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后的重型坦克中是哪一款?为什么?
现在已经很少用到重型坦克这个词了,现在主流的主战坦克基本上重量没有低于50吨的,一贯不大喜欢重型坦克的中国军队其99改的重量也达到了55吨。所以说重型坦克是上一个时代的叫法,是过去式了。
99G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重型坦克重42~8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52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其特点是火炮口径大,炮管长,攻击力大。重型坦克的装甲很厚,重量大,移动缓慢。最轻的重型坦克重约36吨(法国B1重型坦克),与较重的中型坦克相当,而最重的鼠式超重型坦克重达188吨。
从时间上看另外根据服役情况,我认为英国的“征服者”重型坦克应该是坦克发展史上最后的重型坦克,一些仅建成试验车或没有服役的重型坦克不算。
征服者重型坦克
征服者重型坦克是英国在1952年开始研制,并于1956年进入部队服役,共生产了200辆。二战胜利后的1945年苏联在柏林广场阅兵,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式上的斯大林3号(IS—3)给西方国家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被称为“IS-3冲击”。为了对抗苏联IS-3重型坦克,英国启动研制重型坦克,征服者重型坦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研制出来的。
征服者重型坦克全重65吨,发动机功率810马力,最大速度34千米/小时,主武器为L1A1或L1A2型120毫米膛线炮1门,全车装甲最厚处达340毫米,最薄的顶部和后部也有51毫米。征服者重型坦克的生产从1956年到1958年,共生产了200辆,其中包括一辆装甲救援车。
征服者重型坦克于1966年退役,总共就在部队服役了七年。之所以很快退役主要还是重型坦克的传统缺点:
一、机动性每小时最大34千米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坦克注重的是闪击战,要快,再加上最大190千米的行程,确实不怎么实用。
二、战略运输的问题在现在看来六十多吨的坦克一抓一大把运输好像不成问题,但在那个年代不行,普通桥梁根本承受不住那么大的重量。即便是现在坦克的运输机动也要规划路线,并不是所有的桥梁都能承受那么大的重量。
三、价格征服者坦克由于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导致采购单价很高,这个在资料当中没有找到其具体的价格只是说采购价格昂贵。另外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导致可靠性降低。
还有一款重型坦克苏联的T10重型坦克,从1948年研制1954年开始装备部队,但1957年就停产了,三年时间生产了8000辆T10坦克,并且其服役时间超长直到1993年才全部退役。但在装备起始装备时间上早于征服者,故而才将征服者坦克算作最后一款重型坦克。
WZ111坦克车体
另外中国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研制过一款重型坦克WZ111重49吨,但由于技术难度过大无法克服,仅造了车体项目就下马了。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后的重型坦克中是哪一款?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今天的所有主战坦克,都是重型坦克。
二战时期的的中型坦克T34才30多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型。
而德国最著名的二战重型坦克虎式,也不过57吨。
而今天美军的M1A2 SEPv2主战坦克,重量为65吨。
我国的99式坦克,也超过55吨。
按照这个标准,今天的主战坦克都是重型坦克。
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重型坦克,美国就是M26潘兴坦克。
M26潘兴坦克的重量是42吨,配备90毫米主炮,装甲厚度为140毫米。
客观来看,M26潘兴坦克是可以同虎式坦克对抗的重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M26潘兴坦克总共生产了1,436辆,其中310辆部署至战场。
因为出现的太迟,坦克起到的作用有限。
到了朝鲜战争期间,M26潘兴坦克开始参战。
到1950年底运至韩国战场的M26共有309辆。
事实证明,M26潘兴坦克的火力和防御都很强悍,是美军攻守的战术核心。
尤其对于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的T34,M26潘兴坦克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朝鲜战争后,美国重型坦克几乎就终止了。所有M26坦克运往日本报废。
为啥,因为新一代的主战坦克重量比以往还大。
M48巴顿坦克就有50吨以上的重量,超过了M26潘兴。
美国在战后,唯一的成功重型坦克型号是M103。
但M103重型坦克在50年代初研究成功,制造了300多辆,重量高达58吨以上。
但是,该坦克并不成功。
它使用120毫米口径线膛炮,导致必须由两个装填手负责装弹,加上炮手和车长,一个炮塔就必须挤着4个人。
它极为笨拙,时速只有30多公里,越野能力差。
它重量太大,一旦瘫痪,当时美军的战地维护车辆都没法拖走这样重的坦克。
火力虽然强大,但120毫米口径线膛炮在当年缺乏优秀火控系统,所以高射程的优势无法发挥。
而且,由于使用了很多新技术,坦克造价奇高,在50年代就高达30万美元,超过20年后20多万美元的M60坦克。
在进行了一些改进后,在1956年,有的300辆T43E1有80辆进入了陆军服役,220辆被海军陆战队接收,用来支援步兵。
然而,M103还是被认为不实用,技术已经过时,很快被淘汰。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后的重型坦克中是哪一款?为什么?
