就是全去种地,也养活不了自己,土地太贫瘠。但是,商业贸易不仅可以实现内部物质的充分利用,而且还可以实现外部物资的输入,也就是北非、中东以及其他地区的粮食会过来。
但是,在封闭的东亚大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在欧洲的地中海地区,你也不能这么算。
然而,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商业的确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用。简单说,就是同样的多的粮食,商业发达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但,这只是理想。
首先就遭遇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囤积居奇的为富不仁,你怎么解决?
河北赶上灾年,于是出现饥荒。你能指望丰年的河南,按照平价支援河北吗?情怀满满的理想,认为应该如此。但冷酷计算的人性,绝不会这么干。这么干,就是跟钱过不去。
这就是博弈的囚徒困境。物资交流当然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但博弈的各方都要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理想的物资交流就玩不了。如果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中国古代王朝也不会建那么多平准仓了。这时候,就得靠市场以外的手段来运作,也就是权力干涉。即便是市场和权力一起干涉,也不能阻止频繁发生的农民起义。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你永远不能忽略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国家怎么收税?
国家要存在就得养官、养兵,这些都要花钱。但是,钱从哪来?从古至今,永远是三种收税模式,分别是税人、税地和税商。
奴隶制,就是彻底地税人。奴隶死命干活,奴隶主坐享其成。但是,这种合作方式的效率太低。于是,开始出现了税地的模式。标志性事件就是鲁国初税亩。我不管你有多少人,我就问你有多少地,然后根据有多少地、收你多少税。
你以为这个模式很简单,但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简单。清丈土地这一项你就解决不了。从战国的初税亩一直搞到清朝的摊丁入亩,才把这个制度落地。中国古代,主体就一直就是税人和税地的结合。
税人变成了徭役和口赋。徭役简单,就是国家把百姓当奴隶用,拉过来干活、打仗。口赋更简单,就是人头税,是人就得交钱。税地,一直在努力,但一直在路上,很难彻底取代税人。原因就是行政技术手段不支持,玩不了。
税人、税地之外,就是税商。发展工商业,有利于税商。但是,这个难度系数就更高了,要对国家的行政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中国历史上,宋朝能实现税商,元朝也可以。除此之外,其他历代王朝都没能玩成。就问你一个问题,货币怎么解决、信用怎么解决?实际上,货币也是一种信用。元朝就是赶上了黄河发水和货币危机,于是就把自己玩死了。大明没怎么搞税商,但白银危机也废了大明半条命。
发展工商业确实有好处,但你收不上税,还有啥用?你以为是农业人口和工商人口,两伙人一起玩。但,实际上却是国家、农民和商人三个人一起玩。这三个人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到最后就只能是玩到一个博弈均衡态。虽然大家都不满意这个局面,但大家谁也改变不了。而这个博弈的均衡态就是重农抑商,不能没有商人,但不能允许商人做大。
随着工商业和税商手段的进步,传统的士农工商,就变成了士商农工。但是,真正落地,得在洋务运动以后。中国融入了全球大市场,税商的手段也丰富了,税商的收益远高于税人和税地。这时候,自然就可以玩重商主义了。但是,在之前的历朝历代,是绝对玩不了的。更别提什么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问题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1381年,英格兰发生了一次“神奇”的农民起义。
(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这一年的5月,埃塞克斯郡的农民们,抡起锄头和镰刀,和庄园主拼命了。其实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农民反抗贵族领主的事情,时有发生——但一般情况下闹不了多久,也不可能范围很大。
但是这一次,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当时英格兰40个郡,其中25个郡都联合起来,农民起义军在统一指挥下,浩浩荡荡的朝着伦敦进发了。
这事儿和“重农抑商”有什么关系呢?别急,马上就告诉你。
某种意义上,中世纪欧洲也没有鼓励商业发展,大部分的人都被固定在土地上,为贵族领主耕种。这种“地主与雇农”的关系延续了数百年时间,非常稳定。
国王和贵族们都没有想到: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有这么多农民联合起来,浩浩荡荡的杀向了伦敦?
