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清政府不能或者说不愿意继续打下去的原因有三:

首先,清政府的赔款全部是来自对外的借款,而当时没一个国家愿意支持清政府继续打下去,想借钱维持战争没那么容易。

甲午战争战败以后,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其中赔款部分是2亿两白银的军费。此后根据《辽南条约》,清政府还需要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赎辽费,因此赔款总额达到了2.3亿两白银。

此前在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就因为财政紧张,无力筹措军费,因此不得不陆续向汇丰银行借款28653961两,这个时候自然不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支付赔款。而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左右,扣除各项开支以后更是所剩无几,靠自己的财政盈余赔款耗费时久,由于日本还规定赔款未交付部分还要计算利息,为了早日付清赔款,唯一的办法还是借款。

由于款项巨大,借款也不是一帆风顺。自《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陆续向沙俄、法国、瑞士、英国、德国等国借款,自1895年10月31日交付第一笔赔款起,到1898年5月7日最后一笔赔款和利息交付结束,历时有两年半,并非一次到位。

而更重要的是,借款是要考虑风险和利益的。当时清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屡战屡败,任何一个借款人都要考虑借款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列强的态度对于清政府来说也不是好事,此时在远东影响力最大的是英国,英国有意扶持日本在远东对抗俄国,所以希望日本胜利。其次则是沙俄,沙俄一直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因此也希望日本获胜,以削弱清政府实力,为自己在远东扩张扫平道路。

所以各国不大可能继续借款给清政府用于战争,即使愿意,条件肯定也是非常苛刻。

其次,即使能借到钱,想短时间内组建大量军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即使说清政府答应苛刻条件借到钱,想重新武装军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清政府搞洋务运动已经有2、30年了,国内也开办了不少军工企业。但是这些军工企业大多是衙门式管理,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因此清军的主要武器来源还是外购。

在战争时期要外购军火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一来各国都以中立为名严格控制军火输出,购买的军火很容易被扣押。二来很多军火商趁火打劫,哄抬价格,清政府要想购买武器付出的代价要远大于平时。三来随着北洋水师覆没,清政府的海上运输线其实已经失去保护,即使购买到了军火要想安全运到国内也不容易。

而且即使购买到军火也不等于万事大吉,先进的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使用武器的人。随着甲午战争的进行,清军损失惨重,淮军、湘军、东北练军等大多已经被打残。而清军这个时候依然是旧式的雇佣式军队体制,并没有预备役概念,原有军队被打残以后根本没有补充机制,只能临时招募农民进行训练。

而近代化的武器要熟练应用并非一朝一夕,要把这些农民能训练成可以上阵打仗的部队起码要几个月。但是日军此时已经开始在旅顺集结,打算以10万大军在山海关一线登陆直接攻打北京,清政府不可能在日军攻击以前组织起抵抗。

第三,继续打下去对清廷来说不是好事。

如果日本真的攻打北京,慈禧和光绪只有逃命一条路,这对于清廷来说绝对不是好事。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财政紧张,清政府就不得不放权给地方督抚,允许他们自己筹措军饷组建军队,结果就是战后督抚出现尾大不掉的趋势。

如果这次日军再攻入北京,慈禧和光绪逃离,那么清廷的威信将更一步下降,对地方督抚的控制能力也将受到很大的打击。这对于慈禧和光绪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他们两人虽然有矛盾,但是在马关谈判期间态度却很一致,坚定的认为不能继续打下去,在李鸿章传回日本条约草案以后,立刻命令他签字。

结语

既没有抵抗的决心,又没有抵抗的能力,清政府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投降而已了,而且越早投降越好。实际上如果不是日本胃口太大,估计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还能提早几个月。

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组建一支军队不是有钱就可以的,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以北洋水师为例,1879年,向英国订造撞击巡洋舰扬威、超勇。

这是北洋水师最早的2艘主力舰。

1888年1月29日,平远在中国(清朝)福州船政局下水。这是北洋水师最后一艘军舰。

前后单单是组建舰队,就花费了接近10年时间。

所以,不是说我现在有2亿30000万两白银(3亿多日圆),就能立即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如果要壮大北洋水师,必须提前几年就购买军舰,而不是长达6年内1艘军舰都不买。

实际上,北洋水师总造价才1000多万两白银。

如果清政府愿意,完全可以用赔款的钱提前再购买一只北洋水师,那么黄海海战结果会完全不同。

日本在没有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是不敢随便杀入东北,更别说山东的。

这就是满清贱的地方。

李鸿章要购买军舰,大家都说没钱。李鸿章无奈,要求投资100多万更换所有军舰的速射炮,大家还是说没钱,一毛不拔。

最终北洋水师被联合舰队新式军舰压着打,打的全军覆没。

此时,满清却能拿出2亿多两银子赔款。

真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了!

