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时期,为何只有张作霖搞出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民国四大兵工厂,最大的就是东北兵工厂,可是命运也是最坎坷。
这四大兵工厂,分别是东北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在抗战爆发之前,这几个厂的规模都很大,东北兵工厂工人最多达到2.5万,太原兵工厂工人最多1.5万,巩县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工人都在数千之数。
东北兵工厂大门
可见,东北兵工厂的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几个小兄弟,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兵工厂。
东北兵工厂不同时期采用的厂徽标志
然而,这个民国兵工老大,遭遇却也是最坎坷的。因为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战火所至,其余几家兵工厂都进行了搬迁,哪怕机器,人员损失损失再大,却总能绝处逢生,另起炉灶,重续香火。
比如太原兵工厂,虽然大部分机器丢了,但是也抢运出少部分机器,可以继续生产军火打日寇,还有一小部分工人,加入了八路军的军工队伍,为我军的兵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汉阳和巩县兵工厂内迁建厂,合二为一,成为大后方军工的重要厂家。
而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全盘落在了日本手里,更不用说东北兵工厂了,所有的机器,所有的工人,所有的库存军火,都被日军所拥有,然后日军又用这里生产的军火,去进行更大的侵略战争。。。真是可恶!
看一下当年日军占领东北兵工厂的缴获,你就知道当年日军强取的这个大礼包有多大了:
步枪15万支;
子弹300万发;
迫击炮600门;
迫击炮弹40万发;
山炮,野炮,重炮 250门;
上述炮的炮弹 10万余发;
火药成品 40万磅,约等于19万公斤;
除此之外,当时的东北兵工厂,更是拥有制造105毫米,150毫米重炮的能力,拥有自己制造优质枪管钢的能力。
也就是说,依靠东北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东北兵工厂完全可以做到这边铁矿石进厂,那边枪炮出厂。
所以,日本拿到这份大礼包,简直是心花怒放啊,又进行了一番扩充,到了1937年,达到了3万工人的规模!
就这样,在日军的掠夺统治之下,东北兵工厂成为日军重要的武器生产厂。
由于规模太大,名声在外,所以,为了削减日军战争实力,1944年的时候,美军出动轰炸机群,对东北兵工厂进行了两次轰炸,东北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受到重创。
日本人于是想把东北兵工厂的生产能力进行疏散,从大工厂变成许多小工厂,然而还没来得及实施,苏联红军打过来了!
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打跑了关东军!
可是,苏联撤退的时候,又把东北兵工厂的许多好机器拆走打包,还有许多生产原料,运回苏联了,说要补偿他们的损失。
这就是东北兵工厂的遭遇,被日本抢占了一回,被美国轰炸了一回,被苏联掠夺了一回,真是多灾多难,窝囊到家了!
那么,张作霖当年是怎样建立起这个号称东亚最大的兵工厂的呢?
这个,就要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说起。民国年间,军阀林立,大军阀小军阀和诗人一样多。此话怎讲?各领风骚三五年嘛!
当年的大小军阀,军费来源主要是各种租税,只要有地盘,土地可以收田租,道路可以收商税。支出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养兵发军饷,第二就是买军火。
长期买军火,军阀们就算有矿也觉得贵。于是,纷纷开建兵工厂,来造枪造炮造子弹。因为只要造出军火,不但自己能用,还能卖给别人赚取利润,何乐而不为?
当年社会环境如此。乱世之中,只要家里有点钱的地主们,都会想方设法买些枪弹,用来看家护院。所以,只要造出军火,价格合适,销路那是刚需。
所以,张作霖搞兵工厂,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看住东北这摊家业。你算算,东北军几十万人,就算每个士兵每年实弹训练打10发子弹,那加起来也是个很大的数字。更何况还要准备军阀混战抢地盘呢,那需求,几仓库都不够!
