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哈尔科夫反击战的失利,使得苏军想在东线战场一举歼灭德军的目的彻底落空,苏军为他们的大意轻敌而使得二战胜利的进程延缓了。
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前,苏军击溃了由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组成的德军附庸军。在德军的防线上由此出现了一个200英里宽的缺口。苏军渡过顿涅茨河,向乌克兰的工业重镇哈尔科夫挺近。
如果苏军能够击溃在哈尔科夫附近驻防的德军,并在克列缅丘格渡过第聂伯河。苏军的前进道路将是一马平川,他们可以一路奔袭到克里木半岛,在堵住道路后,将德军第17集团军围困。然后,苏军可以沿着战线消灭德军的南翼,歼灭其三个集团军和两个集团军级支队。哈尔科夫的得失会造成连锁反应,辖五个集团军的中央集团军群会被拦腰截断,无法首尾互相支持,最后必将崩溃,进而彻底击败东线德军。
在哈尔科夫的兵力和武器的对比上,苏军拥有八倍的优势。而对曼施坦因而言,他唯一的好消息是说服希特勒战略后撤,德军退出顿涅茨以东地区,退至米乌斯河。而曼施坦因也看出了苏军想一口吃掉德军的意图,他唯一的机会就是诱使苏军采取极度冒险的措施,后发制人。
苏军发现德军后撤后,苏军上下都陶醉在被击败的德军南翼集团正仓皇逃窜,而切断曼施坦因后撤路线,并给予其致命一击已经成为共识。
(曼施坦因)
于是苏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都接到了同样的命令,不理会补给问题或敌人的后卫部队,穿过后撤中的德军,抢在春季泥泞期到来前到达第聂伯河,从而切断曼施坦因撤至该河的路线。
而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在1943年2月11日,接到一条更为冒险的命令,他们被要求阻止德军撤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并将德军驱赶至克里木半岛,封锁其通往克里木的接近地,从而切断德军的南翼集团军。
这是苏军的一场豪赌,但运气并不在苏军一边。苏军落入曼施坦因的圈套,是由德军将领抗命引起的。希特勒不愿放弃将哈尔科夫拱手相让,而坚守哈尔科夫很可能会让德军再次面临斯大林格勒的窘境。曼施坦因建议要把重兵放在阻止正向哈尔科夫南部赶来的苏军,以迟缓他们行进的速度,从而缓解南方集团军群左翼的压力,阻止苏军渡过第聂伯河。然而希特勒严令德军必须坚守哈尔科夫。
而坚守哈尔科夫的任务交给了保罗·豪塞尔,他在2月14日被苏军包围后,请求他的上级兰茨批准其部突围。尽管兰茨在私下也赞成豪塞尔的建议,但是出于军人的职责,他还是命令豪塞尔必须坚守哈尔科夫阵地。
(保罗·豪塞尔)
豪塞尔在苏军即将破城之时,与大德意志师所属的友邻军协商后,决定按照军事逻辑行事,他下令德军撤出阵地,避免重蹈斯大林格勒覆辙。2月16日,德军帝国师的后卫部队穿过火线也成功撤退。
豪塞尔的抗命使得德军两个身经百战的装甲师免于被苏军消灭,另外还包括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这为后来哈尔科夫反击战奠定了基础。而且他的抗命还使得德军的第320步兵师再度与兰茨集团军级支队会合,反而形成了战略优势。
苏军在德军弃守哈尔科夫后,更加冒进,但是苏军的先头部队在各处的突破被德军阻止,并处于德军的钳形攻势中。德军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已在米乌斯严阵以待,与苏军的三个集团军厮杀。A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东翼获得掩护,也站稳了脚跟。
苏军近卫机械化第4军在米乌斯河防线中部形成的突破,被德军第16摩步师和第23装甲师一部所发起的快速反击粉碎。苏军的一个军被包围在马特维耶夫库尔干,几乎全军覆没,其余人员全部被俘。
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与第40装甲军,以及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掷弹兵师一起,将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的攻击拦截下来,并封锁了对方的退路。而此时苏军将领波波夫,正在往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与肯普夫集团军级支队的巨大缺口冲击。波波夫拥有145辆T-34坦克,而西南方面军还为他增援了267辆坦克,作为突破缺口的先头部队。德军的第40装甲军将用来对付波波夫的坦克集群。
