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统治者不会向南扩张,反而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什么不向南扩张呢?

以缅甸为例。

缅甸北部为什么种鸦片种到现在还有一些种植?

要知道美国为了消灭鸦片军阀,支持政府军打了无数次了。

很简单,这里都是险要的山区,在古代连稍微宽一点的路都没有,很多地方运输只能靠马帮背负。

这种情况下,山民无论种什么都运不出去,如果种粮食也只能饿死。

所以,山民们就去种植鸦片,因为鸦片体积小,一匹马就能带走200斤,价值不菲。

鸦片的价格高,比粮食要贵太多。

外面的马帮为了收购鸦片,会不辞艰辛带着大量生活必需品上山,维持山民的生活。

这就是中国不能向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地形极端复杂的地区,你如何立足?

在低技术条件的古代,你难道打通群山修建几百公里的公路?

这是白日做梦,10公里都未必修建的了。

如果不能保证畅通的交通,你就无法南征。因为军队无论作战还是驻扎,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必须通过道路运输。

而古代缅北、越北、老挝地区地形都太复杂,没法运输。

实际上,我军在79年打越南,前线的部队一度也断粮了,就是因为山区道路太差,粮食运不上去。

清朝乾隆攻打过好几次缅甸,结果前三次都是因为粮食不足,全军崩溃了。

第四次也是军粮几乎耗尽,被迫和缅甸议和。

为什么古代中国统治者不会向南扩张,反而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

中国是农业文明帝国。

在世界上有三个原生农业文明,都在大河流域,分别是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西亚的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带,还有东亚的黄河冲积平原。根据古地质学家的分析,在一万多年前,黄河曾经有六次大的改道,大量的黄河泥土被带到了下游,形成了大面积的平原地带。现如今的山东省和河北省东部都是在当时形成的。由于黄河流域冲积平原,含有大量的上游所带来的腐植质和松软的土壤,使得原始社会的人们能够利用石器进行原始的原发性农业。因此,中国农业帝国的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伴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而产生的。正是由于有了可以储藏的农业物产,人们才有余力进行文明创造。因此,在全球各个主要文明国家中,几乎都是以农业立国。相比于非洲和欧洲的小麦文明,中国文明是建立在黍和水稻上的。农业生产需要水源和光照,因此,对于农业帝国而言,最适合的土地即是雨热同期的土地。

在北纬30度附近,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干燥,多数都是成片的沙漠,可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干热的气流被分流到新疆和内蒙等地。被青藏高原遮蔽的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大量的光照,再加上太平洋季风带来的雨水,都成了大片的绿洲地带,成了鱼米之乡。

有了这些丰富的物产,中国才有建立帝国的经济基础。但是人类征服雨热同期的地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人类开发比较早的地区基本都是在大河冲积平原,土质比较细腻和松散,在耕牛和铁制农具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用简单的人力和石质工具也能够完成垦荒的工作。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地带,杂草丛生,树木根深,开发的难度非比寻常。

直到如今欧洲人都对中国古代的农民有一种顶礼膜拜的感觉,因为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远古时代的中国农民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能够使得土地常年保持产出。对他们来说,土地耕作一次,然后休耕个3到5年,等土地恢复地力之后再耕种那才合理,可是中国农民却使得土地能够年年耕种。这是中国古代曾经长期领先世界的根源性原因之一。

中国完成从黄河流域向南垦荒的伟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的过程。自从秦始皇派遣50万戍卒到达岭南之后,到西晋年间“衣冠南渡”,有100多万中原士人来到江东,大大开发了江东一带。在唐朝时,由于安史之乱,也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民族迁徙情况,由于江东一带已经开发成熟,土地有主,新来的人口只好向两湖地区和福建等地进行开垦。到两宋之际,由于民族压迫和阶级矛盾尖锐,很多失地农民又向南方进行迁徙,在现在的江西南部和广东一带也得到了大面的开发。

中国历史上这几次比较大的人口迁徙的原因,大多都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耕民族的生存空间的压迫。相比于北方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么北地带,即使是半干旱地区的中原农耕地带,都是不可多得的水草丰美的地方。一旦草原地区受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求得生存,草原游牧民族势力就要组成南下抢劫团伙,不断地对中原一带进行冲击。很多时候,中原地区是拥有足够的实力去抵御这种侵略的。然而,越是成熟的帝国发动战争的组织效率越低,成本越高,当农耕文明因为内部原因无法抵挡游牧民族的侵略时,毫无组织能力的中原农民就成了失地难民,被迫迁徙到南方。

好在由于耕牛以及铁器的普及,使得人们开发南方土地的能力大大增加。中国在南方的郡县化土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了中国现在的地理版图。

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不愿意南发展,而与北方纠缠呢?

