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瞎猫碰上死耗子,糊涂皇帝瞎指挥,却意外打了个大胜仗。
说实话,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很多地方甚至令人无语,最后赢的也莫名其妙。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
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帝头疼死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皇帝,竟然亲自指挥明军作战,大败蒙古铁骑,取得了一场大捷,使得蒙古几十年都不敢进入明朝腹地。
公元1517年,明武宗在宫中百无聊赖,于是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带上亲信,玩起了他最喜欢的微服私访。
朝中大臣毛纪等人闻讯急忙前来劝阻,说辞一点新意也没有,又是希望他赶紧回宫,以免发生意外伤了龙体。
这些话明武宗早已听麻木了,他直接无视了朝臣的谏言,一路飞奔来到居庸关下,明摆了打算出关。
关外可就是抵御蒙古铁骑的战区了,此时的明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皇帝一旦出关,那可谓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好在巡关御史张钦早已得到朝中急报,提前派人封闭居庸关,硬是不让明武宗出关。
无奈之下,明武宗只得打道回府。因为他太了解这些文臣了,这些人根本不怕他这个皇帝,他也拿这些文臣一点办法也没有。
就在所有人都为此松了口气的时候,谁也没料到,明武宗竟然杀了个回马枪。
仅仅过了几日,他故技重施,再次扮作平民,再次来到居庸关下。
这次,不知道明武宗用了什么办法,竟然瞒过了朝臣们的眼睛,成功出居庸关,到达了宣府。
接着,他摇身一变,重新换回了皇帝的身份,接着他便以皇帝的身份下了一道命令:让谷大用镇守居庸关,禁止一切朝臣出关。
那么,明武宗如此执着地想要出居庸关,到底是想做什么呢?
很快,人们便得到了答案,他要和蒙古铁骑打一场硬碰硬的仗,这一战的主帅不是别人,正是明武宗自己。
接下来,明武宗接连下了两道命令。
其一,下旨运送100万两银钱到前线。
其二,下旨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运送银钱还能理解,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一般只要打打仗,都要先发些钱鼓舞士气,这样胜算会大一些。
但是皇帝给自己封官,这套路就看不懂了。
这里先放下暂且不说,后面会做分析的。
总之,这仗还没开始打,明武宗的一番操作就已经让人心里犯嘀咕了。
接下来,因为在宣府并没有看到敌军的影子,于是明武宗前往了更靠近前线的阳和,在这里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身份,指挥即将到来的整场战斗。
明武宗兴冲冲地跑前线来找仗打,那么真的有敌军吗?还是说这只是他搞出的一场闹剧?
数日之后,答案揭晓。
蒙古鞑靼部落的小王子率领5万蒙古铁骑南下,目标直指宣府地区。
明武宗听到消息后兴奋不已,而他身边的人都吓坏了,就连江彬都看得出来明军没有胜算,劝说明武宗不要以身犯险。
这江彬好歹当了多年边将,对于双方战力差距很清楚。这一战,双方兵力相差太远了,而且明军还是以步兵为主,根本不是5万蒙古铁骑的对手。
然而明武宗根本不听劝,就在阳和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首先,他让大同总兵王勋,率军北上,迎战蒙古骑兵。
接着,他命令辽东参将萧滓驻守聚落堡,宣府游击将军时春驻守天城,延绥参将杭雄驻守阳和,副总兵朱峦驻守平虏,游击将军周政驻守威武。
各军必须于10日内到达指定地点,等待进一步命令。
这命令简直离谱,对付5万蒙古铁骑,就算出动5万明军都不是对手,王勋手上就不足一万人马,主动挑战蒙古铁骑根本就是送死。
也不知道为何,蒙古小王子竟然临时改变了行进路线,正好撞上了王勋的部队。
不过,王勋运气不错,当他迎上蒙古骑兵的时候,刚好起了大雾,蒙古军队无法探知明军的人数。
在他们看来,既然对方敢主动迎战,少说也要有三五万人马才对,因此蒙古人打得很谨慎,双方一直没有大规模交战。
等打了一整天仗,蒙古小王子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对方只是小股部队罢了。
然而为时已晚,王勋已经趁着夜色率军撤退了,就他手上这点人,能拖延5万蒙古骑兵一整天已经是奇迹了,此时撤退完全可以向皇帝交差了。
而王勋这一退,便退到了应州城里。他准备凭借应州城的城防来抵挡蒙古骑兵的进攻,毕竟骑兵不擅长攻城是常识。
而此时城中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应该在平虏的副总兵朱峦,多一个人协同防守,王勋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
骑兵果然行动迅速,不出一日,蒙古铁骑便来到了应州城下。
应州之战最关键的一仗就此拉开帷幕。
蒙古军队稍作休整,便开始准备攻城。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先发起进攻的却是明军。
原来,明武宗见蒙古骑兵急攻应州城,于是调遣各路明军四面出击,目标直指应州城下的蒙古军队。
由于各路军队距离应州城远近不同,且各部队间缺乏协同作战,导致各路明军是陆续到达的,先到的便先开始执行明武宗的命令。
应州城中的王勋一看援军到了,也趁机出击打了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捞到一些好处后赶紧撤回城中。
当时的情况,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明军这边由于各位将领没有从属关系,因此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反观蒙古军队,在小王子的指挥下,行动有序。
加上蒙古军队在兵力上占绝优势,又有骑兵的机动性,慢慢地便占据了战场的优势。
换做平时,明军早撤了。奈何这次皇帝就在不远处督战,谁敢退?
