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入关三十多万兵力,精锐不过数万。在冷兵器时代,却灭了2亿人口的大明,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是不同。

农耕民族可能有几千万人口,但都是农民,只是养几十万职业兵而已。这几千万人,不等同于几千万兵。

而游牧民族所有成年男人都是士兵,不然就无法生存,这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实际上可以出动二三十万部队的满清,等同于一个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农耕国家。

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明不是被满清消灭的,而是被农民军搞垮的。

北京不是被清军攻陷,而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而死。

除了李自成以外,关内还有诸如张献忠等多股强大的农民军。

大明是在同农民军不断的内战中,自我消耗,最终彻底崩溃。

而当时明朝也不存在2亿人口,即便明朝人口最鼎盛时期也不过1亿多人。

而明末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人口减少很大,只剩下几千万人。

由于是农耕民族,这几千万人同满清这种渔猎游牧民族是完全不同的。

大明大部分人口要用来从事农业生产,通过纳税和纳粮养兵,士兵都是职业兵。

而由于明末经济崩溃,出现严重财政赤字,根本就养不起兵,全国兵力很少。

即便最终同满清决战的松锦战役,关外明军倾其全部,只有13万兵力。而满清的军队至少有11万。

这是最后的战略决战,明军不可能再有什么隐藏,已经倾其全力了,就这么点兵力。

而众所周知,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很强,骑兵也多,同等数量的明军是对付不了的。

所以,13万明军去对付11万清军,又是靠近满清的地盘,战果可想而知。

我们再看看关内的决战,对付李自成的战略决战汝州之战

当时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成为燎原之势,直接威逼北京。明军孙传庭也是带着关内最后一支机动作战力量,试图将李自成消灭。

如果汝州之战失败,北京就肯定不保,整个北方也难以保住。

然而,即便这种情况下,孙传庭也只有10万兵力,粮草补给还严重不足。

道理也是一样,孙传庭和大明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不可能还有保留,所有机动主力全部拿出来了。

而李自成有多少兵马?当时李自成攻占今湖北、河南大部地区后,拥兵号百万,保守估计麾下也有二三十万人。

其中仅仅李自成部将刘宗敏的精锐骑兵,就有1万多人。

所以,明军当时实际可以使用的部队,并不多于八旗。

1644年春夏,入关前的满清所能动员的兵力大致为:满洲八旗大约五、六万人,蒙古、察哈尔八旗两万人左右,汉军八旗约三万人,三顺王、一顺公部约一万人,外藩蒙古的数万人。总兵力超过15万人。

一片石之战,满清又收编吴三桂5万明军,这样总兵力超过20万。

可以说,就凭借这20多万部队,关内已经无人能力。

当时李自成在一片石,带着主力约十多万参战。大顺军兵力虽多,这十多万是李自成的骨干部队,也是作战核心力量。

然而,满清和吴三桂总兵力甚至比李自成还多,也有十多万人。

李自成此次溃败以后,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元气始终没有恢复,一败涂地。

张献忠的大西军,尚且不能杀败四川附近的明军,也不具备同清军对抗的实力。

至于南明政权四分五裂,实力更弱。

最强的左良玉兵力似乎较多,有20万,但形同武装难民,连农民军都打不过,根本没有战斗力,也无法维持补给供应。后来左梦庚直接率部投降,也是知道自己的军队不能和清军战斗。

所以,清军是在明朝内部崩溃时,捡了个顺手的便宜。

如果再早几十年,十多万清军敢入关,当然是有来无回,一个别想活。

即便也是明末,十万明军就能在朝鲜同数十万日军打成平手,屡屡重创日军。

而当时日军曾攻击过满清的部落,肆意屠杀女真人,后者无法反抗。

满洲入关三十多万兵力,精锐不过数万。在冷兵器时代,却灭了2亿人口的大明,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一个皇朝的灭亡,不可能仅仅因为军事的原因。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30万满族军队。

崇祯

李自成

清兵入关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几点:

1. 明朝内部矛盾严重,经济萧条流民众多。一方面土地兼并严重,自嘉靖时期开始凸显的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加上朱氏子孙越来越多他们所占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演变成流民。这是十分危险的,丰年尚且难以果腹一旦碰到灾年农民起义就会像干柴碰到烈火一样爆发出来。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代表的起义就是这形成的。另一方面,土地兼并会形成大地主,他们各阶层官员结盟,对抗朝廷的赋税制度,崇祯时期朝廷军费紧缺到要后宫卖首饰来维持,可见财政的困难。大地主的另一个影响是他们囤积了大量白银,使得市场上的白银严重不足,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大量的小手工业者也失业加入了流民的队伍。

