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为什么伐吴,真是给兄弟报仇吗?

当然不只是为兄弟报仇,刘备作为一名还算明智的统治者,岂能因私情而坏大事!

刘备有大野心,隆中对中,小亮已经给刘备指出了荆州,益州的重要性。失去了荆州的刘备又怎能不急!

再者,关羽作为刘备出生入死的重要将领,也不能太寒兄弟们的心。亦可作为一个好的借口攻取吴国!

虽然风险很大,但刘备也知自己年岁不多,再不进攻,可能一切就晚了,所以只能孤注一掷!

隆中对的战略,是欲取得天下,须跨荆益两州,待天下有变的时候,荆益各出一路兵来夺取中原。现在益州刚到手,荆州就丢了,一统天下的希望落空了。

所以刘备伐吴之行也是被逼无奈!

刘备伐吴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为什么伐吴,真是给兄弟报仇吗?

其实伐吴是蜀国的既定国策,不仅刘备想伐吴,诸葛亮也想伐吴,只是条件不允许而已。

诸葛亮给刘备弄的隆中对,策略是先占荆州,然后以荆州为跳板,向西攻占西蜀。占了西蜀之后,时机一到,一路攻击洛阳,一路攻击长安,把中原占了以后大军南下,再把孙吴灭了。

其实这个战略有个明显漏洞,就是怎么处理跟孙吴的关系。诸葛亮的策略是,联合孙吴,抗击曹操。但是孙吴不是傻逼,既然你刘备有这个野心,人家为啥要给你做嫁衣裳。等着你坐大做强,回来把人家灭了?给刘备是孙权,刘备这么干吗?



所以这个策略的关键是守住荆州,但是守住荆州就是跟孙吴为敌,卧床之塌,岂容他人酣睡,荆州就在孙吴家门口,谁能睡得着啊。所以毛主席说,隆中对的战略是错误的。

因此就在刘备开拓四川的时候,关羽就把荆州丢了,关羽的失误直接打乱了刘备的整体部署,因此刘备着手准备伐吴事宜。其实这是刘备集团大多数人的想法,诸葛亮本人也是同意刘备的战术的。没有了荆州,蜀人就出不了川,一切宏图霸业都无从谈起。

可惜的是,刘备失败了。蜀汉丢了整个荆州,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梦幻泡影。历史上川人出川能够打下江山的只有刘邦,具体执行人就是战神韩信。别人都不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比起韩信,绝对差好几条街。

如果刘备在西蜀站住脚,第一个收拾的绝对是孙权,而不是曹操,毕竟孙权比曹操好对付。刘伯承元帅说过,柿子就要拣软的捏。杀鸡就要用牛刀。

刘备伐吴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为什么伐吴,真是给兄弟报仇吗?

当然不只只是为了报仇,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荆州。

荆州对于蜀汉有多重要,从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可窥探一二。诸葛亮是这样评价荆州的:“荆州北据汉、 沔, 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 西通巴、 蜀, 此用武之国”“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首先可以看出荆州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次荆州的战略意义也十分重要,它的存在可以保证蜀汉出兵线路的多样性,使得曹魏两面受敌。隆中对对于蜀汉集团来说无异于是最高的指导纲领,无论是图谋荆州、连孙抗曹、占领益州都是一步步根据隆中对的描述来的。在诸葛亮的原本计划中,荆州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只困守益州的蜀汉是无力去争夺天下的。

那么关羽死后,刘备先称帝后伐吴这个动作就不仅仅是只为了与关羽的兄弟手足之情,更是要夺回荆州完成自己的战略目的,所以即使明知道这种行为破坏了孙刘联盟诸葛亮也没有阻止刘备,就是因为荆州的战略目的实在是太重要了 。

而这个时间点去伐吴也有借着哀兵必胜的想法去出战的,只是没想到后来的刘备遭遇了夷陵之败,最后黯然离世。而失去了荆州的蜀汉,即使有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能挽回最终被吞并的命运。

刘备伐吴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为什么伐吴,真是给兄弟报仇吗?

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登基,就开始筹备伐吴。这时,蜀汉朝堂上至丞相诸葛亮,下到将军赵云,都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征讨曹魏,和好孙吴。然而,刘备作为一言九鼎的皇帝,一意孤行,下令伐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听满朝文武的忠告呢?一定要讨伐东吴孙权呢?

