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会怎样?
橡胶子弹打到身上也是很可怕的,甚至也会小机率的死伤。
按照个人的理解,所谓橡胶子弹就是把军用的子弹把金属弹头改成了相对软有弹性的橡胶弹头,大大减少对被攻击者的杀伤力,橡胶子弹还是一样的金属弹壳,里面装着一样的推进火药,可能推进火药的弹药量的比例会比军用子弹的少。橡胶子弹是先由英国人发明的,在近距离被击中或击中人体要害部位也有可能造成重伤,伤亡。
远距离被橡皮子弹击中会使被击中者产生巨大的痛觉,也可能使人失去行动力,橡皮子弹打到人体身上没有像金属弹头的威力那么大,贯穿力大大减弱,但是橡皮子弹穿透皮肤表面那是处处有余的,如果人体被击中会造成被击中部位疼痛,流血,红肿,甚至穿透表皮,留下巨大的伤疤,这确实造成的伤痛也是很可怕的。
橡胶子弹的作用就是作为防暴驱散用的,橡胶子弹,橡皮子弹,其实就叫防暴弹。被认为是“低致命性”弹药,橡胶子弹使人致命的例子还是不少,因此使用橡胶子弹也有些争议性,可是这种橡胶子弹大部分国家都是装备的,可以在散弹枪中发射,也可以在转轮手枪中发射,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第一感觉是肯定是巨痛,使被击中者使去行动力,伤口会流血红肿,留下大伤疤。
欢迎关注。 点赞 评论
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会怎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会咋样?也是会死人的。估计这答案出来有一些小伙伴不相信,要咱说您也不要把橡胶不当子弹的,既然人家后头缀了子弹二字杀伤性要是没有,那才叫见了鬼了。
您要是想要了解的更多一点,您听俺接着往下说。
咱就聊上一聊橡胶子弹的一个历史,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解决掉。
橡胶子弹的历史您要是瞅橡胶子弹的定义,感觉这东西还可以,瞧不出来有啥致命性的。
他这定义首先就提出了,这是一种非致命的武器,一般情况下就是用来警告驱赶人群的,美其名曰动能打击失能弹,简单的说打到身上就是让人体暂时失去反抗能力。
原因就是他这弹头是用橡胶包裹起来的,所以射击出来的子弹是具有缓冲作用,没有真正子弹那么大的杀伤性。
有没有杀伤性,咱先撂一边,咱先来了解一下,这橡胶子弹为嘛会出现呢?
咋说呢?这子弹是英国人首先造出来的。
大家伙也知道,当年英国人号称日不落帝国,那殖民地那那都是,全世界的吸血,全世界的掠夺。
那么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全世界都发生了变化,大家伙都想独立,不想受你压榨,所以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不稳当了,那那都是独立运动,这家伙英国人有点撑不住了。
毕竟这个时间点上,英国人过去对付殖民地的那套方式已经不行了,扛着机枪拉着大炮过去镇压,那国际舆论都能压死英国人。
所以英国人转换了思路,这种独立运动是必须镇压的,但镇压的过程中不能太血腥了,不然在舆论压力下,殖民地不独立都不可能。
那么英国人就开始在子弹上琢磨事,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把这子弹头改成了柚木,也就是造甲板的那种木材。
大家伙一瞅这子弹是木头的,似乎就放心了,但压根就不是您想的那样,首先柚木很硬的,所以英国人又对这子弹进行了改进,把柚木弹头做成了钝头的。
但这效果比金属弹头也差不到哪里去,所以英国当局就要求使用者对着地面开枪,通过子弹的弹跳力打击人群的膝盖。
可他说是这么说,使用过程中却不会听你的话,直接对着人群开枪那也是经常有的事。
您比方说五十年代的时候,就这种子弹也造成了香港市民的受伤。
原因是这木头子弹,在冲击过程中,会碎裂,这一碎裂的话,锋利的裂口甚至是木刺直接就能扎进人体里头。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英国人又开发了一种用橡胶包裹子弹的橡胶子弹。
这种子弹一出现,英国人很快就将他使用到了北爱尔兰的暴乱中了。
那么这种子弹使用的效果如何?