北方都是苦寒之地,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可是北方作为政治大本营,还有长期以来的经济中心,是王朝的力量源泉。如果放弃了中原一带,即使能够凭借政治惯性在江南割据,可是那也成了流寓政权。土地是经济的基础,而经济又是政治的基础。君不见东晋南渡之后,一直皇室不振?

开发南方的时间长了,由于雨热同期,开发出来的土地,就是一片丰沃。在经济上,这是划的算的买卖。

其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土地的认知没有现代主权国家的概念。就比如,在清朝初期与俄罗斯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将整个西伯利亚都放弃了。实际上,当时的俄罗斯根本没有能力和实力占据贝加尔湖北岸。但是凭着一纸条约就把外兴安岭以北的土地给占据了。

一些比较理性的历史学家,将元朝和清朝的北部边界就划在贝加尔湖附近。因为即使耐得苦寒的游牧民族,在贝加尔湖北岸也很难生存下去,对于中原王朝的皇帝来说,连游牧民族都很难生存下去的土地,自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所以,中国历代皇朝,都是将防御重点放在北方,阻止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抢劫,同时这也遮蔽了南方地区不受战乱的影响和破坏。军事地理上有一句话叫“守江必守淮”,说的就是北方的地利对南方的保护作用。不是皇朝要在北方与游牧民族纠缠不休,实际上皇朝才不想搭理这些人,长城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南方则因为雨热同期,在北方皇朝由于生存空间不够被迫向南迁徙,同时开发手段又具备的时候,才逐渐被开辟出来。楚国人开发汉江流域就被成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见南方的开发并不容易。如果远古时代的农民拥有更多的耕做手段,如大型机械和电力,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土地都会被开发出来,也会成为郡县化土地。

当然,在北方的防御战争,也多少会拖累皇朝南下的脚步和决心,以至于在明朝宣宗时,放弃了安南地区,也间接放弃了整个南洋。说到底,这还是因为中原一带能够提供的能量还不足以完全压制当地反抗势力,已经达到了王朝统治范围的极限。在实际上,中国长期以来都已经是世界上有效统治面积最大的(郡县化直接统治)的大国了。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也就是在祖先留下来的幅员辽阔的地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大一统的政治的基础上,才得以再度焕发青春,免于沦亡的命运。君不见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三个如今安在?

为什么古代中国统治者不会向南扩张,反而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

读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和北方游牧民族总是斗得不亦乐乎,什么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等,都成了华夏民族抵抗和对战的主要对象。相对而言,南方和华夏民族的对抗历史还是非常有限。

为什么会如此?

华夏的中心在中原,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力较大

古代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主要是黄河流域,按现在来说,就是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这一带,这些地方本来就属于北方,而游牧民族大多在现在的东北、蒙古、新疆这一带,离中原地区距离并不远。

由于中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因此成了游牧民族们抢夺的主要地方,于是乎,各个朝代防范北方较多,事实证明,策略没有错,即使如此防范,中华大一统的历史上,还是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

南方的地形复杂,道路崎岖难行

在春秋时期,还把楚国人叫楚蛮,事实上,楚国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片区,现在看起来就在祖国的中心地带,而那时就属于未开化地方,再往南走,什么广东、广西、贵州等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南蛮了。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华夏区域逐渐扩大,发展到了越南、缅甸边境,一度越南北部、缅甸北部都在某个阶段成了华夏的区域了。

南方开发慢,一是因为地域和文明的扩展有个时间,不可能一挥而就。二是南方地区山多路险,气候闷热,毒虫瘴气无所不在,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华夏南扩的速度。