喜欢汽车的朋友不会不知道汽车中的贵族保时捷,而世界上最后重型坦克就是该公司和克虏伯联合打造的,型号为鼠式八号坦克,它是坦克中的巨无霸,可谓是空前绝后。
克虏伯是德国制造业巨头,如果你不知道它,一定知道克虏伯大炮,它在19世纪可是神一样的存在。
克虏伯大炮有效射程能达到19公里,在3000米内能击穿65毫米厚的钢板。克虏伯因此举世闻名,所向披靡。
所以说它们联手打造的坦克,应该是不同凡响的。说起这款世界上最重的坦克,它的来历也不寻常。
一战后,德国经济陷入困境,濒临崩溃,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每况愈下。
狂人希特勒利用德国人的不满,提出了重振德意志口号,因此忽悠了很多德国人,终于窃取了国家权力,打算发动战争,称霸欧洲。
希特勒也不是神仙,要想在欧洲称霸必须打破《凡尔赛条约》限制,快马加鞭扩充军备,研制新式武器。
但德国的工业产能有限,生产什么武器都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不是盲目的。
说穿了就是兜里没有那么多钱,他们研发和制造武器,都是实用性的、有针对性的。
比如英国最先进的飞机是什么款式,他们就制造出比英国这款飞机性能更好的飞机;法国最好的军舰是什么,他们就造出比那款军舰更好一点的军舰。总而言之,德国要跟这些国家打仗,制造出的武器一定要更胜一筹,打起仗来才能有绝对取胜的把握。
当时德国的情报部门在1938年向希特勒报告,说苏联正在制造一种非常神秘的坦克,这种坦克超越了德国目前服役的所有的坦克,重量也是世界第一,是重达100多吨是德军PzkwIV坦克 重量的五倍还多,被称为“陆地巡洋舰”。
情报部门的报告深深刺激了希特勒,他立即把德国最权威的坦克设计师教授叫到办公室,下令他进行重型坦克的研制开发,希特勒特别强调开发出的坦克不仅防护性要非常好,进攻性也要非常强,能装备最先进的大炮,重量一定要超过苏联的所谓陆地巡洋舰,同时命令克虏伯公司全力配合。
1941年,设计师们正式接到了元首交给的光荣任务,开始了重型坦克的研发,拟定的目标就是重量在110吨到150、170吨之间。为了迷惑苏联人,跟苏联交战的时候能出其不意,所以他们刻意把这款坦克叫做“鼠式八号坦克”,意思是外形非常小,重量也不大。
1942年3月,保时捷车厂收到订单,要求开始制作这种新款重量在100吨以上的鼠式坦克。
又过了不久,德国陆军武器局又提出建议,要求新式坦克载弹量载弹量应该达到100发以上,坦克重量不能低于180吨。
应该说德国人的办事效率太慢了,第二年冬天承载着希特勒希望的鼠式坦克才终于问世了,它在试验跑道上进行了首次行驶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不过这只是台“样车”,炮塔还没有铸造,放上去的是50多吨水泥炮塔。
1944年1月10日,该样车被运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试验场,开始进一步实验,运行情况良好,大致令人满意。
不过这款新式坦克的速度实在不敢叫人恭维,最高时速才25公里,正常时速只有20公里。
但希特勒不管这些,因为当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经陷入被动,亟需一款新式武器来振作士气,所以他下令必须在1944年6月之前把这款坦克造出来。
可是越急越不出汗,这款坦克由于重量太大,制造难度太高,直到1944年10月,才造出了两辆坦克,而且试验的时候曲轴有出现故障。
仔细检查后发现,原因是发动机和传动轴不匹配,等到造出合适的发动机,已经是半年以后了,然而这时离德国战败也不远了,所以这款坦克终究没有能批量生产,更谈不上服役了。
这款巨无霸坦克的体长为12.14米,宽6.7米,高3.66米,自重达188吨,能坐六个人。
配备的火力:1门128毫米KwK 44 L/L55火炮,一门75毫米KwK 44 L/36.5同轴副炮,全身的装甲最薄的65毫米,最厚部分240毫米。
这么重的家伙履带窄了承受不了,所以它的履带宽1100毫米,
驱动轮只能在车的的后方,由电机驱动。
这么重的车,尽管采用了大功率发动机,爬坡时速只有13公里,可以说是蜗牛速度,跟不上战场节奏,只能说不好看,也不能用。
因此说,即使德国当时没有投降,这款坦克投入实战的可能也不大。
因为后来苏军攻占了这个鼠式坦克的试验场之后,虽然坦克已经被德国人事先自毁,但苏联人看到依旧非常吃惊,感兴趣,他们如获至宝带回去研究,但研究来研究去,觉得这款坦克不靠谱,并没有进行生产,而是把它送到了博物馆。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后的重型坦克中是哪一款?为什么?