据说他造成了三人死亡的结果,而且被打伤的也不再少数。
当然这种所谓的非致命性的子弹,一直是由西方国家在不断的改进,毕竟他们会经常使用。
别的不说,去年的时候,疫情发生美国人的橡胶子弹可没少往出打。
举个例子。
2020年六月一号的时候,一家澳大利亚媒体,没事跑到美国华盛顿采访示威现场。
结果他们被美国的武装警察给包围了,这帮子警察用盾牌砸了摄像师,还用橡胶子弹击中了其中一个人。
到了晚上的时候,还有一名美国的记者被一枚闪光弹击中了胳膊。
好吧,美帝就是美帝,闪光弹都可以砸到人群之中。
说好的靓丽风景线,美国人开始不淡定了。
好吧,这再说下去就跑题了。
总之有需求才会有发明,橡胶子弹估计也只能在西方国家的厂子里头谋求改进和发展了。
至于咱家貌似压根就不需要吧!毕竟没多大需求不是?
那么接下来咱就说说这子弹的威力如何?首先一点这种子弹不会引起太大的贯穿伤口,毕竟橡皮子弹吗?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但在击中人体的时候,还是会给人体带来疼痛,红肿甚至是流血,毕竟这子弹里头还是有铁的,只不过是包裹了一层橡胶而已。
所以在近距离的时候,是可以贯穿表皮的。
咋说呢?橡胶子弹所击打出来的疼痛是相当难受的,不然他的一个作用就不是瘫痪目标人物了。
这种效果在衣服穿的薄一点,或者皮肤没有衣服遮挡情况下,尤其严重。
那么在这种攻击下,如果击中眼睛的话,轻了会照成红肿,重了很有可能会失明的。
当年以色列士兵也发射过橡皮子弹的,这些子弹击中人的头部,还是会照成死亡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要是穿的衣服厚实一点,这橡胶子弹的效果会咋样呢?”
会咋样?会尴尬的,毕竟这东西不具备贯穿效果。
咱当年勇05式橡皮子弹,对着一个穿着厚棉袄的人打了好多枪,对方还在那活蹦乱跳的啥事没有,最终是被一个锁喉给拿下的。
当然橡皮子弹他也是子弹,你穿的再厚,脑瓜还是露在外头的,这种击伤,可就难说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会怎样?
我是萨沙,来回答。
这要具体分析。
其实我国也有橡胶子弹。
著名的05式转轮手枪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射橡皮子弹,作为非致命攻击。
实际上,橡皮子弹虽然属于非致命子弹,但绝对不是打不死人的。
05式警用转轮手枪发射橡皮子弹,枪口动能只有17.6焦耳。
即便如此, 如果在5米距离击中人的头部,子弹仍然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可能会造成死亡或者残疾。
而橡皮子弹射中暴露皮肤,也很有可能穿透造成中等程度的受伤,严重的仍然会造成伤及内脏而死亡。
实际上,英国等欧洲国家,早在70年代就禁止警察使用橡皮子弹。
这种也是橡皮子弹的特点,以色列士兵发射的橡皮子弹,曾有多次击中巴勒斯坦人头部导致死亡的例子。
但以色列的环境比较特殊,可以说是战争而不是普通的治安事件。巴勒斯坦石块少年附近,很可能就是狙击手或者路边炸弹,以色列士兵根本不敢靠近,只能远距离发射橡皮子弹了。
虽然橡皮子弹射中皮肤和头部会造成较大损伤,搞笑的是如果是衣服又另当别论。
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冬天,基本人人都穿皮衣、棉袄等厚衣服。
这种时候,橡皮子弹就无能为力了。
曾有一个例子,用05式橡皮子弹,连续对准穿厚棉袄的人发射20多发,后者并没有停止抵抗,最后被民警直接锁喉擒拿。
其实,这也符合05式橡皮子弹的性能数据。
设计之初的要求:橡皮子弹在5米内,射穿厚牛皮纸。
当年测试的时候,发现射击距离超过35米,橡皮子弹对于穿厚衣服人员没有损伤。
即便15米以上,对穿厚衣服人员也只有极其轻微的损失。
说来说去,这种子弹岂不是搞笑。
子弹在15米外,对付穿着厚衣服的人基本没有损害。
就等于,子弹只能在15米内使用。
关键是,这个距离再近一些话,橡皮子弹不太安全。
如果射中了头部,可能造成意外的死亡或者残疾。
而以色列的研究表明,橡皮子弹的用处相当有限。
对于看热闹心里的人,橡皮子弹的疼痛感会让他们恐惧,逃走。
但对于蓄意闹事者,橡皮子弹反而会激怒他们,出现情绪失控,让场面更难控制。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巴勒斯坦少年带着橡皮子弹的淤伤,继续用力投掷石块。
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会怎样?