2. 明朝的外交政策僵化,失去了缓解矛盾争取时间的机会。后金曾与明朝通信要求与明朝议和通商,当时的朝廷已经是内忧外患了。内部的流民问题已经显现,其实急需一个稍微和平的外在环境平息内部矛盾。但由于没有人敢于承担私自媾和的责任,最后不了了之。和蒙古方面也是,蒙古也提出也明朝议和可是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最终蒙古与后金结盟了。

3.崇祯皇帝性急而刻薄寡恩,导致君臣不和。崇祯帝勤政是有的,但他的性格也是有缺点的。崇祯在位17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可见崇祯的性子有多急,大臣们稍有不慎就会被革职查办甚至于被杀。试想这样的环境下哪里还有什么忠诚可言。所以后来崇祯说的“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造成这种局面崇祯也是要负责任的。

把一个皇朝的灭亡原因仅仅归结为军事上的失败是不全面的。灭亡明朝的不是30万军队,而是明朝自身的内部原因。如果内部没问题,明朝面对强如元朝的铁骑也不是不能战胜。

满洲入关三十多万兵力,精锐不过数万。在冷兵器时代,却灭了2亿人口的大明,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蒙古有多少人,征了欧洲一半。

满洲入关三十多万兵力,精锐不过数万。在冷兵器时代,却灭了2亿人口的大明,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八国联军数万人打败拥有4.5亿人口的大清!

王朝末期统治动员能力锐减。都在安内,无力攘外。即使攘外也处处掣肘,互相提防。

大明是在同农民军不断的内战中,自我消耗,最终彻底崩溃。

而当时明朝也不存在2亿人口,即便明朝人口最鼎盛时期也不过1.4亿人。

而明末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人口减少很大。

由于明末经济崩溃,出现严重财政赤字,根本就养不起兵,全国兵力不足百万,还要镇守长城与京城,在西南地区与土司作战,在西北地区与起义军作战,在东北地区与清朝作战,无法集中兵力。

满清还没有入关之前,大明朝已经不能称为大一统的王朝了。

李自成已经占据了西北、华北大部分地区,总兵力号称百万!

同时,他正率领主力部队逼近京城。

四川被张献忠占领。

江淮地区的左良玉拥兵80万,但在李自成攻下河南之后他并没有率领军队北上,眼睁睁的看着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

而整个天下已经分成了多股势力,属清朝最强。

清朝入关之后,招降明军,开科举,拉拢汉族士绅,祭孔祭天,厚葬崇祯,加上八旗军东亚无敌,因此,迅速席卷天下。

满洲入关三十多万兵力,精锐不过数万。在冷兵器时代,却灭了2亿人口的大明,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1644年春夏,入关前的满清所能动员的兵力大致为:满洲八旗大约五、六万人,蒙古、察哈尔八旗两万人左右,汉军八旗约不到三万人,三顺王、一顺公部约不到一万人,外藩蒙古的数万人,总共大约十四、五万人,这是总动员(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老弱病残——因为满、蒙八旗和外藩蒙古是整个民族的全年龄段成年男性都承担军事义务)所能达到的极限数字。

依据如下——入关前夕满蒙汉八旗的牛录数,满洲八旗共有309个牛又18个半分牛录,蒙古八旗为117个牛录又5个半分牛录,汉军八旗为157个牛录又5个半分牛录。

顺治五年八旗男丁,八旗满洲55330人,八旗蒙古、察哈尔28785人(天聪九年八旗蒙古正式编立时,推测共有17000人左右,《圣武记》记为16840人,其时八旗察哈尔男丁约四、五千人),八旗汉军、台汉人45849人 (含有大量顺治二、三年投降的前明军将校,崇德七年编立八旗汉军,《圣武记》记为24050人)。

