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紫禁城会那么“矮”?

为什么紫禁城会那么矮?

紫禁城并不矮,是由于周围的高楼大厦林立把它比得矮下去了!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理论著述中描述欧洲封建统治阶级的失落。其中举到过这样的例子,就是因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建立的豪华大厦高高地隆起在城市的天际线,把封建的城堡、封建统治阶级的宫殿比了下去,这直接造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心理的失落,所以他们要拼死遏制、镇压资产阶级。

在北京也一样,想想当年规划作为皇城的时候,周围的四合院儿,无论什么样的巨商大贾,还是王公贵胄都必须用一水儿的灰瓦灰墙,道理何在呢?就是用你的灰色调儿来衬托皇宫的金碧辉煌,气派森严。我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不知道当年明清当朝者是怎么样的规定的?皇宫之外的四合院儿的高矮尺寸是怎样的限制?但是一定会有。即便是灰色的房子,也不可能允许你建的高度超过皇宫。设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城圈范围内,在这样众多的灰墙灰瓦的小房子的衬托下,皇宫给人的感觉是个什么样?那可是金黄的琉璃瓦,粉红高大的宫墙。该是多么的壮观气派!从气势上突出皇家的威严,统治者的至高无上。哪怕是今天,尽管周围高楼林立,你如果登上景山的至高点,通过万春亭向南看去,在晴朗阳光的映衬下,琉璃瓦折射的阳光炫人的双眼,依然能被那森严的皇宫气派所折服。

你说的“紫禁城显得很矮”也是成立的。就是因为周遭高大的房子太多了。从这角度来说,我朝在最初做北京的规划时,的确是有失误的。否定了梁思成的规划理念。梁思成认为,北京是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应该发展工业,把北京建设成美国华盛顿式的风景优美、宁静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心。他参照日本对北京的规划,描述了皇宫、城墙、牌楼在夕阳下优美的景色。为此他四处游说、讲利害关系。他设想:“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文化馆或小型图书馆、博物馆、茶点铺;护城河可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如果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将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 留,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和徐会长曾经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梁思成当年要求把北京城完整保护下来,在北京西边今天的万寿路一带再建立新北京。就像一个扁担挑着新旧两个北京。在新北京没有任何历史羁绊,可以尽情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建设全新的世界上最时髦的的建筑和旧的京城形成对比。因为印度在这方面就有先例,人家有一个新德里、旧德里,把新旧两个城区可以区别开来。梁思成曾有过痛心疾首的豪赌:扬言如果拆除北京旧城墙,他要从城墙上跳下去。被劝阻后仍然为拆毁旧城墙和古建筑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但是,当年政治左右了城市规划,理念上不一样,据说有什么“不能脱离群众”的问题,要深入扎根群众当中。新的所有的东西都融入了旧北京城里。北京就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样紫禁城就变矮了。

附录:百度《新德里》段落: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新德里相比于1947年独立时的新德里,在城市建筑和面貌上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里鲜有高楼大厦,很多房子,不论是殖民时代保留下来的高级花园别墅,还是普通民居,大多保持着原样。这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或许是发展滞后的一个表现。但我以为,这正是新德里的吸引人之处——你在这里能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变迁。

对于一个来自北京的人来说,很难不将新德里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北京做比较。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正大刀阔斧地进行着“新北京新奥运”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试图向世人展示一个全新的北京。在以现代化发展的名目下,北京的旧城基本上被蚕食得所剩无几。

在新德里,我和很多印度知识分子聊天,他们认为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印度做得比中国好很多。

为什么紫禁城会那么“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紫禁城并不矮。

认为紫禁城矮,主要犯了这几个错误:

第一,用教堂、清真寺、高塔和紫禁城相比。

欧洲和美洲古代又一些很高的教堂或者高塔。

比如比萨斜塔高度为50米,圣彼得大教堂外穹顶高度42米。

但这些建筑物和紫禁城是不同的,不能这样类比。

如果是高塔,萨沙我们南京的报恩寺塔高度78.2米,比比萨斜塔还高。

但这种宝塔不会长期住人,也不可能作为宫殿使用,不是一回事。

至于教堂或者清真寺较高,主要是有装饰的尖顶或者穹顶,没有实际的作用。

比如钟塔90米的巴黎圣母院,主殿其实只有32.5米高度。

第二,用城堡和紫禁城相比。

城堡虽然和紫禁城的功能接近,但性质完全不同。

城堡的作用首先是防御,所以多建立在山地上,装备特殊的高墙和高底座,完全是为了军事作战。

然而,城堡实际上住不了多少人。

欧洲很大的城堡,驻守的士兵不过几十人而已,而紫荆城的太监就有3000人。

而紫禁城其实只是一连串的宫殿,本身并不存在防御作用,也不需要防御,当然不需要修建的很高。

因为修建的很高或者在山地修建,难度是很大的。

比如德国新天鹅堡,修建于19世纪后期,但花费巨资和20多年时间,也没有修建完毕。

而新天鹅堡只是一座城堡,而庞大的故宫建筑群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只用了14年。

不能相比。

第三,用近代宫殿和紫禁城相比。

其实欧洲古代城堡都不高,而紫禁城的太和殿并不矮,本身就有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通高35.05米。

同时代的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的高度同太和殿差不多。

相反,欧洲有些19世纪末、20世纪建造的宫殿,因为建造技术有很大提高,所以高度较高,不能说明什么。

为什么紫禁城会那么“矮”?