所谓的“橡胶子弹”是指弹头或者弹头外部的包被是由橡胶制成的低膛压、低初速子弹,一种非致命性武器,主要用来对无防护生动目标实施射击,以达到警告和驱赶作用的动能打击失能弹药。
鉴于其非致命性的“防爆”作用,所以橡胶子弹主要装备执法的军警,比如说9mm橡胶手枪弹、7.62mm橡胶手枪弹、5.56mm橡胶步枪弹、18.4mm橡胶霰弹35mm、40mm抗暴橡胶弹等。
非致命的橡胶子弹与致命的金属子弹区别在于威力,专业术语叫做“杀伤力”。
致命的金属子弹体现杀伤力的方式为对目标的侵彻力,弹丸以强大的动能刺穿目标表面的服饰或防护层以后就会击破目标皮肤,穿透目标皮肤以后在肌体内释放动能(贯穿或不贯穿),从而达到杀伤目标的效果。
当目标肌体被金属弹丸侵彻时,弹丸相当于飞行过程中受到突然而来的巨大阻力的作用下,以翻滚或者破裂的形式在目标肌体内释放动能,对肌体造成严重伤害,目标将会在这种程度的伤害中失去行动能力,并在大量出血后导致死亡(俗称“空腔效应”)。
这也是战场救护始终以止血为核心内容的原因,中弹者如果能得到及时止血,幸存概率是非常高的。
非致命的橡胶子弹体现杀伤力的方式为对目标的停止作用,弹丸以强大的动能打击在目标的皮肤上,在皮肤表层释放动能,当动能从皮肤传导至肌体时,皮肤与肌体将呈现严重的软组织挫伤。
由于弹丸材质为软质橡胶,且枪口初速较低,所以橡胶子弹并不具备强大侵彻力,理论上不会击穿目标肌体,因此无法形成肌体大出血的空腔效应,这就是橡胶子弹“不致命”的杀伤原理。
那么“不致命”的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我们从一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泰国警察正在使用美制M203型榴弹发射器向示威人群发射40mm低速橡胶弹,这类大口径橡胶弹主要用来对付有防护的生动目标,由于动能巨大,如果直接命中无防护的人体,那么致死将是毫无悬念的。
剧烈的疼痛感我们平时用刀时如果不小心被锋利的刀刃划伤,在受伤一瞬间基本上没有疼痛感,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神经传输信号到大脑,然后大脑发出反馈信号是需要消耗一定时间的,耗时大约0.1秒。
而且锋利的刀刃往往会在划破肌肤瞬间将皮下神经末梢切断,所以受伤信号会在伤口处受损的神经末梢上滞留,这样一来疼痛感在大脑中形成的速度就会更加缓慢。
这就是人们在专心工作时即便身体受到严重的瞬时创伤也感觉不到疼的原因,毕竟人在专注某一件事或者情绪紧张、激动时往往会忽略其它正在同时发生的事物,当身体受到瞬时创伤时大脑根本来不及再第一时间发出疼痛感,这也是战斗中许多士兵连手指头被打断、眼球被炸烂、身体被子弹贯穿等等也没发觉自己已经受伤的原因。
当工作结束,大脑从专注、紧张、激动转变为平静以后,创伤造成的不适感才会渐渐被发觉,继而才发展为剧烈疼痛,其实更多时候剧烈疼痛中还包含着一些心理暗示因素。
而那些被橡胶子弹击中的人就不一样了,当躯体或四肢被击中时,由于子弹没有侵彻肌体,在中弹瞬间弹丸的动能将全部释放到目标中弹部位。
这就意味着中弹部位的肌肤将会全部吸收来自弹丸的飞行动能,肌肤除了产生一定程度的皮损以外,软组织在受到强烈打击之后产生严重内伤,这时候中弹者的第一感受只有一个——疼!
能疼到什么程度呢?医学上将疼痛感分为10个等级,即NRS数字评分,具体如下:
1级疼痛为微痛感,相当于用指甲掐皮肤的那种痛感;
2级疼痛为轻微痛感,相当于自己打自己一嘴巴的痛感;
3级痛感为明显痛感,相当于不小心摔跤得到的痛感;
4级痛感为严重痛感,相当于刀伤造成的痛感;
5级疼痛为持续痛感,相当于关节错位的痛感,比如崴脚;
6级疼痛为严重持续痛感,相当于骨裂造成的痛感;
7级疼痛为较严重的持续痛感,相当于骨折造成的痛感;
8级~10级疼痛为重度持续痛感,相当于临盆的孕妇分娩时或者多处骨折的伤员承受的痛苦。
当无防护生动目标遭到9mm橡胶手枪弹在50内的射击时,疼痛相当于6级痛感;当遭到100米内的5.56mm、7.62mm橡胶步枪弹以及50米以内18.4mm橡胶霰弹的射击时,疼痛相当于临盆孕妇分娩时的8~10级痛感!