清初外藩蒙古牛录数——甲申年前后大约960牛录,四万八千户。(崇德二年的户数,科尔沁左翼254牛录、科尔沁右翼193牛录,共223,80户,敖汉26牛录、奈曼24牛录、巴林左翼17牛录、巴林右翼12牛录、扎鲁特左翼29牛录、扎鲁特右翼38牛录、四子部42牛录、阿鲁科尔沁60牛录、翁牛特右翼25牛录、翁牛特左翼34牛录、乌喇特37牛录、喀喇沁60牛录、东土默特56牛录,共23000户,附牧的茂明安等7爱马克40牛录,1942户,额哲的察哈尔扎萨克旗12牛录,约一千余户。其时外藩蒙古牛录基本是平均五十户一牛录,不同于八旗的一、二百丁左右一牛录。另有,当时还没有为满清所有效整合的苏尼特、乌珠穆沁、鄂尔多斯等部(约数千户)能够提供的兵力并不多,暂不予考虑)

外藩蒙古每户男丁数的一个参考值——天聪九年二月查点内外喀喇沁丁数时,喀喇沁旗男丁五千二百八十六名,土默特右旗男丁一千八百二十六名,土默特左旗男丁二千一十一名。这里的男丁数统计范围是六十以下十八以上(不包括残废)的蒙古男丁以及掠夺来的户下汉族奴隶男丁。平均算来多数户下的成年蒙古男丁不多于一人。

另外,因为外藩蒙古各部分布在纵横数千里的范围内,南面是汉地,北面是漠北蒙古,有大量人员必须留守无法出动,外藩蒙古男丁实际可出动的动员兵力占总丁数的比例要远低于八旗。

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 。 续顺公沈志祥降清时“兵丁家口共约两千四百余名口。”推测军队约有千余。

山海关之战后的两年之间又收降了前明大约三十万野战兵力。

北方明军情况——关宁兵三万多人于山海关降清,其中辽东总兵官吴三桂原有的三万多宁远兵经过山海关之战伤亡过半大约剩余一万多人,山海关总兵官高第的一万多山海关兵剩余数字不详。

蓟镇主力西协总兵唐通领本部主力八千人,经过山海关的一系列战斗约剩余数千人,甲申年冬在保德降清,蓟镇其余的一、两万兵马在原驻地降清。

宣府、大同的约五万人(其中大同镇三万多人,其中的主力日后随姜瓖反清)左右在山海关之战顺军战败放弃北京消息传来后降清。

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各镇剩余的五、六万人驻防沿边,在多铎、阿济格两路会师西安后陆续降清。

另有一些零散兵力分布各处——原保定、山西、河南的少数明军也都陆续在甲申年秋夏至顺治二年投降了满清。董学礼的一、两千人在甲申年夏降清,白广恩的数千人在蓝田口脱离顺军主力降清,原本出征四川的马科部及停留关中的高汝砺、武大定等部共约一万余人,也在顺军放弃陕西后降清。还有在顺军占领湖广四府和陕西期间始终在郧阳顽抗不降的高斗枢、王光恩所属四、五千人,在阿济格到达襄阳后立即投降。

依据如下——吴三桂、高第、姜瓖、唐通、孟乔芳、吴孳昌、董学礼等人的奏章及相关档案文献。

南方明军情况——著名的四镇,援剿总兵高杰的三万多人(九千骡马)在睢州之变后分裂,扬州之战前陆续降清(其中李成栋的数千人日后在广东反清),山东总兵刘泽清的两万人左右在淮安附近降清,庐州总兵黄得功的大约两万人左右在芜湖之战因部将叛变降清,江北总兵刘良佐的一、两万人在多铎南下时降清。这大约十万人是弘光政权主要的野战兵力。

尚有一些规模各在数千左右的零散兵力分布在南直隶及浙江境内,如卞从善、张天禄、张天福、李栖凤、马进宝、王之仁(短暂降清后反正)等部,总兵力约数万规模,大多数于扬州之战前后陆续降清。至于刚刚组建的南京京营及水军的几万人则与甲申之变刚刚消失的十万账面儿北京京营一样,除了吃粮、领饷,没有别的用处,不应计入兵力数字中。

这些就是满清官方所谓“其沿途来归者。兴平伯高杰子高元照、广昌伯刘良佐、提督李本深、总兵胡茂祯、张士元、郭虎、杨承祖、李中星、何应昌、翟鸣凤、王之刚、李遇春、张天禄、张天福、李成栋、李栖凤等二十三员。监军道张健、柯起凤二员。副将四十七员。参将游击共八十六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收服河南进拔扬州渡江下江宁擒福王朱由松前后战败水陆马步敌兵凡一百五十余阵江南浙江等处悉平招抚文武官二百四十四员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名”的前明投降军队。