扩展到了越南、缅甸,为什么不继续南扩呢?除了地理因素外,还有管理的问题,毕竟地方越大,管理成本越高,此所谓鞭长莫及。而且,还有经济利益的问题, 太靠南的地方,当时油水太少。

其实,华夏文明也算是南扩的历史,也算是抵抗北方的历史

其实,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华夏民族早期的中心点是在黄河流域,湖北湖南都成了蛮荒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华夏慢慢南扩,扩大到了越南、缅甸。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增加多少土地,

内蒙古往北,黑龙江以北,其实没有扩大什么。

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就是慢慢南扩的历史,也是常年抵抗异族入侵的历史。

综合说来,古代中国和北方游牧民族长年开战是存在的,毕竟中原地区富饶,北方土地贫瘠;中原地区气候宜人,北方地区气候过冷。北方游牧民族比较向往中原地带,于是战争不断。

而向南方扩展,是做了的,从春秋战国起,南方慢慢扩展到了越南、缅甸边境。

为什么古代中国统治者不会向南扩张,反而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

古代中国没有向南扩张?不知题主所说的“古代中国”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夏商有点遥远了,周朝是可考的,周朝肯定是向南发展了,难道分封的上百个诸侯国,全都在西方、东方和北方?楚国曾经以蛮夷自居,但楚国对南方的开发功不可没。

秦国向南扩张了吧,汉武帝向南扩张了吧,就连现在的越南北部都曾经是汉唐的领土。

“衣冠南渡”是向南发展吧,经济重心南移,是向南发展吧。“安史之乱”后唐朝之所以能够延续长达150年之久,就是因为有南方的支持啊。

算起来好像只有两宋曾经放弃了继续向南发展。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有“复汉唐旧疆”的志向,但是当时的边防重在北方。同时,南诏、大理政权曾经给盛世唐朝带来过巨大的打击。北方异族威胁不算太大的盛唐尚且在南方战场吃亏,刚刚建国的宋朝有哪有精力向南发展?所以才有了“宋挥玉斧”的故事。

但是宋朝不向南扩张不能说是错误的——和大理国三百年没有战争,也是宋朝百姓的福气了,要不然遭受南北夹击,那还了得?

为什么古代中国统治者不会向南扩张,反而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

谁说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会向南扩张?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当然向南扩张了,只不过对不同的南方地区使用了不同的扩张手段而已,只不过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思维意识与现在的思维意识存在不同而已。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要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主要威胁就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自于北方的威胁远远超过来自于南方的威胁,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自然是强力的要消除北方的军事威胁,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自然是对南方采取了相对较为温和的手段。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用不同的手段对待并治理南方与北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待南方和北方,实际上是受到了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发生严重断代而延续下来的文明。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顺利的传承下来?因为我们相对安全的生态环境。中国的南方和东方都是大海,这意味着在不发达的古代,来自于海上的威胁非常小;中国的西方是高海拔的高原和山脉,天然的阻挡住了来自于西方其他文明的威胁;中国的北方是生活着少数民族的大草原,他们艰苦的生活和彪悍的战力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记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少数民族身上。

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中国人民发展的文明也是具有封闭性的。任何文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力度和发展类型,中国经济的发展力度是比较强的,所以中国文明一直在向前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类型是小农经济,所以中国的文明具有不可避免的封闭性。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给自足,自给自足慢慢的会发展成固步自封。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就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固步自封。

生活环境是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封闭的,国家发展的政策是封闭的,统治者的思想也是封闭的。所以,当中华文明扩展到南方的大海以后就逐渐失去了继续扩张的欲望。所以,就出现了南方守成而北方却与少数民族缠斗的局面。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的,无论是西南土司还是大理国都不会主动纳土于中国,中国古代统治者不可避免的会使用武力手段。

第二,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待南方和北方,实际上反映了东方的大陆文明思维和西方式的海洋文明思维的碰撞,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越过海洋对更难的地区进行直接的统治?是航海技术不过关吗?当然不是。唐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就很发达,明朝时期更是出现了郑和下西洋。所以,海洋并不是阻隔中国统治者实施对南洋统治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逐渐狭隘的思维模式阻隔了中国对南洋的扩张。