▼下图为三天前被警察用9mm橡胶手枪弹击中手臂肱二头肌部位的美国示威参与者,由于9mm手枪的有效射程只有50米,创伤程度要小于步枪发射的橡胶弹,所以他承受的痛苦应为6级,再过一段时间受伤部位的皮肤将会坏死脱落,伤愈以后会在中弹部位留下疤痕。
错误的中弹部位将会致残、致死人体很多部位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遭受重击就有致残甚至至死的风险,比如说眼部,当这个部位被橡胶弹击中时,眼球将会在巨大的子弹动能撞击下爆裂(俗称“爆眼”)。
而单眼失明在法律上是被定行为“七级伤残”的,因此被橡胶弹“爆眼”后就等于受到致残伤害了(倘若双眼均被“爆眼”,则定性为一级伤残)。
不论是几级伤残,终究还保住了性命,最可怕的是被这类“非致命性弹药”射击致死!这是因为橡胶子弹虽然较于金属子弹威力小很多,但是它仍然属于子弹,当中弹部位为身体最脆弱的部位时,存在着非常高的致死风险。
人体一共有6个部位是非常脆弱的,具体如下:
第一、太阳穴,这是颅骨最脆弱的地方,厚度仅为2mm,颅骨下面还有数条动脉血管,当受到重击时血管会破裂,从而引发颅内出血,如果救护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
第二、后脑勺,这个部位是大脑控制呼吸、心跳、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的脑干中枢神经集中区域,一旦遭到重创就会导致呼吸困难,4分钟内得不到救治就会引发脑缺氧,最后造成脑死亡。
第三、颈椎,这是与后脑中枢神经链接的“走廊”,一旦遭到严重伤害,轻则造成高位瘫痪,重则引起心脏骤停。
第四、心窝,心窝就是心脏部位,它虽然有肋骨保护,但是在遭到猛烈撞击时仍然存在着引发大出血或心跳骤停,死亡速度在5分钟以内。
第五、四肢动脉,它们分布在手臂内测和大腿内侧,这些地方一旦遭到重击,那么大动脉血管将会破裂,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出血,一般5分钟以内无法止血就会导致死亡(大动脉出血基本上无解)。
第六、后腰,这是肾脏部位,肾脏极其脆弱,只要受到重击就会导致肾破裂,伤者将在承受几大痛苦中休克,30分钟内得不到救治就会因肾出血而死亡。
那么橡胶子弹在命中上述部位时是否能够产生导致“重创”的致死伤害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用威力最小的9mm警用橡胶子弹来例举说明,具体型号为国产05式转轮手枪橡胶弹。
该型子弹的弹丸为软质橡胶,造型为圆头,重量2.5克,规格为9×19mm,膛压180MPa,枪口动能枪口220焦耳,初速为110米/秒,有效射程50米。
可见转轮手枪发射的9×19mm小威力圆头橡胶弹虽然属于低速子弹,但是初速已经达到110米/秒,要知道古代重型弓弩所发射的箭矢初速也不过60~80米/秒而已,而且枪口动能高达220多焦耳,再高一点就能杀死一匹马了(子弹杀死马匹的动能为360焦耳)。
所以橡胶弹“非致命”的杀伤力并不是子弹本身动能成就的,而是不具备穿透性能的软质橡胶弹头给予的,如果将弹头换成硬度较高金属(哪怕是软质铅),也会击穿肌体,杀伤力远远高于古代箭矢。
当人体中弹部位为6个最脆弱部位之一时,即意味着受到了动能高于箭矢的瞬时猛烈创伤,如果救助不及时,死亡将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非致命性”子弹并不那么善良,它与金属子弹一样要命!