紫禁城不矮啊

为什么紫禁城会那么“矮”?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古代建筑始终缺乏真正有效的防火措施,即使是现代高层建筑灭火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屋脊上放置鸱尾这样的防雷构件作用有限 (避雷针都是建国后才加上去的)。使用耐火瓦片和漆料以及在房屋周围布置铜缸储水,相对庞大的建筑单体而言都是杯水车薪。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宫殿王府到民居城池都是大火小火不断。

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为什么紫禁城会那么“矮”?

谢谢邀请,

紫禁城“矮”?那只是因为你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在600年前的时期,这就是摩天大楼的高度。

在古代如果能修筑10米高的城墙,那已经是非常高的建筑了,特别是由于皇家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建筑规格,在当时它的建筑在京城是首屈一指的。我们现在登上景山,从景山的角度往紫禁城看,依然能看得出皇家气派的巍峨耸立,典雅大气的皇陵建筑,无与伦比,所以在当时的历史眼光上看,600年前,紫禁城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和规模,也是凝结着当时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那个时期,他不仅是城市的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中心,它的建筑体现的不仅是巍峨和庄重,更体现的是权势和尊严。所以在过去紫禁城不仅不会不“矮”,而且还是非常宏伟高大的建筑,你现在走到午门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所以说他矮,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在的水泥森林过多,见惯了高楼大厦,所以我们又反过去,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这样的比喻来形容紫禁城是不恰当的。

为什么紫禁城会那么“矮”?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古代建筑始终缺乏真正有效的防火措施,即使是现代高层建筑灭火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屋脊上放置鸱尾这样的防雷构件作用有限 (避雷针都是建国后才加上去的)。使用耐火瓦片和漆料以及在房屋周围布置铜缸储水,相对庞大的建筑单体而言都是杯水车薪。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宫殿王府到民居城池也是大小火不断。

历经雷劈、大火重建之后,不仅规模因为木材匮乏而缩减。也是真的烧怕了,为了避免一座建筑着火殃及周围,连流行了上千年的大殿连廊都没了,房子之间都保持礼貌的距离,结果就是连皇帝都只能忍着风吹日晒前来上班。

但皇帝是真的不想住高一点吗

为了突出宏伟高大的感觉,故宫主要的大殿都垫在好几层基座上,甚至把汉白玉雕刻成云彩的样子,仿佛着房子高到要上天——然而没有安全电梯啊!如此令人感到舒适且放心乘坐的发明要到十九世纪中叶才会出现。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和坤宁宫本是帝后寝宫,就是因为太大而且要上很多级台阶太不方便(虽然基础已经比太和殿矮多了),宁可搬到旁边的养心殿和其他小宫殿也不愿意住在这里。

因此像凡尔赛宫、白金汉宫、克林姆林宫这样二三层的宫殿其实主要空间集中在高大的二层,其他层多为服务配套用房。以至于中世纪的城堡、日本天守、布达拉宫这些防御要塞性质的建筑在住惯了单层合院大别墅的中国古代的王公贵胄看来简直就是刚需限价廉租房,要不是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当地的皇族也不会愿意住,有条件都搬进更低密度的宫殿去了。

于是乎宁愿在故宫后面景山顶上造个亭子,也决不在宫里修多层的宅院,地皮足够,国力强盛,大饼能摊多大就摊多大。就算有畅音阁、雨花阁这样二层以上建筑,也基本不是生活功能(戏楼子修高了主要是用于声学效果,并为一些戏码提供吊威亚等现场特效)。

虽然都是凤毛麟角,但古代却有留存下来的多层木构建筑(超级欧皇命),也不乏激起人的猜想,假如在紫禁城修一座很高的宫殿会是什么结果呢——

所以紫禁城会那么矮是因为宫殿是给人住的,是需要舒适度的。

在古代,除了宗教制为了造神秘观感而建造的高层建筑(很大程度上这么高是无法利用的)。其他如高层住宅都是给穷人住的(如罗马因苏拉公寓),因为并没有现代电梯、供排水系统。真正富人大都是住占地面积更广的低层别墅。

而宫殿也正是这一思想的极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