自己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朝廷有奖赏,一旦当了逃兵,那必然连累自己的家人。
于是,明军将领虽然不情愿,却依然在执行明武宗的命令,全力围攻蒙古军队。
不过,他们都已经对胜利不抱希望了,只想能多杀几个敌人,这样死了也不亏。
在阳和城内,江彬也在劝明武宗赶紧撤到后方。
身为武将,他很明白,明军已经毫无胜算,全灭是迟早的事情。等蒙古骑兵腾出手来,皇帝就危险了。
然而明武宗就是不退,并表示山人自有妙计。
很快,江彬知道明武宗的底气来自哪里了。
原来,明武宗还是有常识的,他知道前线明军人手不足,于是让他们想办法拖住蒙古骑兵,同时密令张永等宦官率领京城禁军前来增援。
明武宗集结人马,带上援军,亲自前往战场,也就是所谓的御驾亲征。
蒙古军队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了,结果突然杀出这么一股援军,战场局势瞬间转变,这下该蒙古人担心自己的安全了。
但是此行,小王子还没有捞到好处,不愿意轻易退却。他决定搏一搏,万一打赢了,关外的财物任他取。如果打败了,到时候再撤退也不迟。
可惜,他低估了御驾亲征的效果,在得知皇帝亲临战场与众将士一同作战后,明军士气高涨,个个都想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下。
其结果就是,蒙古铁骑被打得抱头鼠窜,小王子无奈之下,只能率军撤退。
至此,应州之战结束,明军一雪前耻,大败蒙古精锐铁骑,堪称大捷。此后几十年,蒙古都不敢再大军进犯了。
不过,这一战明军赢得确实有些匪夷所思,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令人感到奇怪或者无语的地方。
首先,明武宗两次想要出居庸关,然后提前调兵遣将,就好像他能未卜先知知道蒙古小王子会来袭一样。
而且他要王勋前去迎击蒙古军队的时候,恰好小王子临时改变行军路线,他再次未卜先知。
要说这是运气吧,那这运气好得也太离谱了。
还有,明武宗为何要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呢?
难道他真的是戏文看多了,以为边将都喜欢搞“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自然不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应该是明武宗在打情报战。
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明朝当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机构——锦衣卫。
提起锦衣卫,人们总没什么好印象,觉得这个机构就不该存在。
其实锦衣卫是好是坏,主要看管事之人怎么用他。而锦衣卫很重要的一个职能便是刺探情报。
当时的锦衣卫是由江彬管理,江彬这人抛开人品不说,能力肯定是有的。好歹他在边军混到了中层将领的位置。
而他能有后来那么高的地位,全靠讨好明武宗。既然明武宗想要打这么一仗,江彬能不用心准备此事?
以他的聪明,必然早早的派锦衣卫潜入蒙古部落刺探情报,而蒙古小王子的军队里,极有可能混入了锦衣卫的人。
所以,明武宗才能对蒙古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是临时改道他都能提前知晓。
而明武宗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则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蒙古人探知到自己的所在,全力来抓自己。
当然,以明武宗的糊涂,此举很可能是江彬提议的,毕竟最担心皇帝安危的其实就是他这种靠皇帝得势的人了。
虽说在情报战方面,明朝完胜,但是在指挥作战方面,明武宗真的是瞎指挥,这仗能打到最后,太靠运气了。
先是让王勋率部迎战蒙古军队,就王勋那点人,上去不是送死吗?就算想诱敌深入,你好歹先安排好埋伏呀?
要不是当时起雾,王勋的部队就白白交代掉了。要说起雾这种事情也在明武宗的算计之内,我是打死也不信的。这纯粹是运气好。
再看看那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增援应州城的明军,就知道明武宗的指挥有多业余了,明显缺乏统一调度。
明军本来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各自为战,能称道援军到来真的是奇迹了。
再来说说最后的御驾亲征,这简直就是在赌运气,赢了,也就只是赶走了蒙古军队罢了,输了,那皇帝可就交代在这里了。
到时候明朝内部大乱,蒙古军队趁机长驱直入四处劫掠,后果不堪设想。
也幸亏他运气好打赢了,不然他怕是要被后人骂一辈子了。
那么,明武宗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呢?因为他歪打正着,作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亲临前线,甚至还御驾亲征。
前提已经提到过了,皇帝就在前线,使得将士们不敢不用命,即使是死也要坚决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才使得蒙古军队被拖在应州城多日,为援军到来进行决战创造了条件。
而后来的明武宗御驾亲征,直接进入战场更是使得将士们为之疯狂。
他们不得不疯狂,别人家皇帝御驾亲征,那是做做样子,在军队最后方呆着看戏,
这位明武宗干脆直接带人冲入战场中,据说他还亲手击杀一名敌人。
皇帝都不要命了,他手下这些将士能怎么办?自然是拼命杀敌护驾了。
他们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有护驾之功,到时候朝廷会封赏他们的家人。
如果他们护驾不利,一旦明武宗出事,在场的人都要判死罪,还会连累家人。
横竖都是死,自然是选择战死了。
反观蒙古军队这边,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打仗的,他们的目标是劫掠财物,因为草原上物资过于贫瘠,什么都缺,不定期劫掠就活不下去了。
加上蒙古小王子他爹达延可汗靠武力让大部分蒙古部落臣服,因此他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强大。
如果这五万铁骑全打没了,那么他的统治地位也岌岌可危了,所以蒙古小王子不敢拼命。
蒙古军队压根就没想过要和明军拼命,他们只是想要赶跑明军,然后满载而归罢了。
一边悍不畏死,另一边不想徒增伤亡,这仗打到一定程度,蒙古小王子觉得无利可图,自然就退兵了。
可以说,这一战能打赢,明武宗只不过是瞎猫遇到死耗子,歪打正着罢了。
然而,事情到了这里还没结束,还有更魔幻的一幕等待上映。
因为明武宗命令谷大用不让朝臣们出居庸关,使得这整场大捷与那些文臣们没有一点关系,全是皇帝和武将的功劳。
虽然明朝重文抑武没有宋朝那么厉害,但是文臣的地位明显比武将高也是事实。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就越来越弱,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这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一次,却没有文臣们什么事,他们自然不乐意了。
甚至有人担心这是武将势力要抬头的征兆,必须严肃处理,不能给武将们机会。
所以,当明武宗在宣府犒赏三军,顺带搞了个轰轰烈烈的阅兵式后,在京城等待着他的并非群臣祝贺、百姓欢呼的喜气景象。
事实上,就在明武宗回到京城后不久,便有流言传开了,说此次明军并非大胜而是大败,皇帝这是死要面子才对外吹嘘打了胜仗。
气得明武宗又是数日不上朝。
而更令人无语的是,这群文臣们在《明实录》里写道:明军斩杀蒙古军队16人,己方阵亡52人,重伤563人,暗示明军输了。
这一仗打下来,双方投入的兵力至少有10万人,就算是村子里打架,10万人也不会就这点伤亡吧?