在当时,英格兰的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很少与外界交流。而且因为英格兰的道路非常非常烂,就算有一群人专门传递消息,一个月也很难发动这么多农民——所以数百年来,欧洲的农民起义都是小规模的,不成气候。
所以,这背后一定有人细密的谋划了整个事件,并且提前进行组织,很可能提前半年一年就行动了。(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到底是谁呢?当时英格兰的农民,就算有这样的斗争意识,也没有发动25个郡起义的财力和精力。
所以,这一切都是商人,也就是新兴资产阶级背后安排的。
他们利用商业贸易的便利性,深入到各个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把农民鼓动起来起义,向国王提出了“发展商业贸易”的要求,商人就从背后得利了。
最终的结果是,农民起义军杀到了伦敦,把国王包围了起来。之后双方谈判,第一阶段国王答应了一些条件,包括发展商业贸易——此后,大部分起义者回家了。
剩余的一部分,想要再争取更多权益,结果领袖被杀,国王开始镇压起义者……
1381年英国的这次农民起义,大家看到商人的力量了吧?农业社会,大部分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对于统治者来说,社会就会稳定。哪怕某个小地方有人造反,也可以迅速剿灭。
商人是流动的,而且他们积累了很多财富,是不稳定因素。所以在统治者并不愿意鼓励商业贸易,这在任何地区都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感谢提问:
农业是人类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基础。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植物是动物生命的食物之源,农业是人类社会和谐繁荣发展之根。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自然物质世界中,所有生命个体的综合生存都必须降生之后被动适应、主动索取。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综合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采集植物果实充饥、偶尔捕获其它动物“打牙祭”、风餐露宿&饮血茹毛......自然造物主并没有差异化对待任何生命族群,人类原始祖先的生活方式和今天的野生动物几乎没什么两样,全都完全依赖“自然生态食物链”维持生存。
发现植物相对生长规律、发掘捕获得到的其它动物幼崽可以被驯养、探索出借助自然物质辅助生活的技巧.....在一系列努力探索与偶然机遇共同作用之下,人类通过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食物补给。由此,人类逐步开始跟风餐露宿&饮血茹毛的自然生存方式说再见。
《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意思是说人民是王者霸业的基础,而粮食是人民维持基本生计的根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的确,农业是人类结束原始丛林颠沛流离、开启定居生活模式的坚实支柱,无论人类社会如何繁荣发展,粮食都是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
雨水&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植被茂盛、植被茂盛的地方食草动物就能成群结队、食草动物成群结队的地方食肉动物就有食肉动物四季出没......虽然,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促使人类部分超越了“自然生态食物链”获取食物。但是,一个基本生存事实并未改变,那就是水源充足的平原依然是人类主要聚居区、荒漠隔壁则极少有人居住。因为,农业是人类维持基本生存的基础,无论何时、何人都害怕饥饿。
参天大树不能没有根、万丈高楼不能没有地基、波涛汹涌的大河必有源头......人类社会文明繁荣的源头是什么?是农业!有了农业收获的粮食,人们才可以免除被饥饿威胁、有了农业收获的粮食,人们才有体力从事工商业、有了农业收获的粮食,人们才能用智慧的脑袋创造抽象社会文明成果。相反,饿着肚皮的人类什么事情也干不了、甚至维持基本生存的可能性都没有。
歌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植物是一切自然生命养料的初级加工厂,所有动物生命都必须依赖植物制造的养料维持生存。同样,作为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虽然人类拥有其它动物生命无法企及的劳动创造能力。但是,截止目前人类还不具备脱离农业创造食物的能力,工商业繁荣也必须建立在农业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基础之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以当前国内抗疫为例,疫情期间学校可以短时停课、药店可以停售部分药品、公共交通可以停运、部分职业活动可以暂停。但是,食品供给无论怎样都必须保障通畅。所以,农业是人类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基础,不住楼房、不使用智能电子设备、不看互联网文娱人们可以悠闲地活着,但腹中无米则没有人能翩翩起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