而苏军的第六集团军正往第聂伯河推进,曼施坦因希望将哈尔科夫撤下来的装甲军投入到那里,打击其侧翼。但希特勒希望先重夺哈尔科夫,并在哈尔科夫展开一次局部的反击后,才被允许对付苏军第6集团军。
曼施坦因说服希特勒的决定推迟一天执行,24小时后苏军果然进入了德军之前留下的缺口。待苏军意识到第六集团军和波波夫坦克集群已经进入德军的圈套时,为时已晚。曼施坦因向希特勒解释,要将所有的德军装甲师从饱受重压的米乌斯河防线抽调,以便将他们投入到对付西北翼苏军的战斗中。即不顾苏军6个集团军在米乌斯河上对霍利特五个军的进攻。
德军此时支离破碎的防线,以及从东面夺取顿涅茨地区的计划,是非常容易被苏军突破的。曼施坦因认为苏军向第聂伯河的推进更具威胁,德军别无选择,只能铤而走险。希特勒最后只能妥协批准曼施坦因对苏军第6集团军和波波夫所部发起钳形攻势。
波波夫坦克集群从斯拉维扬思克经过时,被德军切断了后路,并阻断了他们的补给。与波波夫正面遭遇的德军维京师,其坦克在经历了之前的激战后,已经破旧不堪,而炮兵团娴熟而又灵活的炮击技术挽救了装备的劣势。维京师的炮兵团在其南面,通过连续的纵深和分段射击,让波波夫以为对面集结了一股优势兵力,让其向西南方的推进有了怀疑。
与此同时,维京师的几个团拦住了苏军近卫坦克第四军的推进。德军的第40装甲军对波波夫集群发起了反击,之前坚守在斯拉维扬斯克的第7装甲师也悄然进入战斗区域。而第3装甲军接管了第40装甲军的防区,让更多的装甲部队可以腾出手加入波波夫集群的攻击。
而瓦图京此时也产生了误判,他认为德军第40装甲军的行动,是试图以绝望的自杀式进攻来掩护曼施坦因集团军群的后撤。而实际是波波夫的部队在被切断补给后,在德军的围攻下已经准备被击溃。波波夫于2月20到21日的夜间,连续向瓦图京批准他的坦克集群后撤。但瓦图京回复让他继续进攻,并表示德军正在后撤,决不能让他们逃过第聂伯河。
就在苏军统帅误判之时,曼施坦因命令此前在第聂伯河缺口实施防御作战的霍特,让他向前来增援的苏军第六集团军发起钳形进攻。豪塞尔的装甲军从西北方向赶来,德军第48装甲军则从东南方杀到,若一切顺利德军将在巴普洛格勒会合。
1943年2月19日,豪塞尔的装甲师深深地插入苏军第6集团军的侧翼。苏军的近卫步兵第4军被击退,步兵第15军被撕碎。巴普洛格勒的铁路落入德军手里。钳形攻势的南部颌口,德军的第48装甲军第17和第9装甲师向北进攻,并于2月23日夺得巴普洛格勒周边区域。苏军向第聂伯河渡口推进的威胁最大的先头部队被击溃,装备精良的坦克第25军遭到切断。而苏军25军得到的指令是继续向扎波罗推进。
曼施坦因此时将之前单独对付波波夫和苏军第6集团军的行动合并起来,向顿涅茨河推进。波波夫所部试图向北逃窜,他致电瓦图京,请求援助,他所剩下的坦克已寥寥无几,燃油也耗尽,弹尽粮绝。
而此时斯大林给瓦图京下达了让他的左翼继续向前推进。瓦图京只能给波波夫传达,要他继续阻止并歼灭巴尔文科沃地区的德军。2月24日,瓦图京终于大梦方醒,他才意识到之前的误判让波波夫坦克集群被德军粉碎,苏军第六集团军也处于被包围状态。
瓦图京赶紧下令让其部队暂停所有进攻,进入防御状态。为缓解压力,他要求位于哈尔科夫和米乌斯河地区的苏军加强攻势。然而已经为时已晚,波波夫坦克集群被德军于2月28日全歼,该集群损失了251辆坦克,125门反坦克炮,73门重型火炮,217挺机枪,425辆卡车以及大批迫击炮和反坦克步枪。德军第40装甲军又重新占领了苏军在1月底冬季攻势中被迫放弃的阵地。
(瓦图京)
苏军最高统帅部曾试图援助濒临险境的部队,于是命令坦克第3集团军发起攻势,但在德军第四航空队的斯图卡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机的轰炸中被粉碎。霍特的装甲军将后撤的苏军部队包围,并在苏军救援赶到顿涅茨河之前将其消灭。
此役苏军6个坦克军,10个步兵师和6个独立旅被歼灭或遭遇重创。总计615辆坦克,400门大炮和600门反坦克炮被摧毁,2.3万名苏军战士阵亡。而死伤比例通常为5比1,这也意味着苏军至少10万名士兵死伤。德军还抓获了9000名苏军俘虏,很多俘虏在德军人数武器不占优势下没能形成密闭包围圈而逃脱了。苏军第6集团军的番号就此覆灭。
苏军防线因此留下了120英里的缺口,而冬季仍在继续,苏军期盼的春季雨势并没有到来,天气站在了德军一边。为了保护哈尔科夫,苏军从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第3集团军中抽调出2个坦克军和3个步兵师,阻止豪塞尔装甲军的前进路线。
德军依靠对地攻击机,将这些地面集结的苏军增援部队歼灭,苏军近卫坦克第15军军长在近战中身亡,苏军坦克第三集团军战斗群也被粉碎。在霍特和豪塞尔的围攻下,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6天就沦陷了。而在哈尔科夫巷战中,德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德军到3月底共损失参战兵力的44%。