战死上千,重伤几千至上万才正常。
很明显,明武宗被这群文臣给黑了,而且黑得很彻底。
奈何,明武宗这人虽然糊涂,但是也算是个厚道人,他并没有拿这群文臣怎么样。如果换成朱元璋,怕是又要搞出几大案来方肯罢休了。
整场应州大捷,之所以处处透露着奇怪,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太多的意外,而最大的变数便是明武宗本人。
正因为他外行指挥内行,加上他情报工作又做得好,使得明军的表现时好时坏,令人看不透。再加上明武宗运气不错,又歪打正着御驾亲征,最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大捷。
也是这一战,确保了明朝边疆大体上的安定,蒙古骑兵虽然偶有劫掠,但是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而且不敢深入明朝腹地。因此,此战能获胜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天佑大明的体现。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明朝的正德皇帝是明朝历史上一系列堪称“奇葩”的皇帝之一,但是这位皇帝“奇葩”的地方不在于荒淫无道,而是他沉迷于游猎和微服出行。
有明一朝,皇帝经常和臣子对着干,儒家要求的“圣王之道”对一个以凡人之身享有无限权势和富贵的皇帝来说,太过于遥不可及。
(正德皇帝的画像)
作为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正德皇帝,他是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明孝宗的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不到一岁就被立为了皇太子,仅有的一个竞争者,他的同母弟还早夭了。
等于说,正德皇帝是命中注定的下一届天子。
明孝宗对他极为宠爱,从小几乎是让他随心所欲的在宫里面蹦跶,而且还把太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对于太子天性喜好骑射,也大为支持。
“孝宗甚钟爱之,有所游幸,必从行,有所见必随事启迪,为学之暇,或闻其颇好骑射……弗之禁也。”可以说,明孝宗是一个好爸爸的典范。
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大的正德皇帝,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性,怎么高兴怎么来,绝不会屈服于大臣的逼迫和念叨,而且因为明孝宗的教育和放任,他的天性也得到了极好的培养,聪明、张狂、大胆,有自己的抱负和目标,且作为一个纵情声色的人却也拥有着为了实现目标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心里也有一个效仿高祖、成祖御驾亲征,统一天下,平定边患的梦想。而且还打算付诸实践。
如果把正德皇帝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家庭教育极其成功的典范。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德皇帝第二次偷溜出居庸关,到宣州巡幸的计划终于成功,正当此时,五万蒙古骑兵集结,目标是大同,正德皇帝主动领兵迎战,最终打退了蒙古兵。
这一场发生在应州的明蒙遭遇战,被称为应州大捷。
然而,史书以及后世却对这场称之为“大捷”的战争颇有微词,认为是名不副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应州大捷中蒙军的军力分布)
1、战果与宣称的“大捷”并不相匹配。《武宗实录》中记载: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这种战果对于史书上时常可见动辄上万的死伤来说,实在有点过于少了。
且与史书记载中应州大捷的“烈度”并不太相符。
此役中,明蒙两军之间至少发生了6次战斗,且在两次战斗的战况据说还相当激烈,战斗的时间也很长,达到了6个时辰,还出现了“乘舆几陷”这种的描述。
“乘舆”就是皇帝的座驾。
连皇帝的座驾都差点儿失陷,可见当时情况确实万分危急,差一点怕就是另一个“土木堡之变”。
也无怪那些朝堂上的臣子们一个个忧心忡忡。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影视剧中的应州大捷)
1、明朝中期,明蒙之间的战争就是这么奇葩。
这个时间段的战争大部分时候死伤和斩虏首的数目都比较少。
比如《宪宗实录》中就记载了成化六年的一场与蒙战争:
时飞尘四起,炮声震天,宁围亦解,钺与宁下官军死者四百七十六人,伤者六百五十九人,斩虏首仅十二级。成化二十一年又有史料记载:
斩虏首一十五级,得虏马九十六,而官军阵亡者四十二,被伤者一百五十九。这主要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蒙古是骑兵,主要目的是劫掠而不是占领,所以往往是掠之则走,触之即退,实在不得以,遇上了打个遭遇战就拍马撤走。
这个时间段的明朝虽然处于守势,且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蒙古此时也没有再次大规模用兵入主中原的实力和想法,所以还是以寇边和劫掠为主。
抢一把就跑,这也是中原王朝与周遭的常态。
2、蒙军战略目标没有实现。
从土木堡之变这个当头暴击之后,明朝就仿佛被打折了膝盖骨,由明初的时候主动出击安定北境到之后的消极固守。
可以说,从土木堡之后,明朝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管是精神还是武力。
而蒙古的实力却在缓慢地恢复,尤其是蒙古史上的中兴之主达延汗正好就处于这个时代。
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且还稳定了统治后,蒙古实力大增,他开始把目光从蒙古内部转向了有着无尽财富的中土。
于是,就开始了对明朝北境的侵扰。
(明朝大同府)
这个侵扰就恰好在弘治到正德两朝期间。从一开始派遣使者要求通商逼贡,到后来不耐烦明朝对于贡使的严格限制,开始试探着侵扰明朝,等到发现明朝外强中干,于是,弘治一朝的末期,达延汗的侵扰已经成为了年年都会发生的事。
