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航母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应该怎么办?
这种局面在二战中多次发生,一般而言,遇到这种倒霉至极的情况,舰载机也算是无奈了,但是也还是有预案的,一般来说可以有3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降落在另外一艘友军航母上。这适合参战的一方在被击沉一艘航母后,还有至少1艘及以上的航母,这种时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起飞的舰载机在母舰沉没后,可以马上联络其他友军航母,询问收纳飞机的情况,并且询问可否降落,得到肯定答复的概率一般会很高,除非人品不好被拒绝,因此可以选择降落回友军航母。
第二种情况是被击沉了所有的航母,或者只有一艘航母参战还被击沉。此时选择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是降落海面或者弃机跳伞,降落海面并不是最安全的方法,但是却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吸引注意,并且多在海上飘一会,也许可以被其他友舰救起来,保住一架舰载机,但是这样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不平静的海面对于战斗机来说就像是一个充满了大坑的地面,降落实在是危险。
因此,这种情况下一般还是选择弃机跳伞的多,跳伞后起码有很大的希望保命,但是一定要带上信号弹,不然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一个在海浪中时隐时现个人,实在是难上加难,基本上如果不带信号弹,就一定不会被发现,只能飘在海面等死了。于是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降落在敌军的航母上,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但是降落就意味着被俘虏,着适合于求生欲极强的士兵,为了保命,暂且被敌人俘虏,也是一种选择吧。
假如航母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应该怎么办?
世界上首次大规模进行航空母舰大决战的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了大量的航空母舰来作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战斗机和海战结合在了一起。航空母舰就是一座移动的机场,舰载机就是水面舰艇战斗力的延伸。
舰载机是有一定航程的,也就有所谓的作战半径。舰载机能够飞多远是根据所携带的燃油的容量来决定的。如果发生航空母舰被对手击沉的情况,那舰载机就无非几种选择了。
如果燃油足够多,那还能寻找就近的陆基机场进行降落,不过这个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航空母舰作战基本上是在远离国土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就降落到敌方的机场,那就意味着被俘了。
另外如果燃油不够的话,而且空中并没有加油机来进行空中加油,那舰载机飞行员只能选择跳伞了,但是在茫茫大海上生存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空中还有办伙伴加油机,那还能撑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坠海的命运。
一艘航空母舰可以携带七十多架舰载机,如果要维持这么多的舰载机从海上返回陆基机场,只需要众多空中加油机来进行伴随加油的。这个在战时是不切实际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附近也有一艘同样类型的航空母舰,这些已经起飞的舰载机可以降落在这些航空母舰上。但是这些舰载机降落会干扰这艘航空母舰正常的运作。因为每艘航空母舰机载机的配备是根据实际操作而来的,多带机载机就是会影响机载机起降效率。
假如航母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应该怎么办?
航母被击沉。已经起飞的舰载机怎么办?没有“怎么办”,死是唯一之路!
在二战中,日本的19艘航母被美国击沉,那些舰载机都葬身大海,喂了大洋中的鱼了。当然,日本也击沉了美军几艘航母,但结局大都差不多。
按照专家的解释、自己的理解,航母最大的好处不是他自己有多少打击能力,而是它提供了一座移动机场,舰载机才是航母最厉害的“打击力量”,航母提供舰载机油量、弹药补充,舰载机维修,驾驶员的轮换等保障,而舰载机所到之处就是他打击的范围,故此,移动机场都不存在了,舰载机能干什么?
本人认为,航母被击沉,舰载机如果获得了告知,在油料有保障的情况之下,找附近的机场或者航母降落。
第二,舰载机知道回不去了,就寻找最近的敌人舰船实施自杀式打击,杀身成仁。
第三,寻找加油机。但在前线作战区域,加油机都是“靶子”,不容易找到,他也不敢来。
第四,跳伞或者迫降?茫茫大海,还不如在空中解体爆炸来的干脆,海面不等于陆地,没有如何价值或者逃生的机会,除非是有救生艇在一起。
说实话,在战争中,能把航母击沉,战况就非常激烈,舰载机活着返回的几率很小。当然,交战海域和其他国家不远,向其他国家求救,但是油料要够才行。
最近,英国、法国等国家把自家的航母组织起来,准备到其他国家的门前转悠窥伺,顺便想“吼几嗓子”把人家吓唬一下,试想一下,人家是导弹大国,是卫星大国,是潜艇大国,搞不好,把自己吓趴了,回不去怎么是好呢?
泽西岛的下一步如何解决?还不如把航母拉回去,在泽西岛“校一下”。
2021年5月10日 23.21
假如航母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应该怎么办?