张作霖在1919年的时候,正式将东三省纳入囊中,就从这年开始,张作霖想着自己办军火。
于是,他利用清朝留下的工业设施,奉天造币厂的基础,在附近另外划出1800亩地,用来建设兵工厂,旁边划出800亩地,成立工程处,开始建造火药厂,枪厂,枪弹厂。
刚开始,不得其门,工程进展很慢。这年秋天,张作霖任命原军械厂厂长陶治平为兵工厂总办,此人是个工程人才,建厂房,买设备,一口气把枪厂,枪弹厂,炮厂三个厂都搞起来了。当时这几个厂聘请丹麦公司承建,洋人还派出技师在厂,负责安装设备,建厂经费都来自于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经费很充裕。
就在兵工厂刚刚起步的时候,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的奉系被直系击败,败回东三省老家。年轻的张学良此时已经是奉系的旅长,对于现代武器的重要性,已经深有体会。于是他对父亲张作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大力发展现代兵工制造能力,造出先进装备。
张作霖深以为然,自此之后,对于兵工厂的财力支持更是毫不吝惜。他斥巨资引进外国专家,来源有俄,日,奥,德,瑞典等等,尽皆重用!
不但如此,对于中方人员,张作霖也是出手就是壕!有一次,忽然有人通知弹药厂和枪弹厂负责人叶禾和吴伯琴去见大帅张作霖,二人心里不安,心想莫非是大帅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不满意?
谁知见到张作霖之后,张作霖一番言语抚慰,勉励二人好好干,临走各送了一张五万元支票!
张作霖如此慷慨,下面的人自然努力,兵工厂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1923年的时候,韩麟春担任总办,为时一年,其后杨宇霆继之。
韩麟春
杨宇霆此人搞工业很有一手。他看到兵工厂里洋人很多,华人很少,于是定下章程,培养华人人才。
他设立了兵工小学和兵工学校,规定学员分为初中,高中,专门三部,初中毕业,进厂担任三等技手,服务三年;高中毕业,进厂为练习生,可升一等技手;专门部毕业等于大学毕业,可以担任一等技手或者技士。
如此施行数年,兵工厂聘用的外国技师就逐年减少,而华人技师就逐渐增加了。等于给厂子建立了人才造血机能,可以源源不断产生专门人才。
在杨宇霆手里,兵工厂取得了极大发展,增建了枪厂和轻机枪厂,已经拥有8000多部机器,规模已经跃升为全国第一兵工厂。此时,兵工厂厂区长达2.5公里,宽达1公里,已经拥有生产150毫米口径重炮的能力。
杨宇霆
仅仅1926年,兵工厂就可以月产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
杨宇霆足智多谋,号称小诸葛,只是过于自大,在张作霖皇姑屯身死之后,企图夺权,被张学良解决掉了。
杨宇霆之后,张学良又委派臧式毅管兵工厂,直到九一八事件发生。
以上就是张作霖一手创办东北兵工厂的过程。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军阀混战时期,为何只有张作霖搞出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张作霖主政东北时,在东北建设了东三省兵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多个军工厂。其中东三省兵工厂更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鼎盛时每月可生产步枪4000支,机枪100多挺,各类子弹1500万发,火炮10多门,大小炮弹15000发,炸药100多吨。正是靠着旗下各兵工厂所生产的武器,张作霖的奉军才成为当时军阀中火炮最多的一支部队。
而张作霖能在军阀混战时期建设出这么一个大型军工厂,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张作霖有野心
1919年张作霖就开始筹建东三省兵工厂,到1922年初步建成。此后张作霖又在德国、日本购买了大批机械设备,对东三省兵工厂进行扩建。到1928年,扩建工作基本完成,此时的东三省兵工厂拥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炼钢厂、火药厂等十几个分厂,规模庞大,种类齐全。张作霖能花大量的资金和9年时间去建设兵工厂,和他的野心有很大的关系。
军阀混战时期,有些军阀只知道搜刮地皮,吃喝玩乐。像湖北督军王占元就只知道敛财,结果克扣部下军饷太厉害,引发了兵变,最后不得不黯然下野。而张作霖是一个比较有野心的军阀,他从一个师长慢慢爬到了东三省的最高统治者。
不过张作霖对此并不满足,他一直有意入主中原,控制北洋政权。为此张作霖一直在积极加强自己的实力。而要加强实力就需要武器,当然各家军阀获得武器的方法并不一样。有些人是靠买武器,有些人则想到了买之外还需要自己造,张作霖就属于后者。所以他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代价去做这件事。
二、张作霖有其自身的有利条件
当然,和张作霖有一样想法的人并不少。像吴佩孚得到巩县兵工厂以后,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其扩建。还是阎锡山在山西也建设了一个规模颇大的太原兵工厂。而张作霖能做的比他们更好,是因为其自身的条件比较好。