《治世余闻录》中记载:
去年差了三千余人进贡,止准一半,阻回一半,都生歹心有,小王子死生定了,今再差四千人进贡,若都准了便罢,若只准一二千呵,也不进贡,都生起歹心了。王子那时也主张不得,你也难怪我们。所以正德皇帝一朝的时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边防压力,而与此同时的是什么呢?是不堪一击的明军实力。
正德五年(1510年)刘六、刘七在北直隶发动反叛的时候,京师里面号称精锐的军队却对这支乌合之众的叛军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情况引起了正德皇帝的警觉。
以上两个大背景是正德皇帝屡屡巡边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御驾亲临这种方式,破除陈腐、低效而难以撼动的旧有军制,重新操练军队,提升战力,以稳固边防和统治。
(影视剧中的少年正德)
所以“应州大捷”至少在这里有了两个突出的作用:
1、至少暂时遏制了蒙古对明朝边境的侵扰。
《明史》中明确记载:
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另有《名山藏》对“应州大捷”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对其评价和《明史》差不多。
是后虏虽岁犯边,然罕大入。其他的史书中也大多对“应州大捷”有积极一面的评价,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应州大捷”后蒙古对明朝的侵扰确实少了。
后来嘉靖一朝,文官已经彻底把正德一朝的豹房势力打压下去,从而对“应州大捷”多有非议的时候,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
可见确有其事,无法抹除。
2、明朝的军事实力在此期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正德一朝是明朝军事实力比较强的一个时期,他好骑射,重武功,亲自督练军队,奔走千余里巡视边境,客观上来说,使得明朝的武备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武宗实录》中有详细记载:
“近年以来,虏酋犯顺,屡害地方,且承平日久,诚恐四方兵戎废弛,其辽东、宣府、大同……甘肃尤为要甚,今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帅六军随布人马,或攻或守……使率各路人马剪削……”这个威武大将军朱寿就是正德皇帝给自己起的别名和封的官职。在朝臣极力反对正德皇帝御驾亲征的情况下,正德皇帝用这样一种说掩饰已经等于真身上阵,说不是掩饰又确实另外做了一件马甲,可以说做戏做全套。
如果给明军的战斗力用图来表示,那么正德皇帝期间处于一个很明显的从低谷往上攀爬的曲线。
2、“应州大捷”并没有打击到蒙古,蒙古的撤退是因为内乱。后世认为“应州大捷”被夸大作用了。
这个主要是因为达延汗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应州之战”的时候突然间去世了。
所以,难免会让人以为蒙古之所以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偃旗息鼓,不再大规模侵扰明朝边境,是因为作为统治者的达延汗在这一年去世了。
达延汗的死因,不管是中原的史料还是蒙古的史料都没有记载,作为中兴之主的达延汗突然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内乱,但是实际上,根据蒙古史料的记载,达延汗去世之后,统治者的更迭还算平稳,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变故。
而此时,“应州大捷”时蒙古的军队也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蒙古此后再也没有大规模侵扰的现象更可能的原因是蒙古发现明朝的军力上升了。
劫掠得来的战利品与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入不敷出。
3、虽称“大捷”,封赏却太过。这也是当时以及后世的人对“应州大捷”颇有非议的重要原因。
并不是特别大的功劳,但因为担了一个御驾亲征的名头,大肆封赏,实在太过。
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说:
“自古赏功之滥,未有如此役者”。章潢甚至在《图书编》中认为“应州大捷”的冒功滥赏给后世添加了许多的弊端:
正德年间,军功冒滥,其弊有三,奏带越额也,纪验失实也,选法变乱也。实际上这次大规模封赏主要有两点让人诟病:
1、正德皇帝给自己的马甲封赏违背了礼制。
前面说了,正德皇帝因为朝臣不让他以自己的名义御驾亲征,怕有“英宗旧事”,所以就搞了一个威武大将军朱寿的“马甲”。
众所周知,正德皇帝是一个爱玩、玩得很投入的皇帝,面对这样一个能够显示自己武功成就的功劳,肯定要大大的显摆一把。
所以他在给“应州大捷”封赏的时候,把“朱寿”加封为镇国公,不但有封号,还有岁禄。
正德皇帝的封号和爵位与明朝时的开国功臣徐达差不多,可见,正德皇帝对自己在武功这方面的评价和自许确实很高。
这个惊天动地的做法,颠覆了儒家礼制,导致被群臣“泣谏”,但是正德皇帝如果听劝就不是正德皇帝了,所以,封赏的圣旨还是如期下达。
(应州应县辽制木塔上由明武宗亲自题写的匾额)
2、文臣武将全都封赏。
在正德一朝,是明朝少有的武将与文臣势力有一定抗衡能力的时期。
政出豹房,为了平衡豹房与文臣的关系,正德皇帝干脆不管文臣还是豹房出身全都一概大肆封赏。
然而,文臣这一边对于正德皇帝不尊礼制,更重要的是倚重武将和宦官的事实极其不满,所以出现了文官群体“辞赏”的现象。
比如,当时的大学时杨廷和就辞赏赐和封荫,但是正德皇帝都不允许。
皇帝嘛,雷霆雨露都是君恩,赏赐给你就受了。
就是这么个意思。文官的辞赏也不了了之。
但是,文官们的不满却保留了下来,到了嘉靖皇帝上位,因为他不是正德皇帝的儿子,而只是堂弟,所以一即位就发动了“大礼议事件”,给朝堂来了一次清洗。
