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清朝积重难返,根本不是治标的洋务运动所能拯救!

洋务运动的初衷,是强化清朝的国防实力,但真正实施却由江南督府与民间富商联合创办,而清朝又极度防备汉族地主阶级,如此矛盾的政治架构下,洋务运动的改革并不彻底,甚至只波及表皮!

主要是强化了军工,及配套的附属企业,但随着官办民营结束,政府掠夺企业的控股权,官府经营大多以亏损告终,而民营企业损失惨重,导致加入革命的队伍!

甲午海战前数年清政府便已停止拨付采购军舰,而海陆军建制依旧是旧时,与时代脱离愈发严重,而日本则是全民共同筹建,用财政的半数打造新式军队,即便清朝与日本,武器装备相差无几,但战斗力则是天壤之别!

何况,甲午海战,清朝始终在战与和间摇摆,清朝慈禧太后面对临近的战事,却依然筹备奢华的寿宴,反观日本全军备战,下定决心赌上国运的破釜沉舟之举,每个军人都做好牺牲的觉悟,以至于吨位上占据优势的北洋舰队黄海战败,随后又在威海被日本全部缴械!

洋务运动只是清王朝为延续统治所做的尝试,但却又因贪婪掠夺民间资本告终,使社会重新倒退,并激起更高的反抗!

甲午海战,清朝朝野尚处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被决绝日本击败,才彻底醒悟而改革奋进!

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因为清朝的洋务运动仅仅是引进了一些近代化的工厂和武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旧体系,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上下终于开始面对现实,意识到现在已经无法以天朝上国自居,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为了镇压太平军,清政府也不得不引进了一些西方技术、工厂和武器,被称之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确实有一些成效,清朝建立了一些近代化的军工厂和轻重工业,部分清军也换装了西洋枪炮,此外还修建了一些电报局、铁路等基础设施。然而当时清政府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这些西方技术是奇技淫巧,因此并不打算从根本上学习西方。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各地开办了一些近代工厂,但是其管理模式依然和衙门一样,生产的产品质次价高。而清军虽然换装了一些新式枪炮,但是其军队编制、指挥方式等和原来的绿营差不多,西方近代军事思想根本没有学会。

此外一些地方督抚更是把兴办洋务作为自己装点门面的业绩来做,因此并不顾及实际需要,而是以个人喜好来做决定。因此各地清军武器装备庞杂混乱,完全看地方督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缺乏规划。

此外清朝内部保守势力严重,光一个修铁路就几次反复,以至于到甲午战争时期,国内仅有400公里铁路,不到日本的1/8。还有像左宗棠兴办的福建船政局,在左宗棠被调到西北以后,继任的闽浙总督吴棠以保守著称,随意找借口抓捕福建船政局官员,一心想整垮而后快。

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则要彻底的多,在经济上已经不比清朝差多少,而军事方面更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实现了近代化的改造,日军战斗力远远超过了清军。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打赢甲午战争才怪。

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打个比方,一家服装店因为管理问题经营不善,就要倒闭。

现在有外资来了,投资到这家服装店,将店面重新装修,找了一批更漂亮的女营业员,将商品从老旧的衣服换成新衣服。

然而,管理层从上到下还是那群人,一个没换。

最终结果就是,表面上这个服务装店鸟枪换炮,成为一家新店,但实际上还是管理不善,所以无论硬件再牛,最终也是破产倒闭的结果。

另外一家差不多的服务装店,发现经营不善以后,立即将管理层换了,引进了一批有新思维的高级管理经理。

这些经理一来,将根本的管理制度改了,引进新的经营理念,搞了先进考核制度。

所以即便还是卖那些旧衣服,这家服装店一样能赚钱。

洋务运动就是第一家服装店,只是换汤不换药,搞些门面功夫而已。

在甲午战争中,双方军队一交手,立即可以看出来。

清军在朝鲜的部队,武器装备不亚于日军。

但清军炮兵根本不懂什么炮兵技术和战术,只会胡乱开炮,乱射一通。相反,日军火炮虽然性能一般,但炮兵受过西式训练,军官懂得西式炮兵战术,所以火炮导致清军大量伤亡,也能击毁清军炮兵。