张作霖占据的东北地处一隅,这就避免了被卷入战乱,也没有更换领导人,所以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而一些原本规模不错的兵工厂则因为战火被削弱不少。像巩县兵工厂地处河南,而河南境内屡次发生军阀混战。因为统治者几次易主,巩县兵工厂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些军阀在占据巩县兵工厂以后,就开始拆除设备将其运回自己根据地,更加阻碍了兵工厂的建设。
此外张作霖和日本人关系密切,在建设兵工厂时日本给予了很大的助力。比如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大炮,很多就是仿造日本的。没有日本的支持,张作霖的军工业发展的不会如此之快。
因此综合看,张作霖能把东三省兵工厂建设成当时国内最大的一个,和他自己有野心分不开,和其有利条件也有密切关系,缺一不可。
军阀混战时期,为何只有张作霖搞出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以当时民国军阀的处境来说,奉军压力最大,野心也最大,这些因素都导致张作霖必须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张作霖深知枪杆子出政权这个道理,因此,张作霖对军火这件事一支很看重。
张作霖为何要大力搞兵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达成对华武器禁售的协议,从1918年到1928年这十年,是中国军工发展缓慢的十年,能够偷偷摸摸的购买一些武器就很不容易了,更别提自主研发创造了。
但是日本一向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国家,尽管西方国家一再强调禁止武器售华,日本想要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偷偷摸摸的出售军火给北洋军阀。
1918年北洋政府购买了大量的日本军火,准备用来武装自己的军队,结果皖系的徐树铮伙同奉系的杨宇霆在秦皇岛把这批军火给劫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这么多先进的武器,张作霖心里自然是乐开了花,当即武装了一批部队,奉系能够快速发展,跟这一批军火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此后,随着张作霖还从日本处购买很多军火,因为日本要规避直接对华武器输出,真正到达张作霖手里的军火数量并不多。
1921年时,张作霖就有打造奉系军工的打算,因此将奉天机器局改称奉天军械厂,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作霖被直系打个半死,奉军也被彻底撵出关内,而这离不开直系背后汉阳兵工厂生产的军火,使张作霖意识到,奉系想要长远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军工生产体系。
以第一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整军经武开始,东北兵工厂的建设走上了日程,可以说,张作霖要搞兵工厂,很大程度上迫于东北的外部压力,既有沙俄虎视眈眈,又有日本步步蚕食,参加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张作霖,深知东北是怎样的处境,想要在夹缝中生产,就要到关内占据更大的后方,而当时的东北,如果失去日本人的帮助,别说入关,自保都苦难!
张作霖搞出的兵工厂实力如何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张作霖父子先后创办了大量的军工企业,围绕东三省兵工厂,开办了航空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一系列的企业,从1925年杨宇霆担任总办期间东三省兵工厂更是得以快速发展,到九一八事变之前,拥有上万台机械设备,2.5万余工人。
当然东三省兵工厂并不能完全代表东北军工,围绕东三省兵工厂,张氏父子创办了很多相关军事工业,总结起来就是种类多、涵盖广、规模大、设备新、技术强。
跟国内的汉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这些老牌兵工厂相比,东北兵工厂起步较晚,但是后发制人,最后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兵工厂,也足以说明张作霖对军工的重视。
东三省兵工厂能够快速崛起离不开东北经济实力雄厚。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尤其是关内,相互征伐,民不聊生,东北虽然在晚清时期治安不好,经过张作霖多年治理东北社会安定。由闯关东现象涌入的难民为东北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个时期日本在东北建立很多企业,大大促进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有了经济上的支持,就差技术上的引进了,当时日本人对张作霖建立兵工厂这件事也是积极支持的,日本人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使得兵工厂能够快速发展,一跃超过国内的其他兵工厂。