这其中就有针对豹房势力的清算。之后,正德一朝的影响力逐渐消失,对正德皇帝的评价也一降再降。
(影视剧中的搞笑版正德皇帝)
不管怎么说,史实是难以抹煞的。
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亲征考》中这样记载到:
“天子御甲胄统六师者,自高、文、宣、英、武凡五庙,而出塞者七,平内乱者者三”。1517年,正德皇帝御驾亲征北境,是明朝的皇帝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算上这一次,明朝皇帝总共有7次御驾亲征,而正德皇帝一朝还平定了3次内乱。
正德皇帝的庙号是武宗,能用武宗做庙号的皇帝都在军事上成就比较大,比如历史上的唐武宗、元武宗等皇帝。
明武宗这个庙号也充分说明,即便是后世对正德皇帝的评价多有贬低,但是其武功上的成就却也难以抹煞。
所以“应州大捷”并不奇怪,联系前因后果,会发现“应州大捷”是在正德皇帝亲自统领下的一次大练兵,恢复了明朝的一部分军事实力,从而使得明朝的北境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宁。
这就是“应州大捷”的最大作用。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1517年的一天晚上,有一个昏君他偷偷带俩人骑马溜出皇宫玩,谁知道他去了边关。然后正好碰见敌人入侵,然后他调集军队和敌人厮杀,最后赢了。史书记载,他亲自督战,打了五天,结果是杀敌十六人,伤亡五十二人。最后敌人离去。
《明史》中的记载这场战役只用40字:“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这就是《明史》中记载的应州大捷,那个“昏君”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呢?
因为这场战斗双方投入兵力很多(明军五万左右,鞑靼3——5万之间),一共打了五天,但是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这场战役斩敌方首级十六级,而我军阵亡五十二人,重伤的人有五百六十三人,朱厚照所坐的马车差点被敌人夺走(也就是说敌人都打到皇帝身边了),可以想想当时战况的激烈。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记载:“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官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命勋等以捷闻于朝。”
之后朱厚照还说他自己还亲手杀死一个,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初六),武宗回到北京,在整个欢迎仪式上,皇帝只说了一句话:朕在榆河亲自斩一名敌人的首级“随后骑着马去豹房了。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上还自宣府……上饮毕云:‘朕在榆河亲斩虏首一级。’”之后,纵马直奔豹房。
下边来看看应州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二年十月丁未:“上亲督诸军于御虏于应州,虏遁。驾还大同左卫城。先是,虏五万余骑营玉林,将入寇。上在阳和闻之,命诸将分布要地,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张輗孙镇,军大同城。辽东左参将萧滓军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军天城,副总兵陶羔、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椎军杨(阳)和,副总兵朱銮军平虏,游击周政军威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农历10月,小王子带兵5万进攻大同。 朱厚照此时发出了三道命令:
命令大同总兵王勋集结部队进攻蒙古骑兵。
命令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
令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率军驻守阳和、平虏、威武。
时九月戊戌也。既而虏分道南下,营于孙天堡等处。勋、輗、钰、镇率所部御之。上命春、滓往为之援。政、銮及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虏后,有亟调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勲、庞阴,游击靳英俱会阳和。参将江桓、张晨为后应。
小王子改变行军路线,直接改道向南,进攻王勋驻地。朱厚照立即调整了部署: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离开驻地,火速前往增援王勋。”
“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即日启程,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进攻。”
“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动兵,驻守阳和,不得作战。”
十月甲辰,勋遇虏于绣女村,督军步战,虏南循应州而去。明日,輗、镇、钰与勋复遇虏于应州城南被五里寨,战数十合,颇有杀伤。
王勋在秀女村遇见了敌人,与他们交战,最后敌人向南边应州逃去。第二天在应州城南五里寨又遇到敌人,打了十个回合,杀敌不少。
薄暮,虏傍东山而退。仍分令兵围勋等。比晓,大雾,围乃解。勋等入应州城。
黄昏时分,小王子下令包围明军,准备第二天再进攻,没想到第二天大雾,王勋趁雾溜进应州城。
上乃率内外提督监督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朱彬及振杰、王钦、勲英隆雄,参将郑骠等兵,自阳和来援,众殊死战。虏稍却。诸军乃合。会暮,即其地为营垒。乘舆上马。明日虏来攻。上复督诸将御之。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乃退。