把国家治理成这个鸟样,不垮台就怪了。

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清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了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在条约中清廷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答应了日本许多的损害中国主权的条款。不仅台湾被割占了,严重的是清廷赔了日本2亿两白银;尤其严重的是清廷的赔款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日之间的国力差距,甚至导致了日本后来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为什么清廷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重新武装后与日本再次作战呢?因为力量弱小下的迫不得已。当时,主要是因为希望清廷战败的力量远远超过希望中国战胜的力量;不仅西方列强希望中国战败,而且国内的其他力量也希望清廷战败。当然,还有内外交困格局下逃避危局的分期付款式的苟且心理及民族自信丧失下民族觉醒程度太低以至于发展模式不能进步的影响。

经过具体分析,清廷之所以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再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廷当时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武装再战是因为赔款是分期付款,相比于当时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来说,长痛是可以忍受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苟且心理。

按照《马关条约》的规定,清廷需要在半年内还清五千万两白银,一年内还清一亿两白银,剩余的一亿两白银分六次还清,且从第二年开始要每年交还一次。也就是说,清政府的2亿两白银的赔款是分散到7年左右的时间里偿还的。虽然相当于日本大概五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2亿两白银是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巨款,但清廷可以忍受分散到7年的时间里去偿还的压力。

就像我们普通人购买大件的价格昂贵的商品的选择是一样的,清政府认为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就相当于购买了一件价格昂贵的商品。在不得不买的情况下,分期付款显然能够降低购买者的还款压力。然而,实际上购买者的付出并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因为分期付款是要付利息的。清政府付利息也会选择分期付款,因为清朝政府面临着严峻的统治危机。

为了缓解统治危机,为了巩固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清廷最终还是选择了支付战争赔款,而不是再次武装再次作战。

第二,清廷当时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武装再战是因为清朝政府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国际危机,是足以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清廷当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是十分严峻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内外交困。内部越来越强的反对因素和外部列强对中国越来越深入的侵略因素的相互影响机器严重的加剧了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这种严重的危机足以让清政府失去对国家的控制。

清廷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危机呢?清朝有4.5亿人,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土地承受能力;清廷应该向其他行业转移更多的人口,但当时的清廷主要发展的仍然是农业。这就造成了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另外,腐朽的清朝政府和腐朽的清朝官员加强了人民的剥削,严重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这就造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加剧。国内整整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使清廷统治的国内危机越来越严重。

清廷当时又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危机呢?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列强充满了对市场和利润的狂热追求。为了占领市场并攫取更多的利润,西方列强通过类似于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方式不断地对中国进行掠夺,中国的民族危机一步步的加深,中国的自主权一步一步的丧失,中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换句话说,国内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国际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的局势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日本妥协,不得不进行战争赔款。

第三,清廷当时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武装再战是因为国内外希望清朝政府战败的力量超过了希望清朝政府战胜的力量。

哪些力量希望清廷战胜呢?光绪皇帝是希望胜利的,因为甲午战争的胜利可以增加他的威信并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希望胜利的,因为胜利可以废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并使资产阶级获得更公平的发展环境。人民群众也是希望胜利的,因为清廷的胜利可以减少人民所受的西方列强的掠夺。

哪些力量希望清廷战败呢?以翁同龢为代表的与李鸿章有矛盾及利益冲突的官员希望战败,因为甲午战败可以削弱李鸿章一系官员的力量。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希望战败,因为战败可以打击光绪皇帝的威信,可以削弱光绪皇帝夺权的可能。西方列强希望清廷战败,因为清廷再一次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意味着亲情力量的进一步削弱,而一个力量被削弱的清政府是比较容易掠夺的。