日本人之所以会支持张作霖,从根本上来说,张作霖本身就是日本扶持下的军阀,张作霖是日本在华的利益代理人,日本帮助张作霖扩张地盘,张作霖为日本提供更多的利益。
正因为如此,威为了规避禁止供给中国武器协定,日本政府决定帮助张作霖建立军工产生,使得张作霖在国内的军阀混战中能够有更大的作为。
当然,即使东北兵工厂引进了大量的生产线,但也并不完全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能力,只能进行仿制,在选择仿制武器时,日本积极要求引进日式武器,原因就是引进的生产线必须由外国技师来管理,日本为了控制东三省兵工厂的技术垄断,因此积极推广其设备,可以说,外表看起来十分牛叉的东北兵工厂,只要日本将技师一撤,就彻底瘫痪了,说到底还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东北改旗易帜后,张学良听从老蒋罢兵息争的建议,主动削减兵工厂的经费,并且大量生产民用设备,兵工厂的发展趋于停滞,直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兵工厂后,迫于日本对武器的紧缺,开始大力发展东三省兵工厂。
军阀混战时期,为何只有张作霖搞出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有钱。
兵工厂是非常烧钱的。
尤其想要大规模生产武器,必须购买的大量的加工机器和相关材料。
这玩意,绝对是一掷千金,普通军阀承受不了。
但张作霖是当时中国最强的军阀,控制东北三省多年,又占据华北几省,没有一个军阀能够比他强。
所以,张作霖很有钱。
这里不说建厂的惊人投入,仅仅请外国技师就花费巨大。
据统计,张作霖兵工厂雇佣的1516名技师中,大部分技术人才都来自英国、瑞典、丹麦、德国、俄国这些军事工业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很高的薪水。
张作霖从不节省这笔钱,因为他们掌握着生产技术。
整个工程是用钱堆出来的:沈阳兵工厂是当时中国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军火产量全国第一,兵工厂职工最多时达到了36000人。沈阳兵工厂设有无烟药、制枪、制炮、炮弹等各种制造厂,并有热电厂、炼钢厂、机器厂等各类附属厂矿企业,此外,兵工厂内的各种机械设备、精密仪器一应俱全,仅机床就达到了近万台,其中有些精密设备连日本人都眼红。
一说,张作霖这10多年建设兵工厂,花费了高达2亿多银元的巨资,也算用尽权利了。
第二,环境好。
东北三省被张作霖经营的很好,境内没有大规模的战乱。
从1921年到1931年时间,除了郭松龄叛军逼近沈阳以外,沈阳兵工厂没有受到过威胁,而且东北的局势稳定。
这样一来,兵工厂才能长足的发展。
而以四川兵工厂为例,由于战乱来说,每个军阀败退之前都会放火烧毁兵工厂,不留给敌人,最终就是一塌糊涂。
在1921年,沈阳兵工厂仅能生产少量子弹,以及修理损坏步枪。
而到了1930年,兵工厂可年产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余支,机关枪1000挺以上,一个月即可装备一个整编师。下属的迫击炮厂,每月可制造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
这是稳定发展的好处。
第三,有列强的支持。
也许大家不知道,从1919年到1929年,列强为了停止中国内战,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
在1925年之前,禁运还是很严格的,导致武器价格奇高:在1920年的青岛,一颗步枪子弹卖到了1元,折合海关白银0.63两;在1924年的上海,一支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150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所以,张作霖发展兵工厂,如果不得到列强支持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认为,张作霖建立兵工厂是依靠日本人。其实,日本人并不愿意张作霖变得很强大,这样就难以控制,所以就军工方面帮助有限。
张作霖以发展工业为名,绕过武器禁运,购买了大量的军工设备。
同张作霖合作的国家很多,包括德国、法国、捷克等。
这些人以工业机器为名,将大量军工机器运到东北,给予张作霖极大帮助:据齐锡生估计,1928年这个厂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一半:步枪80000杆、机关枪70-80挺,而炮的生产能力王铁汉估计有300尊——比关内的总和还要多,还是唯一一个能造出迫击炮的工厂。
可惜,再好的兵工厂,也要人来运营。
九一八期间,小六子不战而逃,将沈阳兵工厂整个送给日寇:当时日本占领沈阳后就缴获了10万余支步枪,手枪6万余支,仓库里成堆的炮弹和子弹有数百万发,成堆的大炮连炮衣都没有褪下。
日军还缴获各式机关枪2500余挺,迫击炮厂损失各式迫击炮2300余门,东北航空处损失的300架飞机比国民政府全部飞机的总和都多,张作霖购买的数十辆M-18以及美国版的FT-17坦克几乎全被日军缴获或摧毁。这些损失的装备之后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利器!