朱厚照在之前就已经秘密调动张永、魏彬、张忠率军从阳和前来支援,他们已经按时到达,众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敌人失势,三路大军就此会合。第二天,敌人又来进攻。皇帝继续督战,统御诸位将士抵御敌人的进攻。从辰时(早上七点到九点)打到了酉时(下午十七点到十九点),打了五个时辰,交战一百多回合,敌人才退去。
明日,引而西,上与诸将且战且退,追至平虏朔州等边。上复进兵,会天大风,黑雾,昼晦,我军亦疲困,乃还。复令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以捷闻于朝。
第二天,皇帝和诸位将领一边战一边退,追到了朔州。皇帝想要继续追击,可是这时天刮起了大风,起了黑色的雾,军士也疲惫,于是就班师。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者(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因为当时明武宗朱厚照是偷偷地跑出去的,自然不会带随行的文官,所以当时的真实情况并未被记录下来。
《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八月,“上复夜出德胜门,趋居庸”。
另外《明史》是清朝写的,会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因此“应州大捷”存在争议。你想想数十万人大厮杀,是什么概念,10万人相当于10个师。而且是拿刀互相砍杀,还砍了五天,最后才杀敌16个?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所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奇怪的战争。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什么奇怪,这就是大明和鞑靼人正常的作战模式。
应州大捷进攻的是鞑靼达延汗部。
达延汗经常被大明成为小王子,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
自然,达延汗的实力同成吉思汗是不能相比的,但仍然是很强大的。
他16岁亲征以后,连续击败瓦剌,连续打垮蒙古多个强大部落,逐步统一东部蒙古,建六万户: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
可以说,当时东部蒙古大部分部落,都像达延汗臣服。
保守估计,达延汗麾下也有几十万牧民,可以出动数万骑兵。
所以,达延汗才被成为蒙古的“中兴之主”。
不过,就靠这区区几万骑兵,内部又有很多的问题,甚至各部落心怀鬼胎。另外,蒙古还有其他部落并不服从达延汗,还会趁机攻击。
所以,达延汗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绝对不可能像祖先已经打垮大明。
所以,达延汗历次南下入侵,只是为了劫掠。
对于蒙古人来说,劫掠汉人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蒙古人是骑兵兵团,进入汉人地盘以后以抢掠为主,抢到什么就是是什么。
如果明军来阻拦,遇到实力弱的就上去打杀一通,将他们击溃,继续抢劫其他地方。
如果明军实力很强,蒙古骑兵大不了脚底抹油开溜就是。
反正明军以步兵为主,总不可能跑到大漠上去追击蒙古人。
所以,包括达延汗在内几乎所有的蒙古骑兵领袖,都是以骚扰劫掠为主。
事实上,达延汗确实多次率部南下劫掠
比如
(正德)六年(1511)三月,小王子侵河套。……十月,小王子侵陕西,抢夺人口牲畜万余。十二月,小王子攻宣府,杀守备赵瑛、都指挥王继。
(正德)七年(1512)五月,小王子攻大同,陷白羊口。
(正德)九年(1514)九月,小王子攻宣府,破怀安、蔚州。
看看,短短4年时间,就有多次入侵,还能攻破怀安、蔚州这种地方。
但是,达延汗从来没有深入陕西或者山西腹地,也就说明他就是来抢掠的。
1517年的应州大捷,其实也很简单。
达延汗再次南下,攻打张家口、大同。
这些都是大明对抗蒙古的第一线。
9月,武宗正在山西,而达延汗据说有5万大军驻扎在附近,先锋连续进攻,攻占了明朝几个军事要隘。
当时明军在张家口和大同也驻扎重兵,就实力来说强于蒙古人。
9月底,武宗决定御驾亲征。
10月初,明军各部对蒙古军队开始进攻。
首先是辽东左参将萧滓驰援王勋与蒙古骑兵在绣女村交战,鞑靼向南的应州方向而去。
第二日,明军主力追击到应州,开始和蒙古军一部主力激战。
蒙古骑兵不是对手,向后陆续退却,明军进入应州城。
之后一日,出城搜索的明军,又在涧子村同蒙古骑兵激战。
此时,武宗亲自上阵带着军队来增援。
蒙古军队见明军大部队赶来,立即撤退。
随后十月初六,就是正儿八经的大战了。
天刚亮,蒙古骑兵就进攻过来,激战到黄昏,蒙古骑兵终于不敌,再次撤退。
由此,应州战役结束。
达延汗带着主力向北撤退,随后死在路上,死因至今不明,但不太可能是明军打死的。
就达延汗一方,开始并不知道大明皇帝亲自御驾亲征,所以连续派部队进行试探。
之前几天,就都是试探性的交手,使用兵力并不大。
十月初六则是蒙古军派了一部生力军,赶来进攻。结果发现明军兵力雄厚,还出动进攻,激战一日就撤退了。
此时达延汗等人应该知道明朝皇帝亲自赶来,知道明军主力也赶来。
这种情况下,他们犯不上用主力拼命,急忙带着劫掠品向北撤退,逃回蒙古大漠。
至于双方究竟有多少伤亡,不太好说。
《明实录》作斩虏首十六级,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武宗本人也“乘舆几陷”。
最后一句显然是夸张的,同武宗亲自杀死1名蒙古骑兵是矛盾的。
即便这名骑兵是被俘虏以后,赶到武宗面前当做游戏被杀死的,也不可能发生在军情紧急,武宗自己可能被俘的情况下。
同时,如果蒙古骑兵真的只死了16个人,也不可能随后很久没有继续南下进攻。
蒙古人还没弱到死了10来个人,就不敢南下抢掠了。
因为这些历史记载,主要是后代文官所写。当时的传统是重文轻武,文官本来就是高度反对武官唱主角,更反对皇帝去打仗(会提高武官的身价)。
在历史上这么写,目的无非是宣扬武宗御驾亲征是一场闹剧,一共只杀死了16个人。
但这同之前的记载是矛盾的。
因为他们记载同这几日同蒙古的交手至少有5次,难道每次就死了3个人?