航母被击沉,舰载机回不了机窝,可苦坏了那些舰载直升机,航程本来就短,说没油就没油,弃机逃生又不可能,大约只能降落海面,力求创造逃生机会。航母大战,是从二战开始的,当时的舰载机性能不高,航母被沉以后,除了自杀式攻击,生还者少而又少。如太平洋战争,日本因18艘航母被击沉,大部分飞机因而无法生还。今天的航母战力大为提高,舰载机性能也大为增加,双航母出动,一艘被击沉,还有另外一艘,有基地的靠基地,没油还能呼唤空中加油机,还有伙伴式加油,大约都能飞回家。任何装备只要技术条件允许,都会考虑极限使用,想得蛮贴心,敬请大放于心。
舰载机的设计师们舰载机的设计者们,从来强调大航程,包括二战舰载机,航程都不短,以美国F4U“海盗”为例,在1600公里以上。当代舰载机,如美制F/A-18E/F,满油满弹达到了2300多公里;五代舰载机F-35C,也在2200多公里以上。都在关心我们的歼-15,滑跃式起飞耗油量高,满油满弹的航程在3500公里以上。不过有一个基本常识要说清楚,与其它舰载机一样,有一个最大载荷问题,3500公里是载满油时的航程。视任务不同,挂多少弹,载多少油,要做出权衡。即便其F-35C航程大为增加,美国新型“福特”级航母,更打造出MQ-25舰载加油机,以满足舰载机油量不足的应急之需。
航母指挥官的责任正像有什么样的设计师便有什么样的舰载机一样,航母编队的指挥官们,指挥作战要根据舰载机性能,而制订作战任务,包括其最大航程,乃至航母损失的情况下,怎么确保舰载机安全。网络桥段,定性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可控制10万以上平方公里海域,就没有考虑舰载机的安全。如对不具反制航母能力的弱小国家,你说可以控制100万平方公里,也无可质疑。应对有强大航母的国家,能控制100平方公里就不错了,甚至更低。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在制订作战计划之前,都会考虑到这一情况。
假如航母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应该怎么办?
现代意义的航空母舰,一般是不容易击沉的。
其实并不是不可以击沉,而是在那激烈紧张的海战中,没有过多的投弹机会,仅仅几枚重磅炸弹是打不沉航母的。
如果全力攻击的话,让航空母舰完全失去战斗力还是有可能的。
其实,在海战史上击沉航空母舰的战例还是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是美日中途岛海战。
虽说在二战之时,舰载机的载弹量有限、航空炸弹的威力和精度也不及现代反舰导弹厉害。
但是那时的航空母舰的造舰水平和工艺也是不能和现代航母相提并论的,几颗250公斤的重磅炸弹一旦击中要害部位,就完全可以把航空母舰送入海底。
但现代航空母舰由于造舰工艺的大幅提高,在海战中一般是不易当场被击沉。
那么如果航母在海战中一旦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应该怎么办?
一般来讲不外乎出现三种情况:第一是失去了可供降落的平台,有去无回。
第二是在执行完战斗任务之后,可临时转移降落在邻近的航空母舰上。
第三转移飞行路线,降落在岸基飞机场。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这三种情况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出现,战争状况瞬息万变。
第一航空母舰的作战性质一般是大洋决战,既然是大洋决战,那就是离海岸都非常的远,而舰载机的航程一般都比较短,以日美中途岛海战为例,其所载油料不足以飞回岸基机场。
第二是如果舰载机所属的航空母舰被击沉,再飞回来时是可以降落在其他航空母舰上的,这一战例在日美太平洋大战中在美国太平洋舰队上有过。
但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情况就没有这样幸运了,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一旦起飞,如果所属航空母舰被击沉的话,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第一是它前出到敌国纵深作战,根本就没有岸基机场可为它提供降落,二是它的战机到了后期由于资源紧张,根本就加不满油。
所以,日本的舰载机起飞之后,航母一旦被击沉,它也只好为自己的航母陪葬。
通常情况之下,战争赋予航空母舰的使命是夺取大洋制海权,由于现在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和他在海上一决雌雄,因此它的航母成为了对岸攻击的平台,而不再是夺取海上制海权,所以它的航母即便是作战也是在离岸较近的地区。
一来没有国家可以击沉它的航母,二来即便是真的被击沉,由于它离陆地距离较近,所以它的舰载机可以降落在陆地上的岸基机场。
一般来讲,干什么都得讲实力,只要实力有了方可保无虞!
假如航母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应该怎么办?
谢邀,迫降跳伞呗!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主要理由是——沉船并非一瞬间的事情。
咱们说一个航母——日本的信浓号吧,1944年11月28日出海,29日信浓号在凌晨3点16中了鱼雷。直到10点57分方才倾覆沉没,期间经过了大约7个小时。
在整个从被击中到最终沉没的过程中,2400名乘员只死掉了791人。其大多数是由于未能有效的被通知到而滞留舰中沉入海底的。
所以说“击沉航母”是两个过程,第一是击中航母造成足够大的伤害,第二则是航母本身的沉没过程。
在航母沉没的过程中人员可以撤离,舰载机实际上也有可能起飞离去。
即便是已经离开航母到舰载机也可以向其他机场飞过去。
例如当年部署在波斯湾的美国航母,实际上已经开过了霍尔木兹海峡。
如果航母在这个位置出了问题,实际上派出的战机还可以转飞沙特等盟国的机场的。
至于类似于中途岛海战、偷袭珍珠港的情况下航母被击沉,那么舰载机是可以飞到别的航母上的。
在最不济的情况下可以驾机飞向友军军舰后跳伞获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