中华文明是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中华文明是起源于广大平原地区的文明,中华文明是大陆文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大陆有兴趣,但却对海洋没有兴趣。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没有兴趣进行海洋探索,他们已经满足于自己所统治的这片广大的大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已经顽固的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区都属蛮荒之地,并没有占据并开发的必要。中国皇帝需要的是那些蛮荒之地的文明低下的政权对中原王朝的臣服,而不需要他们的土地和人口。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只是把南洋变成了藩属国,而不是进行直接的统治。然而,藩属国式的治理也是一种扩张。

为什么具有保守的大陆文明思维的统治者会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纠缠呢?因为少数民族一直在向南方进行掠夺。换句话说,不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要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纠缠,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国的统治者纠缠,中国的统治者只是不得不维持边疆的稳定。

儒家思想是一种成熟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儒家思想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进取精神。儒家思想最主要的任务是维护封建统治,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思维模式就是一成不变。在儒家人士看来,如果社会不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封建王朝的统治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任何改变社会现状的进取性行为都被看作是离经叛道。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控制下的中国统治者不会主动的出击相对平稳的南方,儒家思想控制下的中国统治者只会被动地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

第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有限的人口数量限制了中国力量的增长。力量的相对不足必然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对南方控制的虚弱。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中央政府要想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就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而且要缩短强大力量的投送距离。中国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投送到中国的南方,但却不能有效地投送到更远的南洋地区。所以,中国古代政府力量的相对不强大和统治距离的相对较远都会使向南的扩张受到影响。为什么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打击力度却那么大?因为中国统治的中心就在北方,力量相对强大且力量的投送距离较短。

为什么中国政府的相对力量会不足?因为人口数量不能有效增长。为什么人口数量不能快速增长?因为没有充足的粮食。在明朝没有大规模引进高产的玉米等作物之前,中国的人口一直没有突破一亿;明朝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和马铃薯之后,中国的人口总数不仅突破了1亿,甚至到清朝达到了4.5亿。所以,并不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一直不想对南方进行扩张,而是受到了国家力量的限制。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却有南方和北方两个方向要兼顾。怎么办?只能是优先补充威胁较大的北方的力量,威胁较小的南方的力量相对补充的就少一些。北方的力量充足自然能够与游牧民族纠缠,南方的力量不足自然要减少扩张。

综合上述,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大规模地向南方扩张而长期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的原因无非就是受限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短板的影响,无非就是受限于中国古代政府的力量相对不足的制约,无非就是受限于中国封闭的地理和思维。

在长期的扩张和纠缠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实现民族的大融合,中华文明不断的向前发展。

为什么古代中国统治者不会向南扩张,反而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纠缠?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回答起来可以写一篇论文了。因此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如有不足,请多多指教,下面是我的分析。

一、历代王朝对于南方控制力弱,对于北方控制力强

在古代,因为科技、交通、通讯等不发达,因此如果我们以首都为中心的话,会发现越往四周扩张,政府对于周边的控制力度越弱。因此古代人常说首都是首善之地是有道理的。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以长安为首都的话,如果山东发生叛乱,我们可以比较快地调兵去平定他,但是如果云南发生叛乱的话,我们恐怕需要士兵在很长时间内才能赶过去,恐怕这个时候叛乱已经成型了很难平定了。而我们观察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定都北方的比较多,定都南方的比较少,因此往往就是对于北方的控制力比较强但是对于南方的控制力比较弱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历代统治者多注意经营控制力强的北方而忽视控制力较弱的南方。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掠夺性、战争性更强一些

相对于南方来说,北方游牧民族的掠夺性、战争性更强一些。南方因为光热充足,因此作物生长比较好,因此往往生活比较好。

但是我们反观北方,因为纬度较高,一旦有什么寒流来袭的情况下,往往是草场毁灭寸草不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少数民族只得南下劫掠,不为了别的,有时候只是为了生活。

另外,有时候北方少数民族需要一些他们本地难以生产的东西。在正当贸易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出兵进行劫掠。

反观南方,如果造反的话基本上属于“官逼民反”,虽然有主动劫掠的情况但是比较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是王朝主动出兵打北方而少打南方。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