如果说坦克发展史上最后一款被研制出来的重型坦克,那么应该属于是前苏联时期的is-8重型坦克。当时is-8重型坦克被设计出来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为T-54/55坦克提供远距火力支援和充当阵地突破战车,虽然后来苏联也研制了像是279工程、770工程之类的重型坦克,但由于重量太大、结构复杂、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原因而最终未能定型投产。
但随着坦克发展的不同,到了1960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便下令停止一切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所以截止目前为止is-8重型坦克是最后火力最强,装甲防护最好,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坦克。
is-8重型坦克大约生产了3000辆,从1954年开始在苏军服役,1993年is-8重型坦克从俄军装备序列中除名。在长达40年的服役期间中,is-8重型坦克从未向外国出口。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后的重型坦克中是哪一款?为什么?
二战后破甲弹横行,这种炮弹不需要很高的初速,因此发射时不需要很高的膛压,普通步兵都能很方便的携带使用。这种炮弹接触装甲以后,空心装药战斗部激发会形成高温高速金属射流,穿甲深度很大,传统的匀制钢装甲几乎没有抵抗之力。坦克设计人员牺牲了机动性并用高昂的成本代价换来的厚重装甲直接成为笑话,因此靠防护吃饭的重型坦克一夜之间成为裸奔的胖子。
因此在1956年前后,英美的最后一代重型坦克几乎没有大规模制造就草草收场,并且都在1970年到来之前退役。苏联也在1960年放弃了重型坦克的研制,最后一代重型坦克t10系列生产了近3000辆,在苏军中长期作为二线储备车,最终在1993年全部退役。论时间线,t10m应该是最后的重型坦克,也许你现在在乌克兰战场仍能看到它。经过了轻装甲裸奔坦克这条邪教路线之后,间隙装甲,复合装甲使得坦克的防护性能终于能够经受住破甲弹的考验。
接下来就是装甲防护机动性能更加均衡的中型坦克发展来的主战坦克的时代。现代主战坦克论重量比前辈的重型坦克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矛和甲的对抗还在继续,面对现代战场更加严酷的生存考验,也许各国孵化了很久仍未出阁的第四代坦克能告诉我们答案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后的重型坦克中是哪一款?为什么?
重型坦克、中型坦克和轻型坦克是二战时期的一种划分标准。
由于二战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行坦克战的战争,各国的军人们对于坦克的特性掌握得还不是很好。大家一般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机动灵活、动如脱兔的轻型坦克好呢?还是坚如磐石、四平八稳的重型坦克更胜一筹,抑或是走中庸路线的中型坦克更适合战争的需要。
没有办法,很多大国只好是每种坦克都造一点,是骡子是马拉到战场遛遛就知道了。
经过战争的检验,世界各国都取得了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坦克这种东西,应该是机动性、防护能力与火力完美结合的产物,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哪个方面是短腿都会吃大亏的。
比如轻型坦克机动性无与伦比,但是防护能力太差,只要被打中就肯定玩完,因此肯定不行。
再比如重型坦克,虽然装甲坚固,皮糙肉厚,抗打击能力超强,一般火力也不弱,但是机动性太差了也很麻烦。路上有个沟有个坎它就过不去,寻常的桥梁也经受不起它的重量,这样一来,重型坦克也是不行的。
中型坦克一般能够把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兼顾得差不多,所以中型坦克渐渐地成为了坦克的主流。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什么重型、轻型坦克的划分逐渐退出了舞台,“主战坦克”这个名称慢慢走红。主战坦克就是把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都兼顾到的现代坦克。
由于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发动机的性能越来越好,所以主战坦克也就越造越大,像美国的M-1A2,英国的“挑战者”都是六七十吨的大家伙,比二战时期的很多重型坦克都要重得多。但是这些坦克依然保持着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协调发展的特点。这是二战时期的重型坦克远远不能相比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