从总体上说,希望中国战败的力量超过了希望中国战胜的力量。因此,中国的战败就是不可避免的,清廷的赔款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清廷当时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武装再战是因为腐朽的清朝政府已经既没有了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信心,也没有了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西方文明,中国对西方一直是自信的;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廷也是极其自信的。就算是鸦片战争战败并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以后,清廷也依然以赐予香港岛代替割占香港岛。这反映了什么呢?是自大吗?也许有一点。是自信吗?一定是自信。然而,清廷如何失去了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呢?是在一次次的战争中逐步失去的。

对于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的战败,道光皇帝和清朝大臣以及人民群众都可以认为是一次偶然的失败而已,但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彻底使清廷知道了自己的落后。洋务运动中清廷向西方的学习实际上意味着清政府承认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这对清廷的自信力是一次重大打击。到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清廷已经从自大变成了自卑,甚至已经彻底失掉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力。

一个失掉了自信力的政府一定是一个不具备迎难而上并迎头赶上的奋斗精神的政府,而一个不具备奋斗精神的政府不会选择与敌人斗争,而只会选择与敌人妥协。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并赔款2亿两白银实际上就是一种丧失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后的妥协。

第五,清廷当时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武装再战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并没有解放,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并没有彻底觉醒。

在清廷的统治下,封建统治者要求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包括思想控制;因此,有了文字狱的实施。在这种严格的思想控制下,中国人民有明确的家的概念,但中国人民对国的概念并不是十分严格和明确。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既不知道西方列强为什么侵略中国,也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反抗列强的侵略。作为一国之民,面对侵略竟然不知道是否应该反抗,简直是可笑可悲!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民族融合一直在进行,甚至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回族这样的少数民族。然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被明确的提出且中华民族的意识不断的觉醒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和斗争,是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一次次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在不断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在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诱导之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才完全的觉醒。

在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之时,在腐朽的清政府因为利益等各种因素选择妥协的时候,应该反抗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决绝行反抗的民族意识。因此,民族意识的缺失就表现为清廷的赔款和妥协。

第六,清廷当时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武装再战是因为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反映了中国发展模式的落后。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就是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文明在全世界进行扩张的过程。一切的非工业文明的文明都在工业文明的打击范围之内,任何力量弱小的非工业文明都会被西方工业文明碾压。清廷代表的是传统的农业文明,而当时的日本则是工业文明的一份子。西方殖民扩张范围的不断扩大代表着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清廷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不断失败实际上意味着农业文明的失败。

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发展模式的竞争,发展模式的先进意味着发展潜力的巨大。显然,发展资本主义的日本的发展潜力远远超过了发展封建主义的清廷的发展潜力。不仅如此,发展模式还意味着发展时间的缩短和对竞争对手的快速超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用了极短的时间就逐渐赶上了仍然在顽固的发展封建主义的清廷。所以,清廷的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再占反映的是清廷发展模式的落后。

一个丧失了文明优势和发展模式优势的清廷最终也只能割地赔款而不再选择战争。

综上所述,清廷在甲午中战争战败以后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武装再战就是因为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腐朽的清政府丧失了对文化和发展模式的民族自信,就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力量对比的巨大差距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清廷的各地赔款是偶然的;从深层次看,武装再战的失败还是必然的。

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甲午战争后,其实日本比清朝更怕战争继续打下去。虽然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无论是军队还是后勤都准备的十分充分,但是其战略目标仅是击溃北洋水师,顺带着占领几座中国沿海的城市,以此来敲诈勒索清廷点钱财与土地,并没有准备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没有支撑全面侵华成功的财力与军力。 至于清朝为什么不愿意坚持打下去,我想晚清的决策层应该考虑到以下这两个问题。

第一,拿什么去战?

清廷洋务运动几十年,投入了巨量的财政费用,不仅向西方强国买好枪好炮,采购批量铁甲战舰,还派遣出了大量的留学生赴外学习先进知识,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几天的甲午海战中,把洋务几十年成果被小国日本糟蹋掉,举国上下对国家、对外战丧失了信心。

另外,打仗需要钱、兵、武器,这里面清廷有什么?入不敷出的财政能否支撑中日战争?武备废弛的八旗绿营能否与战力强劲的日军一战?刀枪箭斧火铳为主的冷兵器,能否打败以连发枪为主的日军精良火器?要知道,当时清廷没有一支可以倚重作战的近代化军事力量,包括后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也是在甲午战争失败的背景下,清廷才开始编练的,所以甲午战争后清廷在军事上来看,没有可战胜日军的可能。 第二,失败的代价?