军阀混战时期,为何只有张作霖搞出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旁边都是强敌,不建怎么行?苏联和日本都是工业强国,老张必须建,所以说他有魄力也有远见,兵工也是其立足的根本!东三省兵工厂始建于1919 年,是在原奉天军械厂基础上扩建而成,后来老张还弄了奉天迫击炮厂,其始建于1922 年10 月,张作霖聘用英国人沙敦利用奉天占地50 多亩的北大营陆军第27 师修械司及医院旧址,设置厂房,从事迫击炮制造。
1926 年6 月,张作霖任命李宜春为厂长,沙敦为总工程师,共同掌管全厂的行政和技术工作。工厂下设工务科、总务科、材料科、会计科、兵器科五个科,炮厂、炮弹厂、装药厂、翻砂厂四个工厂和卫兵一队。除以上机构,厂内还设有木工、油漆和医务所。全厂职工达到1400 多人。在沙敦时期,每年经费预算约为78 万元。1926 年,李宜春接任厂长后,常年经费达到130 万元。新旧两厂合并后,每年经费增至260 万元。1928 年,张学良对军队进行缩编,迫击炮厂的经费削至每年100 万元。
从1922-1928 年该厂所用经费近千万元。 奉天迫击炮厂为制造迫击炮、迫击炮弹及其附属品的军工企业。其产品为:82 毫米迫击炮、82 毫米迫击炮弹、82 毫米迫击炮驮鞍及附属品,150 毫米迫击炮、150 毫米迫击炮弹、150 毫米迫击炮车、150 毫米迫击炮弹药车。在沙敦的主持下,从1922 年开始制造迫击炮,比上海和汉阳兵工厂早一至二年,造出的炮为英国斯托克斯式,后来国内其他厂的炮多属82 毫米口径,该厂出品的炮兼具82 毫米和150 毫米两种口径。此炮为滑膛炮,以炮尾底钣及两足支地,炮弹自炮口装入,因击针击发底火而射出。构造简单,重量较轻,运动方便,适于在各种地形上战斗。
其初速小,射角在45 度以上,弹道变曲,主要用于歼灭遮蔽物后的目标和摧毁野战防御工事。迫击炮厂制造的82 迫击炮经过三次改良,1922 年生产的称为11 年式,1924 年生产的称13 年式,1926 年生产的称15 年式;经过改良的82 迫击炮一个比一个性能好,操作灵敏,在第三次改良时,还制出可拆可装的炮车和水陆兼用的驮鞍。150 迫击炮也经过两次改良,老式为11 年式,新式为16 年式;新式性能良好,不仅射程远,威力大,每门炮还随带炮车1 辆,弹药车1 辆,每辆弹药车可载10 发炮弹,炮车和弹药车使用方便,节省人力。炮弹及其他附属品、备份件也都经过改良,更符合兵器原理,适合军用。奉天迫击炮厂初时产量不大,工厂规模扩大后产量增长,正常情况下,每月可制造迫击炮80 门,炮弹4 万发。使奉军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在战争中发挥巨大的威力。1929 年5月,张学良将奉天迫击炮厂更名为辽宁迫击炮厂。 工厂的规模逐渐扩大,厂房增多,设备也不断增进和完善。拥有车床、刨床等各种金属切削机械298 台,锻压设备14 台,翻砂用机械70 多台,制暖气炉片机械四部,风扇机九部,水泵五台,空气压缩机三台,各种检验设备300 余种,地磅、天平等度量衡器50 余种。
军阀混战时期,为何只有张作霖搞出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首先张作霖主观意是否愿想建设兵工厂,第二个问题则是,张作霖是否有能力建设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张作霖自身是有建设属于自己兵工厂的野心的。不同于民国时期大多数“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视军阀,1917年,驱逐段芝贵,独掌奉天、黑龙江、吉林三省军政事务,成为东三省统治者后,张作霖并不满足,他野心勃勃的意图逐鹿中原,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张作霖但是显然,作为逐鹿中原的根本,军队的军火,也就是武器弹药成为张作霖最大的桎梏。此时的张作霖与多数其他军阀一样,麾下军队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军火都来自于外购。
而外购军火,一来价格昂贵,而且补充不及时,二来在战时也有存在被对手切断供应的危险,十分容易受制于人,这显然是张作霖不能容忍的。因此,极具魄力的张作霖决定在奉天建立属于自己的兵工厂。
1919年,在奉天军械厂的基础上,张作霖创办了东北兵工厂。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兵工厂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巅峰时的东北兵工厂建有八个分厂、四个处和17个单位。它拥有上万台各类机械,25000余名工人,占地3200余亩,能够制造几乎当时中国陆军装备的所有种类枪支弹药。正是依仗东北兵工厂,东北军成为当时中国军阀部队中装备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军阀部队。
东北军装备的兵工厂制造的大炮那么,张作霖是怎么从无到有,仅用10年的时间,就将东北兵工厂建设成当时中国最大兵工厂的呢?