战后统计显示,德军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的三个集团军,一个完整的坦克集群被消灭,共计52个师和旅,其中包括25个坦克旅,12个军和旅仓皇逃窜。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德军继续从别尔哥罗德继续推进,库尔斯克也将失守。若库尔斯克失守,苏军中央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则后方失守,德军若在库尔斯克和奥廖尔的钳形攻势一旦形成,苏军五个集团军就命悬一线。
为了不让战局恶化,斯大林把列宁格勒附近的苏军第一坦克集团军南调,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抽调过来,才使得苏军战线恢复稳定,不至于进一步溃败。而曼施坦因联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围攻苏军的计划,由于苏联春季融雪使得道路泥泞以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不愿参战而被迫取消。苏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在111天后德军再发动库尔斯克战役时,形势已经对苏军有利。
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统帅和将领的盲目轻敌不仅让其损失惨重,还让之前的大好局势毁于一旦,差点因冒进面临灭顶之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役后,苏军对德军不再有任何懈怠,厉兵秣马,并最终收复哈尔科夫,或许一切遭遇都是最好的结局。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哈尔科夫反击战
1943年2月19日爆发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可以说是最能反映德国元帅曼施坦因高超指挥技艺的。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曼施坦因抓住苏军部署存在的漏洞,运用装甲部队打了一场畅快的反击战,消灭了大约52个师的苏军部队,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德国东线战局。
第6集团军向苏联投降
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纳粹德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陆军元帅保卢斯率领精锐的第6集团军向苏联投降,这极大地打击了德军士气。而获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的苏联红军气势如虹,大范围反攻,收复失地,以图彻底消灭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整个德军南翼面临灭顶之灾。
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前,德国已经在东线战场伤亡超过250万人,能够投入战斗的坦克也从3300辆降到495辆,最重要的是很多士兵没了斗志,在漫天的冰雪下德军东线摇摇欲坠。面对苏联的反攻,希特勒主张德军原地坚守,战斗到最后一人;德国陆军高层提议大踏步撤退,以便集中剩余兵力,以空间换取部队修整的时间,就是这种情况下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的反击计划。
曼施坦因
逆境中最能看出一个将领的能力,曼施坦因就在德军的溃退中看到了克敌良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虽然获胜了,但德军不是软柿子,苏军损失也很大,特别是坦克、火炮等重装备来不及补充;另外苏军上下盲目乐观,认为德军已经溃不成军,不顾后勤问题狂飙突进七百公里,物资补给和空中支援都跟不上,苏军西南方面军等跑的快的部队深陷德军包围却浑然不觉,因此曼施坦因觉得可以一战。