就算黑社会打群架也不止吧。
况且,公布的明军死亡是52人,重伤则是563人,这也完全不符合冷兵器时代的伤亡比率。由于当年医疗差,死伤比率基本是一比一。尤其是重伤员大部分都会死,绝对不会出现死亡和重伤比率1:10的情况。
一般认为,这是为了圆蒙古人死亡16个人的忽悠,才可以降低了明军的死亡数字。
我们正常推断,明军死亡至少是200多人,重伤500多人,如果加上轻伤至少2000人左右,伤亡总数则是接近3000。
这才比较符合这种双方各出兵数万的战役。
至于蒙古方面,伤亡应该也有一二千人。
自然,一二千人对于达延汗来说也算不了什么,但如果这样持续打下去,比如在损失个几千上万,他就吃不消。
如果把自己本钱拼掉不少,他回到大漠说不定直接先被其他部落干掉,所以还是撤退为妙。
应州大捷这种作战,是大明和蒙古的常态。
另外,武宗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毛主席对武宗评价很高,认为他是明朝的明君之一,劣迹主要都是清史黑他的。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提起“应州大捷”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明朝的正德皇帝,这位皇帝可是不一般,他是大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大明第一个捣蛋的皇帝。为什么说他捣蛋呢?那是因为他放着皇帝不想做,非得做什么大将军,并且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并且化名为朱寿。
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大将军。但是呆在皇宫的大将军显然不能满足正德皇帝的将帅之心,于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偷偷出宫来到大明的边界重地宣府。朱厚照的先祖朱棣五次御驾亲征北元的壮举,深深的感染着朱厚照,他自己多么渴望能御驾亲征一把啊!
正德皇帝在宣府呆了几天,发现根本没有意思,找不到当边关大将的感觉,所幸去了真正的边防前线——阳和,并且在这里发号施令,统领各军。
正德皇帝指挥了应州大战。正当朱厚照在得瑟的时候,蒙古鞑靼小王子达延汗真的率领五万骑兵进犯大明边界重镇大同。大同守将王勋赶紧通知朱厚照,让他退回北京避难,但是朱厚照不光不走,他还要布置大军迎战小王子呢?
正德皇帝先让王勋主动出击吸引蒙古骑兵的注意,然后不断增加兵力,双方主力部队在应州城下进行大战,兵力明军五万,蒙古骑兵也是五万。正德皇帝亲自上场来回狂奔给明军打气,甚至还亲手干掉一个蒙古兵。由于皇帝亲自冲锋,所以大明军队士气大振,终于杀退了蒙古骑兵,小王子只得撤兵。就这样一场大捷,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呢?
原来主要是战争的伤亡人数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据《武宗实录》中记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是不是觉得奇怪,双方十万人互砍,竟然伤亡这么点,估计没人信,关键史官这样记载意思是明朝败了,从而否定了正德皇帝的战绩。
咱们先不说谁伤亡的多,就这个伤亡数字我是怎么也不相信的。虽然我以前看过很多文章,说了很多理由,什么蒙古人规定,如果战场上拿回牺牲将领的尸体会得到他的女人和财富,还有由于大雾,双方没怎么交锋,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伤亡数字少的原因。
楚风觉得双方有十万人进行战争,而且大战很久,是不可能伤亡这么一点的,要知道那时候可是冷兵器时代,两个人对砍的话,很快就会有人倒下,难道两个人像打铁一样,光是刀与刀的对砍,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是明朝的史官故意弱化了正德皇帝的功绩,故意写成很小的一次战斗。要知道正德皇帝与文官的关系是很差的,再加上后来的皇帝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大臣们怎么写都没人管,所以才会导致应州大捷变成了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战争。
总评:楚风觉得正德皇帝还是一位比较聪明睿智的皇帝的,虽然有人觉得他太贪玩,可能是由于父母就他一个孩子,过份的溺爱所致。但是从他对于大事上的做法,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最起码人家也御驾亲征过,能够在战场上不发怵,也是不一般啊!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毕竟战争激烈到皇帝冲到交火线与敌人对砍。可史学家们还是要抹黑“应州大捷”。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虽然明武宗朱厚照平时的行为荒诞不经,虽然“应州大捷”看似一场闹剧,但却显示了朱厚照的非凡军事才能。他的每一次部署,初看都显得亳无军事常识,可事后证明,都暗藏玄机。
我想:对明武宗平时荒诞不经行为的成见,是史学家们抹黑“应州之战”的主因吧?明武帝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其父“明孝宗”膝下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由于朱厚炜早年夭折,朱厚照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唯一的继承人,两岁时被立为太子。
“娇生”与“惯养”常常是一对双胞胎。
明孝宗在任时,革蔽施新,恢复生产,任贤用能,挽救了当时江湖日下的局面,是一位名至实归的清君和明君。
但对年幼的朱厚照却疏于管教。导致其本性好逸乐,纵情于声色犬马,行为荒唐越轨。
他常离开北京,四处巡游,寻花问柳,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他不愿住在紫禁城,而是在宫外建了一座“豹房”,用以亲自训练虎豹。1514年正月,在乾清宫因玩灯而失火,他竟戏笑地说:“好一棚大焰火”。
他不喜欢上朝,终日与来自回回、蒙古、西藏、朝鲜的异域“术士”、“番僧”为伴。他学“喇嘛教”,自称“大庆法王”。…………
如此荒唐透顶的一个皇帝,怎么可能指挥一场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呢?所以,当他班师回朝自我炫耀战功时,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他,所以,他们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是——抹黑!
“应州之战”的引发,就具有“戏剧性”,犹如一场“闹剧”开场了故事还得从大同总兵“王勋”收到的一份超奇怪的信说起。信上要他好好守城,安心练兵。落款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王勋好生奇怪:怎么平白无故会收到这样一封信呢?
再说,朝廷好像也没这个官职。王勋又把相关的文书翻出来,研究了几遍,还是没弄明白。后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此人就是皇帝朱厚照。
1527年8月,朱厚照不务正业,超级贪玩的毛病又犯了。他不在京处理朝政,却出了山海关,来到边防重镇“宣府”。
来到宣府后几天了。他心里纳闷:为何如此荒凉?别说是蒙古人,就是汉人也见不着几个。
于是,他索性来到真正的边防前线——阳城。他要以此作为前线指挥部,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荒唐不?