清军步兵武器精良,但连基本的步兵战术都不懂,也没有战斗意志。他们只是站在远距离开枪,日军一旦逼近到近距离,清军就撒腿跑了。

西方观察家认为,日本军队才是真正西式化的军队,同西方军队很接近。

而清军则是一直拿着西洋武器的封建军队,同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没有本质的区别。

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因为整个洋务运动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就是纸糊的老虎,中看不中用。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腐败,不是说盖几个厂子、买几艘战舰就可以回避和解决的。

晚清的洋务运动,是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进行的。可就是这一点,清政府都没有做好。

可以发现,整个洋务运动,不过是学着西方盖厂子,搞生产,进口一些新式军火。这本没什么不对,但是清政府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倒不是什么专制政府不专制政府的问题,因为同时期的沙皇俄国,在中央集权方面和大清差不了很多,但是人家依旧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俄国人的军事制度是近现代的军事制度,沙皇的俄军是一支近代部队。就算国家生产力落后,至少人家的军队质量可以保证。

反观大清,只是进口了一批又一批的武器装备,在军制上毫无长进。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而李鸿章的淮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的被晚清腐败的官场所玷污。更何况这些军队在训练上都没有过近代化培训,打起仗来各个贪生怕死、无组织无纪律,哪里有机会打得了胜仗呢?

相比之下,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是一支纪律性极强的近代化军队,战斗意志可以盖过清军,即使武器装备稍有逊色,没有代差做阻挠,一样可以取得胜利。

除了军队没有改进,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做约束,帝国的腐败变得变本加厉,而洋务运动尚未提及宪政这一观念,这也就使得清政府的官场很难有什么好的转变。反而因为洋务带来的新财富而变得一个比一个更贪。

这些就得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除了当时的很多大员意识不到还有就是当政者不想改变现状,因为既得利益者拒绝将到嘴的好处拿出去重新分配。看看维新变法和袁张新政的阻力就可以得知。

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我们知道,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明治维新。同样的,清朝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性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差不多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清朝的洋务运动,却全面失败了。

本来,在中日交战史上,日本从来就不是中国的对手,唐朝的白江口之战,明朝的抗倭之战以及万历援朝战争,都轻松地打败了日本。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却在甲午战争中,把中国打得非常惨。而且自此后,日本就凭借着他们强盛的国力,开启了全面侵华模式。

(甲午战争)

那么,既然清朝进行了同样性质的变法图强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清朝却没有取得日本那样的效果,反而被日本殴打欺凌呢?

我认为,清朝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小修小补,不动根本。

清朝的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小修小补。所谓“小修小补”,有这么几个意思。

一是实施范围很小,只是在沿海沿江一些城市里面,有一点小动向。

二是开展人数很少。只有朝廷的奕訢、文祥,以及地方上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少数一些人在干。大多数人并没有行动。

三是非常局部片面。比如说,因为军火不如列强,被列强打败,因此就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比如说能源不够,就开办工矿业,开山挖煤。总之,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

这种小修小补的情况,显然是不能救治当时落后破败的中国的。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一个癌症病人,我们在救这个癌症病人的时候,如果他发热,我们就降温。如果他疼痛,我们就给他吃止痛药。这些东西,实在是无法帮助这个癌症病人恢复健康的。因为没有动大手术,没有用放化疗等手段削除他的肿瘤细胞,其肿瘤细胞不断地生长,这样有什么用呢?

那么,当时清朝的肿瘤细胞是什么呢?就是清朝腐朽落后的制度。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已经挣脱了封建的束缚,全面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也就是说,日本相当于已经切除了癌细胞,身上生长的,都是健康的细胞,因此能够给国家提供强大的活力。

而清朝的癌细胞还在疯狂地生长,机体已经腐烂了,在腐烂的地方贴一块膏药遮挡,自然是于事无补的。

(明治维新)

其二,左支右拙,顾此失彼。

清朝搞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左支右拙?