曼施坦因经过三天时间终于说服了希特勒同意自己的计划,并得到了增援。由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4航空队重组,每天平均出动1000架次,令德军取得空中优势;由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第2帝国装甲师、第3骷髅师组成的党卫军装甲军归曼施坦因指挥,更是极大的加强了德军的装甲突击力量,在总兵力上苏军占优,但是在技术装备上德军更强。
哈尔科夫反击战
1943年2月19日,曼施坦因宣布“顿涅茨克行动”开始,实际上使用的还是德国传统的闪电战,以霍立特集团军正面防守,然后党卫军装甲军、装甲第四十集团军等装甲部队分为两翼,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的侧后方,最后将敌军驱赶到哈尔科夫围歼。
曼施坦因的计划是很成功的,苏军被打蒙了,苏联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直接被打崩溃,到3月14日苏军全线溃退,可惜受限于德军兵力不足和苏联恶劣的天气,德军没能继续扩大战果,彻底扭转东线的战略态势。
哈尔科夫反击战
因为不久之后苏德之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库尔斯克会战,因此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双方伤亡如何一直没有准确的数字。
当时德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在1943年2月到3月的“顿涅茨克行动”中使苏军损失52个师,伤亡8万人,1.2万人被俘虏;而1993年的时候俄罗斯发布过一份资料,称到哈尔科夫反击战结束的时候,苏军死亡、失踪、被俘10万人,受伤和患病近14万人。反正不论哪个数据,哈尔科夫之战给苏军造成了重大伤亡,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才恢复元气。
而对于德军在此战中的损伤,因为当时属于溃退中的反击战,很多部队编制混乱难以统计损伤,只能从增援曼施坦因的党卫军部队伤亡中窥探一二。战斗结束后,参战的党卫军装甲军365名军官和1.1万士兵阵亡,其中包括第3骷髅师师长西奥多·艾克,还损失了60%以上的坦克,也是伤亡惨重了。
曼施坦因和希特勒
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为曼施坦因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连他的对手苏联元帅朱可夫都对其钦佩不已。同时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给了纳粹德国重整东线战局的时间,避免了全线崩溃的发生,甚至有专家推测没有这场胜利,苏联红军在1943年就能击败德国,让欧洲战事提前两年结束。
哈尔科夫反击战是二战中德国在东线战场的最后胜利。因为曼施坦因和希特勒长期以来三观不合,曼施坦因不认同希特勒越级指挥部队、胡乱制定战术;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常常不听命令,不尊重自己。
两个人的争执甚至于影响到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进行,让德国错失战机,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最终在戈林、希姆莱等人的挑拨下,希特勒于1944年3月31日解除了曼施坦因的指挥权,并强制其退出现役,这个结局让人唏嘘。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支离破碎的局势,曼斯坦因力挽狂澜
1942~43年交接之际,二次大战东线上最大的战斗风暴中心,即是南俄地区以斯大林格勒为枢纽的一连串战事,自1942年11月19日德军第六军团被围开始,顿河集团军即以装甲第四军团于12月发动解围作战;
接着苏联红军在北面齐尔河对着意大利第八军团防守正面发动新一波攻势,很快在轴心战线上冲开了一道宽广的突破口,致使德军不得不放弃解围斯大林格勒的任务,将兵力资源调往北面战线投入,以挽救越来越扩大的危机。
东线战区的状况,对德军十分不利。除了斯大林格勒的被围,B集团军以南之顿河集团军正面,由于过多地段系由不可靠的轴心联军防守,该等部队无法抵御红军的攻击,防线遭红军一冲即垮,整条轴心战线已经呈现支离破碎的惨状。
而德军现有的装甲师兵力不足,并无法全面阻挡红军突进洪流,仅能充当救火队驰援危机发生点,疲于奔命。然而最大的危机还在于,1942年夏秋进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其绵长的交通线将通过罗斯托夫的瓶颈地带,假如红军的突进兵力矛头冲向位于里海岸的罗斯托夫,则东线德军一整个野战大兵团将陷入一个庞大的战略包围之内。