第一,重视人才。兵工厂作为现代化工厂,掌握技术的人才才是第一位的。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张作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首先为兵工厂选择了最优秀的领导人:他先后委任陶冶平、韩麟春、杨宇霆主持东北兵工厂工作,而这三个人则用事实表明,他们无愧于张作霖的信任。
杨宇霆剧照而对于兵工厂最重要的技术人员,由于当时中国并没有专门培养兵工人员的技校,东三省兵工厂专门设立了属于自己的兵工学校,并分为初中、高中、专门三部,采用三三制,一边进行专业教育,一边进行工厂实习。
通过这种最为科学的方式,兵工学校为兵工厂培育了一大批专门技术人才。同时,兵工厂还设立了科学研究会,加强科研和技术攻关工作。比如枪筒钢最先是由外国进口,但是经过兵工厂科技人员的研究攻关之后,最终攻克了枪筒钢的技术,替代了价格昂贵的进口钢,改由厂内自己提供。
日军占领东北后获得的兵工厂武器同时,兵工厂也培养了一大批既掌握技术,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为难得的是,虽然兵工厂也聘请了一大批外籍科技人员,但兵工厂并没有完全依赖他们,而是不停的培育属于自己的人才。也因此,在外籍技师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兵工厂的技术却不断进步。
第二,舍得花钱。现在实业工厂,尤其是重工业的建设,几乎就是在烧钱,兵工厂也不例外。中国大多数军阀并没有设立自己的兵工厂,除了技术门槛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既不舍得"烧"“,也烧”不起这个钱。
张作霖而张作霖却并非如此,在发展兵工厂方面,张作霖不遗余力的给予了兵工厂百分之百的支持。例如在杨宇霆担任兵工厂督办期间,无论是兵工厂想怎么扩充,需要花多少钱,张作霖都一律支持。
因为兵工厂花钱太厉害,甚至曾将主持东北财务工作的王永江气走。但张作霖依然不改其志,对于杨宇霆扩展兵工厂的行为继续大力支持,从中也可看出张作霖的魄力和远见。
杨宇霆第三,积极开拓材料来源,用国产代替进口。作为兵工厂,除了资金和技术,最受制约的就是原材料的来源了,同时,这也是最容易受到列强控制和要挟的方面。因此,东三省兵工厂竭尽全力的在国内选取可供替代的供应商。
例如兵工厂使用量极大的生铁,原本来自日本控制的煤铁公司供应,后来就用民办的大冶铁矿代替;兵工厂原来是用的燃料是由日本控制的千金寨煤矿提供,随后则采用西安八大壕煤矿产品来代替。其如硝石、硫磺、铜等诸多原材料,都尽可能的选取国内产品,在这种努力之下,兵工厂不但大规模的降低了原材料价格,也使得东北兵工厂不再受制于人。
东北兵工厂正是得益于张作霖会用人,敢用人,重视人才,舍得花钱,同时经营有方。最终,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将东北兵工厂经营建设成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也使得东北军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军阀部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