不过,发号施令得有个军事主管的头衔呀!如果以皇帝的身份,肯定不行。因为①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荒唐的皇帝。让他来指挥战争,简直是胡闹。将士们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而拒绝出兵。
②,以皇帝的身份,就会把自己的行踪透露给敌军,这对皇帝的安危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他就给自己弄了个“封号”,而且还一本正经的定了俸禄和级别。
十月,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率五万骑兵进犯沈阳。守将王勋连夜派人告诉朱厚照,让他回京。不料,武宗不但不走,还命令王勋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敌。
王勋很纳闷:兵力实在太薄弱,经不起打呀!能守住就不错了,还主动出击?连曾为优秀边防军将领的奸巨“江彬”也劝阻。
但武宗不叫劝阻,我行我素,继续他的部署:
萧滓、时春(我在下文简称为“第一支”)驻守“聚落堡”、“天城”。杭雄、朱峦、周政(第二支)驻阳和、平虏、威武等地。务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
将军们懵了:这还是平时那个嬉戏玩闹的天子吗?如此沉稳镇定!(此处该给他一个“赞”👍)小王子以为我方是一个久经沙场的指挥官,便改变方向,转而进攻王勋部。
武宗随即作出相应的调整:
原一支不再驻守,而是离开驻地,支援王勋。原二支守军即日出发,尾随鞑靼,不得擅自作战。又增第三支“左钦”部填补第二支驻地空虚(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部置不可一成不变,朱厚照能瞬间做出调整。我们应该又给他一个“赞”👍)。
江彬说:“纵使这样,陛下兵力还是不够”。武宗未加理会。甚至心里讥之以鼻:哼!我一个大军事家的部置,你一个凡夫俗子岂能看懂?😀
“应州之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在山西正式打响了。
朱厚照的战略部置上,众将还来不及咀嚼,战术打法上又把众将看傻了。王勋兵力明显不够,此时第一支及时来援。但正如江彬所说:兵力还是不够。众将士一边死战,一边在心里盼望着大部队能早点到来。
可朱厚照并不是消极等待。战斗一开始,他就下令猛冲。众将士很担忧:这种亡命式的打法可不行,现在敌强我弱,应该采取“守势”。
哈哈,说你不懂,你真的不懂。若持“守势”,敌知我弱,必定加大进攻力度。若我猛攻,敌军误以为我方乃精锐主力,而且人数众多,自然不敢藐视,不放进攻(高!实在是高!再给他一个“赞”👍)。
小王子果然改攻为守。双方激战一天。小王子发现上当了,于是再次下令把明军包围。由于天色已晚,便决定次日攻城。
稀奇古怪的战争,偏偏又有稀奇古怪的天气相助。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雾,五米之外不见物。朱厚照部置的负责跟踪鞑靼的第二支也悄无声息地来援了。
这期间,武宗又相继调兵增援。
双方相持了许久,小王子终于失去耐心,下令攻城。尽管王勋故伎重演,主动出击,但面对五万精锐的蒙古骑兵,还是感到兵力不足。
不久王勋的部队被分割包围了。包围圈里的王勋此时似乎绝望了:若再无援军,有可能全军覆没。
朱厚照让江彬率军支援王勋,江彬很疑感:“哪还有兵”?原来朱厚照早已部署,令“张永”、“魏彬”、“张忠”前来援战。此时,曾经的边防名将江彬彻底心服口服。(部置周密,环环相扣!赞!赞!赞!👍)
朱厚照亲率大军,向应州挺进。“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在战场上,显得最为贴切。朱厚照没作任何休息,一赶到战场就下令向蒙军冲击。
蒙军猝不及防,全线撤退。明军三支大军就此汇合了。
次日,又是大雾。小王子布好阵型,准备最后的冲击。可大雾散开,却见明军早已列阵以待。
朱厚照拔出佩剑,大喊一声:“冲锋”。双方近十万大军在城外殊死厮杀。朱厚照始终镇定,来回奔跑为士兵打气,还多次冲到交火线上与敌人直接对砍。(此处应该有掌声👋)。
他这种无畏的精神,使得明军士气大振,始终占据着作战的主动权。
明军越战越勇。下午时,小王子终于撑不住了,下令退兵。“应州之战”就这样嗄然而止。
读者朋友们,这就是伟大的、著名的、神秘的“应州大捷”的全部过程。莫名其妙的开始,又稀里糊涂的结束。
回京后,朱厚照没得到称颂,反遭到抹黑。回京后,朱厚照搞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辅“杨迋和”:“老师,我自手消灭了一名蒙军官”。
可是,不久京城就流传一个说法:“应州之战不是打败蒙军,而是败退回京师。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皇帝贪玩心重,是偷跑出去的,身边没有一名史官。就凭他的那句话,谁信”!
朱厚照知悉此说法后,沉默了很久,决定用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报复大臣。他下诏:自己十天不上朝,要休息休息。🤔(这就不对了!)
后世对“应州大捷”黑得更厉害朱厚照做梦都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不久,大臣们在《武帝实录》中写道:“蒙古军队阵亡16人,明军阵亡52人”。
这句话暗藏玄机哟!表面上看,是在描写双方伤亡情况,但实际上是暗示“”明军在应州之战中是失败的。
如果朱厚照泉下有知,该恨死这帮酸腐史官了。那么大规模的战争,怎么可能双方阵亡才几十人?这么小的震慑力,那为什么蒙军几十年
不敢深入本人本来就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现在唯一的可圈可点的亮点,也惨遭你们的“黑手”。
你们居心何在?你们太不公平了!我抗议!
写文本文配图时,我似乎看到了朱厚照的幽怨的眼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