假如这个状况发生,那么将会是东线德军崩溃的开端。然而更让情势雪上加霜的是,希特勒迄未想放弃高加索,是以欲将A集团军撤出,恐怕就是一个奢望。
糜烂的局面摊开在德军顿河集团军总司令冯‧曼斯坦因元帅面前,他发现手中可资动用以挽救危亡的资源实在不多,兵力吃紧,而需要投入的危机地段层出不穷,很可能他所拥有的最大资产,就是他本人身为德军最卓越的战略专才的这个威名而已。
现在,曼斯坦必须要尽力稳住即将崩坏的顿河防线,以让A集团军不但自高加索撤出,还样通过罗斯托夫瓶颈。然而要让希特勒同意A集团军撤出高加索,就会是一件很难达成的事。
经过火爆的激辩,曼斯坦终于说服希特勒让他完全放手去干,同时也同意不但A集团军要撤出高加索,甚至顿河、顿内次河一带广阔的地域也必须放弃,如此才能藉由缩短战线等手段,腾出足够的机动打击兵力,以在适当时机展开反击,一举翻转逐渐糜烂的局势。
SS装甲军登场为了挽救南俄战区的糜烂局面,希特勒将提供曼斯坦因一支战力超强的装甲军级兵力,那就是党卫军(Waffen-SS)的第一支装甲军-SS装甲军(SS Panzerkorps)。
SS装甲军,军长为前SS「国家」装甲榴弹兵第2师师长保罗‧豪塞上将。该军司令部1942年夏季成立于荷兰,下辖由东线调往法国地区休息整补的3个装甲榴弹兵师-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装甲榴弹兵第1师、SS「国家」装甲榴弹兵第2师、SS「骷髅头」装甲榴弹兵第3师。这3个党军师均于去年夏季参加了「巴巴罗萨」征俄作战,并在1941/42年冬的惨烈战役中受损严重。
当1942年春季来临时,趁着乍暖还寒的融雪泥泞季节,全数由前线上抽调出来,调往北法地区进行休息整补。此前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尚且为摩托化旅,而其他如SS「国家」第2师、SS「骷髅头」第3师则为摩托化步兵师。现在经过整补改装之后,3个单位全数升格为「装甲榴弹兵师」。
由于此前这3个单位就已经是全数摩托化的部队,现在提升为「装甲榴弹兵师」,只要编配入适量的坦克部队即可。1942年夏德军为了在东线实施本年度大攻势「蓝色案」,当时为了增强各师的攻击能力,无论是装甲师抑或装甲榴弹兵师,均在其原建制中拨补入了一个坦克营的兵力,故装甲榴弹兵师将拥有一个坦克营。
然而这3个SS师的情形却很特殊,各师增配的是一个坦克团,使得各师趋近于陆军制式的装甲师的实力。这显示了党卫军在国防军中所拥有的特殊待遇。除此之外,各SS坦克团还配有一个连的VI号虎式坦克,使其打击战力更为提升。
VI号虎式坦克为德国装甲兵监按照二次大战初期,与联军新锐坦克遭遇对战的经验教训,所开发出的新式坦克。其吸取了法国、英国坦克坚厚装甲的优点,专注于装甲防护力的提升;而为了克制坚厚装甲的敌手,则必须配置大口径高初速的坦克炮。
因此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达到100mm,装备8.8cm KwK36坦克炮,炮口初速达到810 m/s。虎式坦克周身包覆着钢材良好的厚重装甲,使得其战斗重量达到55吨!
值得注意的是,虎式坦克的设计理念,已经脱离了当初古德林为德国装甲兵所制定的坦克性能需求: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平衡编组。现在火力与防护力成为重要因素,但相对的机动力却受到削弱。
现在,各SS坦克团获得配属一个虎式重坦克连。SS坦克第1团的虎式连为团的第4连;SS坦克第2团的虎式连为该团之第8连;至于SS坦克第3团的虎式连则为该团的第9连。按照1943年元月21日的书面统计,各虎式连之战车数为以下:
SS坦克第1团第4连:虎式10辆,III号J型15辆;
SS坦克第2团第8连:虎式12辆,III号J型12辆;
SS坦克第3团第9连:虎式9辆,III号J型12辆。
在1942/43年之际,德国装甲部队的主战车种,还是III号坦克以及IV号坦克,但从当下开始,IV号将逐渐取代III号而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
在1943年2月SS装甲军投入于南俄战场当时,该军之装甲战力如下:
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装甲榴弹兵第1师
II号:12辆
III号(长炮管):10辆
IV号(长炮管):52辆
VI号:9辆
指挥战车:9辆
SS「国家」装甲榴弹兵第2师
II号:10辆
III号(长炮管):81辆
IV号(长炮管):21辆
VI号:10辆
指挥战车:9辆