个人认为刘备伐吴,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原因,分析如下。

主观原因: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

公元219年,孙权背盟,与徐晃联手夹击关羽,奇袭荆州。关羽进退失据,败走麦城,求援无果,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最终被杀。我们知道,关羽是蜀汉集团的二把手,坐镇荆州,可是现在却被东吴擒杀。刘备听到自己的得力助手被杀,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行动,忍气吞声。那样做,蜀汉就是一盘散沙,离心离德。《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而在演义中,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两人关系密不可分。刘备为了桃园结义之情,也不得不伐吴,为关羽报仇雪恨。在刘备准备就绪,伐吴前夕,桃园结义的三弟张飞又被手下范疆、张达所害,凶手逃到东吴。张飞的遇害,更加坚定了刘备伐吴的决心,谁也劝阻不了。孙权派出诸葛瑾前来议和,想要退还荆州,把孙尚香夫人送回刘备身边,再赔礼道歉,想要再次和好。

可是关羽和张飞已经死了,不能复生了,因此刘备是不会答应的,他和孙权两人之间,只能存活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刘备把诸葛瑾骂了一顿,还说道:“如果不是看在诸葛亮的份上,就可能先斩杀诸葛瑾。今天先把你放回去,说给孙权听,洗干净脖子等着吧。”诸葛瑾无奈,只能狼狈逃回江东,向孙权禀报。三国演义中描述如下:

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客观原因:刘备伐吴,是为了夺回荆州

关羽被东吴擒杀,蜀汉损失的不只是大将关羽,连荆州也丢失了。古代,对于一个势力 一个国家来说,地盘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有土地,才能有人种地,收获粮食,增强国力。增强了国力,才能养活更多的军队,再进行战争,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这样循环往复。

因此,刘备伐吴,名义上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夺取荆州。荆州在三国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有这几个好处,第一个是地处我国中部,交通便利,向北可以进攻曹魏控制的长安,洛阳等地。第二个是它又处于长江中游,可顺江而下,向南直达南京,还可以向西进入益州。第三个是当时的荆州地盘大、人口多、粮食多,在黄巾军时期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而且易守难攻。

荆州有以上这几个好处,凸显出荆州地理位置险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而“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做,“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容有失。

如果刘备伐吴,进展顺利,不只是夺回丢失的荆州,甚至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是很有可能的。战场上瞬息万变,什么情况发生都是很有可能的。刚开始,刘备大军气势正盛,进展顺利,胖揍了东吴一顿,当时东吴没有还手之力。可是在陆逊成为东吴统帅后,他观察地形,使用火攻,火烧刘备七十万大军。刘备兵败如山倒,只能带领残兵败将逃回白帝城。

总结:刘备伐吴,主要有两个原因,主观原因是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客观原因为刘备想要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从感性上来讲,刘备是为自己的二弟关羽报仇雪恨,为自己的得力干将报仇,也是为了增加团队凝聚力;从客观上说,刘备想要夺取荆州,想要夺回丢失的荆州,才孤注一掷,率倾国之兵,讨伐东吴。

不管是哪个原因,刘备登基为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不顾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为关羽报仇雪恨,可知刘备和关羽、张飞是有真感情的,不只是说说而已。

刘备伐吴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为什么伐吴,真是给兄弟报仇吗?

刘备为什么会伐吴?只是为给兄弟报仇吗?

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有所谓隆中之对,他的意思是:

(一)曹操不可与争锋;

(二)孙权可以联合而不可以吞并;

(三)只有荆州和益州是可以取为地盘的;

(四)如其取得了,到天下有事的时候,派一员上将,从襄阳出南阳一路以攻洛阳,而刘备自己带着益州的兵,去攻关中,如此,就“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了。

伐吴之役,《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和关羽、张飞是结义兄弟,他的出兵,是替义弟报仇,这固然是笑话,读史的人说他是忿兵,也不一定是真相。刘备能做一番事业,意志必定坚定,理智必定细密,断不会轻易动于感情。况且感情应是动于当时,时间稍久,感情就渐渐衰退,理智就渐渐清醒了。关羽败于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征吴,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章武元年,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距离关羽的失败已经一年半了,还有轻动于感情么?

然则刘备到底为什么要去征吴?可能是这个理由,大约自揣兵力,取中原不足,而取荆州则以为有余。当时赵云劝他,说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伐吴之后,兵连祸结,必非一时能解,就没有余力再图北方了。这句话,刘备不以为然,所以不肯听赵云的。而他的不以为然,并不是甘心兵连祸结,和吴人旷日持久,而是自以为借此事号领大军,可一举而夺取荆州。殊不知吴蜀的兵力,本在伯仲之间,曹操之前打孙权都没占到便宜,刘备哪能轻易胜吴。刘备一意孤行,再加之不谙兵法,转致猇亭的大败。

刘备伐吴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为什么伐吴,真是给兄弟报仇吗?

几个回答都很详细,我就不细说了,一个是重情义,一个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果不占据荆州,隆中对没有实现的可能,刘备也老了,打曹操肯定打不过,只能想办法把荆州的一部分拿回来,而且,汉中之战,刘备大胜,也有点膨胀的感觉。总之,主要是不打荆州,复兴汉室没有希望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