另外独立倾向颇重的平贼将军、湖广/援剿总兵左良玉之旧部四、五万人在九江以东降清(其中的少数兵力日后在江西随金声桓反清)。即阿济格所谓“又有故明宁南侯左良玉子梦庚、总督袁继咸、守道李犹龙、巡按黄澍率总兵十二员、马步兵十万、并家口泊舟于九江之东流县界扬子江中,俱投降,共带大小船艘四万。”

共计三十余万有战斗力的原明朝野战部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于顺治二年秋之前降清。使得满清的总兵力从补充能力有限且含有颇多老弱(满洲、蒙古八旗、外藩蒙古)的十几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增长到了以青壮为主的四十多万人。

依据——马士英、侯恂、李清、谈迁、张岱等人的奏章、私人著述及相关档案文献。

补充:顺军嫡系或与农民军关系密切的部队在顺治初年的降清情况,平南伯刘忠在河南投降多铎,陕北王永强、甘肃米喇印、汉中贺珍在顺治二年大顺政权放弃西北的混乱中降清(不久后又陆续反清),以上各部基本在数千人规模。荆襄驻军的主力白旺部一、两万人在李自成意外身亡的震荡局面下,刺杀主将降清(日后在江西随金声桓反清)。

满洲入关三十多万兵力,精锐不过数万。在冷兵器时代,却灭了2亿人口的大明,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清军入关的时候,大明的人口在两亿左右,而女真部落仅几十万的人口。清军去征服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随后形势的发展,却让这个天方夜谭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1662年,统治了300年的大明王朝寿终正寝。满族的祖先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神话,他们只用了60年时间,以几十万人的的小部落,征服了人口是自己几百倍的世界上最大的王朝,并从此又统治了这个王朝的疆域和人口近300年,实在是令人惊叹。

那么,这个中国历史上人口和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大明王朝是什么原因在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呢?

首先,不思进取,患上了“富贵病”,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大明朝廷。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元洪武,正式建立了大明。平息战乱后,人民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迅速恢复,明朝在初期就迅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达到了短暂的顶峰之后,却从此一路下滑。实明朝一个很幸运的朝代,近300年的历史中周边根本就没有一个能够直接威胁到政权的势力存在,几乎没有遭遇什么真正的危机。天长日久,在这种天下太平的环境下,大明朝患上了一种富贵病。在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军事上隐患重重的情况下,始终都没有得到具有革新意义上的改变,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都没有可能得到解决,经过数百年积累,终于病入膏肓,要了这个王朝的命。

其次,以家族利益为核心,建立朱家王朝,使朝廷后继无人。朱元璋登基后建立了以自家利益为核心的国家体制。但对下属官员实行了低薪养廉的政策,官员们的收入与朱氏家族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朱元璋鼓励官员们清廉节俭,还用酷刑惩罚贪官,在查处一起贪污案中处死数百人,被牵连下狱致死者达数万人。然而,他对待自己子孙则宠溺有加,25个儿子中除一个当太子外无一例外都封了王。在明朝300年里,只要是朱家的子孙,都享受国家的财政供养,不从事任何职业,皇帝的子孙直接会有封地并享用封地税收福利。如此的养尊处优,如此的腐败,朱元璋的后代里人几乎没有出过国家栋梁之才。朱姓以外的官员和兵卒,自然贪腐成风,与其离心离德,无心征战,大批投降清军就成了必然的现象。

再次,大兴土木,修建军事设施,给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知道苏联是怎样解体的,直接原因就是与美国进行了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大规模军备竞赛,拖垮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大明王朝就具有与苏联相同的性质。众所周知是秦始皇造了长城,但实际上的长城大都是明朝修建的。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明朝从未停止过长城的修建,修建总长度达到了6000多公里。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朝廷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第四,皇帝平庸,临阵寡断,痛失生命和江山。众所周知,崇祯皇帝是勤勉的,但能力欠缺,只能算作庸君。收拾明朝这个烂摊子了对他来讲,真是难为他了。问题是他越努力越添乱,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失败。本来,李自成直逼北京,危在旦夕的时候,朝廷还有机会去陪都南京保全半壁江山。但他却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却各有打算,互相扯皮,说法不一。最后的结局是崇祯的尸体和他的几个儿子全部落到闯王的手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