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装甲榴弹兵第1师
III号(长炮管):71辆
III号(7.5cm炮):10辆
IV号(长炮管):22辆
VI号:9辆
指挥战车:9辆
SS装甲军固守哈尔科夫1943年2月,当时南俄战区的全般状况如下:斯大林格勒要塞内的六军团已经覆灭;装甲第四军团现正扼守于顿内次河以及顿河下游一线,以掩护从高加索撤出的装甲第一军团的行动。
等到装甲第一军团通过了罗斯托夫瓶颈地带,并安全抵达上顿内次河一线,装甲第一军团即转过身来,掩护装甲第四军团撤退。装甲第四军团必须转移至斯达林诺西北地区集结,曼斯坦因才算获有行动自由,得以发动其预想的作战阶层反击行动。
但是在这些野战作为在进行过程中,曼斯坦因则要求霍立德兵团必须坚守在米乌斯河一线,以等待反击兵力就绪。
这个时候,苏联红军又在北面库尔斯克/贝尔果罗德地段,由伏罗内日方面军发动「星星作战」,作战第一目标为攻陷库尔斯克,其后即将攻势往西南延伸,攻略哈尔科夫。假如这个目标宣告达成,则伏罗内日方面军将配合友军西南方面军,继续将攻势矛头向西、西南推进,以歼灭整个南俄地区的德国野战军。
当前位于红军伏罗内日方面军面前的德军部队,仅有一支临时拼凑的「朗兹兵团」,该部必须以其稀薄的兵力,掩护宽达130公里的正面。所幸该兵团指挥所部中有一支「劳斯军」,该军下辖有一个特殊战术大单位-德意志步兵师,拥有坚实之战力。
而另一个好消息是,希特勒由西欧长途增援而来的SS装甲军,适时进入了战场。他们于红军「星星作战」展开直前抵达了哈尔科夫地区,大大地减轻了朗兹兵团沉重的负担。
首先抵达的是SS「国家」师,该师配合友邻之德意志步兵师,在广正面上以小群之战斗群固守于战术要点上,有效迟滞红军兵团的推进,期间SS战斗群并施以灵活的战术反击。
在此同时,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师则推进至哈尔科夫东正面固守;SS「骷髅头」师则尚在铁运途中。
尽管德意志师与SS「国家」师打得很好,严重妨碍了红军突进兵力的推进,但是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红军总会找到德军防守的间隙突入。
为了避免朗兹兵团遭到侧翼迂迴的危险,德意志师与SS「国家」师不得已开始向哈尔科夫转移。
红军已经立于包围哈尔科夫的地位。现在,德军以哈尔科夫为轴心,德意志师、SS「国家」师,以及在东面的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师,开始边打边向哈尔科夫收缩防线,眼看德军即将遭到红军包围。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死守哈尔科夫」的命令到达!
就眼下的态势而言,死守仅只会断送掉这3个精锐的德军师,而无任何军事效益,SS装甲军军长豪塞上将对此心知肚明。豪塞以其专业之军事判断,做出独断决心,决议不理会希特勒的乱命,在包围圈尚未合围之前,适时下达了撤出哈尔科夫的命令,该城遂于2月16日失守。豪塞的这一独断决心,让这一批德军的精锐打击兵力得以完整脱出,他日继续转战。
反击吧,曼斯坦因!就在北面哈尔科夫鏖战之际,南面装甲第一军团也和红军有力部队在上顿内次河一线苦战,以掩护装甲第四军团转移至斯达林诺西北方。一旦装甲第四军团进到该位置,曼斯坦因即将发动其预想中的决定性反击,预期这一反击行动将切断红军突进至聂伯河面前的攻势兵团。
装甲第四军团于2月10日进抵所指定之地区,而SS装甲军在撤离卡尔可夫之后,现正转移至克拉斯诺格勒一带集结,同时间该军的第3个师-SS「骷髅头」师即将抵达。
曼斯坦将以SS装甲军、装甲第四军团装甲第48军,分别位于西北、东南,发动对向攻击,以切断向西南突进的红军兵团,一举歼灭之。
在达成了这个目标之后,SS装甲军以及装甲第48军,结合装甲第一军团的装甲第40军,将以一个联合攻势,向北席卷上顿内次河,直驱哈尔科夫。
在这个攻击部署中,SS装甲军将以SS「国家」师、SS「骷髅头」师,自克拉斯诺格勒向西南攻击前进,而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师则坚守住红军突破口的肩部。
2月20日,SS「国家」师率先跃出,两天后SS「骷髅头」师抵达即投入攻击,SS装甲战斗群立刻截断了红军部队的补给线,并持续往前深入;SS「骷髅头」师的攻击行动更将已打开的突破口扩大。
23日,轮到对向的装甲第48军发起攻击,往西北向推进,红军的情势开始恶化。隔日,SS「国家」师、SS「骷髅头」师与装甲兵第6师共同围歼苏军坦克第25军,从此该军被一笔勾销。
至24日黄昏前,德军的攻势已经发展成一个整体的正面向北推进,SS「国家」师与SS「骷髅头」师并列,组成数个装甲战斗群,进展极度顺利。红军被击溃的部队不成建制,零散的向北逃逸,一条完整的战线已然崩坏!