▼下图为身体多处被18.4mm橡胶霰弹枪击中的美国参与示威的男性青年,其额头部位中弹处最致命,这位青年在送医后不久就死亡了,当天死于美国警方发射的橡胶子弹的示威者一共有5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橡胶子弹是一种低膛压、低初速的“非致命性武器”,弹头材质为软质橡胶,打在人身上时并不会侵彻身体,只会造成严重的肌体软组织创伤,当人被这种子弹击中时第一感觉是相当于6~10级的疼痛感,不致命,但十分痛苦。
第二、橡胶弹虽然不会侵彻人体,但是存在着极大的致残和致死风险,因为人体有许多部位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遭到重击就会造成严重伤害,如果中弹者未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救治,那么极有可能会因伤致残,严重者还会因此死亡。
结语
橡胶弹本身是一种很适合用来装备执法军警,用来在执法过程中对施暴者实施制止或驱散的警用防爆弹药,而发明这种弹药的初衷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伤亡,可以说在理论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非致命”执法弹药。
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非致命性的橡胶弹在命中人体脆弱部位时依旧会致残、致死,因此不排除军警在使用这类弹药执法时有意瞄准目标脆弱部位进行射击的可能性;更有未命中目标变成流弹以后意外击中第三方脆弱部位致残、致死的可能性。
这种事情谁也不敢做任何形式的保证,也难说会有别有用心的坏警察钻了这个法律空子,以“意外”为借口专门瞄准脆弱部位射击,所以一旦遇到军警开始使用橡胶弹时最好的办法还是以防枪击的措施来应对,千万不可因射向自己的子弹是橡胶弹而有恃无恐。
▼下图为在示威采访中遭到美国警察橡胶弹射击的澳大利亚记者,美国警察在镇压本次反种族歧视示威潮中采取了无差别攻击,记者也未能幸免,好在这位记者只是眼眶中弹,如果中弹部位再下移2mm,那么他将会被“爆眼”,在无差别攻击下谁能说清楚这是故意瞄准击中的还是意外中弹的呢。
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会怎样?
1970年代左右,英国人最早将橡胶弹作为防暴武器,用于镇压爱尔兰闹事。
这批橡胶弹被称之为1.5英寸 L3A1防暴弹,口径38mm,由专属的防暴枪发射
橡胶弹头质量145克,膛口初速为60米/秒,换算动能的话为261焦耳,光从能量来看,比64式手枪发射7.62x17mm手枪弹来的高一些。虽然弹头是软质橡胶,而且截面积也比较大,但如果近距离直击人的话还是有概率致死的,所以正确使用方法是朝地面射击,以跳弹的方式来间接攻击人群。但很明显不会所有军警都照例是用,因此从1969年到1972年的骚乱中,这批弹导致了17人死亡,其中包括儿童。
一般来说,橡胶弹直击足够打穿皮肤,甚至造成严重的内出血。
虽然它无法击穿颅骨,但如果直击的话可能导致颅骨内部的骨裂、崩落,而击中眼球则有概率致死
下图是橡胶弹的正确用法...朝地面设计,然后反跳伤人(注意看黑色的擦痕)。虽然一片青紫少不了,不过橡胶弹本意就是如此,让你疼怕,但又不弄死你
橡胶子弹打到人身上会怎样?
橡皮子弹又叫“防爆子弹”,主要是用于驱赶人群,由于橡皮子弹的弹头前端是用橡胶制作的,因此其穿透力要远远小于正常子弹,属于“低致命性武器”。
(手枪发射的橡皮子弹,其口径大小和正常子弹一模一样,只不过前部区域是使用橡胶制作的)
不过在此强调一点,橡皮子弹是“低致命性武器”,不是“非致命性武器”。
橡皮子弹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警察为了弹压北爱地区的游行示威,发明了通用橡皮子弹,可以使用制式枪械发射,可以在驱赶人群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伤亡。
虽然橡皮子弹的发明是为了降低对示威者的伤害,但是橡皮子弹打到人体是也是很疼的,在一定距离内同样可以造成重伤和死亡。
(近期全美骚乱期间,被橡皮子弹击中的胳膊)
对此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既然橡皮子弹也有可能致人死亡,为啥还要继续使用它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警察使用橡皮子弹的目的是为了兼顾伤害性和安全性,如果发明一种非常安全子弹,击中人体也不会感到疼痛,完全没有伤害险,那么警方装备这种子弹有什么意义?警方拿什么驱赶人群?
因此有鉴于橡皮子弹在保证一定伤害险的前提下还相对安全,所以各国军警都广泛装备有橡皮子弹。
(美国警方使用大口径橡皮子弹)
不过既然橡皮子弹也具有较大的伤害险,军警一般不得近距离使用橡皮子弹,否则很容易造成伤亡。
在2012年10月16日,韩国海警拦截了一艘山东籍渔船,并试图登船逮捕船员。
在冲突中,山东渔船上的一名船员左胸部不幸被韩国海警发射的橡皮子弹击中,该船员随即重伤倒地不起。
虽然韩方紧急将该船员送往最近的韩国医院,但是该船员最终抢救无效逝世。
在这场悲剧中,韩国海警过度使用武力,在近距离发射橡皮子弹,是造成我方船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事后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对此事表示强烈不满,并要求韩方彻查此事。
总的来说,橡皮子弹也是子弹,不要拿豆包不当干粮,若是真的被橡皮子弹击中,起码要恢复一个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