因为当时洋务运动遇到了很多大麻烦。

比如,外国列强的入侵。当外国列强入侵的时候,就必须要花人力物力来应付这种入侵。这样一来,投入到洋务运动中的精力就有限。

再比如,当时遇到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等。这不但需要花大精力去应付,而且,由于太平天国是打个“拜上帝教”的旗号,在当时的很多民众看来,这是外国传入的东西。因此,民众对外国的思想、制度各方面就多有抵制。而洋务运动,要想做好,恰恰应该全面引入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制度。

但由于外国思想文化制度遭到怀疑,因此,洋务运动在引进这些东西,进行社会变革上,就不敢大胆地做。而只能引进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洋务”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就是这场运动,引进的仅仅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洋务运动)

其三,备受打击,半道夭折。

由于强大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影响,使得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备受打击。

举两个例子。比如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奕訢。如果奕訢能够在朝廷中一直掌权,由他主导,发展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那么,洋务运动肯定能够在全国铺开。但是,因为慈禧对奕訢的提防和打击,奕訢很快就失去了权力。没有了权力,奕訢就什么也不能做了。中央不作为,这场运动就发展不起来。

再比如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李鸿章在组建北洋舰队的时候,是受到了很多质疑的,而且组建北洋舰队的军费,也被慈禧挪用。再接着,仓促上马的北洋舰队还没有发展起来,就遇到了日本的侵略。清政府不得不和日本开战,战争的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样一来,清朝的海军就彻底失败了,此后海军再也没有什么发展了。

总之,由于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备受打击,因此,最终无疾而终,没能救清朝,清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参考资料:《清史稿》)

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清王朝享国276年,历经12位皇帝,从东北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凭借着尚武的精神、娴熟的马上功夫和完善的八旗制度,在早期几位杰出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完成了各部统一,并最终挥军入关,一举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满族统治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实际上,清朝的十几位皇帝大多数还算是励精图治比较勤政的,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他们统治时期可以说是整个清朝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奋斗史,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王朝如果违背了发展规律,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那么等待它的必然是衰落和灭亡。而清朝的灭亡就是最好的印证。

清王朝在其统治时期一直以东方大国、天朝上国自居。当然,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很多发明最早出自于我们国家,我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军队数量庞大,可以随意蹂躏周边小国,我们物产丰富,热情好客,吸引很多外国人士来华开展贸易,这些都是我们的优点,但是再多的优点也无法掩盖缺点,尤其是致命的缺点。

1840年,无论对于清王朝还是我们整个民族都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失败,彻彻底底的把清王朝惊醒了,从高高在上到被列强打的满地找牙,仿佛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再往后就越发悲惨,清朝统治者不甘示弱鼓起勇气用陈旧的战术思想和落后的武器装备和装备了现代化武器的侵略者展开了血腥战斗。结果可想而知,打的越狠,输的越惨,用现代人的表述就是简直是被人摁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连自己的首都都能丢失,慈禧太后带着一班宫女太监一路西逃,狼狈不堪,景色优美遍藏宝藏的圆明园也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成灰烬,历代皇家园林也惨遭破坏,堂堂东方大国被人欺凌到如此境地,放眼全世界也是极其少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前面已经表述过,原因主要就是自以为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当世界发生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和并积极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已经略显疲态的清王朝统治者不仅感觉不到危机,反而还做着天朝上国八方来贺的美梦。就这样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还以为天下太平,当有一天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才如梦方醒。面对疯狂贪婪的侵略者和山河破碎的景象,有许多仁人志士和爱国将领苦思冥想,认为要想扭转局面,必须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子,并且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同意和支持,这其实也是一种向敌人学习来打败敌人的方法,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因此,以晚清三杰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主的洋务派暂时压制住了腐朽的保守派占了上风,他们改革军队、建立海军、购买军舰、整顿军备、开办兵工厂、选派优秀青年军官出国深造等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颇有起色,清朝的海军实力曾经一度跃居亚洲第一,但是一个甲午海战又把清王朝打回了原型,甲午海战清朝输了,而且输的很惨,全军覆没,多少年的心血白费。

那么输的原因在哪里?是战术思想不对?还是将士不用命?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就在于清王朝的封建制度导致的极度腐朽已经无可救药,洋务政策可以改变但是封建制度无法改变,那是触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因此,如果改变不了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最终是失败的下场!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