现在,曼斯坦因的目标转向了哈尔科夫,这是希特勒严令必须要拿下的重镇。
3月6日,曼斯坦因发动其第二阶段攻势,目标指向哈尔科夫,仍是以SS装甲军与装甲第48军并列攻击。现在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师将加入这波攻势,攻势正面左翼为SS「骷髅头」师,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师在中央,SS「国家」师则在右翼,3个师将以一个整齐的正面向哈尔科夫推进。
3月8日,SS装甲军的3个师已经迫近哈尔科夫,并展开包围之势。为了要取得最大的战果,装甲第四军团司令霍特上将要求党军SS各师放弃正面攻击,改以侧背迂迴,遂行包围行动。
然而由于SS装甲军官兵们急切想尽速攻陷哈尔科夫,作为给希特勒的献礼,其行动的路线越来越趋向于对城区的直接攻击,其虽然仍以一部执行军团部命令的迂迴行动,但主力已经突入市区,与红军守军展开了巷战。
SS「国家」师和SS「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团」师分别自西南、西面、北面、东北突入市区,逐区扫荡守军;SS「骷髅头」师则在北面掩护攻城的两师侧背。
苏军大势已去,残部不是就歼,就是纷乱地向北窜逃。SS装甲军各师随即联合装甲第48军各装甲师,继续向北追击,其最远的先头推进至贝尔果罗德,德军各部一面推进一面扫荡,势如破竹。
战事一直打到3月23日,受到初春融雪的泥泞影响,德军不得已而暂停了追击行动。至此,曼斯坦因反败为胜、扭转乾坤的第三次哈尔科夫会战结束!
战争结果根据德国公布的数据,从1943年2月底到3月,他们一共打死了40130名苏军,俘虏了12430人。击毁的苏军技术兵器,包括567辆坦克,1072门火炮。
根据俄罗斯于1993年发表的资料,苏军到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苏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和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6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但从一些零星的资料上来看,德国的损失也很严重。在技术兵器方面,党卫队装甲军在战斗结束时,该军可以使的坦克不到总数的40%,其中仅仅“德意志”师就损失了7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哈尔科夫反击战苏军3个集团军外加第4个集团军的一部,还有一个完整的坦克集群被德军歼灭。12个军或旅被击溃,52个师和旅从苏军指挥部的作战态势图上消失了,其中包括25个坦克旅。苏军在哈尔科夫附近已经没有了该可以称得上有战斗力的部队了,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中央方面军面临的被合围的危险,那里有整整5个集团军,如果被合围那将意味着苏军南翼战线的全面崩溃。
德军已经占领了别尔哥罗德,将据守在那里的苏军第69集团军击溃,这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心,这意味着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已经获得了进攻库尔斯克的前进基地,已经没有什么部队能阻挡德军了。被击溃的苏军第69集团军已经没有像样的作战力量了,他们没有一辆坦克,大炮只有100门,没有一个师的兵力超过1000人。以第340步兵师为例,这个12000人的师只剩下275人。
苏联的官方记录描述了哈尔科夫的惨败带来的巨大威胁:敌军向别尔哥罗德的推进,威胁到我中央方面军的整个后方。向库尔斯克的推进,再加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从奥廖尔突出部南面发起进攻,可能会导致大批我军部队被围。如果没有新锐部队投入,这种情况会非常严重。显然苏军最高统帅部也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他们将最后的预备队(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调上了前线,甚至连远在600英里外斯大林格勒修整的第64集团军也被命令立刻增援哈尔科夫,这个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损失严重,足见情况有多么危机。
幸运的是,德军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中央方面军的钳形攻势并没有发动,泥泞季节已经到来,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无法继续,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并没有协同作战的意思,理由是部队急需修整,无力执行这一攻势,最终苏军南翼的危机得以度过,库尔斯克突出部也得以保留。100天后德军才对这一突出部发起了攻势,但是形势已经大为不同,苏军的实力已经恢复,甚至更加强大,德军的攻势无疾而终。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1943年初的德国东线战场景象惨淡。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第6集团军被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组织的援救行动也没能成功。苏军利用这个有利的形势,对德军乌克兰集群进行穷追猛打,企图一鼓作气解决战争。
就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在不断进行迟滞作战的情况下,准备进行反击。反击的指挥者是德国最优秀的指挥官埃利希*冯*曼施坦因。
他曾经制订了入侵法国的战役计划,在侵苏战争中屡建奇功。因为他以少胜多,夺取了易守难攻的克里木半岛,获得了元帅军衔。现在,他负责乌克兰地区的德军军事指挥。
在当时,苏军的进攻十分凌厉,德军将它最精锐的三个党卫军师调来增援。由于时间紧迫,第一批援军在防御哈尔科夫时遭受了重大损失。党卫军指挥官豪塞尔违背希特勒的命令,将部队撤出哈尔科夫,哈尔科夫因此失守。