对外战争的代价是沉重的,一旦开战就不可避免的要触及到很多域外国家的干涉,清廷失败后,清国轻则成为列强之间妥协的政治牺牲品,重则亡国灭种。

而且日本实力有限,不可能全占中国,势必会引起贪婪的西方列强们蜂拥而上,只待大清帝国全面溃败之际,他们便可趁势出兵瓜分大清国,中日战争最终最大的赢家恰恰是西方各国,日本军事侵华的时机也没有到,还很有可能成为列强的众矢之的。 晚清政府自知失败的沉重代价,所以迫于日本的军事恫吓签下了《马关条约》,其实当时签与不签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日本也完全有实力自己去夺取条约中的金银、土地、通商口岸,只是走一个文明的过场,减少西方列强的干预罢了,而清廷也有意把损失降到最低,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就促成了不平等条约的诞生。

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因为这个时候,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淮军也惨败,清庭已经无力再战。连最有实力的北洋系都打成这个样子,其他的花架子部队更是指望不上了,还有,日军已经登陆了,兵锋直指京畿重地,这才是火烧眉毛的大事,要钱,还是要命,这可是摆在清政府面前的大事。

还有,这个时候,列强各怀鬼胎,日本之所以敢明目张胆搞事,背后一开始其实已经得到了英法美德等列强的怂恿支持和默认,美国想让日本成为自己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呢,想用日本牵制沙俄在远东的发展,法国和德国是想浑水摸鱼。一帮子都推着日本这个刺头出头闹事,一肚子坏水。甲午战败的清国,此时国际环境对自己相当不利,孤立无援,要不是日本吃相太难看,触及了列强利益,根本就不会出现三国干涉还辽的事。

在国防军力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光靠钱有什么用,用兵虽只在一时,可养军却得千日,要马上重新组织一支与日本军队有一战之力的军队,是不可能的,不是一句简单的“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这么简单的事。国家此时,更需要的是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小站练兵以及陆续的新军建设,可是十年多了也才稍有小成,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新军也不敢拿出来用,其实有个原因就是新军在列强面前太弱小。所以啊,单靠钱是不能变出一支外御强敌的军队的,国防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耗时耗力的庞大工程。

清政府没得选,就是刀板上的肉,要么破财消灾,要么再来一次京师沦陷。割地赔款,有壁虎断尾求生之意。

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一次耻辱的战争!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用这些钱武装再战呢?

先来看一下甲午战争为何会战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此时的清廷通过洋务运动处于回光返照的假强大中。清廷内部政治集团纷争不断、勾心斗角,帝后不和。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军队纪律涣散一盘散沙。清廷当政者闭关锁国,对外部发生的变化缺乏明显的认识,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缺乏预判,以至于准备不足。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扩充军备,野心勃勃,军事实力与日俱增。两者一相比较,对于清廷的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甲午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但割地,而且赔款2亿两白银巨款。正是这个不平等条约让清廷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日本也正是用这笔赔款使自己得到了更大更快的发展!如果清廷用这笔钱来武装自己那清廷的军队也不至于屡战屡败。

清廷只所以宁愿赔款也不愿意武装再战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1. 光绪慈禧被打怕了!清廷一直认为日本是一个小岛国,从没把他们看在眼里。但就是这个小岛国把清廷最强的北洋水师团灭了。这让她们震惊了!她们高高在上的自尊心被打的粉碎,而她们内心的奴性以及懦弱暴露无遗,她们不敢再战了。她们怕再打下去,自己的皇位以及荣华富贵不保,甚至连命都没了。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连皇上皇太后都怕了,这仗还打个啥啊。
  1. 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光绪慈禧这样的当政者手下除了一批贪官污吏缺乏有勇气有能力的将领。李鸿章这样的主和派把大量的主和信息传输给光绪慈禧。以至于她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没有了迎战的勇气。
  2. 她们对局势判断错误。他们以为只要割地赔款就能保太平,虽然赔款了可自己毕竟还是皇上皇太后。这钱没有就从老百姓身上抠,反正苦不了自己。也正是这种自私让她们一退再退,没有了破斧成舟的勇气和决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