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发扬。让小孩子从小知道礼让于人,有个良好的家教,长大后才能有大的作为。否则,可能会走向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的极端,长大后不听人劝,还有可能成为社会负担。
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孔融让梨讲的是一个小孩懂得谦卑礼让的故事,也是教导人们做人、做事要懂得谦虚、懂得礼让才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懂得礼貌、谦虚,值得交流和交往,所以值得把这个故事用来教育小孩。
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孔融让梨的精神还要不要发扬和学习,我给出的答案是“必须的”,我的看法如下:
二胎时代,“兄友弟恭”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小小年纪,把大梨让给兄长,把小梨留给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兄友弟恭”是一种优良家教家风。特别是放开二胎的新时代,家庭中的同辈兄弟姊妹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方面,“兄友弟恭”对家庭的和睦幸福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现实生活中,育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应按照“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孩子们和睦相处。
越是优秀的家族,越是人心齐,叔伯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兄弟同辈之间相互礼让,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孔融让梨”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同辈的礼让。古人重视道德启蒙教育,让小孩从小教育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我佩服古人这点。现在有人提出孔融食量小,有应该拿小的,似乎也有道理。但何不因势利导教育孩子。
培养多为他人着想和换位思考的品行,是成长的正能量换位思考、实现双赢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孔融让梨,这“让”是换位思考,是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正能量。
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当然该学,虽然现在社会风气不好,做好事难,做好人更难。再难也不能丢掉人道的标准,先人后己的优良传统应该一直传承下去。
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拓展资料:
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该不该学习?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孔融让梨不应该随便推广。
孔融让梨的初衷不是因为自己食量小,才将将大的梨子给哥哥吃。
他是认为根据长幼的顺序,哥哥排行在他前面,就理应吃大的梨子。
由此类推,如果孔融有了弟弟,他会强制让弟弟吃更小的梨子。
孔融的思想并不是学会分享和谦让,而是过早的强调一种长幼有别的秩序。
这在古代封建社会是没有问题的,在今天就不太合适。
根据今天的普世价值观来说,越小的孩子越值得被照顾,年龄大的应该谦让小的,这是人性。
所以,哥哥理应将较大的梨子给弟弟吃,除非弟弟实在吃不完,才会将比较合适大小的梨子给他。
而不应该强行按照所谓的秩序,大的孩子就该吃大的,小的就该吃小的。
那么打个比方,如果大家是吃樱桃,岂不是大的也要给哥哥,小的才给弟弟。
这是一种封建的等级思想,不符合今天的时代了。
事实上,孔融此人长大以后也不算什么正人君子,而成为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嘴炮,还发表过惊世骇俗的不孝言论。这在当年是不可接受的,结果被曹操杀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