随之,撤退的德军将装甲部队集中起来,对尾追的苏军进行了反击。这就是后来被德国吹嘘的“北顿涅兹的奇迹”。猝不及防的苏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被迫撤出哈尔科夫,撤过了北顿涅兹河,双方以此重新构建了防线。
据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统计,在这次反击战中,他们共摧毁苏军坦克567辆,火炮1072门,还有超过一千门的反坦克炮。收复哈尔科夫的时候,还在拖拉机厂缴获了大批的部分完工的t-34坦克。同时,他们还打死40130名苏军,俘虏了12430名苏军。
从上面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苏军遭受了极为重大的打击。实际上,参与进攻的苏军四个集团军遭受了重创和歼灭,一时失去了战斗力。只是因为泥泞时期的到来,德军才终止了进攻。
这次战役,被很多人吹嘘为曼施坦因的杰作,但是,真实情况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这次战役成功的最大的原因是,德军投入了它最精锐的三个党卫军装甲师,警卫旗队师、帝国师和骷髅师。它们组成的党卫军装甲军是这次战役的主力。
在这次战役中,这些优秀的党卫军官兵,不但在战斗中浴血奋战,以少胜多,而且还审时度势,机断行事。在哈尔科夫防御战时,在即将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它们的指挥官敢于违抗希特勒死守的命令,撤出哈尔科夫。这一举动为曼施坦因保存了一支重要的力量,三个装甲师形成一个装甲铁拳,用以完成曼施坦因的设想。
而且,在当时的情况,并不是象有的人描述的那样,是曼施坦因胸有成竹的布置。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苏军离德军在第聂伯河上的重要桥梁只有一步之遥。如果苏军夺取了这些桥梁,德军会因为补给线被切断而崩溃。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前来增援的德军第15步兵师采取了一次冒险行动。他们直接坐火车冲过桥梁,杀入敌阵,击退了敌人,保证了后方补给线的安全。
可以说,是德军的主动精神,挽救了德军在乌克兰的局势,保证了曼施坦因反击的进行。尤其是这三个党卫军装甲师,他们是当时德军最精锐的师,所有的官兵都精中选优。是他们的牺牲换取了反击战的胜利。
在整个哈尔科夫之战中,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共阵亡、负伤或失踪365名军官,11154名士兵。这些经过严格选拔严格训练的官兵是无法弥补的。随后补充的兵员素质大大降低,使得部队的战斗力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后来的库尔斯克会战。
【资料来源】
《回忆与思考》苏 朱可夫元帅
《毕生的事业》苏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苏12卷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纳粹德国步兵上将蒂佩尔斯基希
《失去的胜利》 德 曼施坦因元帅
《坦克战》 德 梅林津
《黑色闪电》 美 哈特
《最后的胜利》 美 小乔治*尼佩等。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通知即删。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哈尔科夫反击战,对于苏军可以说是当头一棒。
军事上的损失是其次,关键在于发现德军仍然还有很强的作战能力。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第6集团军被苏军合围。
与此同时,苏军猛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其他部队,在1943年2月初攻破德军防线,占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及库尔斯克。然而,这里的德军战斗力很强,苏军持续进攻,伤亡很大,很多部队损失过半。
2月2日德国第6集团军投降,彻底被苏军歼灭,估计大约90,000人被俘。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以后,苏军士气高涨,趁势猛烈攻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及中央集团军群,试图扩大战果。
然而,此时苏军一线部队比较残破,很多步兵师只剩下1000多人,其余全部是补充的新兵。
这种情况下,2月1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决定发动一次诱敌深入的反攻,击溃苏军攻势。
当时曼施坦因得到了生力军,也就是敢赶到战场的武装党卫军及两个装甲军。
于是,哈尔科夫反击战爆发。
当时希勒特曾经和曼施坦因有过争执。希特勒要求曼施坦因立即收复哈尔科夫,后者认为如果不能重创苏军主力,即便收复哈尔科夫也是守不住的。
所以,他提出歼灭苏军主力的计划,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可。希特勒命令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4航空队给予支持,为此德军取得战略性的空中优势,为反攻提供了条件。
虽然苏德战争苏军有600万,德军只有300万。但苏军战斗力较低,而且战线过长。
所以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的兵力几乎是德军一倍,但局部战场德军占据绝对优势。
曼施坦因利用苏军占领哈尔科夫以后,战线过于靠前,兵力和补给线不稳定的缺点,迅速进行合围歼灭。
此战,苏军惨败,不但丢掉了哈尔科夫,更损失了52个师,10万大军。
德军仅仅伤亡1万多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